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燕离

: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
柏梁失火去,因入吴王宫。
吴宫又焚荡,雏尽巢亦空。
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
双飞难再得,伤我寸心中。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天上自由自在比翼而飞的双燕,实在令人羡慕。

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
它们总是成双成对地在玉楼珠阁中共筑爱巢,在金窗绣户间相互嬉戏低飞。

柏梁失火去,因入吴王宫。
柏梁台失火了,焚烧了它们的巢窝,它们只好又到吴王宫里筑巢。

吴宫又焚荡,雏尽巢亦空。
吴宫又遭焚荡,这一次更惨,烧了个雏尽巢空。

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
只剩下憔悴的孀雌一燕身在,雌燕怀着对雄燕的无限眷恋,憔悴不堪。

双飞难再得,伤我寸心中。
比翼双飞的日子已难再得,真是使人寸心欲碎。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15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羡绣户长相见。

柏梁失火去,因入吴王宫。
“柏梁”句:汉武帝时皇宫中有柏梁殿,遭火焚。柏梁:汉长安台名。《二辅黄图》卷五:“柏粱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关内。”王琦注云:“《汉武内传》太初元年十一月已酉,天火烧柏梁台。”此句似言李白被谗出众事。“因入”句:此句似言太白入永王璘幕府事。

吴宫又焚荡,雏尽巢亦空。
“吴宫”句:越王勾践伐吴,曾火焚吴王宫。

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

双飞难再得,伤我寸心中。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15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
柏梁失火去,因入吴王宫。
吴宫又焚荡,雏尽巢亦空。
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
双飞难再得,伤我寸心中。

  此诗为寓言诗,写雌雄双燕历尽艰险,生死不渝的“爱情”。一对恩爱燕子相依相伴,快乐幸福,不料一场大火降临,雄燕不幸身亡,雌燕憔悴伤心,回旋不去,非常伤感,凄切而动人。此诗用以寄寓人类爱情之忠贞。“令人羡”为全诗之眼,是联系人与燕的纽带。

  李白这首乐府取材比较随意,虽然提到“柏梁”、“吴王宫”,但都是信手拈来,并无所指。时序也是错乱的。按“柏梁失火去,因入吴王宫”语意,似乎先有西汉柏梁殿失火,后有春秋吴王宫焚烧,其实西汉在春秋之后。可见这首乐府是随意而写,可能是李白应景之作,并非有感而发,因此在艺术上少有可圈可点之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上自由自在比翼而飞的双燕,实在令人羡慕
它们总是成双成对地在玉楼珠阁中共筑爱巢,在金窗绣户间相互嬉戏低飞。
柏梁台失火了,焚烧了它们的巢窝,它们只好又到吴王宫里筑巢。
吴宫又遭焚荡,这一次更惨,烧了个雏尽巢空。
只剩下憔悴的孀雌一燕身在,雌燕怀着对雄燕的无限眷恋,憔悴不堪。
比翼双飞的日子已难再得,真是使人寸心欲碎。

注释
1.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独处吟》、《流凘咽》、《双燕离》、《处女吟》四曲,其词俱亡。”就是说乐府中有《双燕离》等琴曲,曲辞已不存。李白此诗为据琴曲所填。
2.“柏梁”句:汉武帝时皇宫中有柏梁殿,遭火焚。柏梁:汉长安台名。《二辅黄图》卷五:“柏粱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关内。”王琦注云:“《汉武内传》太初元年十一月已酉,天火烧柏梁台。”此句似言李白被谗出众事。
3. “因入”句:此句似言太白入永王璘幕府事。
4.“吴宫”句:越王勾践伐吴,曾火焚吴王宫。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绝句四首·其二

: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原想筑个鱼梁忽然乌云盖住了急流,随后又惊讶四月的雨声如此凄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也许这青溪里面早有蛟龙居住,筑堤用的竹石虽堆积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险。

参考资料:

1、 龚笃清.杜甫诗精选精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072、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09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14-315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鱼梁: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用木桩、柴枝或编网等制成篱笆或栅栏,置于河流中。但因为这里的水势险恶(“青溪先有蛟龙窟”),所以有“竹石如山不敢安”之说。

青溪先有蛟(jiāo)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青溪:碧绿的溪水。

参考资料:

1、 龚笃清.杜甫诗精选精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072、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09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14-315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这首诗写浣花溪,状其水势浩大,借“欲作鱼梁”而抒情,非真“欲作鱼梁”也。因为“作鱼梁,须劈竹沉石,横截中流,以为聚鱼之区,因溪有蛟龙,时兴云雨,故公不敢冒险以取利”(《杜诗详注》卷十三引)。对此解说,浦起龙《读杜心解》认为“是为公所愚也”。他说“须知‘蛟龙’之想,只从‘云覆’‘雨寒’生出,值云雨而墩起文情也”是有道理的。但浦氏以为这首诗“为作鱼梁而赋,而自况不凡”,则未免有点牵强。其实,这首诗并非什么“自况”,只是流露出诗人对能否在浣花溪畔的草堂安居下去的担心情绪。这才是“不敢安”三字的真实含意。诗人觉得自己在草堂尽管心境淡泊,无所奢求,但仍难保不测。诗中谓溪下有蛟龙,时兴云雨,固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却也十分形象化,隐隐可以显示出诗人身居草堂而对成都局势的担心情状。这也正是诗人当时“三年奔走空皮骨”的心理状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42、 李炎.情于景的佳作——谈杜甫的《绝句四首》.湖南师专学报,1998,04:2-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凑 一作:走;似 一作:如)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馆 一作:观)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凑 一作:走;似 一作:如)
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馆 一作:观)
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05-206页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4页 .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登临出世界,磴(dèng)道盘虚空。
世界:指宇宙。磴:石级。盘:曲折。

突兀压神州,峥(zhēng)(róng)如鬼工。
突兀:高耸貌。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鬼工:非人力所能。  

四角碍(ài)白日,七层摩苍穹(qióng)
碍:阻挡。

下窥(kuī)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惊风:疾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凑 一作:走;似 一作:如)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馆 一作:观)
驰道:可驾车的大道。宫馆:宫阙。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méng)濛。
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挂冠:辞官归隐。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05-206页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4页 .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凑 一作:走;似 一作:如)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馆 一作:观)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年6月版 :第316-318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05-206页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4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别董大二首·其二

: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32、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7-483、 4.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00-501

六翮(hé)飘飖(yáo)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六翮:谓鸟类双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鸟的两翼。翮,禽鸟羽毛中间的硬管,代指鸟翼。飘飖: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京洛:本指洛阳,后多泛指国都。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32、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7-483、 4.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00-501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席间咏琴客》)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7-48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92-39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

:
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
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
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
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
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

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
张公多有飘逸之兴致,我们一起共泛舟于沔城边。

当时秋月好,不减武隅都。
时值秋季夜空阴月朗照,比之武隅也毫不逊色。

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
座中诸君陶醉于清亮的光辉中,一意为欢为自古以来所无。

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
郎官喜爱这里的湖水,因此命名己郎官湖。

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
诸君风流倜傥一如当年,英名将与大别山同存。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46-747

张公多逸兴,共泛沔(miǎn)城隅(yú)
张公:指李白友人张谓。

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
武昌都:三国吴帝孙权改鄂县(即今湖北省鄂城县)置武昌,迁都于此。故言武昌都。

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

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

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
此山:即大别山。诗人泛舟南湖可望见大别山。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46-747
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
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
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
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
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

  小序一百五十七字,诗五韵,共两百零七字。诗序互相补充,叙述简畅秀洁。开始,介绍时间、地点、人物,中间,叙述为郎官湖命名的经过;最后以赞作结。

  此诗首二句“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说他有逸兴,是作者对朋友高度的肯定和赞美。这两句交代与朋友们游湖之事。“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先表现湖光山色不亚于武昌,再说明良辰美景,兴致颇好。“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说明为湖命名因由。据说沔州南湖自李白更名郎官湖后,声名大噪,直至明代前期,“官湖月夜”为著名的“汉阳十景”之一。“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是这首诗中比较令人心动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湖名垂史的愿望。写湖也是写人,显示了诗人自信和豁达。

  南湖是无名的小湖,地方不过一城之隅,没有雕砌的楼台,但有天生的水月。而此时此刻,凉秋午后,月光如练,水天一色。天月水月,与人相随,光彻明媚,可入怀抱。故人重逢,酒不醉人人自醉,不知今夕何夕。诗人不禁觉得这里的月色极其美妙,兴味无穷:”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虽在流放途中,兴致亦未稍减。

  可是,南湖年年秋月,多少贤豪身历佳景,只因湖小而无名,无所称道。而第一个爱上南湖的,是尚书郎张谓,此便超越了古人。此湖,就应叫”郎官湖“。无名即有名,而首先引为知言的,是文士辅翼、岑静,两个无名无位的小人物,正说明论是确论,笔是妙笔。

  全诗”文小指大“,赞颂的不移的友情,标举了自然的奇美,也是一曲无名者之歌。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57-26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参考资料:

1、 王沛霖等编,小学语文古诗讲解,新蕾出版社,1986.07,第165-166页

远看山有色(sè),近听水无声(shēng)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jīng)
惊:吃惊,害怕。

参考资料:

1、 王沛霖等编,小学语文古诗讲解,新蕾出版社,1986.07,第165-166页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参考资料:

1、 王沛霖等编,小学语文古诗讲解,新蕾出版社,1986.07,第165-166页2、 《闽南方言与文化》编委会编,闽南方言与文化 教师教学参考手册 幼儿园、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部分,厦门音像出版社,2009.12,第67页3、 谷鸣 季东主编,小学生古诗欣赏辞典,宁波出版社,1998年09月第1版,第36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