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贾谊

: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贾生的才情在当时无人能相提并论,他以极其哀伤悲痛的心情写下吊屈原的千古文章。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梁王坠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哪里用得着为此自悲自责抑郁而终。

参考资料:

1、 徐四海编著.毛泽东诗词鉴赏: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12:第221页2、 田秉锷编著.毛泽东诗词鉴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09:第206页3、 丁三省编著.毛泽东诗词精读 增订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01:第367页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七绝:七言绝句的简称。绝句是旧体诗的一种格式。整首诗两联四句。贾生:指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时称贾生,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才调:指才气、才能。无伦:无与伦比,即无人能相提并论。哭泣情怀:指贾谊《治安策》(又称《陈政事疏》)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情怀:犹言心境,心情。吊屈文: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渡湘江时有感于屈原忠而见疏,作《吊屈原赋》,“因以自喻”。

梁王堕(duò)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梁王堕马:梁王指汉文帝的小儿子梁怀王刘胜(一作刘揖)。堕马事发生于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夏六月。作者非常赞赏贾谊的才华,认为他因梁怀王刘胜堕马死去哀伤而死不值得,并深为惋惜。何用:何必,不用。

参考资料:

1、 徐四海编著.毛泽东诗词鉴赏: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12:第221页2、 田秉锷编著.毛泽东诗词鉴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09:第206页3、 丁三省编著.毛泽东诗词精读 增订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01:第367页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这首诗与《七律·咏贾谊》是姊妹篇。首句写贾谊杰出的才华“世无伦”,次句猛转写贾谊遭贬,三四句写对贾谊的死不以为然,表达对贾谊因自责和哀伤而死表示了无限的痛惜之情。诗题直用人名,不曰“咏”,不曰“叹”,不曰“悼”,纯以中性形态出之,此为“藏锋”之法。情在诗中,不假诗题以张扬。

  “贾生才调世无伦”开门见山,高度赞扬了贾谊杰出的才华,并下了一个“世无伦”的定位。在这里作者化用了李商隐《贾生》中的“贾生才调更无伦”成句,只改动一字,易“更”为“世”,就使境界拓宽了许多,“更”为比较说法,“世”为历史品评,议论入诗,一言九鼎,更加实在地肯定了贾谊无与伦比的才华。

  “哭泣情怀吊屈文”猛转为贾谊遭贬,概写贾谊被贬至长沙任长沙王太傅时,曾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写过《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抒发了愤世伤时之情和怀才不遇之感。一句诗,追怀两个历史人物。贾谊被贬,与屈原被逐,势不同而运同。贾谊吊屈原,这叫同命相怜。故《汉书·贾谊传》亦说:“追伤之,因以自谕”。毛泽东注意到这一点,将二人并写并论,是体认到历史的不公正性和正人君子的命运多舛。

  “梁王堕马寻常事”作者平静讲述梁王堕马而死不是稀奇的事情。汉文帝把贾谊召回长安,很看重他的才学及品德,任命他为梁怀王刘胜的太傅。后来梁王堕马而死,这是一次意外事故,贾谊有责,仅为护理不周。文帝不责,贾谊自责,或性格中“认真”的成分太重,或律己的“压力”太大,一遇变故,万念成灰。这是贾谊深受儒家“忠恕仁义”思想影响,实践其舍生取忠取义的愚忠信条。本来梁王坠马而死不是什么特别不得了的事情,竟然令贾谊哀伤致死。

  “何用哀伤付一生”笔锋一转,又回到贾谊身上,惜贾谊宏才不用,惜贾谊因“寻常事”而死,归结为惜人才。“付一生”与“寻常事”对照鲜明而强烈,从而表现了诗人对才华绝世的贾谊因“梁王堕马”而哀伤早逝的深深惋惜之情。“才调世无伦”的贾生竟然因此哀伤而死,实在令人难以接受。结尾一句有诗意未尽之效,留给了读者许多想象的余地。同时也是作者发动“反右”的一种“自我坦白”。

  全篇以议论为主,也夹杂着作者似赞似怜,亦颂亦讽,既赏爱又痛惜的复杂而含蓄的情感,作者的这种相反相成的情感是对贾谊才华与命运之反差的悲叹。贾谊的《治安策》对历史与现实作了深入透辟的分析,提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重农抑商,抗击匈奴等重要的举措,而文章的开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叹息者六……”既透露了贾谊忧国忧民,感时伤事的情怀,却也显示了其性格的柔弱、脆弱,这既成就了贾谊,也伤害了贾谊,是其性格的悲剧,也是其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贾谊“世无伦”的才华十分赞赏,对其怀才不遇、仕途受挫、未获重用、早亡,非常惋惜;同时对贾谊那种自伤、脆弱、愚忠、迂腐的性格作了委婉的批评。语言明白流畅,化用前人诗句,洒脱自如,韵味深长。

参考资料:

1、 季世昌,徐四海编著.,独领风骚: 毛泽东诗词赏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0:第78页2、 田秉锷编著.毛泽东诗词鉴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09:第206页3、 肖毅,胡敏编著.毛泽东诗词详析及墨迹欣赏: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5:第501页4、 王鹏著.毛泽东诗词赏析: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12:第20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贾生的才情在当时无人能相提并论,他以极其哀伤悲痛的心情写下吊屈原的千古文章。
梁王坠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哪里用得着为此自悲自责抑郁而终。

注释
七绝:七言绝句的简称。绝句是旧体诗的一种格式。整首诗两联四句。有五言、七言之分,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
贾生:指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时称贾生,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初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为太中大夫。汉文帝想任其为公卿,因遭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靖王吴著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33岁抑郁而亡。
才调:指才气、才能。无伦:无与伦比,即无人能相提并论。
哭泣情怀:指贾谊《治安策》(又称《陈政事疏》)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情怀:犹言心境,心情。吊屈文: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渡湘江时有感于屈原忠而见疏,作《吊屈原赋》,“因以自喻”。
梁王堕马:梁王指汉文帝的小儿子梁怀王刘胜(一作刘揖)。堕马事发生于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夏六月。作者非常赞赏贾谊的才华,认为他因梁怀王刘胜堕马死去哀伤而死不值得,并深为惋惜。
何用:何必,不用。

参考资料:

1、 徐四海编著.毛泽东诗词鉴赏: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12:第221页2、 田秉锷编著.毛泽东诗词鉴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09:第206页3、 丁三省编著.毛泽东诗词精读 增订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01:第36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这首诗与《七律·咏贾谊》是姊妹篇。首句写贾谊杰出的才华“世无伦”,次句猛转写贾谊遭贬,三四句写对贾谊的死不以为然,表达对贾谊因自责和哀伤而死表示了无限的痛惜之情。诗题直用人名,不曰“咏”,不曰“叹”,不曰“悼”,纯以中性形态出之,此为“藏锋”之法。情在诗中,不假诗题以张扬。

  “贾生才调世无伦”开门见山,高度赞扬了贾谊杰出的才华,并下了一个“世无伦”的定位。在这里作者化用了李商隐《贾生》中的“贾生才调更无伦”成句,只改动一字,易“更”为“世”,就使境界拓宽了许多,“更”为比较说法,“世”为历史品评,议论入诗,一言九鼎,更加实在地肯定了贾谊无与伦比的才华。

  “哭泣情怀吊屈文”猛转为贾谊遭贬,概写贾谊被贬至长沙任长沙王太傅时,曾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写过《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抒发了愤世伤时之情和怀才不遇之感。一句诗,追怀两个历史人物。贾谊被贬,与屈原被逐,势不同而运同。贾谊吊屈原,这叫同命相怜。故《汉书·贾谊传》亦说:“追伤之,因以自谕”。毛泽东注意到这一点,将二人并写并论,是体认到历史的不公正性和正人君子命运多舛

  “梁王堕马寻常事”作者平静讲述梁王堕马而死不是稀奇的事情。汉文帝把贾谊召回长安,很看重他的才学及品德,任命他为梁怀王刘胜的太傅。后来梁王堕马而死,这是一次意外事故,贾谊有责,仅为护理不周。文帝不责,贾谊自责,或性格中“认真”的成分太重,或律己的“压力”太大,一遇变故,万念成灰。这是贾谊深受儒家“忠恕仁义”思想影响,实践其舍生取忠取义的愚忠信条。本来梁王坠马而死不是什么特别不得了的事情,竟然令贾谊哀伤致死。

  “何用哀伤付一生”笔锋一转,又回到贾谊身上,惜贾谊宏才不用,惜贾谊因“寻常事”而死,归结为惜人才。“付一生”与“寻常事”对照鲜明而强烈,从而表现了诗人对才华绝世的贾谊因“梁王堕马”而哀伤早逝的深深惋惜之情。“才调世无伦”的贾生竟然因此哀伤而死,实在令人难以接受。结尾一句有诗意未尽之效,留给了读者许多想象的余地。同时也是作者发动“反右”的一种“自我坦白”。

  全篇以议论为主,也夹杂着作者似赞似怜,亦颂亦讽,既赏爱又痛惜的复杂而含蓄的情感,作者的这种相反相成的情感是对贾谊才华与命运之反差的悲叹。贾谊的《治安策》对历史与现实作了深入透辟的分析,提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重农抑商,抗击匈奴等重要的举措,而文章的开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叹息者六……”既透露了贾谊忧国忧民,感时伤事的情怀,却也显示了其性格的柔弱、脆弱,这既成就了贾谊,也伤害了贾谊,是其性格的悲剧,也是其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贾谊“世无伦”的才华十分赞赏,对其怀才不遇、仕途受挫、未获重用、早亡,非常惋惜;同时对贾谊那种自伤、脆弱、愚忠、迂腐的性格作了委婉的批评。语言明白流畅,化用前人诗句,洒脱自如,韵味深长。

参考资料:

1、 季世昌,徐四海编著.,独领风骚: 毛泽东诗词赏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0:第78页2、 田秉锷编著.毛泽东诗词鉴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09:第206页3、 肖毅,胡敏编著.毛泽东诗词详析及墨迹欣赏: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5:第501页4、 王鹏著.毛泽东诗词赏析: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12:第20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此诗是毛泽东于共和国成立后所作,毛泽东很赞赏贾谊非凡的才能和政治理想,写了两首关于贾谊的诗,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

参考资料:

1、 七绝·贾谊.毛泽东诗词鉴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09:第205页2、 良石,王会军,武焕平编著.毛泽东诗词品鉴:台海出版社,2012.09:第265页3、 毛润之.《毛泽东选集》.邯郸创建的晋察冀日报社印刷 :人民出版社 ,199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猜你喜欢

青玉案·姑苏台上乌啼曙

:
姑苏台上乌啼曙,剩霸业,今如许。醉后不堪仍吊古。月中杨柳,水边楼阁,犹自教歌舞。
野花开遍真娘墓,绝代红颜委朝露。算是人生赢得处。千秋诗料,一抔黄土,十里寒螿语。

姑苏台上乌啼曙,剩霸业,今如许。醉后不霸仍吊古。月中杨柳,水边楼阁,犹自教歌舞。
落日中,姑苏台上乌鸦悲鸣。那些野心勃勃的江山事业,如今又在哪里?一场醉后来凭吊古今。月色下的杨柳,水边的楼台阁榭,还有那些学习歌舞的女孩子们。

野花开遍真娘墓,绝代红颜委朝露。算是人生赢得处。千秋诗料,一抔黄土,十里寒螿语。
真娘的墓前开满了野花,绝代美女从此消失了,就如同朝露一样。怎么才能不白白的虚度光阴,多少年后成为写诗的题材,那怕是一座孤坟,只有坟里的寒螀相伴。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 ,2006:74-79

姑苏台上乌啼曙,剩霸业,今如许。醉后不堪仍吊古。月中杨柳,水边楼阁,犹自教歌舞。
姑苏台:在江苏吴县西南姑苏山上,相传为吴王阖闾或夫差所筑。霸业:指称霸诸侯或维持霸权的事业。今如许:现在成了这个样子。不堪:不能承受。吊古:凭吊往古之事教歌舞:教女孩子们演习歌舞。

野花开遍真娘墓,绝代红颜委朝露。算是人生赢得处。千秋诗料,一抔(póu)黄土,十里寒螿(jiāng)语。
真娘墓:在今江苏苏州虎丘。真娘:唐代名妓。绝代红颜:举世无双的美女。诗料:写诗的素材。一抔黄土:指坟墓。寒螀:寒蝉。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 ,2006:74-79
姑苏台上乌啼曙,剩霸业,今如许。醉后不堪仍吊古。月中杨柳,水边楼阁,犹自教歌舞。
野花开遍真娘墓,绝代红颜委朝露。算是人生赢得处。千秋诗料,一抔黄土,十里寒螿语。

  此词上片写吴王阖闾姑苏台,下片写唐代名妓真娘墓。前者象征王者霸业,后者象征红颜朝露。何谓“犹自教歌舞”,这是出自《吴越春秋》。阖闾“欲兴兵戈以诛暴楚”,“霸天下而威诸侯”,乃将“善为兵法,辟隐深居”的孙武请入宫中,操练兵法,并听从伍子胥“兵者凶事,不可空试”的诤言,忍痛让孙武将操练中充“军队长”却“掩口而笑”,不听将令的二名宠姬处斩。夫差则相反,“昼假官于姑胥之台”,醒来请太宰喜解梦,竟听信其“乐府鼓声”、“宫女悦乐琴瑟和”之类谗言,愈益纵欲荒淫。如用今天的话来说,阖闾不爱红妆爱武将,以姑苏台为练兵场的不肖子夫差却只爱红妆弃开装,姑苏台成了纵情声色的歌舞场。

  然而,王国维主张“词人观物须用诗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君王枉把平陈业,换得雷塘数亩田”。如同隋炀帝最后只换得数亩葬身之地,吴王阖闾的霸业也仅留下一座荒废的姑苏台。故词云“醉后不堪仍吊古”。反之,真娘虽沦落风尘,其墓上却开遍野花,赢得了多少骚人墨客为之吟诗,洒下同情之泪。“千秋诗料,一抷黄土”,这就是“通古今而观之”的诗人之眼里的又一个“人间”。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 ,2006:74-792、 陈鸿祥.《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38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祖国沉沦危亡忍不住感叹,东渡日本寻找革命同志。国土被列强瓜分需要收复,为国家敢于牺牲自己的身体。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叹路途之艰险梗塞,感慨自身漂泊无依。虽然远隔万里也要赴日留学。人们休要说女子不能成为英雄,连我那挂在墙上的宝剑,也不甘于雌伏鞘中,而夜夜在鞘中作龙吟。

参考资料:

1、 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组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4册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1977年:295页2、 赵雪沛选注.《倦倚碧罗裙 明清女性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504页3、 郭延礼,郭蓁选注.《中国文库 文学类 秋瑾诗文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年:171页4、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569页

祖国沉沦感不禁(jīn),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ōu)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沉沦:沉没,危亡的意思。不禁:忍不住。海外:指日本。作者曾东渡日本留学。知音:这里指革命同志。金瓯已缺:指国土被列强瓜分。金瓯:金的盆盂。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于指国土。

(jiē)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嗟险阻:叹路途之艰险梗塞。叹飘零:感慨自身漂泊无依。关山万里:指赴日留学。作雄行:指女扮男装。英物:杰出的人物。龙泉:宝剑名:雷焕于丰城狱基掘得二剑, 一名龙泉,一名太阿。

参考资料:

1、 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组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4册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1977年:295页2、 赵雪沛选注.《倦倚碧罗裙 明清女性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504页3、 郭延礼,郭蓁选注.《中国文库 文学类 秋瑾诗文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年:171页4、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569页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上片“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道是“闲”字,但有感于祖国沉沦,却未必有“闲”情。开篇两句,点明此行日本的缘由,也点出了国内的政治局势。“金瓯已缺终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其时列强瓜分中国,堂堂礼仪之邦,却是衣冠委地,词人一拍桌案,声音陡然一扬:“为国牺牲敢惜身?”一句反问,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下片“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换头一折,疏疏三笔,将一路多少霜风雨雪,轻轻囊括。是蹉跎,是舛磨,阳光寂灭,风雨鲜活。她是一个革命者,不能也不会为了这些而放慢脚步。有了这样的信念,关山万里,层云几重,一名女子,改换上男儿的装扮,一叶槎枒,飘扬过了大海。“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歇拍一韵,似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只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只求如今,“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把秋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敢作雄飞的魄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该词峥嵘风骨,撑起的正是词人飒爽的英姿。

参考资料:

1、 赵雪沛选注.《倦倚碧罗裙 明清女性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50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暮色苍茫中看那傲然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树,任凭翻腾的云雾从身边穿过,它仍然泰然自若。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参考资料:

1、 王玉孝 等.《毛泽东诗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劲松: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树。仍从容:指劲松面对飞渡的乱云仍从容不迫。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天生:天设地造,未加人工修饰。险峰:在山崖上才能领略到这样无限的风光。

参考资料:

1、 王玉孝 等.《毛泽东诗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是毛泽东1961年9月9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里。

  诗人有“从容”之心态,才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也不难想像,当时全国人民在黑暗中摸索,在崎岖小路上攀登,在艰难险阻中寻求治国自强的真理,并表现出浩浩傲然之骨气,正是有这样的领导集团,才得以顶住了强大的外来压力,战胜了来自国外的挑战,使国内经济建设事业得以在困难中继续向前推进,“不畏劳苦的人”正在“劳苦”中苦苦寻觅。

  此诗头两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是说,在苍茫的暮色中,你看那刚劲的青松,任凭翻腾的云雾从身边穿过,它仍然泰然自若;那漫天飞舞的云雾也显得从容不迫。这两句写劲松不屈不挠的战斗姿态。

  “暮色苍茫”描绘了“劲松”所处的时空环境,用来象征一种暂时混乱不清的局面。1959年到1961年,连续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大量减产,进口粮食又受到封锁,口粮严重短缺,人心不稳。再加上工业生产也急速下降,人们一时感到恐慌,前途渺茫,迷失了方向。

  在“暮色苍茫”的情况下,那些飞鸟也都躲在自己的窝里,惟有那棵不屈不挠的“劲松”送走了多少个“暮色苍茫”的夜晚,“乱云飞渡”是当时的实景,描绘出乱云的凶猛、它象征当时来自国外反动政治势力的压力。具体指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集团,疯狂叫嚣要反攻大陆;各国反动势力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进行了大肆攻击;苏联领导人挑起中苏论战,并把两党之间的原则争论变为国家争端,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巨大压力。面对暮色中的乱云,劲松仍然从容不迫地挺立在那里,毫不动摇;面对各国反动派反华大合唱,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但没有被吓倒,而且进行了顽强有力的反击,经受了磨炼,取得了胜利。“仍从容”表示临危不惧、毫不动摇、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气魄。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仙人洞自然天成,它的无限风光在险峻的山峰之上。这两句蕴含很深的哲理。要想看到无限美好的风光,必须登上最险要的高峰。推而广之,我们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扫除各种反动势力的阻挠。要想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必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必须出大力,流大汗,才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那么对一个人来说,要想成为“劲松”,就必须经受住各种艰苦的磨难和考验。

  这首诗通过对劲松和仙人洞生动的描写,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了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本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寓理于景。毛泽东根据照片的内容和生活的实际情况,首先塑造两个主要形象:“劲松”和“仙人洞”。然后塑造“暮色”、“乱云”、“险峰”等次要形象,它们作为背景出现在诗中,从而构成了庐山仙人洞这一“无限风光”的艺术境界。它不但形象生动,气势宏伟,使人深受感染,而且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理,使人得到启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无论是干事业还是做学问,为了实现理想要不懈地追求、奋斗;或者当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受到挫折、身处逆境的时候,都应该充满必胜的信心,进行不懈的努力,敢于攀登险峰,去夺得最后的胜利。因此,这首绝句成为了寄情于景、寓理于景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毛润之.《毛泽东选集》 .邯郸创建的晋察冀日报社印刷:人民出版社,19442、 王玉孝 等.《毛泽东诗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王玉孝 等.《毛泽东诗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3、 潘强恩 等.《毛泽东诗词全集赏析》:延边人民出版社,2008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千万里远途我像腾云驾雾一样去了又回,我独自一人穿越东海往返伴随滚滚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

参考资料:

1、 叶君远、邓安生.元明清诗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491-493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乘风:即乘风而行的意思。此用列子乘风的典故,兼用宗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见《宋史·宗悫传》)。去复来:往返来去。指往返于祖国与日本之间。只身海:指单身乘船渡海。挟春雷:形容胸怀革命理想,为使祖国获得新生而奔走。春雷,春天的雷声可使万物苏醒,故此处有唤醒民众之意。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忍看:反诘之词,“怎忍看”的省略。图画:指画在地图上割给日本的中国领土。移:改变。颜色:地图上为辨认方便,把各国都涂上不同的颜色。移颜色,即指中国的领土变成日本的领土。日俄战争后,俄国将对中国旅顺、大连湾的租借权让给日本。“肯使”:”岂肯使“的省略。劫灰:遭到劫掠之后的灰烬,佛家语。此处指遭到瓜分惨祸。

(zhuó)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浊酒”句:言其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销,消除。救时:挽救时局命运。仗:依靠。出群才:指杰出的人才,出类拔萃的人物。出群,犹超群。

拼将十万头颅(lú)血,须把乾(qián)(kūn)力挽回。
拼将:舍弃。将,语助词。十万:泛言极多。乾坤:天地,此指中国危亡的局势。

参考资料:

1、 叶君远、邓安生.元明清诗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491-493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  此诗开头两句写自己胸怀壮志,寻找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接着四句转入正题,就日俄战争图抒发感慨。最后两句表示诗人不惜牺牲生命,誓将用鲜血拯救祖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决心。全诗篇幅不长,却情辞激越,令人为之动容。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瑾在浙江绍兴起义,失败后不幸被捕,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她以自己的热血履行了自己的誓言。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大气磅礴,展现出意气风发的诗人主体形象。颔联点出观图之事,从而引发对日俄横行东北的极大愤恨。干宝《搜神记》说,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挖到深处全是灰墨,问学识渊博的东方朔是怎么回事,东方朔说要西域人才知道。到了东汉明帝时,西域有道人来,问道人,回答是:圣经上说,天地大劫将尽,着劫烧,灰墨便是劫烧的余灰。这里借指战火的灰烬,说岂能把大好河山给人作战场,遭受战火的破坏。这两句写忧国怀抱,渴望有救国的志士能出现,也含有以出群之才自期的意思。颈联两句充分表现诗人的忧国之情,并由忧国而思济世。尾联表达愿为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志向。

  全篇所写,都是忧国的思想和救时的抱负,充满动人的爱国激情。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忍看”“拚将”“须把”等词语的运用,将悲愤而激昂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劲健有力。全诗语言浅显明快,风格刚健豪放。情愫真率,披襟见怀;字重千钧,力能扛鼎。一腔豪气喷薄而出,丝毫不见女儿态。

参考资料:

1、 叶君远、邓安生.元明清诗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491-4932、 潘国琪.秋瑾诗《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试析.齐鲁学刊,1978,0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浣溪沙·天末同云黯四垂

:
天末彤云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寥落尔安归?
陌上挟丸公子笑,闺中调醯丽人嬉。今宵欢宴胜平时。

天末同云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寥落尔安归?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掉队的孤雁正迎风飞翔。已经没有适合休息的栖息地了。

陌上挟丸公子笑,闺中调醯丽人嬉。今宵欢宴胜平时。
田野中的射手看着被猎杀正在下落的大雁,家中的妻子正在忙碌着烹调。看来今天的晚饭多了一道美味的大雁肉了。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102-1072、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102(4)

天末同云黯(àn)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寥落尔安归?
天末:天边。同云:雪云。黯四垂:雪云向四面布散。失行:离群。寥落:冷静。尔:指雁。安归:归向何处。

陌上挟丸公子笑,闺中调醯(xī)丽人嬉。今宵欢宴胜平时。
陌上:路上。金丸指弹丸。落羽:受伤坠地的鸟。闺中:内室。素手:女子洁白的手。调醯:调和作料,醯指醋。宵:作“朝”。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102-1072、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102(4)
天末彤云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江湖寥落尔安归?
陌上挟丸公子笑,闺中调醯丽人嬉。今宵欢宴胜平时。

  国维写词刻意求新,这首词可以说是一篇代表之作。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词中写出了诗的格调和意境,二是在咏雁的旧题材中写出了前人没有写过的新内容。

  古代的咏雁词,像张炎的《解连环》、元好问的《摸鱼儿》,也借对孤雁的伤感暗寓亡国之痛,但他们抒发主要是个人的悲哀,或者说至多是由个人遭遇引起的对国家的悲哀,而王国维这首词不同,它是一种沉甸甸的社会历史感,有一种生存竞争带来的血腥气味。可以说是一种洞察人类社会的眼光及由此而生的恻隐之心。这种哲人式的悲哀是王国维诗词中所特有的,在这首词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天末同云黯四垂”预示首大雪将临的同时云彩已经在天边密布,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这是环境渲染,给人一种灾难将临的暗示。“失行孤雁逆风飞”又在说一个生灵不屈不顾风雪将至的危险仍独自在空中飞翔。仅此两句,已不同于前人常写的那些传书的雁或惊弦的雁。作为喻体的雁,逆风而飞目的是要寻找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躲避即将到来的风雪。然而“江湖寥落尔安归”又在说严寒的冬天,江湖中已经没有适合雁子栖息的芦塘。

  接着王国维在下半阕一转,没有接着写那些沉甸甸的东西,而是忽然变换了观察角度。“陌上金丸看落羽,闺中素手试调醯”一改上半阕的紧张、寒冷的气氛而变为轻松、温馨。这两句是对仗,上一句写射雁者的技艺和风采,下一句写殷勤体贴的妻子。当我们想到这血淋淋的“落羽”和“欢宴”中的佳肴正是那倔强的孤雁时,所有的轻松和温馨就全变成了沉重和寒冷了。但作者还嫌不够,又加了一句“今宵欢宴胜平时”。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著.王国维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06:第27页2、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102-10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