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东山探梅

:
泠泠水向桥东去。漠漠云归溪上住。疏风淡月有来时,流水行云无觅处。
佳人独立相思苦。薄袖欺寒脩竹暮。白头空负雪边春,着意问春春不语。

泠泠水向桥东去。漠漠云归溪上住。疏风淡月有来时,流水行云无觅处。
河水叮咚流向桥东,行云悠闲飘聚在溪水上边。清风淡月往来有规律,流水行云却难寻踪迹。

佳人独立相思苦。薄袖欺寒脩竹暮。白头空负雪边春,着意问春春不语。
美人独自伫立备受相思之苦,单薄衣衫浸透寒露,日日伴修竹,双眼欲穿盼郎归,常常等至天色暮。残雪身边春色青,我却白发头上生,执意问春我老否?春天默默不出声。

泠泠水向桥东去。漠漠云归溪上住。疏风淡月有来时,流水行云无觅(mì)处。
泠泠:形容流水的清脆声。漠漠:弥漫广布貌。

佳人独立相思苦。薄袖欺寒脩(xiū)竹暮。白头空负雪边春,着意问春春不语。
脩竹:高高的竹子。

泠泠水向桥东去。漠漠云归溪上住。疏风淡月有来时,流水行云无觅处。
佳人独立相思苦。薄袖欺寒脩竹暮。白头空负雪边春,着意问春春不语。
  这首词的题目是“东山探梅”,全篇写的就是去杭州东山探梅的所见与所感,重心在一个“探”字。上片以探梅途中及到达目的地时所见的“泠泠”流水、"漠漠"归云和"疏风淡月"等景物烘托渲染环境,意致十分闲淡。下片前两句以杜甫诗所写幽独佳人比拟梅花,以抒发探梅之所感;后两句则借探梅这个话题慨叹道:往昔白白错过了雪中赏梅的大好机会,如今已进老境,失去的青春已经无法追回了。最后两句的这个慨叹,才是一篇抒情的主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河水叮咚流向桥东,行云悠闲飘聚在溪水上边。清风淡月往来有规律,流水行云却难寻踪迹。美人独自伫立备受相思之苦,单薄衣衫浸透寒露,日日伴修竹,双眼欲穿盼郎归,常常等至天色暮。残雪身边春色青,我却白发头上生,执意问春我老否?春天默默不出声。

注释
泠泠:形容流水的清脆声。
漠漠:弥漫广布貌。
脩竹:高高的竹子。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这首词的题目是“东山探梅”,全篇写的就是去杭州东山探梅的所见与所感,重心在一个“探”字。上片以探梅途中及到达目的地时所见的“泠泠”流水、"漠漠"归云和"疏风淡月"等景物烘托渲染环境,意致十分闲淡。下片前两句以杜甫诗所写幽独佳人比拟梅花,以抒发探梅之所感;后两句则借探梅这个话题慨叹道:往昔白白错过了雪中赏梅的大好机会,如今已进老境,失去的青春已经无法追回了。最后两句的这个慨叹,才是一篇抒情的主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刘镇

宋广州南海人,字叔安,号随如。宁宗嘉泰二年进士。以诖误谪居三山三十年。性恬淡,士大夫皆贤之。工诗词,尤长于诗,明白清润,为时所推。有《随如百咏》。 43篇诗文

猜你喜欢

长相思·长相思

: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久的相思啊,长久的相思。若问这相思何时是尽头,除非是在相见之时。

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长久的相思啊,长久的相思。这相思之情说给谁听呢,薄情寡义的人是不能体会的。

参考资料:

1、 沈文嘉.《宋词300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08:第57页2、 吴熊和.《唐宋词精华 上》: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01:第490页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shèn)了期,除非相见时。
甚了期:何时才是了结的时候。

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sì)谁,浅情人不知。
似:给与。浅情人:薄情人。

参考资料:

1、 沈文嘉.《宋词300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08:第57页2、 吴熊和.《唐宋词精华 上》: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01:第490页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此词纯用民歌形式,上下片均以“长相思”迭起,上片言只有相见才得终了相思之情;下片言由于不得相见,相思之情无处诉说,以浅情人不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反衬自己一往而情深。词的上片,一气流出,情溢乎辞,不加修饰。“若问”两句,自问自答,痴人痴语。要说“相见”是解决“相思”的唯一办法,这纯是痴语,痴心,可是,小晏却认认真真地把它说了出来,正是如黄庭坚《小山词序》所云“其痴亦自绝人”。

  结句非同凡响,抒写了比相思不相见更大的悲哀。“说似谁”,犹言说与谁、向谁说。纵使把相思之情说了出来,那浅情的人儿终是不能体会。浅情是深情的对面,多情的小晏却总是碰到那样的人,可是,当那人交暂情浅,别后又杳无音信,辜负了自己的刻骨相思时,词人依然是一往情深,不疑不恨,只是独自伤心而已。下片四句,以“浅情人”反衬小晏相思苦恋之情,无奈和遗憾。

  此词为作者词中别调,语极浅近,情极深挚,在朴直中自饶婉曲之致,缠绵往复,姿态多变,回肠荡气,音节尤美。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词人用情之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拜星月·高平秋思

: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暖日明霞光烂。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暖日明霞光烂。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
夜色深深,仿佛在催着天明,眼看要到了三更天。清清的露水如同洗尘,让地面没有纤尘。月色幽静,小巷僻坊里一片迷茫。我又见到那竹栏,和灯光明亮的小窗,这是她的庭院。她因我们能见面开心。她的美丽令人惊叹,依偎在我身边,我如同见到了琼枝玉树,如一轮暖日,又如一片绚丽的朝霞。她的眼神明如秋水楚楚动人,温柔清雅宛若一株幽兰。这样绝代佳人,人间都少见。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从前,只在画中见过她,对那绝世的美丽早已倾倒,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竟真能与她相伴。我们互相情意绵绵。无奈人世无常,将我们分开,我心里哪堪孤独。如今我独自一人在荒郊野外,悄悄无息,重门紧关。只有秋虫在声声重复忧伤的歌。无可奈何,我的相思之情,虽然隔着万水千山,却无法断绝。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 第131-132页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 宋词三百首 .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9.7 :第136-137页 .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jiàn)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暖日明霞光烂。水眄(miàn)兰情,总平生稀见。
竹槛:竹栏杆。秋娘:唐宋时对歌妓的一般称呼。琼枝玉树:比喻人姿容秀美。水眄兰情:目盼如秋水,情香如兰花。眄,顾盼。一作“水盼兰情”。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pàn)。眷(juàn)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词人用旧典以昭君喻“秋娘”。春风面,指容貌美丽的。瑶台:原指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伊人住所。雨润云温:比喻男女情好。荒寒:既荒凉又寒冷。怎奈向:怎么办?何,语助词。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 第131-132页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 宋词三百首 .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9.7 :第136-137页 .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暖日明霞光烂。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这首词所咏情事,略同《瑞龙吟》,但并非重游旧地,而是神驰旧游。作为一位工于描写女性的词人,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稀有的动人的画像。

  为了要使词中女主人的登场获得预期的应有的效果,词人在艺术构思上是煞费苦心的。他首先画出背景。在一个月色阴沉的晚上,更鼓催来了夜色,露水收尽了街尘,正是在这样一个极其幽美的时刻,他来到了她所居住的地方;阑槛外种着竹子,窗户里闪着灯光,正是在这样一个极优雅的地方,他会见了这位人物。与杜甫《佳人》之写“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用意相同,这里的竹槛、灯窗,也是以景色的清幽来陪衬人物之淡雅的。

  先写路途,次写居处,再写会晤,层次分明,步步逼近。下面却忽然用“笑相遇”三字概括提过,对于闻名乍见、倾慕欢乐之情,一概省略。这样,就将以后全力描摹人物之美的地步留了出来。在这里,可以悟出创作上虚实相间的手法。

  “似觉”以下四句,是对美人的正面描写,又可以分为几层:第一、二句,乍见其光艳;第三句,细赏其神情;第四句,总赞。写其人之美,不用已为人所习见的“云鬓花颜”、“雪肤花貌”,而用“琼枝玉树”、“暖日明霞”来形容,就不熟滥,不一般化;用两个长排句,四种东西作比,也更有分量。(吴白先生云:“‘琼枝’,见沈约《古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玉树’,见杜甫《饮中八仙歌》:‘皎如玉树临风前。’”)上句说像琼枝和玉树互相交映,是写其明洁耀眼;下句说像暖日和明霞的光辉灿烂,是写其神采照人。两句写入室乍见之初,顿时感到光芒四射,眼花缭乱,尤其因为这次见面是在夜间,就使人物与背景之间,色彩的明暗对比更为显著。在用这种侧重光觉的比喻之先,路途中所见的暗淡月色与庭院中所见的隐约灯光的描写,也对之起了一种很好的衬托作用。如果不仔细研究全词的布局,对于这种使读者容易联想到一些优秀的电影导演的艺术处理手段的巧妙构思,是很容易被忽略过去的。两句写其人之美,可谓竭尽全力,而犹嫌不足,于是再加上“水盼兰情”一句。韩琮《春愁》“水盼兰情别来久”,是用字所本。“水盼”,指眼神明媚如流水;“兰情”,指性情幽静像兰花。这句虽也是写其人之美,但已由乍见其容光而转到细赏其神态了。这已是进了一层。但美人之美,是看不够、写不完的,所以再总一句说:“总平生稀见。”这才画完了这幅美人图的最后一笔。

  换头一句,从抒情来说,是上片的延伸;从叙事来说,却是更进一步追溯到“笑相遇”以前的旧事。杜甫《咏怀古迹》咏王昭君云:“画图省识春风面。”词句即点化杜诗而成,意思是说:在和其人会面之前,就已经知道她的声名,见过她的画像了。从而也看出了,这次的会晤,乃是渴望已久之事,而终于如愿以偿,欢乐可想。

  从这以下,才正面写到离情。“谁知道”二句则是这一幕小小悲剧的转折点。“瑶台”是美女所居。《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王逸注:“佚,美也。”但这里却兼用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就暗示了这位姑娘有着如李白所形容的杨玉环那样神仙般美丽风姿,作为上片实写其人之美的补充。云雨习用,而“雨”以“润”来形容,“云”以“温”来形容,则化臭腐为神奇,其人性情之好,爱悦之深,由此两字,都可想见,且与上文“兰情”关合。但这叙述两相爱悦的幸福的句子“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却以“谁知道”领起,以“苦惊风吹散”收束,就全部翻了一个面。惊风吹散了温润的云雨,正如意外的事故拆散了姻缘,通体用比喻说明,处理得极其含蓄而简洁。读到这里,读者才发现,原来在这以上所写,都是追叙。行文变化莫测,与《夜飞鹊》同。

  “念荒寒”以下,折入现在。独自寄宿在荒寒的空屋里,关上重重门户,听着坏了的墙壁中秋虫的叫声,这种种凄凉情景,用一“念”字领起,就显得更加沉重。因为无人可语,才只好自思自念,不写人叹,而以虫鸣为叹,似乎虫亦有知,同情自己。如此落墨,意思更深。第三句极力描摹此时此地之哀,正是为了与上片所写彼时彼地之乐作出强烈的对比。

  末以纵使水远山遥,却仍然隔不断一缕相思之情作结,是今昔对比以后题中应有之义,而冠以“怎奈向”三字,就暗示了疑怪、埋怨的意思,使这种相思之情含义更为丰富。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038-1039页 .2、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 第131-132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蝶恋花·春景

: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参考资料:

1、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宋词鉴赏辞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01:782、 张傲飞.唐诗宋词名家鉴赏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2

花褪(tuì)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子:毛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绕:元本注“一作晓。”柳绵:即柳絮。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

参考资料:

1、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宋词鉴赏辞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01:782、 张傲飞.唐诗宋词名家鉴赏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2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本词是伤春之作。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平。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人回味、想象。

  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意境朦胧,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曹文轩.唐宋诗词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02、 王德先.宋词鉴赏大典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46-14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清平乐·红笺小字

: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红线格的绢纸上写满密密小字,道尽我平生相慕相爱之意。鸿雁高飞在云端,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让我这满腹惆怅的情意难以传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眺望远方。远方的群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从前的那个人不知道如今在哪里?唯有碧波绿水依旧向东方流去。

参考资料:

1、 谷玉婷编著.宋词三百首详注: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04:402、 上疆村民.《宋词三百首》.西安市:三秦出版社,2008.1:9

红笺(jiān)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清平乐:宋词常用词牌。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红笺(jiān):印有红线格的绢纸。多指情书。平生意:平生相慕相爱之意。鸿雁在云鱼在水:在古代传说中,鸿雁和鲤鱼都能传递书信。惆怅:失意,伤感。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

参考资料:

1、 谷玉婷编著.宋词三百首详注: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04:402、 上疆村民.《宋词三百首》.西安市:三秦出版社,2008.1:9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此为怀人之作。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以书信细诉衷肠,而无处可寄;下片叙倚楼远望,只见青山绿波,不见所思之人。此词用语雅致,语意恳挚,抒情婉曲细腻。词中运用了一些传统文化意象和相关典故,深情含蓄,音韵悠长。

  词的上片抒情。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语似平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平生相慕相爱之意。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三、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前者见于《汉书·苏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远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平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结尾两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之意,略加变化,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处,唯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全词语淡情深,闲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清)朱孝臧编;思熠主编.宋词三百首全解 全民阅读提升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05:882、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编.宋词三百首: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22-2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

: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思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我于深秋时节从前线奉调回京,一路上但见枯黄的桐叶在晨光中飒飒飘落,又听到寒蛩不停地在夜里悲鸣。面对如此萧瑟的秋景,想到回京后再也难以受到重用的现实,心中十分沮丧灰暗。忽然忆起当年在前线横戈盘马、纵横疆场的战斗生活,那大散关上和清渭之滨大概还战事依旧吧。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想到将来黯淡的前途,我顿时萌生了驾舟隐居江湖的想法,只可惜自己早就了然于胸的那套北伐抗金策略无人可以托付,不能让其继续为恢复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如果早知道我的一腔爱国之志和作战策略终不会得到皇上的理解和采纳,我当年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劝谏皇上呢?

参考资料:

1、 李晓丽.国人必读宋词手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03:第224页2、 夏于全.唐诗宋词 第十七卷 宋词: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1:第145页

桐叶晨飘蛩(qióng)夜语。旅思(sī)秋光,黯(àn)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wèi)应如故。
蛩:蟋蟀。旅思:旅愁。秋光:点明时节,秋天。黯黯:暗淡。长安:借指南宋首都I临安。横戈、盘马:指骑马作战。散关:即大散关。清渭:渭河。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付:托付。信:知,料。不遇:不获知遇以展抱负。长杨赋:汉扬雄所作。常把扬雄看做怀才不遇的人。

参考资料:

1、 李晓丽.国人必读宋词手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03:第224页2、 夏于全.唐诗宋词 第十七卷 宋词: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1:第145页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在一片秋天景色的旅途上,他看到桐树叶子在早晨飘落,又听到吟蛩[蟋蟀]在夜间鸣叫。这些标志秋光的落叶和虫鸣,更加勾起了他旅途的心事。 “旅思”,旅途的愁绪。他遥望通向京城临安的道路,觉得它分外暗淡。这里作者用唐代都城长安(当时在金占领下)借指南宋京城临安。“黯”是暗淡的意思。这不仅是写实,也还有象征的意味。因为这时他在主和派排挤下被罢了官,从此远离朝廷,也就更难以实现他抗金报国的理想了。

  这时涌上他心头的,不是对官职的眷恋,而是那一段最不寻常的战斗经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南郑,他曾经“横戈盘马”,亲临前线。回想起来,至今还是那么令人神往。“戈”古代一种长柄武器。“盘”是回旋的意思。最使他念念不忘的是前线的大散关和渭水清流。在渭河上,他曾雪夜强渡;在大散关,他曾守关拒敌。在这两个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现在,他多么想知道,那大散关和渭河,是不是仍然同他在前线时一样啊!看,他的所谓旅愁,不是哀叹岁月,也不是感伤劳苦,他是在系念着关系国家命运的前线,怀念着那实现他崇高理想的地方。这是一种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的旅愁。

  当他在怀念前线的时候,罢官的现实还迫使他思考以下的问题:“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陆游的家乡山阴地接杭州湾,临江近海。“江海轻舟”,驶往江海的小船,这里用来代表驶往家乡的小船。“具”是具备。这三句意思说,今天已经有了回乡的小船,意味着已经罢了官,可以回乡退隐了,然而,那对付金兵、收复失地的军事韬略和计划,却没有人可以托付,使他难以放心啊。原来,陆游不仅是诗人、词人,他还熟知军事,在南郑前线任职时,曾经向川陕安抚使(边防军事机关的长官)王炎提出过恢复中原的进军策略,由于朝廷的苟且偷安,他的北伐之志一直未能实现。所以,我们对他“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的心情,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想到这里,他的感情不由得从慨叹转为激愤。遭遇的相似,使他想起了西汉著名词赋家扬雄。扬雄曾经写《长杨赋》讽谏汉成帝游猎于长杨宫。他很有才华,但一直未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陆游回顾自己一片爱国赤诚而终于不为朝廷所用,他以难以遏止的气愤之词来结束作品:“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如果早就料到(信)我这一生始终不会被了解,任用(不遇),我当初又何必象扬雄写(草)《长杨赋》那样忠心耿耿地献计献策呢!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