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罗隐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362篇诗文

猜你喜欢

寄令狐郎中

: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你是嵩山云我是秦川树,长久离居;千里迢迢,你寄来一封慰问的书信。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请别问我这个梁园旧客生活的甘苦;我就像茂陵秋雨中多病的司马相如。

(sōng)云秦树久离居,双鲤(lǐ)迢迢一纸书。
嵩:中岳嵩山,在今河南。双鲤:指书信。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梁园:梁孝王在梁地大兴土木,以睢阳为中心,根据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以汉武帝陵墓而得名。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首句“嵩云秦树久离居”中,嵩、秦指自己所在的洛阳和令狐所在的长安。“嵩云秦树”化用杜甫《春日忆李白》的名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云、树是分居两地的朋友即目所见之景,也是彼此思念之情的寄托。“嵩云秦树”更能够同时唤起对他们相互思念情景的想象,呈现出一副两位朋友遥望云树、神驰天外的画面。

  次句“双鲤迢迢一纸书”是说令狐从远方寄书问候自己。双鲤,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这里用作书信的代称。久别远隔,两地思念,正当自己闲居多病、秋雨寂寥之际,忽得故交寄书殷勤问候自己,格外感到友谊的温暖。“迢迢”、“一纸”显出对方情意的深长和自己接读来书时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念之情。

  三、四两句“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加。”转写自己目前的境况,对来书作答。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曾为梁孝王宾客。梁园是梁孝王的宫苑,此喻指楚幕。作者从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到837年(开成二年),曾三居绹父令狐楚幕,得到令狐楚的知遇;公元837年(开成二年)应进士试时又曾得到令狐绹的推荐而登第,此处以“梁园旧宾客”自比。司马相如晚年“尝称病闲居,.既病免,家居茂陵”,作者公元842年(会昌二年)因丁母忧而离秘书省正字之职,几年来一直闲居。这段期间,他用世心切,常感闲居生活的寂寞无聊,心情悒郁,身弱多病,此以闲居病免的司马相如自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

:
朝策犁眉騧,举鞭力不堪。
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巾微服尧祠南。
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
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
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
银鞍绣毂往复回,簸林蹶石鸣风雷。
远烟空翠时明灭,白鸥历乱长飞雪。
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
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
君不见绿珠潭水流东海,绿珠红粉沉光彩。
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
昨夜秋声阊阖来,洞庭木落骚人哀。
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
我歌白云倚窗牖,尔闻其声但挥手。
长风吹月度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酒中乐酣宵向分,举觞酹尧尧可闻。
何不令皋繇拥篲横八极,直上青天挥浮云。
高阳小饮真琐琐,山公酩酊何如我。
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夸。
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
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

朝策犁眉騧,举鞭力不堪。
我清晨乘着犁眉黄身马,举鞭无力。

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巾微服尧祠南。
强撑着病体,角巾便服地来到尧庙。

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
只见柳丝垂地绿荫遮天,石门喷迸的流水在此汇成金沙潭。

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这里山青水秀,我的老朋友果然为我们选择了一处绝妙佳景。

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
庙中不断地有人来击鼓求福,其实尧本无心受人祭拜,你们这又是何苦呢?

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
庙前又有双跪石人,如花的美女整日在表演歌舞。

银鞍绣毂往复回,簸林蹶石鸣风雷。
权贵们的豪华车马往来不绝,惊动着林木山石发出轰鸣。

远烟空翠时明灭,白鸥历乱长飞雪。
远望潭中,长烟与碧波交织,时明时灭。白鸥群翔,如同纷纷扬扬的飞雪。

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
红亭赤栏,置于碧流青水之间。

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
这潭水深过百丈能通彻海底,说不定其中会有蛟龙盘踞。

君不见绿珠潭水流东海,绿珠红粉沉光彩。
置身于此,让人不禁想起音日的绿珠潭,那潭水似乎是一下子都流入了东海,至今遗址无存。那粉面红妆的绿珠又到哪里去了呢?

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
当年绿珠楼下的满园鲜花,也一枝难寻。

昨夜秋声阊阖来,洞庭木落骚人哀。
昨夜秋风已经自西吹来,洞庭波起树叶纷落。

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当此之时,携同三五少年,登高远望,定会心旷神怡。

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
如果曹操生前不是苦苦地争夺天下,怎么会有妻妾们空向铜雀台歌舞的悲哀呢?

我歌白云倚窗牖,尔闻其声但挥手。
我现在倚窗长歌一曲《白云谣》,您要随着歌声挥手相应。

长风吹月度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当此清风朗月之时,更当人仙共醉,举杯遥劝,仙人自当不辞。

酒中乐酣宵向分,举觞酹尧尧可闻。
酒酣情浓已近夜半,更应举杯祭尧帝,然而尧安有知?

何不令皋繇拥篲横八极,直上青天挥浮云。
尧倘有知,则应命令皋陶手执扫帚,廓清宇内,扫清遮掩青天的浮云。

高阳小饮真琐琐,山公酩酊何如我。
今日的盛会,更为空前。古代山简昼筑高阳池,那只算琐琐小饮,其酩酊醉态怎能与我相比?

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夸。
竹林七贤的聚会远不如我们,《兰亭集序》所叙的雅集也无足夸耀。

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金沙潭水的清澈胜过太湖,但水边只剩下憔悴的荷花。

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
此次相别,您归西秦,我即将奔赴东越,向瀛洲搜寻仙人之迹。

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
将来蓝田、太白若是你我相会之处,请您先为我把石上的月光擦拭得更加光洁。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90-5922、 古代汉语词典编委会.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朝策犁眉騧(guā),举鞭力不堪。
犁眉騧:黄身黑眉的狡马。

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巾微服尧(yáo)祠南。
角巾:有棱角的头巾。微服:平民的服装。

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
石门:鲁郡东门外的水门,遗址在今山东兖州;一说指兖州石门山。金沙潭。为尧祠南面一个大池潭,水由石门流出。

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

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

银鞍绣毂(gǔ)往复回,簸(bǒ)林蹶(jué)石鸣风雷。

银鞍绣毂:指贵族所用紊华车马。毂:泛指车。簸林:撼动树林。

远烟空翠时明灭,白鸥历乱长飞雪。

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

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

君不见绿珠潭水流东海,绿珠红粉沉光彩。

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
绿珠潭:即洛阳昭仪寺绿珠池。池南有绿珠楼,楼为晋时石崇为爱妾绿珠所建,遗址今已不存。

昨夜秋声阊(chāng)(hé)来,洞庭木落骚人哀。
阊阖:指西风。洞庭木落:《楚辞·九歌·湘夫人》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句子。

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
九鼎: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后世成为传国之宝,国家权力的象征。铜雀台:三国时曹操建。遗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

我歌白云倚窗牖,尔闻其声但挥手。
白云:指《白云谣》。

长风吹月度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酒中乐酣宵向分,举觞酹尧尧可闻。

何不令皋(gāo)(yáo)拥篲(huì)横八极,直上青天挥浮云。
皋繇:即“皋陶”, 亦作“皐陶”。传说虞舜时的执法官。拥彗:拿着扫帚。

高阳小饮真琐琐,山公酩(mǐng)(dǐng)何如我。
高阳:高阳池。山公:山简。

竹林七子去道赊(shē),兰亭雄笔安足夸。
兰亭雄笔:指王羲之所写《兰亭集序》。

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

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
蓝田:即今陕西蓝田山。太白:指陕西眉县东南之太白山。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90-5922、 古代汉语词典编委会.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朝策犁眉騧,举鞭力不堪。
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堪微服尧祠南。
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
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
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
银鞍绣毂往复回,簸林蹶石鸣风雷。
远烟空翠时明灭,白鸥历乱长飞雪。
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
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
君不见绿珠潭水流东海,绿珠红粉沉光彩。
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
昨夜秋声阊阖来,洞庭木落骚人哀。
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
我歌白云倚窗牖,尔闻其声但挥手。
长风吹月度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酒中乐酣宵向分,举觞酹尧尧可闻。
何不令皋繇拥篲横八极,直上青天挥浮云。
高阳小饮真琐琐,山公酩酊何如我。
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夸。
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
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

  这是李白久病初愈后为友人送行所作的一首诗,运用夸张的手法,非常富有想象力,意象变幻莫测,情感奔泻直下,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诗一开始,便泄露出诗人的满怀悒郁。在明净秋日的早晨,诗人“强扶愁疾”,策马而行犹似力不能胜。久病初起固是一个原因,但悒郁之愁怀,更是重要因素。愁怀的原因,诗的字里行间已透出信息:故人将归长安,勾起了他对昔日在长安始受礼遇后被排挤的回忆。“角堪微服”一句,含有甚深的今昔之慨。昔日在长安受到皇帝隆重的礼遇,此时却是愁疾之身,在今昔殊异的感慨中有着悒郁不平。

  接写尧祠所见。“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在一片长杨掩蔽、青山碧水的秋日美景中,有石门山上的飞瀑喷射,有历乱的海鸥展翅,开阔明净中给人一种流动感。景是美景,故言“笑夸”。但是这并非纯为宁静自然的美,它笼罩在一片不相称的嘈杂中:来祭祀的人车马雷鸣,夹杂着鼓乐喧嚣,于是诗人发出“尧本无心尔何苦”的慨叹。慨叹之中,隐含着对皇帝周围的谀臣的讥讽和自己被排挤出朝的愤慨。接着又是另一番慨叹:“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谀臣在朝而贤人在野。谀佞之臣既遮蔽皇帝视听,贤人在野也就是自然的事了。由于有对在朝者的不满和在野的不平,才有下面完全离开尧祠物色的个人情怀的抒发和议论。

  接着,诗人的思路从尧祠跳跃到对于历史和人生哲理的探索。时光流逝,名姝的青春、骚人的才华、帝王的权势,都随着岁月消逝了。想象从尧祠超越过漫长的时间和空间,落到洛阳的绿珠楼。当日绿珠的绝代容颜,如今已光彩沉埋;当日与绝代容颜相映照的满园繁花,也已经没有了踪影,唯有潭水东流,与岁月同其匆匆而已。对于绝代名姝光彩沉埋的感慨,其中或许还隐含着对于一切美好生命无法永存的叹息和思索。然后,想象又回到现实来,昨夜秋风,引来了此时的登高望远。秋风乍起,岁月将暮。人生匆匆,功业未就而被逐,于是又想起忠而见疑,泽畔行吟的屈原来。从尧祠到绿珠,再写到屈原,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看,都是极大的跳跃。但是还不止于此。从屈原又跳跃到魏武帝和铜雀台。曹操是那样一位有雄才大略的人,竟也有生的眷恋和死的悲哀,还幻想死后享受生前的尊荣与宴乐。在李白看来,这是大可不必的。诗人要表达的观点是,不论是绝代容颜,骚人才华,还是帝王权势与奢靡生活,都将在岁月流逝中成为陈迹,生前事既不必执着于利害得失,身后事也不必悲叹挂怀。

  “我歌白云倚窗牖”,诗人在山光水色之飘然欲仙,长风入怀,于是产生劝酒仙人的幻觉。但是现实到底是难以摆脱的存在,飘然欲仙只是一时的慰藉,愤慨不平究竟郁积胸中,对于朝政黑暗,权奸当道,诗人时刻未能忘怀,这才有举杯酹尧,“令皋繇拥篲横八极”以扫浮云的祝愿。他依然对唐玄宗抱有幻想,希望他能任用贤臣,摒弃小人。不过,诗人的思绪在现实中只是稍作停留,很快又进入超脱的境界。在那超脱的境界里,他依然保持有他自己的天真和达观,保持有他的豪情满怀。一些令后代向往的风流人物,又一一出现在诗中。诗人仿佛进入了他们的行列,而昂扬气势更在他们之上,山简、竹林七贤、王羲之、范蠡,在他面前都相对逊色。他觉得自己比他们有更大的气概和才华,他依然傲视万物,昂扬气概未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最后,诗人与故人临别相期:“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这是从傲视万物到隐居的转折,看似突然,实际上是精神的升华,傲视万物的襟抱既然不容于当世,则唯有与山林为伍,才可以保持高洁的情操。这样一个结尾,表现了诗人巨大的抱负和自信心,是因不容于当世而进入超脱境界的一种积极的精神活动。

  这首诗,诗人的想象驰骋于天上人间,古往今来。不同的意象随情思的莫测变幻而组合,相互之间的衔接,常让人感到突然。但从联结意象的感情脉络看,中间并无滞碍。诗中没有晦涩的象征,没有朦胧的隐喻,激愤的情感奔泻而出,但意象又是跳跃的,中间有巨大跨度。这意象的跳跃式组合,其实就是李白瞬息万变的想象的如实表现。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14-11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异乡人 一作: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异乡人 一作:异乡春)
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一支烛火陪伴着我这异乡的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真难以忍受在漂泊中度过除夕夜,到明天岁月更新就是新的一年。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译.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9.:250

(tiáo)(dì)三巴路,羁(jī)危万里身。
迢递:遥远貌。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在今四川东部。羁危:在艰险中羁旅漂泊。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异乡人 一作:异乡春)
“烛”:一作“独”。人:一作“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tóng)仆亲。
转于:反与。僮仆:随行小奴。

(nǎ)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飘:一作“漂”。明日:指新年。岁华:岁月,年华。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译.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9.:250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异乡人 一作: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此诗写除夕之夜旅居之感怀。崔涂曾长期流落于湘、蜀一带,此诗为诗人客居四川时所作。此诗抒写诗人避乱流离巴蜀,旅途之中适逢除夕之夜的惨淡心情。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首联即对,起句点地,次句点人,气象阔大;颔联写除夕客居异地的孤独;颈联写亲眷远离,僮仆成了至亲,再烘托“独”字;尾联点出时逢除夕,更不堪漂泊。全诗流露出浓烈的离愁乡思和对羁旅的厌倦情绪。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感叹三巴道路的迢远,感叹与故乡的万里相隔。诗人只身流离万里之外,举目无可亲之人,生活的艰辛,生命的危险,如影随形地纠缠着他。“迢递”“羁危”用字精炼而准确,让人顿感起笔之突兀。同时,“三巴路”“万里身”又显得气象宏大,真可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生动地反映出巴蜀的山川形势。虽是深挚地抒发飘泊天涯的无限情怀,却并不给人以萧瑟的感觉。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具体地描绘出了异乡除夜的凄凉。住所外面,是覆盖着残雪的乱山;屋里,孤零零的一支蜡烛陪伴着诗人。“乱山”、“残雪”既是写旅居的环境,也是在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的纷乱、凄凉的心清。写山用一“乱”字,展现其杂乱的形态,借以写诗人诸事纷杂的心态;写雪用一“残”字,既扣住了时令,又写出残冬余寒未消,借以表现心境的凄冷。此二字皆诗人匠心运筹、刻意锤炼的笔墨。“孤烛”二字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往年过除夕,合家团聚,虽说生逢乱世,节日清贫,总还是快慰的;如今过除夕,却是独自一人处在异乡,论相伴者,只有无言的蜡烛,而蜡烛又是孤独一支,“孤烛”照孤客,孤客对“孤烛”,物态人情,相互映衬,有力地揭示出诗人孤苦的心境。此句与马戴的《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句,可谓是异曲同工,同样扣人心弦,读来令人心碎。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真切地写出了久别家乡之人常有的亲疏情感。文字虽直朴,道情却非常细腻曲折。在家时,有骨肉相伴,自然感觉不到僮仆的可亲之处;如今飘泊在外,远离了亲人,与骨肉远隔,无法与亲人们一同迎接新年,故而对于身边朝夕相处的僮仆才倍感亲近,同时也为除夕增添了一些欢乐。对僮仆感情的转变,固然是好事,但这也暗中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诗人用笔巧妙,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此联语言质朴,感情细腻,与第二联互相映衬,真挚感人。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归结本题意旨,言不堪在这飘泊的生涯里过此除夕,想到明日又增一岁不禁愁苦万分。所以,诗人寄希望于新年,祈祷不再漂泊流离,显得顺理成章,真切自然。这种结尾统摄了全篇的情感,把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诸多纷杂的心绪归为“那堪”二字,以强化之,又用“明日岁华新”把这些思绪框定在“除夜”,意境鲜明,结构严谨。句中的“明日”紧扣题中的“除夜”二字,于篇末点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的异乡飘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离愁乡思,发泄无余。

  全诗语言朴素,铅华皆无,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意境苍凉,语言工丽,感情真挚,刻画细腻,情韵幽绝,感人至深。“乱山”一联堪称佳句,令人回味无穷。

  崔《除夜有感》:“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读之如凉雨凄风飒然而至,此所谓真诗,正不得以晚唐概薄之。按崔此诗尚胜戴叔伦作。戴之“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已自惨然,此尤觉刻肌砭骨。崔长短律皆以一气斡旋,有若口谈,真得张水部之深者。如“并闻寒雨多因夜,不得乡书又到秋”、“正逢摇落仍须别,不待登临已合悲”,皆本色语佳者。至《春夕》一篇,又不待言。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38-339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44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八至

: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最近的和最远的是东与西,最深的和最浅的是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最高和最明亮的是日月,最亲近和最疏远的是夫妻。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 .古代汉语字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733 .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最。八至:此以诗中有八个“至”字为题。东西:指东、西两个方向。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shū)夫妻。
疏:生疏,关系远,不亲近。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 .古代汉语字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733 .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此诗首字“至”字在诗中反复出现八次,故题名“八至”。从内容上说,全诗四句,说的都是浅显而至真的道理,具有深刻的辩证法,富有哲理意味。从结构上说,作者设置了层云叠嶂,前三句只是个过场,主要是为了引出最后一句“至亲至疏夫妻”,专在针砭世情,极为冷峻。

  首句“至近至远东西”,写的是一个浅显而至真的道理。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位,地球上除南北极,任何地点都具有这两个方向。两个物体如果不是南北走向就必然有东西区别。所以“东西”说近就近,可以间隔为零,“至近”之谓也。如果东西向的两个物体方向相反,甚至无穷远,仍不外乎一东一西,可见“东西”说远也远,乃至“至远”。这“至近至远”统一于“东西”,是常识,却具有深刻的辩证法。

  “至深至浅清溪”,清溪不比江河湖海,一目了然能看到水底,“浅”是实情,是其所以为溪的特征之一。然而,它又有“深”的假象,特别是水流缓慢近于清池的溪流,可以倒映云鸟、涵泳星月,形成上下天光,令人莫测浅深,因此也可以说是深的。如果说前一句讲的是事物的远近相对性道理,这一句所说的就是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属于辩证法的不同范畴。同时这一句在道理上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世态人情。总此两句对全诗结穴的末句都具有兴的意味。

  “至高至明日月”,因为旁观者清,站得高望得自然就远看得自然明朗。日月高不可测;遥不可及,这个道理很浅显。这第三句,也许是最肤浅的。“高”是取决于天体与地球的相对距离,而太阳与月亮本不一样。“明”指天体发光的强度,月亮借太阳的光,二者更不一样。但是日月同光是人们的感觉,日月并举是向有的惯例,以此入诗,也无可挑剔。这个随口吟出的句子,在全诗的结构上还有其妙处。警句太多容易使读者因理解而费劲,不见得就好。而警句之间穿插一个平凡的句子,恰有松弛心力,以便再度使之集中的调节功能,能为全诗生色。诗人作此句,应当是意在引出下句。

  前三句虽属三个范畴,而它们偏于物理的辩证法,唯有末句专指人情言之,是全诗结穴所在——“至亲至疏夫妻”。因为夫妻是没有血缘的亲人,在一起就是一个人,分开则形同陌路,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有之。当代某些学者试图以人的空间需求来划分亲疏关系。而“夫妻关系”是属于“密切空间”的,特别是谈情说爱之际。从肉体和利益关系看,夫妻是世界上相互距离最近的,因此的确是“至亲”莫若夫妻。然而世间的事情往往是复杂的,伉俪情深固然有之,貌合神离而同床异梦者也大有人在。夫妻间也有隐私,也有冲突,也有反目成仇的案例,正所谓“爱有多深,恨有多深”,不相爱的夫妻的心理距离又是最难以弥合的,因此为“至疏”。在封建社会中由于夫为妻纲,男女不平等的地位造成了夫妻不和谐的关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了没有爱情的婚姻,而女子的命运往往悲苦。这些都是所谓“至疏”的社会根源。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妙在饶有哲理和兴义,则末句之妙,专在针砭世情,极为冷峻。

  这首诗和一般讲究起承转合的诗不同,这诗语言淡致,和唐代诗僧王梵志的诗一样平白如话,但平中见奇绝。

  诗的前三句是个过场,其存在是为了衬托最后一句。层云叠嶂,前三句过后,才显出最后一句峰峦。“至亲至疏夫妻”这话满是饱经人事的感觉,比一般的情诗情词要深刻得多,可算是情爱中的至理名言。夫妻间可以誓同生死,也可以不共戴天。这当中爱恨微妙,感慨良多,寻常年轻小姑娘想说也说不出来,必得要曾经沧海,才能指点归帆。 或许正是看透了这些,李冶才宁愿放纵情怀。因此,即使隔了千年,也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233-234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有感

:
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
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

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
并非是宋玉喜欢隐喻托讽常常有微辞,而是楚襄王沉迷艳梦醒来得实在太迟。

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
自从那惊世名作《高唐赋》写成传开之后,有关楚天云雨的诗章被认为全都可疑。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4002、 萧枫.唐诗宋词元曲 二:线装书局,2002:740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720

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xiāng)王梦觉迟。
关:涉及。宋玉:战国楚辞赋家,事楚襄王。微辞:以委婉含蓄的言辞托讽。襄王:楚襄王。

一自高唐赋(fù)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
楚天云雨:后以云雨指代男女合欢之事。此指表现男女爱情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4002、 萧枫.唐诗宋词元曲 二:线装书局,2002:740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720
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
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

  这首即事议论之诗,借宋玉以写自己,含蓄深刻而措辞委婉。

  诗的前两句是说,并非宋玉特别喜爱隐舍不露的言辞托讽,正是因为襄王沉迷艳梦,迟迟不醒,这就暗示自己确有微辞托讽之作,而且是事出有因,不得不然。后两句是说,自从《高唐赋》问世以后,凡是描写男女情爱的作品便都值得怀疑为别有托讽了。这就暗示说,诗人自己另一部分写男女情爱的诗作并不一定另有寄托,但人们因为受了微辞托讽的《高唐赋》式作品的影响,便都怀疑它们有所寄托了。李商隐用“尽堪疑”的词语,是想表明这种“疑”事出有因,同时又是想表明这种笼统的疑并不符合实际。

  李商隐与宋玉,都属于多情才子、沦落文人一类。由于遭际相似,李商隐的偏爱宋玉,更多表现为自叹与自伤。李商隐在当时境遇之中,常常是“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乐游原》)。深曲浓重的愁思,沉缅绵邈的情感,产生了“楚天云雨俱有托”的艺术表达和追求。诗人的拳拳之心应当得到后人的理解。然而诗人非但没有得到时人的理解,更被置之于无端的猜测和粗暴的责难之中。后二句“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既是辩说其诗并非篇篇寄寓世事,也是讥诮世人无知,徒然疑忌,其中更有“才命两相妨”、“多情岂自由”的伤感。

参考资料:

1、 安焕章.李商隐诗歌导读:广陵书社,2015:234-2352、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035-103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