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戈释甲胄。
乘轩入紫微。
从容侍帷幄。
光辅日月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应璩

(191—252)三国魏汝南人,字休琏。应场弟。博学,以文章显,善为书记。魏文帝、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齐王曹芳立,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曹爽执政,多违法度,璩以诗讽之,多切时要。复为侍中,典著作。今存《百一诗》数篇,有辑本《应休琏集》。 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匈奴歌

: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去了焉支山,我们放牧困难,生活贫困,妇女们因过着穷苦的日子都没有好的容颜。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去了祁连山,使我们丧失了良好的牧场,牲畜不能繁殖。我们是多么凄伤啊!

失我焉(yān)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焉支山:在今甘肃西部。妇女无颜色:妇女因生活贫困而无好的容颜。

失我祁(qí)连山,使我六畜(chù)不蕃(fán)息。
使我六畜不蕃息:指丧失了良好的牧场,不能繁殖牲畜。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此歌本为匈奴人所唱。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将兵出击匈奴,夺取焉支山和祁连山。匈奴人悲伤作此歌。《十道志》曰:“焉支、祁连二山,皆美水草。匈奴失之,乃作此歌。”《汉书》曰:“元狩二年春,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讨匈奴,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其夏,又攻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祁连山即天山,匈奴呼天为祁连,故曰祁连山。焉支山即燕支山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古歌

: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
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
在高高的田土上播种小麦,最终(会因为缺水)而难以长出麦穗。

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男儿(常年漂泊流浪)在他乡,又怎能不憔悴难当?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
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本篇是旅客怀乡的诗,用小麦不宜种在高田,比人不宜住在他乡。《古诗赏析》评:“他乡最易憔悴,说得极直捷,而其故却未说破,又极含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羽林郎

: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耀,翠盖空踟蹰。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以前有个霍家的奴才,叫冯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他不过是狗仗人势的豪门恶奴,依倚着霍家的将军势力,调笑一位卖酒的少数民族女子。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胡姬今年十五岁,正是美貌俏丽的年纪。年轻的胡姬独自守垆卖酒,在明媚春光的映衬下益显艳丽动人: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你看她,内穿一件长襟衣衫,腰系两条对称的连理罗带,外罩一件袖子宽大、绣着象征男妇合欢图案的短袄,显出她那婀娜多姿的曲线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再看她头上,戴着著名的蓝田所产美玉做的首饰,发簪两端挂着两串西域大秦国产的宝珠,一直下垂到耳后,流光溢彩而又具有民族特色。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她那高高地挽着的两个环形发髻更是美不胜言,简直连整个世间都很罕见。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甭说她整个人品的美好价值无法估量,单说这两个窈窕的发髻,恐怕也要价值千万。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没有想到有不测风云降临。执金吾的豪奴为调戏胡姬而做出婉容和色的样子前来酒店拜访。

银鞍何煜耀,翠盖空踟蹰。
你看他派头十足,驾着车马而来,银色的马鞍光彩闪耀,车盖上饰有翠羽的马车停留在酒店门前,徘徊地等着他。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他一进酒店,便径直走近胡姬,向她要上等美酒,胡姬便提着丝绳系的玉壶来给他斟酒;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一会儿他又走近胡姬向她要上品菜肴,胡姬便用讲究的金盘盛了鲤鱼肉片送给他。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他赠胡姬一面青铜镜,又送上一件红罗衣要与胡姬欢好。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
她首先从容地说道:“君不惜下红罗前来结好,妾何能计较这轻微低贱之躯呢!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你们男人总是喜新厌旧,爱娶新妇;而我们女子却是看重旧情,忠于前夫的。

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
我坚持从一而终,决不以新易故,又岂能弃贱攀贵而超越门第等级呢!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我非常感谢官人您这番好意,让您白白地为我付出这般殷勤厚爱的单相思,真是对不起!”

昔有霍(huò)家奴,姓冯名子都。
霍家:指西汉大将军霍光之家。

依倚(yǐ)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酒家胡:指卖酒的少数民族女子,因两汉通西域以来,西域人有居内地经商者。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lú)
独当垆:指独自守垆卖酒。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rú)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蓝田:地名,在长安东南三十里。蓝田古代以出产美玉出名。

两鬟(huán)何窈(yǎo)(tiǎo),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不意金吾子,娉(pīng)婷过我庐。
不意:没有料想到。金吾子:即执金吾,是汉代掌管京师治安的禁卫军长官。这里是语含讽意的“敬称”。娉婷:形容姿态美好,这里指豪奴为调戏胡姬而做出婉容和色的样子前来酒店拜访。

银鞍何煜(yù)耀,翠盖空踟(chí)(chú)
翠盖:代指饰有翠羽的马车。空:等待,停留。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yáo),金盘脍(kuài)鲤鱼。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jū)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
裂:裁剪的意思。古人从织机上把满一匹的布帛裁剪下来叫“裂”。多谢:一语双关,表面是感谢,骨子却含“谢绝”意。私爱:即单相思。区区:意谓拳拳之心,恳挚之意。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耀,翠盖空踟蹰。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羽林郎,汉代所置官名,是皇家禁卫军军官。诗中描写的却是一位卖酒的胡姬,义正词严而又委婉得体地拒绝了一位权贵家奴的调戏,谱写了一曲反抗强暴凌辱的赞歌。题为“羽林郎”,可能是以乐府旧题咏新事。

  这首诗在立意、结构和描写手法上,与《陌上桑》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女子之美,同样采用了铺陈夸张手法;写反抗强暴,同样采取了巧妙的斗争艺术;结尾同样是喜剧性的戛然而止。但《陌上桑》更多的是用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这首诗则侧重于正面描绘和语言铺排。前者描写使君的垂涎,主要通过人物语言,用第三者的叙述;这首诗刻画豪奴的调戏,则是用一连串的人物动作,即“过我”、“就我”、“贻我”、“结我”,妙在全从胡姬眼中写出。太守用语言调戏,豪奴用动作调戏,各自符合具体身份。罗敷反抗污辱是以盛赞自己的丈夫来压倒对方,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胡姬反抗调戏则是强调新故不易,贵贱不逾,辞婉意严,所谓“绵里藏针”、“以柔克刚”。罗敷在使君眼中已是“专城居”的贵妇人;而胡姬在“金吾子”眼中始终都是“当垆”的“酒家胡”。因而这首诗更具有鲜明的颇具讽刺意味的对比:“家奴”本不过是条看家狗,却混充高贵的“金吾子”招摇撞骗,这本身就够卑鄙之极了;而“酒家胡”虽然地位低贱,但是终究不必仰人鼻息过生活,在“高贵者”面前又凛然坚持“贵贱不相逾”,这本身就够高贵的了。于是,尊者之卑,卑者之尊,“高贵”与“卑贱”在冲突中各自向相反的方向完成了戏剧性的转化,给读者以回味无穷的深思和启迪。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孤儿行

: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
孤儿泪下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手为错,足下无菲。
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愿还我蒂,兄与嫂严。
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
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
孤儿啊,出生了。这个孤儿出生的偶然的际遇注定命运中当受无尽的孤苦。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在的时候,乘坐坚实的好车,驾驭多匹宝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父母离世之后,哥嫂啊,让我出门远行做买卖。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南到九江,东到齐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年根腊月才回来,我不敢说句“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
头发脏乱,多虮虱,脸上满尘土。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大哥指派我去做饭,大嫂指派我去看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
一会跑上高堂,一会奔往下殿,

孤儿泪下如雨。
我这个孤儿啊,泪如雨下。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早上让我去打水,晚上又背水归来。

手为错,足下无菲。
手儿冻裂无人问,脚上无鞋谁人知悲。

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悲戚戚踩着寒霜大地,脚中肉里扎着蒺藜。

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拔断了蒺藜还有一半长肉中。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
伤心悲苦泪水涟涟,冻得我清鼻涕流不尽。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整个冬天穿单衣可是夏天单衣也没有啊。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这样长久的活着没有一丝欢乐,不如早点离开这个世界,下到地下的黄泉之间。

春气动,草萌芽。
春天的气息又萌发,草儿也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三月养蚕又抽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推着这个瓜车将要回家。

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瓜车翻了啊,帮我的人少,趁机吃瓜的人多。

愿还我蒂,兄与嫂严。
希望你们将瓜蒂还给我,因为我的哥嫂严厉。

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独自一人急急回家,哥哥嫂嫂会为此计较乱曰。

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
家中怎么这么吵闹,希望寄上一封书信带给地下的父母爹娘啊。

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捎给去世的父母,兄嫂难以和我长久生活。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
遇:同“偶”。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sì)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gǔ)
行贾:出外经商。行贾,在汉代被看作贱业。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头多虮(jǐ)(shī),面目多尘土。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视马:照看骡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
高堂:正屋,大厅。行:复。取:“趣”字的省文;趣,古同“趋”,急走。

孤儿泪下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手为错,足下无菲(fēi)
手为错:是说两手皴裂如错石(磨刀石)。一说,“错”应读为“皵”(què雀),皮肤皴裂。菲:与“屝”通,草鞋。

(chuàng)怆履(lǚ)霜,中多蒺(jí)(lí)
怆怆:悲伤貌。一说,伦怆应读为“跄跄”,疾走之貌。履霜:踏着冬霜。

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肠:即“腓肠”,是足胫后面的肉。

泪下渫(xiè)渫,清涕(tì)累累。
渫渫:泪流貌。

冬无复襦(rú),夏无单衣。
复襦:短夹袄。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黄泉:犹言“地下”。这三句是说活在世上受苦,还不如早点死去,到地下去跟随在父母身边。

春气动,草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将是瓜车:推着瓜车。将,推。是,此,这。

瓜车反覆(fù)。助我者少,啖(dàn)瓜者多。
反覆:同“翻覆”。

愿还我蒂(dì),兄与嫂严。
蒂:瓜蒂。俗话“瓜把儿”。

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独且:据王引之说,“独”犹“将”;“且”,句中语助词。校计:犹“计较”。这四句是说,我要赶快回家,希望你们将瓜蒂还给我,因为哥嫂待我刻薄,又要有一番争吵。

乱曰:里中一何譊(náo)譊,愿欲寄尺书,
里中:犹言“家中”。譊譊:吵闹声。这句是说孤儿远远就听到兄嫂在家中叫骂。

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将与:捎给。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
孤儿泪下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手为错,足下无菲。
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愿还我蒂,兄与嫂严。
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
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此篇通过孤儿对自己悲苦命运和内心哀痛的诉述,真实有力地描绘了了社会的人情冷漠与人们道德观念的扭曲,揭露了社会关怀与信任基础解体前的黑暗与冷血,是一首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感染力的优秀诗作。

  全诗分为三部分:一、首三句孤儿慨叹自己偶然生在世上,偏偏数他命苦。“遇”是“偶”的假借,“遇生”意思谓偶然而生。以慨叹之语带起全篇,一开始就引人进入充满悲剧气氛的情境之中。二、“父母在时”至“当兴校计”,历叙孤儿年年月月、无休无止地遭受兄嫂种种虐待,是诗的主体部分。三、“乱”词以孤儿不堪兄嫂折磨的绝望心绪作结,既贯连第二部分的叙事,又与第一部分慨叹之词遥为呼应。

  其中第二部分又可分为这样三段:

  第一段从“父母在时”至“孤儿泪下如雨”。孤儿的生活以父母去世为界线分成截然不同的两个时期。“乘坚车,驾驷马”,未必完全是实际情形的写照,更可能是孤儿在留恋昔日安乐生活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映象,但也说明了他当年在家中娇子的地位。父母死后,他即刻沦为兄嫂不化钱雇用的奴婢仆役。“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是诉说他行贾路途遥远。“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正写出他一路上餐风宿露的艰辛。可是寒冬腊月回到家中,他却“不敢自言苦”,兄嫂的冷酷和孤儿的畏惧,由此可见。前人指出:“苦极在不敢自言。”(谭元春评语,《古诗归》卷五)深中其微。回家后,孤儿得不到片刻休息,兄嫂又将一大堆繁重的家务推到他身上,刚在“高堂”置办好饭菜,又赶紧奔向“殿下堂”去照管马匹。“行”意思是复,“取”通趋,意谓急走。用“行取”二字将“办饭”和“视马”二件活连在一起,于不间断中更显出促迫和匆忙,如见孤儿气喘吁吁不堪劳累之状。孤儿生活从“乘坚车,驾驷马”沦为“行贾”、“视马”,今昔对照异常鲜明,这比单单状说诸般苦事,更能激起心灵的震荡。

  第二段从“使我朝行汲”至“下从地下黄泉”。孤儿冒寒到远处取水,朝出暮归。他双手为之皴裂,脚上连双草鞋都未穿,踩着寒霜,心中哀切。更有甚者,覆盖在寒霜下的荆棘无情地扎进他的腿,拔去后,其刺却折断在胫肉中,剧痛难忍,这使孤儿更加悲哀,泪涕涟涟(“渫渫”,水流貌;“累累”,不断)。兄嫂只把他当作供使唤的工具,从未关心过他的寒暖,他冬天没有短夹袄御寒,夏天没有单衣遮体。诗中“足下无菲”、“冬无复襦,夏无单衣”,三个“无”字概括了孤儿一年四季衣着褴褛不完的苦状。他的生活毫无乐趣,因此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如果说第一段“泪下如雨”尚表现为一种哀感,第二段“下从地下黄泉”则已经转为厌生,这表明孤儿的心绪朝着更消沉的方向作了发展。

  第三段从“春气动”至“当兴校计”。阳和流布,绿草萌芽,从寒冻中苏醒过来的大自然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孤儿的生活却依然是那祥困苦,三月里他要采桑养蚕,六月里又要收菜摘瓜,这是言其大端。诗歌接着叙述收瓜一事,笔笔生哀。孤儿受兄嫂驱迫去收瓜是一悲;年幼体弱,不堪其劳,致使瓜车翻倒,此又一悲;路人不予相助,反而趁机白吃其瓜,此更是一悲。孤儿本当斥责路人不义之行,然身单力薄,不足与之抗衡,只好转而苦苦哀乞于人;然而,值此社会崩溃之际,谁还跟你讲仁义道德、仁义亲爱,不仅不帮忙反而乘乱抢瓜,社会的冷漠与人情的淡薄可见一斑。这也是对我们当今社会的一种警示吧!作者如此周详委折,描写入微,极状孤儿悲苦,严厉抨击了社会与人性的黑暗面,是汉乐府成功运用细节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突出的一例。

  这一段与最后的“乱”词叙事连贯,并反映出孤儿心理的进一步变化。孤儿哀乞路人还他瓜蒂,好让他带回家去点数,冀望因此而减轻兄嫂对自己的贵罚。“独且急归”,是说孤儿要(“独”即将要)赶快回家去,以便在兄嫂风闻覆瓜之事前向他们说明事由。然而当他走近居地,已听见兄嫂“譊譊”怒骂声——他们已经得知此事,不会再听孤儿的解释,等待他的凶毒的后果可想而知。孤儿在投诉无门的境况下,再一次想到已故的父母,想到轻生,这与前面“父母已去”和“下从地下黄泉”相互回应,同时也表现出孤儿覆瓜之后,其心理由侥幸到绝望的急剧转变。

  全诗采用第一人称讲述的方式,较完整地反映出孤儿命运的线型流程。作品艺术上的这种构思与主人公孤儿的身份正相适宜,因为孤儿的痛苦不仅表现在他平时干活的繁重劳累,还反映在他无人可与诉说,无人愿与交谈的孤独处境;他的痛苦也不单是来自一时一地突发的事端,在长年累月供人驱使和遇到的大量琐碎细事中都无不伴有他哀痛的泪水。故作者选择自述方式,通过许多生活琐事来反映孤儿痛苦的一生,更具有真实感。

  此诗还有一个特点,讲述者话题中心比较分散。一会儿写不堪兄嫂使唤,一会儿写他自己体貌瘦羸龌龊,衣饰不完,一会儿写郁结心头的悲怆怨怒,这三部分内容依次出现构成一个周期,整首诗主要就由它们回复迭现的变化而组成。孤儿话题中心的分散,一方面反映了他因痛苦而变得烦乱无绪的心境,另一方面,这种讲述方式正是智力尚弱的未成年人谈话的特点,与他的年龄恰好相合。

  作品语言浅俗质朴,句式长短不整,押韵较为自由,具有明显的口语型诗歌的特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从军诗五首·其一

: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从军有苦有乐,要看随谁去出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跟随智勇双全的主帅,哪里会有持久的战争。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我们主公征伐关西地,盛怒下奋起天朝威风。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头一次降服那里部族,二次又迫使羌兵投诚。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西征用兵神速,取胜像弯腰拾取东西一样容易。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犒赏丰盛,赏品堆积如山,酒肉漫过河流。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军营里官兵酒足饭饱,人马更加壮实和勇猛。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徒步出征凯旋乘马归,去时空空回来财物丰。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开拓关西三千里地盘,往返神速犹如鸟飞腾。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载歌载舞胜利回邺都,原有誓愿大功已告成。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白天大会群臣同庆贺,傍晚兴高采烈回家中。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朝廷上参谋清明政治,回家里料理家事繁荣。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禽兽怕做牺牲自断尾,我如良苗茁壮沐春风。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虽然力量有限,但是愿以伊尹为榜样,刻苦自勉为国尽力。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不能学习长沮与桀溺,相互追随隐退将地耕。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仔细阅读孔子隐居诗,确知夫子主张行不通。

参考资料:

1、 陈宏天 赵福海 陈复兴主编.《昭明文选译注(第三卷)(第二版)》: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04月第2版:第216-225页2、 余正松编选.《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04:第29-31页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苦乐:《史记·李将军列传》载:程不识与李广俱戍边,二人治军严简不同,程军击刁斗、李军则不击。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士卒“咸乐为之死”。从:跟随。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神:神机妙算,谓有韬略。武:勇敢。神且武:意为智勇双全。劳师:让部队去打仗。

相公征关右,赫(hè)怒震天威。
相公:指曹操,时任汉丞相,故称。 关右:古地名,即函谷关以西之地,古人以西为右。曹操在建安二十年(215)三月率兵出关征讨张鲁等割据势力。赫怒:勃然震怒。 天威:天朝军威。

一举灭獯(xūn)虏,再举服羌(qiāng)夷。
獯虏:对猃狁的蔑称。猃狁(xiǎn yǔn),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分布在陕、甘北部及内蒙古西部。此指曹操于建安二十年(215)龚屠氐(dī)王窦茂以下万余人之事。氐又称西戎,为猃狁的一支。羌夷:对羌族的蔑称。此指建安二十年(215)九月巴族七姓夷王朴胡等举巴夷及賨(cóng)民归附曹操一事。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边地贼:指张鲁、韩遂等边关割据势力。此指西平、金城诸将麴演、蒋石等共斩叛将韩遂以献以及张鲁投降之事。忽:犹如,好像。俯:低下头。 拾遗:拾取东西。这里喻容易。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chí)
陈:陈列。 赏:赏赐。逾:超过。 川:河。 坻:水中的高地。

军中多饫(yù)饶,人马皆溢肥。
饫饶:饱食、富裕。溢:同“益”,更加。溢肥,指兵强马壮。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徒行:步行。 兼乘:两乘、两匹战马。余资:丰裕的财物。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拓地:指通过战争而占领地盘。

歌舞入邺(yè)城,所愿获无违。
邺城:古都邑名,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一带。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封魏王,定都于此。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昼日:白天。昼,《文选》作“尽”。 大朝:天子大会诸侯群臣。薄言:发语词。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dàn)为牺,良苗实已挥。
惮:怕,畏惧。牺:古代用来祭祀的牲畜。为牺,意谓被捕捉杀死。良苗:指庄稼。实:所结的果实。挥:摇动。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窃:私下。负鼎翁:指殷商时贤相伊尹。传说伊尹善于烹调,尝负鼎求见商汤。厉:同“砺”,本指磨刀石,此为磨砺的意思。朽钝姿:朽木、钝刀般的资质,为王粲自谦之词。姿:同“资”。

不能效沮(jǔ)溺,相随把锄犂(lí)
效:效仿,学习。沮溺:指长沮、桀溺,是春秋时的两位隐士。把:拿着。把锄犂:指耕种土地。犂:同“犁”。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孰:同“熟”。孰览:仔细观看。夫子:指孔子。所言:指孔子主张归隐之言。

参考资料:

1、 陈宏天 赵福海 陈复兴主编.《昭明文选译注(第三卷)(第二版)》: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04月第2版:第216-225页2、 余正松编选.《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04:第29-31页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词前十八句为第一段。首四句以议论开头,说明只要统帅神武,从军就无苦有乐。接着“相公征关右”以下六句,以曹操用兵的神武予以证明。诗中以“震天威”、“俯拾遗”、“一举”、“再举”等夸张之笔,写曹操用兵所向无敌的神武之态;以“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写曹军的兵强马壮、轻捷矫健;接着八句,以“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写军中饮食宴乐之盛和俘获物资之多。

  “歌舞入邺城”以下十四句为第二段,写班师凯旋,并述厉节入仕协理朝政的怡然自得。

  全诗语言明快,感情豪壮,专写从军之乐,极尽铺张扬厉,比喻夸张,与其它“愀怆之辞”(钟嵘《诗品》)迥然不同。

参考资料:

1、 余正松编选.《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04:第29-3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