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海棠香老春江晚

:
海棠香老春江晚,小楼雾縠涳濛。翠鬟初出绣帘中,麝烟鸾佩惹苹风。
碾玉钗摇鸂鶒战,雪肌云鬓将融。含情遥指碧波东,越王台殿蓼花红。

海棠香老春江晚,小楼雾縠涳濛。翠鬟初出绣帘中,麝烟鸾佩惹苹风。
海棠花的馨香已经残尽,春江正临日暮时分,小楼笼罩在轻纱一般的薄雾里,那么缥缈迷蒙。当年在珠绣的帘子中,美丽的发鬓刚刚束成,麝香的烟气和鸾凤的玉佩,引来阵阵吹拂苹花的春风。

碾玉钗摇鸂鶒战,雪肌云鬓将融。含情遥指碧波东,越王台殿蓼花红。
宝玉发钗一步一摇,钗上的鸂鶒花饰相随颤动。雪的肌肤和如云的发髻就像要化解消融,她满怀深情遥指绿水的东面,那里是越王的亭台宫殿,蓼花开的正红。

参考资料:

1、 顾农,徐侠.《花间派词传 温庭筠 、皇甫松、韦庄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361页2、 亦冬.《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唐五代词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62页-64页

海棠香老春江晚,小楼雾縠(hú)(kōng)(méng)。翠鬟(huán)初出绣帘中,麝(shè)烟鸾(luán)佩惹苹风。
临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此词使用的格律是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老:残。雾縠:轻纱般的薄雾。涳濛:缥缈迷茫。翠鬟:女子乌黑的发髻,此处代指女子。麝烟:火爇(ruò)麝香所散发出的香气。鸾佩:雕有鸾凤的玉佩。苹风:掠过苹花的风。这里比喻女子如初开苹花惹人注意。

碾玉钗摇鸂(xī)(chì)战,雪肌云鬓(bìn)将融。含情遥指碧波东,越王台殿蓼(liǎo)花红。
碾玉钗:研磨制成的玉钗。鸂鶒:此指钗上鸂鶒鸟型的花饰。战:颤动。越王台殿: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王的亭台宫殿,亦即女子故国宫殿。蓼:一种生长在水边的草本植物,花色或红或白。

参考资料:

1、 顾农,徐侠.《花间派词传 温庭筠 、皇甫松、韦庄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361页2、 亦冬.《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唐五代词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62页-6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海棠花的馨香已经残尽,春江正临日暮时分,小楼笼罩在轻纱一般的薄雾里,那么缥缈迷蒙。当年在珠绣的帘子中,美丽的发鬓刚刚束成,麝香的烟气和鸾凤的玉佩,引来阵阵吹拂苹花的春风。
宝玉发钗一步一摇,钗上的鸂鶒花饰相随颤动。雪的肌肤和如云的发髻就像要化解消融,她满怀深情遥指绿水的东面,那里是越王的亭台宫殿,蓼花开的正红。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此词使用的格律是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老:残。
雾縠(hú):轻纱般的薄雾。
涳濛(kōngméng ):缥缈迷茫。
翠鬟:女子乌黑的发髻,此处代指女子。
麝(shè)烟:火爇(ruò)麝香所散发出的香气。
鸾佩:雕有鸾凤的玉佩。
苹风:掠过苹花的风。这里比喻女子如初开苹花惹人注意。
碾玉钗:研磨制成的玉钗。
鸂鶒(xī chì):此指钗上鸂鶒鸟型的花饰。
战:颤动。
越王台殿: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王的亭台宫殿,亦即女子故国宫殿。
蓼(liǎo):一种生长在水边的草本植物,花色或红或白。

参考资料:

1、 顾农,徐侠.《花间派词传 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361页2、 亦冬.《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唐五代词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62页-6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和凝

和凝(898-955年),五代时文学家、法医学家。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幼时颖敏好学,十七岁举明经,梁贞明二年(916)十九岁登进士第。好文学,长于短歌艳曲。梁贞明二年(916)进士。后唐时官至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后晋天福五年 (940)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后汉,封鲁国公。后周时,赠侍中。尝取古今史传所讼断狱、辨雪冤枉等事,著为《疑狱集》两卷(951年)。子和(山蒙)又增订两卷,合成四卷。 55篇诗文

猜你喜欢

虞美人·深闺春色劳思想

:
深闺春色劳思想,恨共春芜长。黄鹂娇啭泥芳妍,杏枝如画倚轻烟、琐窗前。
凭阑愁立双娥细,柳影斜摇砌。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

深闺春色劳思想,恨共春芜长。黄鹂娇啭泥芳妍,杏枝如画倚轻烟、琐窗前。
满园春色叩开我的闺房,拨动闺中人的愁思苦想,我心中不尽的怨愁啊,伴随着芳草一天天滋长。花丛里黄鹂在娇婉地啼鸣,薄薄的春雾飘浮在红杏枝上;我在琐窗前无限惆怅。

凭阑愁立双娥细,柳影斜摇砌。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
在思愁中凭栏远望,一双蛾眉又细又长。玉郎还是不回家来,只见柳影斜斜地摇动长廊。柳的飘摇里我的梦魂在幻化,思绪在追逐纷飞的杨花,在天涯里寻觅,在天涯里漂荡。

参考资料:

1、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43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33-4343、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150

深闺春色劳思想,恨共春芜(wú)长。黄鹂娇啭(zhuàn)泥芳妍,杏枝如画倚(yǐ)轻烟、琐窗前。
深闺:女子所居之内室。劳思想:即勤思念。《诗经·燕燕》:“瞻望弗及,实劳我心。”春芜:春天的杂草。芜,一作“无”,一作“光”。泥芳妍:在花间萦回。泥,留滞,此有萦回之意。芳妍:指花丛。琐:一作“锁”。

凭阑愁立双娥(é)细,柳影斜摇砌(qiè)。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
双娥细:双眉紧锁。娥,一作“蛾”。砌:台阶。玉郎:古代女子对丈夫的爱称。杨花:柳絮。

参考资料:

1、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43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33-4343、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150
深闺春色劳思想,恨共春芜长。黄鹂娇啭泥芳妍,杏枝如画倚轻烟、琐窗前。
凭阑愁立双娥细,柳影斜摇砌。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

  此首为思妇之词。开头两句,通摄全词,点明由春色引起春恨。上片主要写春色,下片主要写春恨。上下片仿佛两个相连的画面,全词情景交融。

  开始两句十二字,内蕴丰富。“深闺”暗示抒情主人公是少妇,面对恼人春色,不禁情思绵绵。一个“劳”字透露出她那“为君憔悴尽,百花时”的隐痛。由“劳”瘁而怨“恨”,可见其爱之深切。“恨共春芜长”,佳在“春芜”一词含义双重面使全句意味隽永。以春草喻离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远如“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又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以上“春草”都是本义,没有引申之意。而“恨共春芜长”的“春芜”,除春草本义外,还隐寓行人之意,也就是说此句不仅有闺中人的怨恨随着春草不断增长之意,还含有“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人越远、恨越长之意。这就深化了诗意,即前人所谓得“句外意”之妙。下面三句写景,以具体意象补充首句“春色”,选取深闺“琐窗前”的视角写思妇所见所闻。“黄鹂娇啭泥芳妍,杏枝如画倚轻烟”两句宛如五代花鸟画,用笔工细,着色鲜艳。前一句声色并茂,以声为主,富有动势。黄鹂的婉啭娇鸣,似与满园春色而共语。后一句写杏枝倚立于淡淡烟霭中,恬静如画。这春色以黄鹂、红杏为主,缀以群芳的姹紫嫣红,一片暖色,再加上黄鹂悦耳的娇啼,真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不足喻其美。少妇透过琐窗听见以上春光,当比“忽见陌头杨柳色”感触更为深婉了。上片如从思维顺序出发,触景而生情,则开头两句亦可算是逆笔。

  从上结至过片,时空转换为另一个画面。张炎云:“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词源·制曲》)“凭阑”句既自成画面,又未断意脉。原来闺中人被春色所吸引,不满足于隔窗观花,她轻移莲步,款款伫立于阑干旁,含愁凝眸。“双娥细”,以秀眉的细长以形容其青春貌美。“‘柳影斜摇砌”,是思妇凭阑所见,也是下片唯一景语,寥寥五字,一波三折,确是词的当行本色语。表层意思是柳条之影因风吹斜而摇曳于台阶,但其中还隐含摇落了杨花、杨花飘落于“砌”两层意思。这三层意思浓缩于五字句中,写得极密。五字中没有“杨花”字样,而于下文显现,是诗人匠心所在。下文思妇的内心独白,由上片的蓄势,直至此句才引发出来。从杨花的摇落,联想自己红颜将凋零,所以她痛苦地唱出了全词的最强音:“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和开头暗相呼应。她终日盼不回丈夫,怅恨之情悠然而生,于是嗔问道:“你倒是回来不回来?叫人家成天价象在梦魂中一看,跟着那漫天的柳絮,绕世界去神游寻觅!”这种奇思遐想,意味深长,倾吐出少妇的无限离愁和情思。“魂梦逐杨花”为思妇词开创了新的意境,对后代有所影响,如晏几道名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鹧鸪天》)似受此词启发,又如章楶的《水龙吟·杨花》以及苏轼的和词,咏杨花而和思妇情怀相联,也似乎受到此词的影响。

  《花间》词温庭筠多丽藻,韦庄多质朴语。顾敻成就不及温、韦,此词却能熔丽藻与质朴于一炉,使之疏密相间,恰到好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35-23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三字令·春欲尽

:
春欲尽,日迟迟,牡丹时。罗幌卷,翠帘垂。彩笺书,红粉泪,两心知。
人不在,燕空归,负佳期。香烬落,枕函欹。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

春欲尽,日迟迟,牡丹时。罗幌卷,翠帘垂。彩笺书,红粉泪,两心知。
春天就要结束了,天还是长长的难熬,牡丹又绽开了她的娇娆。罗帐高高地卷着,翠绿的绣帘垂地轻飘。我重读了旧时的书信,红粉脸上泪痕条条,你和我的相爱,我们相互知晓。

人不在,燕空归,负佳期。香烬落,枕函欹。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
你不在我的眼前,我就像春燕空归旧巢,白白地空守佳节良宵。香炷的灰烬又落了,相思的无眠揉约了枕套。今夜的月光分外的亮,月光下只见花儿稀少。明月更惹起我对你的思念,愿这相思如月在你床前照耀。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812、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23-124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73-3754、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33-134

春欲尽,日迟迟,牡丹时。罗幌(huǎng)卷,翠帘垂。彩笺(jiān)书,红粉泪,两心知。
迟迟:日长而天暖。罗幌:罗绸制的帷幕。幌,帷幔。翠帘:绿色的帘幕。翠,一作“绣”。红粉:这里指粉红的脸颊。

人不在,燕空归,负佳期。香烬(jìn)落,枕函欹(qī)。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
空归:空空归来。负:辜负。枕函:枕套子。欹:倾斜貌。淡薄:稀疏,稀少。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812、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23-124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73-3754、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33-134
春欲尽,日迟迟,牡丹时。罗幌卷,翠帘垂。彩笺书,红粉泪,两心知。
人不在,燕空归,负佳期。香烬落,枕函欹。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

  旧体诗、词大体上有齐言与长短句之别。但词中也有少数齐言者,这首词基本上一句一意,句子间不免省略叙写与过渡的词语,出现若干空白。这就需要比勘揣摹,发挥联想,方能对词意有充分的体味。

  此词的题材是最常见的暮春思妇之闺怨。但用《三字令》这一特殊词调,在表现上显得格外别致。

  “春欲尽,日迟迟,牡丹时。”三句,是说暮春的白昼一日长似一日,正是牡丹花开的时候。遣词上容易使读者联想到《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和白居易“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买花》)等诗句。然而此词的女主人公在这样绵长的春日,却无心参加赏花士女之行列,独自闷闷在家。“罗幌卷,翠帘垂。”就表现出这样的意态,同时词意就自然由外景描写转入闺房之内。一“卷”一“垂”,又正好暗示女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她深锁春光而犯愁,原来她正看这一封信——彩笺书,流着泪。从“两心知”一句看,这信与其是她自己写就的情书,无宁看作是远方寄来的尺素。否则,便应是“忆君君不知”了。然而,书来正意味着人不来。那人一去或许经年,须知“红粉”楼中正计日。

  过片紧承此意,“人不在”三字,形容女子的孤单;“燕空归”,似乎暗示来信徒增幽怨,又有以双飞燕反衬孤独处境之意。想必来信中有许多托词,但不能改变一个铁的事实:“负佳期”。想当初离别,必有盟誓“两心知”。而到今日,又苦留后约将人误。这里词语虽简单,怨思却甚深。“香烬落”,极见境之清寥;“枕函欹”,又极见人之无聊。此时心情,知之者其唯“枕函”乎!以下写景,又由室内推移室外,时间已由上片的白昼推移到夜晚。“月分明,花澹薄”,这是花好月圆之夜。花的“澹薄”是沐浴月光之故。但这花好月圆,却不能慰藉孤栖者的愁怀,反而徒增感伤。以景写哀,倍增其哀。同一美好之花、月,分形以“澹薄”、“分明”的对比词语,拨换字面,颇增情致。

  这词在歌筳演唱该是很富情味的。它出句短促而整齐,断而不见、乱,真有明珠走盘之清脆感、节奏感。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45-24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捣练子·云鬓乱

:
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美人头发蓬乱,晚妆不整齐,因愁带恨的双眉像远山一样聚在一起。白嫩的小手斜托着面颊,靠在栏杆上,也不知在为谁伤心泪流。
云鬓(bìn)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xiù)(cuán)。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云鬓:形容女子像乌云一般浓黑、秀美的鬓发。远岫:远处的山峰。岫,山。攒:簇聚,凑集。这里是指紧皱双眉。香腮:指美女的腮颊。春笋:春季的竹笋。这里指女子像春笋样纤润尖细的手指。嫩:柔软纤细。和:带,含。阑干:同“栏干”。
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这首词写女子春怨相思的情景。开篇二句写发、写面,虽明白但并不传神,是暗写侧描。三句“带恨眉儿”一语点破,不知何恨,不明白但却极传神,是抓住最具特点的细致景象进行正面描写,由一点入,见意更远。“攒”字是“带恨眉儿”的动作,用“远岫”喻之,不但妥切传神而且独具意蕴,“远岫攒”不可解,“眉儿攒”也不可解。此恨之深,此情之切,自可想见。后两句明白如话,直描其景,直问其情,虽问而不需答,“为谁”二字使前面不明朗的词旨一下子明朗起来,把何以成“恨”的不明白一下子明白开来。

  这首词字字不及相思,但字字俱关相思,用形态写心情,用远山喻愁情,笔意清新,淡远幽长,画静而情活。正如况周颐《蕙风词话》中云:“以画家白描法形容一极贞静之思妇,绫罗之暖寒,非深闺弱质,工愁善感者,体会不到。”由此也可见李煜描摹形态、抒写情性的高妙水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繁茂枝头,梅花飘落千万片,落时犹多情,学着雪花随风转。昨夜歌舞草草散,酒醒又添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楼楼上清寒,寒山围四面,大雁过尽暮霭深深漫。半晌凭栏不见人,罗帕掩泪把他思量遍。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胡言午.年光往事如流水 南唐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32、 高文炳.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63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shēng)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笙歌:吹笙唱歌。容易:轻易。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jiāo)(xiāo)(yǎn)泪思量遍。
征鸿:远行的大雁。征鸿过尽,昭示着节令的转换。一晌:表示时间,有片刻多时二意。鲛绡:传说是南海鲛人所织之绡,这里指精美的手帕。掩泪:掩面而泣。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胡言午.年光往事如流水 南唐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32、 高文炳.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63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上半阕开端“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仅只三句,便写出了所有有情之生命面临无常之际的缝缝哀伤,这正是人世千古共同的悲哀。首句“梅落萦枝千万片”,颇似杜甫《曲江》诗之“风飘万点正愁人”。然而杜甫在此七字之后所写的乃是杯且看欲尽花经眼”,是则在杜甫诗中的万点落花不过仍为看花之诗人所见的景物而已;可是正中在“梅落繁枝”七字之后,所写的则是“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是正中笔下的千万片落花已不仅只是诗人所见的景物,而俨然成为一种陨落的多情生命之象喻了。而且以“千万片”来写此一生命之陨落,其意象乃是何等缤纷,又何等凄哀,既足可见陨落之无情,又足可见临终之缱绻,所以下面乃径承以“犹自多情”四字,直把千万片落花视为有情矣。至于下面的“学雪随风转”,则又颇似李后主词之“落梅如雪乱”。然而后主的“落梅如雪”,也不过只是诗人眼前所见的景物而已,是诗人所见落花之如雪也;可是正中之“学雪随风转”句,则是落花本身有意去学白雪随风之双转,其本身就表现着一种多情缱绻的意象,而不仅是写实的景物了。这里所写的不是感情之事迹,而表达的却是感情之境界。所以上三句虽是写景,却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动人的多情之生命陨落的意象。下面的“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二句,才开始正面叙写人事,而又与前三句景物所表现之意象遥遥相应,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花之零落与人之分散,正是无常之人世之必然的下场,所以加上”容易”两个字,正如晏小山词所说的“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也。面对此易落易散的短哲无常之人世,则有情生命之哀伤愁苦当然乃是必然的了,所以落花既随风飘转,表现得如此缱绻多情,而诗人也在歌散酒醒之际添得无限哀愁矣。“昨夜笙歌”二句,虽是写的现实之人事,可是在前面“梅落繁枝”三句景物所表现之意象的衬托下,这二句便俨然也于现实人事外有着更深、更广的意蕴了。

  下半阕开端之“楼上春山寒四面”,正如后一首《鹊踏枝》之“河畔青芜”,也是于下半阕开端时突然荡开作景语。正中词往往忽然以闲笔点缀一二写景之句,极富俊逸高远之致,这正是《人间词话》之所以从他的一贯之“和泪试严妆”的风格中,居然着出了有韦苏州、孟襄阳之高致的缘故。可是正中又毕竟不同于韦、孟,正中的景语于风致高俊以外,其背后往往依然含蕴着许多难以言说的情意。即如后一首之“河畔青芜堤上柳”,表面原是写景,然而读到下面的“为间新愁,何事年年有”二句,才知道年年的芜青、柳绿原来正暗示着年年在滋长着的新愁。这一句的“楼上春山寒四面”,也是要等到读了下面的“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二句,才能体会出诗人在楼上凝望之久与怅惘之深,而且“楼上”已是高寒之所,何况更加以四面春山之寒峭,则诗人之孤寂凄寒可想,而“寒”字下更加上了“四面”二字,则诗人的全部身心便都在寒意的包围侵袭之下了。以外表的风露体肤之寒,写内心的凄寒孤寂之感,这也正是正中一贯所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如后一首之“独立小桥风满袖”、此一首之“楼上春山寒四面”及《抛球乐》之“风人罗衣贴体寒”,便都能予读者此种感受和联想。接着说“过尽征鸿”,不仅写出了凝望之久与瞻望之远,而且征鸿之春来秋去,也最容易引人想起踪迹的无定与节序的无常。而诗人竟在“寒四面”的“楼上”,凝望这些漂泊的“征鸿”直到“过尽”的时候,则其中心之怅惘哀伤,不言可知矣。然后承之以“暮景烟深浅”五个字,“深浅”二字,正写出暮烟因远近而有浓淡之不同,既曰“深浅”,于是而远近乃同在此一片暮烟中矣。这五个字不仅写出了一片苍然的暮色,更写出了高楼上对此苍然暮色之人的一片怅惘的哀愁。于此,再反顾前半阕的“梅落繁枝”三句,因知“梅落”三句,固当是歌散酒醒以后之所见,而此“楼上春山”三句,实在也当是歌散酒醒以后之所见;不过,“梅落”三句所写花落之情景极为明白清晰,故当是白日之所见,至后半阕则自“过尽征鸿”表现着时间消逝之感的四个字以后,便已完全是日暮的景色了。从白昼到日暮,诗人为何竟在楼上凝望至如此之久,于是结二句之“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便完全归结到感情的答案来了。“一晌”二字,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解释为“指示时间之辞,有指多时者,有指暂时者”,引秦少游《满路花》词之“未知安否,一晌无消息”,以为乃“许久”之义,又引正中此句之“一晌凭栏”,以为乃“霎时”之义。私意以为“一晌”有久、暂二解是不错的,但正中此句当为“久”意,并非“暂”意,张相盖未仔细寻味此词,故有此误解也。

  综观这首词,如上所述,既自白昼景物直写到暮色苍然,则诗人凭栏的时间之久当可想见,故曰“一晌凭栏”也。至于何以凭倚在栏杆畔如此之久,那当然乃是因为内心中有一种期待怀思的感情的缘故,故继之曰“人不见”,是所思终然未见也。如果是端己写人之不见,如其《荷叶杯》之“花下见无期”、“相见更无因”等句,其所写的便该是确实有他所怀念的某一具体的人;而正中所写的“人不见”,则大可不必确指,其所写的乃是内心寂寞之中常如有所期待怀思的某种感情之境界,这种感情可以是为某人而发的,但又并不使读者受任何现实人物的拘限。只因为端己在写“人不见”时,同时所写的乃是“记得那年花下”及“绝代佳人难得”等极现实的情事;而正中在写“人不见”时,同时所写的则是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远近之冥漠。端己所写的,乃是现实这情事;而正中所表现的,则是一片全属于心灵上的怅惘孤寂之感。所以正中词中“人不见”之“人”是并不必确指的。可是,人虽不必确指,而其期待怀思之情则是确有的,故结尾一句乃曰“鲛绡掩泪思量遍”也。“思量”而曰“遍”,可见其怀思之情始终不解,又曰“掩泪”,可见其怀思之情悲苦哀伤。曰“鲛绡”,一则可见其用以拭泪之巾帕之珍美,再则用泣泪之人所织之绡巾来拭泪,乃愈可见其泣泪之堪悲,故曰“鲛绡掩泪思量遍”也。其实正中此词,原来所写的乃是一种感情之境界,而并未实写感情之事迹。

  全词充满了象喻之意味,因此末句之为男子口吻抑为女子口吻,实在无关紧要,何况美人、香草之托意,自古而然,“鲛绡掩泪’‘一句,主要的乃在于这几个字所表现的一种幽微珍美的悲苦之情意,这才是读者所当用心去体味的。这种一方面写自己主观之情意,而一方面又表现为托喻之笔法,与端己之直以男子之口吻来写所欢的完全写实之笔法,当然是不同的。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名篇词例选说:北京出版社,2014: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南乡子·细雨湿流光

: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
霏霏细雨浸湿了光阴,芳草萋萋,年复一年,与离恨一起生长。凤楼深深,多少情事如烟,封存在记忆之中。望着饰有鸾鸟图案的铜镜,绣着鸳鸯的锦被,思念往事,寸断肝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梦魂,信马由缰,千里飘荡,魂回梦醒,只见杨花点点,飘满绣床。薄情负心的人呀,我半掩闺门,你却迟迟不来,夕阳西下,眼看辜负了三春的良辰美景,洒下清淡的泪珠几行。

参考资料:

1、 林音.婉约词三百首注析:三秦出版社,2003:282、 徐培均.婉约词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263、 木溪.最美莫过迤逦词: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103-1044、 黄进德.冯延巳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08-1115、 陈如江.南唐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486、 思履.宋词三百首图解详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47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luán)镜鸳(yuān)(qīn)两断肠。
南乡子:词牌名,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流光:光阴,或认为是雨后草叶上油亮的光彩。凤楼:传说春秋时期,秦穆公为其女弄玉筑造凤台,弄玉与萧史常于此吹箫,后来一同飞升成仙。“凤楼”由此而来,这里指女子的妆楼。鸾镜:镜子的别称。传说,用镜子照鸾鸟,鸾鸟见影便翩翩起舞,所以把镜子叫做鸾镜。鸳裳:绣着鸳鸯图案的被子。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悻(xìng)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魂梦:即“梦魂”,古人认为人有灵魂,能在睡梦中离开肉体,故称“梦魂”。薄悻:对爱情不专一的男子,即薄情郎。负你残春:辜负了春光。

参考资料:

1、 林音.婉约词三百首注析:三秦出版社,2003:282、 徐培均.婉约词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263、 木溪.最美莫过迤逦词: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103-1044、 黄进德.冯延巳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08-1115、 陈如江.南唐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486、 思履.宋词三百首图解详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47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这是一首闺情词,上片咏草起兴,以芳草喻离恨,进而写出女子凤楼独居的苦楚,下片先写梦境,后写女子所居的环境,进一步表现抒情主人公念远的愁情。全词语言明自雅丽,笔法离合自然。这首词摆脱花间词人对妇女容貌与服饰的描绘,而转向人物内心感情的刻画,在词史上有一定影响。

  “细雨湿流光”,虽则五字,却道尽了初春的无限风光。细雨蒙蒙,洒落在春草叶上,留下滴滴水珠,微风吹过,泛起流光。“湿流光”意指主人公所度过的随春雨而流逝的岁月也是那样的冷涩恼人,正是“梧桐更兼细雨”“怎一个愁字了得”。“流光”一词还将冷凄扰人的静态烦闷与时光流逝的动态惧忧结合起来,冷寂独处的日子往往感觉太慢,本希望快点度过,可是女人出于青春容颜易老的心理却又希望时间慢慢流逝。而“流光”一词又给人快速流去的感觉,如此矛盾纠结的心理集于此短短五个字中。在表现爱情相思苦闷的同时,还渗透着一种人生苦短的生命忧患意识。“芳草年年与恨长”也是以具象表现抽象的妙句,将无形的离恨比托于年年生、年年长的芳草,可感可触,极形象地道出抒情主人公忍受长久离别的痛苦。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一方面,它确切地描绘出了春天细雨绵绵之时。烟雾缭绕,茫茫一片的景象;另一方面,雾笼凤楼,人如同被困锁在无人知晓的地方,无限心事,茫茫无以倾诉。两相对照,景情交融,给读者的感染力就非常之深。

  “鸾镜鸳衾两断肠”。鸾凤成双,鸳鸯成对,“鸾镜鸳衾两断肠”中的这个“两”字既有两两成偶之物与自身形单影只的对比,也包含着两对成双之物对自身孤独情怀的连续刺激,语意双关,极有意蕴。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魂梦任悠扬” ,是对“烟锁凤楼”的反弹,禁锢在空闺中的少妇在梦中可以无拘无束,任情驰骋。可睡起所能看到的只是“杨花满绣床”。“杨花满绣床”与上句“魂梦任悠扬”相印相称,一虚一实,互文见义。从这两句所描述的情景看来,思妇魂牵梦萦的意中人杳不见踪影。洒脱之余,更显悲凉。

  “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她半掩闺门,等待恋人的到来,可是从清晨等到红日西斜,还未见踪影,她忍不住骂了一声“薄情郎”。爱之深,方恨之切。她口头称为“薄悻”,内心深处爱的深切。

  “负你残春泪几行”。当无望中的盼望最终落空时,她便簌簌的落下泪来。词人不说抒情主人公是为所思之人流泪,而说因辜负了三春的良辰美景而为春光洒泪。此为本词又一出新的写法,同时也是对抒情主人公心怀的一种委婉诗意的表达。

参考资料:

1、 桑绍龙 .唐宋名家词选读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09 :第19页 .2、 黄进德 .冯延巳词新释辑评 :中国书店出版社 , 2006/07/01 .3、 钱仲联 .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09 :第50页 .4、 唐圭璋,钟振振 .唐宋词鉴赏辞典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6.10 :第149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