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

: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
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公府之中每日无事可办,我们同僚只是觉得清闲。

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
野草根根扎到柱下基石,青苔片片已将大门爬满。

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砚水之中时而掠过鸟影,卷起帘子面对青天群山。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新的诗作至今尚未吟成,昨天夜间又在梦中东还。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60-61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0-242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公府:即岑参及其同僚的办公处。

草根侵柱础(chǔ),苔色上门关。
柱础:柱子的基石。门关:门闩。

饮砚(yàn)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饮砚:鸟影掠过,如饮砚水。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东还:东归。诗人在西北边塞,故云。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60-61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0-242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
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诗的首联中“日无事”、“只是闲”从两个方面点出“闲”字。“日”、“只”都对“闲”加以强调。“闲”是此诗所写的主要内容,也是此诗的基本情调,以疏谈的笔调引起全诗。

  诗的中间四句用公府所见所闻的景物写闲静生活和闲适情调。“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这两句写公府之内景物。无人频繁往来,以致野草滋生、青苔蔓延,可见“公府日无事”,而诗人得以有足够时间对柱础间的草根、门关上的苔色作细致观察,可见“吾辈只是闲”这两句上句从形着笔,下句从色落墨,一“侵”一“上”,写出草根、青苔潜移默化的发展形态,刻画极细致入微。“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这两句写公府之外景物。前一句写飞鸟并不直接去写,却以鸟影掠过砚水来写,由府内自然转到府外,手法很高明。而用一“饮”字,把鸟影掠过砚水好似啄水的形态写得既十分形象,又很有情趣。这种闲情是只在“无事”时才有的。后—句用“卷帘”把诗人的视线由府内转到府外,与上句是同样巧妙的手法。而晴空之下,满目青山,场面却是松开阔极有边塞特征的。这种逸致也是“无事”时才有的。上下两句,由近及远,一动一静,均突出了闲静情趣。

  诗的最后两句承上文写乡思:“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能在边地字斟句酌,从容吟诗,仍流露“闲”字,而新诗未足即被乡梦打断,写“闲”中乡思愈切,十分符合闲居异地的生活情调。

  这首诗以“闲”字为贯串全诗的线索,而以乡思作结,中间四句写闲居所见景物,写近景则刻画入微,写远景则场面开阔,笔法轻松疏谈。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0-2422、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60-6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公府之中每日无事可办,我们同僚只是觉得清闲
野草根根扎到柱下基石,青苔片片已将大门爬满。
砚水之中时而掠过鸟影,卷起帘子面对青天群山。
新的诗作至今尚未吟成,昨天夜间又在梦中东还。

注释
李判官:指当时封常清幕下判宫李栖筠。使院:即北庭节度使的官署。
公府:即岑参及其同僚的办公处。
柱础:柱子的基石。
门关:门闩。
饮砚(yàn):鸟影掠过,如饮砚水。
东还:东归。诗人在西北边塞,故云。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60-61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0-24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唐天宝十三载(754年),诗人赴北庭都护府任职于封常清军幕,这首诗即是与同僚李栖筠的酬和之作。当时值封常清受降回军之后,北庭一带暂时安定无事。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期间幕府中闲静的生活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0-24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诗的首联中“日无事”、“只是闲”从两个方面点出“闲”字。“日”、“只”都对“闲”加以强调。“闲”是此诗所写的主要内容,也是此诗的基本情调,以疏谈的笔调引起全诗。

  诗的中间四句用公府所见所闻的景物写闲静生活和闲适情调。“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这两句写公府之内景物。无人频繁往来,以致野草滋生、青苔蔓延,可见“公府日无事”,而诗人得以有足够时间对柱础间的草根、门关上的苔色作细致观察,可见“吾辈只是闲”这两句上句从形着笔,下句从色落墨,一“侵”一“上”,写出草根、青苔潜移默化的发展形态,刻画极细致入微。“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这两句写公府之外景物。前一句写飞鸟并不直接去写,却以鸟影掠过砚水来写,由府内自然转到府外,手法很高明。而用一“饮”字,把鸟影掠过砚水好似啄水的形态写得既十分形象,又很有情趣。这种闲情是只在“无事”时才有的。后—句用“卷帘”把诗人的视线由府内转到府外,与上句是同样巧妙的手法。而晴空之下,满目青山,场面却是松开阔极有边塞特征的。这种逸致也是“无事”时才有的。上下两句,由近及远,一动一静,均突出了闲静情趣。

  诗的最后两句承上文写乡思:“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能在边地字斟句酌,从容吟诗,仍流露“闲”字,而新诗未足即被乡梦打断,写“闲”中乡思愈切,十分符合闲居异地的生活情调。

  这首诗以“闲”字为贯串全诗的线索,而以乡思作结,中间四句写闲居所见景物,写近景则刻画入微,写远景则场面开阔,笔法轻松疏谈。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0-2422、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60-6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3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空城雀

:
嗷嗷空城雀,身计何戚促。
本与鹪鹩群,不随凤凰族。
提携四黄口,饮乳未尝足。
食君糠秕馀,尝恐乌鸢逐。
耻涉太行险,羞营覆车粟。
天命有定端,守分绝所欲。

嗷嗷空城雀,身计何戚促。
嗷嗷待哺的空城雀,生计是多么的戚促啊!

本与鹪鹩群,不随凤凰族。
本与鹪鹩为群,不随凤凰之类逐飞。

提携四黄口,饮乳未尝足。
提携、哺育着四只雏鸟,饮乳常常不足。

食君糠秕馀,尝恐乌鸢逐。
吃人间的秕糠的时候,常常畏惧乌鸢来抢逐。

耻涉太行险,羞营覆车粟。
以涉太行险为耻,羞于相随着覆车粟而飞往食之。

天命有定端,守分绝所欲。
天命自有定数,安守着自己的职分,不得不屡屡断绝自己这小小的欲望。

嗷嗷空城雀,身计何戚促。

本与鹪(jiāo)(liáo)群,不随凤凰族。
鹪鹩:鸟名,似黄雀而小。

提携四黄口,饮乳未尝足。
黄口:雏鸟。

食君糠(kāng)秕馀,尝恐乌鸢(yuān)逐。
鸢:鹰类的猛禽。

耻涉太行险,羞营覆车粟(sù)
覆车粟:这里运用的是典故。

天命有定端,守分绝所欲。
分:名分,职分。

嗷嗷空城雀,身计何戚促。
本与鹪鹩群,不随凤凰族。
提携四黄口,饮乳未尝足。
食君糠秕馀,尝恐乌鸢逐。
耻涉太行险,羞营覆车粟。
天命有定端,守分绝所欲。
  《空城雀》,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人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是自己志向不得伸展,又不想屈节钻营,只能过着悲苦日子的愤懑与无奈之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与元微之书

: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四月十日夜晚,乐天告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胶和漆一样紧紧相联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后退不能相忘,内心牵挂,身体分离,各自的头发都要白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确实造成这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信上首先说了您的病情,其次叙述您生病时的心情,最后谈到我们多年的交谊情分。信上还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晃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至于毒蛇、蚊虫,虽然有但很少。浔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盼望,现因此亲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作诗的习惯牵动着我,使我写成了三韵的六句诗:“回忆从前给你写信的夜晚,是考中进士后的天亮前。今夜写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屋拂晓的灯前。笼中的鸟栏里的猿都未死,人世间你我相见是在哪一年!”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头。

  四月十日夜,乐(lè)天白:
  乐天白:乐天告白。白,陈述。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luán)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欲:将要。离阔:阔别,久别。阔,久远。胶漆之心:比喻感情亲密。置:放。胡越:胡在北,越在南,形容相距遥远。相合:在一起。牵挛乖隔:牵挛,牵掣。乖隔,隔离。指各有拘牵,不得相见。

  仆初到浔(xún)阳时,有熊孺(r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fèn)。且云:危惙(chuò)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zhì)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chuáng)(chuáng),此夕闻君谪(zhé)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浔阳:古县名,即现在江西省九江市。熊孺登:钟陵(在现在江西省进贤县)人,元和年间,在四川任职,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多有交往。札:短信。上;首先。交分:交谊,情分。危惙:指病危。惙,疲乏。数帙:几包。帙,包书的包袱或口袋。白二十二郎:指白居易,他在家族同辈中排行第二十二。代书:代替信。左降:即左迁,贬官。幢幢:影子摇晃的样子。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hái)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qiè)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zhàng)(lì)。乃至蛇虺(huǐ)蚊蚋(ruì),虽有,甚稀。湓(pén)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qì)。大抵若是,不能殚(dān)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且置是事:暂且放下这事(不谈)。涉:经历,过。方寸:指心绪。诸院:同一大家族中的各支。提挈:提携,扶助。顷:不久前。泰:安适。风候:气候。瘴疠:指南方湿热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虺:毒蛇。湓鱼:湓江出产的鱼。湓,湓江,今名龙开河,发源于江西省瑞昌市西南青山,经九江市西入长江。江酒:江州的酒。门内之口:家里的人口。量入俭用: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胜绝:绝妙。乔松:大松树。乔,高大。修竹:长竹。墙援:篱笆墙。援,用树木围成的园林护卫物。周:环绕。殚:尽,全。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动,动不动、常常。弥,满。旬日,十天。忧望:挂念,盼望。条写:一条条地写。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shǔ)。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jiū)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piē)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luán)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jiàn)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去:离。瞥然:形容时间短暂。尘念:世俗的思念之情。余习:没有改掉的习惯,这里指作诗。牵:牵引,牵动。笼鸟槛猿:笼中的鸟,槛(木栅栏)中的猿。这里比喻作者自己和元稹都不得自由。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这封信,是作者被贬江州过着“笼鸟槛猿”的生活时写的,因而流露的情绪比较消沉。不但一再发出“天实为之,谓之奈何”“人间相会是何年”的哀号;即使是报告平安,陈述“三泰”,也不过是一家人“得同寒暖饥饱”,“身衣口食,且免求人”,庐山草堂“可以终老”而已!丝毫没有早年那种“常憎持禄位,不拟保妻儿。养勇期除恶,输忠在灭私”(《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的“兼济天下”的精神!

  信的第一段就是作者对人各处一方而长久不得相见的喟叹。共三个句段。第一句段用反问来表示感慨:人生能有多长,能如此久别远隔?指出互不见面已经三年,不得书信亦已两年。第二句段是叙述自己和微之天各一方,身置南北;既不能相会,又不得相忘,各有拘牵,渐入老境。第三句段是感叹语气,老天爷如此安排,叫我怎么办?发出了呼喊苍天的感叹。信的开头和段尾,都有“微之微之”重叠呼喊受信人的名字,既亲切又能动情,表现出发信人和受信人不同寻常的关系。

  信的第二段是概述元微之来信内容及作者读后动容之情。带信人是熊孺登,时间是初到浔阳时,即元和十年,当时微之正在通州司马任上,获悉乐天贬谪江州的消息时正患疟疾,缠绵于病榻,惊痛之余写下了这封感情色彩浓重的书信。信的内容有三:①报告病状。②叙述病后心态。③论述二人平生交谊缘分,最后附七绝诗一首,诗题为《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信后附诗,不仅显示了两位诗人的身份,也使写信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可谓凄切动人,情谊深厚。全诗意境有三:一日“夜境”。“残灯”、“此夕”、“暗风吹雨”诸意象,均说明作者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听到挚友贬谪消息的。二日“病境”。“垂死病中惊坐起”,说明元稹即在病重时,也为乐天遭贬吃惊不已,暗示两人关系非同一般。三日“愁境”。残灯无焰,光线暗淡,风雨入窗,挚友左迁,兼感自身多病,都是助人凄凉。全诗真情涌动,悲剧气氛之浓,不仅使受信人感动,也足以打动读者之心。

  信的第三段是信的主体部分,向友人报告在江州的三件值得宽慰的事,表现出知足常乐、随遏而安的旷达情怀。第一件值得宽慰的事是:来九江三年,身心俱安,家中老小,均在眼前,同寒暖,共温饱,亦可同享天伦之乐。第二件值得宽慰的事是:江州地理环境尚佳,传染病不多;鱼肥酒关,其他食物跟北方相似;司马薪俸虽不高,量入计出,衣食口粮,亦可自足。第三种值得宽慰的事是:去年(元和十一年)秋,在庐山东西两林间香炉峰下,建造了草堂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周围环境极其幽关,天下称绝。白居易每次入庐山,必在此草堂盘桓十余天。白居易认为:不但平生所好,尽在其中,而且可以终老。作者即以此“三泰”相告,让好友微之放心释念。

  最后一段,点明写信时间是在元和十二年四月十日夜至次日拂晓之前,地点是庐山草堂窗下,以及所见到的或坐或睡的山僧一两人,所听到的山猿谷鸟,哀鸣啾啾,深情诚挚地表达了诗人对挚友微之的怀念。最后也以一首六言诗相赠作结,同时回应了微之从远方带来的赠诗。诗的前四句作今昔对比,寄寓了作者抑郁不平之气。因为两年前,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暗杀。白居易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因而触怒权贵,以“越职言事”被贬江州。从金銮殿到庐山庵,作者自然不平而鸣,愤懑不已。最后两句以“笼鸟槛猿”喻作者自己和元稹都不得自由(当时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坎坷之命运相同,但他们只要一息尚存,相见相亲的愿望就一日不止。“人间相见是何年”,以反诘语气,表达出诗人对挚友元稹的强烈思念。

  这封信表达的感情十分真挚动人。在抒写别情、絮道家常时,语言淳朴自然,充满深情,使两人深挚的友谊跃然纸上。在描写草堂景物时,以写景如画之笔,细致入微地把草堂周围的景物真切地描摹出来了;而且情景交融,借助骈句,巧妙地传达出了自己的喜悦之情。还有,信中两首抒写彼此相念的赠诗,更使信增加了感人的力量。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戏题阶前芍药

: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
欹红醉浓露,窈窕留馀春。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
平常的花草都随时令的变迁而凋谢,唯有这美丽的牡丹仍开放在今晨。

欹红醉浓露,窈窕留馀春。
溢满露珠的鲜红的花朵,象喝醉了甘醇微微倾斜,美好的姿态留给了将逝的暮春。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
独自欣赏一直到西阳下沉,温暖的春风把枝叶摇动频频。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浓郁芳香自窗外透入,好似与静卧的人来相亲。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
真想像《溱洧》诗中的少男少女一样,摘一朵牡丹赠给悠悠的南国美人。

凡卉与时谢,妍(yán)华丽兹晨。
与时谢:指随着时令的变化而凋落。妍华:美丽的花。

(qī)红醉浓露,窈(yǎo)(tiǎo)留馀春。
欹红:倾斜的意思,欹红,倾斜的红花。窈窕:(女子)文静而美好。这里形容芍药花姿态的美好。

孤赏白日暮,暄(xuān)风动摇频。
暄风:暄,(太阳)温暖,暄风即暖风。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愿致溱(zhén)(wěi)赠,悠悠南国人。
溱洧赠:溱洧,郑国的两条水名,在今河南境内。古之芍药为香草名,青年男女以芍药相赠表示愿结情好。南国:江南。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
欹红醉浓露,窈窕留馀春。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

  姚范《授鹑堂笔记》卷四十四说:“花卉九首(自注:指柳宗元《戏题阶前芍药》和苏东坡、党怀英等人的八首描写花卉的诗)…….元裕之尝请赵闲闲秉文共作一轴,自题其后云:‘柳州(柳宗元)怨之愈深,其辞愈缓,得古诗之正,其清新婉丽,六朝辞人少有及者……”元裕之认为“怨之愈深,其辞愈缓”是《戏题阶前芍药》高出其他几首花卉诗之处,而“清新婉丽”是六朝辞人所缺乏的。这样的评价毫不夸饰,恰如其分。柳宗元在这首诗中用戏谑的语气,轻松的笔调,清新的词句刻画牡丹不同凡花的美好形象,极委婉曲折地抒发了诗人的“复起为人”的愿望。

  诗一开头就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以突出牡丹不同于普通花卉。“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欹红醉浓露,窃窕留余春。”众花大多随着春天的到来开放,也随着春天的逝去凋零,而牡丹却把花儿开放在暮春时节。那鲜艳的花朵,露珠滚动,把枝条压得有些倾斜了,极像多饮了一杯佳酿而有点微醺的佳人,那美丽的姿态,把春天匆匆的脚步也换留住了。作者的刻画表现了牡丹超凡脱俗、卓然独立的品性。花如其人,牡丹的形象实则诗人自我品性的物化。

  接着,作者继续状写牡丹自我欣赏的倩影和醉人的芳香。“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和煦的春风轻轻地摇曳着牡丹的枝叶,那婀娜的身影是那样的柔美。在没有百花争姘斗艳的春未,它并不感到孤独,它在欣赏自我,看重并保持自己的高洁。“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夜晚,牡丹沁人的芳香飘进窗内,好似来与静卧的人亲近。这四句诗用拟人的手法,把牡丹人格化,极富情趣。写花的“孤赏”也是写人的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柳宗元虽然在政治上惨遭失败,但他仍然执着理想,坚持既定的人生目标,“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何焯《义门读书记》说:“愿致溱洧赠”二句,陈思玉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结句虽戏,亦《楚辞》以美人为君子之旨也。”牡丹美丽芬芳,高贵典雅,象征人的美好品德,也是作者自喻。好花赠美人,美人有喻君子之意。柳宗元少有大志,才华横溢,用世之心极切,可是流贬永州,一弃十年,虽然是“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实际上是“拘囚”身份,是一个“闲员”,抱负不能实现,才华得不到施展,就象一朵被抛弃在荒野的牡丹。为此他痛苦,愤懑,然而又始终没有放弃,孜孜以求,希图进用。诗的结句极其巧妙而委婉地表达了急于用世,希求援引的愿望,因此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戏题阶前芍药》在艺术手法上主要是一个“戏”字,全诗用戏谑的口吻,加上拟人手法的运用,文辞清新,意味蕴藉,难怪近人藤元粹称这首诗“可为后人咏物轨范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野菊

: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荒废的篱边,盛开着丛丛野菊,冷冷的清香幽幽地笼罩在秋水上。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诗人猛然回想起在山中也曾见过野菊,它是那样茂盛地簇生在石缝里,与它为伴的只有曜曜呜叫的秋虫。

参考资料:

1、 傅承洲 沙文选.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第27页2、 钟尚钧 马大品 黄为之 刘键.中国历代诗歌类编:河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1192页3、 孙映逵.群芳百咏: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06月:第1版,第85页

晚艳出荒篱(lí),冷香著(zhù)秋水。
晚艳:中国古代又称菊花为“节花”和“女华”等。又因其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艳:因花色艳丽,故以艳指代花。荒篱:指荒芜的篱笆。冷香:指清香的花,这里指菊花。著:同“贮”,居积,引申为笼罩之意。秋水:神色清澈。

忆向山中见,伴蛩(qióng)石壁里。
向:从前,往昔。 蛩:蝗虫的别名,俗称“蚱蜢"。另有传说中的异兽,古书中也指蟋蟀。

参考资料:

1、 傅承洲 沙文选.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第27页2、 钟尚钧 马大品 黄为之 刘键.中国历代诗歌类编:河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1192页3、 孙映逵.群芳百咏: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06月:第1版,第85页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此诗紧扣住“野”字,写出了野菊特有的风貌。

  其首句“晚艳出荒篱”,意谓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残,百卉纷谢,连园菊也枯黄萎落的时候,却舒展出她那艳丽的容颜。其中的“晚”与“荒”相映照,叠现出一幅冷落、萧瑟的空间背景;再着一个“出”字,不仅突出了野菊的一枝独放和光彩夺目,亦从力度上强化了野菊生命力的顽强。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谓野菊花吐放的缕缕馥香荡漾在湛蓝的秋水之上。其“冷香”与“秋水”相映照,构成了一幅明净、雅洁、宽阔,博大而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野菊之造福人间的心志因此而尽显。其中以“冷”字修菊“香”,从诗人的心理感受来着笔,却与时令、气候相吻合,自然地渲染了香味的清纯无邪,一显野菊那冰清玉洁的姿质。“晚艳”、 “冷香”、 “秋水”,既绘出了菊的形貌气味,又传出了菊的神韵丰采。 “出荒篱”点出了“野”。后二句则进一步从旁烘托,在“野”字上开拓意境,把“野菊”写得神完意足,而诗人形象也略约可见。此乃托物扦怀之法。

  转句“忆向山中见”,顺着追根求源的线索,展现出野菊的出生地和来源处,紧扣题名中的“野”字拓宽诗的境界,从而使诗意得以升华。

  其结句“伴蛩石壁里”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观地描绘出一位虽终日只能与低吟浅唱的蟋蟀为伴,但却立根岩缝、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强者形象,其孤标独显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总之,此诗虽短小,但野菊之野劲、野香、野趣尽融其中,而作为“在野”的王建,其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托。此外,这首诗的虚实处理也很妙。一二句实,三四句虚,由“忆”相联,于是就从篱、水扩而到山、石,诗境为之开阔而且灵空飞动起来。

参考资料:

1、 公羽.傲霜斗雪·菊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08月:第1版第22页2、 胡正山 陈立君.花卉鉴赏辞典: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03月第1版:第69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乞巧

: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参考资料:

1、 毓明笠,刘卓娟主编,中学生古典诗词赏读金典,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11,第212页 2、 刘声锷,苗林,李农等主编,精选古诗词解读 含中小学生必背的全部古诗词,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07,第144页

七夕今宵看碧霄(xiāo),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几万条:比喻多。

参考资料:

1、 毓明笠,刘卓娟主编,中学生古典诗词赏读金典,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11,第212页 2、 刘声锷,苗林,李农等主编,精选古诗词解读 含中小学生必背的全部古诗词,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07,第144页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参考资料:

1、 言鼎编著,古诗文诵读,陕西旅游出版社,2007.7,第5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