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含烟

:
隋堤柳,汴河旁。夹岸绿阴千里,龙舟凤舸木兰香。
锦帆张¤
因梦江南春景好,一路流苏羽葆。笙歌未尽起横流,
锁春愁。
河桥柳,占芳春。映水含烟拂路,几回攀折赠行人,
暗伤神¤
乐府吹为横笛曲,能使离肠断续。不如移植在金门,
近天恩。
章台柳,近垂旒。低拂往来冠盖,朦胧春色满皇州,
瑞烟浮¤
直与路边江畔别,免被离人攀折。最怜京兆画蛾眉,
叶纤时。
御沟柳,占春多。半出宫墙婀娜,有时倒景醮轻罗,
麴尘波¤
昨日金銮巡上苑,风亚舞腰纤软。栽培得地近皇宫,
瑞烟浓。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毛文锡

唐末五代时人,字平珪,高阳(今属河北人),一作南阳(今属河南)人。年十四,登进士第。已而入蜀,从王建,官翰林学士承旨,进文思殿大学士,拜司徒,蜀亡,随王衍降唐。未几,复事孟氏,与欧阳烔等五人以小词为孟昶所赏。《花间集》称毛司徒,著有《前蜀纪事》《茶谱》,词存三十二首,今有王国维辑《毛司徒词》一卷。 38篇诗文

猜你喜欢

浣溪沙·寂寞流苏冷绣茵

:
寂寞流苏冷绣茵,倚屏山枕惹香尘,小庭花露泣浓春。
刘阮信非仙洞客,嫦娥终是月中人,此生无路访东邻。

寂寞流苏冷绣茵,倚屏山枕惹香尘,小庭花露泣浓春。
绣花垫褥寂寞地放在帐子里,已经冰冷,只有倚着屏风的枕头仍带着芳香的气味。小小的庭院里,花朵上的露珠就像哭泣时流下的泪水,连景物也带着浓浓的春意。

刘阮信非仙洞客,嫦娥终是月中人,此生无路访东邻。
刘晨和阮肇确实不是仙洞里住着的人,而嫦娥终究是月宫中的仙子。这一生,我恐怕无法追求到自己心爱的女子!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浣溪沙·寂寞流苏冷绣茵

寂寞流苏冷绣茵,倚屏山枕惹香尘,小庭花露泣浓春。
流苏:帐上的垂须,此借代为帐子。绣茵:绣花垫褥。山枕:指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惹香尘:这里是带着芳香的气味之意。香尘,香雾。

刘阮(ruǎn)信非仙洞客,嫦娥终是月中人,此生无路访东邻。
刘阮:南朝宋刘义庆小说《幽明录》中人物刘晨、阮肇二人的合称。二人俱东汉剡县人,永平年间同入天台山采药,遇二女子,留居半年辞归。及还乡,子孙已历七世。后又离乡,不知所终。信非:确实不是。信,诚然。嫦娥: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神话中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月。东邻:借代为美女之称,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大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又司马相如《美人赋》:“臣之东邻,有一女子,玄发丰艳,蛾眉皓齿。”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浣溪沙·寂寞流苏冷绣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上行杯·草草离亭鞍马

:
离棹逡巡欲动,临极浦,故人相送,去住心情知不共。
金船满捧,绮罗愁,丝管咽。回别,帆影灭,江浪如雪。

离棹逡巡欲动,临极浦,故人相送,去住心情知不共。
客船徘徊着即将开动,故友又赶来水边相送,虽说是行客和送者心情各不相同,

金船满捧,绮罗愁,丝管咽。回别,帆影灭,江浪如雪。
我们仍满饮大斗金杯,用酒来表达惜别之情。歌女在唱着伤愁的送别曲,伴奏的弦管似呜咽着别情。当我向远处回首告别的时候,一弯明月已高挂帆顶。只见如雪的浪花,涌动在浩淼的江中。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842、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89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582-584

离棹(zhào)(qūn)巡欲动,临极浦(pǔ),故人相送,去住心情知不共。
离棹:将离别的船。逡巡:迟疑不决,欲进不进的样子。去住:离去与留下。

金船满捧,绮(qǐ)罗愁,丝管咽。回别,帆影灭,江浪如雪。
金船:大酒杯,因形如船,故称。又称“金斗”。绮罗:穿绮罗之人,此指侍女、歌女。回别:回首告别,依依不舍貌。回,一作“迥”。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842、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89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582-584
离棹逡巡欲动,临极浦,故人相送,去住心情知不共。
金船满捧,绮罗愁,丝管咽。回别,帆影灭,江浪如雪。

  这首词是写与故人相别的情景,纯用白描的方法,从“极浦送别”写到帆影消失在“浪如雪”的碧江中,把去者和住者依依惜别的真挚感情,十分细腻地表现出来。王湘绮说孙词写“常语常景,自然风采”,这首词正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

  词的上片,概括地写“故人相送”的地点和心情。原来“离棹逡巡欲动”的原因, 故人赶来相送,那无穷的离愁,不尽的祝愿,依依难舍的心情,都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去住心情知不共”一语,在结构上来说,既是上片的结句,又是下片的过渡。从传达手法上来说,它是语常而意新,语浅而意深,描绘了更为广阔、更为深邃的美的境界。在去者此时此刻不免有“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之感;而在住者则自然而然地要在内心里发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的疑问。这句话写的常景常情,但它所包含的意义和韵味,大大地超出了它的语言框架,值得去思索和玩味。

  下片十五前三句是铺叙宴别时的情景,是“故人相送”的具体描绘。后三句是写住者伫立凝望的神情,是依依惜别的形象刻画。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情和景,而词人却把它写得别有风采。故人举行丰盛的惜别宴会,捧着满杯的酒,向去者表示美好的祝愿。然而别易会难,聚少离多,在这“连理分枝鸾失伴,又是一场离散” (孙光宪《清平乐》)的时候,那穿着绮罗的美人,必会“歌袖半遮眉黛惨,泪珠旋滴衣襟”(孙光宪《何满子》)。那奏着丝管的美人,必会发出“轻别离,甘抛掷,江上满帆风疾” (《谒金门》)的感叹。这一个“愁”字,一个“咽”字,把住者黯然销魂的心情形象地表现出来。“回别,帆影灭,江浪如雪”,是以景语总结全词,一句一韵,一韵一顿。他那伫立极浦,目送征帆,一直看到帆影消失在浩渺的烟波之中,但江上的浪涛卷起千堆雪,而他还在伫立凝思,种种神情心事,婉曲传出。这情景很像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的“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和《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他们都是用同一机杼,构造出一个余味无穷的审美意境,都是不言情而情自见。不言愁而愁自深。不过李白写的是当时当地的真实生活,是实写;而作者在这里所写的是想象。是想到“挥手自兹去”以后,故人的一往情深,不忍离别,伫立极浦。如痴如醉的情状,是虚写。以实写虚,或者以虚写实,都是含蓄美最常见、最一般的表现手法。他写的现象是具体的,是有限的,但他辐射出来的内涵却是抽象的、无限的,耐人深思、耐人咀嚼的,因而具有更好的、感人的艺术魅力。吴梅认为“孟文(孙光宪)之沉郁处,可与后主并美。”又说:“俊逸语,亦孟文独有。”这首词的下片的沉郁,上片的俊逸,确实是不容易达到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60-26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玉楼春·雪云乍变春云簇

: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觉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突然间,雪云消失,幻变成春云朵朵,渐渐觉得,这样的大好时光,正好极目远眺。北山的梅枝冒着严寒肆意绽放,南湖的春水如同新酿的美酒荡漾着绿波。

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
各种花卉依次开放接连不断,真的是情意绵绵洒满天地间。面对酒盏千呼万唤盼到了春天归来,切莫为春天感伤而紧蹙黛眉。

雪云乍(zhà)变春云簇(cù),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pǔ)波纹如酒绿。
纵目:放眼远眺。

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dài)(cù)
芳菲:指花草。次第:依次。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醉花间·晴雪小园春未到

: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雪晴后的小园白雪皑皑,春天还未到,池边的梅树却早已悄悄地绽开。高高的树梢上喜鹊在衔泥筑巢,斜挂天边的月儿照着充满寒意的小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江南金陵的风景山川,自古以来都是那么美丽娇娆。风光依旧可少年人转眼就见苍老。相逢不易请让我们痛饮开怀,因为人生总是别离时节多而欢乐机会少。

参考资料:

1、 邱崇丙.《玉盘珠响——唐宋词精品赏析》.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462、 陈如江,胡言午.《梦里不知身是客:南唐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5-363、 刘尊明,王兆鹏.《新编千家词三百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311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xián)(cháo),斜月明寒草。
晴雪:雪后晴天。衔巢:衔树枝做巢。明:照亮。寒草:枯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莫厌:莫辞。

参考资料:

1、 邱崇丙.《玉盘珠响——唐宋词精品赏析》.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462、 陈如江,胡言午.《梦里不知身是客:南唐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5-363、 刘尊明,王兆鹏.《新编千家词三百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311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这是一首春词,主题是咏春惜别,伤年华之易逝,叹良会之难得。

  此词全用仄韵,全词十句八韵,除下片第四句和第五句分用平韵外。余均一韵到底。

  上片四句每句有韵,第三四句构成对偶句。起句突出一个“春”字。以下即围绕“春未到”而展开写景。“晴雪”犹在,表明春意尚薄。小园里雪压冰欺,百卉仍沉睡未醒,故曰“春未到”。虽是如此,但报春的早梅却在池边探头探脑了。第二句承前而有转折,“梅自早”,有梅得春先,冒寒一枝独放之意。第三四句仍照应首句而作了有力的渲染。“鹊衔巢”是说鸟类在衔草筑巢。主语“鹊”之前,有个作为修饰语的名词“高树”,即高高的树上。因为树高风大。故鸟类仍然需要在春天将到未到之际修筑好自己的巢,以抵御寒气的侵袭。“斜月明寒草”中“斜月”与首句,“晴”字相应。“寒”字与“雪”字相应。既然有月,当是夜间。天是放晴了,草上还带有残雪,这就使得月光下的白草显得格外晶莹皎洁。这上片四句纯属写景,从“小园晴雪”开始,写到“池边早梅”,再写到“高树鹊巢”,最后到“斜月寒草”收住。这四句上下连贯,紧凑而又层次井然。随着作者的移步换形,虽在小园,却能一句一个景、一步一个境地引人人胜。尽管春尚未到,嫩寒犹甚,读来仍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三、四两句,构思精巧,意境深邃而造语自然,堪称佳制。

  下片六句,写景言情兼而有之。按其顺序,前三句可分两段,前两句写景物,后一句写入事。前两句正面歌颂,后一句意在转折,深致感叹。这三句意思简明,在于赞美江南一带的山川风物。不过,在赞美之余,亦发出感叹,山河不老,而人物却在不断变换,“昨日少年今白头”,人生原是十分短暂的。此句反跌前句“风景好”,并为引起下文提供依据。有联系上下文、穿针引线的功用,极见关键。“相逢”以下三句一气呵成,以劝饮、惜别为主旨,又可分为前一句劝酒。后两句惜别。后因前果,脉络分明。这三句又与下片前三句互为因果。正由于金陵道上风光明媚,而人生苦短,青春易逝,嘉会无常,故人们应珍惜这大好时光,利用这短暂的相聚,杯酒联欢,畅叙衷情。这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也是这首词的主题。当然,作为封建士大夫代表人物的冯延巳,他的思想境界,只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他的感叹人生离多会少,虽有普遍性,总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尽管如此,这首词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技巧,仍有其独到的一面,尤其是他以平易之笔写纷纭复杂心事的手法,于后人不无启迪。

参考资料:

1、 熊依洪.《中国历代文学大观·隋唐五代文学大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371-37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在鲜花盛开,淡月朦胧,轻雾迷蒙的良宵,正好可以与你相见。手提着绣鞋,光着袜子一步步迈上香阶。在堂屋的南畔我终于见到了你呀!依偎在你的怀里,身体仍止不住的发颤。你可知道我出来见你一次是多么的不容易,你要好好怜惜。

参考资料:

1、 詹幼馨.南唐二主词研究:武汉出版社,1992:29-352、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集评:中国书局,2003:36-413、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43-144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chǎn)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zì)意怜。
暗:一作“黯”。笼轻雾:笼罩着薄薄的晨雾。笼,一作“飞”;一作“水”。今朝:今夜,一作“今宵”。郎边:一作“侬边”。刬:《全唐诗》及《南唐书》中均作“衩”。刬,只,仅,犹言“光着”。刬袜,只穿着袜子着地。唐《醉公子》词中有:“刬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步:这里作动词用,意为走过。香阶:台阶的美称,即飘散香气的台阶。手提:一作“手携”。金缕鞋:指鞋面用金线绣成的鞋。缕,线。画堂:古代宫中绘饰华丽的殿堂,这里也泛指华丽的堂屋。南畔:南边。一向:一作“一晌。”一向,同一晌,即一时,刹时间。偎:紧紧地贴着,紧挨着。一作“畏”。颤:由于心情激动而身体发抖。奴:一作“好”。奴,古代妇女自称的谦词,也作奴家。出来:一作“去来”。教君:让君,让你。一作“教郎”;一作“从君”。恣意:任意,放纵。恣,放纵,无拘束。怜:爱怜,疼爱。

参考资料:

1、 詹幼馨.南唐二主词研究:武汉出版社,1992:29-352、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集评:中国书局,2003:36-413、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43-144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欢爱的词,写的是一个繁花盛开、月光淡淡的夜晚,一个少女与情人幽会的情形。

  上句以夜景铺垫,黯淡的月,迷离的雾,给半夜悄然赴约,生怕被人发觉的女主人公一点方便,暗影中的明艳花朵象征着偷情的少女的娇媚和青春。女人呼男子为“郎”,说明她的心已然相许了。如今主动前去践约,恐怕曾经多次犹豫才有今天的决心的。下面原该接续下片的幽会场面,词人却做了一个颠倒的结构:他把女人行动的一来一去、幽会的一首一尾,这两个画面捏在一起,作为上片,因为它们描摹的都是女人的单独行动。第一个是淡月轻雾中女子潜来的画面。第二个则是幽会事毕,女于仓皇离去的画面。“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女人何等慌张,因来不及穿鞋,光着袜底便跑了。一双手还提着鞋子。这个画面虽涉狠裹,但生动传神,饶有情致。少女初次偷情,上片是这等行为,下片是那样心态。一方面因做错了事而害怕,害羞;一方面因偷情成功,激动而有幸福感。

  下片写幽会的中心,更加精彩:“画堂西畔见,一向偎人颤。”女人走到践约之处——画堂西畔,一眼瞥见等待她的情郎,便扑过去,紧相偎倚,身子微颤着,好一会儿享受着难得的欢乐。词人用了一个“一向”,一个“颤”,描摹女子的情态,可谓大胆的暴露,狎昵的极度。

  末二句描摹女子的言语,更是写实之笔:“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越礼偷情,幽会不易,感郎挚爱,今来就郎。“任你恣意爱怜吧,我只珍惜这幸福的一刻!”女子如此毫无忌讳地吐露爱情,真令男子销魂无限。只有后主之情和他的笔,才会把本人的风流韵事传写得如此淋漓尽致。

  从这首词看,李煜是如何擅长写人物。他以白描手法,认真细致地描摹人物的行动、情态和语言,毫无雕饰和做作。只凭画面和形象,便做成了艺术品。不过如此狎昵的猥褒的内容,不足为法。和古代《诗经》、《汉乐府》五代诗词向等描摹妇女的热烈坦率的爱情、反叛坚定的性格的那些名著,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李煜的这首词,极俚,极真,也极动人,用浅显的语言呈现出深远的意境,虽无意于感人,而能动人情思,达到了王国维所说“专作情语而绝妙”的境地。

参考资料:

1、 詹幼馨.南唐二主词研究:武汉出版社,1992:29-352、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集评:中国书局,2003:36-413、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43-14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