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即目
袍轻低草露,盖侧舞松风。散岫飘云叶,迷路飞烟鸿。
砌冷兰凋佩,闺寒树陨桐。别鹤栖琴里,离猿啼峡中。
落野飞星箭,弦虚半月弓。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
)
)
莫奏开元旧乐章,乐中歌曲断人肠。
不要吹奏开元时期的旧乐章,乐章中的歌曲让人愁断肠。
邠王玉笛三更咽,虢国金车十里香。
邠王宴乐玉笛呜咽之音持续到三更时分,虢国夫人的金车香飘十里。
一自犬戎生蓟北,便从征战老汾阳。
自安禄山发动叛乱以来,兵连祸结,汾阳王郭子仪从此征战疆场。
中原骏马搜求尽,沙苑年来草又芳。
中原的良马早已被搜求殆尽,如今沙苑只剩下一片萋萋芳草,再无牧马。
参考资料:
1、 吴战垒 王翼奇主编. 毛泽东欣赏的古典诗词[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2 ,261-262.。2、 孔维阳编著. 毛泽东书法创作历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2011 ,384.3、 自陈增杰编著. 唐人律诗笺注集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875.莫奏开元旧乐章,乐中歌曲断人肠。
开元后乐:指开元以后的音乐,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所谓“开天盛世”的官廷音乐。
邠(bīn)王玉笛三更咽,虢(guó)国金车十里香。
邠王:即李守礼,章怀太子李贤之子。邠王玉笛”,盖泛言侯王宴乐,不必指实。虢 国:指杨贵妃之姐虢国夫人。金车:装饰华美之车。
一自犬戎生蓟(jì)北,便从征战老汾阳。
犬戎:周代西方少数民族。周幽王十一年(前771),犬戎曾攻入周朝京城。这里借指胡人安禄山攻入长安事。蓟北:安禄山从范阳起兵作乱,范阳郡治在河北蓟县,因有此称。汾阳:指郭子仪。郭子仪平定安禄山叛乱有功,封汾阳那王。“老汾阳”,指其长期征战,岁月销磨于疆场之中。
中原骏马搜求尽,沙苑年来草又芳。
沙苑:在陕西大荔南洛水、渭水之间,地多沙草,宜畜牧,唐时曹于此置沙苑监,管领养马事。草又芳:暗示已无牧马。
参考资料:
1、 吴战垒 王翼奇主编. 毛泽东欣赏的古典诗词[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2 ,261-262.。2、 孔维阳编著. 毛泽东书法创作历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2011 ,384.3、 自陈增杰编著. 唐人律诗笺注集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875.此诗从开元乐写起,引出了唐王朝由胜转衰、安史之祸的缘由,从一个侧面揭露了战祸连年造成的悲惨现状。全诗以不见行踪的“悲愤”二字为宗,勾连各句,将跳跃幅度极大的四联诗融为一有机整体,表现出较为深厚的艺术功力。
首联“莫奏开元旧乐章,乐中歌曲断人肠。”的句意:不要再奏响那些霓裳羽衣舞和秦王破阵舞曲(虽然出现在李世民时代,但是开元时期仍在演绎),那是过去《忆昔》的回忆,想到这些,那辉煌的时代,对比此时兵荒马乱,“路有冻死骨”的惨景,真是悲从心起。
颔联“邠王玉笛三更咽,虢国金车十里香。”写两处场景的不同比较,王室后孙却遭遇软禁,生不如死,在三更尚不能眠,笛声哽咽,催人泪下,而那单单一个虢国夫人的车马,就是贴金镶钻,所谓宝马香车,暗示开元时候的物质生活糜烂,更飘逸出了夫人使用的熏香。两处对比烘托出唐朝政治失利者的悲哀和当朝者和宠臣们的逍遥。
颈联“一自犬戎生蓟北,便从征战老汾阳。”安禄山的胡人背景有《胡旋舞》为证,大概的词句为,“内有太真外禄山”。因此,说他们是蛮夷之乱也不为过。安禄山在蓟北筑城招兵买马,贮存武器钱粮,谋反叛变,汾阳王郭子仪长期征战,岁月销磨于疆场之中。
尾联“中原骏马搜求尽,沙苑年来草又芳。”最后一句,诗人发忧古之思,看到凄惨情景,不由叹声遽然,战事连连,中原的男儿被抓为壮丁当兵,连骏马都搜求一空;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岁月变迁,沙苑之战,以少胜多,取得胜利。但是这一切过去,意义也不过如此。老百姓死的死,亡的亡,只有这青草还在生长,其他的都转瞬即逝。
这首诗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开元后乐讲音乐这个题目,写出唐代兴衰的大感触来。这种以小见大,还有见微知著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周蒙,冯宇主编. 毛泽东喜读的古典诗词曲赋500篇[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2000 ,539-540.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656-657页
)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塞北的《梅花落》用羌笛吹奏,淮南小山为楚辞《招隐士》作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请你不要再吹奏前朝的曲子,来听听新创作的《杨柳枝》。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80-4812、 吴在庆.名家精注精评本·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9-2133、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7-81塞北梅花羌(qiāng)笛吹,淮(huá)南桂树小山词。
梅花:指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桂树:指西汉淮南王刘安的门客小山作的《招隐士》,其首句为“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翻:改编;一说演奏。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80-4812、 吴在庆.名家精注精评本·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9-2133、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7-81刘禹锡的乐府小章《杨柳枝词》,一共有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可说是这组诗的序曲,鲜明地表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革新精神。
首句“梅花”,指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曲,用笛子吹奏(羌笛是笛的一种),其曲调流行后世,南朝以至唐代文人鲍照、吴均、徐陵、卢照邻、沈佺期等都有《梅花落》歌词,内容都与梅花有关。(见《乐府诗集》卷二四)这句意思说,起源于塞北的《梅花落》是用笛子吹奏的乐曲。
次句讲的是《楚辞》中的《招隐士》篇。相传西汉淮南王刘安门客小山之徒作《招隐士》篇来表现对屈原的哀悼。《招隐士》首句云,“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下文又两处有“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之句,所以刘禹锡诗中以桂树指代《招隐士》篇。《招隐士》虽然篇章短小,但情辞悱恻动人,为后代所传诵。篇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尤为后世文人所赏爱,乐府杂曲歌辞有《王孙游》曲,南齐谢朓与王融、唐崔国辅均有歌词,即从此两句衍化出来。(见《乐府诗集》卷七四)次句意思是说,《招隐士》是淮南小山的歌词。《梅花落》曲原出塞北,歌咏梅花,《招隐士》出自淮南王门下,屡屡咏及桂树,它们与《杨柳枝词》(咏柳)都以树木为歌咏对象,在内容上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刘禹锡拿它们来与《杨柳枝词》相比。
《梅花落》、《招隐士》虽是产生于西汉的作品,但长久流传后世,到唐朝仍为人们所吟唱传诵。唐代文士不但写《梅花落》、《王孙游》乐府古题诗,而且在其他篇什中也常咏及这两个作品。如李白诗云:“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落梅花”即指奏《梅花落》曲。王维诗云:“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别》)即化用《招隐士》句意。这都可以说明这两个作品在唐代的影响。
刘禹锡固然也重视这两个作品的历史地位和长远影响,但他本着文学必须创新的原则,向时人提出:“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指出:《梅花落》、《招隐士》这两个作品毕竟是前朝之曲,不要再奏了,现在还是听他改旧翻新的《杨柳枝词》吧。《折杨柳》原来也是乐府旧曲。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歌辞》、《折杨柳枝词》,相和歌辞中有《折杨柳行》,清商曲辞中有《月节折杨柳歌》,其歌辞大抵是汉魏六朝的作品,都用五言古体来抒写。唐代不少文人所作《杨柳枝词》,从白居易、刘禹锡以至晚唐的李商隐、温庭筠、薛能等的许多作品,却都用七言近体的七绝形式来写作,虽然内容仍咏杨柳或与杨柳有关的事物,在形式上确是翻新了。唐人常用绝句配乐演唱,七绝尤多。《乐府诗集》都编入近代曲辞,表明它们是隋唐时代的新曲调。
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唱和酬答,白居易有《杨柳枝》组诗八首,其第一首云:“《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刘禹锡的《杨柳枝》组诗九首,就是与白居易唱和之作,因此首篇“塞北梅花”一章,在构思、造语上都非常接近。比较起来,刘的“请君莫奏”二句比白的“古歌旧曲”二句,语言更为精警动人,因而赢得更多读者的喜爱。这两句诗,不仅概括了诗人的创作精神,而且那些致力于推陈出新的人们,也都可以借用它们来抒发自己的胸怀,因此可说含蕴丰富,饶有启发意义。
此篇上下两联都接近对偶,每联意思都对称,词语则是大部分对称,于大体整齐匀称中显出流动自然之美。
)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红日高照锦官城头,朝霞把散花楼染得光彩夺目。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楼上的窗棂闪耀着金色光辉,门上的彩绘像锦绣一样美丽,珍珠串成的门帘悬挂在银色的帘钩上。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凌云欲飞的楼梯升起在碧绿的树丛中。站在楼头,放眼四望,一切忧愁愤懑的情绪都一扫而空了。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昏暗的暮雨潇潇飘向三峡,满江的春水环绕着双流城。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今天我来此登楼而望,简直就是在九重天之上游览。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19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63-765 .3、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锦城散花楼:锦城为成都的别称,又称锦里;散花楼,一名锦楼,为隋末蜀王杨秀所建,故址在今成都市区东北隅。
金窗夹绣户,珠箔(bó)悬银钩。
金窗、绣户:装饰华美的门窗。珠箔:即珠帘。用珍珠缀饰的帘子。银钩:玉制之钩。银:一作“琼”。
飞梯(tī)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飞梯:即高梯,指通往高处的台阶。忧:一作“愁”。
暮(mù)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三峡:指长江三峡。其说不一,今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在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双流:县名。属成都府,因以县在二江(郸江、流江)之间,故得名双流,即今四川省双流县。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19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63-765 .3、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 .全诗的大意是:在旭日初升霞光映照下,散花楼更显金碧辉煌、富丽堂皇。高梯入云,楼接霄汉,气象雄伟。诗人极目云天,心旷神怡,因而留连忘返。遥看潇潇暮雨飘洒向三峡,俯视春江绕城,景物尽收眼底。散花楼的美景竟然使诗人陶醉了。在此之后,诗人就要东行,前往三峡了。此时登楼竟如在九天云霄之上游玩。
诗人没有描写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等,而是通过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器物的色、光、形、态的变化和辉映,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这两句诗对仗修辞手法的运用,把初日临照下的锦城散花楼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全诗仅有这两句不合格律,如果去掉这两句,此诗就相当于一首五言律诗了。而这两句在诗中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诗眼”。前句的意象构成一幅十分鲜明的画面,后句写出了诗人的快意之感,这两句初步显示了李白极端夸张笔法的感染力。末句“如上九天游”则是再次抒发登楼的愉悦之情。
综观全诗,形象鲜明,意境飘逸,情景真切,开合自然。不仅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而且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虽属年少之作,已经显示了李白的诗歌天才,大手笔已见端倪,不是人尽能为之的。当时苏梃就称赞李白有雏凤之态。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 .
)
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
我来到商山看洛水,到幽静之处访神仙。
园绮复安在?云萝尚宛然。
甪里先生、夏黄公、东园公和绮里季如今在哪里?只有山上的萝藤依然茂密。
荒凉千古迹,芜没四坟连。
山上四座荒芜的坟墓相连,成了千古荒凉的遗迹。
伊昔炼金鼎,何年闭玉泉?
他们当初在这里炼金丹,什么时候金丹成而玉泉闭?
陇寒惟有月,松古渐无烟。
只有寒山映照着明月的冷光,千年古松也枝叶枯干,失去了往日的氛氲。
木魅风号去,山精雨啸旋。
山中只有妖魔鬼怪在兴风作浪。
紫芝高咏罢,青史旧名传。
曾经高声咏唱的紫芝歌已经停息,但是,高洁的英名却万古流传。
今日并如此,哀哉信可怜。
现如今的政治局面酷似当年,历史循环,让人悲伤!
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
商、洛:谓商山、洛水之间。
园绮复安在?云神尚宛然。
荒凉千古迹,芜没四坟连。
伊昔炼金鼎,何年闭玉泉?
陇寒惟有月,松古渐无烟。
木魅风号去,山精雨啸旋。
紫芝高咏罢,青史旧名传。
今日并如此,哀哉信可怜。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7-8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zhēng)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jiàng)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只要。龙城飞将: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也有人说是指卫青。《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教:令,使。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度:越过。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7-88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中国文学网.出塞二首·其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