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诗

:
被羽在先登。
甘心除国疾。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粲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初仕刘表,后归曹操。 34篇诗文

猜你喜欢

悲歌

: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悲歌一曲代替思家的哭泣,登高眺望远方就当做返回了故乡。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茫茫的草木,重重的山岗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思乡的忧愁盈满心怀。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想要回家,可家中已无亲人,想要渡河却无船可渡。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心里思乡的悲愁无处可说,只能憋闷在心中,就像车轮在肠子里转动一般,阵阵绞痛。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 选注.乐府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第2版):522、 (宋)郭茂倩编 崇贤书院释译.乐府诗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191-192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可以:此处作“聊以”解。当:代替。

思念故乡,郁(yù)郁累累。
郁郁累累:形容忧思很重。郁郁,愁闷的样子。累累,失意的样子。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思:悲也。肠中车轮转:形容内心十分痛苦。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 选注.乐府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第2版):522、 (宋)郭茂倩编 崇贤书院释译.乐府诗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191-192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是一首描写游子思乡的诗,控诉战争带来的徭役之苦。诗人用浑朴自然的语句,写出了游子思乡不得归的百转愁思。

  “悲歌可以当泣”,诗一开头,劈头劈脑拦腰斩断许多内容,不难理解,这位悲歌者在此之前不知哭泣过多少回了,由于太伤心,以至最后以放声悲歌代替哭泣。接着写他这样悲哀的原因:“远望可以当归”。原来是一位游子,他远离故乡,无法还乡,只好以望乡来代替还乡了。不是真的“远望可以当归”,而只是聊以解忧,无可奈何罢了。这两句把许许多多人的生活体验作了典型的艺术概括,是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所以成为千古名句。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这是承接“远望”写远望所见,远望还是没有见到故乡。“郁郁”是写草木郁郁葱葱。“累累”是写山岗累累。“岭树重遮千里目”,茫茫的草木,重重的山岗遮住了望眼,难见故乡,不见亲人。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这两句是写思乡而未还乡的原因。家里已经没有亲人了,已经无家可归了。即便是有家可归,也回不去,因为“欲渡河无船”。所谓“欲渡河无船”,不仅仅是指眼前无船可渡,而是说自己处处受阻,前途坎坷,走投无路的意思,是这位游子悲惨命运的形象写照。这正是他思乡、望乡的根本原因。这样写,就比《艳歌行》所表达的要沉痛得多了。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这两句写游子心中纷烦复杂、无限愁怅的思绪难以倾诉,就好像有车轮在肠中转动。末句用形象的比喻手法写出远在他乡的征夫的无限离愁,把感觉中的心理体验转化为视觉上的形象存在,比喻贴切恰当,不但“转”字关合得自然,同时能准确传神地传达出痛楚之感:愁绪随车轮转动而缓缓抽出,绵延不绝。

  这首诗和《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在思想内容上相似。最后两句均是“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但《古歌》是触景生情,而这首诗,既不写景,也不叙事,它以真挚的感情痛苦的体验而动人心弦。可以说,抒情诗的意境,并不在于写景和叙事,只要感情真挚感人能引起共鸣,那么诗的意境就在不同的读者的脑海中幻化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了。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 选注.乐府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第2版):52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10-11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箜篌引 / 野田黄雀行

:

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
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
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
好酒佳酿摆放在高殿之上,亲近的友人跟随我一同游玩。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内厨做好了丰盛的菜肴,烹制鲜美可口的牛羊肉。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秦风的古筝声是多么慷慨激昂,齐地的琴瑟声是那么柔和婉转。

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还有出自阳阿的奇妙舞蹈,来自京洛的著名歌曲。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
在歌舞中饮酒过了三杯,我们解开衣袋尽情享用了美味佳肴。

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主人和宾客相互行礼,相互献上最美好的祝福。

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
要谨记旧时结交的朋友不能遗忘,厚始薄终也不与道义相符。

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那君子躬身而谦逊是因为他美好的品德,并不是有任何的企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白天里疾风吹过,日光渐渐向西流走。

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
青春年华不会再来一次,死亡之期已忽然向我迫近。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就像花叶虽然生长在华美的庭院之中,飘零之后也要重归于荒芜的山丘。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然而从古到今,谁能没有一死?既然知道了命运本该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好忧愁?

参考资料:

1、 傅锡壬.大地之歌——乐府.北京:线装书局,2012:258-262

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阳阿:古之名倡阳阿善舞,后因以称舞名。讴:民歌。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
爵:古代饮酒的器皿,三足,以不同的形状显示使用者的身份。

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

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参考资料:

1、 傅锡壬.大地之歌——乐府.北京:线装书局,2012:258-262

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
中厨办丰膳,烹我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
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
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这是一首独具特色的游宴诗。它通过歌舞酒宴上乐极悲来的感情变化,深 刻地展示了建安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人生短促的苦闷和建立不朽功业的渴求交织成这首诗的主题,表现出“雅好慷慨”的时代风格。

  这首诗的章法巧妙,很见匠心。诗歌在以较多的笔墨描写美酒丰膳、轻歌曼舞、主客相酬的情景之后,笔锋一转,吐露出欲求亲友忧患相济、共成大业的心愿,再转为对人生短促的喟叹,清醒地指出“盛时不再来”。至此,酒宴的欢乐气氛已扫荡一尽,乐极而悲来的心理历程完整地表达出来了,引人回忆起开篇的浓艳之笔、富贵之景,更添几分悲怆之情。如此立意谋篇,称得上是思健功圆了。

  诗中两个意蕴含蓄的设问句:“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是展示心理波澜的关键,透露了诗人对于人生意义、生死大关的思考。“欲何求”,“复何忧”,寓答干问,大有意在言外之妙。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冬十月

: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初冬十月,北风呼呼地吹着。气氛肃杀,天气寒冷,寒霜又厚又密。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鹍鸡鸟在清晨鸣叫着,大雁向南方远去,猛禽也都藏身匿迹起来,就连熊也都入洞安眠了。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农民放下了农具不再劳作,收获的庄稼堆满了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我能到这里是多么的幸运啊,高诵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

孟冬十月,北风徘(pái)(huái),天气肃清,繁霜霏(fēi)霏。
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十月。徘徊:往返回旋;来回走动。流连;留恋。肃清:清扫。形容天气明朗高爽。繁霜:繁多的霜雾。浓霜。霏霏:飘洒,飞扬。泛指浓密盛多。

(kūn)鸡晨鸣,鸿雁南飞,鸷(zhì)鸟潜藏,熊罴(pí)(kū)(qī)
鹍鸡:大鸡。鸟名。似鹤。凤凰的别名。鸷鸟:凶猛的鸟。如鹰、雕、枭等。潜藏:潜伏隐藏。熊罴:熊和罴。皆为猛兽。罴,棕熊,又叫马熊,毛棕褐色,能爬树,会游泳。窟栖:窟穴里栖止。

钱镈(bó)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gǔ)商。
钱镈:两种农具名。后泛指农具。借指农事。钱,铁铲。镈,锄一类的农具。农收:农作物的收获。谓农事终了。积场:囤积在场院。逆旅:客舍;旅馆。旅居。整设:整理设置。以通:用以通商。贾商:商贩。贾,作买卖的人;商人。古时特指设店售货的坐商。商,行商。行走在外的商人。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天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写于初冬十月,时间比前首稍晚。前八句写初冬的气候和景物。“鹍鸡”,鸟名,形状象鹤,羽毛黄白色。北风刮个不停,严霜又厚又密,鹍鸡晨鸣,大雁南飞,猛禽藏身匿迹,熊罴入洞安眠,肃杀严寒中透出一派平和安宁。中四句写人事。钱、镈,两种农具名,这里泛指农具。“逆旅”,客店。农具已经闲置起来,收获的庄稼堆满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诗篇反映了战后在局部地区人民过上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及诗人要求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和经济繁荣的理想。朱乾说:“《冬十月》,叙其征途所经,天时物候,又自秋经冬。虽当军行,而不忘民事也。”(《乐府正义》卷八)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本诗的作意。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蒿里

: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蒿里是魂魄聚居之地,无论贤达之人还是愚昧之人都不免一死,魂归蒿里。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主管死亡的神对人命的催促是多么紧迫啊,人的性命不能久长,更容不得人一丝的犹疑。

(hāo)里谁家地,聚敛(liǎn)魂魄无贤愚。
蒿里:魂魄聚居之地。无贤愚:无论是贤达之人还是愚昧之人。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chí)(chú)
鬼伯:主管死亡的神。一何:何其,多么。踟蹰:逗留。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蒿里在泰山下。迷信传说,人死之后魂魄归于蒿里。歌的开头提出疑问:“蒿里谁家地?”疑问的所以提出,在于下一句:“聚敛魂魄无贤愚。”人间从来等级森严,凡事分别流品,绝无混淆,似乎天经地义。所以诗人不解:这“蒿里”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那里为什么不分贤愚贵贱?人间由皇帝老子、王公大臣及其鹰犬爪牙统治,那么,这另一个世界,是“谁家”的天下,归谁掌管呢?人活着的时候绝无平等可言,死后就彼此彼此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后两句说,“鬼伯”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一旦他叫你去,你想稍稍踟蹰一下也不可能。“催促”得那样急,到底为的什么?求情祷告不行,威逼利诱也不行。人间的万能之物——权势、金钱、这时候完全失去效用,不能代死。这其中的道理又是什么呢?看来,“鬼伯”是最公正廉洁的。然而,他可敬却不可亲,没有人不怕他。不管凤子龙孙,也不管皇亲国戚,他都是一副铁面孔,决不法外开恩,也不承认特权。无论什么人,对他都无计可施。

  这篇歌辞反映人们对生死问题的种种思索。但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局限,其认识还不能离开唯心论的前提。

  艺术表现上,此诗则以自然见其本色。全篇四句,两两设为问答,如随口吟唱,联类成篇。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平陵东

: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
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
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
在平陵这个地方的东边,长满了松柏和梧桐。有一天, 不知什么人劫持了住在这里的义公。

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这些人把义公劫持到高门大堂之下,胁迫他交出一百万银钱和两匹快马才能赎人。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
交出两匹快马的确已相当困难,更别说百万银钱了。可是义公回头见到追钱的小吏,心中只有悲痛无奈。

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义公心中悲痛得就像血在流淌一般。只好带口信给家人,卖掉那头小黄牛凑钱来赎我!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24-2252、 熊巍.汉代绑架勒索案趣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5(02).

平陵东,松柏桐(tóng),不知何人劫义公。
平陵:汉昭帝陵墓,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七十里处。松柏桐:指墓地。古代墓地多种植松柏梧桐。劫:劫持,绑架。义公:善良的人,大好人。一说义公是姓义的人,一说指义公翟义。

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高堂:高门大堂,代指官府衙门。走马:善跑的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lì)心中恻(cè)
顾见:回头看见。追吏:逼索财物的官吏。恻:悲痛。

心中恻,血出漉(lù),归告我家卖黄犊(dú)
漉:渗出。一说“漉”作“流尽”解。犊:小牛。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24-2252、 熊巍.汉代绑架勒索案趣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5(02).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
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
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平陵东》属汉乐府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这首诗写一个善良的人平白无故被人绑架去敲诈勒索,被逼无奈,只好叫家人卖掉小黄牛凑线来赎身的故事。

  全诗每三句为一节。第一节写出事件发生的地点和经过。在平陵东侧一片阴森浓密的树林中,一位善良的平民义公遭到了绑架。事情发生得突然,义公心中充满了惊疑恐惧之情。这绑架良民的行径是何人所为?“不知”句提起疑问,含煳得极好。联系下文的“高堂”“追吏”,可知这是官吏捕人。不言其“捕”而斥为“劫”,意在表现出官吏行事的粗暴凶狠。观其行迹,真如盗匪,使人不能相信这是官吏行径。直来到高堂之下,才敢确定这劫义公的竟是官府所为。以“不知”故作疑惑,含讽刺之意于言外,掲露出“官府即盗匪,官府甚于盗匪”的黑暗现实。笫二、三节就直写官吏敲榨勒索财物的强盗行径。高堂之上,本应是主持正义、惩办强暴的所在,现在却要义公“交钱百万两走马”,贪暴官吏公然逼迫善良百姓,义公在猝然之间遭此厄运,如此惊人的巨额赎资不可能交纳得出来。

  “两走马,亦诚难”,义公为此悲愁交加,百般煎迫。可稍有迟疑,摧辱即至,逼得他一看到追逼的官吏,就不由得心惊色变。“心中恻,血出漉”极写出义公内心痛愁恐惧的惨烈。在贪官暴吏敲骨榨髓的勒索之不,他感到仿佛心中的血都要流尽了。透过这极端痛苦的心 情,不难想象出义公在官府遭受到的摧辱与折磨该有多么严酷。在此绝望之中,他已经无路可走,只好忍痛“归告我家卖黄犊”。一个善良的平民在虎狼之吏的逼迫下,就这样倾家荡产了。这悲惨的结局中又凝结着多少痛苦和悲愤!即便如此,可黄犊所值有限,以这点微薄的赎资能满足那贪狠恶吏的无厌之欲,使义公逃脱这场厄运吗?诗歌最终引发出对人的永久关切。

  这首诗和两汉其他乐府民歌一样,继承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通过“义公”被劫持、被勒索、被逼卖黄犊几个细节,从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揭露了一个社会问题:即广大人民的穷困是由于统治阶级的压迫使然,“义公”一家的遭遇即是一证。

  《平陵东》篇幅短小,情节也不复杂,但含意非常深刻。它反映了在黑暗残暴的社会中人民生活的艰难苦痛。在简洁的叙事中融入抒情,表达人民痛楚、悲愤的感情,格调凝重。在语句上,毎节的第一句重复上一节的最后三个字,运用了民歌中常见的“顶针续麻”的修辞手法,以文字上的复迭,造成迂回往复、反复吟咏的效果,使语意更加连贯,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 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86-8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