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当年蔡琰曾作胡笳琴曲,弹奏此曲总共有十八节。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胡人听了泪落沾湿边草,汉使对着归客肝肠欲绝。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边城苍苍茫茫烽火无烟,草原阴阴沉沉白雪飘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先弹轻快曲后奏低沉调,四周秋叶受惊瑟瑟凋零。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董先生通神明琴技高妙,深林鬼神也都出来偷听。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慢揉快拨十分得心应手,往复回旋仿佛声中寓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声如山中百鸟散了又集,曲似万里浮云暗了又明。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像失群的雏雁夜里嘶叫,象胡儿恋母痛绝的哭声。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江河听曲而平息了波澜,百鸟闻声也停止了啼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仿佛乌孙公主远怀故乡,宛如文成公主之怨吐蕃。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幽咽琴声忽转轻松潇洒,象大风吹林如大雨落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有如迸泉飒飒射向树梢,有如野鹿呦呦鸣叫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长安城比邻给事中庭院,皇宫门正对中书省第宅。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房琯才高不为名利约束,昼夜盼望董大抱琴来奏。

蔡女昔造胡笳(jiā)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蔡女:蔡琰(蔡文姬)。相传蔡琰在匈奴时,感胡笳之音,作琴曲《胡笳十八拍》。有:通“又”。

胡人弹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shù)苍苍烽(fēng)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戍:边戍哨所。苍苍:衰老、残破貌。烽火:借代烽火台。荒:边陲、边疆。沉沉:低沉、阴沉貌。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sè)摵。
摵摵:弹叶之声。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gèng)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言:语助词。更:连词,与、和。将:语助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或进行。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且:表选择关系的连词,抑或、或者。(“是且非邪。”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sī)酸雏(chú)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酸:悲痛、悲伤。(“日磾观状,益增酸哽。”朱敬范《朱岱林墓志铭》)断绝:不连贯,时断时续。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弹家乡远,逻(luó)(suō)沙尘哀怨生。
乌孙:汉代西域国名。汉武帝钦命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昆莫。逻娑:唐时吐蕃首府,即今西藏拉萨。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皆远嫁吐蕃。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duò)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迸泉:喷涌出的泉水。飒飒:飞舞貌。木末:树梢。呦呦:鹿鸣声。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东掖:指门下省。门下省为左掖,在东。凤凰池:中书省。青琐门:汉时宫门,这里指唐宫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高才:指房琯。脱略:轻慢,不在意。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这首七言古体长诗,通过董大弹奏《胡笳弄》这一历史名曲,来赞赏他高妙动人的演奏技艺,也以此寄房给事(房琯),带有为他得遇知音而高兴的心情。

  诗开首不提“董大”而说“蔡女”,起势突兀。蔡女指东汉末年的蔡琰(文姬),文姬归汉时,感笳之音,翻笳调入琴曲,作《胡笳十八拍》(拍,等于段)。三、四两句,是说文姬操琴时,胡人、汉使悲切断肠的场面,反衬琴曲的感人魅力。五、六两句反补一笔,写出文姬操琴时荒凉凄寂的环境,苍苍古戍、沉沉大荒、烽火、白雪,交织成一片黯淡悲凉的气氛,使人越发感到乐声的哀婉动人。以上六句为第一段,诗人对“胡笳声”的来由和艺术效果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幽邃的艺术境界。读者要问:如此深挚有情的《胡笳弄》,作为一代名师的董庭兰又弹得如何呢?于是,诗人顺势而下,转入正面叙述。从蔡女到董大,遥隔数百年,一曲琴音,把两者巧妙地联系起来。

  “先拂商弦后角羽”,至“野鹿呦呦走堂下”为第二段。董大弹琴,确实身手不凡。“先拂”句是写弹琴开始时的动作。古琴七弦,配宫、商、角、徵、羽及变宫、变徽为七音。董大轻轻地拂拭琴弦,次序是由商弦到角弦,意为曲调开始时迟缓而低沉。琴声一起,“四郊秋叶”被惊得摵摵(shè设)而下。一个“惊”字,出神入化,极为生动。诗人不由得赞叹起“董夫子”来,说他的演奏简直象是“通神明”,不只惊动了人间,连深山妖精也悄悄地来偷听了!“言迟”两句概括董大的技艺。“言迟更速”、“将往复旋”,指法是如此娴熟,得心应手,那抑扬顿挫的琴音,漾溢着激情,象是从演奏者的胸中流淌出来。

  董大的指法使人眼花撩乱,那么琴声究竟如何呢?诗人不从正面着手,却以种种形象的描绘,来烘托那凄恻动听的声音。琴声忽纵忽收时,就象空廓的山间,群鸟散而复聚。曲调低沉时,就象浮云蔽天;清朗时,又象云开日出。嘶哑的琴声,仿佛是失群的雏雁,在暗夜里发出辛酸的哀鸣,嘶酸的音调,正是胡儿恋母声的继续。诗到此忽然宕开一笔,又联想起当年文姬与胡儿诀别时的情景,照应了第一段蔡女琴声,而且以雏雁喻胡儿,更使人感觉到琴音的悲切。接着二句,引自然界景物来反衬琴声的巨大魅力。琴声回荡,河水为之滞流,百鸟为之罢鸣,世间万物都为琴声所感动了,这不是“通神明”了吗?其实,川不会真静,鸟不会罢鸣,只是因为琴声迷住了听者,“洋洋乎盈耳哉”,唯有琴声而已。诗人接着指出,董大的弹琴不仅仅是动听而已,他还能完美地传递出琴曲的神韵。侧耳细听,那幽咽的声音,充满着汉朝乌孙公主远托异国、唐朝文成公主远度沙尘到逻娑(拉萨的另一音译)那样的异乡哀怨之情。这与蔡女造《胡笳弄》的心情是十分合拍的。

  直到“幽音”以下四句,诗人才从正面描写琴声,而且运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幽音”是深沉的音,但一经变调,就忽然“飘洒”起来。忽而象“长风吹林”,忽而象雨打屋瓦,忽而象扫过树梢的泉水飒飒而下,忽而象野鹿跑到堂下发出呦呦的鸣声。轻快悠扬,变幻无穷,怎不使听者心醉入迷呢?

  这一段,诗人洋洋洒洒,酣畅淋漓,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董大弹奏《胡笳弄》的情景。由于董大炉火纯青的技艺,蔡女“十八拍”丰富的琴韵得到充分的体现。诗人对董大的赞慕之情,自在不言之中。最后四句,是“兼寄房给事”的。唐朝帝都长安,皇宫面南坐北,禁中左右两掖分别为门下、中书两省。“凤凰池”指的是中书省,青琐门是门下省的阙门。给事中正是门下省之要职。诗没有提人而人在其中,而且暗示其密迩宫庭,官位令人羡艳。最后,诗以赞语作结。房琯不仅才高,而且不重名利,超逸脱略。这样的高人,正日夜盼望着你抱琴而去呢!这里也暗示董庭兰得遇知音,可幸可羡。而李颀对董弹《胡笳弄》的欣赏,以及所作的传神的描摹,自然也非知音莫能为。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首诗关联着三方面──董庭兰、蔡琰和房琯.写董庭兰的技艺,要通过他演奏《胡笳弄》来写。要写《胡笳弄》,便自然和蔡琰联系起来,既联系她的创作,又联系她的身世、经历和她所处的特殊环境。全诗的特色就在于巧妙地把演技、琴声、历史背景以及琴声所再现的历史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笔姿纵横飘逸,忽天上,忽地下,忽历史,忽目前。既周全细致又自然浑成。最后对房给事含蓄的称扬,既为董庭兰祝贺,也多少寄托着作者的一点倾慕之情。李颀此时虽久已去官,但并未忘情宦事,他是多么希望能得遇知音而一显身手啊!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韵译
当年蔡琰曾作胡笳琴曲,弹奏此曲总共有十八节。
胡人听了泪落沾湿边草,汉使对着归客肝肠欲绝。
边城苍苍茫茫烽火无烟,草原阴阴沉沉白雪飘落。
先弹轻快曲后奏低沉调,四周秋叶受惊瑟瑟凋零。
董先生通神明琴技高妙,深林鬼神也都出来偷听。
慢揉快拨十分得心应手,往复回旋仿佛声中寓情。
声如山中百鸟散了又集,曲似万里浮云暗了又明。
象失群的雏雁夜里嘶叫,象胡儿恋母痛绝的哭声。
江河听曲而平息了波澜,百鸟闻声也停止了啼鸣。
仿佛乌孙公主远怀故乡,宛如文成公主之怨吐蕃。
幽咽琴声忽转轻松潇洒,象大风吹林如大雨落瓦。
有如迸泉飒飒射向树梢,有如野鹿呦呦鸣叫堂下。
长安城比邻给事中庭院,皇宫门正对中书省第宅。
房琯才高不为名利约束,昼夜盼望董大抱琴来奏。

注解
弄:乐曲。(“时奏狡弄,则彷徨翱翔。”王褒《洞箫赋》)
房给事:姓房名琯,任给事中之职。
蔡女:蔡琰(蔡文姬)。相传蔡琰在匈奴时,感胡笳之音,作琴曲《胡笳十八拍》。
有:通“又”。(“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韩非子》)
戍:边戍哨所。
苍苍:衰老、残破貌。
烽火:借代烽火台。
荒:边陲、边疆。(“乞赐褒奖,以慰边荒。”《三国志》)
沉沉:低沉、阴沉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摵摵:落叶之声。
言:语助词。(“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更:gèng连词,与、和。(“着尽工夫是化工,不关春雨更春风。”杨万里《春兴》)
将:语助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或进行。(“宫使驱将惜不得。”白居易《卖炭翁》)
且:表选择关系的连词,抑或、或者。(“是且非邪。”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酸:悲痛、悲伤。(“日磾观状,益增酸哽。”朱敬范《朱岱林墓志铭》)
断绝:不连贯,时断时续
乌孙:汉代西域国名。汉武帝钦命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昆莫。
逻娑:唐时吐蕃首府,即今西藏拉萨。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皆远嫁吐蕃。
迸泉:喷涌出的泉水。
飒飒:飞舞貌。(“飒沓矜。”鲍昭《飞鹤赋》)
木末:树梢。(“好花生木末,衰蕙愁空园。”李贺《十二月乐辞·七月》)
呦呦:鹿鸣声。
东掖:指门下省。门下省为左掖,在东。
凤凰池:中书省。(“中书监令掌赞诏令。。。多承宠任,是以人因其位,谓之“凤凰池”焉。”杜佑《通典》)
青琐门:汉时宫门,这里指唐宫门。
高才:指房琯。
脱略:轻慢,不在意。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评析

  这首七言古体长诗,通过董大弹奏《胡笳弄》这一历史名曲,来赞赏他高妙动人的演奏技艺,也以此寄房给事(房琯),带有为他得遇知音而高兴的心情。

  诗开首不提“董大”而说“蔡女”,起势突兀。蔡女指东汉末年的蔡琰(文姬),文姬归汉时,感笳之音,翻笳调入琴曲,作《胡笳十八拍》(拍,等于段)。三、四两句,是说文姬操琴时,胡人、汉使悲切断肠的场面,反衬琴曲的感人魅力。五、六两句反补一笔,写出文姬操琴时荒凉凄寂的环境,苍苍古戍、沉沉大荒、烽火、白雪,交织成一片黯淡悲凉的气氛,使人越发感到乐声的哀婉动人。以上六句为第一段,诗人对“胡笳声”的来由和艺术效果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幽邃的艺术境界。读者要问:如此深挚有情的《胡笳弄》,作为一代名师的董庭兰又弹得如何呢?于是,诗人顺势而下,转入正面叙述。从蔡女到董大,遥隔数百年,一曲琴音,把两者巧妙地联系起来。

  “先拂商弦后角羽”,至“野鹿呦呦走堂下”为第二段。董大弹琴,确实身手不凡。“先拂”句是写弹琴开始时的动作。古琴七弦,配宫、商、角、徵、羽及变宫、变徽为七音。董大轻轻地拂拭琴弦,次序是由商弦到角弦,意为曲调开始时迟缓而低沉。琴声一起,“四郊秋叶”被惊得摵摵(shè设)而下。一个“惊”字,出神入化,极为生动。诗人不由得赞叹起“董夫子”来,说他的演奏简直象是“通神明”,不只惊动了人间,连深山妖精也悄悄地来偷听了!“言迟”两句概括董大的技艺。“言迟更速”、“将往复旋”,指法是如此娴熟,得心应手,那抑扬顿挫的琴音,漾溢着激情,象是从演奏者的胸中流淌出来。

  董大的指法使人眼花撩乱,那么琴声究竟如何呢?诗人不从正面着手,却以种种形象的描绘,来烘托那凄恻动听的声音。琴声忽纵忽收时,就象空廓的山间,群鸟散而复聚。曲调低沉时,就象浮云蔽天;清朗时,又象云开日出。嘶哑的琴声,仿佛是失群的雏雁,在暗夜里发出辛酸的哀鸣,嘶酸的音调,正是胡儿恋母声的继续。诗到此忽然宕开一笔,又联想起当年文姬与胡儿诀别时的情景,照应了第一段蔡女琴声,而且以雏雁喻胡儿,更使人感觉到琴音的悲切。接着二句,引自然界景物来反衬琴声的巨大魅力。琴声回荡,河水为之滞流,百鸟为之罢鸣,世间万物都为琴声所感动了,这不是“通神明”了吗?其实,川不会真静,鸟不会罢鸣,只是因为琴声迷住了听者,“洋洋乎盈耳哉”,唯有琴声而已。诗人接着指出,董大的弹琴不仅仅是动听而已,他还能完美地传递出琴曲的神韵。侧耳细听,那幽咽的声音,充满着汉朝乌孙公主远托异国、唐朝文成公主远度沙尘到逻娑(拉萨的另一音译)那样的异乡哀怨之情。这与蔡女造《胡笳弄》的心情是十分合拍的。

  直到“幽音”以下四句,诗人才从正面描写琴声,而且运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幽音”是深沉的音,但一经变调,就忽然“飘洒”起来。忽而象“长风吹林”,忽而象雨打屋瓦,忽而象扫过树梢的泉水飒飒而下,忽而象野鹿跑到堂下发出呦呦的鸣声。轻快悠扬,变幻无穷,怎不使听者心醉入迷呢?

  这一段,诗人洋洋洒洒酣畅淋漓,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董大弹奏《胡笳弄》的情景。由于董大炉火纯青的技艺,蔡女“十八拍”丰富的琴韵得到充分的体现。诗人对董大的赞慕之情,自在不言之中。最后四句,是“兼寄房给事”的。唐朝帝都长安,皇宫面南坐北,禁中左右两掖分别为门下、中书两省。“凤凰池”指的是中书省,青琐门是门下省的阙门。给事中正是门下省之要职。诗没有提人而人在其中,而且暗示其密迩宫庭,官位令人羡艳。最后,诗以赞语作结。房琯不仅才高,而且不重名利,超逸脱略。这样的高人,正日夜盼望着你抱琴而去呢!这里也暗示董庭兰得遇知音,可幸可羡。而李颀对董弹《胡笳弄》的欣赏,以及所作的传神的描摹,自然也非知音莫能为。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首诗关联着三方面──董庭兰、蔡琰和房琯.写董庭兰的技艺,要通过他演奏《胡笳弄》来写。要写《胡笳弄》,便自然和蔡琰联系起来,既联系她的创作,又联系她的身世、经历和她所处的特殊环境。全诗的特色就在于巧妙地把演技、琴声、历史背景以及琴声所再现的历史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笔姿纵横飘逸,忽天上,忽地下,忽历史,忽目前。既周全细致又自然浑成。最后对房给事含蓄的称扬,既为董庭兰祝贺,也多少寄托着作者的一点倾慕之情。李颀此时虽久已去官,但并未忘情宦事,他是多么希望能得遇知音而一显身手啊!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李颀此诗,约作于天宝六、七载(747—748)间。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所谓“胡笳声”,也就是《胡笳弄》,是按胡笳声调翻为琴曲的。所以董大是弹琴而非吹秦胡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颀

李颀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114篇诗文

猜你喜欢

秋夜山居二首

:

幽居正想餐霞客,夜久月寒珠露滴。
千年独鹤两三声,飞下岩前一枝柏。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幽居正想餐霞客,夜久月寒珠露滴。
隐居在山野想着那些餐霞的人,夜晚越来越长,冷月下露珠儿正在下滴。

千年独鹤两三声,飞下岩前一枝柏。
这地方千年来只有孤独的老鹤啼叫过三两声,一棵松柏从岩石上飞斜下来。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大雁的声音渐响渐远人声也随着消失,是哪家的纺织机织出了像新下的雪一样的绸缎。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我这山野之人一醉醒来之时,百尺高的老松树正衔着半轮明月。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0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幽居正想餐(cān)霞客,夜久月寒珠露滴。
幽居:隐居。

千年独鹤(hè)两三声,飞下岩前一枝柏。

去雁(yàn)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绝:停止,罢了,稀少。素:白色。机:纺织机。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xián)半月。
野客:村野之人。多借指隐逸者。衔:用嘴含,用嘴叼。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0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幽居正想餐霞客,夜久月寒珠露滴。
千年独鹤两三声,飞下岩前一枝柏。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本诗是唐代诗人施肩吾所写的七言诗。在诗中运用了“幽居”、“月寒”、“珠露”等词渲染了居住地点的气氛。用“千年独鹤两三声”、“去雁声遥人语绝”等句子说明孤寂和幽静。而“谁家素机织新雪”是妙笔,写景状物意境深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玉女舞霓裳

:
舞势随风散复收,歌声似磬韵还幽。
千回赴节填词处,娇眼如波入鬓流。

舞势随风散复收,歌声似磬韵还幽。
女子的舞姿随风散开又收起婀娜身影翩翩起舞,歌声如乐器一样铿锵有力既富有韵律又十分悠扬。

千回赴节填词处,娇眼如波入鬓流。
她翩翩起舞以目传情,发鬓之间的那对娇眼,如水波一样清澈让人神魂颠倒。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乐游原

: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天空广阔无边鸟儿消失天际,古时的遗迹消失在这荒废的乐游原里。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想要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那五陵的树木都在那萧瑟而秋风中。

参考资料:

1、 罗时进.杜牧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81-182

长空澹(dàn)澹孤鸟没,万古销(xiāo)沉向此中。
澹澹:广阔无边的样子。没:消失。销沉:形迹消失、沉没。销:同“消”,消散,消失。此中:指乐游原四周。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líng)无树起秋风。
事业:功业。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分别为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惠帝刘盈的安陵,汉景帝刘启的阳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约位于现在的西安市西北。无树:即每棵树。

参考资料:

1、 罗时进.杜牧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81-182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上联描写了乐游原的景色,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登临乐游原,只见孤鸟远飞;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惟有长空永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夕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对执政者的劝勉忠告。诗人在此展示了永恒的宇宙对有限的人事的销蚀,深感人世盛衰、兴亡迭代、终在无限的宇宙中归于寂灭,可见诗人感慨之深。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下联萧瑟凄凉,衰败的景色使诗人对历史的风云变幻,人世沧桑发出由衷的感慨。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用典的修辞手法,凝练含蓄,反用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飞意”,言汉朝之英雄伟业皆已成历史陈迹,诗人内心对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驱除侵略者抱有崇高的爱国热情,感喟之情极深。

参考资料:

1、 罗时进.杜牧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81-18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过故人庄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702、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62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具:准备,置办。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黍: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邀:邀请。至: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é,旧时读xiá)
合:环绕。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斜:倾斜。另有古音念xiá。

开轩面场圃(pǔ),把酒话桑麻。
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还:返,来。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9-702、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62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具”和“邀”说明此饭局主人早有准备,说明了故友的热情和两人之间的真挚的情感。“感惠徇知”在文学艺术领域真挚的情感能催笔开花。故人“邀”而作者“至”,大白话开门见山,简单而随便。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上句描述的美景即入屋里来,“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细微的动作表现出了主人的豪迈。窗外群山环抱绿树成阴,窗内推杯换盏,这幅场景,就是无与伦比的古人诗酒田园画。“场圃”的空旷和“桑麻”的话题又给人以不拘束、舒展的感觉。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这就是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这首诗没有渲染雕琢的痕迹,自然的风光,普通的农院,醇厚的友谊,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他把艺术美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参考资料:

1、 高惠瑢.唐代诗歌鉴赏.上海:上海文学出版社,2008:397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8-3893、 刘征.唐诗随评.武汉:湖北文化出版社,1999:31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昔日西晋王朝的政权崩溃时,中原一代的人民纷纷向南边逃亡。

沙尘何茫茫,龙南斗朝昏。
当时的局势多么纷乱,乘机崛起的军阀割据势力日日夜夜争斗不休。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胡人的马儿在汉地上奔驰,苻坚率领着前秦的军队威胁着中原。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贤明而有才能的大臣谢安察觉到了国家即将衰败的命运,为了挽救危局,抵御侵扰,他迅速地东山再起。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晋军衣甲鲜明,军容雄壮,气势不凡;沿江陈兵,直到海隅,场面颇为壮观。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前秦的军队声势浩大,披甲执戈的军士像天上的积云一样聚集。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苻坚骄傲狂妄,不可一世,他自认兵强马多,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然而东晋王朝的局势开始好转,苻坚的军队吓得魂飞魄散。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谢安于谈笑间打败了前秦的军队,老百姓都敬重他,希望他能执掌朝政。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如今到古城金陵探访古迹,还可以见到当年的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依靠着栏杆远望四周险峻的地势,高耸的谢安墩上没有人群喧哗的声音。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我想象着谢安当年的风姿,缅怀着右军将军王羲之曾劝谢安以国事为重的言语。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王羲之和谢安志同道合,都有为国效力的心愿。他们虽已做古,其功绩却长存于世,就像蕙兰留下的芳根一样。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白鹭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飞过,青龙山迎接着初生的太阳。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虽然年代久远,谢安墩却依旧存在;只是楼台倒塌,到处长满繁盛的庄稼。

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我来这喝喝酒,并将在这墩上建造林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等到功成名就的时候,我将拂袖而去,到武陵源去过隐居生活。

参考资料:

1、 张厚余 .《太白诗传(下)》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7月 :146-147 .2、 (唐)李白,(唐)杜甫,(唐)白居易著 .《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2-01 :147 .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永嘉:晋怀帝年号.永嘉5年(311)匈奴贵族刘曜攻陷洛阳,杀死七民三万余人,中原一带人纷纷南耷避乱。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龙虎:喻指当时乘机崛起的割据势力。朝昏,即朝蒋。日日夜夜。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风:放逸,引申为追逐、奔弛。天骄:天之骄子,本指匈奴.这里指侍坚的前秦。蹙,迫,侵扰。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哲匠:指贤明有才之士.这里指谢安。云鹏:大鹏,指谢安。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组练:古时车卒与步兵穿的战服。楚国,指江淮一带。此句形容晋军衣甲鲜明、军容雄壮。海门:指海边。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西秦:指十六国时苻坚的前秦。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投鞭:据《晋书·符坚载记》:荮坚进攻东晋时,曾吹嘘其兵力强大,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一扫不足论,一举荡平晋军不在话下,此二句描绘苻坚的骄傲狂妄不可一世。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皇运:指东晋王朝的命运。返正,复归于正道,这里是振兴的意思。丑虏:指苻坚的军队,无遗魂,吓掉了魂。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谈笑”二句: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苻坚攻晋时,谢安镇静如常,与其侄谢玄对局下棋.谈笑自若、遏:阻挡,此二二句意为:谢安谈笑自若地扣。败了前秦军,老自姓希望他执掌朝政。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凭览:倚栏远望,周,四周。高标:指谢安墩高高耸立。绝人喧,无喧闹之声。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东山,指谢安。谢曾隐居东山。右军言: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与王羲之(右军)同登冶城时.王对谢说:“现在天下大乱,应人人为国效力,不可空谈,荒废正业。”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白鹭:白鹭洲,在今南京,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有“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句。青龙:山名,在南京东南。朝暾:初升的太阳。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云物:景物。

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清波:指酒。树名园:在墩一上建筑林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武陵:郡名,在今湖南常德市一带。武陵源即桃花源,晋陶潜有《桃花源记》,这里指隐居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张厚余 .《太白诗传(下)》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7月 :146-147 .2、 (唐)李白,(唐)杜甫,(唐)白居易著 .《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2-01 :147 .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
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
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
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
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
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
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
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
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
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
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从“晋室昔横溃”到“天骄蹙中原”是诗歌的第一部分。西晋末年,军阀割据,朝野纷争不断。“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两句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令人窒息的乱世画面。“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是指,当时匈奴的军队相继攻陷了洛阳和长安,整个中原已经在胡人的铁蹄之下。此刻如果再没有杰出的将领出来抵御侵略,司马王朝必将灭亡。这一段极力描述局势的纷乱与紧迫.是在为下一段谢安的出场做铺垫。时势造英雄.正是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主人公才可更具英雄色彩。

  从“哲匠感颓运”到“苍生望斯存”为诗歌的第二部分。谢安于乱世中应时而出,保住了岌岌可危的司马王朝的半壁江山。为了表现谢安的雄才大略,诗人首先描述苻坚领导的前秦军队是如何强大。由“百万众”和“如云屯”即可看出,前秦的兵士众多,气势恢宏,这正与西晋王朝混乱纷杂的局势形成鲜明的对比。“投鞭可填江”,固然是在描述苻坚的狂妄自傲、不可一世,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前秦的军队之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谢安临危受命,凭借卓尔不群的军事才能,在淝水将前秦的军队一举击破,使“淝水之战”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又一场著名战役。诗人又用“谈笑”一词勾勒出了谢安从容不迫的气度。战场上刀光剑影,惨烈异常,而谢安依然能够轻松自如,从容面对。这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三国时的奇才诸葛亮。“丑虏无遗魂”,写前秦军队的落荒而逃,既和前面大军进攻中原时的浩浩荡荡以及苻坚的不可一世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烘托出谢安战绩的显赫。这一战的胜利为谢安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推崇,使他得以流传百世,受人敬仰。

  从“冶城访古迹”到“归入武陵源”是诗歌的最后一部分。诗人的目光从历史上回到了现实中。谢安墩地势高耸,鲜有人声喧哗,这样略显荒凉的场景引发了诗人更多的思考。王羲之当年正是在这里劝谢安以国家危亡为己任,这才有了之后谢安的应时而出、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雄之举。 “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王羲之和谢安可谓志同道合,就像梧桐与嘉树一样,而他们的故事也如同蕙草留下的芳根一样,成为了代代相传的千秋佳话。想到这段历史,诗人很自然地就会联系到自己。他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自己的才能,他相信只要有机会,自己也可以像谢安一样,建立不朽的功绩。然而身边并没有像王羲之之于谢安这样的知己,自己空有才华而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苦闷无处排遣。在谢安墩上远望,白鹭在春天的小洲上空飞过,青龙山迎接着初生的太阳。诗人看见的自然景物都蕴含着生机和希望,而身边的谢安墩由于年代久远,楼台倒塌,到处长满繁茂的庄稼。这使他再次感叹功名富贵的不可长存,于是又有感而发: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建功立业,实现心中抱负,一定会辞去官职,到归隐之地享受田园牧歌的生活。

  李白的诗歌字里行间常常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他渴望建功立业,渴望被赏识被重用,从而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为国效劳。谢安一战而平天下的壮举正是他最大的理想。因而登上谢安墩,诗人才会有这样多的感慨。虽然现实中有诸多不如意,他依然期待着有机会建立不朽的功业,这也是李白和一些归隐诗人不同的地方。很多怀才不遇的诗人在残酷的现实中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小隐于林,独善其身。而李白尽管有归人武陵源的念头,也依然希望是在“功成”之后再将其实现。这成了他坚持一生的信念,也成为其大部分诗篇的终极主题。

参考资料:

1、 李白,杜甫,白居易 著,杨芳云 编译 .《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2-1 :147-148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