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自《文镜秘府论》

: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寄欢州》

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见谴至伊水》

黄叶乱秋雨,空斋愁暮心。《客舍秋霖呈席姨父》

通经彼上人,无迹任勤苦。《题上人房》

枫桥延海岸,客帆归富春。《送邬贲觐省江东》

陵薮寒苍茫,登城遂怀古。《登城怀古》

河口饯南客,进帆清江水。《送别》

迁客又相送,风悲蝉更号。
微雨随云收,蒙蒙傍山去。
日夕辨灵药,空山松桂香。
墟落有怀县,长烟溪树边。
青桂花未吐,江中独鸣琴。
还家望炎海,楚叶下秋水。[注:此送友人之安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168篇诗文

猜你喜欢

雁门胡人歌

: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雁门郡东接古代燕国,郡内高山峻岭遍布,有些胡人的家就住在边境附近。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你看,一个胡人解开猎鹰脚上的绳索,让它飞出去追捕鸟雀,自己则骑着当地产的骏马驰骋在辽阔的秋原上,四处游猎。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时值深秋,胡人多放火烧山,一处处山头上的野火在寒冷的天气里静静地燃烧着;有时秋雨绵绵,雨点打在山上,溅起湿湿的烟雾,笼罩着山头。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看到山头的烟火,胡人误作是狼烟而紧张起来,但接着听说辽西并没有战事,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04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6页

高山代郡(jùn)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代郡:雁门郡。燕:古代燕国,在今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地处东方,故称“东接燕”。雁门:雁门郡。汉朝时期代州为雁门郡。胡人:古代对北方与西域少数民族的泛称。

解放胡鹰逐塞(sài)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解放:解开束缚的绳子,放飞之。将:驾御。代马:指古代漠北产的骏马。猎秋田:狩猎于秋天的田野。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雨:一本作“雾”。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辽西:州郡名。大致在今河北东北、辽宁西部一带。辽:一本作“关”。斗战:战斗、战争。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04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6页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这首边塞诗反映的是边塞胡人的生活。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作者的民族观,他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他相信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也是爱好和平的,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同样渴望过一种安宁的生活。

  首联“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交代了雁门郡的地理环境和当地胡人的分布。颔联生动地描写了雁门胡人日常的狩猎生活:“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这两句中“胡鹰”“塞鸟”“代马”三个意象,都是在动物前冠以一个又边塞特征的修饰词,突出其地域特点,很有边地特色。从胡人的放鹰捕鸟、骑马游猎的生活描写中,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气息,令人耳目一新,仿佛看到了一幅“天苍苍,野茫茫”的秋猎画面。颈联生动地刻画了边地的自然景象:“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这两句描绘了“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两幅画面,意象或浓或淡,或辽阔生动或静谧苍茫,而且富于季节和地域特征。两句中“寒”与“火”、“湿”与“烟”相反相成,互相烘托,趣在其中。另外,山头野火和烟雾颇似战争中的烽火,这对于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来说,很容易联想到战争,行文上自然地引起下文。尾联“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两句写饱受战争蹂躏的人们渴望和平,并在和平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生活的情景。

  这首诗独具匠心,别开生面,生动形象地描摹了胡人的生活状态,有声有色地写出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秋日出猎、山头野烧的代北景色及胡人在和平时期从容醉酒的风习,极其新颖别致。诗中先写胡人的日常生活,然后写了一个小插曲,即误将野火雨雾当作烽烟而最终释然。在诗人笔下,胡人与汉人一样,同样厌恶战争并同样富有人情味,因此赋予了此诗以凝重的反战主题。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知道您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请您下马暂进入酒家垆,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68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92 .3、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4-185 .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赤亭道口: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知君惯度祁(qí)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祁连城: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脱鞍(ān)暂入酒家垆(lú),送君万里西击胡。
脱鞍:一作“脱衣”。酒家垆:此代指酒店。

功名祗(zhī)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68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92 .3、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4-185 .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亭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这首诗作于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六月。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动振奋。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4-185 .2、 林家英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09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画鹰

: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洁白画绢之上,突然腾起风霜气,原来纸上苍鹰,凶猛不同一般。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竦起身躯,想要捕杀狡兔;侧目而视,目光深碧锐利。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只要解开丝绳铁环,画鹰就会凌空飞去;只要轻轻呼唤一声,画鹰就会拍翅飞来。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何时让它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3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素练:作画用的白绢。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风:一作“如”。画作:作画,写生。殊:特异,不同凡俗。

(sǒng)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㧐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思狡免:想捕获狡兔。侧目:斜视。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

(tāo)(xuàn)光堪擿,轩楹(yíng)势可呼。
绦: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堪擿:可以解除。擿:同“摘”。轩楹:堂前廊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何当:安得,哪得。这里有假如的意思。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平芜:草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3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说:“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说:“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以上这两联中,“思”与“似”、“擿”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擿”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慨:“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23-42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愁

:
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
落花寂寂黄昏雨,深院无人独倚门。

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
心中的春愁让人悲痛的肝肠欲断,哪里能感受春草美好,一心思念心中人。

落花寂寂黄昏雨,深院无人独倚门。
花瓣在黄昏时分寂寂无声的飘落,深静的宅院里只有一个人独自倚门守候。

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

落花寂寂黄昏雨,深院无人独倚门。
寂寂:寂静无声貌。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夏侯审校书东归

:
楚乡飞鸟没,独与碧云还。破镜催归客,残阳见旧山。
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傥寄相思字,愁人定解颜。

楚乡飞鸟没,独与碧云还。破镜催归客,残阳见旧山。
飞鸟消失在故乡的天空上,在晴空下你独自一人东去,家乡的妻子在催促着你这个游子归家,日暮的时候你会看到家乡的山脉。

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傥寄相思字,愁人定解颜。
在流水脉脉中我的诗意大发,落花间梦了无痕,如果你可以给我寄来思念的词句,我因为思念你而不解的眉头一定会舒展的。

楚乡飞鸟没,独与碧云还。破镜催(cuī)归客,残阳见旧山。
楚乡:指夏侯审的故乡安徽亳州谯县,该县旧属楚地,故称。

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傥(tǎng)寄相思字,愁人定解颜。

楚乡飞鸟没,独与碧云还。破镜催归客,残阳见旧山。
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傥寄相思字,愁人定解颜。

  一是形式上,对仗精工奇巧。“诗”对“梦”,“成”对“尽”,“流水”对“落花”,“上”对“间”。

  二是内容上,转换自然贴切。颈联由上文绘眼前景转至写手中诗,聚集“诗”与“梦”。如果说作者于用此诗来表达对友人离别的相思之意,可算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话,那么,他与友人分手后只能相见于流水、落花之间的夜梦中,则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长久痛苦。此联景情相生,意象互映,自然令人产生惜别的强烈共鸣。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