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不同

: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流不入地,蘴藾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各地的风土人情有很大的不同,此时此刻,黄河以北的地区正值寒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河中漂浮着冰块,舟船难以行走。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
地被冻得用锥子都扎不进去,田地荒芜长满干枯厚密的蔓菁和蒿草。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河水冻结不流动,上面由坚硬的冰覆盖,人都可以行走。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有识之士穷困潦倒,而好勇斗狠的人却不在乎随意犯法。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我为此叹息怨恨,心中充满了悲伤和忧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10-142、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2-19

乡土不同,河朔(shuò)隆冬。
河朔: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流澌(sī)浮漂,舟船行难。
流澌:江河解冻时流动的冰块。

锥不入地,蘴(fēng)(lài)深奥。
蘴:古同“葑”,芜菁。藾:蒿类植物。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dǎo)
蹈:踩。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qī)戚多悲。
戚戚:忧愁,悲哀。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10-142、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2-19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土不同》一作《河朔寒》,写的是黄河以北地区冬天的严寒景况与民风特点。诗人北伐乌桓之后,回到冀州,发现这里的乡土与黄河以南的土地有很大不同。开头说严寒景况:到了深冬,河里漂浮着冰块,舟船难以前行;地被冻得用锥子都扎不进去,田地荒芜长满干枯厚密的蔓菁和蒿草。河水冻结不流动,上面由坚硬的冰覆盖,人都可以行走。至于民风特点,集中于因忧贫而“勇侠轻非”。有识之士穷困潦倒,而好勇斗狠的人却不在乎随意犯法。这种不良民风触动了诗人,诗人为此叹息怨恨,最后忍不住唱出了“心常叹怨,戚戚多悲”两句,直接抒发了心中常存的哀怨和蓄积的悲伤。全诗描写了河北由于袁绍的统治导致的民生凋敝,社会秩序不安定的现状。

参考资料:

1、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2-19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202-20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各地的风土人情有很大的不同,此时此刻,黄河以北的地区正值寒冬。
河中漂浮着冰块,舟船难以行走。
地被冻得用流子都扎不进去,田地荒芜长满干枯厚密的蔓菁和蒿草。
河水冻结不流动,上面由坚硬的冰覆盖,人都可以行走。
有识之士穷困潦倒,而好勇斗狠的人却不在乎随意犯法。
我为此叹息怨恨,心中充满了悲伤和忧愁。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注释
河朔(shuò):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流澌(sī):江河解冻时流动的冰块。
蘴(fēng):古同“葑”,芜菁。
藾(lài):蒿类植物
蹈(dǎo):踩。
戚戚(qī):忧愁,悲哀。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10-142、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2-1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土不同》一作《河朔寒》,写的是黄河以北地区冬天的严寒景况与民风特点。诗人北伐乌桓之后,回到冀州,发现这里的乡土与黄河以南的土地有很大不同。开头说严寒景况:到了深冬,河里漂浮着冰块,舟船难以前行;地被冻得用流子都扎不进去,田地荒芜长满干枯厚密的蔓菁和蒿草。河水冻结不流动,上面由坚硬的冰覆盖,人都可以行走。至于民风特点,集中于因忧贫而“勇侠轻非”。有识之士穷困潦倒,而好勇斗狠的人却不在乎随意犯法。这种不良民风触动了诗人,诗人为此叹息怨恨,最后忍不住唱出了“心常叹怨,戚戚多悲”两句,直接抒发了心中常存的哀怨和蓄积的悲伤。全诗描写了河北由于袁绍的统治导致的民生凋敝,社会秩序不安定的现状。

参考资料:

1、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2-19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202-20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曹操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33篇诗文

猜你喜欢

虽有嘉肴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学习了然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故曰:教(jiào)学相长(zhǎng)也。《兑(yuè)命》曰“学(xiào)(xué)半”,其此之谓乎!
  虽:即使。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是故:所以。困:困惑。自反:反省自己。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古相思曲·其一

:

君似明月我似雾,雾随月隐空留露。
君善抚琴我善舞,曲终人离心若堵。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魂随君去终不悔,绵绵相思为君苦。
相思苦,凭谁诉?遥遥不知君何处。
扶门切思君之嘱,登高望断天涯路。

君似明月我似雾,雾随月隐空留露。
你好像是明月我好像是雾,雾随着月亮渐渐隐去了,只剩下露珠。

君善抚琴我善舞,曲终人离心若堵。
你擅长弹琴我擅长跳舞,一曲弹罢,曲终人散,只剩下心内的拥堵。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只因为你对我的一次回眸,让我陷入日日夜夜的思念。

魂随君去终不悔,绵绵相思为君苦。
魂牵梦绕着你,一点也不后悔,这漫长的相思都是为了你而愁苦。

相思苦,凭谁诉?遥遥不知君何处。
想思的苦楚,我又去对向谁倾诉?路途遥遥远不知你在何处。

扶门切思君之嘱,登高望断天涯路。
抚着门框记着你的叮嘱,登上高处望尽了天涯的道路。

君似明月我似雾,雾随月隐空留露。

君善抚琴我善舞,曲终人离心若堵。
善:擅长。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魂随君去终不悔,绵绵相思为君苦。

相思苦,凭谁诉?遥遥不知君何处。

扶门切思君之嘱(zhǔ),登高望断天涯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仙人篇

:
仙人揽六箸,对博太山隅。
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
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
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
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
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
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
回驾观紫微,与帝合灵符。
阊阖正嵯峨,双阙万丈余。
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
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
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潜光养羽翼,进趣且徐徐。
不见昔轩辕,升龙出鼎湖。
徘徊九天下,与尔长相须。

仙人揽六箸,对博太山隅。
仙人们把揽着黑白各六枚棋子,悠闲地在泰山一角对博。

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
女神湘娥抚弄着琴瑟,秦穆公之女秦娥吹着笙竽。

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
仙境中,不仅有美妙的音乐,还有美酒珍肴。

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
而尘世中天地何其狭小,不知道哪里才可以安身。

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
仙人韩终与王乔,邀请我来到天上。

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
还没举步就已经行了万里路程,轻轻一跃就登上了太虚仙境。

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
在云端飞腾,天上的风吹着我。

回驾观紫微,与帝合灵符。
回头看到了上帝所居之所紫微,手持神符,让上帝信任自己得以升仙。

阊阖正嵯峨,双阙万丈余。
只见宫门嵯峨,殿高万丈。

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
玉树夹生于道旁,门枢有守门的神兽。

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
驾着轻风游览四海,向东经过王母的居所。

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俯观五岳之间,人生就如寄居那样无所着落。

潜光养羽翼,进趣且徐徐。
真希望能够隐居求仙,得道后长出羽翼,得以升天。

不见昔轩辕,升龙出鼎湖。
想着往昔黄帝铸好鼎以后,上天便派龙下来迎接,黄帝就骑着龙升天了。

徘徊九天下,与尔长相须。
真希望我也如此。在九天中徘徊,希望与黄帝相约在天上。

仙人揽六箸(zhù),对博太山隅(yú)
六箸:古人博戏用的器具,类似于棋子,共十二枚,黑白各六枚,以此争胜。太山隅:泰山的一角。

湘娥(é)拊琴瑟,秦女吹笙(shēng)(yú)
湘娥:湘水女神,一说即帝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秦女:指秦穆公之女。她嫁给萧史,善吹箫。

玉樽(zūn)盈桂酒,河伯献神鱼。

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
局:局促,狭小。安所如:到哪里可安身。

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qú)
韩终:人名,传说中古代的仙人。要:与“邀”相通,邀请的意思。天衢:天上的路。

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

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

回驾观紫微,与帝合灵符。
紫微:星名,古代人认为上帝所居之地。与帝合灵符:指手持神符,让上帝相信自己得以升仙。扶道生:即夹生在道路旁。白虎:古代神话中为上帝守门的神兽。潜光养羽翼:指隐居求仙,得道后长出羽翼,得以升天。进趣:一作“进趋”,行进的意思。徐徐:安稳的样子。与尔长相须:与黄帝相约在天上。

(chāng)(hé)正嵯峨,双阙万丈余。

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

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

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潜光养羽翼,进趣且徐徐。

不见昔轩辕,升龙出鼎湖。

徘徊九天下,与尔长相须。

仙人揽六箸,对博太山隅。
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
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
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
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
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
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
回驾观紫微,与帝合灵符。
阊阖正嵯峨,双阙万丈余。
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
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
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潜光养羽翼,进趣且徐徐。
不见昔轩辕,升龙出鼎湖。
徘徊九天下,与尔长相须。
  《仙人篇》,杂曲歌辞。这种游仙题材在曹植诗中为数不少,他其实不信神仙,只是借此排解自己受压抑的苦闷。《乐府广题》曰:“秦始皇三十六年,使博士为《仙真人诗》,游行天下,令乐人歌之。”曹植《仙人篇》曰:“仙人揽六箸。”言人生如寄,当养羽翼,徘徊九天,以从韩终、王乔于天衢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巫山高

: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
我欲东归,害梁不为?
我集无高曳,水何梁汤汤回回。
临水远望,泣下沾衣。
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
巫山高高眼望穿,又高又大行路难。淮水深深不见底,身无双翼难回还。

我欲东归,害梁不为?
含辛吞悲想东归,为何夙愿总成灰?

我集无高曳,水何梁汤汤回回。
我想渡水无舟楫,为什么水势浩荡波涛急。

临水远望,泣下沾衣。
临水远望家乡地,伤心的泪儿湿衣襟。

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
远方游子心思归,一腔怨苦无法提!

参考资料:

1、 曾德珪.汉代乐府民歌赏析.南宁市: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7-8页2、 赵光勇.汉魏六朝乐府观止.西安市: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78-79页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
巫山:在四川、湖北两省交界边境。高以大:高而且大。以,连词,相当于“且”。淮水:即淮河,源出于河南桐柏山,流经豫、皖等省至江苏入洪泽湖。逝:速。这句说水深且流急。

我欲东归,害梁不为?
害梁不为:害:通曷,作“何’’解。梁:桥。这句说,为何桥也不架?

我集无高曳(yè),水何梁汤(shāng)汤回回。
我集无高曳:集:济。高曳:当作篙枻。篙,撑船用的竹篙;枻,船桨。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回回:水流回旋的样子。旧本何下有“梁’’字,疑为衍文,或为深的讹字,今删。

临水远望,泣下沾衣。

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
何:奈何。

参考资料:

1、 曾德珪.汉代乐府民歌赏析.南宁市: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7-8页2、 赵光勇.汉魏六朝乐府观止.西安市: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78-79页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
我欲东归,害梁不为?
我集无高曳,水何梁汤汤回回。
临水远望,泣下沾衣。
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

  这是一首游子怀乡的诗。怀乡而欲归不得,阻山隔水,于是感极下涕。

  诗中有一个矛盾,就是将“巫山”和“淮水”同地并称。闻一多《乐府诗笺》说:“《南部新书》庚:‘濠州西有高唐(原误塘,从《封氏闻见记》、《诗话总龟》改)馆,附近淮水。’案此与夔蜀之高唐馆同名,以地名迁徙之例推之,疑濠西淮水附近之高唐馆,其所在之山亦名巫山。此诗巫山淮水并称,即濠西之巫山也。”也可以不必拘泥字面,泛指山高水长。

  诗的前四句写山高水深。山是巫山,水是淮水,写水深山高的同时,交待了诗人所在的地域,与下文“欲东归”相照应。山不独高,而且广大,着力写道路险阻。写水,强调其深,因为深,难以渡过。“山高”与“水深”相对应,山高是虚写,用作水深的陪衬,对水深有加重和渲染的作用,呈现出难以逾越的意念。这四句为全篇作铺垫,或者叫“造势”。

  “我欲东归”到“泣下沾衣”六句开始集中写水。从“我欲东归”一句,可知诗人的家乡在淮水下游,他要归家,必须走水路。在他产生“欲东归”的想法的同时,残酷的现实便像特写镜头一般推到他眼前,他不禁惊叫:“害梁不为?”原来这淮水没有桥梁。他被当头浇下一盆冷水。然而,诗人心中尚存一丝希望,就又想:我何不乘船归去?可是,船呢?“我集无高曳,水何汤汤回回”二句含着悲和怨。上一句是悲伤的自语;下一句则衔怨于淮水:你为什么老是那样“汤汤回回”地奔流不息,莫不是有意跟我作对!这是一种绝望的心情。过河没有桥,渡水没有船,满心希望全化作泡影。无奈之时,诗人只有“临水远望”:水天的尽头,有他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此时可望而不可即。他内心激动极了,像涨起很高的潮水,无法平静下去;终于两行热泪涌出眼眶,潮水冲出了闸门。

  最后两句:“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扣住怀乡思归的主题。但其作用不仅止于此。上面六句都是具体写思归,这两句则在于提高感情的强度,犹如一支乐曲用高八度的复唱作煞尾;正因为如此,“谓之何”三字是那样铿锵有力。

  这是一篇杂言诗,其中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各类句式。开头四个三字句,两两对仗,一气连作,表现山高水深,气势逼人。再用两个四字句将节奏放缓,跟着一个五字句,一个六字句,这同诗的感情变化起伏相一致。下面又是两个四字句,语势再度趋于平缓。接下一个七字句,陡起波澜,紧逼出一个顿挫有力的三字句,全诗嘎然而止。感情的抒发如直接从诗人胸中流出,略无掩饰,显得朴实深厚。字句上绝无半点斧凿痕迹;不见用力,却字字有斤两。所有这些,形成这首诗古朴真挚的风格。

  在汉乐府中,游子怀乡、欲归无因已成为一类歌辞的母题。如《悲歌》中有四句作:“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又有一篇《古歌》说:“离家日以远,衣带日以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这些诗句,与此篇似乎有某种联系。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70-7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白马篇

: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名编 一作:名在)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请问这是谁家的孩子,是幽州和并州的游侠骑士。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年纪轻轻就离开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抬手就能射中飞驰而来的东西,俯身就能打碎箭靶。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名编 一作:名在)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60-612、 邢孟志.从侠文化解读《白马篇》[J].作家,2013,16.

白马饰金羁(jī),连翩(piān)西北驰。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曹植创作的乐府新题,属《杂曲歌·齐瑟行》,以开头二字名篇。金羁:金饰的马笼头。连翩:连续不断,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白马奔驰的俊逸形象。

借问谁家子,幽并(bīng)游侠儿。
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

少小去乡邑(yì),扬声沙漠垂。
去乡邑:离开家乡。扬声:扬名。垂:同“陲”,边境。

宿昔秉良弓,楛(hù)(shǐ)何参(cēn)(cī)
宿昔:早晚。秉:执、持。楛矢:用楛木做成的箭。何:多么。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ròu)(zhī)
控弦:开弓。的:箭靶。摧:毁坏。月支:箭靶的名称。

仰手接飞猱(náo),俯身散马蹄。
左、右是互文见义。接:接射。飞猱:飞奔的猿猴。猱,猿的一种,行动轻捷,攀缘树木,上下如飞。散:射碎。马蹄:箭靶的名称。

狡捷过猴猿,勇剽(piāo)若豹螭(chī)
狡捷:灵活敏捷。勇剽:勇敢剽悍。螭:传说中形状如龙的黄色猛兽。

边城多警急,虏(lǔ)(jì)(shuò)迁移。
虏骑:指匈奴、鲜卑的骑兵。数迁移:指经常进兵人侵。数,经常。

羽檄(xí)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羽檄: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厉马:扬鞭策马。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长驱:向前奔驰不止。蹈:践踏。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顾:看。陵:压制。鲜卑: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东汉末成为北方强族。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名编 一作:名在)
弃身:舍身。怀:爱惜。籍:名册。中顾私:心里想着个人的私事。中,内心。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捐躯:献身。赴:奔赴。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60-612、 邢孟志.从侠文化解读《白马篇》[J].作家,2013,16.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名编 一作:名在)

  从汉献帝建安到魏文帝黄初年间?196-226?,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由于曹氏父子的提倡,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一批身经乱离,目击苦难而又肯正视现实的诗人,不但把社会真象摄入笔底,而且注入自己的真切感情。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除了那些反映战乱和人民苦难的篇什外,就是抒发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的篇章。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属曹操的《龟虽寿》和曹植的《白马篇》。如果说《龟虽寿》是一位"幽燕老将"的"壮士之歌"的话,那么《白马篇》则是一位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的形象。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生于乱世,自幼即随父四方征战,"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自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以来,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时代的这种召唤,加上为国家统一而南征北战的曹操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的熏陶,培养了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铸成了他心中的既有爱国之德又有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金代作家元好问说过,真实的诗篇应该是诗人的"心画心声"。可以说,《白马篇》就是曹植的"心画心声",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全诗共28句,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四层来理解。

  开篇两句是第一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首句不写人而人却在其中。这里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马指代人,以马的雄骏烘托人的英武。白马,在古人眼里,除具有能战善战,堪负重任的品格外,还象征着坚定、忠诚、奉献、牺牲。"生乎乱,长乎军"的曹植,"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以白马来指代他理想中的少年英雄,是再贴切不过的了。"连翩西北驰",显示了军情的紧急,创造出浓郁的战争气氛。

  "借问谁家子"以下12句,是第二层。如上所述,诗一开头即写军情紧急,可是接下来却以"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的问答宕开,缓笔插入对这位白马英雄的描述,造成诗篇节奏上的一张一弛。幽并,指幽州和并州,是燕、赵故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诗中写这位白马英雄是"幽并游侠儿",以见其根基不浅。古人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这位"少小去乡邑"的白马英雄却能久经征战而扬名边塞。何以如此?接着诗人便以饱蘸热忱的笔触描述英雄的精绝武艺: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宿昔秉良弓",是说他早早晚晚弓箭不离手;"楛矢何参差",是形容他射出去的箭络绎不绝,纷纷疾驰。这两句是写他长期坚持不懈地苦练骑射技术的情景,说明他精深的武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下边接着即写他过硬的骑射技术:左右开弓,仰射俯射,或动或静,箭无虚发。敏捷胜过猿猴,勇猛好像虎豹和蛟龙。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墨、铺陈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而又集中概括地交待了这位英雄的不凡的来历和出众的本领。这就不仅回答了这位白马英雄是何等人物,他何以能"扬声沙漠垂",而且为下边写他英雄事迹作了坚实的铺垫。"边城多紧急"以下6句,是第三层。从结构上讲,这里是紧承开头"连翩西北驰"的,这既是"西北驰"的原因,也是"西北驰"的继续。从内容上讲,这是把人物放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来塑造。"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边塞城邑多次报警告急,敌军骑兵频繁犯边。插着羽毛的紧急文告从北方传来,白马英雄立即催马登上防御工事。只用了4句20字,便写出了英雄急国家所急的侠肝义胆。在边塞紧急的关头,国家一声令下,他毫不犹豫,立即奔赴前线。"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两句,是正面描写人物的英勇。"蹈"、"凌"二字有力地表现了他压倒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从结构上讲,这两句是承前启后的过渡句,既是前段描写的自然归结,又是诱发下文议论的引言。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最后一层。意思是说,投身于刀锋剑刃的战场,岂能不置生死于度外?哪里还顾得上父母妻儿之情?既然编入壮士的名册,参加到军队的行列,心中就不能有什么私念,就要随时准备为国捐躯,视死如归?这既是诗篇中主人翁的独白,又是诗人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就一般叙事诗来说,把诗中主人翁的本末事迹表达清楚也就够了,用不着再加议论。就本诗而言,这段议论是必不可少的。诵读全诗,我们不难感受到,在层层的铺陈描述中,诗人心中的激情步步上升,到最后已是汹涌澎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得不一吐为快。这是诗人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正因如此,我们读来不只没有空泛之感,反觉句句真切,震撼心灵。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过:"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这说明他是很看重民歌的。《白马篇》就不离"街谈巷说"、"击辕之歌"的质朴,而又文彩斐然,从而形成了刚健质朴的艺术风格。清人方东树评论曹植的这篇诗说:"此诗奇警",又说此篇"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所论极是。此诗不仅节奏张弛有致,篇章波澜起伏,令人奇警,语言也具有奇警的特色。例如,"木苦矢何参差"的"参差",原本是个普普通通的词,本意是长短不齐。可是用在这里就平中见奇,普字生辉了,用来形容射出去的箭纷纷疾驰,络绎不绝,是再形象不过了,怕是难以找到比它更贴切的了。所谓"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是指篇末所颂扬的英雄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与屈原《国殇》篇末所歌颂的卫国英雄的"子魂魄兮为鬼雄"的爱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爱国英雄的慷慨礼赞。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意思是说,诗歌以感情为根本,以语言为苗叶,以声音为花朵,以思想为果实。曹植在其笔下的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满腔激情,又能从前人优秀的作品和民歌中汲取思想营养和艺术营养,因此才创造出"白马英雄"这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形象。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