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十志十首 其三 樾馆
紫岩隈兮青溪侧,云松烟茑兮千古色。芳靃蘼兮荫蒙茏,幽人构馆兮在其中。
靃蘼蒙茏兮开樾馆,卧风霄兮坐霞旦。粤有宾兮时戾止,樵苏不爨兮清淡已,永岁终朝兮常若此。

紫岩隈兮青溪侧,云松烟茑兮千古色。芳靃蘼兮荫蒙茏,幽人构馆兮在其中。
靃蘼蒙茏兮开樾馆,卧风霄兮坐霞旦。粤有宾兮时戾止,樵苏不爨兮清淡已,永岁终朝兮常若此。
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
卖花翁摘下一丛新鲜的花朵,担入了许府和史府。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
东风吹来,不见百花绽放,寂寥空空,心中失落无比,只知百花闭锁进豪门深府。
参考资料:
1、 梁川等,《唐诗三百首鉴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05,第388-389页和烟和露(lù)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
和烟和露:花采摘下的露珠和水气。许史家:汉宣帝的外戚,代指豪门势家。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
参考资料:
1、 梁川等,《唐诗三百首鉴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05,第388-389页“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这一联交代卖花翁把花送入贵家的事实。和烟和露,形容花刚采摘下来时缀着露珠、冒着水气的样子,极言其新鲜可爱。许氏与史氏,汉宣帝时的外戚。“许”指宣帝许皇后家,“史”指宣帝祖母史良娣家,两家都在宣帝时受封列侯,贵显当世,所以后人常用来借指豪门势家。诗中指明他们住在宫城以内,当是最有势力的皇亲国戚。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这后一联抒发作者的感慨。东风送暖,大地春回,鲜花开放,本该是一片烂漫风光。可豪门势家把盛开的花朵都闭锁进自己的深宅大院,剩下那白茫茫的田野,不容点缀些许春意,景象十分寂寥。“不教”一词,显示了豪富人家的霸道,也隐寓着诗人的愤怒,但诗人不把这愤怒直说出来,却托之于东风的惆怅。东风能够播送春光,而不能保护春光不为人攫走,这真是莫大的憾事;可就连这一点憾恨,也无处申诉。权势者炙手可热,于此可见一斑。
诗篇由卖花引出贵族权门贪婪无厌、独占垄断的罪恶。他们不仅要占有财富,占有权势,连春天大自然的美丽也要攫为己有。诗中蕴含着的这一尖锐讽刺,比之白居易《买花》诗着力抨击贵人们的豪华奢侈,在揭示剥削者本性上有了新的深度。表现形式上也不同于白居易诗那样直叙铺陈,而是以更精炼、更委婉的笔法曲折达意,即小见大,充分体现了绝句样式的灵活性。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36页参考资料:
1、 顾农,徐侠著,花间派词传 温庭筠 、皇甫松、韦庄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90页2、 安平秋,杨忠,杨锦海主编;程郁缀选注,中华古典名著读本 唐宋词卷,京华出版社,1998.09,第25页3、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214、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87-885、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227-229参考资料:
1、 顾农,徐侠著,花间派词传 温庭筠 、皇甫松、韦庄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90页2、 安平秋,杨忠,杨锦海主编;程郁缀选注,中华古典名著读本 唐宋词卷,京华出版社,1998.09,第25页3、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214、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87-885、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227-229这首词以意境取胜,通过描写思妇在孤单的月光下独自思念的情景,表现了其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所恨之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说“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概。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的事只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那个人久不归来。这是对全词的主旨作正面描写。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二句,初读感受亦自泛泛;几经推敲玩味,才觉得文章本天成,而妙手得之却并非偶然。上文正面意思既已说尽,故这两句只能侧写。词中抒情主人公既有“千万恨”,说她“心里”有“事”当然不成问题;但更使她难过的,却在于“有恨无人省”。她一天到晚,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却无人能理解她的心事,只有山月不时临照闺中而已。不说“人不知”,而说“山月不知”,则孤寂无聊之情可以想见.这是一层。夫山月既频来相照,似乎有情矣;其实却是根本无情的。心里有恨事,当然想对人倾诉一下才好,但平时并可以倾诉的对象亦无之。好容易盼到月亮来了,似乎可以向它倾诉一下,而向月亮倾诉实等于不倾诉,甚至比根本不倾诉时心情还更坏些!于是“山月不知心里事”也成为这个主人公“恨”的内容之一了。这是又一层。至于说“不知心里事”的是“山月”而不是其他,这也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李白《静夜思》:“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令本通作“望明月”)望山月能使客子思乡.当然也能使闺人怀远。况且山高则月小,当月逾山尖而照入人家时必在夜深。这就点明词中女主人公经常是难以入眠的。这是第三层。《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以日月喻丈天,原是传统比兴手法。然则这一句盖谓水阔山长,远在天涯的丈夫并不能体谅自己这做妻子的一片苦心也。这是第四层。
“水风”句与上联角度虽异,意匠买同。夜里看月有限,昼间看花也还是有恨。看花原为了遣闷,及至看了,反倒给自己添了烦恼。况上句以月喻天,则此句显然以花自喻。借花落,正是惜自己年华之易谢:花开花落正如人之有青年老年,本是自然现象;但眼前的花却是被风吹落的。“空落”者、白白地吹落,无缘无故地吹落之谓;这正是《诗·小雅·小弁》中所谓的“维忧用老” 一语(《古诗十九首》则云“思君令人老”)的形象化,而不仅是“恐年岁之不吾与”这一层意思了。
至于所谓“水风”,指水上之风。这也不仅为了求与“山月”工整相对而已。水面风来,风吹花落,落到哪里?自然落在水中,这不正是稍后于温庭筠的李煜的名句“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另一种写法吗?温的这句写得比较蕴藉,但并不显得吞吐扭捏,依然是清新骏快的风格,可是造意却深曲多了。
“摇曳碧云斜。”夜对山月,昼惜落花,在昼夜交替的黄昏,摇曳是程度不怎么明显的动荡,是轻轻移斜了角度的晃动。此句看似单纯写景,却状出了凝望暮色与碧云的女主人的百无聊赖之态,说明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不着“恨”字而“恨极”之意已和盘托出。
参考资料:
1、 邓红梅 评注.婉约词.北京:中华书局,2011:112、 傅德岷 等.唐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图文本).武汉:长江出版社,2010:263、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1-62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自从分别以后,不知几个春天没有回家了,又是个温暖的春日,隔窗望去,樱桃花已经开放了。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这时远方又有书信传来,开启后不禁让人嗟叹不已。
至此肠断彼心绝。
至此伤心肠断,悲痛欲绝。
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
女子头发浓密如云,因为她愁绪万千,像旋风吹动雪花那样绵绵不断,她实在懒得梳理。
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去年寄书回来,就说要回来了;今年寄书重新诉说将要归来之意。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东风啊,你捎去女子的思念,使他早些归来吧。
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
等待他归来他却迟迟未归,实在是百无聊赖,只见满地落花堆积,青苔蔓延整个台阶。
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况有锦字书,开缄(jiān)使人嗟(jiē)。
锦字书:这里运用的是典故。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窦涛被流放在边远之地,他的妻子思念他,就织锦为文,在丝锦上写信赠给丈夫,她的词作写得凄婉动人。缄:封。
至此肠断彼心绝。
云鬟(huán)绿鬓(bìn)罢梳结,愁如回飙(biāo)乱白雪。
云鬟绿鬓:形容女子头发浓密如云,而且很有光泽。回飙:旋风。
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阳台:楚王梦到与巫山神女欢会,神女离开时对楚王说:“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行云:取“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之意。
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
委:堆积。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草木摇落暮色中天空显得高远,青枫树上经霜的叶子零落疏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孤城面对着河水城门已经关闭,单单一只鸟儿背向人向远方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水边的渡口一轮新月刚刚升起,邻家的渔夫外出打鱼还未回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思乡的心情已经令人肝肠寸断,什么地方砧声错落正在捣寒衣?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2342、 陈增杰.唐人律诗笺注集评: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4543、 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上):长春出版社,1993:958摇落暮天迥(jiǒng),青枫霜叶稀。
摇落:指草木凋落。迥:高远的样子。青枫:苍翠的枫树。一作“丹枫”。霜叶:指经霜变红的枫叶。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向水:临水。背人飞:离人而去(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渔:渔船。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dǎo)寒衣。
绝:愁绝,极度忧愁。捣寒衣:指旧时缝制寒衣,用捶棒捣平皱折时传出的砧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2342、 陈增杰.唐人律诗笺注集评: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4543、 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上):长春出版社,1993:958此诗首联写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刘长卿喜欢用“摇落”这个词入诗,与《楚辞·九辩》中的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意境相似,描绘出一幅西风落叶图。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淡淡的暮色,铺展得那样悠远,一直漫到了天的尽头。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枫,也早过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佳境,眼前连霜叶都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诗人通过描写暮色中特有的秋景,展现了辽旷凄凉的自然景色,春去秋来,时间飞逝,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凄清孤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这样萧条的环境也为后边的抒情蓄势,做了铺垫。
颔联写暮色渐深,这冷落的氛围给诗人带来孤苦的感受:秋空寥廓,草木萧瑟,白水呜咽。诗人独立旅社中远望冥思,希望能有所慰藉,可是,“闭”字冷酷地将诗人的希望浇灭。余干城门也关闭起来了,连城也显得孤孤单单的。而一只鸟儿飞翔,也给空寂的环境带来一丝生机,但是,独鸟也不愿久留,背人远去,那况味是难堪的。“背”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落寂和萧条。“独鸟背人飞”,含蕴着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此联句头为一“孤”一“独”,暗示了诗人孤苦背时,宦途坎坷的凄凉境遇。
颈联写随着时间推移,夜幕降临,一规新月正在那水边的渡口冉冉上升。往日此时,邻家的渔船早已傍岸,可今晚,渡口却是这样寂静,连渔船的影子都没有。这么晚了,本该回家的邻家渔夫,今夜还没有归来。诗人心思细腻,不禁对邻家渔夫担忧起来。诗人的体察是细微的,由渡口的新月,念及邻家的渔船未归,从渔家未归,当然又会触动自己的离思,在外漂泊的酸楚。诗人又想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家,家人肯定也是盼着自己回去。家人此刻或许也在登楼望远,“天际识归舟”。
诗写到这里,乡情旅思已经写足。尾联翻出新境,把诗情又推进一层。诗人凭眺已久,此时此刻,诗人内心深深的思乡之情绵绵不断地涌上心头,乡情愁思正不断侵袭着他的心灵,悲从中来。就在诗人“乡心欲绝’’时,不知从哪里又传来一阵捣衣的砧声,谁家少妇正在闺中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在阒寂的夜空中,那砧声显得分外清亮,不断的砧声让诗人已经欲绝的心情更加痛苦,一声声简直把诗人的心都快捣碎了。这一画外音的巧妙运用,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写出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家中亲人不知此时又在做什么,兴念及此,不能不回肠荡气,五脏欲摧。诗虽然结束了,但凄清的乡思,缠绵的苦情,却还像无处不在的月光,拂之不去,剪之不断,久久萦绕,困扰着诗人不平静的心,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五言律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思乡之情。全诗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日暮后的凄凉景色,由看得见“枫叶稀”的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城门关闭,进而写到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的砧声,时间上有递进,凄凉的感情也在逐渐递进,直到最后达到了高潮,将凄苦的心情写得痛彻心扉。这体现了诗人在小城旅舍独自观察之久,透露出他乡游子极端孤独、寂寞的情怀和思乡情绪逐渐加浓,直到“乡心正欲绝”的过程。诗人巧妙地将内心的感情融合到环境中,自然也变得奇美无比,意蕴深厚,感情绵长。诗笔灵秀宛转,把这种内在的层次,写得不着痕迹,非细心体味不能得。一首小诗既有浑成自然之美,又做到意蕴深沉,十分难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09-41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参考资料:
1、 王自文,李中伟.《优秀古诗文精选》:宁波出版社,2008.12:第46页2、 李丹,孟勋.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8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lù)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bó)东吴万里船。
西岭:西岭雪山。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参考资料:
1、 王自文,李中伟.《优秀古诗文精选》:宁波出版社,2008.12:第46页2、 李丹,孟勋.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8页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参考资料:
1、 书香童年.《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年:49-502、 詹丹.唐诗三百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