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在松岗中躲避寒暑,在茅檐下躲避风雨,如此来来去去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停下醉酒摇晃的脚步,手扶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飞流直下溅珠跃玉的瀑布,醉眼朦胧,辨认许久,看啊看啊,原来以前多次酒醒就在这里!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东边有人娶妻,而西边已经出嫁的女儿也回娘家省亲,两家门前都灯火通明,亲友云集,一片欢声笑语。村外田野里柔风轻露漫天飘洒,它们是在酝酿制造着稻香千顷,丰收就在眼前了!感谢夜里风露对于稻谷的滋润。

松冈避暑(shǔ),茅檐(yán)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归女:嫁女儿。古时女子出嫁称“于归”。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niàng)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这首词与《西江月·遣兴》一样,同为辛弃疾罢官后居于江西上饶时所作: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词。这首词作于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当时他已五十岁了。

  辛弃疾的上饶新居,筑于城西北一里许的带湖之滨,登楼可以远眺灵山一带的山冈,所以他把自己的楼屋起名为集山楼(后改名雪楼)。这首词的开头三句:“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写的是他平时在带湖附近山冈上游览、栖息的生活。词中的松冈、茅檐、避暑、避雨,简练地概括了他在这里生活的种种生活场景。在这里,这样的日子他不知已经经历过多少次了,所以要问问“几度”句中特别点出一个“闲”字,实际上,不是作者闲情逸致的“闲”,对作者来说,是很可伤的。辛弃疾决不是贪“闲”而是怕“闲”的人,“闲”是被迫的。他总希望有早一日能回到疆场,为国效力,可现实生活又是他不能有所作为。正如陆游《病起》诗所说的:“志士凄凉闲处老”,他自己的《临江仙》词说的:“老去浑身无着处,天教只住山林。”接下来,作者写道:“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具体写了当天发生的事情。作者抱负难以施展,心情抑郁,只好以酒浇愁。他酒醉未醒,走路时身体摇晃不支,只好扶着一块怪石,停在那里看飞泉,朦胧中以为这是新停留的地方,可酒醒后,发现还是前回酒醒之处,也还是经常止息的地方。这两句特写,从怪石、飞泉表现作者的热爱自然,更主要的是表现他的醉酒。所以要写他的“闲”和“醉”,着力点正在于表达他那无奈之情,他对朝政的失望。

  不过,作者寓居乡下,鸿图难展,心情沉重,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从他在上饶所作的一些词看,他谪居乡下的生活中,也有亮丽的一面,而这两者都是真诚的,都是来自他的高尚性格的。由于后者,使得他在农村中,不但有热爱自然的感情,而且也有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农民的感情。这首词的下片,正是表现了这种感情。“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写农民婚娶的欢乐、热闹情况。这和作者孤独地停留在山石旁的寂寞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足以令他格外感到寂寞的。但作者的心情并非如此,他分享了农民的欢乐,冲淡了自己的感慨,使词出现了和农民感情打成一片的热闹气氛。“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作者以这两句结尾,写出了为农民的稻谷丰收在望而喜慰,代农民感谢夜里风露对于稻谷的滋润。这样,他就把自己的整个心情投入到对农民的爱和关心。

  总之,这首词在描写闲散生活时透露身世之痛,在描写农民的纯朴生活中,反映了作者的超脱、美好的感情;情境交融,相互衬托,使词的意境显得十分的清新、旷逸。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50-155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松岗中躲避寒暑,在茅檐下躲避风雨,如此来来去去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停下醉酒摇晃的脚步,手扶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飞流直下溅珠跃玉的瀑布,醉眼朦胧,辨认许久,看啊看啊,原来以前多次酒醒就在这里!
东边有人娶妻,而西边已经出嫁的女儿也回娘家省亲,两家门前都灯火通明,亲友云集,一片欢声笑语。村外田野里柔风轻露漫天飘洒,它们是在酝酿制造着稻香千顷,丰收就在眼前了!感谢夜里风露对于稻谷的滋润。

注释
己酉:淳熙十六年(1189年),时词人闲居带湖。
归女:嫁女儿。古时女子出嫁称“于归”。
“酿成”三句:谓每夜的清风白露,酿成一片稻米花香,意即风调雨顺,丰收在望。
五十六字者始自欧阳修,因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取为调名。周邦彦词名《鹊桥仙令》,《梅苑》词名《忆人人》;韩淲词,取秦观词句,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张辑词,有“天风吹送广寒秋”句,名《广寒秋》。元高拭词注:仙吕调。《鹊桥仙》另有一体,八十八字,始自柳永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这首词与《西江月·遣兴》一样,同为辛弃疾罢官后居于江西上饶时所作: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词。这首词作于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当时他已五十岁了。

  辛弃疾的上饶新居,筑于城西北一里许的带湖之滨,登楼可以远眺灵山一带的山冈,所以他把自己的楼屋起名为集山楼(后改名雪楼)。这首词的开头三句:“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写的是他平时在带湖附近山冈上游览、栖息的生活。词中的松冈、茅檐、避暑、避雨,简练地概括了他在这里生活的种种生活场景。在这里,这样的日子他不知已经经历过多少次了,所以要问问“几度”句中特别点出一个“闲”字,实际上,不是作者闲情逸致的“闲”,对作者来说,是很可伤的。辛弃疾决不是贪“闲”而是怕“闲”的人,“闲”是被迫的。他总希望有早一日能回到疆场,为国效力,可现实生活又是他不能有所作为。正如陆游《病起》诗所说的:“志士凄凉闲处老”,他自己的《临江仙》词说的:“老去浑身无着处,天教只住山林。”接下来,作者写道:“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具体写了当天发生的事情。作者抱负难以施展,心情抑郁,只好以酒浇愁。他酒醉未醒,走路时身体摇晃不支,只好扶着一块怪石,停在那里看飞泉,朦胧中以为这是新停留的地方,可酒醒后,发现还是前回酒醒之处,也还是经常止息的地方。这两句特写,从怪石、飞泉表现作者的热爱自然,更主要的是表现他的醉酒。所以要写他的“闲”和“醉”,着力点正在于表达他那无奈之情,他对朝政的失望。

  不过,作者寓居乡下,鸿图难展,心情沉重,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从他在上饶所作的一些词看,他谪居乡下的生活中,也有亮丽的一面,而这两者都是真诚的,都是来自他的高尚性格的。由于后者,使得他在农村中,不但有热爱自然的感情,而且也有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农民的感情。这首词的下片,正是表现了这种感情。“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写农民婚娶的欢乐、热闹情况。这和作者孤独地停留在山石旁的寂寞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足以令他格外感到寂寞的。但作者的心情并非如此,他分享了农民的欢乐,冲淡了自己的感慨,使词出现了和农民感情打成一片的热闹气氛。“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作者以这两句结尾,写出了为农民的稻谷丰收在望而喜慰,代农民感谢夜里风露对于稻谷的滋润。这样,他就把自己的整个心情投入到对农民的爱和关心。

  总之,这首词在描写闲散生活时透露身世之痛,在描写农民的纯朴生活中,反映了作者的超脱、美好的感情;情境交融,相互衬托,使词的意境显得十分的清新、旷逸。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首词与《西江月·遣兴》一样,作于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是辛弃疾罢官后,居于江西上饶时所作。是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词。当时他已五十岁了。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5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708篇诗文

猜你喜欢

卷珠帘·记得来时春未暮

:
记得来时春未暮,执手攀花,袖染花梢露。暗卜春心共花语,争寻双朵争先去。
多情因甚相辜负,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泪湿海棠花枝处,东君空把奴分付。

记得来时春未暮,执手攀花,袖染花梢露。暗卜春心共花语,争寻双朵争先去。
记得你来的时候还没到春末,你我执手攀花,花枝上的露水沾湿了衣袖。暗香初恋时光,盼望海棠能给以启示,争先去寻并蒂双花以证爱情能美满久长。

多情因甚相辜负,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泪湿海棠花枝处,东君空把奴分付。
你为何要辜负我的一片情意,轻易毁约,令人一腔幽恨,欲诉无门。再次来到曾经的花树下,只能暗暗垂泪。春之神啊!你为何把我交付给这样无情之人。

记得来时春未暮,执手攀花,袖染花梢(shāo)露。暗卜春心共花语,争寻双朵争先去。

多情因甚相辜负,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泪湿海棠花枝处,东君空把奴分付。
分付:交给。

记得来时春未暮,执手攀花,袖染花梢露。暗卜春心共花语,争寻双朵争先去。
多情因甚相辜负,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泪湿海棠花枝处,东君空把奴分付。

  上片首句以“记得”引入回忆,“春未暮”点明时间。以下二句,摄取典型的动作细节,描绘了一个富于情趣的生活场景。这两句写的是:当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少女进入了幸福的热恋,她和恋人“执手攀花”,歌笑逗闹,情投意合。这两句将人与花结合来写,沾带晨露的娇艳海棠,深情脉脉的纯洁女郎,交相辉映,浑化为一。“暗卜”两句写出了天真无邪的少女对纯真的爱情和幸福,怀着赤诚的祈望和热烈的追求。她暗自想象自己怀春初恋前景,乃至痴情地希望海棠能给以启示,寻到开蒂花,赢得爱神的庇护满意而归。“暗卜春心”句表现少女初恋时的微妙的心理:“争寻双朵争先去”,写少女与情人心心相印,争先去寻并蒂双花以证他们的爱情美满久长。

  下片情绪顿转,女主人公倾诉爱情生活的不幸和委曲。过片三句,直吐胸臆,说情人不知为何负心,轻易毁约,辜负了自己一片痴情,令人一腔幽恨,欲诉无门。“多情”是对情人的俗称,宋元俗语,词曲中屡见。两个“轻”字,既是对对方的诘责,又是对命运的控诉,种种复杂的感情凝铸成这几句率直、外露、一泻无余的“分诉”。煞拍二句,归结到少女对花伤心,自悲感情虚掷,与开端几句呼应。东君,司春之神。付,发落之意。时至暮春,少女只得到当初与负心人嬉游徘徊的花下暗暗地落泪,因为海棠是她爱情悲剧的见证,海棠最了解她的痴情,也看清了薄幸人的负心。当时,她曾“共花语”,此时无人“分诉”,只可向海棠倾洒悲泪,表明心迹了。她埋怨春之神把她打发到这海棠花下的爱情圈子里,颇具无理之妙。

  此词结构上采用了今昔对比的形式,词的上片描写热烈的恋情,下片词意、情绪急转而下,倾诉了抒情女主人公对爱情横遭不幸而触发的悲苦与绝望,以及对薄幸男子的不满和诘责。这种结构,勾画出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由对幸福的追求、向往、期盼转向对于不幸命运的怨恨、悲伤、懊悔这一心路历程,有力地渲染出佳人薄命的主题。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清平乐·蕙心堪怨

:
蕙心堪怨,也逐春风转。丹杏墙东当日见,幽会绿窗题遍。
眼中前事分明,可怜如梦难凭。都把旧时薄幸,只消今日无情。

蕙心堪怨,也逐春风转。丹杏墙东当日见,幽会绿窗题遍。
她纯洁的心承受着怨恨情绪,随着流转的春风而改变。想到见面当日,她在妆墙东边,倚着红杏。此后,二人频频幽会,在绿窗上题满了新词。

眼中前事分明,可怜如梦难凭。都把旧时薄幸,只消今日无情。
此前相爱的事清清楚楚呈现眼前,可惜都像梦境一样难以凭证。细数旧时我有过的薄情行为,刚好和她如今的无情相抵消。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 编著.晏几道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年:115-1162、 宋·晏殊,宋·晏几道 著;何新所,贾倩 注析.晏殊 晏几道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203-2043、 林兆祥 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7544、 刘逸生 主编.晏殊晏几道词选.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年09月第1版:149-150

(huì)心堪怨,也逐春风转。丹杏墙东当日见,转会绿窗题遍。
清平乐:词牌名,双调,正体为平仄韵转换格,四十六字,上片四句二十二字,四仄韵;下片四句二十四字,三平韵。蕙心:女子的心意,犹“芳心”,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情高雅。蕙,即蕙兰,一种香草,花气芳香。

眼中前事分明,可怜如梦难凭。都把旧时薄幸,只消今日无情。
分明:明明白白地。凭:凭借,依据,相信。薄幸:薄情,无情。幸,宠爱。只消:只抵。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 编著.晏几道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年:115-1162、 宋·晏殊,宋·晏几道 著;何新所,贾倩 注析.晏殊 晏几道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203-2043、 林兆祥 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7544、 刘逸生 主编.晏殊晏几道词选.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年09月第1版:149-150
蕙心堪怨,也逐春风转。丹杏墙东当日见,幽会绿窗题遍。
眼中前事分明,可怜如梦难凭。都把旧时薄幸,只消今日无情。

  此词上片着重回忆过去词人与恋人两人的交往;下片着重抒情,以假想的“旧时薄幸”和确实存在的“今日无情”相对比来突显词人的痛心。全词巧妙运用虚字,用追忆之笔淋漓尽致地反衬出词人的自责无奈,意切而情真。

  此词上片着重回忆过去词人与恋人二人的交往。首二句“蕙心堪怨,也逐春风转”开门见山写“怨”,闺妇的蕙心承当着怨恨情绪,随着流转的春风而改变。歇拍“丹杏墙东当日见,幽会绿窗题遍”二句以幽会为典型,写两人情深:当时,红杏墙东,继而相见,继而相约幽会,绿窗之中,处处题写下欢愉踪迹。

  下片着重抒情。过片“眼中前事分明,可怜如梦难凭”二句写二人相爱的前事清清楚楚呈现眼前,可惜都像梦境一样,难以叫人相信为实。结拍“都把旧时薄幸,只消今日无情”二句写词人细数旧时有过的薄幸行为,刚好和她如今的无情相抵消。其中,“都把”、“只消”,虚字运用入妙;“旧时薄幸”是假想的而“无情”却是实在的,相比之下,词人的痛心愈加突显。

参考资料:

1、 宋·晏殊,宋·晏几道 著;何新所,贾倩 注析.晏殊 晏几道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203-2042、 林兆祥 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75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浪淘沙·小绿间长红

:
小绿间长红,露蕊烟丛。花开花落昔年同。丛恨花前携手处,往事成空。
山远水重重,一笑难逢。已拚长在别离中。霜鬓知他从此去,几度春风。

小绿间长红,露蕊烟丛。花开花落昔年同。丛恨花前携手处,往事成空。
小小的绿荫丛中,开着嫣红的鲜花;阴露滋润着花蕊,隐约地娇羞地藏在迷蒙的薄雾之中。花开花落,年年都是一样的。只恨当年初恋时,手拉着手儿,在这绿荫丛中,鲜花盛开之处。这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往事如梦一场空。

山远水重重,一笑难逢。已拚长在别离中。霜鬓知他从此去,几度春风。
山重水复,遥相阻隔。当年的欢笑和恩爱,从此断绝,此后再难得到。已尝尽了失恋的痛苦和悲哀而长期处在离别当中。斑白的鬓发再告诉我,他早已远去不再回来。何止几个年月呵。

参考资料:

1、 晏殊,晏几道.无可奈何花落去 二晏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01:第91页2、 吕美生.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黄山书社,1990年11月:第618页

小绿间长红,露蕊(ruǐ)烟丛。花开花落昔年同。惟恨花前携(xié)手处,往事成空。
“小绿”句:形容花草的红绿相间。长红:成片的红花。蕊:花蕊。烟丛:露水迷蒙的花丛。“花开”句: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惟:只。携:牵。

山远水重重,一笑难逢。已拚(pàn)长在别离中。霜鬓(bìn)知他从此去,几度春风。
拚:合弃,不顾,不惜。霜鬓:白色鬓发。霜鬓,代指离人,也是自称。

参考资料:

1、 晏殊,晏几道.无可奈何花落去 二晏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01:第91页2、 吕美生.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黄山书社,1990年11月:第618页
小绿间长红,露蕊烟丛。花开花落昔年同。惟恨花前携手处,往事成空。
山远水重重,一笑难逢。已拚长在别离中。霜鬓知他从此去,几度春风。

  词的上片先写春日花开的景色,感慨物是人非,往事成空此。开头两句着力渲染花草的繁密茂盛,其中暗含着相比之下人不如花的意思,但抒情主人公并没有沉浸在愁闷、虚无的情绪中,而且很顺畅地过渡到了第三句“花开花落昔年同”。“花开花落昔年同”言外之意是:人却不同了,感情变了,爱情毁了,人也老了。接下触景伤怀。当年曾在花前携手同游,今日花开依旧,而往事不复。这也像他在《归田乐》中所写的:“对花又记得,旧曾游处”。前三句写春景,虽未点染如何美丽,也未写如何萧瑟,只淡淡叙写。笔锋一转,“惟恨”二字,使人顿觉前面所写春影也都染上愁容。

  换头写相逢之难,有词人要另寻知音之意,一个“拚”字,却表明了他对爱情的决心,使这首诗的格调胜出其他怀人词一筹。

  下片感叹重逢之难,但已作好长期忍受离别之苦的准备,即使等待到两鬓成霜,也在所不惜,表现出感情的深沉,也表现出较高的精神境界。“山远水重重”,写道路阻隔,人各一方。“一笑难逢”,是说难得再见佳人一笑。古人有美人一笑千金之说。南朝梁王僧孺《宠姬》诗写道:“再顾连城易,一笑千金买”。这首词中“一笑难逢”有两层意思:一说当年曾见佳人一笑,已经十分难得,如今山水相隔,不能期望再逢佳人一笑了;二说有了当年“一笑”,即使长在别离中也心甘情愿了。从当年“携手”,到如今已是鬓发如霜,彼此没有机会相逢;而从今以后,依旧是山水相隔,不知还要度过多少花开花落的春天,那么,对“往事”的追忆也会年年依旧吧?

  词家将旷远深重的怨情融入词中,感情真挚,幽怨弥深。通篇似直而纡,似达而郁,堪称词中胜境。借花开花落言恋情变故, “霜鬓”更知“一笑难逢”。词意含蓄,哀婉凄切,余味无穷。

  末二句以“鬓已成霜”这一最有代表性的变化,表现离别之人的思念之深,自然而深婉。同时这首词也抒发了对景伤春伤别的淡淡愁绪,并无更多深意。

参考资料:

1、 于翠玲 刘文忠等,分调绝妙好词 虞美人,东方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版,第35页2、 柏寒 选注,二晏词选,齐鲁书社,1985年01月第1版,第7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你挥舞彩袖手捧酒杯殷勤劝酒,回想当年心甘情愿醉倒于颜红。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梢照到楼心的一轮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转,直唱到扇底儿风消歇。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自从那次离别后,我总是怀念那美好的相逢,多少回梦里与你共同欢聚。今夜里我举起银灯把你细看,唯恐这次相逢又是在梦中。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8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06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pàn)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彩袖:代指穿彩衣的歌女。玉钟:古时指珍贵的酒杯,是对酒杯的美称。拚却:甘愿,不顾惜。却:语气助词。桃花扇:歌舞时用作道具的扇子,绘有桃花。歌扇风尽,形容不停地挥舞歌扇。“低”字为使动用法,使······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gāng)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同:聚在一起。剩把:剩:通“尽(jǐn)”,只管。把:持,握。银釭:银质的灯台,代指灯。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8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06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年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言为心声,有至情之人,才能有至情之文。一首《鹧鸪天》,写悲感,写欢情,都是那样真挚深沉,撼人肺

  腑,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虽然这首词的题材比较窄,不外乎伤离怨别,感悟怀旧,遣情遗恨之作,并没有超出晚唐五代词人的题材范围。小晏写情之作的动人处,在于它的委婉细腻,情深意浓而又风流妩媚,清新俊逸。白居易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诗词,大抵不仅有情,而且情真。所谓“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年柳楼新月,歌尽桃花扇低风。

  一个是殷勤地劝酒,一个是拼命地喝,为伊消得人憔悴。当年一夕初逢的倾心难忘,别后梦中的飘忽难寻,今宵突然重逢的恍惚难信,景境几转,人事剧变,一切都“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而重逢时的惊疑和惊喜之状也就自然而然,毫无忸怩作态。

  多情似小晏,天下能有几何?小晏词工于言情而能真,故陈廷焯虽嫌其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然又不能不称其措辞婉妙,一时独步。又言“浅处皆深”、“情词并胜”、“曲折深婉,自有艳词,更不得让伊独步。”小晏善写风流之情,欢娱之境,尽极沉郁之致,荡气回肠之胜,又能表现出纯真无邪的品性,使人不觉其卑俗,不感其淫亵,虽百读之而不厌。这一点,小晏受五代词尤其是后主词的相当影响。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曰:“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把小晏、李后主、秦少游并称“词中三位美少年”,可见其三人之风格的确比较接近。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李后主、晏叔原皆非词中正声,而其词则无人不爱,以其情胜也。情不深而为词,虽雅不韵,何足感人?”王国维先生也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小晏之作,已然近之。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回忆相会时的欢乐肆意,酣畅淋漓,正是为了反衬钟情至深,相思至极,魂牵梦萦,不免寤寐求之。而梦中的相会终归是空,清醒后的相思却越更深邃,越彻骨。以至于当真正相会之时,分不清眼前是梦是真,害怕再次醒来更加痛彻心肺的相思。

  小晏出身书香门第,不少婉雅佳言也化用了前人诗句。虽然前人言在,但是为己所用,和谐融贯,读来仍是自然生辉,更自有别一番情趣含蕴其中。梦的意境在小晏笔下,采用递进的方式,前一句的相思之情已是极限,后一句则递进一步,产生了循环往复的艺术效果,意象更为丰满。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晏几道以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典雅风格和“秀气胜韵,得之天然”的清丽词风冠盖一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云:“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晏殊),文忠(欧阳修)之右,然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而措辞婉妙,则一时独步。”陈振孙则赞曰:“其(叔原)词在诸明胜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气磊落,未可贬也。”毛晋在《跋小山词》中称小晏词“字字娉娉,如揽嫱、施之袂,恨不能起莲、鸿、苹、云,按红牙板,唱和一过”。可谓倾倒之至。而其“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的佳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传唱,至今仍有凫凫不息的声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
龟趺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书来讫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年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茧纸书写的《兰亭集序》真迹已埋入昭陵,人间还遗留下王羲之龙腾虎跃的字形。

颜公间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颜真卿公改间书法创造新意,字体筋骨强健如秋日雄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徐峤之父子的书法也极其清秀,锋芒不露笔势却苍劲雄浑。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峄山上的石刻文垂示了典范,千载书法传承者是李氏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杜甫评论书法特别看重瘦硬,这样的观点我不能够听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书法无论短长肥瘦各有姿态,玉环肥飞燕瘦能说哪个不美丽绝伦!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
湖州太守真是好古博雅,不惜花费金钱求购断石残碑刻文。

龟趺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亭中有龟形碑座,壁上镶嵌着螭龙雕刻,白昼静书斋空,只听拓碑声响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你把奇妙的拓片赠给友人走遍吴越,风雅事在朋友间夸奖谈论。

书来讫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写信来求诗要我亲自书写,于是我手执狼毫写在了名纸剡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年如风灯。
后来人看待今天正像今人回顾往昔,过眼的百世光景不过是风中之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将来人们也会像当年的刘郎怀念贺监,遗憾没和我们坐在同时好表示内心崇敬。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3-55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89-1903、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34-35

兰亭茧(jiǎn)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兰亭:指东晋大书家王羲之《兰亭集序》写本。茧纸,为蚕茧做成、晋代习用的一种纸。昭陵,唐太宗陵墓。世间遗迹:指王羲之的书法遗迹,如《兰亭集序》拓本。唐太宗曾以兰亭拓本分赐贵族、近臣。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颜公:颜真卿,唐代大书家。变法:谓变更书法。颜善正、草书,笔力雄浑沉着,为世所宝,称“颜体”。细筋入骨:谓颜公书法笔力雄健。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léng)
徐家父子:唐代大书家徐峤之、徐浩父子,浩名尤著。藏棱:此谓笔势朴劲而不露锋芒。

(yì)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峄山,即邹山,在山东邹城市东南。又名邹峄山、邾峄山。典刑:即“典型”。刑,通“型”。阳冰:唐代大书家李阳冰,善小篆,其书专学秦石刻字体。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杜陵:杜甫自称“杜陵野老”。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玉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体态丰腴。飞燕:汉成帝皇后,体纤瘦。吴兴太守:吴兴,即湖州。这时孙觉守湖州,所以这样的称呼。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zēng)(jiān)
断缺:指断碑残石。缣缯:丝帛之类,此处借指钱财。

龟趺(fū)入座螭(chī)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龟趺:龟形的碑座。螭:传说中无角的龙。古代常雕刻其形以为装饰。登登:指拓碑的声音。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奇踪”句:谓孙觉以拓片遍赠友人。

书来讫(qì)诗要自写,为把栗(lì)尾书溪藤。
栗尾:笔名,以鼬鼠毛所制成的笔,即所谓“狼毫”。溪藤:纸名,以剡溪所产古藤制造而成,称剡纸或剡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年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yīng)
刘郎:指唐诗人刘禹锡,他所作两首玄都观诗均自称刘郎。贺监,唐诗人贺知章曾任秘书监,也称贺监。服膺,牢记胸中,衷心信服。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3-55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89-1903、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34-35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颜公间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
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
龟趺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
书来讫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年如风灯。
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这首诗评价和赞扬了前人的多种碑帖,阐述了作者自己的书法美学思想,称颂孙莘老做了一件大好事。在写怍方法上,主要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并在叙述和议论中尽可能运用一些比喻,把抽象的概念间为具体的形象。

  诗的前八句赞扬王羲之、颜真卿、徐家父子、李斯、李阳冰等书法大家的碑帖。据吴兴的史料记载,墨妙亭中收藏的碑目不下几十种。这里只是举比较突出的,也是诗人比较喜欢的几种作例子。一、二句说,王羲之用茧纸书写的《兰亭序》的真本,已为唐太宗殉葬,被埋进昭陵了,但他遗留下来的墨述还是像“龙跳天门”一样,笔力造劲矫健。三、四句说,颜鲁公的书法学古不泥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创新。他写出来的字有如秋鹰一样,笔力瘦劲。《书苑菁华》中说:“凡书通则间,欧间右军体,柳间欧阳体,至于颜真卿等,皆得法后自间其体,若执法不间,号为奴书。”颜书不为古法所限,敢于突破唐初的墨守成规,”创新的风格,苏轼对这一点是给予高度评价的。苏轼早年学二王,晚年学颜真卿。他对王羲之、颜真卿是很佩服的。这两句诗再次证实了这一点。五、六句赞扬徐浩父子,认为他们的字锋棱藏在笔画中,有很强的力度感。七八句说,李斯的《峄山碑》虽然原碑焚毁了,但还有后人传划刻的,规范还在;他的笔法还破千年以后的李阳冰继承下来。从以上二列举的几种碑帖看,诗人显然认为,中国的书法,是有继承有发展的。

  “杜陵评书瘦硬”以下四句,诗人阐述自己的美学思想。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书贵瘦硬方通神”之句。诗人不赞同杜甫的这个见解。他说:这个观点不公允,我不能以此为标准去评论别人的书法。高个、矮个,胖的、瘦的,各有各的神态,就像体态丰腴的杨玉环和苗条瘦弱的赵飞燕一样,各有各的风姿,谁也不敢说她俩哪个长得不漂亮。在这里,诗人明确主张:书法艺术的风格应该多样化,不应强求一律。

  “吴兴太守真好古”以下八句,赞扬孙莘老建造墨妙亭一举。诗人写道:这位吴兴太守是个真正喜欢古人墨迹的人;他把那些残缺不全的碑都买下或摹写证缣缯上。亭中摆放着刻作龟形的碑座,墙上挂着的字迹,像古代传说中的螭一样奇形怪状;空斋中白天都显得非常寂静,只能听到敲打石碑时发出“登登”的响声。这些雄奇的墨迹在江浙一带流传开来,亲朋好友之间都夸奖王莘老做了一件好事。他给我写信要求我作一旨诗,并且要我书写好。为此,我才用粟尾笔把它书写往剡溪纸上。这两句点题。

  最后四句以慨叹作结。诗人引王羲之的话说:“后世之人看我们的今天,就像我们今天看以前的人一样;人生百岁,如风前之灯,转眼会成为过去。将来人们回忆起我们今天为墨妙亭题诗作书一事,就会像当年刘禹锡登洛中寺北楼回忆秘书监贺知章一样,对他的书法佩服得五体投地,还说恨不能生长在同一个时代,以便可以当面向他请教。”这些话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3-55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89-1903、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34-3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