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今日与我家贤侍郎共为竹林之宴饮,就像阮咸与叔父阮籍一样。

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
酒过三杯,请容许我酒醉之后高迈不羁之态。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船上齐唱行船之歌,我们乘着月色自湖心泛舟而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湖面上白鸥悠闲不远飞,倒是争相在我们酒筵的上方盘旋飞翔。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把君山削去该有多好,可让洞庭湖水平铺开去望而无边。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巴陵的美酒饮不尽,共同醉倒于洞庭湖的秋天。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47-749 .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竹林宴:用阮籍、阮咸叔侄同饮于竹林事,此以阮咸自喻,以阮籍比李晔。

三杯容小阮(ruǎn),醉后发清狂。
小阮:即阮咸,与阮籍相对,故称小阮。

船上齐桡(ráo)乐,湖心泛月归。
桡乐:谓舟子行船之歌。桡:舟揖也。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yán)飞。

(chǎn)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刬却:削去。君山:—名洞庭山、湘山。位于洞庭湖中。湘水:洞庭湖主要由湘江潴成,此处即是指洞庭湖水。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巴陵:岳州唐时曾改为巴陵郡,治所即今湖南岳阳。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47-749 .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组纪游诗。它由三首五言绝句 组成。三首均可独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独特构思的抒情绝唱。

  第一首:“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借用阮咸与叔父阮籍的典故,暗寓李白与族叔李晔共为竹林之宴饮,同为仕途不通的同怜人,以阮咸自喻,以阮籍比作李晔。“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讲述李白欲借酒消愁,排遣心中的愁绪。

  第二首:“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描绘出一幅酒船管弦齐奏、皓月浮光静影沉璧、白鸥盘旋飞翔的湖上美景图。四句诗句前后片浑然一体,自然流畅,毫无滞涩之感,音情顿挫之中透出豪放雄奇的气势,诗意意境开阔,动静虚实,相映成趣。

  第三首:“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铲去挡住湘水一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的君山,就好像李白想铲去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穷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愁闷。

  这首诗,前后两种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独立,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联系它们的纽带就是诗人壮志未酬的千古愁、万古愤。酒和诗都是诗人借以抒愤懑、豁胸襟的手段。诗人运用独特的想像,不假安排,自然拈出“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诗句。“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句设喻巧妙,令人回味。只有处在这种心情下的李白,才能产生这样奇特的想象;也只有这样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达此时此际李白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24-32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今日与我家贤侍郎共为竹林之宴饮,就像阮咸与叔父阮籍一样。酒过三杯,请容许我酒醉之后高迈不羁之态。
船上齐唱行船之歌,我们乘着月色自湖心泛舟而归。湖面上白鸥悠闲不远飞,倒是争相在我们酒筵的上方盘旋飞翔。
把君山削去该有多好,可让洞庭湖水平铺开去望而无边。巴陵的美酒饮不尽,共同醉倒于洞庭湖的秋天。

注释
竹林宴:用阮籍、阮咸叔侄同饮于竹林事,《晋书·阮籍传》“(阮)咸任达不拘,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此以阮咸自喻,以阮籍比李晔
小阮:即阮咸,与阮籍相对,故称小阮。
桡乐:谓舟子行船之歌。挠:舟揖也。
刬却:削去。君山:—名洞庭山、湘山。位于洞庭湖中。
湘水:洞庭湖主要由湘江潴成,此处即是指洞庭湖水。
巴陵:岳州唐时曾改为巴陵郡,治所即今湖南岳阳。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47-749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乾元二年(759)李白行至夔州白帝城,遇赦获释,迫不及待地返至江陵。直到岳阳,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于是李白、族叔李晔和被砭官的友人贾至一起同游洞庭湖。李白写了月夜游洞庭湖的三首七言绝句,诗中以阮籍、阮咸叔侄喻李哗及己,抒写其豪兴。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47-749 .2、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81-282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组纪游诗。它由三首五言绝句 组成。三首均可独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独特构思的抒情绝唱。

  第一首:“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借用阮咸与叔父阮籍的典故,暗寓李白与族叔李晔共为竹林之宴饮,同为仕途不通的同怜人,以阮咸自喻,以阮籍比作李晔。“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讲述李白欲借酒消愁,排遣心中的愁绪。

  第二首:“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描绘出一幅酒船管弦齐奏、皓月浮光静影沉璧、白鸥盘旋飞翔的湖上美景图。四句诗句前后片浑然一体,自然流畅,毫无滞涩之感,音情顿挫之中透出豪放雄奇的气势,诗意意境开阔,动静虚实,相映成趣

  第三首:“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铲去挡住湘水一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的君山,就好像李白想铲去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穷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愁闷。

  这首诗,前后两种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独立,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联系它们的纽带就是诗人壮志未酬的千古愁、万古愤。酒和诗都是诗人借以抒愤懑、豁胸襟的手段。诗人运用独特的想像,不假安排,自然拈出“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诗句。“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句设喻巧妙,令人回味。只有处在这种心情下的李白,才能产生这样奇特的想象;也只有这样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达此时此际李白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24-32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征人怨 / 征怨

: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年复一年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都同马鞭和战刀作伴。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三月白雪纷纷扬扬遮盖着昭君墓,滔滔黄河绕过黑山,又奔腾向前。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2-673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94-395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9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zhāo)朝马策与刀环。
岁岁:年复一年,年年月月。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朝朝:每天,日日夜夜。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三春白雪归青冢(zhǒng),万里黄河绕黑山。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指暮春。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2-673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94-395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9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意思是:年复一年,驰骋于边塞关城之间;日复一日,横刀跃马,征战杀伐。这两句“岁岁”和“朝朝”相对,强调了战争的频繁和生活的枯燥。又加以“复”和“与”字,把四个边塞特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 人感觉这种单调的生活无尽无穷,其中自然透出了怨情。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好像征人的怨气已经发泄尽,其实,征人的怨何止这些呢?他不仅从年年岁岁的漫长时间中感受到枯燥苦闷,而且面对眼前看了千万次的景象,他也感到怨恨无处不在,所以有了三、四两句的描写。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 “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这首七绝,通篇没有写一个“怨”字,也没有直接发出怨语,诗人紧紧围绕产生怨情的原因,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着墨,用极为凝练的语言,通过对繁忙枯燥的征战生活和边塞荒凉 环境的描写,来表现征人的怨,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怨情,让人读来回肠荡气。

  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全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 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的确是不多见的。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2-673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94-395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别东林寺僧

: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已在东林寺停留数日,在明月高悬白猿啼叫声中告辞离去。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笑着与送行僧侣告别,打趣道:可不要坏了规矩,越过“虎溪”这一条禁戒线。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lú)山远,何烦过虎溪。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境内。虎溪:庐山的一条溪流。东晋高僧慧远曾发誓一生脚迹不越庐山虎溪。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李白诗名之盛,在中国古今堪称第一。这是因他情志高妙清逸,浑然天成,不假雕琢,平生又好作方外奇思,不是平常人呕心沥血可成。而这一首诗,看似平淡,但画面隽永,情境交融,了无点尘。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李白在庐山,以“谪仙人”的身分漫游,所到之处,无不盛情接待。这是他在庐山东林寺盘桓数日后,在“月出白猿啼”之时辞僧下山,可谓潇洒之极。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东晋高僧慧远法师是庐山佛教道场的奠基人,在他之后,庐山佛教长盛不衰。慧远深通经论,兼习儒术,戒律精严,发誓一生脚迹不越庐山虎溪,以杜绝世间尘埃。慧远又是净土宗的始祖,在中国佛教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李白这里把为他送行的僧人全都笑呼为“远上人”,在送行之时,可不要坏了规矩,越过“虎溪”这一条禁戒线。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梁甫吟

: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臲屼当安之。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梁甫吟啊梁甫吟,自从诸葛亮唱响以来,多少志士吟颂过你,心中期盼着事业的春天。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你知道周朝居住在棘津的姜太公吗?七十岁的人了,清晨即起,边屠牛时边唱歌,为了做一番大事业,辞别故乡来到长安边的渭水河边,用直钩钓了十年鱼。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清澈的河水映照着他的白发,刺痛了他的心。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当风云际会的时候,当文王来拜师的时候,那是气如东海,势比泰山,治国方略,那是一套一套的。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小人们,别小看我现在普通人一个,机会来临,小猫也变大老虎!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你知道秦末汉初居住高阳的酒鬼俪食其吗?六十多岁了,草莽出身,见了刘邦硬是不跪拜,做个长揖就算给足面子了!

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一阵雄辩就折服了他,让刘邦立即停止洗脚,马上放弃美女的按摩!改为洗耳恭听了。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你看他就凭三寸不烂之舌,就攻下了齐国七十二座城市。把刘邦和项羽玩得象呼啦圈一样的转啊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你看看,他那样的落泊之知识分子还云开雾散大干了一番,何况我身强力壮,智勇双全!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我胸有治国大略,我必须为国家担忧,我想见皇上!可是皇上在干什么呢?鼓声敲得震天响。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
皇上和宫女贵妃们做投壶的游戏忙又忙!一脸的牙齿笑得多灿烂。可是宫墙外已经危机四起,安禄山准备反叛,这些事情皇上你知道吗?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可是你周围的人却不容许我警告你,还责怪我打扰了你的雅兴。说我是杞国之人无事担忧天倾塌。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白日啊,你整天被乌云蒙蔽着啊,你怎么可以照到我忠诚忧国的心肠?

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现在各地的军阀官僚一个个如同吃人的野兽——猰貐,阴险残暴。我却是驺虞样的猛虎,羞与合流。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目前形势危险如同焦原——周围深渊高千丈而方圆才几十米。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我却可以象姜太公和俪食其一样,斡旋处置游刃有余。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别看他们力可拔山的外表,我要去除他们却只需要两三个桃子,知道晏婴杀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等三人的故事吗?其关键是要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别硬碰硬的乱整。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我可是去探过安禄山的虚实,他手下根本没有象剧孟一样的智谋之士,匹夫一个,根本成不了什么大事。

梁甫吟,声正悲。
梁甫吟啊梁甫吟,心事重啊声音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古之名剑——干将和莫邪什么时候可以相合呢?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臲屼当安之。
那时候就会天下无敌,我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皇上风云际会呢?那时候天下将平安无事。等待吧,安心地等待,等待最好的时机!

长啸梁甫(fǔ)吟,何时见阳春?
长啸:吟唱。

君不见,朝歌屠(tú)(sǒu)辞棘(jí)津,八十西来钓渭(wèi)滨。
朝歌屠叟:指吕尚(即吕望、姜太公)。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lún)
经纶:《易经·屯卦》:“君子以经纶。”经纶:喻治理国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三千六百钓:指吕尚在渭河边垂钓十年,共三千六百日。风期:风度和谋略。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大贤:指吕尚。虎变:《易经·革卦》九五:“大人虎变。”喻大人物行为变化莫测,骤然得志,非常人所能料。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yī)山东隆准公。
高阳酒徒:西汉人骊食其。骊生尝自称高阳酒徒。隆准:高鼻子。隆准公:指刘邦。趋风:疾行如风前来迎接。

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qū)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xuàn)蓬。
旋蓬:在空中飘旋的蓬草。狂客:指骊食其。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pān)龙见明主,雷公砰(pēng)(hōng)震天鼓。
攀龙:后人因以攀龙附凤比喻依附帝王建立功业。雷公:传说中的雷神。砰訇:形容声音宏大。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shū)(shuò)(huì)(míng)起风雨。
帝旁投壶多玉女:《神异经·东荒经》载:东王公常与一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次投一千二百支,不中则天为之笑。天笑时,流火闪耀,即为闪电。三时:早、午、晚。倏烁:电光闪耀。晦冥:昏暗。这两句暗指皇帝整天寻欢作乐,权奸和宦官弄权,朝廷政令无常。

(chānɡ)(hé)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hūn)者怒。
阊阖:神话中的天门。阍者:看守天门的人。《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这两句指唐玄宗昏庸无道,宠信奸佞,使有才能的人报国无门。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qǐ)国无事忧天倾。
杞国无事忧天倾:《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二句意谓皇帝不理解我,还以为我是杞人忧天。此自嘲之意。

(yà)(yǔ)磨牙竞人肉,驺(zōu)(yú)不折生草茎。
猰貐:古代神话中一种吃人的野兽。这里比喻阴险凶恶的人物。竞人肉:争吃人肉。驺虞:古代神话中一种仁兽,白质黑纹,不伤人畜,不践踏生草。这里李白以驺虞自比,表示不与奸人同流合污。

手接飞猱(náo)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接:搏斗。飞揉、雕虎:比喻凶险之人。焦原:传说春秋时莒国有一块约五十步方圆的大石,名叫焦原,下有百丈深渊,只有无畏的人才敢站上去。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智者二句:智者可忍一时之屈,而愚者只知一味骄横。世俗人看不起我。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力排二句:李白用此典意在讽刺当时权相李林甫陷害韦坚、李邕、裴敦复等大臣。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hāi)尔为徒劳。
吴楚句: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诸侯王起兵反汉。景帝派大将周亚夫领兵讨伐。周到河南见到剧孟(著名侠士),高兴地说:吴楚叛汉,却不用剧孟,注定要失败。咍尔:讥笑。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张公:指西晋张华。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臲(niè)(wù)当安之。
风云感会:即风云际会。古人认为云从龙,风从虎,常以风云际会形容君臣相得,成就大业。大人:有才干的人。□(左山右皃)屼:不安。此指暂遇坎坷。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春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臲屼当安之。

  李白这首也有“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之句,显然是袭用了诸葛亮那首的立意。诗大概写在李白“赐金放还”,刚离开长安之后。诗中抒写遭受挫折以后的痛苦和对理想的期待,气势奔放,感情炽热,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开头两句:“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长啸”是比高歌更为凄厉激越的感情抒发。诗一上来就单刀直入,显示诗人此时心情极不平静,为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宋玉《九辩》中有“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之句,故“见阳春”有从埋没中得到重用、从压抑中得以施展抱负的意思。以下诗句,全是由此生发。

  接着,连用两组“君不见”提出两个历史故事。一是说西周吕望(即姜太公)长期埋没民间,五十岁在春津当小贩,七十岁在朝歌当屠夫,八十岁时还垂钓于渭水之滨,钓了十年(每天一钓,十年共三千六百钓),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志。一是说秦末的郦食其,刘邦原把他当作一个平常儒生,看不起他,但这位自称“高阳酒徒”的儒生,不仅凭雄辩使刘邦改变了态度,以后还说服齐王率七十二城降汉,成为楚汉相争中的风云人物。诗人引用这两个历史故事,实际上寄寓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平常人”,“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不相信自己会长期沦落,毫无作为。诗人对前途有着坚定的信念,所以这里声调高亢昂扬,语言节奏也较爽利明快,中间虽曾换过一次韵,但都押平声韵,语气还是舒展平坦的。

  自“我欲攀龙见明主”句起,诗人一下子从乐观陷入了痛苦。加上改用了仄声韵,语气拗怒急促,更使人感到犹如一阵凄风急雨劈面打来。这一段写法上很象屈原的《离骚》,诗人使自己置身于惝恍迷离、奇幻多变的神话境界中,通过描写奇特的遭遇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你看,他为了求见“明主”,依附着夭矫的飞龙来到天上。可是,凶恶的雷公擂起天鼓,用震耳欲聋的鼓声来恐吓他,他想求见的那位“明主”,也只顾同一班女宠作投壶的游戏。他们高兴得大笑时天上闪现出耀眼的电光,一时恼怒又使天地昏暗,风雨交加。尽管如此,诗人还是不顾一切以额叩关,冒死求见。不料竟触怒了守卫天门的阍者。在这段描写中,诗人的感情表现得那么强烈,就象浩荡江水从宽广的河床突然进入峡谷险滩一样,旋涡四起,奔腾湍急,不可抑止。诗人在天国的遭遇,实际上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他借助于幻设的神话境界,尽情倾诉了胸中的忿懑与不平。

  自“白日不照吾精诚”以下十二句又另作一段,在这段中,诗人通过各种典故或明或暗地抒写了内心的忧虑和痛苦,并激烈地抨击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上皇不能体察我对国家的一片精诚,反说我是“杞人忧天”。权奸们象恶兽猰?那样磨牙厉齿残害人民,而诗人的理想则是以仁政治天下。他自信有足够的才能和勇气去整顿乾坤,就象古代能用左手接飞猱、右手搏雕虎的勇士那样,虽置身于危险的焦原仍不以为苦。诗意象是宕起,可是马上又重重地跌了下来。在现实的生活中,只有庸碌之辈可以趾高气扬,真有才能的人反而只能收起自己的聪明才智,世人就把我看得轻如鸿毛。古代齐国三个力能排山的勇士被相国晏子设计害死,可见有才能的人往往受到猜疑。明明有剧孟这样的能人而摒弃不用,国家的前途真是不堪设想了。这一段行文的显著特点是句子的排列突破了常规。如果要求意思连贯,那么“手接飞猱”两句之后,应接写“力排南山”两句,“智者可卷”两句之后,应接写“吴楚弄兵”两句。可是诗人却故意把它们作上下错落的排列,避免了平铺直叙。诗人那股汹涌而来的感情激流,至此一波三折,成迂回盘旋之势,更显得恣肆奇横,笔力雄健。这段的语气节奏也随着感情发展而跌宕起伏,忽而急促,忽而舒展,忽而押平声韵,忽而换仄声韵,短短十二句竟三易其韵,极尽变化之能事。

  最后一段开头,“梁甫吟,声正悲”,直接呼应篇首两句,语气沉痛而悲怆。突然,诗人又笔锋一折,“张公两龙剑”以下四句仍是信心百倍地回答了“何时见阳春”这一设问。诗人确信,正如干将、莫邪二剑不会久没尘土,我同“明主”一时为小人阻隔,终当有会合之时。既然做过屠夫和钓徒的吕望最后仍能际会风云,建立功勋,那自己也就应该安时俟命,等待风云感会的一天到来。饱经挫折的诗人虽然沉浸在迷惘和痛苦之中,却仍在用各种办法自我慰藉,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写长篇歌行最忌呆滞平板,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正在于布局奇特,变化莫测。它通篇用典,但表现手法却不时变换。吕望和郦食其两个故事是正面描写,起“以古为鉴”的作用,接着借助于种种神话故事,寄寓自己的痛苦遭遇,第三段则把几个不相连属的典故交织在一起,正如清人沈德潜说的“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因而诗的意境显得奇幻多姿,错落有致:它时而和风丽日,春意盎然,时而浊浪翻滚,险象纷呈;时而语浅意深,明白如话,时而杳冥惝恍,深不可测。加上语言节奏的不断变化起伏,诗人强烈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答章孝标

: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只有虚假的,不好的东西才需要一个好的包装。如果是真实的,好的东西就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来掩饰了。

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十年春秋苦读才能及第,你为什么不积累知识,而去想那些远大的志向呢?

假金方用真金镀(dù),若是真金不镀金。

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馆

:
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
微风轻轻拂过水面,远处传来夜市歌女那婉转悠扬的歌声。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站在夜市旁边的水亭之中,放眼望去,在夜市的灯火之下,正活动着盛妆女子婉丽的身影。

参考资料:

1、 李军.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120

水面细风生,菱(líng)歌慢慢声。
江馆:江边客舍。细风:微风。 菱歌,采菱之歌。慢慢:舒缓悠长。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客亭,旅馆中的水亭。小市:小集市。

参考资料:

1、 李军.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120
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客馆临江,所以开头先点出环境特点。“水面细风生”,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微兴的景象。但因为是在朦胧的暗夜,便主要不是凭视觉而是凭触觉去感知。“生”字朴素而真切地写出微风新起的动态,透露出在这以前江面的平静,也透露出诗人在静默中观察、感受这江馆夜景的情态。因为只有在静默状态中,才能敏锐地感觉到微风悄然兴起于水面时所带来的凉意和快感。这个开头,为全诗定下一个轻柔的基调。 

  第二句“菱歌慢慢声”,转从听觉角度来写。菱歌,指夜市中歌女的清唱。她们唱的大概就是江南水乡采菱采莲一类民歌小调。“慢慢声”,写出了歌声的婉曼柔美,舒缓悠扬。在这朦胧的夜色里,这菱歌清唱的婉曼之声,随着阵阵清风的吹送,显得格外清扬悦耳,动人遐想。如果说第一句还只是为江边夜市布置了一个安恬美好的环境,那么这一句就露出了江边夜市温馨旖旎的面影,显示了它特有的风情。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客亭,就是诗人夜宿的江馆中的水亭。它紧靠着“小市”,这才能听到菱歌清唱,看到灯火夜妆,领略水乡夜市的风情。这一句明确交代了诗人所在的地方和他所要描绘的对象,在全篇中起着点题的作用。诗人不把它放在开头而特意安排在这里,看来是用过一些心思的。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本比较简单,缺乏层次与曲折,如果开头用叙述语点醒,接着连用三个描写句,不但使全篇伤于平直和一览无余,而且使后三句略无层递,变成景物的单纯罗列堆砌。现在这样,将叙述语嵌入前后的描写句中间,一则可使开头不过于显露,二则可使中间稍有顿挫,三则可使末句更加引人注目,作用是多方面的。

  末句又转从视觉角度来写。透过朦胧的夜色,可以看到不远处有明亮的灯光,灯光下,正活动着盛妆女子婉丽的身影。“明”字写灯光,也写出在明亮灯光照映下鲜丽的服饰和容颜。诗人写江边夜市,始则在朦胧中感触到“水面细风生”,继则在朦胧中听到“菱歌慢慢声”。就在这夜市刚刚撩开面纱,露出隐约的面影时,却突然插入“客亭临小市”这一句,使文势出现顿挫曲折,也使读者在情绪上稍作间歇和酝酿,跟着诗人一起用视觉去捕捉夜市最动人的一幕。因此当夜市终于展示出它的明丽容颜——“灯火夜妆明”时,景象便显得分外引人注目,而夜市的风姿也就以鲜明的画面美和浓郁的诗意美呈现在面前了。

  旅馆夜宿的题材,往往渗透着凄清孤寂的乡愁羁思。从“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到这个传统的相继不衰。王建这首旅宿诗,却怀着悠闲欣喜的感情,领略江边夜市的诗意风情。这里面似乎透露出由于商业经济的繁荣,出现了新的生活场景,而有关这方面的描绘,在以前的诗歌中是反映得不多的。由此启渐,“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一类描写便时常出现诗人笔下。这恰恰反映出了时代生活的变化,和由这种变化引起的诗人视野的扩大,和审美感情的变化。

参考资料:

1、 李军.唐诗鉴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655页-65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