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驿
葳蕤晓树滋,滉漾春江涨。平川看钓侣,狭径闻樵唱。
蝶戏绿苔前,莺歌白云上。耳目多异赏,风烟有奇状。
峻阻将长城,高标吞巨舫。联翩事羁靮,辛苦劳疲恙。
夕济几潺湲,晨登每惆怅。谁念复刍狗,山河独偏丧。
)
)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有个朋友刚刚从赵国回来,说他曾经登上过古代的丛台。
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
站在丛台上极目远眺,白云绵绵,飘在襄国上空;繁茂的绿树顺着张恪弯曲的河道蜿蜒而来,经过丛台的脚下;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丛台上却丛台上,山鸟啼鸣,野花盛开,绿苔遍地,一片荒芜。
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早已看不见当年金舆玉辇来往的痕迹,只有在风雨的见证下不断生长的绿苔。
参考资料:
1、 潘百齐著。《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天津: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听话:听人论事 ; 丛台:在今河北邯郸市内。
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zhāng)河地里来。
襄国:古县名,位于河北邢台西南。该句又衍“云遮襄国无边尽”。漳河:位于邯郸市南方。该句又衍“树绕漳河掌上来”。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弦管:管弦乐器,代指音乐。
金舆(yú)玉辇(niǎn)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舆:车,亦指轿子 ;辇:用人推挽的车。秦汉以后特指君侯所乘的车;金舆玉辇:此指赵武灵王宠爱的惠妃,常携其登台玩乐。
参考资料:
1、 潘百齐著。《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天津: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诗人借朋友游丛台之事,将朋友眼中见到的丛台景象加上自己的感慨,描绘出丛台一片荒凉萧索情景,抒写了自己吊古伤今之情。首联交待作诗缘由,次联写远望之景。颈联以对比手法,衬托丛台之荒凉,有声有色。尾联以往日赵武灵王之豪侈繁华与眼前台上长满绿苔的荒芜景象再作对比,更见出今日丛台之落寞凄凉。诗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诗人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所写景物也不是一般的景象,而是诗的意象,即这些景物包蕴诗人及客人吊古伤今的情思。为了表达这种情怀,诗人除了采用意象叠加的方法,还采用了对比联想的手法来涤化。诗中所写的白云、树木、野花、绿苔、山鸟等,无不与昔日丛台的人、事、物相关联,这是对比的关联;从昔日丛台之盛对比今日丛台之荒,从而表达出富贵不存、时光难再、人世沧桑的感叹。如诗的颈联和尾联,写当年丛台上弦管齐奏,歌声婉转,舞袖翩翩;众多美貌妃嫔和绝色宫女,身着绮罗,环绕台前,那是多么欢乐。如今各式早已风流云散,只剩得山鸟乱啼,野花怒开,年武灵王与惠妃金舆玉辇的车辙都附满青苔了。这种对比有着很强的抒情效果,且用语清新,耐人寻味,写景如画,富有景致。
参考资料:
1、 潘百齐著。《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天津: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
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
无边烟水把你我隔开,些须音信早巳断绝。唯有碧天云边明月,偏照着我俩遥遥的离别。
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
整天感怀往事伤心,愁眉象铁锁难以打开。夜夜留着半边锦被,等待你的梦魂归来。
参考资料:
1、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525页2、 俞陛云等.《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5页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唯(xuán)唯离别。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唯唯:遥远。
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hún)梦归来。
尽日:整天。被:棉被。待:等候,逗留,迟延。
参考资料:
1、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525页2、 俞陛云等.《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5页《清平乐》“词语浅薄”,甚而疑为后人伪托。这首词表面上抒写了一位思妇离别之苦,实际上通过女主人公的内心描写,塑造出一位热情、大胆,对生活充满强烈追求的可爱的妇女形象。诗人借梦中相聚,一方面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赤裸裸的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了对思妇的这种不可扼杀的爱情的歌颂和赞美。
上阕用环境衬托写愁苦心情。“烟深水阔”,音信也无;碧天明月,乐景哀情,一个“偏”字,迁愁于月,烦心之至,愁苦之至。“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与此同。窦娥临刑,怨地怨天,都是怨极的表现。“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唯碧天云边明月,偏照着我俩遥遥的离别。“悬悬”惦记昼夜悬悬思恋。
下阕用表情行动写愁苦与盼归。“愁眉似锁难开”是表情、心情;“夜夜长留半被,待君梦魂归来。”是行动,是切盼,更是痴情。难得词人奇思异想,把思妇情思写得深而再深。迁愁怨于明月,留半被待魂归,奇想幽深,构成此词的特色艺术。“夜夜长留半被”,晚上孤独等候,睡了留着半边锦被。“待君魂梦归来”,希望在入睡的梦灵魂相遇。直接抒发了思妇的愁苦和思念,百转千回。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274页2、 蒋景明.李白笔下的妇女之歌[J].邵阳师专学报.1994(3) 28-29
)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春天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荆棘满布。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
参考资料:
1、 刘禹锡著.《刘禹锡诗文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09:215页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18页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cí)古墓对荆(jīng)榛(zhēn)。
汉寿:县名,在今湖南常德东南。荆榛:荆棘。
田中牧竖烧刍(chú)狗,陌上行人看石麟(lín)。
牧竖:牧童。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陌:田间小路。石麟:石头雕刻的麒麟,这里泛指古代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刻。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才见:依稀可见。
不知何日东瀛(yíng)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要路津:交通要道。
参考资料:
1、 刘禹锡著.《刘禹锡诗文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09:215页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18页此诗虽题为春望,但所望却是满目荒凉衰败景象,这样的景色正寄托着诗人遭贬谪后的身世凄凉之感,乃是以景写情之篇。
这首诗虽然极力地描绘了汉寿城遗址的荒凉、破败的景象,但是格调毫不低沉。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框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荒芜、破败的景象,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
“汉寿城边野草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炼地表现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了。“野草春”三字让人产生联想,如果汉寿不是一片芜城,还象当年那样人烟辐辏,无比繁华,春日迟迟,一派生机的话,诗人怎么会用城边野草刚刚发芽来描绘它的春色呢。首联对句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独没有人烟。正因为此,诗人用“对”字组合起来的柯、墓、荆、榛之类愈多,便使人愈感荒凉。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句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予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符人着石麟于陌止。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盼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句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当年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了出来。诗人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写这样的破败和荒凉,完全是为着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的。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则谈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诗人认为: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而是有兴就有废,有废就有兴,兴可以变成为废,废亦可以变成为兴的。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是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刘禹锡诗词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01月第1版:第76页
)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已在东林寺停留数日,在明月高悬白猿啼叫声中告辞离去。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笑着与送行僧侣告别,打趣道:可不要坏了规矩,越过“虎溪”这一条禁戒线。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lú)山远,何烦过虎溪。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境内。虎溪:庐山的一条溪流。东晋高僧慧远曾发誓一生脚迹不越庐山虎溪。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李白诗名之盛,在中国古今堪称第一。这是因他情志高妙清逸,浑然天成,不假雕琢,平生又好作方外奇思,不是平常人呕心沥血可成。而这一首诗,看似平淡,但画面隽永,情境交融,了无点尘。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李白在庐山,以“谪仙人”的身分漫游,所到之处,无不盛情接待。这是他在庐山东林寺盘桓数日后,在“月出白猿啼”之时辞僧下山,可谓潇洒之极。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东晋高僧慧远法师是庐山佛教道场的奠基人,在他之后,庐山佛教长盛不衰。慧远深通经论,兼习儒术,戒律精严,发誓一生脚迹不越庐山虎溪,以杜绝世间尘埃。慧远又是净土宗的始祖,在中国佛教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李白这里把为他送行的僧人全都笑呼为“远上人”,在送行之时,可不要坏了规矩,越过“虎溪”这一条禁戒线。
)
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
浩浩的汉水巍巍的方城山,强盛的楚国统辖百蛮,四邻各国也没有谁议论这乱了周班。
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
为什么自从迎娶了秦女做了一场高唐云雨梦,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心思去攻打武关。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等.李商隐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111-1122、 王士槾.唐人万首绝句选校注:齐鲁书社,1995:326-3273、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402汉水方城带百蛮(mán),四邻谁道乱周班。
岳阳楼:岳阳西门城楼,唐玄宗开元中张说所建,俯临洞庭,为观览胜地。汉水方城:原指楚国誓死抗击齐国入侵的决心。此指楚国地域广袤。汉水:水名,又称汉江。方城,山名,在今河南叶县南。一说方城指春秋时楚国北面边境上的长城。带:领有。百蛮: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周班:周室封爵的等级。
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
高唐雨:此指男欢女爱之事。武关:古关隘,是秦国的南关。旧址在陕西商县东一百八十里处。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等.李商隐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111-1122、 王士槾.唐人万首绝句选校注:齐鲁书社,1995:326-3273、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402这首《岳阳楼》咏叹楚国由强变衰,讽谕楚王沉溺女色,使国势衰颓。李商隐的咏史诗,常常嵌入统治者沉溺于女色的慨叹,咏史中兼有爱情的色彩,是其咏史一大特色。
这首七绝前二句写楚国强大。楚国一度以方城山为城,以汉水为护城河,敢于与整个中原抗衡,秦国更不在话下。楚国统一了南方,若能乘胜前进,形势将有利于楚国。当时,诸侯四邻谁也不敢指责楚国打乱了周天下的秩序。这其实是借周失权柄、诸侯坐大之事暗喻唐王朝藩镇割据不服从中央。
后二句,语气一转,以一个设问词“如何”领起,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何楚王“一梦高唐雨”后,“自此无心入武关”?这“高唐雨”,自然是楚王在高唐梦见与女神交接。这件事是楚怀王还是楚襄王,历史上曾有很多争议。诗非具体的历史,不必去考证,只是泛指楚王即行了。历史学家会分析:秦楚之战,楚国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等因素,故亡于秦。但是诗是靠形象来说话的,靠神韵、兴趣来表达。君王“一梦高唐雨”以后,楚国就走向颓势了,以此暗喻唐代君主沉湎声色而缺乏远图,以表达胸中的愤懑之情。这一总趋势完全正确,所以这首七绝倒是从大处着墨,抓住了历史主流的。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等.李商隐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111-1122、 钟来茵.李商隐爱情诗解:学林出版社,1997:237-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