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诵

: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
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
谒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
忘儇媚与背众兮,情与貌其不变。
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
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
一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
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
思君其莫我忠兮,勿忘身之贱贫。
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忠何罪组遇罚兮,亦非余心之所志。
行不群以巅越兮,又兆众之所咍。
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
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
心郁邑而不达兮,又莫察余之中情。
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
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
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
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
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
终危独以离异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惩于羹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之态也。
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
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晋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
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
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矰弋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
设张辟以娱兮,愿侧身而无所。
欲儃佪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
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之?
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
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不纡轸。
梼木兰以矫蕙兮,糳申椒以为粮。
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
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而远身。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痛心啊,由于进谏而招来不幸,我要倾诉心中的激情和怨情。

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如果我的话不是出于忠诚啊,我愿上指苍天让他来作证。

令五帝使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
让五方神帝来公平裁决吧,我愿面对六宗神祇把事理说清。

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
请山川众神都来听证做陪审啊,命法官皋陶把是非曲直判明。

竭忠诚而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yóu。
我竭尽忠诚来侍奉君王啊,反被小人看作是多余的瘤肿。

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
我不懂奉迎谄媚而惹恼小人啊,只有等待明君体察我的衷情。

言与行其可迹兮,情与貌其不变。
我的一言一行都有迹可查啊,我表里如一从不变更。

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所以考察臣子没有比得上君王的啊,因为这种考察在眼前就可得到印证。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也。
我坚守人生道义是先君后己,竟然被众人怨恨仇视。

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也。
我心中思念的只有君王您啊,众人却把我当做仇敌。

壹心而不豫兮,羌无可保也。
我忠诚专一毫不迟疑,可结果却不能保全自己。

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
我极力地亲近君王别无他想,却成了招灾惹祸的根基!

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
为君王着想没人比我更忠心啊,我竟然忘却了自己人微才疏。

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侍奉君王我从不三心二意啊,根本不知什么取宠邀幸的门路。

患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之所志也。
忠心有何罪竟遭惩罚啊,这真是我心中从未意想到。

行不群以巅越兮,又众兆之所咍也。
行为不同俗随流就要跌跤,还要受到群小的讥讽嗤笑。

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也。
一连串的责怪,不断的诽谤啊,真使我愁肠百结不平难消!

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也。
心情郁郁难以倾诉啊,君王受蒙蔽忠心难剖。

心郁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
心头愁闷失意潦倒啊,又有谁理解我心头的苦恼。

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
本来有说不完的话却无法投寄啊,我愿陈述心志却无路使君王知晓。

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
隐退沉默吧,可谁又明白我呢?上前呼喊吧,可谁又听我的呼号?

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
一再的失意使我心烦意乱啊,满怀的愁绪呵,难写难描。

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
从前我曾梦中飞游苍天啊,魂悠悠中途遇河却无渡船。

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
我请大神替我占卜啊,他说:“你有大志可惜无外人助援。”

终危独以离异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
“难道我就终将孤独被君王疏远?”他说:“可以为君王着想却不可依仗。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因为众口一词可以把黄金熔化啊,当初你就是这样忠诚才遭受到危险。

惩于羹者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被汤烫过的人见到凉菜也要吹气,为什么你不把初衷改变改变?

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之态也。
想不用天梯就打算登天,你的态度一丝没改还像从前。

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
众人害怕你,不与你同心同德,为什么会和你做伴?

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虽同事一君但你们路途各异,为什么会给你助援?

晋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
晋国的申生是个孝子啊,父亲把他逼死就是听信了谗言。

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鲧为人刚直不活转,他的功业因此不得实现。”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
我听说尽忠君王容易与人结怨,对此我毫不在意以为是夸大。

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手臂多次折伤的人可能成良医,如今我才明白这话一点儿不差。

矰弋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
如今这个世道,天上利箭横飞,地上张罗设网。

设张辟以娱君兮,愿侧身而无所。
处处暗设机关陷害君王,哪里有我立足容身的地方。

欲儃徊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
我徘徊不去以求留在君王身旁啊,又怕更大的祸患落在头上。

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之?
我想抽身远走高飞啊,又怕君王诬我说:“你背叛我,要去什么地方?”

欲横奔而失路兮,盖志坚而不忍。
想放弃正路像小人那样乱窜啊,可我一向心坚志专又不忍心。

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
我的前胸和后背就像裂开一样啊,我心头郁闷难舒,绞痛难忍。

梼木兰以矫蕙兮,糳申椒以为粮。
捣碎木兰,揉碎蕙草啊,舂碎申椒做干粮。

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再播种下江离栽上菊花啊,待到春天做成干粮芬芳。

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
唯恐我的真情得不到表达啊,所以三番五次表明衷肠。

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而远身。
保持自己的美德,离群索居吧,我反复想过隐身远藏。

参考资料:

1、 黄寿祺、梅桐生译注.楚辞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82-862、 王承略、李笑岩译注.楚辞.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86-93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08-815

惜诵以致愍(mǐn)兮,发愤以抒情。
惜诵:惜,痛也。诵:论,犹进谏。致愍:招致祸患。

所非忠而言以兮,指苍天以为正。
所非:古代誓词的习惯用语。非:一本作“作”,形近而误。

令五帝使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
五帝:即五方神: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折中:中正公平。六神:说法不一。王逸谓即六宗以神,洪兴祖注引《孔丛子》谓六宗为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

(bǐ)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yáo)使听直。
俾:使。山川:指名山大川以神。备御:陪侍,此谓陪审。

竭忠诚而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yóu()
赘肬:肉瘤,多余的肉。

忘儇(xuān)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以。
忘:“亡”的误字,无。儇媚:轻佻谄媚。背众:违背众人。

言与行其可迹兮,情与貌其不变。

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以不远。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以所仇也。
谊:同“义”。羌:楚地方言,发语词。仇:怨。一本“仇”下有“也”字。

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以所雠(chóu)也。
惟:思,想。雠:同“仇”,指仇敌。一本“雠”下有“也”字。

壹心而不豫兮,羌无可保也。

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以道也。

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以贱贫。

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以门。

患何罪以遇罚兮,亦非余以所志也。
志:意料。

行不群以巅越兮,又众兆以所咍(hāi)也。
巅越:殒坠,跌跤。咍:楚地方言,讥笑。

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也。

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以白也。
白:一本“白”下有“也”字。

心郁邑余侘(chà)(chì)兮,又莫察余以中情。
郁邑:郁闷不快的样子。侘傺:失意的样子。

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

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

申侘傺以烦惑兮,中闷瞀(mào)以忳(tún)忳。
瞀:心绪烦乱。忳忳:愁闷的样子。

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

吾使厉神占以兮,曰有志极而无旁。
厉神:大神,主杀罚,此指身附厉神的巫。杭:通“航”,指渡船。极:穷,至。旁:辅佐。

终危独以离异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殆:危险。

惩于羹者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nǎng)以态也。

众骇遽(jù)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
骇遽:惊骇遑遽。伴:侣。

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晋申生以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
申生:春秋时晋献公以子。献公听信后妻骊姬的谗言,逼死申生。

行婞(xìng)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婞直:刚直。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以过言。
作忠:为忠,尽忠心。造怨:结怨。

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九折臂而成医:谓多次折臂,积累了医治的经验,自己也就成医生了。

(zēng)(yì)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
矰、弋:均为系着丝绳的短箭。机:机括,这里用作动词,作发射解。

设张辟以娱君兮,愿侧身而无所。
侧身:置身。

欲儃徊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

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以?
远集:远遁。

欲横奔而失路兮,盖志坚而不忍。
横奔:乱跑。失路:不行正道。

背膺牉(pàn)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
牉:分。

(chóu)木兰以矫蕙兮,糳申椒以为粮。
梼:断木。一本“梼”作“捣”。“捣”,舂。矫:揉碎。

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滋:栽种、培植。

恐情质以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
情质:真情本性。信:同“伸”。

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而远身。
曾思:重思,一再思考。

参考资料:

1、 黄寿祺、梅桐生译注.楚辞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82-862、 王承略、李笑岩译注.楚辞.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86-93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08-815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向服。
俾山川以备御兮,命咎繇使听直。
谒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
忘儇媚与背众兮,情与貌其不变。
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
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
一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
疾亲君而无他兮,有招祸之道也。
思君其莫我忠兮,勿忘身之贱贫。
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
忠何罪组遇罚兮,亦非余心之所志。
行不群以巅越兮,又兆众之所咍。
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
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
心郁邑而不达兮,又莫察余之中情。
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
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
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忳忳。
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
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
终危独以离异兮?曰君可思而不可恃。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惩于羹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之态也。
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
同极而异路兮,又何以为此援也?
晋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
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
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矰弋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
设张辟以娱兮,愿侧身而无所。
欲儃佪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
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之?
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
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不纡轸。
梼木兰以矫蕙兮,糳申椒以为粮。
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
矫兹媚以私处兮,愿曾思而远身。

  此诗是《九章》的第一篇,作者叙述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始末,和自己对待现实的态度,基本内容与《离骚》前半篇大致相似:故有“小离骚”之称。

  关于“惜诵”二字,历来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王逸《楚辞章句》说:“惜,贪也;诵,论也。”“言己贪忠信之道,可以安君,论之于心,诵之于口,至于身以疲病,而不能忘。”洪兴祖《楚辞补注》说:“惜诵者,惜其君而诵之也。”朱熹《楚辞集注》说:“惜者,爱而有忍之意。诵,言也。”“言始者爱惜其言,忍而不发,以致极有忧愍之心。”王夫之《楚辞通释》说:“惜,爱也。诵,诵读古训以致谏也。”林云铭《楚辞灯》说:“惜,痛也,即《惜往日》之惜。不在位而犹进谏,比之蒙诵,故曰诵。”“言痛己因进谏而遇罚,自致其忧也。”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惜,痛也。诵,公言之也。”戴震《屈原赋注》说:“诵者,言前事之称。惜诵,悼惜而诵言之也。”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赞同林云铭的说法。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则认为“《惜诵》是喜欢谏诤的意思”,释“惜”为爱好,以“诵”为谏诤。

  自王逸以来的各家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的成分。按此篇与《离骚》意旨相近,当是受谗被疏之后的作品。因此,篇名之“惜”字以戴震的解释为近,而“诵”字,则以林云铭等人的说法为好,合起来解释,“惜诵”就是以痛惜的心情,来称述自己因直言进谏而遭谗被疏之事。

  全篇可划分为五段。

  从开头至“旦余济乎江湘”为第一段,述说自己高尚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阐明这次涉江远走的基本原因,“奇服”、“长铗”、“切云”之“冠”、“明月”、“宝璐”等都用以象征自己高尚的品德与才能,蒋骥说:“与世殊异之服,喻志行之不群也。”自流放以来,屈原的年龄一天天大起来,身体也一天天衰老下去,可他为楚国的进步的努力绝没有放弃过,朱熹说:“登昆仑,言所致之高;食玉英,言所养之洁。”(《楚辞集注》)他坚持改革,希望楚国强盛的想法始终没有减弱,决不因为遭受打击,遇到流放而灰心。但他心中感到莫名的孤独。“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哀南夷之莫吾知兮”,自己的高行洁志却不为世人所理解,这真使人太伤感了。因此,决定渡江而去。

  从“乘鄂渚而反顾兮”至“虽僻远之何伤”为第二段,叙述一路走来,途中的经历和自己的感慨。“乘鄂渚”四句,言自己登上今湖北武昌西面的鄂渚,不禁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途,又放马在山皋上小跑,直到方林(亦在今长江北岸)才把车子停住。“乘舲船”四句言自己沿沅江上溯行舟,船在逆水与漩涡中艰难行进,尽管船工齐心协力,用桨击水,但船却停滞不动,很难前进,此情此景不是正如诗人自己的处境吗?“朝发枉陼”四句,接写自己的行程,早上从枉陼出发,晚上到了辰阳,足有一日行程,行程愈西,作者思想愈加坚定。他坚信自己的志向是正确的,是忠诚的,是无私的。同时,坚信无论如何的艰难困苦,自己都不感到悲伤。

  从“入溆浦余儃佪兮”至“固将愁苦而终穷”为第三段,写进入溆浦以后,独处深山的情景。“入淑浦”四句言已进入溆浦。溆浦在辰阳的万山之中。这里深林杳冥,榛莽丛生,是猿狖所居,而不是人所宜去的地方。“山峻高”四句写深山之中,云气弥漫,天地相连,更进一步描绘沅西之地山高林深,极少人烟的景象。这是对流放地的环境的形容夸张,也是对自己所处政治环境的隐喻,为下文四句作好铺垫。“哀吾生之无乐兮”四句言自己在这样的政治环境和生活环境当中,是无乐可言了。然而就是这样,也绝不改变自己原先的政治理想与生活习惯,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妥协变节。

  从“接舆髡首兮”至“固将重昏而终身”是第四段,从自己本身经历联系历史上的一些忠诚义士的遭遇,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即《论语》所说的“楚狂接舆”,与孔子同时。《论语·微子》说:“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战国策·秦三》说:“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髡首,剃发,是古时一种刑罚,接舆被发佯狂,是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的表示。桑扈,也是古隐士,即《论语》所说的子桑伯子,《庄子》所说的子桑户。《孔子家语》说他“不衣冠而处”,也是一种玩世不恭,不与统治者合作的行为。伍子即伍子胥,春秋时吴国的贤臣,吴王夫差听信伯嚭(pi3)的谗言,逼迫伍员自杀。比干,殷纣王的叔伯父(一说是纣王的庶兄)。传说纣王淫乱,不理朝政,比干强谏,被纣王剖心而死。诗中“菹醢”二字极云其被刑之惨酷(寒砧:大概作者将比干与梅伯所受之刑混淆了)。“接舆”六句是通过两种不同类型的四个事例来说明一个观点:接舆、桑扈是消极不合作,结果为时代所遗弃;伍员、比干是想拯救国家改变现实的,但又不免杀身之祸,所以结论是“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与前世而皆然兮”四句说自己知道,所有贤士均是如此,我又何怨于今天之人!表明自己仍将正道直行,毫不犹豫,而这样势必遭遇重重黑暗,必须准备在黑暗中奋斗终身。

  “乱曰”以下为第五段。批判楚国政治黑暗,邪佞之人执掌权柄,而贤能之人却遭到迫害。“鸾鸟凤皇”四句,比喻贤士远离,小人窃位。凤凰是古传说中的神鸟,这里比喻贤士。“燕雀乌鹊”用以比喻小人。“露申辛夷”四句言露申辛夷等香草香木竟死于丛林之中,“腥臊”比喻奸邪之人陆续进用,而忠诚义士却被拒之门外。“阴阳易位”四句更点出了社会上阴阳变更位置的情况,事物的是非一切都颠倒了,他竟不得其时。不言而喻,他一方面胸怀坚定的信念,另一方面又感到失意徬徨。既然龌龊的环境难以久留,他将要离开这里远去。

  本篇是屈原晚年之作,写作时间当在《哀郢》之后,这首诗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中有一大段记行文字。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说:“此章言自陵阳渡江而入洞庭,过枉陼、辰阳入溆浦而上焉,盖纪其行也。发轫为济江,故题曰《涉江》也,……文义皆极明白,路径尤为明晰。”这段文字描绘了沅水流域的景物,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首卓越的纪行诗歌,对后世同类诗歌的创作发生了影响。诗中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在诗歌的第二段,通过行程、景物、季节、气候的描写和诗人心灵思想的抒发,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饱经沧桑,孤立无助,登上鄂渚回顾走过的道路的老年诗人的形象,又仿佛看到了一叶扁舟在急流漩涡中艰难前进,舟中的逐臣的心绪正与这小船的遭遇一样,有着抒发不完的千丝万缕的感情。而诗歌第三段进入溆浦之后的深山老林的描写,衬托出了诗人寂寞、悲愤的心情,也令读者不禁扼腕叹绝。本篇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十分纯熟。诗歌一开始,诗人便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好奇服、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来表现自己的志行,以驾青虬骖白螭、游瑶圃、食玉英来象征自己高远的志向。最后一段,又以鸾鸟、凤凰、香草来象征正直、高洁;以燕雀、乌鹊、腥臊来比喻邪恶势力,充分抒发了诗人内心对当前社会的深切感受。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08-81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痛心啊,由于进谏而招来不幸,我要倾诉心中的激情和怨情。
如果我的话不是出于忠诚啊,我愿上指苍天让他来作证。
让五方神帝来公平裁决吧,我愿面对六宗神祇把事理说清。
请山川众神都来听证做陪审啊,命法官皋陶把是非曲直判明。
我竭尽忠诚来侍奉君王啊,反被小人看作是多余的瘤肿。
我不懂奉迎谄媚而惹恼小人啊,只有等待明君体察我的衷情。
我的一言一行都有迹可查啊,我表里如一从不变更。
所以考察臣子没有比得上君王的啊,因为这种考察在眼前就可得到印证。
我坚守人生道义是先君后己,竟然被众人怨恨仇视。
我心中思念的只有君王您啊,众人却把我当做仇敌。
我忠诚专一毫不迟疑,可结果却不能保全自己。
我极力地亲近君王别无他想,却成了招灾惹祸的根基!
为君王着想没人比我更忠心啊,我竟然忘却了自己人微才疏。
侍奉君王我从不三心二意啊,根本不知什么取宠邀幸的门路。
忠心有何罪竟遭惩罚啊,这真是我心中从未意想到。
行为不同俗随流就要跌跤,还要受到群小的讥讽嗤笑。
一连串的责怪,不断的诽谤啊,真使我愁肠百结不平难消!
心情郁郁难以倾诉啊,君王受蒙蔽忠心难剖。
心头愁闷失意潦倒啊,又有谁理解我心头的苦恼。
本来有说不完的话却无法投寄啊,我愿陈述心志却无路使君王知晓。
隐退沉默吧,可谁又明白我呢?上前呼喊吧,可谁又听我的呼号?
一再的失意使我心烦意乱啊,满怀的愁绪呵,难写难描。
从前我曾梦中飞游苍天啊, 魂悠悠中途遇河却无渡船。
我请大神替我占卜啊, 他说:“你有大志可惜无外人助援。”
“难道我就终将孤独被君王疏远?” 他说:“可以为君王着想却不可依仗。
因为众口一词可以把黄金熔化啊, 当初你就是这样忠诚才遭受到危险。
被汤烫过的人见到凉菜也要吹气, 为什么你不把初衷改变改变?
想不用天梯就打算登天, 你的态度一丝没改还像从前。
众人害怕你,不与你同心同德, 为什么会和你做伴?
虽同事一君但你们路途各异, 为什么会给你助援?
晋国的申生是个孝子啊, 父亲把他逼死就是听信了谗言。
鲧为人刚直不活转, 他的功业因此不得实现。”
我听说尽忠君王容易与人结怨, 对此我毫不在意以为是夸大。
手臂多次折伤的人可能成良医, 如今我才明白这话一点儿不差。
如今这个世道,天上利箭横飞, 地上张罗设网。
处处暗设机关陷害君王, 哪里有我立足容身的地方。
我徘徊不去以求留在君王身旁啊, 又怕更大的祸患落在头上。
我想抽身远走高飞啊, 又怕君王诬我说:“你背叛我,要去什么地方?”
想放弃正路像小人那样乱窜啊, 可我一向心坚志专又不忍心。
我的前胸和后背就像裂开一样啊, 我心头郁闷难舒,绞痛难忍。
捣碎木兰,揉碎蕙草啊, 舂碎申椒做干粮。
再播种下江离栽上菊花啊, 待到春天做成干粮芬芳。
唯恐我的真情得不到表达啊, 所以三番五次表明衷肠。
保持自己的美德,离群索居吧, 我反复想过隐身远藏。

注释
惜诵:惜,痛也。诵:论,犹进谏。
致愍(mǐn):招致祸患。
所非:古代誓词的习惯用语。非:一本作“作”,形近而误。
五帝:即五方神: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折中:中正公平。
六神:说法不一。王逸谓即六宗之神,洪兴祖注引《孔丛子》谓六宗为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
俾(bǐ):使。山川:指名山大川之神。备御:陪侍,此谓陪审。
赘肬(yóu):肉瘤,多余的肉。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如赘肉之无所用,而为人所憎也。”
忘:“亡”的误字,无。儇(xuān)媚:轻佻谄媚。背众:违背众人。
谊:同“义”。
羌:楚地方言,发语词。仇:怨。一本“仇”下有“也”字。
惟:思,想。
雠(chóu):同“仇”,指仇敌。一本“雠”下有“也”字。
志:意料。
巅越:殒坠,跌跤。
咍(hāi):楚地方言,讥笑。
白:一本“白”下有“也”字。
郁邑:郁闷不快的样子。侘(chà)傺(chì):失意的样子。
瞀(mào):心绪烦乱。忳(tún)忳:愁闷的样子。
杭:通“航”,指渡船。
厉神:大神,主杀罚,此指身附厉神的巫。
极:穷,至。旁:辅佐。
殆:危险。
曩(nǎng):向,以往。
骇遽(jù):惊骇遑遽。
伴:侣。
申生:春秋时晋献公之子。献公听信后妻骊姬的谗言,逼死申生。
婞(xìng)直:刚直。
作忠:为忠,尽忠心。造怨:结怨。
九折臂而成医:谓多次折臂,积累了医治的经验,自己也就成医生了。《左传》:“三折肱知为良医。”
矰(zēng)、弋(yì):均为系着丝绳的短箭。机:机括,这里用作动词,作发射解。
侧身:置身。
远集:远遁。
横奔:乱跑。失路:不行正道。
牉(pàn):分。
梼(chóu):断木。一本“梼”作“捣”。“捣”,舂。矫:揉碎。
滋:栽种、培植。
情质:真情本性。信:同“伸”。
曾思:重思,一再思考。

参考资料:

1、 黄寿祺、梅桐生译注.楚辞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82-862、 王承略、李笑岩译注.楚辞.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86-93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08-81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关于此篇的写作时间,历来有两种意见:一认为作于楚怀王时期,二认为作于楚顷襄王时期。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十六年)是楚国政治的转折点,从这一年后,楚国开始走下坡路屈原也遭谗被疏,所以,研究者多认为此篇当作于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十六年)左右。

参考资料:

1、 王承略、李笑岩译注.楚辞.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86-93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08-81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此诗是《九章》的第一篇,作者叙述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始末,和自己对待现实的态度,基本内容与《离骚》前半篇大致相似:故有“小离骚”之称。

  关于“惜诵”二字,历来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王逸《楚辞章句》说:“惜,贪也;诵,论也。”“言己贪忠信之道,可以安君,论之于心,诵之于口,至于身以疲病,而不能忘。”洪兴祖《楚辞补注》说:“惜诵者,惜其君而诵之也。”朱熹《楚辞集注》说:“惜者,爱而有忍之意。诵,言也。”“言始者爱惜其言,忍而不发,以致极有忧愍之心。”王夫之《楚辞通释》说:“惜,爱也。诵,诵读古训以致谏也。”林云铭《楚辞灯》说:“惜,痛也,即《惜往日》之惜。不在位而犹进谏,比之蒙诵,故曰诵。”“言痛己因进谏而遇罚,自致其忧也。”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惜,痛也。诵,公言之也。”戴震《屈原赋注》说:“诵者,言前事之称。惜诵,悼惜而诵言之也。”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赞同林云铭的说法。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则认为“《惜诵》是喜欢谏诤的意思”,释“惜”为爱好,以“诵”为谏诤。

  自王逸以来的各家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的成分。按此篇与《离骚》意旨相近,当是受谗被疏之后的作品。因此,篇名之“惜”字以戴震的解释为近,而“诵”字,则以林云铭等人的说法为好,合起来解释,“惜诵”就是以痛惜的心情,来称述自己因直言进谏而遭谗被疏之事。

  全篇可划分为五段。

  从开头至“旦余济乎江湘”为第一段,述说自己高尚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阐明这次涉江远走的基本原因,“奇服”、“长铗”、“切云”之“冠”、“明月”、“宝璐”等都用以象征自己高尚的品德与才能,蒋骥说:“与世殊异之服,喻志行之不群也。”自流放以来,屈原的年龄一天天大起来,身体也一天天衰老下去,可他为楚国的进步的努力绝没有放弃过,朱熹说:“登昆仑,言所致之高;食玉英,言所养之洁。”(《楚辞集注》)他坚持改革,希望楚国强盛的想法始终没有减弱,决不因为遭受打击,遇到流放而灰心。但他心中感到莫名的孤独。“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哀南夷之莫吾知兮”,自己的高行洁志却不为世人所理解,这真使人太伤感了。因此,决定渡江而去。

  从“乘鄂渚而反顾兮”至“虽僻远之何伤”为第二段,叙述一路走来,途中的经历和自己的感慨。“乘鄂渚”四句,言自己登上今湖北武昌西面的鄂渚,不禁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途,又放马在山皋上小跑,直到方林(亦在今长江北岸)才把车子停住。“乘舲船”四句言自己沿沅江上溯行舟,船在逆水与漩涡中艰难行进,尽管船工齐心协力,用桨击水,但船却停滞不动,很难前进,此情此景不是正如诗人自己的处境吗?“朝发枉陼”四句,接写自己的行程,早上从枉陼出发,晚上到了辰阳,足有一日行程,行程愈西,作者思想愈加坚定。他坚信自己的志向是正确的,是忠诚的,是无私的。同时,坚信无论如何艰难困苦,自己都不感到悲伤。

  从“入溆浦余儃佪兮”至“固将愁苦而终穷”为第三段,写进入溆浦以后,独处深山的情景。“入淑浦”四句言已进入溆浦。溆浦在辰阳的万山之中。这里深林杳冥,榛莽丛生,是猿狖所居,而不是人所宜去的地方。“山峻高”四句写深山之中,云气弥漫,天地相连,更进一步描绘沅西之地山高林深,极少人烟的景象。这是对流放地的环境的形容夸张,也是对自己所处政治环境的隐喻,为下文四句作好铺垫。“哀吾生之无乐兮”四句言自己在这样的政治环境和生活环境当中,是无乐可言了。然而就是这样,也绝不改变自己原先的政治理想与生活习惯,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妥协变节。

  从“接舆髡首兮”至“固将重昏而终身”是第四段,从自己本身经历联系历史上的一些忠诚义士的遭遇,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即《论语》所说的“楚狂接舆”,与孔子同时。《论语·微子》说:“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战国策·秦三》说:“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髡首,剃发,是古时一种刑罚,接舆被发佯狂,是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的表示。桑扈,也是古隐士,即《论语》所说的子桑伯子,《庄子》所说的子桑户。《孔子家语》说他“不衣冠而处”,也是一种玩世不恭,不与统治者合作的行为。伍子即伍子胥,春秋时吴国的贤臣,吴王夫差听信伯嚭(pi3)的谗言,逼迫伍员自杀。比干,殷纣王的叔伯父(一说是纣王的庶兄)。传说纣王淫乱,不理朝政,比干强谏,被纣王剖心而死。诗中“菹醢”二字极云其被刑之惨酷(寒砧:大概作者将比干与梅伯所受之刑混淆了)。“接舆”六句是通过两种不同类型的四个事例来说明一个观点:接舆、桑扈是消极不合作,结果为时代所遗弃;伍员、比干是想拯救国家改变现实的,但又不免杀身之祸,所以结论是“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与前世而皆然兮”四句说自己知道,所有贤士均是如此,我又何怨于今天之人!表明自己仍将正道直行毫不犹豫,而这样势必遭遇重重黑暗,必须准备在黑暗中奋斗终身。

  “乱曰”以下为第五段。批判楚国政治黑暗,邪佞之人执掌权柄,而贤能之人却遭到迫害。“鸾鸟凤皇”四句,比喻贤士远离,小人窃位。凤凰是古传说中的神鸟,这里比喻贤士。“燕雀乌鹊”用以比喻小人。“露申辛夷”四句言露申辛夷等香草香木竟死于丛林之中,“腥臊”比喻奸邪之人陆续进用,而忠诚义士却被拒之门外。“阴阳易位”四句更点出了社会上阴阳变更位置的情况,事物的是非一切都颠倒了,他竟不得其时。不言而喻,他一方面胸怀坚定的信念,另一方面又感到失意徬徨。既然龌龊的环境难以久留,他将要离开这里远去。

  本篇是屈原晚年之作,写作时间当在《哀郢》之后,这首诗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中有一大段记行文字。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说:“此章言自陵阳渡江而入洞庭,过枉陼、辰阳入溆浦而上焉,盖纪其行也。发轫为济江,故题曰《涉江》也,……文义皆极明白,路径尤为明晰。”这段文字描绘了沅水流域的景物,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首卓越的纪行诗歌,对后世同类诗歌的创作发生了影响。诗中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在诗歌的第二段,通过行程、景物、季节、气候的描写和诗人心灵思想的抒发,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饱经沧桑孤立无助,登上鄂渚回顾走过的道路的老年诗人的形象,又仿佛看到了一叶扁舟在急流漩涡中艰难前进,舟中的逐臣的心绪正与这小船的遭遇一样,有着抒发不完的千丝万缕的感情。而诗歌第三段进入溆浦之后的深山老林的描写,衬托出了诗人寂寞、悲愤的心情,也令读者不禁扼腕叹绝。本篇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十分纯熟。诗歌一开始,诗人便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好奇服、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来表现自己的志行,以驾青虬骖白螭、游瑶圃、食玉英来象征自己高远的志向。最后一段,又以鸾鸟、凤凰、香草来象征正直、高洁;以燕雀、乌鹊、腥臊来比喻邪恶势力,充分抒发了诗人内心对当前社会的深切感受。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08-81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屈原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31篇诗文

猜你喜欢

伐木

: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打扫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盘桌上齐。既有肥美公羊肉,请来舅亲聚一起。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有过失。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伐木就在山坡边,滤酒清清快斟满。行行笾豆盛珍馐,兄弟叙谈莫疏远。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粮致埋怨。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有酒滤清让我饮,没酒快买我兴酣。咚咚鼓声为我响,翩翩舞姿令我欢。等到我有闲暇时,一定再把酒喝完。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28-329

伐木丁(zhēng)丁,鸟鸣嘤(yīng)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丁丁:砍树的声音。嘤嘤:鸟叫的声音。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shěn)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相:审视,端详。矧:况且。伊:你。听之:听到此事。终……且……:既……又……。

伐木许(hǔ)许,酾(shī)酒有藇(xù)!既有肥羜(zhù),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许许:砍伐树木的声音。酾酒:筛酒。酾,过滤。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样子。藇,甘美,或释为“溢貌”。羜:小羊羔。速:邀请。宁:宁可。适:恰巧。微:非。弗顾:不顾念。

(wū)(càn)洒扫,陈馈(kuì)八簋(guǐ)。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jiù)
於:叹词。粲:光明、鲜明的样子。埽:同“扫”。陈:陈列。馈:食物。簋:古时盛放食物用的圆形器皿。牡:雄畜,诗中指公羊。诸舅:异姓亲友。咎:过错。

伐木于阪(bǎn),酾(shī)酒有衍(yǎn)。笾(biān)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hóu)以愆(qiān)
有衍:即“衍衍”,满溢的样子。笾豆:盛放食物用的两种器皿。践:陈列。民:人。乾餱:干粮。愆:过错,过失。

有酒湑(xǔ)我,无酒酤(gū)我。坎坎鼓我,蹲(cún)蹲舞我。迨(dài)我暇矣,饮此湑矣。
湑:滤酒。酤:买酒。坎坎:鼓声。蹲蹲:舞姿。迨:等待。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28-329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历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但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前人没有深考。

  《伐木》和《伐檀》不同,它不是描述伐木劳动,而是由伐木兴起,说到友情可贵。无论亲朋故旧还是新的相识,都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并且常来常往。

  诗共三章,除首章外,都集中笔墨写宴饮。显然是把宴饮当做建立和联系友情的重要手段。

  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为。只有这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幽谷里回荡。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在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政治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这一境界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时也是厉王暴政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谈论政治而另寻寄托的普遍心态。现实毕竟是现实,随着这一比兴手法的完结,作为政治家的诗人终于强迫自己面对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鸟矣,犹求友生。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做诗劝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全然是写人的活动,也就是“求友生”之具体表现。开头用语与首章部分重叠,显得整饬又有变化,读来流转而且自然。这里仍然由物兴起,但只用“伐木许许”一句,其余如对鸟鸣的描述一概略去。论者往往因为“伐木”句与后面的“酾酒”句联系紧密,就误认为它也是“赋”(直陈其事)。其实“伐木”云云,乃相应之词,不止形式上叠合延绵,内容也相仿佛,只是为避免刻板滞重,才作此省略。省略也是变化的方式,有变化才有发展,内容为之深化,形式也愈加富丽多姿。于是出现备办筵席的热闹场面:酒是甘美的,菜肴中有肥嫩羊羔,还有许多其他可口的食物,屋子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可以看出主人的诚心诚意,因为宴请客人,不仅是出于礼仪,更是为了寻求友情。被邀请的客人都是长者,有同姓的(诸父),也有异姓的(诸舅)。诗人希望他们全都光临。“宁适不来?微我顾弗!”“宁适不来?微我有咎!”这是他的担心。由于希望甚殷,就生怕它落空。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是真实的,也是感人的。它表明主人的态度十分诚恳,对友情的追求坚定不移。

  诗人还批评了不顾情谊、互相猜忌的不良现象:“既有肥羜”,“於粲洒埽,陈馈八簋”,邀请“诸父”、“诸舅”而“不来”,又于我“弗顾”。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业的政治理想的。

  第三章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第二章的延续和发展,依然写设宴请客,不过用笔极简,旨在“示异”,以免拖沓。“笾豆有践,兄弟无远!”这次邀请是同辈,但酒菜之丰盛,礼节之周到不减于前。联系前面的有关描述,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无论长幼和亲疏(即诗中所谓“诸父”“诸舅”和“兄弟”)都应互相有爱。这种类似博爱的思想充斥整个诗篇,可以说是总的命意所在。但建议和发展友情的手段却比较单调,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也未见合适,因为在酒席台上交的朋友多不可靠。也许饮食还是古人主要的交际方式,他们又多以诚待人,布设酒肉圈套,故而被诗人选作表达友情题旨的材料。另外还有反面教训,就是“民之失德,乾餱以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往往由饮食细故引起,要创建和平局面,就得处理好饮食问题。

  后半部分是尾声,似乎由众人合唱,表达了欢乐的情绪与和睦亲善的愿望。三方面的人(主人、来宾和受邀而未至者)团结一致,气氛和谐,令人鼓舞。

  作者还为失去的友情和亲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饱经沧桑的笔调描绘着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间以诚相待绝不“乾餱以愆”。亲友之间相互理解(“有酒湑我,无酒酤我”)、信任,和睦快乐地相处。人和者政必通,最后,作者又是以一个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境界结束全诗: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这是作为政治家的诗人中兴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艺术展示。

  此诗是燕乐歌词,因而它的博爱的题旨可广泛传播,有一定的影响。在艺术上它给人的突出印象有三个方面:一是靠头的比兴部分不仅构成比较鲜明的画面,而且有生动的情节,它既是独立的,又与主题部分联系紧密,这样,主体部分的命意就更加明朗,便于读者和听众感受;二是把被邀的客人分别用“诸父”“诸舅”和“兄弟”指代,覆盖面大,而又意象分明,对表达诗歌的题旨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作者选用词语的匠心;三是结尾表现的场面色彩浓丽,节奏明快,全然是就筵席写筵席,没有穿插“点题”笔墨,却成功地渲染出团结友善的醉人气氛。诗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化作可以闻见景象,因而颇具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28-3292、 宋建华.人类知识文化精华(第1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136-13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绿衣

: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面子黄里子。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上衣黄下裳。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忘!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绿丝线啊绿丝线,是你亲手来缝制。我思亡故的贤妻,使我平时少过失。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细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风钻衣襟。我思亡故的贤妻,实在体贴我的心。

参考资料:

1、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72、 辛然.我生之初尚无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5-863、 姜亮夫.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3-54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hé)维其已?
里:衣服的衬里。曷:何,怎么。维:语气助同,没有实义。已:止息,停止。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cháng)。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裳:下衣,形状像现在的裙子。亡:用作“忘”,忘记。

绿兮丝兮,女(rǔ)所治兮。我思古人,俾(bǐ)无訧(yóu)兮。
女:同“汝”,你。治:纺织。古人:故人,古通“故”,这里指作者亡故的妻子。俾:使。訧:古同“尤”,过失,罪过。

(chī)兮绤(xì)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絺:细葛布。绤:粗葛布。凄:凉而有寒意。凄其:同“凄凄”。以:因。一说通“似”,像。获:得。

参考资料:

1、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72、 辛然.我生之初尚无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5-863、 姜亮夫.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3-54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此诗表达丈夫悼念亡妻的深长感情。由衣而联想到治丝,惋惜亡妻治家的能干。想到亡妻的贤德,“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正是俗话所言,家有贤妻,夫无横祸。描写细腻,情感丰富。构思巧妙,由外入里,层层生发。衣裳多色见于外,衣裳之丝见于内。再由“治”丝条理,联想办事的条理,才使“无訧”,讲而深入到身心内部,体肤由而凉爽,再到“实获我心”的情感深处,若断若续,含蓄委婉,缠绵悱恻。

  这首诗有四章,也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鉴赏之时,要四章结合起来看,才能体味到包含在诗中的深厚感情,及诗人创作此诗时的情况。

  第一章说:“绿兮衣兮,绿衣黄里。”表明诗人把故妻所作的衣服拿起来翻里翻面地看,诗人的心情是十分忧伤的。

  第二章“绿衣黄裳”与“绿衣黄里”相对为文,是说诗人把衣和裳都翻里翻面细心看。妻子活着时的一些情景是他所永远不能忘记的,所以他的忧愁也是永远摆不脱的。

  第三章写诗人细心看着衣服上的一针一线(丝线与衣料同色)。他感到,每一针都反映着妻子对他的深切的关心和爱。由此,他想到妻子平时对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规劝,使他避免了不少过失。这当中包含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第四章说到天气寒冷之时,还穿着夏天的衣服。妻子活着的时候,四季换衣都是妻子为他操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妻子去世后,自己还没有养成自己关心自己的习惯。到实在忍受不住萧瑟秋风的侵袭,才自己寻找衣服,便勾起他失去贤妻的无限悲恸。“绿衣黄里”是说的夹衣,为秋天所穿;“絺兮绤兮”则是指夏衣而言。这首诗应作于秋季。诗中写诗人反覆看的,是才取出的秋天的夹衣。人已逝而为他缝制的衣服尚在。衣服的合身,针线的细密,使他深深觉得妻子事事合于自己的心意,这是其他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所以,他对妻子的思念,他失去妻子的悲伤,都将是无穷尽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诗是写得十分感人的。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3-5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白云谣

:
白云在天,丘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复能来。

白云在天,丘陵自出。
远去的人,已不可见。只有白云悠悠,尚在山间缭绕。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道路悠远,山重水复,何时能回?何时能见?

将子无死,尚复能来。
但愿你还能活着,还能回来,你我还能再相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七月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害怕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四月远志开了花,五月知了阵阵叫。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96-301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99-307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bì)(bō),二之日栗(lì)烈。无衣无褐(hè),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sì),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yè)彼南亩,田畯(jùn)至喜。
七月流火:火(古读huǐ),或称大火,星名,即心宿。流,流动。每年夏历五月,黄昏时候,这星当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过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这就叫做“流”。 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九月丝麻等事结束,所以在这时开始做冬衣。 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个月的日子。以下二之日、三之日等仿此。为豳历纪日法。觱发:大风触物声。 栗烈:或作“凛冽”,形容气寒。 褐:粗布衣。 于:犹“为”。为耜是说修理耒耜(耕田起土之具)。 趾:足。举趾:是说去耕田。 馌:馈送食物。亩:指田身。田耕成若干垄,高处为亩,低处为畎。田垄东西向的叫做“东亩”,南北向的叫做“南亩”。田畯: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大夫。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gēng)。女执懿(yì)筐,遵彼微行,爰(yuán)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fán)(qí)祁。女心伤悲,殆(dài)及公子同归。
春日:指二月。载:始。阳:温暖。仓庚:鸟名,就是黄莺。懿:深。微行:小径(桑间道)。爰:语词,犹“曰”。柔桑:初生的桑叶。迟迟:天长的意思。蘩:菊科植物,即白蒿。古人用于祭祀,女子在嫁前有“教成之祭”。一说用蘩“沃”蚕子,则蚕易出,所以养蚕者需要它。其法未详。祁祁:众多(指采蘩者)。公子:指国君之子。殆及公子同归:是说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一说指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

七月流火,八月萑(huán)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qiāng),以伐远扬,猗(yǐ)彼女桑。七月鸣鵙(jú),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萑苇:芦苇。八月萑苇长成,收割下来,可以做箔。蚕月:指三月。条桑:修剪桑树。斨:方孔的斧头。远扬:指长得太长而高扬的枝条。猗:《说文》《广雅》作“掎”,牵引。“掎桑”是用手拉着桑枝来采叶。女桑:小桑。鵙:鸟名,即伯劳。玄:是黑而赤的颜色。玄、黄指丝织品与麻织品的染色。朱:赤色。阳:鲜明。以上二句言染色有玄有黄有朱,而朱色尤为鲜明。

四月秀葽(yāo),五月鸣蜩(tiáo)。八月其获,十月陨箨(tuò)。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qiú)。二之日其同,载缵(zuǎn)武功,言私其豵(zōng),献豣(jiān)于公。
葽:植物名,今名远志。秀葽:言远志结实.蜩:蝉。陨萚:落叶。貉:通“祃(mà)”。田猎者演习武事的礼叫祃祭或貉祭。于貉:言举行貉祭。同:聚合,言狩猎之前聚合众人。缵:继续。武功:指田猎。豵:一岁小猪,这里用来代表比较小的兽。私其豵:言小兽归猎者私有。豜:三岁的猪,代表大兽。大兽献给公家。

五月斯螽(zhōng)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qióng)(zhì)熏鼠,塞向墐(jìn)户。嗟(jiē)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斯螽:虫名,蝗类,即蚱蜢、蚂蚱。旧说斯螽以两股相切发声,“动股”言其发出鸣声。莎鸡:虫名,今名纺织娘。振羽:言鼓翅发声。穹:穷尽,清除。窒:堵塞。穹窒:言将室内满塞的角落搬空,搬空了才便于熏鼠。向:朝北的窗户。墐:用泥涂抹。贫家门扇用柴竹编成,涂泥使它不通风。曰:《汉书》引作“聿”,语词。改岁:是说旧年将尽,新年快到。

六月食郁及薁(yù),七月亨葵及菽(shū),八月剥(pū)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jū),采荼(tú)(xīn)(chū),食我农夫。
郁:植物名,唐棣之类。树高五六尺,果实像李子,赤色。薁:植物名,果实大如桂圆。一说为野葡萄。菽:豆的总名。剥:读为“扑”,打。春酒:冬天酿酒经春始成,叫做“春酒”。枣和稻都是酿酒的原料。介:祈求。眉寿:长寿,人老眉间有豪毛,叫秀眉,所以长寿称眉寿。壶:葫芦。叔:拾。苴:秋麻之籽,可以吃。樗:木名,臭椿。薪樗:言采樗木为薪。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shǔ)(jì)重穋(lù),禾麻菽(shū)麦。嗟(jiē)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táo)。亟(jí)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场:是打谷的场地。圃:是菜园。春夏做菜园的地方秋冬就做成场地,所以场圃连成一词。纳:收进谷仓。稼:古读如“故”。禾稼:谷类通称。重:即“种”,是先种后熟的谷。穋:即稑(lù),稑是后种先熟的谷。禾麻菽麦:这句的“禾”是专指一种谷,即今之小米。功:事。宫功:指建筑宫室,或指室内的事。索:动词,指制绳。綯:绳。索綯:是说打绳子。上两句言白天取茅草,夜晚打绳子。亟:急。乘屋:盖屋。茅和绳都是盖屋需用的东西。以上三句言宫功完毕后,急忙修理自己的屋子。因为播谷的工作又要开始了,不得不急。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zǎo),献羔祭韭(jiǔ)。九月肃霜,十月涤(dí)场。朋酒斯飨(xiǎng),曰杀羔羊。跻(jī)彼公堂,称彼兕(sì)(gōng),万寿无疆。
冲冲:古读如“沉”,凿冰之声。凌:是聚集的水。阴:指藏冰之处。献羔祭韭:这句是说用羔羊和韭菜祭祖。肃霜:犹“肃爽”,双声连语。这句是说九月天高气爽。涤场:清扫场地。一说“涤场”即“涤荡”,“十月涤荡”是说到了十月草木摇落无余。朋酒:两樽酒。跻:登。公堂:或指公共场所,不一定是国君的朝堂。称:举。兕觥:角爵。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万:大。无疆:无穷。以上三句言升堂举觞,祝君长寿。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96-301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99-307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毛诗序》认为它的主题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陈奂《诗毛氏传疏》则认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两者时间相距甚远,似不可凭信。《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lí),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据此,此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期。

  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正如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说:“鸟语虫鸣,革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臻此境界”(引同上)。这一评价,基本上符合诗中实际。

  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必须注意的是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戴震《毛郑诗考证》亦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这些说法,都是读者理解此诗时序的重要依据。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渐昂扬,色调逐渐鲜明。明媚的春光照着田野,莺声呖呖。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怀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首章“田唆至喜”,只是以轻轻的一笔点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开。“公子”,论者多谓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农奴,他的儿子们对农家美貌女子也享有与其“同归”的特权。这里似乎让读者看到汉乐府《秋胡行》和《陌上桑》的影子,虽然那是千年以后的事,但生活中的规律往往也会出现某些相似的地方。姑娘们的美貌使她们担心人身的不自由;姑娘们的灵巧和智慧,也使她们担心劳动果实为他人所占有:“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她们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这又使读者想起了宋人张俞的《蚕妇》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四、五两章虽从“衣之始”一条线发展而来,但亦有发展变化。“秀葽”、“鸣蜩”,带有起兴之意,下文重点写狩猎。他们打下的狐狸,要“为公子裘”;他们打下的大猪,要贡献给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吃。这里再一次描写了当时的阶级关系。五章着重写昆虫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由蟋蟀依人写到寒之将至,笔墨工细,绘影绘声,饶有诗意。《诗集传》云:“斯螽、莎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化而异其名。动股,始跃而以股鸣也。振羽,能飞而以翅鸣也。”咏物之作,如此细腻,令人惊叹。“穹窒熏鼠”以下四句,写农家打扫室内,准备过冬,在结构上“亦以终首章前段御寒之意”。

  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条线而来,好像一组连续的电影镜头,表现了农家朴素而安详的生活:六、七月里他们“食郁(郁李)及薁”、“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可是粮食刚刚进仓,又得给老爷们营造公房,与上面所写的自己的居室的破烂简陋适成鲜明对比。“筑场圃”、“纳禾稼”,写一年农事的最后完成。正如《诗集传》引吕氏所云:“此章(第七章)终始农事,以极忧勤艰难之意。”

  到了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诗人用较愉快的笔调描写了这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一般论者以为农夫既这么辛苦,上头又有田官监督、公子剥削,到了年终,不可能有条件有资格“跻彼公堂,称彼兕觥”。其实社会是复杂的,即使在封建社会的中期,农民年终时也相互邀饮,如宋代秦观《田居四首》所写:“田家重农隙,翁妪相邀迓。班坐酾酒醪,一行三四谢。”陆游《游山西村》诗也说:“莫笑田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七月》所写上古社会的西周村落生活,农闲之时,举酒庆贺,也是情理中事。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敷陈其事”、“随物赋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读者仔细吟诵其中任何一章,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县、邠县一带)的奴隶所做的诗歌。可能是因诗长,年代久远,有某些错简的地方,但基本次序还是清楚的。

  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这首诗按时序叙事,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但由于它所叙述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所以应把它看作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

  第一章总括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七月火星向下降行,八月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以备御冬。十一月天气寒冷了,北风刮在物体上,发出觱发的声响。十二月寒风“栗烈”,是一年最冷的时刻。而我们这些奴隶没有御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过冬。好不容易熬到寒冬过去了,正月里我们开始修理农具。二月里举足下田,开始耕种。壮夫们在田里干着重活,女人和小孩们则承担着送饭的任务。看着我们这样卖力的劳动,那些奴隶主派来的农官感到很高兴。

  第二章,写妇女们的采桑劳动。春天来了,开始暖和了,黄莺儿欢快地歌唱着。妇女们挎着深筐子,沿着桑间的小路,去采摘饲蚕用的嫩桑叶。春天昼长,妇女们辛勤地工作了很久,硕果累累,采了很多的桑叶。可是,妇女们突然悲伤起来了,因为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这边走来,害怕被掳去而遭凌辱。末句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的真实情况。

  第三章,写妇女们的蚕桑纺织之事,并指出这是为贵族阶级做衣裳用的。蚕月即三月,三月开始修剪桑枝,拿起斧子,砍去那些远扬的枝条,然后攀枝再采摘些柔嫩的桑叶。七月伯劳鸟咕咕地叫着,仿佛在告诉人们后半年开始了,于是,八月里妇女们就动手纺织了。纺织品染着不同的颜色,有黑红色的,有黄色的,而最鲜亮的是朱红色的。可惜这些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贵族公子作衣裳用的。

  第四章,写农事既毕,奴隶们还是为统治者猎取野兽。四月里远志结子了,五月里蝉儿鸣唱着。八月里作物开始收成,十月树木纷纷落叶。十一月开始出外射猎,以取狐貉皮来给公子做冬衣。十二月声势更浩大,集合起众人继续田猎。射得的猎物,小兽归奴隶们所有,大兽得献给统治者。

  第五章,写一年将尽,奴隶们为自己收拾屋子准备过冬。五月里蝗虫动股起飞,六月里纺织娘鼓翅发声。蟋蟀由野入檐,由檐入户,由户入床下,鸣声愈来愈近,而天也愈来愈冷了。这时把屋里所有的空隙都堵好,然后用烟熏老鼠,把它赶出屋里;再把朝北的窗子堵上,把门缝用泥涂上,以防寒冷的北风。感叹我们和老婆孩子,往往农忙时就露宿在场上,到了冬日,天寒事毕,才正式回到房屋里来。

  第六章,写奴隶们除农业外,还得从事各种副业劳动,以供统治者享用。同时,七月里还得采摘瓜类,八月里收取葫芦,九月里拾取芝麻,把这些都交给统治者。农奴们不够吃,只得用柴火煮些苦菜来养活自己。

  第七章,写奴隶们农事完毕,还要为统治者修盖房屋。九月里修好打粮场,十月里纳粮入仓库。不论是先熟的作物,还是后熟的作物,是谷类,还是麻类,都得聚集起来送进贵族的仓库。收完庄稼之后,就去为贵族们修理住宅。白天去割茅草,晚上用此来搓绳子。等到替贵族们把住宅修好了,奴隶们又快到了春播的时候了。

  第八章,写一年辛苦之后,还要大办酒宴,为统治者庆贺祝寿。十二月去凿冰,正月里藏入冰窖,以供来年夏天统治者消暑之用。等到农事已毕,打谷场已清扫干净,就大杀羔羊,大办酒宴,还得举着酒杯,登上公堂,高呼统治者万寿无疆。

  《七月》这首长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男女奴隶们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结果都被贵族们剥夺得一干二净。读着这悲歌式的诗篇,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被压迫的老年奴隶,面对面地向人们叙说着自己的生活境况,倾诉着血泪斑斑的历史。他对于自家和邻居们年复一年繁重劳动,苦难生活,倾诉得那么周全,那么悲切,虽然不敢流露出强烈的愤懑感情,但在倾诉中不时地夹杂着怨叹和悲哀,用活生生的事实来揭露奴隶主的罪恶和残酷。这些奴隶们虽然暂时慑于奴隶主的淫威,精神呈现出麻木状态,但总有一天他们会怒吼起来,把积压在胸中的愤懑象火山似的喷泄出来。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

  全篇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词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但值得我们熟加体味的是,这首诗的哀哀诉苦的同时,也表现了一定的清醒的阶级意识。“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献豣于公”,“上入执宫功”等,都表现了奴隶们对贵族不劳而食、蛮横霸道的疑惑和暗恨。在表现阶级压迫时,诗篇还采用了对比的描写来昭示,比如:奴隶们在辛勤劳动,而“田畯至喜”,苦与乐的对比;奴隶们无衣无褐,却在为“公子裳”,“为公子裘”,冷与暖的对比;“言私其豵,献豣于公,”少与多的对比等,这种描写,是在有意识地揭示阶级压迫的不平等。另外,诗篇善于抓住各种物候的特征,来表现节令的演变,使全诗充满了自然风光和强烈的乡土气秘。特别是第五章:“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用昆虫的鸣叫和蟋蟀的避寒迁徙,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季节变迁的过程。这几句没有一个“寒”字,但却让我们感受到天气在一天天地变冷,以至于寒气逼人了。这种手法在《七月》中应用得很普遍,再如:“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用风声的愈演愈烈来显示季候的愈加寒冷,也很形象生动.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99-30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伐檀

: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干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干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干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

参考资料:

1、 肖复兴主编,梁士朋改编 .中学生必背优秀诗文.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1 :2-4 .2、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14-216页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lián)(yī)。不干(jià)不穑(sè),胡取禾三百廛(chán)兮?不狩不猎,胡瞻(zhān)尔庭有县(xuán)(huán)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象声词,伐木声。寘:同“置”,放置。干:水边。涟:即澜。猗:义同“兮”,语气助词。干:播种。穑:收获。胡:为什么。禾:谷物。三百:意为很多,并非实数。廛:通“缠”,古代的度量单位,三百廛就是三百束。狩:冬猎。猎,夜猎。此诗中皆泛指打猎。县:通“悬”,悬挂。貆:猪獾。也有说是幼小的貉。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干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辐:车轮上的辐条。直:水流的直波。亿:通“束”。瞻:向前或向上看。特:三岁大兽。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chún)兮。河水清且沦猗。不干不穑,胡取禾三百囷(qūn)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sūn)兮!
漘:水边。沦:小波纹。囷:束。一说圆形的谷仓。飧:熟食,此泛指吃饭。

参考资料:

1、 肖复兴主编,梁士朋改编 .中学生必背优秀诗文.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1 :2-4 .2、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14-216页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全诗充满了劳动者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不公的斥责。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

  因此接着第二层便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愈想愈愤怒,愈无法压抑,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第三层承此,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点明了主题,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此篇三章复沓,采用换韵反复咏叹的方式,不但有利地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还在内容上起到补充的作用,如第二、三章“伐辐”“伐轮”部分,在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之用的同时,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另外各章猎物名称的变换,也说明剥削者对猎取之物无论是兽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表现了他们的贪婪本性。全诗直抒胸臆,叙事中饱含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实感与揭露的力量。另外诗的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称得上是最早的杂言诗的典型。

参考资料:

1、 肖复兴主编,梁士朋改编 .中学生必背优秀诗文.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1 :2-4 .2、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16-21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