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东海谯山集诗
思来使情浓。
恒忌光氛度。
藉蕙望春红。
青莎被海月。
朱华冒水松。
轻风暧长岳。
雄虹赫远峯。
日暮崦嵫谷。
参差彩云重。
永愿白沙渚。
游衍遂相从。
丹山有琴瑟。
不为忧伤容。
)
)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爱你的感情就如流水一般缠绵悱恻,纯净悠长。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参考资料:
1、 《语文读本2:一朵午荷》(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ISBN978-7-107-18029-7)第40-41页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下:往。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单衫杏子红,双鬓(bìn)鸦雏(chú)色。
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jiù)树。
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diàn)。
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清如水:隐喻爱情的纯洁。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尽日:整天。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意思是说,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海水梦悠悠:梦境像海水一样悠长。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参考资料:
1、 《语文读本2:一朵午荷》(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ISBN978-7-107-18029-7)第40-41页《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常言道,诗无达诂,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多种新的视角,从而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
大江阔千里,孤舟无四邻。
唯余故楼月,远近必随人。
入风先绕晕,排雾急移轮。
若教长似扇,堪拂艳歌尘。
大江阔千里,孤舟无四邻。
大江辽阔,千里茫茫,只有我一只小船在江中孤零零司州没有伴。
唯余故楼月,远近必随人。
只有以前在家中楼上看到的月亮,或远或近总是伴随着我。
入风先绕晕,排雾急移轮。
起风前它四周先围着一个彩环,散雾时它又像急速游动向前。
若教长似扇,堪拂艳歌尘。
倘如它能永远象一把园扇,可以拂去艳情场上的尘烟。
参考资料:
1、 褚斌杰主编.《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上册)》: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1:第727页2、 美文,逸才主编.《古诗源 白话乐府卷》:哈尔滨出版社,1995.11:第546-547页3、 孙立权主编.《中学生常用古典诗词读本》: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07月第1版:第71页4、 刘锬编写.《情系明月:咏月古诗欣赏》: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3:第187页5、 童笙选编.《古诗三百句》: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年05月第1版:第250-251页大江阔千里,孤舟无四邻。
大江:指诗人月夜泛舟所在的江。无考证。无四邻:指周围没有其他船只。
唯(wéi)余故楼月,远近必随人。
唯余:只有。故楼:指家乡之楼。月随人行,故现在照“我”之月,仍是“故楼月”。
入风先绕晕,排雾(wù)急移轮。
入风:遇风。晕:月四周有时有云气围绕如环叫做月晕。排雾:冲开、排开云雾。轮:月轮。
若教长似扇,堪(kān)拂艳歌尘。
似扇:古人咏扇的诗赋形容扇的圆常以月为比,诗中倒转过来,以扇比月。堪:能,可。拂:拂拭。艳歌尘:指唱艳歌的人身上的尘土。
参考资料:
1、 褚斌杰主编.《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上册)》: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1:第727页2、 美文,逸才主编.《古诗源 白话乐府卷》:哈尔滨出版社,1995.11:第546-547页3、 孙立权主编.《中学生常用古典诗词读本》: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07月第1版:第71页4、 刘锬编写.《情系明月:咏月古诗欣赏》: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3:第187页5、 童笙选编.《古诗三百句》: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年05月第1版:第250-251页大江阔千里,孤舟无四邻。
唯余故楼月,远近必随人。
入风先绕晕,排雾急移轮。
若教长似扇,堪拂艳歌尘。
“大江阔千里,孤舟无四邻”,开头两句交待了望月的时间、地点、环境。江,是横阔千里、浩渺无际的大江;舟,是孤舟,无四邻的孤舟。二者对比鲜明,表达了诗人旅途的孤寂。而旅途的孤寂又无处诉说,只有遥寄明月了,为引出下文做了铺垫。
“唯余故楼月,远近必随人”,承接上句。诗人展开奇思妙想:他不觉孤独,认定此月正是老家楼上常见的那轮明月,原是“旧时相识”,因而不管自己去家远或近,它始终不离不弃跟随在身边,更深层地表达出了思恋与孤独之苦。诗人不再觉得孤寂,精神便不颓丧了。由此又自然列入三联对“故楼月”的描写,仍用拟人的方法。
“入风先绕晕,排雾急移轮”,诗人一抛写月常用手法,别出心裁,故作错觉。月见风来袭,便让晕来围绕;见云雾来遮,便急忙调转车轮驶走。忽明忽暗之间,也暗示诗人思绪的起伏不定:感激它为照我陪我而作的辛勤,赞美它那艰难的经历和勇于防范的精神,这种模棱的认识又延续下去。
“若教长似扇,堪拂艳歌尘”,此联以扇拟月,抒发人生感慨,设想它若长圆不缺似团扇,就能用来为唱艳歌的拂尘了。这里月似团扇,歌者持此唱着艳歌,更是美女,诗人借喻远在千里外的心中人。由“故楼月”到“故楼人”,经过一些联想的中介,怀人的意思就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合情合理,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陆坚主编.《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08:第182-183页2、 蔡景仙主编.《汉魏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4:第319页
)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在秋晨自己的羁旅之思更加浓重了,自己怀着这种秋晨的羁旅之思来尽情地游赏眺望。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看到急流的江水和崩落的江岸更感伤自己的长期在外飘荡。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只见急流飞逝,日落西山,余辉照耀。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荒林落叶纷纷,哀禽凄凄哀号。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贬谪的游子,怎能不睹物伤悼,幸运的是,我已悟出了椹然长存的微妙要道。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既然抱定上古三皇的淳朴之心听任自然,无为治郡,怎会顾忌末代群小的讥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目睹严子濑的淙淙急流,联想任国公子的东海垂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谁说古今不同,只要都怀着一颗高沽韵心,即使时代辽远,也能共谐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编委会编.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08:1232、 朱睦卿编选.严州·七里泷山水旅游诗选:研究出版社,2008.3:553、 刘心明.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20羁(jī)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tiào)。
羁心:羁旅之心,离乡人的愁思。积:聚集。展:申展,这里是尽情的意思。
孤客伤逝湍(tuān),徒旅苦奔峭(qiào)。
逝湍:急流不停的江水。湍,急流。徒旅:游客。孤客、徒旅皆诗人自指。奔峭:崩落断裂的陡峭江岸。
石浅水潺(chán)湲(yuán),日落山照曜(yào)。
潺湲:水流的样子。日落:日光下射。照曜:阳光闪耀的样子。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荒林:无人料理和游赏的野林。纷沃若:枝叶繁茂众多的样子。纷,纷纷,众多。沃若,即沃然,美好繁盛的样子。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遭物:看到客观景物,即面对着流水、日光、荒林和哀禽。悼:感伤。迁斥:被贬滴、斥逐。存期:期望,想要。存,想。要妙:精微玄妙的道理,这里指老庄的哲理。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qiào)。
秉:掌握,把持。上皇心:上古时代人们淳朴的思想感情。上皇,即羲皇,伏羲氏,历史传说中的上古时帝王。岂屑(xiè):哪顾,不管。末代:衰乱之世,这里指诗人所处的社会。诮:责备,讥诮。
目睹严子濑(lài),想属任公钓。
严子濑:即严陵濑,在七里濑东。“严子”即严光,字子陵,本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但他坚决不肯出仕,隐居富春江上,后人名其垂钓处为严陵濑,即此诗所谓的“严子濑”。其地在七里濑下游数里,故诗人举目可见。想属(zhǔ):联想。任公:任国公子。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同调:情调相同,志同道合。
参考资料:
1、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编委会编.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魏晋南北朝诗观止.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08:1232、 朱睦卿编选.严州·七里泷山水旅游诗选:研究出版社,2008.3:553、 刘心明.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20开头四句语言颇艰涩费解。第一句,“羁心”指一个被迫远游为宦的人满肚皮不情愿的心情。这句意思说在秋天的早晨自己郁积着一种不愉快的羁旅者的心情。接下来第二句说,既然一清早心情就不愉快,那么爽性尽情地眺览沿途的景物吧。第三、四两句似互文见义,实略有差别。“逝湍”指湍急而流逝的江水,则“孤客”当为舟行之客;而“徒旅”虽与“孤客”为对文,乃指徒步行走的人,则当为陆行之客,故下接“苦奔峭”三字。夫舟行于逝湍之中,自然提心吊胆;但其中也暗用“逝川”的典故。《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因知此句的“伤”字义含双关,既伤江上行舟之艰险,又伤岁月流逝之匆遽,与下文“遭物悼迁斥”句正相呼应。第四句,江岸为水势冲激,时有崩颓之处,徒步旅行的人走在这样的路上自然感到很苦。不过从上下文观之,这句毕竟是陪衬,重点还在“伤逝湍”的“孤客”,也就是作者本人。所以“孤客”、“徒旅”是以个别与一般相对举,似泛指而并非全是泛指。
第二节的四句全是景语。这中间也有跳跃。开头明写秋晨,下文却来写“秋晚”,而用“日落山照曜”一句来代表。这种浓缩的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之一,而谢灵运的诗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但是缓是急,仍须研究。汉武帝《瓠子歌》(见《史记·河渠书》引):“河汤汤兮激潺谖。”可见当训水流急貌。何况“石浅”则水势自急,必非缓流可知。此四句“石浅”句写水,写动态,“日落”句写山,写静态;水为近景,色泽清而浅;山为远景,色泽明而丽。“荒林”句写目之所见,“哀禽”句写耳之所闻。全诗景语,仅此四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照理讲它们并非主要内容。只是若把这四句删掉,此诗即无诗味可言。可见情由景生,原是写诗要诀。
第三节从写景转入抒情,却兼有议论。“迁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观上指自己被出为郡守,无异于受迁谪和贬斥,二是客观上感到节序迁改推移,时不待人。这二者都是值得伤悼的。但只要存有希望,就可以领悟精微玄妙的道理,不致因外来的干扰影响自己的情绪了。然而这种悟道的境界,只有太古时代的圣君贤哲才能心领神会,处于衰乱末代的人是无法理解的。所以作者说,“我既已持有上古时代的圣贤的一颗心,哪里还在乎当今世人的讥诮呢!”从这里,看得出作者同刘宋王朝的统治阶级是互相对立的,这是豪门世族与军阀新贵之间必然存在的矛盾。最后矛盾激化,谢灵运终于以谋反罪被杀害。从历史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是丝毫不足为怪的。
最后一节,作者借古人以明志。“严子”和“任公”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古人。严光是避世的隐者,而任公则象征着具有经世大才的非凡之辈。作者意思说自己纵有经天纬地之才,由于不合时宜,宁可做个隐士。结尾两句,作者明确表示:即使不同时代的人也可以志趣相投,步调一致。言外隐指:本人知音寥落,当世的人对自己并不了解。从而可以推断,上文作者所伤悼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了。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34-635页
)
我行指孟春,春仲尚未发。
趣途远有期,念离情无歇。
成装候良辰,漾舟陶嘉月。
瞻涂意少悰,还顾情多阙。
哲兄感仳别,相送越坰林。
饮饯野亭馆,分袂澄湖阴。
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
回塘隐舻栧,远望绝形音。
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
悲遥但自弭,路长当语谁!
行行道转远,去去情弥迟。
昨发浦阳汭,今宿浙江湄。
屯云蔽曾岭,惊风涌飞流。
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
浮氛晦崖巘,积素惑原畴。
曲汜薄停旅,通川绝行舟。
临津不得济,伫檝阻风波。
萧条洲渚际,气色少谐和。
西瞻兴游叹,东睇起凄歌。
积愤成疢痗,无萱将如何!
我行指孟春,春仲尚未发。
原拟孟春即动身,牵延仲春未成行。
趣途远有期,念离情无歇。
奔赴上路远有期,思念不尽离别情。
成装候良辰,漾舟陶嘉月。
打点行装待吉日,泛舟前往乐良辰。
瞻涂意少悰,还顾情多阙。
展望前程乐观少,回顾往事遗憾深。
哲兄感仳别,相送越坰林。
仁兄道别感伤多,远送郊野又一程。
饮饯野亭馆,分袂澄湖阴。
饯行效外亭馆里,握别湖南水清静。
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
挽留对话同悲伤,行客眷念情难分。
回塘隐舻栧,远望绝形音。
池塘弯曲隐舟楫,远望隔断匿身影。
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
迟缓踏上漫长路,忧惧远悲存于心。
悲遥但自弭,路长当语谁!
远悲徒然自制止,路长愁思向谁倾?
行行道转远,去去情弥迟。
行走不停路转远,越去越远迟缓增。
昨发浦阳汭,今宿浙江湄。
昨日起锚浦阳北,今天停泊浙江滨。
屯云蔽曾岭,惊风涌飞流。
云层聚集掩重岭,急风涌起飞流惊。
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
断续细雨润丘泽,飘飘雪花洒山林。
浮氛晦崖巘,积素惑原畴。
浮云遮掩峰峦暗,积雪覆盖田野隐。
曲汜薄停旅,通川绝行舟。
曲塘深处停行旅,通达大河无船行。
临津不得济,伫檝阻风波。
面临渡口不得过,风浪阻隔船下帆。
萧条洲渚际,气色少谐和。
寂寞冷落沙洲边,景象惨淡心如焚。
西瞻兴游叹,东睇起凄歌。
西望萌生行游叹,东看兴起凄怆吟。
积愤成疢痗,无萱将如何!
怨恨郁结成疾患,如何忘忧去病根?
参考资料:
1、 邓魁英,袁本良.古诗精华:巴蜀书社,2000:第583页2、 陈宏天,赵福海,陈复兴.昭明文选译注 第三卷 (第二版):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67页我行指孟春,春仲尚未发。
西陵:指钱塘。康乐:指谢灵运,是惠连的从兄,与惠连友善,曾同游始宁墅。指:打算,决定。盂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古人常于季节名称前冠以孟、仲、季,以表季节中的月次。春仲:即仲春,指春季的第二月。
趣(qū)途远有期,念离情无歇。
趣途:上路。趣:同“趋”,趋向,奔赴。歇:尽,竭。成装:整理好行装。
成装候良辰,漾舟陶嘉月。
良辰:谓好日子。陶:乐,喜悦。嘉月:嘉美的月份,指春月。
瞻(zhān)涂意少悰(cóng),还顾情多阙(quē)。
瞻:向前望。悰:乐。阙:缺憾。
哲兄感仳(pǐ)别,相送越坰(jiōng)林。
哲兄:对兄长的敬称,此指谢灵运。仳别:分别。仳:别离。坰林:野外的树林。
饮饯野亭馆,分袂(mèi)澄湖阴。
饮饯:设宴饮酒饯别。亭馆:供人游憩歇宿的亭台馆舍。分袂:分手。袂:衣袖。澄湖:明净的湖水。阴:水之南曰阴,此谓湖水的南面。
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
凄凄:悲伤貌。留子:留下的人,指灵运。眷眷:依恋向往貌。浮客:犹言“游子”,指诗人自己。
回塘隐舻(lú)栧(yì),远望绝形音。
回塘:曲折的堤岸。舻栧:船头和船桨。形音:形影和声音。
靡(mǐ)靡即长路,戚( qī)戚抱遥悲。
靡靡:迟迟,缓慢貌。即:就,往。戚戚:忧伤貌。抱:怀着。遥悲:远途之悲。
悲遥但自弭(mǐ),路长当语谁!
弭:终止。
行行道转远,去去情弥(mí)迟。
转:更。去去:意谓离去愈来愈远。弥:更。迟:长久。
昨发浦阳汭(ruì),今宿浙江湄。
浦阳:浦阳江,又称浦江。钱塘江支流。汭:河流转弯处。浙江:水名。古渐水,又名之江,以其多曲折,故称浙江。湄:水边。
屯云蔽曾岭,惊风涌飞流。
屯云:聚集的云层。曾岭:高山。曾:通“层”,重叠。
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
零:落。坟:高地。泽:沼泽,聚水的洼地。洒:洒落,散落。林丘:树木和土丘,泛指山林。丘:丘陵,低矮小山。
浮氛晦崖巘(yǎn),积素惑原畴(chóu)。
浮氛:飘动的云雾。晦:暗。崖巘:高崖险峰。巘:山峰。积素:积雪。素:白色,用以指代白雪。惑:迷惑。意谓分辨不清。原畴:平畴原野。原:原野。
曲汜(sì)薄停旅,通川绝行舟。
曲汜:曲折的水流处。汜:由干流分出又汇合到干流的水。薄:通“泊”,停泊。停旅:驻留的旅人。
临津不得济,伫(zhù)檝(jí)阻风波。
津:渡口。济:渡。伫楫:停船。伫:停止。楫:船桨,此代指船。
萧条洲渚(zhǔ)际,气色少谐和。
萧条:寂寞,冷落,凋零。洲渚:水中陆地,大的曰洲,小的曰渚。气色:景象。谐和:即和谐,协调,意谓赏心悦目。
西瞻兴游叹,东睇(dì)起凄歌。
兴:起。 游叹:离家在外的感叹。东睇:向东望。睇:小看,泛指看。凄歌:悲歌。
积愤成疢(chèn)痗(mèi),无萱将如何!
积愤:久积之愤。愤:怨恨。疢痗:忧伤,疾病。无萱:没有忘忧草。萱:忘忧草,意为不能忘忧。
参考资料:
1、 邓魁英,袁本良.古诗精华:巴蜀书社,2000:第583页2、 陈宏天,赵福海,陈复兴.昭明文选译注 第三卷 (第二版):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67页我行指孟春,春仲尚未发。
趣途远有期,念离情无歇。
成装候良辰,漾舟陶嘉月。
瞻涂意少悰,还顾情多阙。
哲兄感仳别,相送越坰林。
饮饯野亭馆,分袂澄湖阴。
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
回塘隐舻栧,远望绝形音。
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
悲遥但自弭,路长当语谁!
行行道转远,去去情弥迟。
昨发浦阳汭,今宿浙江湄。
屯云蔽曾岭,惊风涌飞流。
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
浮氛晦崖巘,积素惑原畴。
曲汜薄停旅,通川绝行舟。
临津不得济,伫檝阻风波。
萧条洲渚际,气色少谐和。
西瞻兴游叹,东睇起凄歌。
积愤成疢痗,无萱将如何!
一至四句叙述了诗人临行前那一缕淡淡的哀愁。“我行指孟春,春仲尚未发。趣途远有期,念离情无歇。成装候良辰,漾舟陶嘉月。”指明了启程的季节不是孟春正月,而是仲春二月。谢灵运有答诗云“暮春虽未交,仲春善游邀”,也可以证明俩人的分手是在二月。念路途遥远,离情即迫。行装业已打点完毕,行前再与族兄泛舟赏月。这时,闲适恬淡的心情早已不复存在,遥望着伸延不尽的路途,难免又生悲慨。“瞻涂意少悰,还顾情多阙”则暗示了此次出仕的矛盾心情。本来,步人仕途,为日后一展宏愿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石,这应当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但诗人却流露出一种难言的伤感。
五至八句描绘了诗人与族兄分别时那一幕伤感的场面。“哲兄感仳别,相送越垌林。饮饯野亭馆,分袂澄湖阴。”族兄送了一程又一程,越城郭,穿林间,饯饮之后,终于在湖畔长揖作别了。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史载,灵运无所推重,惟与惠连结忘年交。景平元年(423年)灵运由永嘉郡去职移居会稽,过视了年仅十七岁的谢惠连,便大相知赏。元嘉五年(428年)灵运表陈东归,复与惠连等共为山泽之游。《谢氏家录》载:灵运每对惠连辄有佳句。其在永嘉供职时,竟日思诗不得,忽梦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这一名句。灵运颇以为得意,常说:“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可见两人之一往情深。这次分手是难舍难分的。更何况,这一年春正月,与谢灵运深构仇隙的会稽太守孟颛颉告发灵运谋反,灵运只好诣阙上表以自解,被命为临川内史。这就意味着,这次离别非同以往,两人都要远离会稽,各奔东西了。这更加剧了久结于怀的离愁别绪。“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回塘隐舻栧,远望绝形音。”执手话别,意绪绵绵。一叶轻舟渐渐的隐去了,身影渐小,别音渐消。
九至十二句刻画了诗人拭泪启程后的戚戚怀抱。“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悲遥但自弭,路长当语谁!”行迈靡靡,中心遥遥,长路漫漫,前程难料。这些,诗人以为自己尚可排解,但内心的忧思又向谁来倾述呢。“行行道转远,去去行弥迟。昨发浦阳汭,今宿浙江湄。”离愁是绵长的,像一条路,走到哪里,它就伸延到哪里。正如李后主所感悟到的“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古往今来的离愁,凝结成了这些感人肺腑的诗句。后两句用“昨发”“今宿”等字眼,将时光推移,隐含着诗人别情的凄苦悠长。
十三至十六句渲染诗人在西陵行舟受阻的场景。“屯云蔽曾岭,惊风涌飞流。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浮氛晦崖巘,积素惑原畴。”浓云滚滚,覆盖着层峦起伏的群岭,惊风阵阵,掀起了无数的浪花。霎时间,雨雪纷飞,润泽了大地,笼罩了林丘。“曲汜薄停旅,通川绝行舟。”则与诗题相映照。在这种恶劣的气候里,诗人被迫在岸边停泊下来。
十七至二十句以悲慨的语调总括全诗。“临津不得济,伫楫阻风波。萧条洲渚际。气色少谐和。”此借用《孔丛子》记载的“临津不济”的语句,既是凭古伤今,也是写的眼中实景。茫茫原野,万物萧条,自然逼出最后四句:“西瞻兴游叹,东睇起凄歌。积愤成疢痗,无萱将如何!”不管西瞻也好,东睇也好,叹前程凶险,念知己已去,留下的只有悲慨,只有凄歌。积愤成疾,何以消忧。
这首诗结构十分严整。它以倒叙的手法,通过景物的细致描写与时间的缓慢推移,将那淡淡的愁绪渐渐推向忧思难忘的极致,因而把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读其诗,回环往复,丝丝入扣,给人以“渐入佳境”之感。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中):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第823页
)
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
太阳在西方渐渐沉落,漫漫长路,依然不见他的踪影,心情越发焦急。
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
登上高楼是为了思念谁呢?是为了等待着远方的友人前来赴约。
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
与我分别的时候他和我约定,十五的晚上,要来看我。
圆景早己满,佳人犹未适。
今晚的月亮,早已圆满无缺,好友却迟迟没有前来赴约。
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
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分手如今,望着孤零零的月儿,内心倍感忧伤凄切。
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
初夏的夜晚并不漫长,可太阳再次升起时,仿佛经过了一年时光。
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
麻花依然含苞未放,兰草的花,却已屡屡采摘。
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
道路阻隔,音问不通,怎么能安慰离居的友人呢?
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
我焦躁不安,向行人打听你的消息,翘首等待,希望能与你欢乐相会。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82-6832、 刘心明译注.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64-65杳(yǎo)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
南楼:始宁墅中一座住宅的门楼。迟:等待。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迫:窘迫,着急。
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
为谁思:即思念谁。
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
三五夕:十五日的夜晚。
圆景早己满,佳人犹未适。
圆景:月亮。佳人:指友人。适:来也。
即事怨睽(kuí)携(xié),感物方凄戚。
睽携:分离。方:常。
孟夏非长夜,晦(huì)明如岁隔。
孟夏:初夏。晦明:由黑暗到明亮,指一夜。
瑶华未堪折,兰苕(tiáo)已屡摘。
瑶华、兰苕:皆指香花美草。
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
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dí)。
搔首:爬弄头发,表示焦急。引领:伸长颈项。良觌:欢乐的会见。觌,相见。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82-6832、 刘心明译注.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64-65这首诗可以分为三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写迟客不至的失望,通过回想月亮最圆、月色最好时与友人会面,更反衬了今日失望的深。中间八句为第二部分,大量引用《楚辞》中的典故,表现了对友人入骨的思念,也表现了对友人一种温情的体贴。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写自己在焦急地询问友人的消息,企望着能与友人欢乐相会。这首诗用典故很多,切对人物心理变化写的非常细腻、深情。
“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这两句是化用刘向《九叹·远逝》:“日杳杳以西颓兮,路长远而窘迫。”是说落日西沉了,而行人还困于漫漫长途。“杳杳”、“漫漫”两个叠词虽是描状客体,却也传达出主体那种莫可如何的惆怅。起句从傍晚写起,那么读者不难想像整个白天如何。
“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这两句自问自答,点明题意。下面转入回想:“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圆景早已满,佳人犹未适。”回想与友人分别时,约定在十五会面,现在十五早已过去,怎么还不来呢。“期在三五夕”,月亮最圆、月色最好时会面,那情景该多美。设想的美更反衬了今日失望的深,“早”、“犹”呼应,传出他深深失望之情。
上面可以说是写迟客不至的失望,下面八句写与友人分别以来的情怀。
“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即事”、“感物”为互文,就是遇到事物皆有感触,比如心中的不如意、物候的变化等。这两句也就是说,别后以来时时事事都觉着不愉快。“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这里是化用《九章·抽思》:“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是说初夏夜晚并不长,但在他看来好像一夜就是一年似的。上两句说别后无时不愁苦,这两句只写出夜晚的感受,是以少总多、举一斑而知全豹的笔法。
“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瑶华”、“兰苕”皆香花美草,古人常摘取它们赠给远方朋友以为问候,如《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这些语句跟这两句诗相似。“瑶花”,据说即麻花,孟夏时它还未开,而“兰苕”春天就已滋荣了,所以说:“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不能折也好,多次摘也好,都说明他常常想给予朋友以美好的祝愿。
但是,“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意谓:道路阻隔,音问不通,怎么能安慰离居的友人呢?这几句不仅表现了对友人入骨的思念,还表现了对友人一种温情的体贴,虽然自己是愁苦煎迫,但还想通过赠问,让友人得到慰解。这是相怜相惜的纯真友情。
最后两句:“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诗经·静女》有“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话。这两句说,他在焦急地询问友人的消息,企望着能与友人欢乐相会。这里的“搔首”、“引领”是两个细节,将他“望”的情态写得更逼真、更鲜明了。从结构上说,开始写“望”,中间写“想”,这里又是写“望”,是个回应,显得很是紧凑。而中间的“想”又是从失约推开,写到别后的思念,顺序井然。这都见出谢灵运作品精于结构的特色。
这首诗化用典故很多,细究起来,几乎每句都有出处,而以用《楚辞》的地方最多。《楚辞》多景物描写,多用比兴(尤其是兴),谢灵运的作品亦复如此,加之作者心情也常感悒郁,自然就会较多袭用《楚辞》语句了。但这首诗,并不给人饾饤生硬的感觉,正如方东树所言,他的用典“见似白道”(《昭昧詹言》卷五)。这也是他的高妙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82-6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