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牡丹花谢莺声歇

: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牡丹花谢,夜莺也停止了歌声,月光在满种满绿杨的庭院。我思念着你难以入梦,背窗陪伴着长夜孤灯,看着它昏昏欲。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玉翠金钿低垂在我的脸上,在紧闭着门窗的闺阁里,我只觉心中满是孤寂。想到远在边关的亲人,想一想燕子衔走的春光,伤心的泪,不停地淌!

参考资料:

1、 (后蜀)赵崇祚编选.花间集注评:凤凰出版社,2008.5.:8页2、 赵崇祚编选.花间集 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8.1:7页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牡丹花谢:形容春天已过。梦难成:指难以入眠。背窗:谓人面背窗。

翠钿(diàn)金压脸,寂寞香闺掩。人远泪阑(lán)干,燕飞春又残。
翠钿:绿色的花钿,用翡翠(青绿色)珠玉制成的首饰。花钿,又名花子、媚子、施眉心,古代妇女面额上的一种妆饰。唐代妇女多用金箔、彩纸等剪成花样贴在额上以为妆饰。金压脸,指以黄粉敷面。香闺:女子居室。阑干:纵横。

参考资料:

1、 (后蜀)赵崇祚编选.花间集注评:凤凰出版社,2008.5.:8页2、 赵崇祚编选.花间集 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8.1:7页
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这是一首闺怨词,主要描写闺中思妇忆念远人的悠悠情思。上片先写外界环境,再转入室内写人,点明主人公伤情怀远的具体情状;下片抒写女主人公在此情此景中的感受,充满相忆之苦与人生感慨。全词意脉连贯统一,情景交织互渗,结构首尾呼应,创造出回环往复的抒情效果。

  上片首二句写外界环境。“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可见时当春暮,“中庭月”则点明“夜”。这两句,除表现时间外,又兼有布置环境的作用,杨树满院,浓绿暗淡,月到中庭,洒下清冷的光辉,同时点出了女主人公情绪的外感因素。

  “相忆”两句,转入室内写人,直接点明在这暮春良宵之时,主人公伤情怀远的具体情状:因离别而相忆,继而辗转反侧,彻夜不眠,相伴的只有“半明”的孤灯,想要做个远梦,与远人相偎相倚,可梦也难成。

  下片深入一层,写女主人公在此情此景中的感受。先刻画女子的情态:“翠钿金压脸”,以首饰之缤纷富丽反面衬托美人之孤寂;再写香闺的孤独:“寂寞香闺掩”,以香闺之掩闭正面状美人内心之凄苦,深动人心。末二句既叹春去匆匆,也叹年华易逝,一笔兼写两意,相忆之苦与人生感慨融为一体。

  “人远泪阑干”,正面揭示出孤独与寂寞都是因为“人远”所致;而“燕飞春又残”,再从侧面暗寓主人公的青春正随时光的流逝而流逝。香闺空掩,盛装之下,却难掩寂寞;无语泪流,春已暮,人未还,真不知这种等待还要持续多久。以景结情,感情的表露凄恻感人,更加渲染出无限感伤的意绪。

  这首词时而正面描写,时而侧面描写,回环往复,层层深入。全词意脉连贯统一,情景交织互渗,结构首尾呼应,创造出了回环往复的抒情效果,意味深长。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14-152、 王克俭.温庭筠晏殊诗词选.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2007:7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牡丹花谢,夜莺也停止了歌声,月光在满种满绿杨的庭院。我思念着你难以入梦,背窗陪伴着长夜孤灯,看着它昏昏欲灭。
玉翠金钿低垂在我的脸上,在紧闭着门窗的闺阁里,我只觉心中满是孤寂。想到远在边关的亲人,想一想燕子衔走的春光,伤心的泪,不停地淌。

注释
菩萨蛮: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上下片均两仄韵转两平韵。
莺:鸣禽类,鸣声清脆,宛转如歌。
梦难成:指难以入眠。
背窗:谓人面背窗。一说为北窗。
翠钿(diàn):用金翠珠宝等制成花朵形的首饰,即花钿。
金压脸:金玉饰物下垂遮住了脸。
香闺:女子居室。
泪阑(lán)干:比喻泪流满面的样子。阑干,交错纵横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后蜀)赵崇祚编选.花间集注评:凤凰出版社,2008.5.:8页2、 赵崇祚编选.花间集 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8.1: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此词约作于大中(唐宣宗年号,公元847年—公元860年)后期。据《唐才子传》和《北梦琐言》记载,温庭筠与相国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关系很好,常出入于令狐馆中。当时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他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开,令狐绹大为不满。《乐府纪闻》记载此事云:“令狐綯假温庭筠手撰二十阕以进。”据以上可知《菩萨蛮》诸阕乃温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进献唐宣宗之作。其时当在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十月至十三年(公元859年)十月之间,《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编为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前后,正值温庭筠屡试不第之时。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69-1702、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2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主要描写闺中思妇忆念远人的悠悠情思。上片先写外界环境,再转入室内写人,点明主人公伤情怀远的具体情状;下片抒写女主人公在此情此景中的感受,充满相忆之苦与人生感慨。全词意脉连贯统一,情景交织互渗,结构首尾呼应,创造出回环往复的抒情效果。

  上片首二句写外界环境。“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可见时当春暮,“中庭月”则点明“夜”。这两句,除表现时间外,又兼有布置环境的作用,杨树满院,浓绿暗淡,月到中庭,洒下清冷的光辉,同时点出了女主人公情绪的外感因素。

  “相忆”两句,转入室内写人,直接点明在这暮春良宵之时,主人公伤情怀远的具体情状:因离别而相忆,继而辗转反侧,彻夜不眠,相伴的只有“半明”的孤灯,想要做个远梦,与远人相偎相倚,可梦也难成。

  下片深入一层,写女主人公在此情此景中的感受。先刻画女子的情态:“翠钿金压脸”,以首饰之缤纷富丽反面衬托美人之孤寂;再写香闺的孤独:“寂寞香闺掩”,以香闺之掩闭正面状美人内心之凄苦,深动人心。末二句既叹春去匆匆,也叹年华易逝,一笔兼写两意,相忆之苦与人生感慨融为一体

  “人远泪阑干”,正面揭示出孤独与寂寞都是因为“人远”所致;而“燕飞春又残”,再从侧面暗寓主人公的青春正随时光的流逝而流逝。香闺空掩,盛装之下,却难掩寂寞;无语泪流,春已暮,人未还,真不知这种等待还要持续多久。以景结情,感情的表露凄恻感人,更加渲染出无限感伤的意绪。

  这首词时而正面描写,时而侧面描写,回环往复,层层深入。全词意脉连贯统一,情景交织互渗,结构首尾呼应,创造出了回环往复的抒情效果,意味深长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14-152、 王克俭.温庭筠晏殊诗词选.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2007:7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351篇诗文

猜你喜欢

古意

: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新婚夫妇,夫君就像是女萝草,妻妾就如菟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花斜。
女子有了心上人,就好像轻柔的枝条,只有在春花里才会摇曳生姿。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让彼此关系缠绵缱倦、永结同心。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谁说见一面很容易,我们各自在青色山崖的两边。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
君在外春花得意、如鱼得水,而妻妾却在家里忧心匆匆、痛断肝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妻妾在家除了相夫教子外,别无旁务,因而想入非非。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我的归宿在哪里?夫君该不会在外面与别的女子“共芬芳”、做“鸳鸯”吧?

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夫君啊!假如为妾的有二心的话,那么海水也可以用斗来量了。

参考资料:

1、 王洪.《唐诗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2年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tù)丝花。
女萝:一种靠依附他物生长的地衣类植物。古人常以此比喻新婚夫妇。菟丝:一种利用爬藤状构造攀附在其他植物上的寄生植物。古人常以此比喻新婚夫妇。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引:避开,退却。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托:寄托,依靠。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竞:争逐,比赛。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cháo)双翡(fěi)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上宿:指睡觉。

参考资料:

1、 王洪.《唐诗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2年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这是一首怨妇诗。李太白乃浪漫主义豪放派诗人。很多作品均狂放不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细腻的描写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作品不是太多。

  “君为女萝草,妾作冤丝花”。古人常以“菟丝”、“女萝”比喻新婚夫妇,优美贴切,因而传诵千古 。冤丝花为曼生植物,柔弱,茎细长略带黄色,常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之上;女萝草为地衣类植物,有很多细枝。诗人以“菟丝花”比作妻妾,又以「女萝草」比喻夫君,意谓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让彼此关系缠绵缱倦、永结同心。即所谓“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大意可能是说,夫君在外春风得意、如鱼得水,而妻妾却在家里忧心匆匆、痛断肝肠。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我只想用一个字来理解——怨。过去,男主外、女主内。妻妾在家除了相夫教子外,别无旁务,因而想入非非。我的归宿在哪里?夫君该不会在外面与别的女子“共芬芳”、做“鸳鸯”吧?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妻妾向夫君表明态度:夫君啊!假如为妾的有二心的话,那么海水也可以用斗来量了。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海枯石烂不变心”吧!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石鼓歌

: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张生手拿周朝石鼓文的拓本,劝我写一首咏赞它的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杜甫李白才华盖世但都作古,薄才之人面对石鼓无可奈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周朝政治衰败全国动荡不安,周宣王发愤起兵挥起了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庆功之时大开明堂接受朝贺,诸侯接踵而至剑佩叮当撞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宣王田猎驰骋岐阳多么英俊,四方禽兽无处躲藏都被网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为把英雄功业刻石扬名万世,凿山石雕石鼓毁坏高山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随从之臣才艺都是世上第一,挑选优秀撰写刻石放在山坡。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任凭长年雨打日晒野火焚烧,仗着鬼神守护石鼓永不湮没。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你从哪里得来这拓本的底稿?丝毫都很完备一点也无差错。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言辞严谨内容奥密难于理解,字体不像隶书蝌文自成一格。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年代久远难免受损笔画残缺,仍像得剑斩断活生生的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字迹有如鸾凤翔飞众仙飘逸,笔画恰似珊瑚碧树枝柯交错。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苍劲钩连像金绳铁索穿锁钮,浑然又像织梭化龙九鼎沦没。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浅见儒士编纂诗经却不收入,大雅小雅内容狭窄并不壮阔。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孙子周游未到秦地无知难怪,采诗不全像取星宿却漏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啊我虽好古却苦于生得太晚,对着石鼓文我哭得涕泪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想当年我蒙召做国子监博士,那年正改纪元年号称着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我的朋友在凤翔府任职从事,曾经为我设计挖掘石鼓坑窝。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我刷帽沐浴禀告国子监祭酒:“如此至宝文物世上能存几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只要包毡裹席就能立即运到,十个石鼓运载只需几匹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进献太庙把它比作文物郜鼎,那声价百倍于郜鼎岂是太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皇恩浩荡如果准许留在太学,诸生就能钻研解说一起切蹉。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汉朝时鸿都门观经尚且拥塞,将会看见全国上下为此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剜剔藓苔泥尘露出文字棱角,把它放得平平稳稳不偏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高楼大厦深檐厚瓦把它覆盖,经历久远不受意外损坏伤挫。”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朝中的大官个个都老于世故,他们空无主见岂肯感奋奔波?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牧童在鼓上敲火牛用它磨角,谁能再用手把这个宝物抚摸?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长年累月风化销铄将被埋没。六年来向西遥望我空叹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王羲之书法时俗趁机显秀媚,书写数张还可换回一群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继周之后八代争战已经结束,至今无人收拾整理又可奈何?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如今正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皇上重视儒术推崇孔丘孟轲。

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怎么才能把此事向皇帝建议,愿借善辩之人发挥口若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石鼓歌写到这里就算结束吧,哎呀我的意愿大概会是白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41-842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1-3143、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78-814、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1-1285、 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9-1256、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九).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71-79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张生:据《全唐诗》校“生即籍”,可知此指张籍。石鼓文:这是指从石鼓上拓印下来的文字。

少陵无人谪(zhé)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少陵:指杜甫。谪仙:指李白。才薄:是说自己的才力薄弱,不能像杜甫李白他们那样,有纵横驰骋的诗笔。将奈石鼓何:是说像我这样才力薄弱的人,将怎能作好这石鼓歌呢?

周纲(gāng)凌迟四海沸(fèi),宣王愤起挥天戈。
周纲;周朝的纲纪法度,亦即政治秩序。凌迟:衰落、衰败。四海沸:指天下动荡不安。宣王:周宣王,姓姬名靖,周厉王的儿子,旧时被认为是周朝的中兴之主。挥天戈:指周宣王对淮夷、西戎、狁等用兵的事。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pèi)鸣相磨。
明堂:天子颁布政教,朝见诸侯,举行祭祀的地方。剑佩鸣相磨:是说到天子明堂来朝贺的诸侯很多,以致彼此佩带的刀剑互相磨擦而发出声响。

(sōu)于岐(qí)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蒐:春天打猎。岐阳:指歧山的南面。山南为阳。蒐于歧阳:是说周宣王在一个春天里于歧山南面打猎。遮罗:拦捕。这句是说,广阔的猎场里的禽兽都将被拦捕了来。

(juān)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huī)(cuó)(é)
镌功:指将功业刻在石鼓上。镌、勒,都是刻的意思。成,成就,与“功”同义。告万世:即告示后代于万世。隳:毁坏。嵯峨;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是指高山。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zhuàn)刻留山阿。
从臣:指随从周宣王的臣子。咸第一:都是第一等的。撰刻:指撰写文字刻于石鼓之上。山阿:泛指山陵。

雨淋日灸(jiǔ)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huī)呵。
日灸:日晒。烦:劳。撝:同“挥”。呵:喝叱。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公:张生,指张籍。纸本:指从石鼓上拓印下来的文字纸本。讹:错误。这句是说,拓印下来的文本极为完整,不有丝毫的差错。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kē)
辞严义密:指拓本的文字庄严,义理精密。不类:不像。隶:隶书,古代的一种书写文字。蝌:蝌蚪文,周时所用文字,因其头大尾小,形似蝌蚪文。石鼓文的文字当为籀文,即大篆。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zhuó)断生蛟鼍(tuó)
缺画:是说石鼓上的文字因年深日久,不可避免会有向导笔漏画的。蛟:蛟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鼍:鼍龙,俗称猪婆龙,是鳄鱼的一种。这里的蛟鼍即蛟龙,因押韵,故改龙为鼍。这句是说,石鼓文上那些向导笔漏画的地方,像是快剑把活生生的蛟龙斫断了一样。这是极力形容古代文字形体气势的生动有力。翔:飞的意思。

(luán)翔凤翥(zhù)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翥:飞。珊瑚树:因珊瑚形状像树枝,故称珊瑚碧树。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dǐng)跃水龙腾梭(suō)
金绳铁索:比喻石鼓文的笔锋奇劲如金绳铁索一般。锁纽:比喻石鼓文的的结体如锁纽般的钩连。古鼎跃水:相传周显王四十二所,九鼎没于四水,秦始皇时派人入水不得。龙腾梭:《晋书·陶侃传》:“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雨自化为龙而去。”这句是形容石鼓文字体的变化莫测。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biǎn)迫无委(wēi)(yí)
陋儒:见识短浅的儒生,指当时采风编诗者。诗:指《诗经》。二雅:指《诗经》的《大雅》和《小雅》。褊迫:局促。委蛇:宽大从容的样子。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jǐ)(zhí)星宿遗羲(xī)娥。
秦:秦国,今陕西一带,即石鼓所在的地方。石鼓于唐初在天兴(今陕西省宝鸡市)三畦原出土。掎摭:采取。遗:丢了。羲:羲和,为日驾车的人,这里代指日。娥:嫦娥,这里指月。连上两句是说,孔子西行没有到过秦国,结果编诗未收石鼓文,那就像是拾了星星,却等待以了太阳和月亮。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pāng)(tuó)
好古:爱好古代文化。生苦晚:苦于出生太晚。此;指石鼓文。双滂沱:指眼泪和鼻涕一同流出。意即令人无限感伤而泪如雨下了。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蒙:蒙受。博士:官名。唐时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并为教授之官。其年:那一年,即韩愈自江陵法曹参军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的元和元年(年)。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duó)量掘臼(jiù)科。
故人:不详。从军在右辅:《三辅黄图》:“太初元年(前年)以渭城以西属右扶风,长安以东属京兆尹,长陵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右辅,即右扶风,为凤翔府。韩愈故人为凤翔节度府从事,所以说“从军在右辅”。度量:计划。掘:挖。臼科:坑穴,指安放石鼓的地方。

(zhuó)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濯冠:洗帽子,沐:洗头。浴:洗澡。这都是表示诚敬的意思。祭酒:官名。唐时为国子监的主管官。如此:像这样的。至宝:极为贵重的宝物。

(zhān)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毡包”二句:是说十只石鼓只要几匹骆驼运载就行了。

荐诸太庙比郜(gào)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荐:进献。诸:是“之于”二字的合音,用意亦同。太庙:皇家的祠堂。郜鼎:郜国所造的鼎。《左传·桓公二年》;“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郜国在今山东省城武县。光价:光荣的声价。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cuō)
圣恩:皇恩。太学:指国子监。诸生:指在太学进修的学生。切磋:指对学问的钻研,这里是指对石鼓的钻研。

观经鸿都尚填咽(yè),坐见举国来奔波。
观经鸿都:汉灵帝光和元年(年),置鸿门学士。鸿都门为藏书的处所。又汉灵帝熹平四年(年),蔡邕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并刻石碑,立于太学门外,即熹平石经。从此,每天前来观看和摹写的人很多,十分拥挤,阻塞街道。填咽:阻塞,形容人多拥挤。坐:即将。坐见:即将看到。

(wān)苔剔藓(xiǎn)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pō)
剜:刀挖。剔:剔除。节角,指石鼓文字笔画的棱角。安置妥帖:安放妥当。不颇:不偏斜。

大厦深檐(yán)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tuó)
檐:屋檐。深檐,也是“大厦”的意思。覆:遮盖。期无佗:希望石鼓没有任何的损坏。无佗,同“无他”。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ān)(ē)
中朝:即朝中,朝廷里。老于事:实指老于世故,即办事拖沓、保守的意思。肯:岂肯。感激;感动激发。徒:只。媕婀:无主见的意思。

牧童敲火牛砺(lì)角,谁复著手为摩挲(suō)
敲火:指牧童无知,随便在石鼓上敲击时爆出火星,有损石鼓。砺;磨擦。著手:同“着手”,即用手。摩挲:常指对文物古玩的抚摩,表示爱惜的意思。

日销月铄(shuò)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销:熔化金属。铄:指金属熔化。就:趋向,归于。六年:即元和六年(年)。西顾:指西望石鼓所在地岐阳。岐阳即岐山南面,山在长安、洛阳西,故称“西顾”。空吟哦:空费心思的意思。

(xī)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羲之:王羲之,著名书法家。俗书:沈德潜认为俗书是对古书而言,是时俗之俗,非俚俗之俗,不是贬意。但就韩愈对石鼓文字的无比推崇来看,王羲之的书法自然会被他认为是俗的了,实含贬意。趁姿媚:追求柔媚的姿态。博白鹅:换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nuò)
八代;所指不明,泛指秦汉之后诸朝。一说是秦、汉、魏、晋、元魏、齐、周、隋;又说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收拾;指把散乱的会物收集起来。这里是指把石鼓收集起来加以保存的意思。则那:又奈何。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bǐng)任儒术崇丘轲。
柄:权柄。任:用。柄任儒术:即重用儒学之士的意思。崇丘轲:尊崇孔丘、孟轲。

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论列:议论,建议。悬河:比喻有辩才,即善于辞令。《晋书·郭象传》:“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说话)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cuō)(tuó)
止于此:到此为止。其:将。蹉跎:本指岁月虚度,这里作失意解,即白费了心思。与前文的“空吟哦”意同,且相照应。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41-842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1-3143、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78-814、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1-1285、 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9-1256、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九).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71-79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我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我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我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我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我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我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对石鼓的出土,在韩愈之前,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带过一笔,此后韦应物虽写过一首《石鼓歌》,但因缺少热情和略乏文采,恐怕在《韦苏州集》中也属下乘之作。只是他诗中“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一句,倒开启了鼓属何代的千年聚讼之门。及至韩愈的这首力作问世,才使石鼓之“光价”在后人心目中大大地增强和提高了。今天上距韩愈作歌又过去一千多年,十面石鼓尽管已我完字,但仍作为一级文物陈列在故宫博物院里,这不得不归功于韩愈的呼号之力。

  开头四句明白如话,点出了写作的缘起。这四句中,“石鼓”二字凡三见,似乎平淡拖沓,其实不然。韩愈开创以文为诗的先河,不避同字且不避同式,正是古文的惯习。这里“劝”字下得十分精当,它省去了诗人几多犹豫的潜台词与推诿的闲笔墨,具有一字九鼎之效。韩愈向来自负于“金石刻画臣能为”(李商隐《韩碑》),但对此却自惭才疏,那么石鼓文的深奥难懂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周纲陵迟四海沸”到“鬼物守护烦撝呵”为一段。前十句是诗人想象周宣王中兴王室、临御海内以及驰逐围猎、勒石铭功的图景。用了“沸”“愤”“大”“骋”“万里”“万世”等词,极状场面的壮阔和气派的雄伟。韩愈之所以承袭韦应物系年的说法,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外族侵凌,大臣猜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使李唐王朝迅速走向衰落。宪宗登基后采取铲藩镇、抑宦官的政策,使朝政出现了中兴之兆。诗人看到了历史的相似之处,因而在歌颂周宣王雄才大略的同时,自然融进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宪宗即位之初平定剑南节度使刘辟后,韩愈即写过一首热情洋溢的《元和圣德诗》,对嗣皇的英明果断备加赞扬。所以《石鼓歌》的这段描写正传达出了诗人切望重振颓纲以臻于尊王攘夷的郅治局面的心声。“雨淋日炙野火燎”二句,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把石鼓流传千年而历尽的劫难浓缩在七字之中,这是略写。诗人认为石鼓得以完好保存,如果没有鬼神呵护是不可想象的,仅此而言,石鼓本身就已是稀世珍宝,又遑论其他我算的文物价值呢。寥寥两笔便为下文的切入阐发作好了铺垫。往下十四句是专对石鼓文作具体描述的。文辞的深奥,字体的朴茂,都使“好古”的博士先生心荡神怡美不胜收。即使剥蚀斑驳,他也会忍不住地赞叹一番。在那些古拙的字迹间,诗人任凭审美意识纵情驰骋:夭娇流美的线条,多像鸾凤翔舞,云君来下;交互牵掣的点画,又使人仿佛置身于珊瑚丛生的龙宫水府。笔力的雄健,使他想到金绳铁索的劲挺;笔势的飞动,似乎只有用禹鼎出水龙梭离壁才能传其神韵原本静止的书迹都化成了活泼的形象,他不禁沉浸在美的超然享受之中了。美感的获得与否,取决于审美体验的深浅程度,尽管韩愈断未见过“鸾翔凤翥众仙下”,但现实生活中的百鸟和鸣和万舞翩跹却并不少见。常人或许只能以平常的语言道出,而诗人却善于用浪漫的想象把常景编织成一幅云诡波谲的图画。对于石鼓文,韩愈并没有满足于正面的描写,他痛斥陋儒,深憾孔子,我非是想获得烘云托月的效果。后人不明乎此,因而有胶柱鼓瑟的责难,如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四云:“文士为文,有矜夸过实,虽韩文公不能免。如《石鼓歌》极道宣王之事,伟矣,至云:‘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我委蛇。’是谓三百篇皆如星宿,独此诗如日月也。今世所传石鼓之词尚在,岂能出《吉日》《车攻》之右?安知非经圣人所删乎?”但只需看看韩诗中“读难晓”、“得切磋”之句就可知道,诗人这样说不过是艺术的夸张,所谓恨之越深,爱之越切,如此而已。这一段是全诗的精华,原因在于它驾驭形象思维,把丰富的审美感受传递给读者,使之受到强烈的感染。

  “嗟予好古生苦晚”以下直到结尾为最后一段。这段结合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既有追述,又有夹议,但更多的是流露出隐隐的惆怅和深深的惋惜。韩愈在文学上以“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进学解》)为己任,为了力矫时弊,他才主张崇古。因此他竭力称扬石鼓文,也应是这个文学宗旨的组成部分。他身居博士,“职是训诂”(《元和圣德诗》),把保护石鼓看作是应负的责任。为此,托故人度量坎坑,为安置作好了准备,又戒斋沐浴郑重其事地报告上司,本以为安置“至宝”是瞬息可办的举手之劳。然而我情的现实把他美好的愿望击得粉碎——那班尸位素餐的老爷关心的只是升官发财,他们对区区石鼓是丝毫不会“感激”(激动)的。在这里,一个“老”字生动地勾画出那种麻木不仁的昏聩神情。眼看石鼓仍继续其日销月蚀而归于沦灭的厄运,诗人真是忧思如焚。虽说目下标榜儒术,但据理力争恐怕还是于事我补,歌到这儿,韩愈不禁心灰意冷,喟然长叹。这一段写得苍凉沉郁,使人觉得诗人不仅在哀叹石鼓的不幸,而且简直是在嗟叹寒儒的卑微。为了反衬现实的荒诞,诗人还运用了两个典故,显得格外深刻而有力。第一个是蔡邕。后汉熹平四年(175年),灵帝不满于当时文字使用的混乱,特命蔡邕与堂溪典等正定六经文字,由蔡书丹上石,刻成后置于鸿都门前,每日前来观看的车辆,使街道为之阻塞。第二个是王羲之。东晋王羲之喜鹅颈之宛转,见山阴道士所养群鹅而爱之,道士因索写《道德经》一部,举群相赠。蔡王二人都是书圣,但前者擅隶书而后者工楷则,这两种比石鼓文晚起得多的书体尚且如此风光,那么当局的冷落石鼓,到底于心何忍。用典之妙,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这首长诗一韵到底,如长河直贯而下,波澜老成。诗中又多用响字虚词,铿锵激越,朗吟上口,便觉有一股郁勃之气喷薄于字里行间。如果用“驱驾气势,若掀雷走电,撑决于天地之垠”(辛文房《唐才子传·韩愈》)的赞语来评价这首歌行,自然会觉得绝非虚誉。

参考资料:

1、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1-1282、 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9-125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九).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71-794、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66-46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南都行

: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
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
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
南都果然是佳丽之地,名不虚传。巍峨的武阙山就横在西关。

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
这是白水真人汉光武帝的老家。市井繁荣,万商云集。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
峨峨高楼对着紫色的大道,房宅栉次鳞比,直连城外的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此地出了许多英豪,他们的业绩巍巍,渺不可攀。

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
如号曰陶朱公的范蠡和五羖大夫的百里奚,他们都名播天地。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这里还是出美人的地方,如以美色著名的汉光武皇后阴丽华,娇艳美丽的汉皋游女等。

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
她们清歌响遏流云,舞姿优游从容,令人赞叹。

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南阳之盛与洛阳齐名,古来都是有名的游览胜地,冠盖来往,车马不断。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我在红阳城外走马,在白河湾呼鹰逐猎,有谁能像刘备那样的明王来识我这个的卧龙客呢?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长吟着诸葛亮的《梁父吟》,我的头发都要愁白了。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45-247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
南都:即南阳之旧称,唐时为山南东道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武阙:山名。西关:即武关。在今陕西丹凤县东南。

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chán)(huán)
白水真人:指汉光武帝。汉光武帝起于青陵之白水乡,故曰白水真人。鄽闤:指市井。鄽,市宅。阛,市垣。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miǎo)然不可攀。

陶朱与五羖(gǔ),名播天壤(rǎng)间。
陶朱,即范蠡。五羖:指百里奚。虢为晋所灭,百里奚逃至楚,被执为奴,秦穆公闻其贤,以五羖羊皮赎之,授以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丽华:即阴丽华,汉光武帝皇后。汉女:汉水旁的女子。

清歌遏(è)流云,艳舞有馀闲。

(áo)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遨游盛宛洛:《古诗十九首》:“驱车策驽马,游戏宛(南阳)与洛(洛阳)。”此用其句意。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红阳:地名。即今河南舞阳县西北。白河;一作白水,源出今河南嵩县西南,南流经今南阳市东,至湖北襄樊市入汉水。俗称白河。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bìn)斑。
卧龙:即诸葛亮。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45-247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
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
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概述南阳佳丽之地、巍峨武阙山的雄伟壮阔之景。

  “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描绘一幅汉光武帝所管辖的市井繁荣,万商云集,皇亲国戚、王侯将相多居住于此,以突显出南阳商业发达、壮阔富饶。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紧扣前文,借南阳山川美景抒发情怀,继而联想到南阳英豪美女的事迹,继而从而触动李白内心处的赞赏情怀,歌咏南阳英豪。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丽华就是皇后阴丽华,是夸南阳美眉漂亮早已艳名远播。

  “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描绘一幅美女清歌响遏流云、舞姿优游从容的美丽风景图,侧面点染出南阳乃国杰豪英,人杰地灵的地方。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讲述李白以诸葛亮自况感怀,自叹没有知己而因愁鬓斑。

  综观全诗,前六诗句李白描绘了南阳山川形胜和繁华的市面景观:武阙山横亘,货币流通,商贾云集,楼高道阔,甲第连山。接着六诗句描写南阳风流人物的事迹:英豪,则有范蠡、诸葛亮;美女则有阴丽华、汉水神女。继而四句写南阳旅游观光之胜。清歌艳舞可赏,宛、洛可游,故冠盖络绎,走马呼鹰。最后二句以感怀为主,以诸葛亮自况,叹无知己,故而因愁鬓斑。诗的主旨是讲述诗人对南阳英豪的钦敬和仰慕,并以卧龙自比,以申用世之志,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叹。李白最后借此抒发不得志之情,也是一贯风格。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南都行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人还荆州

: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你骑着青骢马,沿着长满青草的小路,从秦地出发,一路远去。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眼前的流水,宛如涌动着云梦楚地的晨意,身旁的山川,仿佛绵延着洞庭湖畔的春色。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你的小船仿佛已经走到了三峡,凄清的猿叫声从四面传来将你包围。

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唉,你这一走,想再见我恐怕就很难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

: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湖光秋色,景色宜人,姑娘荡着小船来采莲。她听凭小船随波漂流,原来是为了看到岸上的美少年。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姑娘没来由地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少年抛掷过去。猛然觉得被人远远地看到了,她因此害羞了半天。

船动湖光滟(yàn)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滟滟:水面闪光的样子。举棹:括号里的“举棹”“年少”,均为和声。年少:指少年男子。信船流:任船随波逐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无端:无故,没来由。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这首清新隽永的《采莲子》,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风物人情画,富有民歌风味。

  “船动湖光滟滟秋。”水波映出秋色,一湖清澈透明的秋水可以想见。短短一句话,便勾勒出一幅极富诗情画意的秋景图,用船动时“湖光滟滟”来显现秋色,足见作者构思之巧妙。在如此美丽的景色中发生的感情故事,也必定是浪漫而动人的。以景衬情,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贪看年少信船流。”通过“信船流”,交代船动的原因。原来有一位英俊少年把采莲女吸引住了,她出神地凝视着意中人,以致船儿随水飘流而动。“贪看”二字,充分刻画了采莲女的情窦初开,大胆无羁。这种大胆无邪的目光和“信船流”的痴情憨态,把采莲女纯真热情的鲜明个性和对爱情的灼烈渴求,表现得神形毕肖。

  “无端隔水抛莲子。”“莲”谐音“怜”,有表示爱恋之意。姑娘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包含的双关隐语,巧妙地表露自己的情思,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这一抛莲子,实在是太大胆,不仅是人世间的礼法,连少女自己的矜持也不顾了。

  “遥被人知半日羞。”从“遥”字可知看到的人离她很远,并未有什么表现,更没有笑她,或许根本没看到,只是采莲女的猜测而已,而她却以为心事被窥破而娇羞满面,可见采莲女虽然大胆却终究逃不过女儿家怕羞的心理。作者笔触到此戛然而止,留下无尽的悬念,让人玩味。当众少女和声再起时,可以想见,那是伴随着一片会心的欢笑的。

  湖水滟滟起波,姑娘心里也荡起层层波澜。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这个充满戏谑、挑逗和爱慕的一掷,进一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江南水乡姑娘大胆热情的性格。南朝以来,江南地区流行的情歌,常不直接说出“爱恋”、“相思”之类的字眼,而用同音词构成双关隐语来表示。

  此词人物刻画生动形象,风格清新爽朗,音调和谐,和声作用精妙,既有文人诗歌含蓄委婉、细腻华美的特点,又有民歌里那种大胆直率的朴实风格,自然天成,别有情趣,颇见作者纯圆浑熟的艺术造诣。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