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画舫离筵乐未停

:
画舫离筵乐未停,潇潇暮雨阖闾城。那堪还向曲中听。
只恨当时形影密,不关今日别离轻。梦回酒醒忆平生。

画舫离筵乐未停,潇潇暮雨阖闾城。那堪还向曲中听。
黄昏时节的风雨笼罩着全城,船舶上钱行的宴席还没有结束。风雨声中的阖闾城,这些乐曲让人不忍倾听。

只恨当时形影密,不关今日别离轻。梦回酒醒忆平生。
只怪当时和朋友们走动得过于密切,才导致今日的离别如此痛苦。当宴会结束,我酒醉微醒时,回想平生所历之事,不由得心生感慨啊!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安易编著.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第157-159页2、 王国维著;山有扶疏编.一生最爱人间词 为伊消得人憔悴 附 人间词话: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08:第24页

画舫(fǎng)离筵(yán)乐未停,潇潇暮雨阖(hé)(lǘ)城。那堪还向曲中听。
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画舫:装饰华美的游船。离筵:饯别的宴席。潇潇:形容雨声。阖闾城:苏州的别称。亦作“阖庐城”。

只恨当时形影密,不关今日别离轻。梦回酒醒忆平生。
形影密:谓关系亲密,总不分离。形影,人的形体与影子。日:《王国维遗书》作“朝”,《甲稿》及《王忠悫公遗书》皆作“日”。别离轻:谓轻易别离。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安易编著.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第157-159页2、 王国维著;山有扶疏编.一生最爱人间词 为伊消得人憔悴 附 人间词话: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08:第24页
画舫离筵乐未停,潇潇暮雨阖闾城。那堪还向曲中听。
只恨当时形影密,不关今日别离轻。梦回酒醒忆平生。

  词上片是写离开苏州时饯别酒宴上的情景。“潇潇”两句:典出白居易《寄殷协律》诗:“吴娘暮雨潇潇曲,自别江南更不闻。”白居易自注:“江南吴二娘曲云:‘暮雨潇潇郎不归。’”白居易是感叹自从离开江南后,再也听不到吴娘婉转缠绵的歌声了。这首词变用其意。作者跳跃过“酒趁哀弦,灯照离席”的等待,跳跃过“执手相看泪眼”的留恋,把满腔悲苦都倾泻在对造成离别痛苦之原因的追究和检讨上。

  词下片联语写罗、王交往关系,是这首小词的高潮,也是词中离别之悲的极致。昔人离别怨天怨命,怨雨怨风,而作者在这里却别出心裁,把离别的痛苦归罪于当初不该与对方建立了如此亲密的友谊。“既有今日,何必当初”两句乃是一种“反语”和“愤语”,是今日不得不轻易离别的悲痛竟导致了对当日相知相识之乐的否定。“忆平生”,其中自有深意,忆自己八年间,由于罗氏的赏识、扶持,才能在治学的道路上猛进。对罗氏的感激之情,只是含意未伸罢了。末句深化主题,由眼前别离之痛苦,升华至整个人生命运的慨叹。

  这首小词完全是写离别之意,从一个离别的事件引向了《人间词》所追求的那种反映人生和反映哲理的层次。词中写梦醒之后的感觉,这往往有一种对人生的反省和了悟。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安易编著.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第157-15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昏时节的风雨笼罩着全城,船舶上钱行的宴席还没有结束。风雨声中的阖闾城,这些乐曲让人不忍倾听。
只怪当时和朋友们走动得过于密切,才导致今日的离别如此痛苦。当宴会结束,我酒醉微醒时,回想平生所历之事,不由得心生感慨啊!

注释
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画舫(fǎng):装饰华美的游船。
离筵(yán):饯别的宴席。
潇潇:形容雨声。
阖(hé)闾(lǘ)城:苏州的别称。亦作“阖庐城”。
形影密:谓关系亲密,总不分离。形影,人的形体与影子。
日:《王国维遗书》作“朝”,《甲稿》及《王忠悫公遗书》皆作“日”。
别离轻:谓轻易别离。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安易编著.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第157-159页2、 王国维著;山有扶疏编.一生最爱人间词 为伊消得人憔悴 附 人间词话: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08:第2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1905年11月,罗振玉以父丧辞江苏师范学堂监督事,王国维不久亦辞职归里。1906年词人即将离开苏州,北上进京,友人为其设宴钱行,伤感的离筵上,词人填了这首词,当为送别罗振玉之作。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著;山有扶疏编.一生最爱人间词 为伊消得人憔悴 附 人间词话: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08:第2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词上片是写离开苏州时饯别酒宴上的情景。“潇潇”两句:典出白居易《寄殷协律》诗:“吴娘暮雨潇潇曲,自别江南更不闻。”白居易自注:“江南吴二娘曲云:‘暮雨潇潇郎不归。’”白居易是感叹自从离开江南后,再也听不到吴娘婉转缠绵的歌声了。这首词变用其意。作者跳跃过“酒趁哀弦,灯照离席”的等待,跳跃过“执手相看泪眼”的留恋,把满腔悲苦都倾泻在对造成离别痛苦之原因的追究和检讨上。

  词下片联语写罗、王交往关系,是这首小词的高潮,也是词中离别之悲的极致。昔人离别怨天怨命,怨雨怨风,而作者在这里却别出心裁,把离别的痛苦归罪于当初不该与对方建立了如此亲密的友谊。“既有今日,何必当初”两句乃是一种“反语”和“愤语”,是今日不得不轻易离别的悲痛竟导致了对当日相知相识之乐的否定。“忆平生”,其中自有深意,忆自己八年间,由于罗氏的赏识、扶持,才能在治学的道路上猛进。对罗氏的感激之情,只是含意未伸罢了。末句深化主题,由眼前别离之痛苦,升华至整个人生命运的慨叹。

  这首小词完全是写离别之意,从一个离别的事件引向了《人间词》所追求的那种反映人生和反映哲理的层次。词中写梦醒之后的感觉,这往往有一种对人生的反省和了悟。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安易编著.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第157-15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猜你喜欢

沁园春·雪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参考资料:

1、 丁三省编著.毛泽东诗词精读 增订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01:第116-117页2、 罗财勇主编.初中文言文注译解练:人教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02:第175页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mǎng)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惟:只。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莽莽:无边无际。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áo)。(红装 一作:银装)
须:等到;需要。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hán),只识弯弓射大雕。
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俱,都。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丁三省编著.毛泽东诗词精读 增订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01:第116-117页2、 罗财勇主编.初中文言文注译解练:人教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02:第175页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上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下片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参考资料:

1、 臧克家主编.毛泽东读词鉴赏 (第二版):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05月:第120-第125页2、 陈宗玉,梁士奇主编.初中文言文全解全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第16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蝶恋花·莫斗婵娟弓样月

:
莫斗婵娟弓样月,只坐蛾眉,消得千谣诼。坐上宫砂那不灭,古来积毁能销骨。
手把齐纨相诀绝,懒祝西风,再使人间热。镜里朱颜犹未歇,不辞自媚朝和夕。

莫斗婵娟弓样月,只坐蛾眉,消得千谣诼。臂上宫砂那不灭,古来积毁能销骨。
不需要攀比眉毛的式样,免得惹来谣言嫉妒。女子手臂上宫砂怎么会不消失,流言飞语自古以来都是很厉害的呀。

手把齐纨相诀绝,懒祝西风,再使人间热。镜里朱颜犹未歇,不辞自媚朝和夕。
手里拿着团扇,我和他的恩情已经断绝了。我也心灰意冷,不打算重新修好。我镜中的容颜依旧美好,每天不分早晚地自娱自乐、寻找乐趣。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安易编著.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第265-270页2、 王国维著.山有扶疏编,一生最爱人间词 为伊消得人憔悴 附 人间词话: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08:第130页

莫斗婵娟弓样月,只坐蛾眉,消得千谣诼(zhuó)。坐上宫砂那(nǎ)不灭,古来积毁能销骨。
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斗:比赛,争胜。婵娟:姿态美好貌,亦可形容月色明媚。弓样月:弯月,古人常以弯月喻眉。只坐:只因为。蛾眉:蚕峨触须细长而弯曲,因以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消得:值得。宫砂:即“守宫砂”,以朱砂饲壁虎捣烂而成者,旧谓涂于妇女坐上可验贞操。那不灭:怎能不消失。那,同“哪”。积毁能销骨:谓众口不断毁谤,会致人于死地。

手把齐纨(wán)相诀绝,懒祝西风,再使人间热。镜里朱颜犹未歇,不辞自媚朝和夕。
手把:手拿。齐纨:本是春秋齐地出产的一种白细绢,后因以指代团扇。诀绝:长别。祝西风:向西风祝祷。朱颜:红润美好的容颜。犹未歇:还没有消失。自媚:犹自娱。自寻乐趣,自我欣赏。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安易编著.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第265-270页2、 王国维著.山有扶疏编,一生最爱人间词 为伊消得人憔悴 附 人间词话: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08:第130页
莫斗婵娟弓样月,只坐蛾眉,消得千谣诼。臂上宫砂那不灭,古来积毁能销骨。
手把齐纨相诀绝,懒祝西风,再使人间热。镜里朱颜犹未歇,不辞自媚朝和夕。

  此词的上片写遭受潘害的怨恨,作者尽情发泄了对人言可畏的险恶环境的憎恶。开头就说:再也不要与别人争比新月一样娟秀的蛾眉了,这只能惹来麻烦。用突兀而起的笔法,强烈地表现因才遭忌的不平,也可见出作者在下笔时,如骨鲠在喉,不得不发的愤激心情。只因为这美好的容颜,也不知招来多少谣言和污蔑,使他痛感小人之口,利于刀剑。既然自古以来不断的毁谤能够伤人至骨,点在臂上标志贞洁的宫砂不可能因诬诉而消褪。在上片中,作者写了一个可怕的黑白颠倒的世界。流言蜚语的邪风毒化着空气,贞洁可以被说成淫荡,美好反而被视为丑陋。这种环境令人窒息,令人愤慨。

  下片写遇谗失宠后,决心贞操自守,表现了退然不同的决裂态度,女主人公手持象征高洁的纨扇,不愿作乞怜之态,更不会去祈祷秋风再热。她自信红颜未减,宁愿与镜中情影朝夕相对,孤芳自赏。与其以媚态事人,何如“自媚”。从依附于人到自我价值的肯定,这的确是一大进步。这首别出机杼,一反传统立意,表现出作者在逆境中不失其孤傲的性格。措辞激烈,作斩钉截铁语,在词中这已经显示出一种特殊的风格;而同时柔中有刚,愤激中仍不胜凄惋之感,更为难得。 [3] 

  这首词,词情甚为凄苦,而情绪却较饱满,虽然充满压抑感,但人物的斗志仍然昂扬。上下两片,前写积毁之重,内心之悲愤,后写对待“积毁”的坚决态度,傲然独立,决不低眉事人,一气呵成,人物形象鲜明。写美人的遭诽谤,美女的“自媚”中,也许有诗人自己生活经历中的影子。

参考资料:

1、 潘慎,梁海主编.明清词赏析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09:第46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好事近·愁展翠罗衾

:
愁展翠罗衾,半是馀温半泪。不辨坠欢新恨,是人间滋味。
几年相守郁金堂,草草浑闲事。独向西风林下,望红尘一骑。

愁展翠罗衾,半是馀温半泪。不辨坠欢新恨,是人间滋味。
在思愁中展开绿色的丝被,上面还留有爱人的体温和我的泪水。不能分辨这是往日的欢娱还是新生的离愁,但这一定是人世间的滋味。

几年相守郁金堂,草草浑闲事。独向西风林下,望红尘一骑。
几年的夫妻生活,以前没有把这种温馨的日子当会事。当一个人独自走到树林下,望着远处车马扬起的飞尘,祈盼着爱人的回来。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21-242、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14(9).

愁展翠罗衾(qīn),半是馀(yú)温半泪。不辨坠欢新恨,是人间滋味。
翠罗衾:绿色的丝织品制成的被子。馀:即“余”的异体字。坠欢:往日的欢乐。南朝宋鲍照诗云:坠欢岂更接,明爱邈难寻。新恨:新产生的怅惘。人间滋味:尘世的苦乐感受。

几年相守郁金堂,草草浑闲事。独向西风林下,望红尘一骑。
相守:谓夫妻厮守。郁金堂,郁金,一种珍贵的植物,可为香料。“郁金堂”,言堂中炷着郁金之香。草草:匆忙仓促或指草率。浑闲事:视为寻常事。西风林下:秋风中的树林之下。红尘:指马走时扬起的飞尘。这里代指纷扰的人世。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21-242、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14(9).
愁展翠罗衾,半是馀温半泪。不辨坠欢新恨,是人间滋味。
几年相守郁金堂,草草浑闲事。独向西风林下,望红尘一骑。

  这首词上半片着重于写实,其中首句“愁展翠罗衾”是小词中常用的词语,比较直白。但接下来的“半是馀温半泪”写得就比较巧妙了。一方面写了女子自己留在罗衾上的馀温和泪痕,说明她整夜都在枕上流泪。另一方面描述的馀温也可以是回忆丈夫在家的温馨,更突出了下面的“半泪”,从以往的余温到现在的寂寞眼泪。于是这里有了一种时空的交混,而引出了下一句的“不辨坠欢新恨”,指新近离别的憾恨,往日欢乐的记忆增强了新近离别的憾恨,而新近离别的憾恨又格外令人怀念往日团聚的欢乐。苦与东互为因果,令人说不清到底是“欢”还是“恨”。妙就妙在“是人间滋味”一句,作者本来是在写思妇的哀怨,但无意之中就流露出自己的口吻,俨然一幅“偶开天眼觑红尘”的姿态。如果说前三句有“花间词”风味的话,那么这最后一句回归到作者《人间词》的本身上来了。

  词的下半片,更多的是在描述精神层次。“几年相守郁金堂,草草浑闲事”点明了过去几年作者与爱人厮守在家中,自认为夫妻生活本来就是如此的,所以并没有特别的珍惜,但没想到这种生活结束了。现在你离开我在外,我才体会到当年那些团聚的日子是多么珍贵难得。人,总是在思念过去和向往未来中,惟独不知道珍惜现在。“独向西风林下,望红尘一骑”两句结尾特妙:前达都是写女子的情,惟独这两句在写情的同时还描绘出一幅“景”的画面。画中思妇遥望着远方征尘中的一人一骑。因为有了“红尘”与“林下”的对比,列多的引申为忧愁烦恼的人世。“林下”可以是幽静的林下,也可能是古人说的“归隐林下”。作者写思妇站在林下,征人没入红尘,突出了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本意。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21-2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浣溪沙·掩卷平生有百端

:
掩卷平生有百端,饱更忧患转冥顽。偶听鹈鴂怨春残。
坐觉亡何消白日,更缘随例弄丹铅。闲愁无分况清欢。

掩卷平生有百端,饱更忧患转冥顽。偶听鹈鴂怨春残。
阖上了书本,想到平生,不禁百感交集。我已经饱历忧患,现在反而变得冥顽不灵了。偶然听到的悲鸟啼叫,才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怨。

坐觉亡何消白日,更缘随例弄丹铅。闲愁无分况清欢。
我渐觉得再也没有什么办法来消磨漫长的日子,只好随意校勘书籍。连闲愁都无福消受,哪能谈得上清欢?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编 .《一生最爱人间词 为伊消得人憔悴 》: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44页

掩卷平生有百端,饱更忧患转冥顽。偶听鹈(tí)(jué)怨春残。
掩卷:合上书本。百端:百种情绪。更:经过,阅历。更事,阅历世事。冥顽:顽固、固执。鹈鴂:即子规,杜鹃。

坐觉亡何消白日,更缘随例弄丹铅。闲愁无分况清欢。
坐觉,犹云正觉也。坐:因为。消:消磨。缘:借助、凭借。丹铅:丹砂和铅粉。古人校勘文字所用。闲愁:指由无关紧要的事所惹起的愁绪,闲极无聊时所产生的愁绪。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编 .《一生最爱人间词 为伊消得人憔悴 》: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44页
掩卷平生有百端,饱更忧患转冥顽。偶听鹈鴂怨春残。
坐觉亡何消白日,更缘随例弄丹铅。闲愁无分况清欢。

  词中所写的是一位饱经忧患的中年人索莫的心境。静思身世,万感平生,仿佛对什么事情都麻木了。被愁苦浸的麻木了,莫可奈何只好任由它去,心的麻木只为了减少心灵敏感带来的精神苦痛。

  上片写词人掩卷,从叙写眼前景物开始,想到了词人的心酸的过往,想到了词人更加努力地专研书籍,只是偶然听到的悲鸟啼叫,觉得时间易逝。

  下片转而写词人的内心,“坐觉亡何消白日”写出了作者不知道如何消磨漫长的日子,只能借助校勘书籍来打发时间。内心的愁苦无法和人述说。

  该词表达了词人深悲极苦之情和悲天悯世之意不被人知道,该词是词人从眼前寻常景物写起,却蕴含极为丰富的深情和哲理。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著.《名篇词例选说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4年:20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蝶恋花·窈窕燕姬年十五

:
窈窕燕姬年十五,惯曳长裾,不作纤纤步。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
一树亭亭花乍吐,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当面吴娘夸善舞,可怜总被腰肢误。

窈窕燕姬年十五,惯曳长裾,不作纤纤步。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
娴静的北方女子十五岁,常穿长襟的衣裙,不会故意莲步轻摇。她在人群中回眸一笑,可以让其它女人失去颜色。

一树亭亭花乍吐,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当面吴娘夸善舞,可怜总被腰肢误。
亭亭玉立的树上花才开,除去天然,要想赞美她却找不到合适的言语。当面夸赞吴地女子擅长舞蹈,可惜过于纤弱,美中不足。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2292、 吴蓓.维人间词阅读分析——清词代表性文本阅读之二: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43

(yǎo)(tiǎo)燕姬年十五,惯曳长裾(jū),不作纤纤步。众里嫣(yān)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
蝶恋花:蝶恋花,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明月生南浦”“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等。以南唐冯延巳《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一作晏殊词)为正体,此体为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窈窕:娴静美好。长裾:长衣。纤纤步:小步。嫣然:娇媚的笑态。颜色:女子姿色。

一树亭亭花乍吐,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当面吴娘夸善舞,可怜总被腰肢误。
亭亭:直立。除却:除去。浑无语:几乎没有。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2292、 吴蓓.维人间词阅读分析——清词代表性文本阅读之二: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43
窈窕燕姬年十五,惯曳长裾,不作纤纤步。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
一树亭亭花乍吐,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当面吴娘夸善舞,可怜总被腰肢误。

1906年初,王国维从苏州的江苏师范学堂去了北京,在晚清学部图书局任职。因一时尚难安定,故与罗振玉之婿刘季英——《老残游记》作者刘鹗之子,同住在罗振玉家。罗家有个男仆叫冯友,喜欢上一个旗人洗衣女子,这女子也常去罗府。刘季英便戏吟出两句:“窈窕燕姬年十五。惯曳长裾,不作纤纤步。”可能一时没写成,也可能后来失了兴致,这两句就一直被压在砚台下面。王国维偶然看到这两句,觉得写得很有神韵,当然他也知道这两句背后的故事,据此足成《蝶恋花》一首(参龙峨精灵《观堂别传》)。词云:

  窈窕燕姬年十五。惯曳长裾,不作纤纤步。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 一树亭亭花乍吐,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当面吴娘夸善舞,可怜总被腰肢误。

  大概在这首词创作后不久,王国维就将其编入《人间词甲稿》,发表在他主事的《教育世界》上,这也是少数写于北京却被收入甲稿的词作之一。后来,王国维应吴昌绶之请,将之前发表的《人间词甲稿》《人间词乙稿》进行删订整合,并补充甲乙稿发表后所写,手写一本《人间词》,这首《蝶恋花》仍在其中。

  龙峨精灵即刘蕙孙,乃刘季英之子。因为有了刘蕙孙的追记,使得这首词的本事变得很明确了。虽然刘蕙孙在后来写的《我所了解的王静安先生》一文中关于本事的描述有一些变化,譬如与冯友的关系便没有再提,旗女的身份虽然没有变,但前者说是洗衣女子,后来说是一家卖水老虎灶打水的女子。关于这首词的创作,也变成刘季英与王国维因为经常同时出门,总是看着这个大脚的旗女,便起了调侃之心,刘季英先作得“窈窕”二句,为静安所赏,但刘季英无力或无心成篇,遂将此二句奉送静安,数日后,静安续成此词。

  其实,刘蕙孙后来的文字删去了旗女与冯友的恋爱关系,对于解读这首词倒是更称便捷了。除了“年十五”乃指称此女子已至“及笄”,是待嫁的年龄,可能与婚恋有关以外,此词本身并无爱情方面的直接描写,若因为刘蕙孙早期的文字而强作联想,也许语境就被刻意支离了。

  无论是根据刘蕙孙的追记,还是直接勘察语境,此词的核心都是描述这位旗女的“天然”之态。“天然”的具体表现有三:其一,身材长相的天然之美,如“窈窕”“一树亭亭花乍吐”,都是状其身姿有一种自然风韵,而“亭亭”二字,尤可见其身材之修长;其二,举止自然大方,如“惯曳”二句,一方面写出了旗人惯常的装束,更以“不作纤纤步”表现出此女并未如汉族女子一般裹脚,而是一种天足,因为天足之自如,故其步履自然不是纤纤之态了。萧艾说:“‘惯曳长裾’,旗装也。‘不作纤纤步’,天足也。唯卖浆旗下女子,足以当之。”(《王国维诗词笺校》)是契合词境的。“曳”长裾正是为了便于放开步履,再缀一“惯”字,可见其素来天足大步之习惯。特以“不作”二字,状其自然之天性;而且此“不作”二字,实有藐视传统的意味,因为“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自来将纤纤细步视为女性柔婉品性之体现。其三,笑容灿烂之美。“嫣然”是描写其笑靥迷人之状。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有“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之句,《文选》注即以“笑貌”来解释“嫣”字,阳城、下蔡皆为古地名,宋玉极言其笑容之美在当地引起的关注和震动情形。

  王国维写这种“天然”的魅力,除了直接描写之外,还非常注重对比的写法。

  上阕是将旗女与“人间”的女子群体作对比,此旗女在人群中一出现,就觉得其他女子不堪与比,黯然失色了,因为那种源自天然的窈窕身姿和嫣然之貌,是如此的清新脱俗。这一层对比其实已经将旗女之美拔出在众女之上。“通一顾”即仔细看一遍的意思。陈师道《小放歌行》诗云:“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着眼未分明。”这首诗素被视为是陈师道以娉婷美女自喻高才,大概要尽力展现自己的才能,所以才“不惜卷帘通一顾”了,目的是让“君”看分明。王国维当然不一定就是这个意思了。陈师道诗之“通一顾”乃自炫之意,王国维词之“通一顾”不过是为了与人间的美女更多地进行比较的意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颜色”本身就是形容有姿色的女子,如白居易《长恨歌》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人间这些平常看来颇有姿色的女子,在此旗女的映照下,也不免相形见绌,可见此旗女的美确实不同凡响。

  下阕则将燕姬与吴娘进行地域性的对比。燕姬就是北方美女的意思,《古诗十九首》即有“燕赵多佳人”之句。而吴娘一般指江南尤其是苏州一带的女子。王国维此词虽然作于北京,但也是从苏州离开不久,故吴娘之美自是尚在印象之中。苏州女子以善舞出名,白居易《忆江南》有“吴娃双舞醉芙蓉”之句,极力形容吴地女子的舞姿之美。舞者多细腰,此细腰往往非天然长成,而是因舞蹈之需刻意训练而成,故此细腰多失自然之美。《韩非子》即有“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之说,可见此细腰背后其实饱含着心酸。且吴娃双舞,多因酒宴助兴而起,为取悦客人,自是极力表演。而一旦与“表演”有了关系,“天然”的韵味便不能不受到遏制。王国维《留园玉兰花》也有“窈窕吴娘自矜许,却来花底羞无语”之句,这种“矜许”自然有失天然了。所以客人虽或因一时之兴,曾当吴娘面夸其舞艺精湛,而吴娘遂因之更加卖力,浑然忘却“天然”之美实远在表演之上。

  “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乃是对此旗女的点睛之笔。为了突出“天然”二字,王国维真是用尽笔墨,在铺张中强化,在强化中点题,将一个长相出众、身姿绰约修长、笑容嫣嫣、步履大方的北方旗女形象塑造出来。这样健康、自然、大方的女性形象,在诗词中其实是并不多见的。刘季英和王国维固然是因一时之兴而作,或不无雅谑之意,但客观上呈现出来的这一种女性美却也一新耳目。

  如果仅从字面上勘察这首《蝶恋花》,上面的分析自是切合本事、圆融自如的。刘季英或许只是欣赏旗女本身之美,故其拈出二句,也只在身姿体态的描写上。而王国维不仅用对比的手法将此旗女之美予以强化,更以“天然”二字涵括这种美之特质,则说此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国维的审美观,当然是合乎情理的。陈永正说:“本词也可以作一篇词论读。”(《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叶嘉莹认为此词通篇都具有象喻的潜能,“很可能是王氏将自己的为人修养与论词之见解的两种抽象情思化为具象之表达的‘造境’之作”(叶嘉莹、安易《王国维词新释辑评》)。而在我看来,这首词未必句句象喻,也不止是一篇词论,而完全可以视为在审美观念上以“天然”为旨归的一篇文学通论。参诸王国维其他论诗词曲之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王国维对自然美的推崇之情可见乎词。他在《宋元戏曲考》中曾将元曲视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又说:“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可见,“自然”乃是王国维对文学经典的一种基本认知。元曲“自然”品格的形成正因为那些作者在创作杂剧时,并非要以之求得名誉,也没有如司马迁一样要将作品“藏之名山,传之后人”(《报任安书》),以获后世之共鸣。“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乘兴而作,是他们笔下文字自然真实、活泼有致的原因所在。如《蝶恋花》中之旗女天足大步,即非邀人之赏,而是一种乘兴的姿态,故深得王国维欣赏。

  比《宋元戏曲考》完成更早的《人间词话》,虽然以境界说驰名,但境界的核心也仍是落在“自然”二字。如关于造境与写境之分,写境本自然而来,造境也必合乎自然,这是王国维明确要求过的。他评价姜夔的词虽然“格韵高绝”,但毕竟读来如雾里看花,终究相隔一层,他把“不隔”作为词之审美的基本标准,也是心中悬着“自然”的缘故。清代词人纳兰性德被王国维视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原因无非是其“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如果不论这些具体品评,王国维关于“大家之作”的总结性意见,也不过是“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三句话而已,而每一句都关合着“自然”的要义。明乎上述种种,可见王国维对“自然”的推崇固是一贯的,则其对生活中所遇见的具有自然之美的女性会多一份关注和青睐,也就可以理解了。尤其是因为他反对“矫揉妆束之态”,则其对吴娘善舞却为腰肢所误,自可对应来看。

  《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皆撰于此《蝶恋花》之后,我们固然可以将此二书对自然之美的推崇视为是《蝶恋花》对“天然”之美特加赏爱的延续。但若由《蝶恋花》一词追溯其源,则王国维此前所撰《文学小言》一组17则,就特别值得关注了。

  作为早期文学观念的集中表述,王国维承西方之思想,提出“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之说,而所谓“游戏”,就是排除了利禄的诱惑和刻意修饰的艺术。所以在王国维的语境中,“的文学”“文绣的文学”,都不是真文学,因为其背离了“游戏”之心和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的底蕴尤在“真实”二字。真实既是一种人格体现,又是一种艺术传达。王国维把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四人作为中国文学之杰出代表,即是其“高尚伟大之文学”中包含着“高尚伟大之人格”。这种文学与人格的合一,在艺术上的重要体现之一便是根植于真实的自然。如屈原的“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便是最突出之例,而宋玉、景差及以下辞人便不免愈趋而下了。

  很显然,《文学小言》的文学观念,在这首《蝶恋花》中有着生动的回响。王国维以一个旗女的“天然”之美,与有着“妆束”“文绣”嫌疑的吴娘之舞对照而言,再度将“自然”之韵致彰显出来,并在此后的《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中继续拓展深化这一话题。由这一理论的演绎过程,也可见出《蝶恋花》一词在这种审美思想前后绾合中的特别意义。

参考资料:

1、 彭玉平.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王国维《蝶恋花·窈窕燕姬》释读:《文史知识》出版社,2017:第二期“诗文欣赏”栏目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