上片抒写别后相思之情。起句“话杀浑闲说!”满心而发,肆口而成,盖隐应辛弃疾答词中“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一语,谓去年相叙虽得极论天下大事,然于此“岌岌然以北方为可畏,以南方为可忧,一日不和,则君臣上下朝不能以谋夕”(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之时,虽有壮怀长策,亦无从施展,说得再多都只是闲说一场罢了。“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紧承前语,补明“话杀浑闲说”的原因。意谓伊尹、诸葛亮那样的事业,只有在位者才能去做,平民百姓是无法去做的,所以说尽了等于没说。此言亦对辛弃疾寄词中称许陈亮“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一语而发。其时陈亮尚为平民百姓,辛弃疾则久被罢黜,故有此慨叹。恢复之事既不得施行,英雄之人却日趋衰老,思念及此,更增忧惧,故接下乃云:“樽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著了、几茎华发。”此言复应辛弃疾答词中“老大那堪说”及“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数语,其中蕴含着深厚而复杂的感情:既有去年风雪中抵掌谈论的欢欣,也有眼前关山阻隔互相思念的痛苦,还有同遭谗沮而早生白发的悲愤。“百世”句用《庄子·齐物论》“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及《战国策·齐策三》“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语意,极言相知之难。夫万世遇之尚如旦暮,则百世遇之自如接踵,而知己之人,岂是接踵可得?是以见其难也。
此语言简意赅,复多曲折,然无板滞晦涩之病,表现出运用典故的高超技巧。“三人月”一语则用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句,极言相念之苦。相知如二人者既甚难得,则会少离多自更难堪。此时孤独之感既不能排遣,忧愤之情又无可倾诉,真是度日如年了。“写旧恨,向谁瑟”即表现此种不胜惆怅的心情。“瑟”字名词动化,“向谁瑟”即向谁弹,向谁诉。
换头从离别的愁苦中挣脱出来,转作雄豪豁达之语:“男儿何用伤离别?”异军特起,换出新意。接下又推进一层:“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壮声英概,跃然纸上。“风从云合”语出《易·乾·九五》:“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本喻同类相从,借喻群英共事。意谓古来英雄豪杰皆建功立业,志在四方,故不须以离别为念。上二语亦隐应辛弃疾寄词中“佳人重约还轻别”至“此地行人销骨”诸句,用豪言壮语来安尉朋友,更见情深而意切。“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二句则隐应辛弃疾寄词中“正目断、关河路绝”一语,谓友人虽远隔千里,而情分亲厚,便即如终日晤对,于我之本心能善于体察,且抉入深微。“次骨”即至骨。“卧百尺高楼斗绝”一句插入陈登故事,盛赞故人豪气。“斗绝”即“陡绝”,高下悬殊之意。此句亦应辛弃疾寄词中“似而今、元龙臭味”一语。《三国志·陈登传》载:许汜往见陈登(元龙),陈登“无主客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许汜怀忿在心,后来向刘备言及此事,还说陈登无礼。刘备却反驳他:“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耶!”陈亮重提此事,既是对故人的嘉许,也是对此辈的痛斥。“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二句暗承前语,影射求田问舍事,故作消沉以写其忧愤。意谓如今天下太平,人人安适,自己也打算耕田送老,学《汉书·龚遂传》中的渤海郡人,把刀剑卖了,换买锄犁一类平民之家使用的铁器。所谓“天下适安”,实是“天下苟安”。陈亮早在《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即曾指出:“臣以为通和者,所以成上下之苟安,而为妄庸两售之地。”后在《上孝宗皇帝第三书》中又说:“秦桧以和误国,二十余年,而天下之气索然矣。”可见此二句感慨极深。卒章“壮士泪,肺肝裂!”总写满腔悲恨,声情更加激越。陈亮是一个忠肝义胆的人,他在《答吕祖谦书》中说到往常念及国事时“或推案大呼,或悲泪填臆,或发上冲冠,或拊常大笑”,真乃近乎“狂怪”,故知此语乃其心潮澎湃之实灵。
刘熙载《艺概》云:“陈同父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辛、陈之词皆有雄深悲壮的特色。但辛词多“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故别见沉郁顿挫;陈词多“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文心雕龙·明诗》),故别见激烈恣肆。此词则慷慨中有幽郁之致,苍劲中含凄惋之情,风调更与辛词接近。所以如此,盖因当时处境、心绪皆同,又“长歌互答”,深受辛词影响,故于伤离恨别之中,自然融入忧国哀时之感,而情生辞发,意到笔随,写同遭谗摈之愤(开篇二句)则慷慨悲凉,写共趋衰老之哀(“樽酒”三句)则幽暗沉重,写两地相思之苦(“百世”二句)则缠绵悱恻,写寂寞忧愁之郁(上片歇拍)则凄迷欲绝,写建功立业之志(换头二句)则奔放雄豪,写肝胆相照之情(“千里”二句)则深厚刻挚,写鄙薄求田问舍(“卧百尺”句)则激越高昂,写憎恶苟且偷安(“天下”二句)则情辞冷峻,写报国无门之恨(下片歇拍)则声泪俱下。如此淋淋漓漓,周而复始,“一转一深,一深一妙”(《艺概》),真似“风雨云雷交发而并至,龙蛇虎豹变见而出没”(陈亮《甲辰与朱元晦书》),乃愈觉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其文辞又典丽宏富,平易自然,“本之以方言俚语,杂之以街谈巷歌,抟搦义理,劫剥经传,而卒归之曲子之律。”(陈亮《与郑景元提干书》)如“话杀”、“新著了”、“不成教”、“也解”用民间口语,“百世寻人”用《庄子》、《战国策》,“三人月”用李白诗,“风从云合”用《易》,“卧百尺高楼”用《三国志》,“买犁卖剑”用《汉书》等等,皆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复多作疑问、感叹语气,益增曲折摇曳之致,故兼具精警奇肆与蕴藉含蓄之美,极富艺术感染。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49页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我刚刚从莲城踏青回来,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和雄黄酒,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的瓯江,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
独写菖(chāng)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莲城:即今浙江丽水城区,当时为处州府府治。
情知不向瓯(ōu)江死,舟楫(jí)何劳吊屈来。
瓯江:浙江东南部的一条江,流经丽水,至温州入海。
《午日处州禁竞渡》,主要是面对赛龙舟的情景,而生出对屈原的怀念。
汤显祖此诗写禁止竞渡,别具一格。但是,需要强调,汤显祖对屈原不是不尊敬。汤显祖歌咏屈原的诗句很多,其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据载,竞渡起于唐代,至宋代已相当盛行,明清时其风气更加强劲,从竞渡的准备到结束,历时一月,龙舟最长的十一丈,最短的也有七丈五,船上用各色绸绢装饰一新,划船选手从各地渔家挑选。汤显祖认为,这样的场面过于豪华,因此诗中加以表露。从诗中可见:一个清廉的地方父母官,是何等爱护百姓的人力财力。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2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4-355春种一粒粟(sù),秋收万颗子。
粟:泛指谷类。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犹:仍然。
锄(chú)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2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4-35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前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这就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
第二首诗,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日当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着,是一天最热的时候,诗人没有一般地写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集中写他与第一句“日当午”紧相呼应。这两句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由于天气炎热,劳动紧张,次民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诗人在抒发感慨。盘,盘子,这里指碗。餐,指饭食。皆,都。意思说:有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应该珍借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吗?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描述,细致写烈日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中餐”。而且,诗的前后联系很紧,顺理成章。没有前面两句的描述,后面两句议论就显得空泛,没有根基,没有力量。反之,没有后面的议论,前面的描述也就还停留在表面,意义也就没有这样深刻了。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16-918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为国为民,我鞠躬尽瘁、沥血呕心,求来了这一场雨,宝贵得如玉如金。老百姓空盼了好几年,今天终于把大地滋润。干枯的庄稼绿色新。春天回来了,使万物欣欣,令我高兴;逃荒的百姓,仍颠沛流离,使我遗恨。老百姓呆不住了便抛家别业,灾民们受不了时才离乡背井。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
我恨不得,把遍地野草都变成茂密的庄稼,让河底沙石都化做澄黄的金珠。
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
直到家家户户都生活得富足,我也算没有糟踏国家的俸禄。
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眼睁睁看着天灾成害无所助,让我只急得白发长满了头颅。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
多谢老天爷的扶持帮助,老百姓从此没有哀叹处。
只愿得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
但愿这大雨一连三天不停住,哪怕下得街道成了五大湖,
都渰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大水淹没了所有大路,也还洗不尽老百姓这几年受过的苦!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zhān)濡(rú),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祈雨:古代人们祈求天神或龙王降雨的迷信仪式。值玉值金:形容雨水的珍贵。沾濡,浸润,浸湿。省:通“醒”。焦枯:指被干旱焦枯的庄稼。恨流民尚在途:指雨后旱象初解,但灾民还在外乡流浪逃荒,作者心中引为憾事。当不的:挡不住。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shū)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
翻腾:这里是变成的意思。菽粟:豆类和谷类。
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
天禄:朝廷给的俸禄(薪水)。
眼觑(qù)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没是处: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雪满头颅:愁白了头发。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
赤子:指平民百姓。罢叹叶:再不必为久旰不雨叹息了。
只愿得三日霖(lín)霪(yín)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
霖霪:长时间的透雨。
都渰(yān)了九衢(qú),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渰:同“淹”。九衢:街道。犹自:依然。
作者官居高位时直言敢谏、与时不合,便中流涌退、回家隐居。朝廷几次征召,他都不出来。但为了关中百姓大旱之苦,他却高龄出仕。他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救济灾民,夜晚向天祈祷,白天出外赈灾,整日辛劳,有时因念百姓疾苦而痛哭不已,四个月后便病倒去世了。关中一带百姓哀痛如失父母。作者因此受到人民的景仰和赞扬,被历史公认为好官。
好官为百姓而死,坏官把百姓整死。因此中国人有赞扬好官的传统。但好官确实太少了,而且越来越少。
人民永远记得为他们而死的好官,但也不会忘记整死无辜百姓的坏官,因为他们还要亲手把其中最坏的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去。
套曲 〔一枝花〕《咏喜雨》,是他在陕西救灾时所作,比较真 实地反映了灾区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在元代散曲中这些作品是难能可贵的。
久旱逢雨的喜悦心情,表现其对农业生产和百姓的关心。感情深挚,语言朴实无华。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形象的比喻的运用,为作品增色不少,艺术效果尤为显著。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辞家夙严驾,当往至无终。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一旦百岁後,相与还北邙。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愿留就君住,从令至岁寒。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
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
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
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
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茂盛幽兰在窗下,依依垂柳在堂前。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当初与你告别时,未讲此行很久远。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出门万里客他乡,半道交朋结新欢。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一见倾心似迷醉,未曾饮酒尽言谈。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幽兰枯萎垂柳衰,背信之人违誓言。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告诫世间青少年,相知未必心不变。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你为情谊愿献身,他将你弃无情感。
辞家夙严驾,当往至无终。
辞家早起备车马,准备远行去无终。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请问前行欲何为?不经商也不当兵。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
听说有位田子泰,节义崇高称豪英。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虽然此人久已死,乡里承袭其遗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在世之时名誉高,死后美名传无穷。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不学奔走逐名利,荣耀只在一生中。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二月喜逢春时雨,春雪阵阵发东边。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冬眠动物皆惊醒,草木润泽得舒展。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轻快飞翔春燕归,双双入我屋里边。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故巢依旧还存在,相伴相随把家还。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你我自从分别来,门庭日渐荒草蔓。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我心坚定不改变,君意未知将何如?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登上高高百尺楼,清晰可见远四方。
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夜间云聚栖其内,白日鸟集作厅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远处山河尽在目,平原一片渺茫茫。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古时热恋功名者,慷慨争逐在此场。
一旦百岁後,相与还北邙。
一旦丧身离人世,结局一样葬北邙。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墓边松柏被人伐,坟墓高低甚凄凉。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无主墓基已毁坏,谁知魂魄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生前名利实可贵,如此凄凉堪悲伤!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东方有位隐居士,身上衣服常破烂。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一月才吃九顿饭,十年总戴一顶冠。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辛勤劳苦无人比,和悦面容乐贫寒。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我欲前行访问他,清晨出户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青松生长路两边,缭绕白云在檐间。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知我特地前来意,取琴为我来轻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先弹凄怨别鹤操,又奏高洁曲孤鸾。
愿留就君住,从令至岁寒。
我愿长留伴君住,从今直到岁暮寒。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葱郁苍青山谷树,冬天夏日常如此。
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年年经历霜和雪,更变四时岂不知?
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
已厌听闻世上语,交结新友去临淄。
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齐国稷下多谈士,指望他们解我疑。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
备好行装已数日,且同家属告别离。
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欲行又止心犹豫,还坐重新再三思。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
不怕此行道路远,担心谈士会相欺。
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
万一相互不合意,永远为人所笑嗤。
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心内之情难尽诉,为君写下这歌诗。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日暮长天无纤云,春风微送气温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佳人喜爱清澄夜,到晓酒酣欢唱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歌罢凄然长叹息,此情此景感伤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皎洁明月在云间,绿叶之中鲜艳花。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虽有一时风景好,好景不长当奈何!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少时健壮性刚烈,持剑只身去远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谁讲此行游不远?我从张掖到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饥食野菜学夷叔,口渴便喝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不见心中知音者,但见古时荒墓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路边两座高坟墓,乃葬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贤士知音难再得,远游还想何所求?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种植桑树在江边,指望三年叶可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枝叶长出将茂盛,忽然遇到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树枝树叶被摧折,树干树根浮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春蚕无叶不得食,无茧寒衣哪里来?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不把根植在高原,如今后悔亦无奈!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187-200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荣荣:繁盛的样子。这两句写当初分别之景,有起兴的作用。兰取其贞洁,柳取其惜别。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君:指出门的游子。不谓行当久:没说此行要很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jiā)友。
中道:中途。嘉友:好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心相醉:内心已为之倾倒,即一见倾心。这两句是说,尚未饮酒交谈,便一见倾心。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言:指临别誓约。负:违背,背弃。
多谢诸(zhū)少年,相知不忠厚。
多谢:多多告诫。相知不忠厚:当面相知的朋友未必就是忠厚之人。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意气:情谊,恩义。倾人命:送性命。离隔:分离,离弃。
辞家夙(sù)严驾,当往至无终。
夙:早晨。严驾:整治车马,准备出行。志无终:向往到无终去。志:一作“至”,亦通。无终:古县名,在今河北省蓟县。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今何行:现在到那里去做什么。商:经商,做买卖。戎:从军。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
田子泰:即田畴,字子泰,东汉无终人。田畴以重节义而闻名。节义:气节信义。士雄:人中豪杰。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斯人:此人,指田畴。习其风:谓继承了他重节义的遗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生:生前,在世时。高世名:在世上声誉很高。既没:已死之后。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狂驰子:指为争名逐利而疯狂奔走的人。直:只,仅。百年中:泛指人活一世的时间。
仲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yú)。
仲春:阴历二月,遘:遇,逢。东隅:东方。古人以东方为春。
众蛰(zhé)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众蛰:各种冬眠的动物。蛰,动物冬眠。潜骇:在潜藏处被惊醒。从横舒:形容草木开始向高处和远处自由舒展地生长。从:同“纵”。以上四句描写季节变化。
翩(piān)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翩翩:轻快飞翔的样子。庐:住室。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先巢:故巢,旧窝。故:仍旧。相将:相随,相偕。旧居:指故巢。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我心固匪石:是说我的心并非石头,是不可转动的。比喻信念坚定,不可动摇。固:牢固,坚定不移。匪:非。君:指燕。
迢(tiáo)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迢迢:本义指遥远的样子,这里形容高高的样子。分明:清楚。四荒:四方荒远之地。
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归云宅:是说白云晚上把它当作住宅。形容楼之高。飞鸟堂:飞鸟聚集的厅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茫茫:辽阔,深远。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功名土:追逐功名利禄之人。此场:指山河、平原。
一旦百岁後,相与还北邙(máng)。
百岁后:去世以后。相与:共同,同样。北邙:山名,在洛阳城北,东汉、魏,西晋君臣多葬此山。这里泛指墓地。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互低昂:形容坟堆高低不齐。昂:高。
颓(tuí)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颓基:倒塌毁坏了的墓基。遗主:指坟墓的主人,即死者的后代。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荣华”两句:是说对于那些生前追求功名的人来说,荣华的确是珍贵的,但死后一无所得,且如此凄凉,也实在可怜可悲。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被服:所穿的衣服。被,同“披”。不完:不完整,即破烂。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zhuó)一冠。
著:戴。冠:帽子。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好容颜:愉悦的面容,这里有乐贫之意。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观其人:访问他。越河关:渡河越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青松”两句:写东方隐士的居处,在青松白云之间,形容高洁。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故来意:特地来的意思。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luán)。
上弦、下弦:指前曲、后曲。别鹤:即《别鹤操》,古琴曲名,声悲凄。孤鸾:即《双凤离鸾》,汉琴曲名。
愿留就君住,从令至岁寒。
就君住:到你那里一起住。至岁寒:直到寒冷的冬天,这里是喻坚持晚节。《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苍苍:深青色,犹言“青青”。树:指松柏。常如兹:总是这样,谓郁郁葱葱,不凋零。
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时:季节的变化。暗寓时世。以上四句起兴,以松柏的坚贞自喻。
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zī)。
世上语:泛指世俗流言。临淄:地名,战国时齐国国都,在今山东省。
稷(jì)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稷下:古地名,战国齐都临淄城稷门(西边南首门)附近地区。齐宣王招集文学、学术之士在此讲学。谈士:善于言谈论辩之人,指稷下之士。谓这些人善空谈而不耐霜雪的考验。指彼:指望他们。决我疑:解决我的疑问。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
装束:整备行装。既有日:已经有好几日。
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行行”两句,写临行时又徘徊不前,犹豫再三,表示内心复杂矛盾的状态。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
道里:道路里程,即路程。人我欺:即人欺我。人,指“谈士”。
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chī)。
不合意:见解不同。嗤:讥笑。逯本作“之”,今从焦本改。
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伊:此。难具道:难以详细他讲出来。君:泛指读者。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扇:用作动词,吹动。扇微和:春风吹拂,天气微暖。
佳人美清夜,达曙(shǔ)酣(hān)且歌。
佳人:美人。美清夜:爱清夜。达曙:到天明。酣:酒足气振的样子。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歌竟:歌唱完了。此:指下文四句歌辞。持此:仗着这支歌曲。感人多:十分动人。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一时好:一时之美好。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花”开而复凋。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厉:性情刚烈。
谁言行游近?张掖(yè)至幽州。
张掖:地名。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易水:水名。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丘:坟墓。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伯牙:古代音乐家。庄周:庄子。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三年”句是说盼望三年之内可以采桑养蚕。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始:才。值:逢。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柯:枝干。沧海:指东海。这两句是说桑树的枝干被摧折了,根叶漂浮到大海中去了。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欲谁待:即欲何待,还依靠什么?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本:桑树枝干。这两句是说桑树不种在高原上,而种在江边,根基不巩固,所以摧折,有什么可后悔的?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187-200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前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辞家夙严驾,当往至无终。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一旦百岁後,相与还北邙。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愿留就君住,从令至岁寒。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年年见霜雪,谁前不知时。
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
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
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
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
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拟古,就是摹拟古诗之意。但事实上这组诗并无摹拟之迹,完全是诗人自抒怀抱。从内容来看,这组诗大多为忧国伤时、寄托感慨之作,其中多有托古讽今、隐晦曲折之辞。
第一首诗采取拟人的手法,借对远行游子负约未归的怨恨,感慨世人结交不重信义,违背誓约,轻易初心。
第二首诗托言远访高士田子泰的故乡,对高尚节义之士深表敬仰,对世间不顾节义而趋炎附势、争名逐利之人表示了厌恶。
第三首诗以春燕返巢托兴,表现诗人不因贫穷而改变隐居的素志,同时也寓有对晋室为刘宋所取代而产生的愤慨。
第四首诗写由登楼远眺而引起的感慨沉思。江山满目,茫茫无限,历史沧桑,古今之变,尤显人生一世,何其短暂!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追逐功名利禄的古人,早已身死魂灭,只剩下荒坟一片,实在可怜可伤。从而抒发了诗人不慕荣华富贵、坚持隐居守节的志向与情怀。
第五首诗托言东方隐士,实则是诗人自咏,借以表示自己平生固穷守节的意志。
第六首诗以谷中青松自喻,表现坚贞不渝的意志。尽管诗中流露出犹豫彷徨的矛盾复杂心理,但仍决意不为流言所惑,不受世俗之欺,所以写诗以明志。
第七首诗以比兴手法,感叹欢娱夜短、韶华易逝的悲哀,表现了诗人自伤迟暮的情绪。
第八首诗表现诗人少年时期的理想,壮年时期的情怀,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愤激之情。
第九首诗以桑树喻晋,晋恭帝为刘裕所立,犹如“种桑长江边”。恭帝之初立已操控在刘裕掌中,根基不牢自取灭亡。“今日复何悔”,诗人痛惜之情可见。
总体而言,陶渊明的《拟古九首》写的都是在朝代、人世改变时的各种现象以及诗人内心的思量和反省。全诗感情低回缠绵,语言曲折宛转。这几首诗题为“拟古”,从中可看到《古诗十九首》、汉乐府、汉魏晋五言诗的痕迹,像第一首的简洁叙事方式、第二首的一问一答、第三首的以气象作兴比及物候作比,以及轻浅的词语、叠词等等。之所以用拟古作题,主要是时当晋宋易代,很多的感触及激荡的情绪,可以通过较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187-2002、 陈庆元等 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74-185绿原青垄渐成尘,汲井开园日日新。
久旱无雨,绿色的原野和青色的田垅渐渐干成了尘土;而豪门之家的花园因有井水浇灌,还在一天天扩大,景色一天天变新。
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
时值四月,许多达官显要把从外面买来正在开花的芍药花移植到新扩充的花园中,真不知道他们之中还有谁以国计民生为念?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925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98页 .绿原青垄(lǒng)渐成尘,汲(jí)井开园日日新。
垄:田埂。成尘:田野严重干旱,土干尘起。汲井:一作“汲水”。
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925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98页 .吕温是一位颇具政治才能的历史人物,其文章和诗歌,都忠实地记录了他在政治斗争生涯中所留下的足迹。《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是在他初踏入仕途的那年所作,诗中谴责了贵族特权阶级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忧国家前途的丑恶行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诗意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类似。
首句“绿原青垅渐成尘”,落笔便把题中“旱甚”二字,变成生动的形象状入读者眼帘,让人们看到在旱魔面前,土地龟裂,禾苗枯焦,黄尘四起的严重灾情。一个“渐”字,说明旱情的发展是有一个缓慢的过程的,也透露出当权者并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来抗御旱情。从下文的“汲井”二字更可见出,只要执政者措施得力,旱象是不会发展到如此严重地步的。句“汲井开园日日新”,紧接上句而来,但这里所书的“汲井开园”者并非是焦虑于垅亩之间的农民,而是指“权门”贵族。在特大干旱面前,特权贵族的府第里也忙得不亦乐乎,他们不仅派人“汲井”抗旱保花,而且还在不停地扩建新园,在花匠奴仆汗水的浇灌下,各种花卉长势奇好,简直是一天一个样儿。这里的“日日新”与首句中的“渐成尘”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愈显出达官贵人们所真正关心的不是社稷百姓,而是一己享乐。
第三句“四月带花移芍药”,写在严重旱灾面前“权门”的所作所为,点出题中“移芍药”三字。芍药带花移植本不易成活,但是,在“权门”的新“开园”中,没有怒放的奇花是不够惬意的,于是,“权门”就急令花匠奴仆“带花移芍药”。这里,“权门”所忙碌的是“移”花,而农民所忙碌的则是抗旱保苗,从这一对比中,就更可看出“权门”全然不念农民的疾苦,其关心的只是自己的享乐,从而显露出其官服下所掩盖着的丑恶来。
结句“不知忧国是何人”,是诗人针对“权门移芍药”一事所抒发的感慨。“权门”本有君命在身,重权在握,理应以国家社稷为重,以黎民的苦乐为念,但是,当严重的自然灾害袭来的时候,他们却置民生于不顾,这就说明了他们并不是“忧国”忧民的贤达,而是祸国殃民的罪人。“不知”二字是明明知道,却故作糊涂,含有浓烈的讽刺意味。“忧国”二字是诗人思索问题的核心。联系“永贞革新”的历史来看,结句不啻是从本质上宣布了特权贵族不恤民苦、不忧国事的一大罪状,具有剑与火的战斗作用。
除了把深刻的政治思想附丽于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特色之外,这首诗的诗题对诗句的提领也颇值称道。诗句中并没露出“权门”的字样,要不是诗题中点明“移芍药”的主体是“权门”,诗的战斗性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似剑如火的地步的;有了“权门”二字的提领,读者就可以明白“汲井开园”的主体为何人,从而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另外,语言清新,对比鲜明,诗意含蓄,也都是这首诗歌不容忽视的艺术特色。
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临近老年最怕萧瑟衰败的秋日,曾经的美好时光也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
天阴沉沉、岸边青草瑟瑟仆倒,急雨乱点滩头、小舟摇摇荡荡。
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
只能用文章表达对时事的担忧,两广的军粮储备也让人发愁。
洊饥今有岁,倚棹望西畴。
倚在船边望像西边的农田,想到已经连续多年饥荒,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钱学增选注.清诗三百首 新编本:岳麓书社,1994.04:第88页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年光:时光,岁月。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
时事诗书拙(zhuō),军储岭海愁。
军储:军队的储粮。岭海:指两广。因地处五岭以南,临近南海。
洊(jiàn)饥今有岁,倚棹(zhào)望西畴(chóu)。
洊饥:连续多年的饥荒。有岁:好年成。棹:船桨,借指船。西畴:指西边的田野。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钱学增选注.清诗三百首 新编本:岳麓书社,1994.04:第88页秋天是草木凋零的季节.相对于人生来说,又象征着壮盛之期的逝去,垂老之年的到来。所以尽管秋光也很美,却很少有入能像唐人刘禹锡那样豪迈高唱: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康熙三、四年间,担任“江西参议”而分守“湖西道”的施闰章年交四十七、八,正将进入老年之期。“顷年在官,引疾不许”,在这样的年龄遇上阴沉的“立秋”天气,自不免要悚然畏警了:回想当年来到临江府,芷是东风骀荡的春日。倘说那时还曾满怀ff春风骑马到江城,正值繁花照眼弱”的由衷喜悦和勤于民事的几多热望的话;那么秋风数度,当诗人又在“萧水、章门三日路”的公务往返中迎来衰飒秋日的时候,却再没有多少令他欣慰的事了——岁月蹉跎,年光如流,壮盛有为的四年多,就这样,逐水”逝去。眼看就要临近老年,怎能不感到深深的怅惘?此诗开篇以“垂老”映对“秋”节,引出“年光一逝去的幽幽慨叹,正表现着许多仕人步入衰秋时共有的苦涩之情。
而且诗人又是在孤舟客宦之中。如果遇上的是“秋风兮婿姻”的晴和之日,则船行江河之间,鸥飞白帆之上,虽说也难免会感到“水阔孤帆影,秋归万叶声”的清寥,毕竟还有青峰黛峦可眺、麦气豆香可赏.现在却是“阴云”沉沉、“急雨”敲篷,诗人所见副的,便只有岸草的瑟瑟偃伏和滩舟的颠荡乱雨之景了。“阴云沈岸草,急雨乱滩舟”二旬,即从眼前实景落笔,勾勒了一幅令人犯愁的动态画面。作为诗人孤消身影的黯淡背景,恰可有力地点示,诗人此刻的心境已变得怎样阴郁和纷乱。
施闰章是一位优时悯乱之士,他的思绪,无疑要比寻常的羁旅之客深沉得多。这些年来,国家时局仍处在动荡不安之中:晚明桂王虽已被吴三桂征平,郑成功、张煌言领导的义师,却依然坚持着悲壮的抗清斗争。为了安靖东南,清政府调动重兵,屯驻江浙皖赣一带。康熙三年秋七月,还发动了钲台湾”之役。施闰章对动乱的时局颇为担忧,在《中秋对月》诗中,即发出了“好酌清尊满,休教恨白头。不知今夜月,几处战场秋”的叹息。但身为一介饱读“诗书”的文士,他对安定苍生又能有多大作为?“时事诗书拙,军储临海。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921页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参考资料:
1、 济南图书馆网 李清照·词集薄露初零,长宵(xiāo)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yíng)。芝兰为寿,相辉映、簪(zān)笏(hù)盈庭。花柔玉净,捧觞(shāng)别有娉(pīng)婷。
分停:平分。芝兰:香草,喻指佳子侄。簪笏:官吏所用的冠簪和手板,这里指代众高官。娉婷:此指美女。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dǎo),虽卿(qīng)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鹤瘦松青:鹤鸟寿长谓之仙鹤,松柏常年青翠,故合用为祝寿之辞。日下:指京都。东山高蹈:一则以隐居会稽东山的晋人谢安比喻寿主;二则寿主晁补之之原籍齐州,即今山东一带。在宋朝,人们习惯地把齐州一带叫做东山、东郡或东州。谢安,字安石。苍生:指百姓。
参考资料:
1、 济南图书馆网 李清照·词集此词从明抄本《诗渊》录出,原词注明作者“宋李易安”,是近年发现的,孔繁礼《全宋词补辑》收之。
这是一篇寿词,虽然也极尽褒誉,但却流露了忧国忧民之志,蕴含着一股壮气豪情。
上片交代时间地点、场面气氛,词清句丽,风格典雅。“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是指:正当薄露刚开始洒落,夜晚与白昼长短完全相同的这个不同一般的时候;处身环水而起、高耸入云的楼阁亭榭之内,宛如来到了传说中的蓬莱、瀛州海上仙岛。“长宵共永昼分停”句中的“分停”,即“停分”,中分之意;一年之中只有春分、秋分这两天是昼夜所占时间相等,古人称这两天为“日夜分”。这里并未指明是春分还是秋分,从“薄露初零”看,似是仲秋之月的“秋分”,固为秋天到来,暑气渐退,昼热夜冷,容易有露水;然而再从下文馈礼中有兰花来看,或许是仲春之月的“春分”;当然如果“芝兰为寿”中的“芝兰”仅作为一种象征高雅来说,只能认为是虚写,而“薄露初零”却是实况描述,所以很可能是秋分时候。
“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写的是友人在做寿,词人及众嘉宾来贺:大家献上了淡雅清香的兰花和益寿延年的灵芝,拜寿的人们簇拥着寿星老人一时间充塞了往日幽静的庭院,其中也不乏尚称风雅的达官贵人,他们的鲜明的服色、佩饰与名士清儒的布衣潇洒相辉映。寿筵开始了,气氛自是十分炽烈,但词作者却避开这些必然现象,笔下一滑,转向了筵席间穿梭般飞去飘来为客人倾酒捧觞的侍女们,“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之句,是作者从活动的大场面中捕捉的一个迷人的动作:她们像花一般柔媚,像玉一样晶莹,双手捧觞穿行席间向客人劝酒,翩翩风姿令人开怀一醉,表达了主人待客之真诚。上片寥寥数语,便将良辰、美景、主贤、宾嘉之乐都烘托纸上了。
下片是对寿者的祝愿之词,尾句显示出作者爱国爱民的心愿,写得委婉、曲折、含蓄、脱俗。“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先以两个比喻句起兴,再引出直面的颂扬:愿您体魄健壮如鹤之清癯矍铄,如松之耐寒长青,愿您精神光照万物与朗朗秋月竞比光明;您的品德学问历来是独领风骚、名噪京城。至此便将一位德高望重、受人景仰的典范人物的形象勾画了出来,下面“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仍是溢美之辞,仍是使用比喻手法,但却因借用现成典故,便将内容表达更进一步、更深一层。“东山高蹈”,用的是晋代文学家、政治家谢安的故事。谢安,字安石,才学盖世,隐居东山,后应诏出仕,官至司徒。后人因以“东山”喻隐居之士;高蹈,在此也指隐居生活。该句是说:谢安隐居东山,却蜚声朝野,光耀无比,虽为王侯卿相,哪一个比得上他!以谢安隐居东山称比筵上的寿诞主人,可谓臻于至极了。尾句十分精彩,继续以谢安相比,赞誉、推崇之中加进了激励,且注入了以生民为重、迅速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急切心情,真是一句千钧:“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安石在东山隐居不肯应诏出仕之时,时人发出了“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的叹惋,词人就该语加以引发以激励眼前这位名士:您一定要像谢安一样快快挺身出仕,揭露奸佞误国,挽救在战乱中受尽蹂躏折磨的黎民。易安居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使这首以祝寿为内容的词作在主题思想上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