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判官赴东江

:
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
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
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
遥知辨璧吏,恩到泣珠人。

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
听说皇上的使臣,刚才跟着当地的官员走了。

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
封赏的圣旨传达给蛮夷,(赏赐)中原仕宦的服饰教化赤体纹身的人。

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
浓浓的树色分开扬子江,富春江充满浪潮声。

遥知辨璧吏,恩到泣珠人。
我知道你这次远去负有置办玉璧的使命,会把朝廷的恩泽带给边远南方的人。

闻道皇华使,方随皂(zào)盖臣。
皇华使:皇帝的使臣。皂盖:古代官员所用的黑色蓬伞。

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
封章:言机密事之章奏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亦称封事。文身:未开化的民族。

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
树色:树木的景色。富春:古县名,县治在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

遥知辨璧(bì)吏,恩到泣珠人。
遥知:在远处知晓情况。泣珠: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神话传说中鲛人流泪成珠,亦指鲛人流泪所成之珠。后用为蛮夷之民受恩施报之典实。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听说皇上的使臣,刚才跟着当地的官员走了。
封赏的圣旨传达给蛮夷,(赏赐)中原仕宦的服饰教化赤体纹身的人。
浓浓的树色分开扬子江,富春江充满浪潮声。
我知道你这次远去负有置办玉璧的使命,会把朝廷的恩泽带给边远南方的人。

注释
皇华使:皇帝的使臣。
皂盖:古代官员所用的黑色蓬伞。
封章:言机密事之章奏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亦称封事。
文身:未开化的民族。
树色:树木的景色。
富春:古县名,县治在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
遥知:在远处知晓情况。
泣珠: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神话传说中鲛人流泪成珠,亦指鲛人流泪所成之珠。后用为蛮夷之民受恩施报之典实。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维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360篇诗文

猜你喜欢

绿珠篇

:
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
此日可怜君自许,此时可喜得人情。
君家闺阁不曾关,常将歌舞借人看。
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
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

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
石崇家的金谷园最看重新的歌舞伎艺,不惜用十斛明珠买下美妓绿珠。

此日珠怜君自许,此时珠喜得人情。
此日是他给予怜爱之日,此时是珠喜得到人的愉悦之时。

君家闺阁不曾关,常将歌舞借人看。
你家的内室夫人不曾为难于我,时常把我的歌舞借给别人看。

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
而那凭意使气逞雄作豪而不讲理的,以他骄傲的势力来横加干涉、威逼。

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
与你辞别终究是不忍分离,只能徒劳地掩袖拭泪擦毁了粉妆。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
在这高楼之上你我至此永别,一旦之间我用自尽表明忠贞。

参考资料:

1、 杨佐义主编.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 (上):长春出版社,1994年01月:第71-72页

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hú)买娉(pīng)婷。
绿珠:晋代石崇的宠妓,美艳而善吹笛。孙秀想夺占归己,绿珠得知,当场坠楼自杀而死。石家:石崇家。石崇:晋代青州人,官至卫尉卿。因经商巨富。金谷:园林名。石崇在洛阳西北金谷涧所建。斛:古代量器。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娉婷:美女,指绿珠。

此日可怜君自许,此时可喜得人情。
怜:爱。人情:指人的愉悦之情。

君家闺(guī)阁不曾关,常将歌舞借人看。
闺阁:内室。借人:借给别人。

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
横相干:横加干涉。

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mèi)伤铅粉。
铅粉:粉妆。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
百年:意为永别。尽:死。

参考资料:

1、 杨佐义主编.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 (上):长春出版社,1994年01月:第71-72页
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
此日可怜君自许,此时可喜得人情。
君家闺阁不曾关,常将歌舞借人看。
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
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

  这首诗首四句忆昔,叙述绿珠初进石家并倍受石崇的怜爱;次四句指出绿珠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最后四句,紧承前诗,叙写绿珠的惨死,语言中充满悲愤。全诗虽咏绿珠,实则借以抒发诗人对其侍婢窈娘的爱恋和对武承嗣的怨愤。诗分三节,每四句一节,意随韵转,语调慷慨激昂,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前四句叙述绿珠入金谷园,得到石崇宠爱的情事。像石崇这样的巨富,出于对声伎的爱好,“明珠十斛买娉婷”本是常事;但在这里,着意表现的并非其一掷千金的豪举,而是石崇对自己的重视和赏爱。

  “此日”二句,将一个普通下层歌女的可喜可爱,由外表到内心,都加以生动展现。这两句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男女双方对爱情遇合的热烈感情。复沓的句式加强了感情的表达。君怜我而我亦感君,正是日后以身相殉的感情基础。

  中间四句叙写权豪势力横加压迫,强取豪夺。先说石崇对自己闺中的声伎并不秘藏,常将歌妓舞女的才艺展示给外人观赏。而这,正成了致祸的直接根由,招致了“骄矜势力”的横加干求索要。这里用“意气雄豪”“骄矜势力”“非分理”“横相干”等一系列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揭示出权豪势力的骄矜自得、专横无理、气焰熏天的丑恶凶暴面目。表面上指孙秀,实际上指当权的武承嗣,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怨愤之情。

  最后四句,写绿珠不忍辞石崇而去,决心以身相殉。 两用“君”字,如面对石崇哀愤呼告。接着用“终不忍”一笔兜转,展示出内心万难割舍的深情。尽管不忍离去,却又无法违抗,只能空自掩面饮泣,泪湿铅粉而已。去既不忍,留亦无法,只有以身相殉。

  末二句是绿珠坠楼前的内心独白,是誓死忠于爱情、反抗强暴的宣示。“百年离别”,即使最相爱的情侣之间,也终有离别之时,但这离别却因横暴势力的“相干”不得不“在高楼”演出这极惨烈的一幕,却是惊心动魄的悲剧。既然不能百年相守,只能“一旦红颜为君尽”,用死来表明对所爱者的忠贞,对横暴势力的反抗了。“百年”与“一旦”鲜明对照,将誓死相殉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这个结尾,是全诗感情的结穴和高度凝聚,沉痛愤激,直截决绝。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01:第112-113页2、 刘学锴撰.唐诗选注评鉴 上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09:第59-6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过碛

: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异乡客子在黄沙碛里把路迷,四下张望只觉得云天向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只说是地到此尽天也到此尽,我已走到安西却还要再向西。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71-172

黄沙碛(qì)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碛: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黄沙:指沙漠地区。云天:高空。直下低:往下低落。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言:说。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71-172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这首诗显示的是作者在大漠上行旅时所望见的景色和所产生的感觉。首句“黄沙碛里客行迷”,是写置身于荒漠中,不仅前路迷茫,不知何往,如韦应物《调啸词》所写的“东望西望路迷”;而且感到心情迷惘,无所归依,如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词所写的“此时心转迷”。句中的这个“迷”字,与作者的另一首《宿铁关西馆》诗“乡遥梦亦迷”句中的“迷”字一起来看,可能还含有回首万里、归路亦迷的意思在内。

  第二句“四望云天直下低”,回应第一句,描写在广阔无限的沙漠中,四面远望,天地相接,云天低迷,而这一印象正引出和加重了行客的迷失心情。这个“低”,虽属视官的错觉,却是望中的实感。陆游《游修觉寺》诗中的“天向平芜尽处低”句,写的也是这样一个错觉和实感;而岑参所写的,是在西北高原上、浩翰沙漠中的特别鲜明、强烈的感受。

  第三句“为言地尽天还尽”,又直承这第二句。正因远望中云天四垂,低与地连,所以进而觉得地到了尽头,天也到了尽头。诗人到达安西后,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诗中还写有“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两句。“寻河”是虚写,用汉使通西域典故(见《汉书·张骞传》;“过碛”是实写,记自身的历程。“地尽”、“天低”则重述了这一过碛时由直觉产生的印象。

  末句“行到安西更向西”,宕开诗笔,另拓诗境,表现天地本自无边无涯,地外仍有地,天外仍有天,过了大漠还在向西方延伸,以见天地之末“尽”。这一收尾也许另有一层意思,如李益的《征人歌》所说:“塞外征行无尽日”,虽然已经抵达安西,征行还不会结束。

  诗写诗人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上日夜西行时,眼前看到的景色、直觉中构成的印象、内心处触发的感受。岑参的边塞诗,常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这首绝句中所写的“云天直下低”、“地尽天还尽”,也带有夸张色彩。但这种夸张,不是对真实的歪曲,而是对真实的强化,更形象、更逼真可感地表现了诗人在那样一个独特环境中所看到的独特景色、所产生的独特感受。

  有些边塞诗,往往经过高度概括,甚或出于凭空想象,所写的景物情事常常共性多,个性少,纵有典型意义,不免陈陈相因。岑参所写,则大都是实地见闻、亲身感受,以不同于一般边塞诗的面目出现,奇葩独放,异境别开,使人眼目为之一新。从这首绝句,也可尝鼎一脔,窥豹一斑。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30-33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宿龙兴寺

:
香刹夜忘归,松清古殿扉。
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香刹夜忘归,松清古殿扉。
造访龙兴寺,夜深忘记了归去;青青古松树,掩映佛殿的大门。

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方丈室里宽敞干净,灯火通亮;和尚披衣系着佛珠,吟诵诗文。

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
心地像阳光般明亮,纯洁透明;佛法如莲花般圣洁,微妙清静。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天女撒下的花朵,飘落佛前;衔花翻飞的鸟儿,离去无声。

参考资料:

1、 刘炜评主编.唐诗宝鉴·山水田园卷.陕西: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15-16

香刹(chà)夜忘归,松清古殿扉(fēi)
香刹:寺院。此指龙兴寺。忘归:忘返。

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方丈室:指寺院住持的居室。比丘:和尚。

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
心:禅心。青莲:青色莲花,佛书中多喻眼睛。喻法:用事例比喻来讲佛法。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xián)飞。
天花:天女所散之花。

参考资料:

1、 刘炜评主编.唐诗宝鉴·山水田园卷.陕西: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15-16
香刹夜忘归,松清古殿扉。
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此诗写龙兴寺环境清凉寂静,寺内的僧人善良勤勉,日夜为香客祈福,对佛法的钻研很勤奋。诗人具体通过“灯明方丈室”、“青莲喻法微”来点明。作为辅助,诗人用了“珠系比丘衣”、“白日传心净”两个句子,逻辑上很严密。为了展现龙兴寺环境的优美,诗人用到了对比这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殿内是低低的诵经声,殿外却有山禽自由来去。俗话里常用“门可罗雀”形容人家的偏僻冷清,这里诗人就用“处处衔鸟飞”来写照寺内庭园中的清静。佛门之内不得喧哗吵闹是常理,用易于明白的修辞来表现其实也显露了诗人的修养,这样写寺庙是很妥当的。当然如果这里把“处处衔鸟飞”理解成是与僧人心静之态做对比,更突出了龙兴寺和尚的修为,也是可以的。

  有寺无僧不成灵静,有僧无寺不成雅意。龙兴寺既有古刹的风貌,又有修行高深的僧侣,所以自有其不同凡响之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

: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暮春时满眼是异乡的草木,晚景中看到那渡津的关楼。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伯夷曾住过的首阳山,想去瞻仰却没有过河的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于是登上了潼关城头眺望,俯瞰着黄河滔滔奔流。

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自从黄河把大山分开,从此此地征战不休,血流成河。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
潘岳在此作下行行名赋,赫赫曹公于此显奇谋。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大河上经历了多少往事,如今只见一片凄凉笼罩着空空的河洲。

参考资料:

1、 阮堂明 解评.岑参集.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2010:1-52、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0-132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jīn)楼,
别乡树:指岑参在长安的居处。津楼:指风陵津楼。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伯夷:商末士君子。首阳山:即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首阳山与华山为黄河所隔。

(suì)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关城:指潼关城墙。洪河:指黄河。

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巨灵:指河神,此处指黄河。流血:言自古以来此地征战不休,鲜血染红了黄河水。一作“流尽”。

行行潘生赋(fù),赫(hè)赫曹公谋,
潘生:指西晋文人潘岳。他曾西来长安,作《西征赋》。曹公:即三国曹操,曹操曾西征韩遂、马超,过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参考资料:

1、 阮堂明 解评.岑参集.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2010:1-52、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0-132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此四句写诗人于暮春离开长安,东归途中的所见所感。西去的夕阳徘徊在津楼上久久不下,漫漫归程缥缈在前方,使游子产生一种无所归依感,商末“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的伯夷、叔齐二君子忽然浮现在眼前,多想一睹他们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可在对岸的首阳山无轻舟可济,只能望洋兴叹,空发幽情。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此四句写关城落照中,诗人往登城楼,高处远望,但见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卷夹着沉重的人类历史伤痕,吞噬着无数英魂的悲咽和哀叹,滔滔东流去。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此四句写诗人睹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发思古之幽情,仰慕千古流传的潘岳之赋,缅怀赫赫战功的曹公。自古多为兵家征战之地的潼关,因为有了这份历史的厚重,诗人落寞无聊赖的心绪也变得更加凄凉怅惘。

  诗人献书阙下,对策落第,心绪不佳。东归途中,登高远望,睹奔流万年的黄河水,思古人征战杀伐的累累战绩,叹自己茫然无着的仕途。语言平易浅近,脱口而出,有自然天成的浑圆美,亦可见出岑参早年艺术功底尚不深湛,有偏于浅近平淡之感。诗写一种愁绪,而寄怀于思古之幽情,篇终“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从怀古转到诗人,含蓄浑涵,耐人寻味,直有阮籍《咏怀诗》之深婉不迫、蕴藉思深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阮堂明 解评.岑参集.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2010:1-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夜喜遇王处士

: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在房屋北边的菜园锄豆完毕,又从东边田地里收割黄米归来。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在这月圆的秋夜,恰与老友王处士相遇,更有星星点点的秋萤穿梭飞舞。

参考资料:

1、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1-2页 .

北场芸(yún)(huò)罢,东皋(gāo)(yì)(shǔ)归。
处士:对有德才而不愿做官隐居民间的人的敬称。北场:房舍北边的场圃。芸藿:锄豆。芸,通“耘”,指耕耘。藿,指豆叶。东皋:房舍东边的田地。皋,水边高地。刈(割。黍:即黍子。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生长在北方,耐干旱。籽实淡黄色,常用来做黄糕和酿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yíng)飞。
萤:萤火虫。

参考资料:

1、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1-2页 .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作者王绩由隋入唐,诗风朴实自然,一洗齐梁华靡浮艳的旧习,在唐初诗上独树一帜。这首描写田园生活情趣小诗,质朴平淡中蕴含着丰富隽永诗情。颇能代表他艺术风格。

  前两句写农事活动归来。北场、东皋不过泛说屋北场圃家东田野并非实指地名。“东皋”暗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诗句点明归隐躬耕身分。芸(通“耘”)藿就是锄豆,它和“刈黍”一样都是秋天农事活动。这两句平平叙述没有任何刻画渲染,平淡到几乎不见有诗。但这种随意平淡语调和舒缓从容节奏中透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习惯和一片萧散自得、悠闲自如的情趣。王绩归隐生活条件优裕。参加“芸藿”、“刈黍”一类田间劳动,只是他田园生活一种轻松愉快的点缀。这种生活所造成心境和谐平衡,是下两句所描绘“秋夜喜遇”情景的背景与条件。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带着日间田野劳动后轻微疲乏和快意安恬,怀着对归隐田园生活欣然自适,两位乡居老朋友在宁静美好的秋夜不期而遇了。这一个满月之夜,整个村庄和田野笼罩在一片明月辉映之中,显得格外静谧、安闲、和谐。穿梭飞舞着星星点点秋萤,织成一幅幅变幻不定的图案。它们的出现,给这宁静安闲山村秋夜增添了流动意致和欣然生意,使它不致显得单调与冷寂。同时这局部流动变幻又反过来更衬出了整个秋夜山村宁静安恬。这里对两相遇场面没有作任何面描写也没有一笔写“喜”字,但透过这幅由溶溶明月、点点流萤所组成山村秋夜画图,借助于“相逢”、“更值”这些感情色彩浓郁词语点染诗人那种沉醉于眼前美好景色中快意微醺,那种心境与环境契合无间、舒适安恬以及共对如此良夜幽景,两位朋友别有会心微笑和得意忘言情景都已经鲜明地呈现读者面前了。

  以情驭景,以景托情,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选取“北场”、“东皋”、“秋月”、“夜萤”这不同方位的四景对诗人逢友的兴奋心情进行点染,但每景又都饱含着诗人喜悦的情愫。前两句描绘在满载劳动的喜悦中与好友相逢的场景,有喜上加喜的意味蕴含其中。后两句写天公作美,友人得团聚,以喜庆之景来烘托遇友之喜,使诗歌境界弥漫着一种欢快的氛围。

  王绩不少诗篇尽管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羁束不满却又往往表现出遗世独立、消极隐遁思想。他名篇《野望》同样不免有这种消极倾向。这首小诗虽写田园隐居生活却表现了乡居秋夜特有美以及对这种美的心领神会,色调明朗富于生活气息。他诗有真率自然、不假雕饰之长但有时却过于率直质朴而乏余蕴。

  这首诗则既保持朴素自然优点又融情入景,不经意地点染出富于含蕴意境。从田园诗发展上看,陶诗重写意,王维田园诗则着意创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王绩这首诗不妨看作王维田园诗先声。从诗中还可以看到陶诗影响,但它从整体上说已经属于未来诗歌发展时代作品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4页 2、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1-2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