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闻鹤唳

:
碧落风微月正明,霜毛似怨有离情。莓苔石冷想孤立,
杨柳叶疏闻转清。空夜露残惊堕羽,辽天秋晚忆归程。
凤凰楼阁知犹恋,终逐烟霞上玉京。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刘沧

刘沧(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蕴灵,汶阳(今山东宁阳)人。生卒年均不详,比杜牧、许浑年辈略晚,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好谈古今,令人终日倾听不倦。公元854年(大中八年),刘沧与李频同榜登进士第。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沧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刘沧为公元854年(宣宗大中八年)进士。据 《唐才子传》,刘沧屡举进士不第,得第时已白发苍苍。 102篇诗文

猜你喜欢

秋雨夜眠

: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秋天的夜晚带着阵阵寒意,只有我一个老头安宁自在的在家。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熄灯之后迟迟才躺下睡觉,在秋雨声中渐渐进入梦乡。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不得不起床加点火烘烤被子。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早上天空晴朗,但寒气未消不想起床,只看到秋雨把霜叶打落得到处都是。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wēng)
三秋:指秋季。七月称孟秋、八月称仲秋、九月称季秋、合称三秋。安闲:安宁清闲,安宁自在的样子。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xiǔ)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宿:夜。瓶:烤火用的烘瓶。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晓:拂晓,天刚亮的时候。阶:台阶。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此诗抓住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前半部分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后半部分进一步描绘老翁睡醒之后的情况。全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未见风雨,尚且如此凉冷,加上秋风秋雨的袭击,自然使诗人更感到寒气逼人。运用这种衬叠手法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增强诗的感染力。次句点明人物。“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虚,具有闲淡的情怀。

  以上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诗的下半则从老翁睡醒之后情况作进一步描绘。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的“睡美”。才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突出老翁的怕冷。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与首句遥相呼应,写气候对花木和老翁的影响。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1、 宛新彬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11-91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田家元日

: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我今年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着百姓。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农家人推测今年的自然气候,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参考资料:

1、 张敏.古诗类选 节令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04月:62、 傅继宗.千年节令风俗诗: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07月:3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斗:指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起:开始。东:北斗星斗柄朝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无禄:没有官职。禄:官吏的薪俸。尚:还。

桑野就耕(gēng)父,荷锄(chú)随牧童。
桑野:种满桑树的田野。就:靠近。耕父:农人。荷:扛,担。

田家占(zhān)气候,共说此年丰。
占:推测; 占气候:根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参考资料:

1、 张敏.古诗类选 节令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04月:62、 傅继宗.千年节令风俗诗: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07月:3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诗的首联写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晚除夕还是寒冷的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来就已经是和煦的春天。这两句通过斗柄指北向东转动的快速过程显示时间的推移,节序的更替,暗点了题中的“元日”。

  颔联写诗人已进入四十岁的壮年时期,本应出仕,大有作为,但未曾得到一官半职,虽然如此,他对农事还是非常重视,非常关心。这一联概述了诗人仕途的遭际,表露了他的农本思想,体现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可贵品质。诗人既初隐于鹿门,不仅结交了大批淳朴善良的农夫野老;同时又直接参与了田事劳作。自然有了对农村的深厚的感情,忧喜以共,苦乐同心。但另方面,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叫他完全没有奋飞冲天的幻想,正是这样,在诗句里才有“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的叹息。时代的隐者都有远大的志趣。所以无论他的出山或其后的再次归田,都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农村乡土真挚的爱恋。

  颈联展示的是一幅典型的田园牧歌图。白天。在田间,诗人和农父一起扶犁耕作;傍晚,在路上,诗人荷锄伴牧童一道回归村庄。由此,人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与农父并肩劳动,促膝休息,“但道桑麻长”的情景;仿佛可以听到诗人与“短笛无腔信口吹”的牧童应和的笛音歌声,从而深深地体味到田园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快乐。

  尾联扣题,明确点题,写田家元日之际凭借占卜纷纷预言今年是一个丰收年。显然,这首诗没有状写辞旧迎新的热闹,没有抒发节日思亲的情感,而是将诗人自身恬淡,惬意的情趣水乳般交融于节日气氛之中,令人读来自觉有一种和谐自然之美。

  诗中首尾两联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非常重视观测天象,注意气候、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其中虽有某种程度的迷信色彩,但更多的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中间两联叙写了自已的隐居生活内容,其中隐隐透露了作者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说明他的鹿门隐居只是为了取得清高的声望,以便得到引荐达到入仕的目的。这首诗既叹自己的不遇,惜壮志之难伸;又复悲天悯人,忧农收之不丰,隐然有一心以天下为己任的怀抱。本来,士各有志,人各有愿;而在总的希望的水中,九派百支,主流总趋于一个定向:愿年年月圆花好,愿岁岁人寿年丰。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新年伊始的心绪。前四句写时光匆匆,又一年开始了,自己已届四十,仍未做官,不禁产生淡淡的哀伤。后四句写自己与牧童、农人一起推测气候、年成,不觉又有一丝自适之情。全诗没有明显的起伏,语调平和,而静味深长。尾句“共说此年丰”当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农田耕种的丰收,二是企盼即将去长安赴试有一个好的结果。

参考资料:

1、 傅如一、姜剑云.唐宋诗词三十家 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诗精选: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902、 谭蔚.中国古代田园诗赏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42-433、 王远国.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35-3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过融上人兰若

: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山上寺院屋内挂着僧衣,窗外没有人影,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各种鸟儿飞来飞去。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沿着山路往回走,消磨了半个黄昏,却突然听到晚钟声悠悠传来,仿佛与这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了一片。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翠微:青翠的山色,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缥缈。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铜驼悲

:
落魄三月罢,寻花去东家。
谁作送春曲,洛岸悲铜驼。
桥南多马客,北山饶古人。
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
生世莫徒劳,风吹盘上烛。
厌见桃株笑,铜驼夜来哭。

落魄三月罢,寻花去东家。
失意漂泊,正是三月春尽时,看花遣闷,漫步去东家。

谁作送春曲,洛岸悲铜驼。
谁来作一首送春的歌曲?让我把洛水岸边铜驼之悲写一下。

桥南多马客,北山饶古人。
桥南边尽是骑马游乐的人,北山上有很多古人的坟园。

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
游客畅饮着杯中的美酒,铜驼却悲叹千年来的变迁。

生世莫徒劳,风吹盘上烛。
生活在世上不必为名利徒然操劳,人生短暂就像风吹盘上蜡烛。

厌见桃株笑,铜驼夜来哭。
铜驼无心欣赏盛开的桃花,夜里它在为人世短促而啼哭。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4-165

落魄(pò)三月罢,寻花去东家。
落魄:失意的样子。寻花:出游观花。东家:东面邻家。

谁作送春曲,洛岸悲铜驼(tuó)
洛岸:洛水岸边。

桥南多马客,北山饶(ráo)古人。
桥南:游乐的地方。马客:骑马游乐的人。北山: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汉魏以来,王孙贵族的墓葬地多在于此。后来指墓地。

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

生世莫徒劳,风吹盘上烛(zhú)
“风吹”句:比喻人生短暂、无常。

厌见桃株笑,铜驼夜来哭。
笑:指花开。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4-165
落魄三月罢,寻花去东家。
谁作送春曲,洛岸悲铜驼。
桥南多马客,北山饶古人。
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
生世莫徒劳,风吹盘上烛。
厌见桃株笑,铜驼夜来哭。

  这首五言古诗共一十二句,四句一段,可分三段。诗中,藉个人升沉,体察世态炎凉,且以感物感时为体己的诗人李贺,特别以“铜驼悲”为塑造、为象征,来咏人物之衰、盛世盛时不在,以为世人处世处事之警策也。

  诗中第一段四句所记,乃诗人以落魄者的身份与心情即为悲剧主角亦为精神主观,一方面企图藉赴洛阳牡丹花会赏花送春以为伤痛不平之聊慰,另一方面再藉“悲铜驼”为感时思物,并拟人体己作《铜驼悲》以为郁闷心情之排遣,合而旨在可藉相应符号个涵历史意蕴地形象展示来收达观人生、达观自然、达观历史、超越自我之效也。姚文燮注曰:“落魄寻花,无聊情绪,作曲送春,时去不复,致来铜驼之悲也。”是说不免有曲解诗人所怀的“悲剧情结”,及其相应的“感伤主义”,在艺术审美上所深层具有积极性的精神本质,其实绝不可能出于“无聊心情”之嫌。或者换言之,诗人届时所以特别能以汉铸铜驼为艺术观照与塑造对象,但藉“悲铜驼”再作《铜驼悲》,好拿自己的主观精神来把本来无生命、无感情、无精神的古物铜驼,当做时代更迭之鉴证,一并拟人赋予它之形象与符号以相应的意义。

  诗中第二段四句,诗人禀其独有的人生苦短之感与历史苍凉之慨,先拿桥南紫陌骅骝骄骋繁华之地,与北邙前贤亡灵归葬陵墓蒿荒之地为对照,复拿四会道街之畔贵客正豪饮高会,与所立铜驼因阅历已多而不胜变迁之感为景致观照,以作承转,共同来射人生生与死之短暂,并射历史繁荣与衰败之轮回,好发人为之深思深醒也。

  诗中第三段四句,合而来说人生在世,生命的脆弱无助,命运的多踹多难,诚然一如烛光临风,随时有可能或因灯油熬尽而自行熄灭,或因风而被猛然吹灭,但是人生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的要义,却总是应在要以“生世莫徒劳”为志向,但为认识真理与坚持真理,一并引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道德修养为不离。离此者,必不能真正体验个涵在“厌见桃株笑,铜驼夜来哭”这一不失“悲观主义”精神色彩之诗句中,自被大理想、大失望、大破灭、大悲哀、大寂寞所嚼烂了的诗心,及其悲剧人生的积极精神意义。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4-1652、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9-4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南陵五松山别荀七

:
君即颍水荀,何惭许郡宾。
相逢太史奏,应是聚宝人。
玉隐且在石,兰枯还见春。
俄成万里别,立德贵清真。

君即颍水荀,何惭许郡宾。
君即如汉时颍川之荀淑,与许郡陈寔相比又有何惭呢!

相逢太史奏,应是聚宝人。
你我相逢于此,定有太史奏称有贤人相聚。

玉隐且在石,兰枯还见春。
玉虽隐身仍从石中可见,兰花枯谢还会再见到春天。

俄成万里别,立德贵清真。
须臾之间你我将分手远别,望君树立明德以朴素淡泊为贵。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569-570页2、 铜陵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铜陵文史资料 第10辑 铜都历代诗词集注 .铜陵市:铜陵市地方志办公室,1994年:24页

君即颍(yǐng)水荀(xún),何惭许郡(jùn)宾。
六即:《唐诗类苑》作“轩昂”。王琦按:“六”字,疑是草书“君”字之讹。颍水:淮河最大支流,自河南流入安徽西北部入淮河。颍水荀:谓荀淑。淑字季和,东汉颍川颍阴人,安帝时征拜郎中,再迁为当途长。许郡宾:谓陈寔。陈寔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人。曾为闻喜长,再迁太丘长。年八十四而卒于家。事见《后汉书》传。此亦以陈寔喻荀七。

相逢太史奏,应是聚宝人。

玉隐且在石,兰枯还见春。

(é)成万里别,立德贵清真。
俄:不久,旋即。立德:树立德业。清真:纯洁质朴,朴素淡泊。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569-570页2、 铜陵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铜陵文史资料 第10辑 铜都历代诗词集注 .铜陵市:铜陵市地方志办公室,1994年:2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