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岳百咏 环山馆

:

峰峦回合耸云屏,岩霭溪光面面横。开户忽惊千仞翠,凭高方见九重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质

(?—823)唐人。始为汴州节度使牙将,尝以计诛李齐,迎韩充镇汴。终金吾将军。 106篇诗文

猜你喜欢

代扶风主人答

: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远,游彩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兴运会,何事发悲端。
天彩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一路上到处弥漫着肃杀凄凉之气,空气好像凝固了似的,一会儿悲风四起,落日的余晖似乎被笼上了一层寒意。

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四周的空气中弥漫着浮动的尘埃,这使得行走在路上的游子心情更加抑郁不乐。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于是跟往常一样,晚上依然留宿在扶风这个地方,买酒独自消遣。

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没想到几杯酒下肚,心中的愁绪却更加难以排解,竟忍不住发出了“长铗归来乎”的感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扶风主人走过来和我一起举杯共饮,闲聊之中流露出颇多感慨。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他忍不住流下了几行眼泪,悲慨之中竟然唱起了那令人闻而生悲的《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
扶风主人说他从十五岁就去边境当兵,曾经多次参加了讨伐异族的战争。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边境战事频繁,一年之中兵甲常备,有时作战紧张,一连几天都吃不上一顿饭。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
在最后那次恶战之中,我军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最后军中统帅被迫投降,朝廷派去求和的使节投河自尽。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当时一起出征的几十万人马,现在只有我自己一人活着回到了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你要是不相信沙场征战的艰苦,请你看看我这满身的伤痕。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回到长安后,乡里亲朋都已四处分散,而祖上的坟墓也早已破败不堪。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面对此情此景,禁不住拉着松枝,仰天恸哭,悲痛之情撕心裂肺,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
如此凄惨的情景竟然时禽兽都不忍离去,路过此地的人哪还能忍心目睹这凄惨的一幕。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幸好赶上现在这样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普天之下一片祥和安宁,四海升平,老百姓安居乐业。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自己虽然还想为国出力,但无奈已年老体衰,希望能好好休养。

少年兴运会,何事发悲端。
你现在正赶上这样一个好的时运,为什么还这样闷闷不乐呢?

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当今皇上任用贤能,励精图治,正是才智之士奋飞得志的好时机。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现在边境的情况也都是这样,将士用命,众志成城,这些都是好兆头啊!时运变迁,世事通塞需要精心地体察,你自己好好把握吧。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26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74-75页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杀气:指秋天的肃杀萧条之气。日彩:指太阳的光辉。日:一本作“月”。

浮埃起四远,游子弥(mí)不欢。
四远:周围。弥:一本作“迷”。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寸心亦未理,长铗(jiá)谁能弹。
长铗:用冯谖客孟尝君典故,见《战国策·齐策四》。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就:靠近。叹:一本作“然”。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行路难: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多为叙述离别悲伤,世路艰难之意。

十五役(yì)边地,三四讨楼兰。
地:一本作“城”。楼兰: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和罗布泊一带。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qián)
桑乾:水名,在今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部。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huán)宇静波澜。
休明:指政治清明。寰宇:即海内,天下。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兴运会,何事发悲端。
少年:指诗人。

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hàn)
封禅:指古代帝王到泰山筑坛祭祀天地。刷羽翰:指贤良才智之士奋飞得志。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三边:泛指边境地区。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26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74-75页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兴运会,何事发悲端。
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主人就我饮”四句为过渡句,引出了扶风客舍的主人——一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

  从“十五役边地”到“路旁谁忍看”是扶风主人自述其军旅生涯。这里明显化用了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句意:“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战地归来,家园零落,满目凄凉,虽然满心酸楚,但想到“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心里还是有几分庆幸。这在行文上为下文抒写珍惜太平盛世的生活感慨作了过渡,转承显得十分自然。

  “幸逢休明代”以下四句是扶风主人抒发欣逢盛世及年老体衰的感慨。

  收尾六句是扶风主人对诗人的劝慰勉励之词,语重心长,感情真挚。

  全诗写景叙事,有条不紊。其间颇多转折,如九九回廊,迂回曲致。老人之言语带沧桑,但终不流于伤感,感人至深。此诗从风格上看,虽有几分沉郁,但仍是盛唐气象的回响,内容和形式结合巧妙,谋篇布局颇见匠心,不失为一首优秀的边塞诗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74-7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四怨诗

:
手推呕哑车,朝朝暮暮耕。
未曾分得谷,空得老农名。

手推呕哑车,朝朝暮暮耕。
农人推着呕哑作响的农车,没日没夜地辛苦耕作。

未曾分得谷,空得老农名。
到最后却没分得半粒粮食,只落得一个老农的空名。

手推呕哑车,朝(zhāo)朝暮(mù)暮耕。
朝朝暮暮: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未曾分得谷,空得老农名。

手推呕哑车,朝朝暮暮耕。
未曾分得谷,空得老农名。
  农民费劲牛车马力辛苦耕种,而实际收获少得可怜。作者通过揭示这样一个现实,表达了对不劳而食者的愤恨以及对现实的思考。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洗过头换上轻薄的头巾,早晨的愚池露白风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这景致最合我脱俗心意,何况与隐士携手同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朝霞散去众山显得更远,高阔的天空大雁长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把机变诡诈交给当权者,我暂且去体验伏羲时的民情。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3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9-290

新沐换轻帻(zé),晓池风露清。
新沐:刚洗过头发。帻:古代的一种头巾。轻帻:一作“巾帻"。风露:一作”风雾“。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谐:和谐。尘外:超出尘俗、尘世之外。幽人:隐士,指谢山人。

霞散众山迥(jiǒng),天高数雁鸣。
迥:远。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xī)皇情。
机心:机变诡诈之心。付:付予,交付。当路:担任重要官职,掌握政权。此处指当权的人。聊:姑且。适:往、去、到。羲皇情:伏羲时代的民情。羲皇即为传说中的古帝伏羲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3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9-290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此诗写诗人与谢山人早晨同到愚池游览时情景,虽飘然有出尘之思,然毕竟身处逆境,聊作羲皇上人,也只是暂时的自我安慰。

  诗的首联写道:“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在一个露白风清的早晨,诗人与谢山人来到愚池边,用清澈的池水洗过头,换上轻薄的头巾,沐浴着习习凉风,惬意极了。这真是一幅无比清静幽雅的图画。天地间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只有愚池边的诗人和相携而至的谢山人。诗句中一个“清”字,既是写眼前景物,同时又点出了诗人心境,情与景交融成一种境界,渲染出诗人的恬淡情趣。初看,上句是叙事,下句是写景。其实,诗人是把自己也当作一景来写了,由于有了人的活动,景物才会如此生动而富于情趣。

  愚池早晨这种清静幽雅的景致,使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的感叹。诗人谪居永州已经六年,随着时光的流逝,永州奇异的山水之美,使诗人的心灵多少得到一些慰藉。他移居愚溪之畔后,过着与农圃为邻的村居生活。这种闲适恬淡的生活,使诗人觉得仿佛就是隐居山林。他在《溪居》一诗中写道:“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所以,当他与谢山人来到愚池边,置身于这清静幽雅的景致中,浑然觉得自己已超尘出世,俨然就是一位山林客了。诗的首联与颔联,景与情融溶为一体,创造出了一种物我合一、脱俗造化的境界。

  颈联“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高远寥阔的图景:云霞散去,天朗气清,几只大雁鸣叫着飞过蓝天,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直延伸到天际。景因情设,这眼前的景致正是诗人此时胸襟开阔舒坦的具象。政治革新的失败,仕途的失意,曾给诗人以沉重打击。流贬永州的头几年,他倍感冤屈,满怀忧愤。他努力为自己辩谤祛诬,希望一朝昭雪,憧憬有朝一日能够“起复”。但在移居愚溪后,他的心情平定多了。“起复”既已无望,驱散心头的云雾,退一步也海阔天空。于是诗的尾联写道:“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此联妙在一个“付”字,从字面上看,“付”是“交付”的意思,其实则包含着诗人对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机心”极度的轻蔑与鄙视。官场的机变诡诈,诗人向来不屑,更何况此时已远离是非纷争。地处南荒的永州,民风淳朴敦厚,诗人生活在他们中间,仿佛走进了远古的伏羲时代,所以他说“聊适羲皇情”。而句中的“聊”字,又反映出诗人的无奈心情,这种隐居般的生活并非诗人的真心追求,只是暂时自我安慰而已。

  王国维把诗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柳宗元把个人的情感渗透在景物中,写出了一种“无我之境”。写景与抒情相交错,情与景相融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脱俗造化,境界清新高阔,情趣恬淡幽雅,意兴洒然。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十年之前我们曾经分别,在漫漫征途上再次相遇。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驱马作别又将去向何处?看那夕阳下的万壑千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33-4342、 史孝宜.同是离别情异样——《岭上逢久别者又别》赏析.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版),2013,Z2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征路:远行的路途;征途;行程。南朝宋鲍照《还都道中》诗之一:“鸣鸡戒征路,暮息落日分。”路,一作“旆”。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马首”句:马头的方向,即将駆马而去的方向。马首:马头。《仪礼·士丧礼》:“君至,主人出迎于外,门外见马首,不哭。”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33-4342、 史孝宜.同是离别情异样——《岭上逢久别者又别》赏析.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版),2013,Z2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这首小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一次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淡着笔,不作雕饰,而平淡中蕴含深深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

  前两句淡淡道出双方“十年”前的“一别”和此时的“相逢”。从诗题泛称对方为“久别者”看来,双方也许并非挚友。这种泛泛之交间的“别”与“逢”,按说“别”既留不下深刻印象,“逢”也掀不起感情波澜。然而,由于一别一逢之间,隔着十年的漫长岁月,自然会引发双方的人事沧桑之感和对彼此今昔情景的联想。所以这仿佛是平淡而客观的叙述就显得颇有情致了。

  这首诗的重点,不是抒写久别重逢的感触,而是重逢后又一次匆匆别离的情味。他们在万山攒聚的岭上和夕阳斜照的黄昏偶然重逢,又匆匆作别,诗人撇开“相逢”时的一切细节,直接从“逢”跳到“别”,用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语言轻轻托出双方欲别未别、将发未发的瞬间情景──“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征路偶然重逢,又即将驱马作别。马首所向,是莽莽的群山万壑,西斜的夕照正将一抹余光投向峭立无语的山峰。这是一幅在深山夕照中悄然作别的素描。不施色彩,不加刻画,没有对作别双方表情、语言、动作、心理作任何具体描绘,却自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千峰无语立斜阳,境界静寂而略带荒凉,使这场离别带上了黯然神伤的意味。马首所向,千峰耸立,万山攒聚,正暗示着前路漫漫。在夕阳余照、暮色朦胧中,更给人一种四顾苍茫之感。这一切,加上久别重逢旋即又别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就使得这情景无形中带有某种象征意味。它使人联想到,在人生征途上,离和合,别与逢,总是那样偶然,又那样匆匆,一切都难以预期。诗人固然未必要借这场离别来表现人生道路的哲理,但在面对“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的情景时,心中怅然若有所思则是完全可以体味到的。第三句不用通常的叙述语,而是充满咏叹情调的轻轻一问,第四句则宕开写景,以景结情,正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穷感慨,加强了世路茫茫的情味。可以说,三、四两句正是诗人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交会,是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值得玩味的是,诗人还写过一首内容与此极为相似的七绝《余干赠别张十二侍御》:“芜城陌上春风别,干越亭边岁暮逢。驱车又怆南北路,返照寒江千万峰。”两相比较,七绝刻画渲染的成分显著增加了(如“芜城陌”、“春风别”、“岁暮逢”、“寒江”),浑成含蕴、自然真切的优点就很难体现。特别是后幅,五绝以咏叹发问,以不施刻画的景语黯然收束,浑然一体,含蕴无穷;七绝则将第三句用一般的叙述语来表达,且直接点出“怆”字,不免有嫌于率直发露。末句又施刻画,失去自然和谐的风调。两句之间若即若离,构不成浑融完整的意境。从这里,可以进一步体味到五绝平淡中蕴含深永情味、朴素中具有天然风韵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47-74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九日寄岑参

: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方欲应邀出门造访,又返回门内,那密集落地的雨点只是依然下个不停。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去往你家的道路泥泞,欲去看望于你,无法启行,想你想得我容颜消瘦。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
我独自坐在西窗下深思不已,连吃饭也辨不清是黄昏还是白天。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虽然我距您的住处很近,却难得去与您会面一次。

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
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怎么才能除去那可恶的云师?谁能去将那天漏处补住?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
日、月隐去了光辉,禽兽在空旷的原野里哀号。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官员们勉强做出从容自得的样子,老百姓却困于泥泞而难以行走。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城南边有座终南高山,恐怕它也会被那急流的河水淹没漂走。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今天这个重阳佳节,东篱的菊花你在为谁开的这么好?

岑生多新语,性亦嗜醇酎。
岑参先生有很多新诗,生性也特别喜欢香醇的美酒。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雨中,眼看着那样繁多的黄菊花,怎能使你的衣袖装满呢?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44-45页 2、 萧涤非选注.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01:第46页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复:是再三再四。因为雨所困,故方欲出门访友,又复入门。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泥活活:读音“括”,走在泥淖中所发出的声音。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zhòu)
饮食错昏昼:阴雨不辨昏昼,故饭食颠倒。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寸步:是说离得很近。但难得去拜访。

吁嗟呼苍生,稼穑(sè)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chóu)能补天漏。
云师:云神,名丰隆,一说名屏翳。畴:谁。

大明韬(tāo)日月,旷野号禽兽。
大明:即指日月。韬:韬晦。日夜下雨,故日月尽晦。

君子强逶(wēi)(yí),小人困驰骤(zhòu)
君子:指朝廷官员。逶迤:犹委蛇,从容自得的样子。小人:指平民和仆役。他们都是徒步,所以困于奔走。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liù)
溜:水流漂急。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纷披:是盛开,不能赏玩,所以说“为谁秀”。

岑生多新语,性亦嗜(shì)(chún)(zhòu)
新语:一作“新诗”,醇酣即醇酒,酣音宙。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黄金花:指菊花,古人多用菊花制酒。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44-45页 2、 萧涤非选注.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01:第46页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这首《九日寄岑参》,属于寄赠之作,相当于一封诗歌体的书信。这一类诗作,应酬性色彩较浓,内容往往比较空泛。然而,这首寄赠诗却大不相同。杜甫的这首诗寄赠岑参,一方面表达重阳节不能共赏秋菊把酒论诗的遗憾与惋惜,一方面对于天灾给苍生带来的苦难抱有一定的关怀和同情。诗中既有寄赠之作的一般特点,对友人表示怀念和问候,又有涉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即因大雨成灾对苍生稼穑表示的关切和忧虑。

  这首诗较长,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出门复入门”,到“难为一相就”,叙述访岑而阻于雨,与岑参的住处曲江虽然不远,但却不能去探访,倍觉思念,表现出了与岑参的深厚友谊。

  第二段,从“吁嗟乎苍生”,到“小人困驰骤”,由大雨而联想到这场雨给苍生百姓带来灾害。看起来,这一段似与岑参或杜岑友谊没有直接联系,像是节外生枝。但细想还是有其内在联系的。这倒不仅仅在于都是说大雨,而是他们都是诗人,民间的疾苦是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所以下一段内容,又回到作为诗人的岑参上来。

  第三段,从“维南有崇山”到全诗的收尾,归结到岑参的诗歌创作活动。从诗歌本身来说,这里既写出了杜甫与岑参这两大诗人之间的友谊,也表现出杜甫对民间疾苦的关心。然而,过去有的诗论家认为这首诗的内容还不止于此,而是诗中喻指当时的朝政。据考,天宝十三载秋,大雨成灾,宰相杨国忠却取好庄稼来,向玄宗皇帝说:“雨虽多,不害稼也。”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当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无论有无寄托,杜甫对苍生百姓疾苦的关心和同情,则是没有疑问的。

参考资料:

1、 海兵编著,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2,第31页 2、 候健 李世凯 史继中主编.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02月第1版:第50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