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错刀·双玉斗

:
双玉斗,百琼壶,
佳人欢饮笑喧呼。
麒麟欲画时难偶,
鸥鹭何猜兴不孤。

歌宛转,醉模糊,
高烧银烛卧流苏。
只销几觉懵腾睡,
身外功名任有无。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冯延巳

冯延巳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134篇诗文

猜你喜欢

蝶恋花·几度凤楼同饮宴

: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从前几度在凤楼上,共同欢歌饮宴。今夕相逢,却胜过初识乍见。低声私语以前的欢娱,她频频转面,双眉紧锁凝聚着的离恨,好似春天朦胧的远山。

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眼见蜡烛流泪,耳听羌笛发出哀怨。她偷偷地整理罗衣,欲唱却又心灰意懒。此时只图一醉了事,不辞痛饮杯杯酒满,听唱那送别的《阳关曲》调,令人千秋肠断!

参考资料:

1、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华书局,2007:322、 李星,朱南.宋词三百首译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7:92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liǎn)恨春山远。
蝶恋花:唐教坊曲名。本名《鹊踏枝》。晏殊词改今名。调名取梁简文帝萧纲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中的三字。双调,六十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春山:指美人眉色。

蜡烛泪流羌(qiāng)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lǎn)。醉里不辞金爵(jué)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烛泪:烛油下流如泪也。羌笛怨:羌人吹笛往往引起戍边者思归之情,故日“羌笛怨”。金爵:饮器也。爵,雀也,刻其形于器上,故名饮器为爵。阳关: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诗,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古董滩附近。

参考资料:

1、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华书局,2007:322、 李星,朱南.宋词三百首译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7:92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夕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上片写情侣相逢和追忆,用了几个大起大落的顿挫转折,将当前和往昔的时间线纠结成一团乱麻。“几度凤楼同饮宴”,是追忆往昔的欢乐;“此夕相逢”突然拉回到今晚;“却胜当时见”,又立即将今天比回到过去;“夕语前欢”,又拉回现在的情景,而“夕语”的,虽是“前欢”,但看到的却是昔日爱侣由于情感复杂而“频转面”,由于喜中含悲而“双眉敛恨春山远”。难忘的旧情,离别的痛苦、长久的思念,意外的重逢,这些复杂的经历和情感在某个时间地点如果突然交织在一起,自然会触发情感的猛烈撞击和引起思维的纷繁扰乱,词中出现的忽今忽昔,忽喜忽悲的跌宕起伏,正是体现了这种极度的复杂和矛盾情感。

  下片写短暂相逢后的再别之痛。在蜡泪频流的烛光下,在羌笛声声的怨曲中,她情知将别,“偷整罗衣”,是为了掩饰她内心的慌乱,想说出自己的心思,又因为大庭广众之中,难于启齿,索性装出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以掩盖内心的矛盾;而他什么话也无法说,只是“醉里不辞金爵满”,毫不推辞地一杯接着一杯。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时,酒宴上奏起了离歌《阳关三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令他肝肠寸断。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蚕

: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辛勤劳苦获得的蚕茧不满筐,深夜里煮蚕抽丝恨比丝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贵人们穿绫罗哪知道养蚕苦,他们只是贪恋衣上的绣鸳鸯。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45-246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06-307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sāo)丝恨更长。
盈:满。缫丝:把蚕茧浸在热水中抽出丝来。

(zhuó)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著:穿衣。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45-246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06-307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这首诗第一句写养蚕的辛勤劳苦。诗人在这里没有过多地描写养蚕的过程,只是用“辛勤”与“得茧不盈筐”互相对照,突出了蚕事的艰辛。人们心中充满了怨恨,因此诗人在下句说这些养蚕人“灯下缥丝恨更长”。这句诗用茧丝来比喻蚕农的恨,既形象又贴切。劳动人民每天深夜都要抽丝织布,每一缕丝都是蚕农辛酸的记录,但是他们享受不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劳动果实被统治者白白拿去,所以在他们心中充满了怨恨,那每一声织机的声响都是劳动人民的叹息,都是劳动人民的诉说。

  第三句诗锋一转,写穿绫罗绸缎的贵人。他们穿着华美的衣服,然而他们哪里知道蚕农和织妇的辛酸,他们只知贪爱绣在绸缎上的鸳鸯图案。这样,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就更为明显,更清楚地点明封建社会贫富的对立,写出劳动人民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的愤恨和鄙视,诗的社会意义就更深刻,社会作用更广泛了。

  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前两句同后两句构成对比,使诗意更加鲜明,加强了诗的表现力,使诗的主题揭示得更加深刻。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45-246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06-30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人生的愁恨怎能免得了?只有我伤心不已悲情无限!我梦见自己重回故国,一觉醒来双泪垂落。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有谁与我同登高楼?我永远记得一个晴朗的秋天,在高楼眺望。往事已经成空,就仿佛在梦中一般。

参考资料:

1、 文东 .李煜词选注 .长春市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年 :80-82页 .2、 思履 .宋词三百首彩图全解祥注超值白金版 .北京市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年 :61页 .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xiāo)(hún)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chuí)
何能:怎能。何:什么时候。免:免去,免除,消除。销魂:同“消魂”,谓灵魂离开肉体,这里用来形容哀愁到极点,好像魂魄离开了形体。独我:只有我。何限:即无限。觉来:醒来。觉:睡醒。垂:流而不落之态。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谁与:同谁。长记:永远牢记。秋晴:晴朗的秋天。这里指过去秋游欢l青的景象。望:远望,眺望。还如:仍然好像。还:仍然。

参考资料:

1、 文东 .李煜词选注 .长春市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年 :80-82页 .2、 思履 .宋词三百首彩图全解祥注超值白金版 .北京市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年 :61页 .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这首词的上片写作者感怀亡国的愁恨和梦回故国的痛苦。

  起首二句由悲叹、感慨而入,用直白的方式抒发胸中的无限愁恨。“人生”句是一种感叹,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抽象概括,既是说自己,也是说众生,其“愁恨”自有一番别样的滋味,“愁”是自哀,也是自怜,是自己囚居生活的无奈心情:“恨”是自伤,也是自悔,是自己亡国之后的无限追悔。也正因有如此“愁恨”,作者才“销魂独我情何限”,而句中“独我”语气透切,词意更进,表现了作者深切体会的一种特殊的悲哀和绝望。正如俞陛云《南唐二主词集述评》中所云:“起句用翻笔,明知难免而自我销魂,愈觉埋愁之无地。”第三句“故国梦重归”是把前两句关于愁恨的感慨进一步的具体化和个人化。李煜作为亡国之君,自然对自己的故国有不可割舍的情感,所以定会朝思夜想。可是事非昨日,人非当年,过去的欢乐和荣华只能在梦中重现,而这种重现带给作者却只能是悲愁无限、哀情不已,所以一觉醒来,感慨万千、双泪难禁。“觉来双泪垂”不仅是故国重游的愁思万端,而且还有现实情境的孤苦无奈,其中今昔对比,抚今追昔,反差巨大,情绪也更复杂。

  词的下片续写作者往日成空、人生如梦的感伤和悲哀。

  “高楼谁与上”是无人与上,也是高楼无人之意,进一步点明作者的困苦环境和孤独心情。所谓登高望远,作者是借登高以远眺故国、追忆故乡。故国不可见,即便可见也已不是当年之国,故乡不可回,此恨此情只能用回忆来寄托。所以作者的一句“长记秋晴望”,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哀鸣。现实中的无奈总让人有一种空虚无着落之感,人生的苦痛也总给人一种不堪回首的刺激,作者才有“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的感慨。在现实中,“往事”真的“成空”。但这种现实却是作者最不愿看到的,他希望这现实同样是一场梦。“如一梦”不是作者的清醒,而是作者的迷惘,这种迷惘中有太多的无奈,以此作结,突显全词的意境。

  全词以“梦”为中心,集中写“空”,笔意直白,用心挚真。全词八句,句句如白话入诗,以歌代哭,不事雕琢,用情挚切。全词有感慨,有追忆,有无奈,有悲苦,这一切因其情真意深而感人不浅,同时也因其自然流露而愈显其曲致婉转。

参考资料:

1、 文东 .李煜词选注 .长春市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年 :80-82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光好·蘋叶软

:
蘋叶软,杏花明,画船轻。双浴鸳鸯出绿汀,轻歌声。
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

蘋叶软,杏花明,画船轻。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
水上柔嫩的苹叶,衬着岸边洁的杏花;翠红美丽的鸳鸯,拖着长长的绿漪浮漾。一叶轻盈的画摇出船,添几阕情韵袅袅的“棹歌”。

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
春光,轻灵摇荡,明媚可人!水,好在无风无浪;天,好在半雨半晴。在疏淡的暮霭中,伴一二红粉知已泛舟南浦,更多了几分含蕴不露的情意!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07-108

(pín)叶软,杏花明,画船轻。双浴鸳鸯出绿汀(tīng),棹(zhào)歌声。
软:一作“嫩”。明:鲜艳。绿汀:芳草丛生的水边平地。棹歌:船歌。

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pǔ)晚,几含情。
红粉:借代为女子。几含情:屡次含着深情。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07-108
蘋叶软,杏花明,画船轻。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
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

  这首词写春游的情景。上片写在叶嫩花明的春光里,画船轻荡,鸳鸯戏浴,渔歌声声,给人以轻快明畅之感。下片“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二句,连用两个“春”字,两个“无”字,两个“半”字,写尽春光骀荡之状。后两句写人情,与上片“鸳鸯”呼应,突出"红粉相随”。少女们相互媳戏追随,在南浦游玩,各得其乐。这首词写得明快,有生活气息,摆脱了浓厚的富贵味,堪称佳词。

参考资料:

1、 随便看看吧.春光好·蘋叶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光好·天初暖

: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和煦的阳光,风和日丽,万物快活地竞相生长。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笋儿使着劲儿猛长,身子简直要迸开了,迸出满身嫩绿。花儿,羞羞答答的,依偎在雪坞上,洒出满世界浓香。透过那金丝般的柳枝,看得见一轮落日,仿佛柳枝就挂在斜阳上。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51-252页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万汇:万物。

笋迸(bèng)苔钱嫩绿,花偎(wēi)雪坞(wù)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苔钱:苔点形圆如钱,故称“苔钱”。 金丝:指柳条。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51-252页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此词作于《花间集》结集之后,所以不见于《花间集》。作品描绘的是成都的的风光和生活。词中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此词发端以淡淡的笔墨点明时令:“天初暖,日初长。”成都四季分明,冬尽春始,景象不同。这两句写春天来了,用两“初”字,而且都是就感受着笔的。天初暖,写气候特征;日初长,写昼夜特征。两句看似平易,却是咏早春的不可移易之语。大地经过沉睡的冬季之后苏醒了。无边的春色使词人情不自禁地叫出一声“好春光”。紧接着以“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来补充“好”字的内容。万汇,包括各种竹木花树。它们新叶不同,颜色不同,花儿不同,在春风的吹拂下争奇斗艳,处处给人以竞相比美之感。词人先用一个“得意”,再用一个“竞”字,像以浓墨重彩在表现热闹的春意。

  下片写园林春色,是特写,是近景。一场春雨,竹林中新笋从点点如钱的绿苔地里迸发出来,第二句“花偎雪坞浓香”与首句“笋迸苔钱嫩绿”对仗,景致互相映衬,香色纷陈,更为突出。繁花,花团锦簇,如绰约少女依偎着雪坞,浓香四溢。词人在迷人的春色中流连忘返,不觉到了黄昏。天空泛出彩霞,他举目望去,柳丝夕阳,构成了天然图画,词人忽发奇想问道:“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春柳嫩叶初萌,色如金线,故白居易《杨柳枝》说:“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均匀的柳丝,两两相对的柳叶,像天工剪裁而成。贺知章《咏柳》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后二句人称神来之笔,欧阳炯化用其意以写早春园林夕照,创造了新的意境,余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51-25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