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惟信

苏堤清明即事

: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风吹梨花的时候正是清明时节,游人们为了寻找春意大多都出城踏青。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日暮时分笙歌已歇,游人归去,被惊扰一天的流莺回到杨柳丛中享受这静谧时刻。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日暮笙(shēng)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yīng)
笙歌:乐声、歌声。属:归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为清明节。清明前后正是中春,以后就步入暮春了。清明前后春意盎然是踏青赏春的佳时。吴惟信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热闹的场面以及游人散后幽美的景色。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

  《苏堤清明即事》虽短小,容量却大,从白天直写到日暮。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首句“梨花风起正清明”诗人点明了节令正在清明。梨花盛开,和风吹拂,时值清明。天气有何等的温暖也不必说了。梨花开在杏花,桃花的后面,一盛开就到了四月。风吹花落,那白白的梨花有的在枝头,有的随风飘落,仿佛是为了清明的祭祀而飘落的。清明时节,人们也忙碌着。

  游子寻春半出城。人们游春赏玩,大多数人都出了城来到西湖苏堤上。一个半字点出了出城游玩的人很多。西湖边又是多么热闹。

  后两句“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是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运用侧面描写, 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写出了西湖风景的优美宜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太湖

:

远山数笔抹秋烟,阔阔湖波冷浸天。晚日未沉风渐起,芦花狼藉满鱼船。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促赵裕卿酒

:

拟学粗豪去索尝,独醒岂易敌愁肠。白衣终到东篱下,自是渊明等得忙。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咏

:

草堂燕子未归时,香鼎灰飞入砚池。看彻唐人诗一卷,夕阳犹在杏花枝。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苏堤 其一

:

自向桃源失意回,人间无地避风埃。六桥雨雪孤山路,不为梅花也不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和友人玉簪花韵

:

一撒轻云埋晓凉,等闲曾入汉宫庄。千年抛掷瑶池远,化作云阶月地香。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书山家

:

山家元住石桥西,篱落周遭尽药畦。剥啄柴门人未应,鹧鸪飞上野棠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过朴翁故居

:

电露荣华一梦休,琴书多是越僧收。年年柳下游人过,指点春风认竹楼。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菖蒲

:

一掬寒泉块石头,两三茎叶弄轻柔。梦回一霎龙湫雨,五月轩窗也带秋。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寄诗友

:

丹井清泠夜向分,露庭吟苦更谁闻。松凉鹤立千峰月,草湿龙归一洞云。

回首江湖尘漠漠,伤心天地气纷纷。何当共作诛茅计,免向秋风怨失群。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