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东林寺僧

: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已在东林寺停留数日,在明月高悬白猿啼叫声中告辞离去。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笑着与送行僧侣告别,打趣道:可不要坏了规矩,越过“虎溪”这一条禁戒线。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lú)山远,何烦过虎溪。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境内。虎溪:庐山的一条溪流。东晋高僧慧远曾发誓一生脚迹不越庐山虎溪。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李白诗名之盛,在中国古今堪称第一。这是因他情志高妙清逸,浑然天成,不假雕琢,平生又好作方外奇思,不是平常人呕心沥血可成。而这一首诗,看似平淡,但画面隽永,情境交融,了无点尘。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李白在庐山,以“谪仙人”的身分漫游,所到之处,无不盛情接待。这是他在庐山东林寺盘桓数日后,在“月出白猿啼”之时辞僧下山,可谓潇洒之极。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东晋高僧慧远法师是庐山佛教道场的奠基人,在他之后,庐山佛教长盛不衰。慧远深通经论,兼习儒术,戒律精严,发誓一生脚迹不越庐山虎溪,以杜绝世间尘埃。慧远又是净土宗的始祖,在中国佛教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李白这里把为他送行的僧人全都笑呼为“远上人”,在送行之时,可不要坏了规矩,越过“虎溪”这一条禁戒线。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已在东林寺停留数日,在明月高悬白猿啼叫声中告辞离去。
笑着与送行僧侣告别,打趣道:可不要坏了规矩,越过“虎溪”这一条禁戒线。

注释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境内。
虎溪:庐山的一条溪流。东晋高僧慧远曾发誓一生脚迹不越庐山虎溪。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荷花

: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夏日荷花绽放,摇曳多姿没有什么花能与之匹敌,它的花香也是别具一格。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李将军家为乘凉而设席,我乘马伴着那夕阳而来游曲江。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游江归来,看到烛光下的锦被,想起伊人,想到你我曲江相遇之景,你渡水而来打湿了罗袜。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想到秋天来临之前你我将要分别心中苦闷,天各一方唯能于梦中见其倩影了。

参考资料:

1、 刘建龙.诗词类鉴: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01:第41页2、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7-83、 ​吴慧.李商隐研究论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05:第220页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并:比,匹敌。

瑶席乘凉设,金羁(jī)落晚过。
金羁:饰以黄金的马笼头。傅玄《良马赋》:“饰以金羁,申以玉缨。”落晚:向晚。

回衾(qīn)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zhào)歌。
前秋:秋前。棹歌:一边摇桨,一边唱歌。《南史·羊侃传》:“善音律,自造采莲棹(声曜)歌两曲,甚有新致。”

参考资料:

1、 刘建龙.诗词类鉴: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01:第41页2、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7-83、 ​吴慧.李商隐研究论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05:第220页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这是一首咏荷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之情。展现出诗人的婚前大胆追求阶段内心美的期待与欢会时的情景。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诗一开头便极言荷花之芙,先说它的色,后写它的香。就其色而言,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十亩方塘,田田绿盖。颜色纯净,姿态婷婷,摇曳在清风之中,那种清新明丽之美和那红绿相映所产生的美确实是无与伦比的。其色如此,其香也独具一格,英特点是“香远益清”(周敦颐《爱莲说》)。这既“远”又“清”的芳香在群芳之中的确是少见的,所以,从色彩和香气上看,荷花确实不同一般的凡花俗卉。难怪诗人惊叹它“无色可并”,无香可比,深深地迷恋上它,实际上这是诗人为爱侣的美色而醉心。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前一句是在月下观赏,后一句是在夕阳下观赏。调整后的语序是:“金羁落晚过,瑶席乘凉设。”夕阳下的荷花自有一番风韵,那鲜艳的花朵衬着碧绿的荷叶,本已娇媚非常,这时它上面又洒上了夕阳的金辉,带上了“金羁”。就更加鲜艳绚丽、光彩照人了!而月下的荷花,那种朦朦胧胧的美也是令人心醉的,淡淡的夜色。皎皎的月光。这是荷花的衬景。徐徐的清风,摇动着花朵花叶,又给这奇妙的画面增加了动感。此时的荷花娇美轻盈,摇曳多姿,仿佛月中的仙子,款款移步于琼楼玉宇之中,与特有的环境,特有的氛围交织共融,产生梦幻一样的关,这两句的实际内容是诗人从傍晚到黑夜约会情人,面对爱侣时的情形。诗人同时写的《曲池》一诗有“日下繁香不自持,月中流艳与谁期”的诗句,写的就是这种情况。

  五、六两句“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也是描写与爱侣的欢会。前四句主要是托物寓意,用的是曲笔,写得比较“隐晦”,而这两句近于写实,比较明显。前一句侧重于场面描写:又点亮了灯,明亮的灯光照着锦被。由这场景可知两人的感情达到何种地步了。后一句重在写人,交待得十分清楚:女方是渡水而来,罗袜已经被水打湿了,表现出女子的痴情,也表现出诗人的细心。

  最后两句“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是叹别。“前秋”是秋前之意,因为前面是“预想”.当然不会是过去时而是将来时。“棹歌”一句是用典。《南史·羊侃列传》记载羊侃“善音律,自造采莲棹歌两曲,甚有新致,”此外“梦棹歌”即“梦采莲”之意,也即梦想再次相会的意思。“莲”,是“怜”的谐音,“采莲”(怜)意为求欢。这一联中的第一句,推开了一步:诗人此时本来是和情人欢会。

  鱼水相得,可是却又忽然间发愁了。愁什么?原来他想到在秋天到来之前就要与恋人分别了。于是便预想起别后的情况:天各一方,不易相见,只能是“梦棹歌”,即只能在梦中相会了。相会之时想到离别。心中犯难;离别之后,又难相会,更令人难以忍受。实在是“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啊!这推开一步的预想,从侧面透露出两人感情的深度,所以,当诗人的这位爱侣后来亡故之后,他故地重游之时。眼见凤去楼空,抚令追昔,无限凄楚:“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暮秋独游曲江》)。在那荷叶初生的春天我与你相遇,并从此增添了离愁别恨,而今你像枯荷一样谢世了,只留给我一片凄凉。只要我身在人世,对你的情意就永远不会消失。曲江池头那无尽的流水啊,你带给我多少惆怅!可见《荷花》一诗,不是一般的咏物诗,它是李商隐爱情生活的写照。

  这首诗主要用象征手法,借描写荷花来寄托自己的情事。本来是描写自己热恋之人,但却不直接描写女方本身,而是以荷花出之。即使是描写欢会之事,也不用直白之笔,而是通过“衾绮”、“罗袜”来侧面暗示,没有露骨、庸俗的平直之语。

参考资料:

1、 靖宇.唐诗多用途 多功能辞典:辽海出版社,2001年09月第1版:83-842、 刘建龙.诗词类鉴: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01:第4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莲花

: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
碧绿荷塘摇曳的荷花激起的涟漪好像连接着银河(星津指银河),船桨在荷塘滑动发出扎扎的声响,船驶入水草之中。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就像洛神步履轻盈地走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细细的涟漪(应该出自《洛神赋》“凌波微步 罗袜生尘”),到今天莲花都有洛神的香尘残留。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yà)轧兰桡(ráo)入白蘋(pín)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ruǐ)有香尘。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首句写荷塘,远观其美丽,就像银河一般 “摇滟”二字精炼的写出荷花的姿态,二句写近观莲花,远近结合。后两句把莲比成“洛神波上袜”,写其轻盈之姿,更突出其美。本诗咏莲,从所处环境,姿态上赞美莲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竹林寺

: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
岁月蹉跎于人间,但烟霞美景却多多地停留在竹林寺附近,没有因为时过境迁而消散。

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
因为爱这番烟霞和竹林寺有了感情,但是就算心中有深情厚意也不知道今后能否再来欣赏这美景了。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

(yīn)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guō)
竹林寺:在庐山仙人洞旁。殷勤:亲切的情意。过:访问。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
殷勤竹林寺,更得几回过!

  隐士多为思想家,从朱放的诗句里读者可以领悟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感受。《题竹林寺》中有着诗人对时间流逝,世事难料的伤怀。

  竹林寺依旧有美丽的烟霞景观,但是岁月消磨人难免会有改变。美丽的依然美丽但欣赏的人已经和以往不一样了。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遗憾,而这遗憾是人力难以抗拒的。所以诗里用到了“促”这个字。因为这岁月的催促,诗人难以预料自己还有多少机会能来欣赏美丽的风景,所以用到了“更”这个字。前后的呼应用在这里很恰当,既加深了感情的表达力度又使全诗有了整体的美感,很紧凑不拖沓。可以说此诗的最长处不是对竹林寺烟霞的描绘,而是这种对感情的描绘方法。所谓的文章前后的一致性,其实就是这种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这样编辑文字的好处就是主题明确,言简意赅。当然这是一种逻辑应用,要真正做到还需对素材很好的运用。绝对不是前面有几个词在文章最后依然用几个词就行的,《题竹林寺》可以说是一个范例,读者多琢磨一下就会体味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台城

: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六朝时期的皇城一朝比一朝豪华,结绮楼临春阁的建造最豪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如今千门万户的楼阁长满了野草,只因陈后主那曲《玉树后庭花》。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208 .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qǐ)临春事最奢(shē)
台城:六朝时期的皇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鸡鸣山北。六代:指建都在金陵的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相继的朝代。结绮:陈后主(叔宝)建造的一座穷极奢华的楼阁。临春:陈后主(叔宝)建造的一座穷极奢华的楼阁。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万户千门:指宏伟豪华的结绮、临春两座楼。后庭花:陈后主所作的歌曲《玉树后庭花》。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208 .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一开始诗人就将一幅繁华竞喧、富丽堂皇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台城六代竞豪华”,是一种大笔铺叙概括性的总体描述。作为首句,气势雄阔,用词用句却十分简朴,没有任何生僻的字眼,似乎是漫不经心的一笔,将整整一段历史从纵贯和横断两方面浓缩于这简简单单的七个字中,在开篇就使如此美轮美奂的六朝繁华气象如临眼前,宛如海市蜃景般的幻化出来。此情此景使读者再也不能无视那种扑面而来的奢华景象,也无法再无视那段尘封了的历史。

  六朝的奢侈之风日益加深,到了南朝陈后主的时候,其奢侈程度达到了那个时代无以复加的地位。他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极尽奢华之高楼。诗中以“结绮”“临春”这两座典型的建筑物名称来形容陈后主这位亡国之君的挥霍无度。在这些富丽堂皇、燃尽民脂民膏的辉煌建筑群中,陈后主过的是怎样一种穷奢极欲的生活,那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首句是从总体上描述了整个六朝时代的豪华胜景,那么诗的第二句则是抓住了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将这种豪华推了出来,并且是推向顶峰。带有举例说明以使其抒写的内容更进一层的意味。这样不吝笔墨的极度描写刻画在引起读者无数联想的同时,更为诗人点出此诗的主旨做了充分的铺垫。

  第三句“千门万户成野草”,急转直下,一个“成”字成为全诗思想情感的转折点。承上启下,将前度的繁华热闹推翻,却引发了突如其来的繁华成空,万事成空的无限感慨。从六朝故旧到诗人所面对的往昔遗址,几百年的历史更迭,风烟变幻,沉重的附在这样一个“成”字上,沧桑与负重集千钧于一发。诗人的悲怆传达给了读者,成为千万人的悲怆。当日的“万户千门”早已不复存在。诗人是在遗址面前演发出了对往昔的憧憬和想象,他想象到这今日生满野草的荒凉旷野也曾是六朝繁华的一部分。以实景引出虚事,以虚像来反衬实际景物的荒凉。诚如后世辛弃疾在《永遇乐》中所写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吊古伤今之情,在虚实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中自然流露。同时,“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前四字,与“结绮临春事最奢”紧紧地衔接在一起,后三字写出了结绮、临春两座楼的变化。这句本身用“千门万户”和“野草”作比照,把陈朝的灭亡和台城的今昔写得一清二楚。

  最后一句,图穷而匕首现,“一曲后庭花”交代了结绮、临春之所以成了野草的原因,总结了陈朝亡国的教训,抨击了陈后主的荒淫,全诗的意义几乎全部凝聚在这五个字之中,此诗的主旨在千呼万唤中姗姗而出。然而刘禹锡的怀古诗是十分含蓄的,他并不直接指斥昏庸帝王的荒淫误国,而是以一个典型的意象婉转地表达悲愤之情。自从陈后主亡国之后,在文人的笔下,《后庭花》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亡国之音”。在刘禹锡之后也有一些以后庭花指代亡国的名句,如李商隐“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在这里指出,六朝的覆灭,南陈的亡国,都只因为那曲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这里的后庭花已不再是一首曲子的名称,而是帝王为一己之享乐,以致国破身亡的代名词。这一句较之前句讽喻的意味更加浓厚。这是诗人对于风雨飘摇的大唐帝国的劝谏,其苦心历历可见。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启,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全诗承转分明而又环环紧扣,“亦不孤乐天之言。”此诗不空发议论,而是寓怀古论今于人事景物的沧桑巨变的描写中。既有厚重的历史感,也有诗歌应有的情韵。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209-211 .2、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 .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926-927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于阗采花

: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相,相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汉地多名姝,相中无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
自古妒蛾眉,相沙埋皓齿。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于阗的采花人,大言不惭说:花儿都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等到明妃王昭君一旦西入胡地,胡中的美女都要羞死,大愧不如。

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才知道汉族美女多多,胡中无花可与比拟。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
丹青画画,能令丑者美丽,像那个无盐丑女反而选入宫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自古红颜妒蛾眉,皓齿美人白白葬送在漫漫胡沙之中。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52页-第53页

于阗(tián)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于阗:汉代西域城国。故址在今新疆和田一带。这里泛指塞外胡地。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xiū)死。
明妃:即王昭君。汉代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晋朝人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乃知汉地多名姝(shū),胡中无花可方比。
名姝:即美女。

丹青能令丑者妍(yán),无盐翻在深宫里。
丹青:谓颜料可以把丑女画成美人。丹青,绘画用的矿物颜料。无盐:谓丑女反而能在王宫里作王后。无盐,古代著名丑女,即战国时齐宣王后钟离春。因是无盐人,故名。翻:反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hào)齿。
自古:谓自古以来,美人皆遭嫉妒。娥眉、皓齿,借代美人。娥眉,蚕蛾的触须细而弯,故用以喻女子之眉。胡沙埋皓齿:指昭君出塞和亲事。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52页-第53页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此诗借美人遭嫉,埋没胡沙,丑女受宠,立为后妃媸妍颠倒的现象,喻有才之士遭嫉贬斥,无能之辈反被重用。

  全诗可分两段。前六句叙事,用铺垫的手法写明妃的美貌。后四句议论,指出媸妍颠倒的不合理现象,为太白自叹遭谗被斥。

  诗人以极深的爱慕之情赞扬了王昭君之美丽:以人比花,花人相似;以汉地、胡地对比,则“胡中美女多羞死”,“胡中无花可方比”。“胡中美女多羞死”及“胡中无花可方比”两句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偏见,但这里为的是强调昭君之美,且诗的落脚点不在这里,而是在下文:即象王昭君这样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女,本应让她去其相称的去处,可是事情恰恰相反,却被恶人陷害,“埋没胡沙”,像战国时齐国无盐地方的丑女(名钟离春)那样丑陋,竟至“翻在深宫”。所以诗人又以极为愤怒之情,谴责了妍丑不分、黑白倒置那种极不公平的社会现象。黑白倒置、有才华的人受气,诗人对此是有深刻体会的。因此,诗中所鸣的不平,在极大程度上也是诗人个人怀抱的抒发。

  当时宦官、军阀以及朋党,无不是一手遮天,认钱认势不认人,他们毫无人格,毫无人性,排斥异己,压制有才能的人。诗人李白就是被排挤、被压制的一个。诗末“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两句,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人才埋没的强烈愤慨。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52页-第5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