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钟鼓寒

:
钟鼓寒,楼阁暝,月照古桐金井。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烟柳重,春雾薄,灯背水窗高阁。闲倚户,暗沾衣,待郎郎不归。

钟鼓寒,楼阁暝,月照古桐金井。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钟鼓寒重,楼阁晦暗,月光照着金井边的古桐。深深的院落紧闭,小小的庭院空寂,落花沾着香露铺满了一地残红。

烟柳重,春雾薄,灯背水窗高阁。闲倚户,暗沾衣,待郎郎不归。
烟柳重重,春雾淡薄,在高阁临水的窗前,灯光就要渐渐熄灭,眼见天色就要亮了。她百无聊赖地倚靠着门户,眼泪暗暗地落下来沾湿了衣裳,她苦苦等待情郎归来,他却迟迟不归。

参考资料:

1、 周世伟.韦庄词汇释别解: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04-1052、 陈如江编注.红楼别夜堪惆怅 花间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723、 赵崇祚编选;夏华等编译.花间集(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85

钟鼓寒,楼阁暝(míng),月照古桐金井。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更漏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上下片各六句,两仄韵、两平韵。钟鼓寒:传来的钟鼓声似乎带着寒气。暝:昏暗。古桐:老桐。金井:以铜为栏的井。

烟柳重,春雾薄,灯背水窗高阁。闲倚(yǐ)户,暗沾(zhān)衣,待郎郎不归。
灯背:意思是掩灯。水窗:临水之窗。一作“小窗”。暗沾衣:即暗中流泪沾湿衣服。郎不归:一作“归未归”。

参考资料:

1、 周世伟.韦庄词汇释别解: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04-1052、 陈如江编注.红楼别夜堪惆怅 花间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723、 赵崇祚编选;夏华等编译.花间集(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85
钟鼓寒,楼阁暝,月照古桐金井。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烟柳重,春雾薄,灯背水窗高阁。闲倚户,暗沾衣,待郎郎不归。

  上片一开始,词人就借助于丰富的想象,给这位思妇造成一种孤独的氛围,一个寂寞的环境,在“钟鼓”之后着一“寒”字,而冷清之意全见:在“楼阁”之后缀一“瞑”字,而昏暗之色如绘。加上那轮淡淡的冷月,照在井边的老桐树上。多情的思妇独立小庭,无语凝思。这是从女主人公的视觉来写客观的景物。深深的院落关得紧紧的,小小的庭除显得空荡荡的,她伫立闲阶,逐渐看到露儿滴了,红色的花瓣带着浓郁的香气悄悄地落了下来,从而把自己的寂寞生活跟落花的飘零命运联系起来。这是从女主人公的感觉来写客观景物的。客观景物都带有思妇主观的感情色彩,即景即情,亦人亦物,不知何者为人,何者为物,何者为景,何者为情,浑然一体,妙合无垠,使凑者从中得到很好的审美享受。这个意境,跟李白《菩萨蛮》的“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极其相似。该词让那个脉脉含情的思妇隐藏在画面之外,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思妇的内心世界,读来韵味无穷。

  下片是从时间的推移上,继续用景语来烘托思妇的愁绪。露重雾稀,杨柳低垂,已是黎明的景象,而那个思妇仍然背着灯儿,守着窗儿,渴望着她的心上人。这“灯背水窗高阁”,恰到好处地表现思妇幽居独处而产生的孤独黯伤的心理。“闲倚户”三句,“倚户”为了“待郎”,泪下“沾衣”,是因“郎不归”。“闲”是无事可做,但这里的“闲”又不是无事可做,“街户待郎”便是极要紧的事,不过表面看上去似乎确是无事可做。“暗沾衣”的“暗”,乃是昕望不遂,悲从中来,泪下沾衣而不自知。可谓无一字不加意著力。如果说“钟鼓寒”三句,是“月上柳梢头”的薄暮,那么“深院闭”三句,就是“灯火已三更”的深夜,而“烟柳重”三句,则是“曙色东方才动”的黎明了。从时间的推移上,表明思妇凝望之久,痴情之重,在满怀希望的期待中,逐步走向失望的过程。“待郎郎不归”是作者点睛之笔,又是思妇伤心之语。执此句以回读上文,更感觉其中步步置景设色之妙。

  全词以景语为主,只在结尾三句写到女主人公的神态、心态,以此点明主题,强化景语效果。用疏钟、淡月、坠露、昏灯等景物,造成一种凄凉寂寞的氛围,又用纾缓、低沉、呜咽、断续的旋律,加深思妇的无可奈何的愁思。形式上虽然没有出现愁苦的字眼,骨子里却充满着哀怨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88-1892、 王兆鹏编选.婉约词选:凤凰出版社,2012:3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钟鼓寒重,楼阁晦暗,月光照着金井边的古桐。深深的院落紧闭,小小的庭院空寂,落花沾着香露铺满了一地残红。
烟柳重重,春雾淡薄,在高阁临水的窗前,灯光就要渐渐熄灭,眼见天色就要亮了。她无聊赖地倚靠着门户,眼泪暗暗地落下来沾湿了衣裳,她苦苦等待情郎归来,他却迟迟不归。

注释
更漏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上下片各六句,两仄韵、两平韵。
钟鼓寒:传来的钟鼓声似乎带着寒气。
暝(míng):昏暗。
古桐:老桐。
金井:以铜为栏的井。
灯背:意思是掩灯。
水窗:临水之窗。一作“小窗”。
暗沾衣:即暗中流泪沾湿衣服。
郎不归:一作“归未归”。

参考资料:

1、 周世伟.韦庄词汇释别解: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04-1052、 陈如江编注.红楼别夜堪惆怅 花间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723、 赵崇祚编选;夏华等编译.花间集(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8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该词具体创作年份未知。该词是一首代思妇立言的词作,是韦庄为应歌而作。

参考资料:

1、 黄进德.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上片一开始,词人就借助于丰富的想象,给这位思妇造成一种孤独的氛围,一个寂寞的环境,在“钟鼓”之后着一“寒”字,而冷清之意全见:在“楼阁”之后缀一“瞑”字,而昏暗之色如绘。加上那轮淡淡的冷月,照在井边的老桐树上。多情的思妇独立小庭,无语凝思。这是从女主人公的视觉来写客观的景物。深深的院落关得紧紧的,小小的庭除显得空荡荡的,她伫立闲阶,逐渐看到露儿滴了,红色的花瓣带着浓郁的香气悄悄地落了下来,从而把自己的寂寞生活跟落花的飘零命运联系起来。这是从女主人公的感觉来写客观景物的。客观景物都带有思妇主观的感情色彩,即景即情,亦人亦物,不知何者为人,何者为物,何者为景,何者为情,浑然一体,妙合无垠,使凑者从中得到很好的审美享受。这个意境,跟李白《菩萨蛮》的“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极其相似。该词让那个脉脉含情的思妇隐藏在画面之外,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思妇的内心世界,读来韵味无穷。

  下片是从时间的推移上,继续用景语来烘托思妇的愁绪。露重雾稀,杨柳低垂,已是黎明的景象,而那个思妇仍然背着灯儿,守着窗儿,渴望着她的心上人。这“灯背水窗高阁”,恰到好处地表现思妇幽居独处而产生的孤独黯伤的心理。“闲倚户”三句,“倚户”为了“待郎”,泪下“沾衣”,是因“郎不归”。“闲”是无事可做,但这里的“闲”又不是无事可做,“街户待郎”便是极要紧的事,不过表面看上去似乎确是无事可做。“暗沾衣”的“暗”,乃是昕望不遂,悲从中来,泪下沾衣而不自知。可谓无一字不加意著力。如果说“钟鼓寒”三句,是“月上柳梢头”的薄暮,那么“深院闭”三句,就是“灯火已三更”的深夜,而“烟柳重”三句,则是“曙色东方才动”的黎明了。从时间的推移上,表明思妇凝望之久,痴情之重,在满怀希望的期待中,逐步走向失望的过程。“待郎郎不归”是作者点睛之笔,又是思妇伤心之语。执此句以回读上文,更感觉其中步步置景设色之妙。

  全词以景语为主,只在结尾三句写到女主人公的神态、心态,以此点明主题,强化景语效果。用疏钟、淡月、坠露、昏灯等景物,造成一种凄凉寂寞的氛围,又用纾缓、低沉、呜咽、断续的旋律,加深思妇的无可奈何的愁思。形式上虽然没有出现愁苦的字眼,骨子里却充满着哀怨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88-1892、 王兆鹏编选.婉约词选:凤凰出版社,2012:3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韦庄

韦庄

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305篇诗文

猜你喜欢

偶作寄朗之

:
历想为官日,无如刺史时。
欢娱接宾客,饱暖及妻儿。
自到东都后,安闲更得宜。
分司胜刺史,致仕胜分司。
何况园林下,欣然得朗之。
仰名同旧识,为乐即新知。
有雪先相访,无花不作期。
斗醲干酿酒,夸妙细吟诗。
里巷千来往,都门五别离。
岐分两回首,书到一开眉。
叶落槐亭院,冰生竹阁池。
雀罗谁问讯,鹤氅罢追随。
身与心俱病,容将力共衰。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历想为官日,无如刺史时。
回想为官时的日子,没有比做刺史时更快意舒畅了。

欢娱接宾客,饱暖及妻儿。
欢乐的接待来访的宾客,妻儿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

自到东都后,安闲更得宜。
自从来到东都以后,生活清闲更胜从前。

分司胜刺史,致仕胜分司。
做分司时清闲的生活胜过刺史,辞去官职后生活清闲胜过分司。

何况园林下,欣然得朗之。
更不说是在这偏远的家乡,能收到你的书信非常欣喜。

仰名同旧识,为乐即新知。
仰慕你的大名就像与你相识已久,一起做乐曲就像是新得的知己。

有雪先相访,无花不作期。
下雪时就先到朗之家里拜访,不是花开时节不相约。

斗干酿酒,夸妙细吟诗。
边畅饮着自己酿造的美酒,边细细品味所作的诗句。

里巷千来往,都门五别离。
作为邻里已来往无数遍,在那京都城门也已分别五次。

岐分两回首,书到一开眉。
翘首以盼你的来信,书信到时放能舒展眉头。

叶落槐亭院,冰生竹阁池。
槐亭院中已满是落叶,竹阁池中的水也结满冰霜。

雀罗谁问讯,鹤氅罢追随。
门庭冷落无处询问讯息,只得放弃追问。

身与心俱病,容将力共衰。
身体病痛增多,容貌与体力也在逐渐衰退。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虽已年老记忆减退,但你我间那些相处场景仍历历在目从未忘却。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历想为官日,无如刺史时。
历:经过了的。无如:不如,比不上。

欢娱接宾客,饱暖及妻儿。
及:达到。

自到东都后,安闲更得宜。
东都: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安闲:安静清闲;安逸舒适。

分司胜刺史,致仕胜分司。
分司:唐宋制度,中央之官有分在陪都(洛阳)执行任务者,称为“分司”。但除御史之分司有实权外,其他分司多用以优待退闲之官,并无实权。又清制,“盐运使”下设“分司”,属运同、运副或运判管领。致仕:辞去官职。

何况园林下,欣然得朗之。
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达更进一层的意思。欣然:喜悦貌。

仰名同旧识,为乐即新知。
仰:尊敬仰慕。

有雪先相访,无花不作期。

醲(nóng)干酿酒,夸妙细吟诗。
斗: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醲:味浓烈的酒。

里巷千来往,都门五别离。
里巷:街巷。都门:京都城门。

(qí)分两回首,书到一开眉。
岐:岐山,在中国陕西省。

叶落槐亭院,冰生竹阁池。

雀罗谁问讯,鹤氅(chǎng)罢追随。
雀罗:捕雀的网罗。常用以形容门庭冷落。鹤氅:泛指一般外套。

身与心俱病,容将力共衰。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

:
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嫩敞画,天教入鬓长。
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你装饰珠宝的高高的发髻,最适合宫中流行的式样。你的脸庞像莲花一样鲜嫩,肌肤白里透红散发馨香。你青黑的眉毛不需人工描画,天生双眉入鬓又细又长。

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不要倚仗自己有倾国之貌,应该嫁给一个有情有意的如意郎。我和你正当青春年少,千万不要辜负了美好的时光。

参考资料:

1、 高文炳编著.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天马图书,2001:19-202、 弓保安著.唐五代词三百首今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8-9

宝髻(jì)偏宜宫样,莲脸嫩(nèn),体红香。眉黛(dài)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bìn)长。
宝髻:插戴珠宝的发髻。偏宜:甚合。宫样:宫中流行的式样。莲脸嫩:象莲花那样鲜艳娇嫩的脸。体红香:体,即躯体,这里指女子的肌肤。红:红润。香:馥郁芳香。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眉黛即眉毛。张敞:汉宣帝时,为京兆尹。曾为妻子画眉。后来成为夫妻恩爱的典故,传为佳话。

莫倚(yǐ)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倚:倚仗。倾国貌:极言妇女之美貌。

参考资料:

1、 高文炳编著.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天马图书,2001:19-202、 弓保安著.唐五代词三百首今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8-9
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这是一首仿效民歌写男青年向姑娘求婚求爱的新词。它强调了爱情不要倚仗貌美,要选有情有义的郎君来嫁。当然由于封建帝王的审美观,把一个美女写得珠光宝气,宫样梳妆,脱离了民间姑娘的天生丽质。

  上阕集中描写女子的美艳过人。先写发髻,“宝髻”二二字透露出来的是精致与讲究。“偏宜官样”是侧写其气质不凡,盖宫样发髻虽时髦好看,但非人人适宜,而词中女子则天性合适,宛然定制。唐时妆饰风气往往以宫女为典范,故发型和服装的“宫样”意味着潮流和卫,如刘禹锡《赠李司空妓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书娘”即是指官样发型,而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届细长”,韩《忍笑》“宫样衣裳浅画眉,晚来梳洗更相宜”则主要指宫样服装。

  接下写脸部,视觉上的脸嫩、眉长与嗅觉上的体香,衬托出一个青春可人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天教人鬓长”一句极力写出了女子的天生丽质。这里虽用了张敞的典故,但并非表现恋人或夫妻恩爱的意思,而是着力表现其超乎寻常的美丽而已。《西厢记》中张生第一次见莺莺,就这样描写道:“则见她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也是被莺莺长长的屑线所吸引。有学者认为“体红香”一句乃是暗写杨贵妃,因为《开元天宝遗事》“红汗”条记载:“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但是否能由此将“体红香”归为杨贵妃的专有特征,却是要打个问号的。因为从结构上来说,整个上阕都是集中描写头部和脸部的装扮,如果插入一句对身体的描写,不免使文笔显得枝蔓了。而且“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岑参《敦煌太守后庭歌》),红妆及脂粉香用于脸部描写也是常见的情形。

  下阕转入议论。盖此女子因自恃其过人之艾艳,—般男子难入其眼。但真情可贵,青春短暂,故词人郑重劝告:美貌不可恃,青春都一晌,如遇有情郎,不妨付衷肠。此即使以朋友口吻相劝,虽有关切,却无爱恋。

  全词语言生动、流畅,饶有民歌率真风味又不失含蕴。象“莲脸嫩”的鲜活比喻,“体红香”的鲜明生动描写,眉黛的夸张,下半阕流水般的明快、俊朗、流畅,都是艺术纯熟的表现。

参考资料:

1、 高文炳编著.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天马图书,2001:19-202、 彭玉平著.唐宋名家词导读新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36-3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寒食下第

:
柳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
如何憔悴人,对此芳菲节。

柳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
繁华的街市旁尽是细长柔嫩的柳条迎风舞动,随风飘洒的花瓣好似飘进千家万户的雪。

如何憔悴人,对此芳菲节。
试问困顿烦忧的人,又该怎么面对这花草盛美的时节呢?

柳挂九衢(qú)丝,花飘万家雪。
九衢:纵横交叉的大道;繁华的街市。

如何憔悴人,对此芳菲节。
芳菲:花草盛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外思乡

: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每年春天都伤怀自己独在异乡,杜曲的黄莺最是了解我的心境。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看到江岸上渐渐西沉的残阳,肝肠寸断好似烟柳一丝丝。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yīng)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岸上:席本作“上岸”。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刘昱

: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谁头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八月的芦苇和江边的浪花都是白色的。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
北风吹着候风器,谁才是浔阳的客人呢?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雨后天晴,鸬鹚在山头停留,扬州的外城晚上生出潮水。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行路之人晚上住在金陵的小岛上,可以听到沙滩边大雁的鸣叫。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八月寒苇(wěi)花,秋江浪头白。
苇:芦苇。浪头:掀起的波浪。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xún)阳客。
五两: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浔阳: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称。

(lú)(cí)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鸬鹚:一种鸟,也叫水老鸦、墨鸦、鱼鹰,属于鹈形目鸬鹚科。郭:外城。

行人夜宿金陵渚(zhǔ),试听沙边有雁声。
金陵:今江苏南京的古称。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在有情无情之间,着笔淡永,但也并不是敷衍应酬。

  诗一开头,就以景衬情,渲染了离别的气氛:“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八月秋意凉,岸边的苇花是白色的,江中的浪头也是白色的,再加上秋风瑟瑟,于是,浪花借助风力打湿苇花,苇花则随风而扑向浪花,两者似乎浑然一“白”了。这“白”,不是严冬霜雪之白,也不是三春柳絮梨花之白,而是凉秋八月之白,既不绚烂,也不凛烈,而是素净萧疏。此诗将芦花与秋江浪花联想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片雪白的情境之中,纯洁的友情之爱白浪滔天——那种“芦花一白万顷雪”的情景之美,也就构成了雪花一样翻腾的江水了。其时,北风吹动船桅上的“五两”,似乎在催赶着离客。“浔阳客”,表明了船的去处。浔阳,在镇江的西南方,北风恰是顺风。看来,船就要趁好风而开动了。那么,“谁是浔阳客?”当然是刘昱,这一点,诗人明白,读者也明白。然而诗却故意用设问句式,使文气突起波澜,增强了韵味。八月风高,苇寒浪白,谁也不会愿意风行水宿。眼前刘昱偏偏要冒风波而远去浔阳,因而“谁是”一问,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刘昱且住为佳。诗心至此而更曲,诗味至此而更永。

  可是刘昱究竟是留不住的。北风吹着五两,何况雨止潮生,又具备了扬帆启碇的条件。“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这两句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既暗示离客之将行,又补点出启行的地点(鸬鹚山当在镇江一带,其地已不可考)。而诗由此也已从前面的入声十一陌韵而转用八庚韵,给人以清新之感,与这两句所表现的秀丽景色是十分和谐的。于是,刘昱在这风高潮涨雨霁天晴之时走了。诗人伫立凝望着远去的客船,不禁想道:今宵客船会在哪里夜泊呢?“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一般送客诗,往往易落入送别时依依不舍,分别后惆怅独归这一窠臼,而李颀却把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到行客身上,代行人设想。身在此,而心随友人远去。后来北宋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的也是这种手法。诗人推想刘昱今夜大概可以停泊金陵江边了,那时,耳边会传来一阵阵凄凉的雁叫声。苇中有雁,这是常见的,因而诗人由镇江江边的芦苇,很容易联想到雁。但仅仅这样理解还不够。雁是合群性的禽鸟,夜宿苇中也是群栖的,群栖时一般不发声,如果发出鸣声,那一定是失群了。刘昱单身往浔阳,无异于孤雁离群,那么夜泊闻雁,一定会联想到镇江的那些朋友,甚或深悔此行。“试”字,即暗含比意。反过来,留着的人都思念刘昱,这就不必说了。末句既以“雁”字呼应芦苇,又从雁声发生联想,委婉蕴藉,毫无显豁呈露之气,别有一番情味,开后来神韵之风。

  此诗虽然是一首古体诗,但在古拗中时有律句,在散漫中夹带对偶,丰富多姿。如第一段头两句都是拗句,而第三句用律句;第二段四句七言诗,除第一句是连下五个平声字的拗句外,其余三句都是格律严整的律句,与七律仄起式的第二、三、四句平仄格律全同,在声律上兼有铿锵顿挫的音乐感、柔和婉谐的美感。再如“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两句,在前后一片散漫之中,突然插入工整的对偶句,正所谓“于局势散漫中求整饬”(《说诗晬语》),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在声韵与情境的配合方面,第一段用节拍急促的五言诗,配以短促的入声韵,抒写临别时激烈的情怀;第二段,情境由激烈转为舒展,声韵也随之转换,变五言为七言,化急节为慢声,配上悠扬的平声韵,更显情深意切。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8-10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