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垂杨里

:

垂杨里。兰舟当日曾系。千帆过尽,只伊人不随书至。怪渠道著我侬心,一般思妇游子。

昨宵梦,分明记,几回飞渡烟水。西风吹断,伴灯花、摇摇欲坠。宵深待到凤凰山,声声啼鴂催起。
锦书宛在怀袖底。人迢迢、紫塞千里。算是不曾相忆。倘有情早合归来,休寄一纸,无聊相思字。

垂杨里。兰舟当日曾系。千帆过尽,只伊人不随书至。怪渠道著我侬心,一般思妇游子。
那一年,他乘着系泊在柳树下的小船离我而去的。时光如梭,来来往往的船都只带来他的书信却不见他的踪影。嗔怪他如此知道我的心思,却不知是真知还是假知。

昨宵梦,分明记,几回飞渡烟水。西风吹断,伴灯花、摇摇欲坠。宵深待到凤凰山,声声啼鴂催起。
昨夜我在梦中,梦见自己穿越山水。西风吹来,孤灯摇曳。夜深了,梦游到凤凰山,山间一声声杜鹃的悲鸣。

锦书宛在怀袖底。人迢迢、紫塞千里。算是不曾相忆。倘有情早合归来,休寄一纸,无聊相思字。
他书信藏在袖子里,他人在千里之外。就算他没有想过我。如果他真的想起我来,早就回来了,何需这一纸书信,写些无聊的相思言语呢?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312、 王国维著,山有扶疏编.一生最爱人间词 为伊消得人憔悴: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08:第216页

垂杨里。兰舟当日曾系。千帆过尽,只伊人不随书至。怪渠道著我侬心,一般思妇游子。
兰舟:舟的美称。伊人:那个人。渠:他。我侬:我。一般:同样。

昨宵梦,分明记,几回飞渡烟水。西风吹断,伴灯花、摇摇欲坠。宵深待到凤凰山,声声啼鴂(jué)催起。
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吹断:谓风吹梦断。待到:将到。啼鴂:即“鹈鴂”,杜鹃鸟之别称。

锦书宛在怀袖底。人迢(tiáo)迢、紫塞千里。算是不曾相忆。倘有情早合归来,休寄一纸,无聊相思字。
锦书:一般指妻子给丈夫的书信,但此处指丈夫给妻子的书信。宛在:宛然犹在。紫塞:北方边塞。算:推测,料想。早合:早就该。合,应该。一纸无聊相思字:指那男子的书信。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312、 王国维著,山有扶疏编.一生最爱人间词 为伊消得人憔悴: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08:第216页

垂杨里。兰舟当日曾系。千帆过尽,只伊人不随书至。怪渠道著我侬心,一般思妇游子。

昨宵梦,分明记,几回飞渡烟水。西风吹断,伴灯花、摇摇欲坠。宵深待到凤凰山,声声啼鴂催起。
锦书宛在怀袖底。人迢迢、紫塞千里。算是不曾相忆。倘有情早合归来,休寄一纸,无聊相思字。

  《西河》这个词比较长,分为三段。一般来说,长的词一定要注意结构安排。王国维这首词在段落上是比较清晰的。

  “垂柳”和“兰舟”是前人写离别最常用的词句,不过这里写的是离别之后的情景,是这个女子徘徊在当日送别的渡口等待游子归来。“千帆过尽”,用了温庭筠的《梦江南》。“只伊人不随书至”,就是沿着这个思路写下来的:这个女子收到了男子的书信,这是一喜,但书信中只说相思,人却不肯归来,这又是一悲。“怪渠道着我侬心,一般思妇游子”。这是以女子的口吻:我真是感到奇怪,他在信中所述的相思之情句句都说到了我的心里。

  这第一段,把女子那种望眼欲穿的相思怀念和由此而生疑生怨的百转柔肠表现得既细腻又曲折。其内容以别后的思念为主“思”中有“怨”,但那“怨”却含而不露,要到第三段才明白表现出来。

  第二段是通过梦魂的描写来述说自己的思念之苦。古人是有这种写法的。“西风吹断,伴灯花摇摇欲坠”同第一段中的“千帆过尽,只伊人不随书至”一样,都是适应句子的需要,把正式格律本该是七、四的停顿变成了四、七的停顿。“西风吹断”的宾语“梦”被省略了。“西风”,可能是梦中烟水上的西风,也可能是现实中窗外的风声。“宵深待到凤凰山”,夜深时她终于入梦了,这一次的梦可能稍长一点儿,所以梦中走过的路也就稍长一点儿。“待到”是将要到,就在她快要到达目的地但还没有到的时候,梦却不能接着做下去了。“啼鴂”是杜鹃鸟,那也是一种很悲哀的鸟。被啼鴂催醒,意味着从充满希望的梦里又回到了无可奈何的现实,这一段完全写相思之苦,写得很悲哀很缠绵。

  第三段是由“思”而生“怨”。“锦书宛在怀袖底。人迢迢,紫塞千里”的“锦书”就是“只伊人不随书至”的那封书信。“倘有情、早合归来,休寄一纸无聊相思字”直白浅显,完全是现实生活中妇女说话口吻,这是它的好处。但它的缺点在于把要说的话都说尽了,比较缺乏“词之言长”的余味。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3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那一年,他乘着系泊在柳树下的小船离我而去的。时光如梭,来来往往的船都只带来他的书信却不见他的踪影。嗔怪他如此知道我的心思,却不知是真知还是假知。
昨夜我在梦中,梦见自己穿越山水。西风吹来,孤灯摇曳。夜深了,梦游到凤凰山,山间一声声杜鹃的悲鸣。
他书信藏在袖子里,他人在千里之外。就算他没有想过我。如果他真的想起我来,早就回来了,何需这一纸书信,写些无聊的相思言语呢?

注释
①西河:《碧鸡漫志》卷五引《脞说》:“大历初,有乐工取古《西河长命女》加减节奏,颇有新声。”又称:“《大石调·西河慢》声犯正平,极奇古。”《清真集》入“大石”,当即此曲。张炎词,名《西河》。全词分三段共一百五字,前段六句四仄韵,中段七句四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
②兰舟:舟的美称。
③千帆过尽:取自温庭筠《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伊人:那个人。
④渠:他。我侬:我。一般:同样。
⑤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
⑥吹断:谓风吹梦断。
⑦待到:将到。啼鴂(jué):即“鹈鴂”,杜鹃鸟之别称。
⑧锦书:一般指妻子给丈夫的书信,但此处指丈夫给妻子的书信。宛在:宛然犹在。
⑨紫塞:北方边塞。算:推测,料想。
⑩早合:早就该。合,应该。一纸无聊相思字:指那男子的书信。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312、 王国维著,山有扶疏编.一生最爱人间词 为伊消得人憔悴: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08:第21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1904年,王国维赴苏州执教于江苏师范学堂,长年的分居生活让他思念亲人与妻子。他在给家人写信的同时,幻想着妻子收到这封信的心情,于是以自己妻子的立场写下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

1、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1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西河》这个词比较长,分为三段。一般来说,长的词一定要注意结构安排。王国维这首词在段落上是比较清晰的。

  “垂柳”和“兰舟”是前人写离别最常用的词句,不过这里写的是离别之后的情景,是这个女子徘徊在当日送别的渡口等待游子归来。“千帆过尽”,用了温庭筠的《梦江南》。“只伊人不随书至”,就是沿着这个思路写下来的:这个女子收到了男子的书信,这是一喜,但书信中只说相思,人却不肯归来,这又是一悲。“怪渠道着我侬心,一般思妇游子”。这是以女子的口吻:我真是感到奇怪,他在信中所述的相思之情句句都说到了我的心里。

  这第一段,把女子那种望眼欲穿的相思怀念和由此而生疑生怨的百转柔肠表现得既细腻又曲折。其内容以别后的思念为主“思”中有“怨”,但那“怨”却含而不露,要到第三段才明白表现出来。

  第二段是通过梦魂的描写来述说自己的思念之苦。古人是有这种写法的。“西风吹断,伴灯花摇摇欲坠”同第一段中的“千帆过尽,只伊人不随书至”一样,都是适应句子的需要,把正式格律本该是七、四的停顿变成了四、七的停顿。“西风吹断”的宾语“梦”被省略了。“西风”,可能是梦中烟水上的西风,也可能是现实中窗外的风声。“宵深待到凤凰山”,夜深时她终于入梦了,这一次的梦可能稍长一点儿,所以梦中走过的路也就稍长一点儿。“待到”是将要到,就在她快要到达目的地但还没有到的时候,梦却不能接着做下去了。“啼鴂”是杜鹃鸟,那也是一种很悲哀的鸟。被啼鴂催醒,意味着从充满希望的梦里又回到了无可奈何的现实,这一段完全写相思之苦,写得很悲哀很缠绵。

  第三段是由“思”而生“怨”。“锦书宛在怀袖底。人迢迢,紫塞千里”的“锦书”就是“只伊人不随书至”的那封书信。“倘有情、早合归来,休寄一纸无聊相思字”直白浅显,完全是现实生活中妇女说话口吻,这是它的好处。但它的缺点在于把要说的话都说尽了,比较缺乏“词之言长”的余味。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3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猜你喜欢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祖国沉沦危亡忍不住感叹,东渡日本寻找革命同志。国土被列强瓜分需要收复,为国家敢于牺牲自己的身体。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叹路途之艰险梗塞,感慨自身漂泊无依。虽然远隔万里也要赴日留学。人们休要说女子不能成为英雄,连我那挂在墙上的宝剑,也不甘于雌伏鞘中,而夜夜在鞘中作龙吟。

参考资料:

1、 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组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4册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1977年:295页2、 赵雪沛选注.《倦倚碧罗裙 明清女性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504页3、 郭延礼,郭蓁选注.《中国文库 文学类 秋瑾诗文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年:171页4、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569页

祖国沉沦感不禁(jīn),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ōu)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沉沦:沉没,危亡的意思。不禁:忍不住。海外:指日本。作者曾东渡日本留学。知音:这里指革命同志。金瓯已缺:指国土被列强瓜分。金瓯:金的盆盂。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于指国土。

(jiē)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嗟险阻:叹路途之艰险梗塞。叹飘零:感慨自身漂泊无依。关山万里:指赴日留学。作雄行:指女扮男装。英物:杰出的人物。龙泉:宝剑名:雷焕于丰城狱基掘得二剑, 一名龙泉,一名太阿。

参考资料:

1、 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组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4册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1977年:295页2、 赵雪沛选注.《倦倚碧罗裙 明清女性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504页3、 郭延礼,郭蓁选注.《中国文库 文学类 秋瑾诗文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年:171页4、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569页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上片“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道是“闲”字,但有感于祖国沉沦,却未必有“闲”情。开篇两句,点明此行日本的缘由,也点出了国内的政治局势。“金瓯已缺终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其时列强瓜分中国,堂堂礼仪之邦,却是衣冠委地,词人一拍桌案,声音陡然一扬:“为国牺牲敢惜身?”一句反问,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下片“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换头一折,疏疏三笔,将一路多少霜风雨雪,轻轻囊括。是蹉跎,是舛磨,阳光寂灭,风雨鲜活。她是一个革命者,不能也不会为了这些而放慢脚步。有了这样的信念,关山万里,层云几重,一名女子,改换上男儿的装扮,一叶槎枒,飘扬过了大海。“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歇拍一韵,似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只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只求如今,“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把秋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敢作雄飞的魄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该词峥嵘风骨,撑起的正是词人飒爽的英姿。

参考资料:

1、 赵雪沛选注.《倦倚碧罗裙 明清女性词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50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满庭芳·水抱孤城

:
水抱孤城,云开远戍,垂柳点点栖鸦。晚潮初落,残日漾平沙。白鸟悠悠自去,汀洲外、无限蒹葭。西风起,飞花如雪,冉冉去帆斜。
天涯、还忆旧,香尘随马,明月窥车。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纵使长条无恙,重来处、攀折堪嗟。人何许,朱楼一角,寂寞倚残霞。

水抱孤城,云开远戍,垂柳点点栖鸦。晚潮初落,残日漾平沙。白鸟悠悠自去,汀洲外、无限蒹葭。西风起,飞花如雪,冉冉去帆斜。
流水环绕着孤城,远方天空中的云已经散开,柳树上有几只乌鸦在栖息。当晚潮退去的时候,江边沙滩上留下起伏的波纹,夕阳照在上边,好像照在水波上一样。不知从哪里惊起的白鸟从容地飞走,汀洲有无边无际的芦苇,正是水鸟们的栖身之所。西风吹过,芦花飞舞着。远处一叶扁舟冉冉而去,白帆越来越小,直到消逝在视线内。

天涯、还忆旧,香尘随马,明月窥车。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纵使长条无恙,重来处、攀折堪嗟。人何许,朱楼一角,寂寞倚残霞。
现在身处远方,回忆过去。当年的元宵时多么热闹,少女马车,明月当空。时过境迁,年华不在。当年桓温感叹自己种的柳树早已成材,而人却老去。如今我也有这样的感触,人在何方,不过是上高楼,倚靠着栏杆看着夕阳落下,只剩下寂寞的我。

参考资料:

1、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15(8).

水抱孤城,云开远戍,垂柳点点栖(qī)鸦。晚潮初落,残日漾平沙。白鸟悠悠自去,汀(tīng)洲外、无限蒹葭。西风起,飞花如雪,冉(rǎn)冉去帆斜。
远戍[shù]:边境的军营、城池。平沙:水边沙滩。白鸟:泛指白羽的鸟。悠悠:闲适状态。汀州:水中小洲。蒹[jiān]葭[jiā]:泛指荻、芦等植物。飞花:这里指芦花。冉冉:缓缓移动。

天涯、还忆旧,香尘随马,明月窥车。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纵使长条无恙,重来处、攀折堪嗟(jiē)。人何许,朱楼一角,寂寞倚残霞。
长条:指柳枝。何许:何处。朱楼:高楼。倚残霞:谓倚楼而望暮霞。

参考资料:

1、 王传胪.王国维与人间词[J].四川:四川大学学报,2002:15(8).
水抱孤城,云开远戍,垂柳点点栖鸦。晚潮初落,残日漾平沙。白鸟悠悠自去,汀洲外、无限蒹葭。西风起,飞花如雪,冉冉去帆斜。
天涯、还忆旧,香尘随马,明月窥车。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纵使长条无恙,重来处、攀折堪嗟。人何许,朱楼一角,寂寞倚残霞。

  这首长调上片写景宁静闲适,颇有“无我之境”的味道;下片回想少年意兴引入羁旅秋风的悲伤心结尾倚栏人形象回应了前边的写景,可知前边景色皆倚栏人所见。从而引导读者返回去品味上片的写景,发现原来上片也不是单纯的“无我之境”,它已经在宁静淡远的景色之中隐藏了许多悲哀和无奈。

  “水抱孤城,雪开远戍,垂柳点点栖鸦”这几句一连串三组意象构成了一幅闲适、静谧的图画:流水环绕孤城,遮住远方天空的浮云已经散去,柳树上栖息着三三两两的乌鸦。这三组景物分别可以让人联想到故乡,对远方征人的期盼和对安居无忧的向往。因此,它们看起来闲适,实际上却是引发游子羁旅之愁的起源。“晚潮初落,残日漾平沙”通过一个“漾”给了这幅静谧安祥的图画增添了一种动态。

  “白鸟悠悠自去,汀州外,无限蒹葭”是镜头的转动,水鸟和无边无际的芦苇也承启了下面一句。“西风起,飞花如雪”这里的飞花,显然不是春天的柳絮而是上一句的芦花,正是这芦花给整个画面染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在这遥远朦胧的水面上“冉冉”的“去帆”那就是作者对自己遥远、朦胧的记忆中某些往事的回忆。

  下片开的“天涯,还忆旧”就很自然地把描写重点从景转向于情了。“香尘随马,明月窥车”是忆旧,写的是当年元宵夜游的意兴。这一句明显是化用唐人苏味道的两句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无论当年有多么欢乐,可是到了“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的时候,人的意兴也就随之起了很大弯化,“纵使长条无恙,重来处,攀折堪嗟”就是说的这种变化。“朱楼一角,寂寞倚残霞”,就是通过一个倚朱楼而望暮霞的孤独身影十分含蓄地写出了一种往事如烟,良辰不再的悲秋情绪。“人何许”人就在那悲秋的高楼上极目远望,他已经与这寂寞景色融入到一个画面了。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29-3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浣溪沙·霜落千林木叶丹

:
霜落千林木叶丹。远山如在有无间。经秋何事亦孱颜。
且向田家拚泥饮,聊从卜肆憩征鞍。只应游戏在尘寰。

霜落千林木叶丹。远山如在有无间。经秋何事亦孱颜。
秋季里,枫叶全部变成丹红的颜色,树林之后隐约地露出青山的轮廓,这轮廓非常轻柔,似有似无。看过了这秋日的风光,还会认为何处有美景?

且向田家拚泥饮,聊从卜肆憩征鞍。只应游戏在尘寰。
我推辞了农家热情的挽留,走到了占卜的小店里稍作休息。算了,烦心的事都不在提起,还是珍惜年华、游戏人间吧!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6-192、 王国维.一生最爱人间词 为伊消得人憔悴.天津市: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12-13

霜落千林木叶丹。远山如在有无间。经秋何事亦孱(chán)颜。
千林:大量树林。千,泛指多数。木叶丹:指在秋季变红的树叶。木叶,树叶。何事:为什么。孱颜:形容山的高峻不齐的样子。

且向田家拚(pàn)(nì)饮,聊从卜肆(sì)(qì)征鞍(ān)。只应游戏在尘寰(huán)
拚:不顾一切的干。泥饮:强留饮酒。此处亦有久饮、痛饮之意。卜肆:卖卜的铺子。憩征鞍:旅途中休息。征鞍:旅行时骑乘的马匹。游戏在尘寰:游戏人间,有玩世不恭意。尘寰:指人世间。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6-192、 王国维.一生最爱人间词 为伊消得人憔悴.天津市: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12-13
霜落千林木叶丹。远山如在有无间。经秋何事亦孱颜。
且向田家拚泥饮,聊从卜肆憩征鞍。只应游戏在尘寰。

  这是一首羁旅悲秋的词,上片写途中景色,下片写自家心情。口气略带自嘲自讽,但实际上感情是严肃的,态度是认真的。

  “霜落千林木叶丹。远山如在有无间”与《浣溪沙·路转峰回出画塘》的“一山枫叶背斜阳”相似,都是写秋日远山红叶的美丽景色。只不过“霜落千林”比“一山枫叶”显得更为寒冷萧飒一些。“经秋何事亦孱颜”的“经秋”,说明此时已不是初秋而到了暮秋时候;“孱颜”,通“巉岩”,就是险峻的山岩,而险峻的山岩一般都是陡峭嶙峋,缺乏秀润的。暮秋霜降的时候,山上的树叶都凋落了,那一山红叶的的美丽景色也随之消失,山变得瘦骨嶙峋,一点儿也没有以前那种秀润丰满或隐约朦胧的样子了。句中的“亦”字,说明“孱颜”所形容的不止是山而还包括了其他东西,比如说——旅途中那个孤独憔悴的人 。

  因此,接下来的“且向田家拚泥饮,聊从卜肆憩征鞍”就说到游子了。这两句,虽然只是写游子在旅途中的消遣,但他的用词和口吻很容易令人想到一些历史的“出处”。首先,到田家去喝酒而且是“泥饮”,正如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杜甫是一个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可是当他数落蜀中的时候,也曾结交了一些“田夫野老”的朋友,所谓“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旧唐书·文苑传》)。田夫野老也许没有文化,不会吟诗,但他们质朴坦荡,待人热诚,不似官场的虚伪冷淡。对于做客他乡寄人篱下的游子来说,这种质朴的友情是弥足珍贵的。所以“且向田家拚泥饮”就不仅仅是到老乡家喝酒,同时还令人想到羁旅游子对质朴坦荡友情与安慰之寻求和向往。其次,卜肆是卖卦问卜的地方,常常出现在屈原的作品之中。在《离骚》中,屈原请灵氛和巫咸为他占卜前途,那两位一个劝他去国远逝,一个劝他慢慢等待,但这都不是屈原所能接受的。屈原已经下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他的问卜,其实不是真的因为拿不定主意才去向卜者请教,而是一种对天道不公的困惑和怨愤。人在悲愤之极的时候便是要呼天,然而,“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司马迁《伯夷列传》语)同样,当古人提到问卜的时候,其实也不一定是真的想要去算卦,有时候就暗含这种对天意的质问和责难。

  这两句说话的口吻,体现出文后的深意。到田家去豪饮一番本来是很快乐的事,却用了“泥饮”,而且还是“拚”泥饮。使用了“拚”表达出要豁出去一醉方休,却又用了“且向”二字作为转折。表达出了一种很曲折很复杂的情绪,这种情绪总是指向的就是“不得已”和“无可奈何”。寻求友谊是快乐的,理想失落是悲哀的。对作者来说,寻求友谊的快乐并不能抵消理想失落的悲哀。“聊从卜肆憩征鞍”的“聊”,也有“姑且”或“无可无不可”的意思。看到路旁有个卜肆,就无可无不可地下马向那里走过去,不是虔诚地去求卜问卦,也许只是以算卦为借口到那个地方歇歇脚而已。这两句的口气互相呼应,引人联想。

  结尾一句“只应游戏在尘寰”,古来有很多人说过类似的话,如张元干《八声甘州》的“何妨游戏,莫问栖迟”;吕渭老《水调歌头》的“偶逢游戏到人间”;刘克庄《贺新郎》的“且伴我,人间游戏”,那都是表现一种“玩世不恭”的姿态。但王国维对人生的态度是严肃的,并不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他生逢民族灾难接连不断的清王朝末世,又由于身负养家糊口的重担而不得不长年累月的奔走四方羁旅他乡,但是他有理想,有热肠,而且异常执着,不肯放弃。当他说“只应游戏在尘寰”时,已绝不是单纯的自我安慰与排解,而是凝聚着内心深处对当时那个时代的全部困惑和悲愤。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6-1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虞美人·碧苔深锁长门路

: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眉误。自来积毁为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
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把朱颜悔。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眉误。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
浓绿的苔藓封锁着通往长门宫的道路,只因为有着美丽的容颜而受到人们的嫉妒。从来知道,毁谤太多能使人骨也销蚀,何况是我洁白的肌体上那一点鲜红的守宫砂呢!

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把朱颜悔。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我只要使自己清清白白地活着,怎会悔恨生就这美好的容颜?从此以后,承恩之事连梦也不复做了,还是自个儿簪花打扮,对着镜子好好地欣赏自己吧!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é)眉误。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bì)(shā)娇。
蛾眉,女子的眉细长弯曲,如蛾的触须。因以代指美人。《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臂砂,守宫砂点于臂上,亦称臂砂。古人以为贞洁自持的象征。

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把朱颜悔。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zān)花坐赏镜中人。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眉误。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
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把朱颜悔。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静安先生这阙词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说的“言近而指远,意决而辞婉”(《人间词·甲稿·序》 ,表现了词人最真切的内心世界。起句化用《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表达了词人身处诽谤之泥潭,处处受人诋毁。“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可谓静安先生创造语,甚是新奇,这是傲然的自在之美,不可凑泊。古来狷介之士与绝世之女在人格精神上都是相同的,他们都在向世人宣示一种不可玷污的独立人性,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存在。狷介执着的静安先生对此会有更深的感受。

  陈寅恪先生在《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说:“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忧伤继之以死,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时间一地域而已,盖别有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时间地域之众人所能共喻。然则先生之志事多为世人所不解,因而有是非之论者,又何足怪耶?”如果用尼采的话来说,静安先生所拥有的正是一种“超人精神”,不为世人所理解才是自然,让那些诋毁、诽谤来得更猛烈些吧,先生依然如故,做一个“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

: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
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
高大华丽的红色阁楼挨着宽阔的大道。不论黄昏还是清晨,楼外总是传来轻雷似的车声。美好的女子独自凭倚着楼畔的栏杆,无聊得把路上的行人一个个细数。

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
道路上车来车往都没有在楼前停下,无情的向前驰去卷起飞尘,扑向树梢。路上的行人和楼中的女子啊,都在这红尘中不知不觉地老去了。傍晚时下起雨来,明天大街上将到处是污水与泥泞,路人将如何行走?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校注.《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03:第429页2、 王国维著 谭汝为校注.《人间词话 人间词》:群言出版社,1995-12第1版:第141页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独倚阑(lán)干人窈(yǎo)(tiǎo)。闲中数尽行人小。
朱楼:华丽的红色楼房。轻雷,喻车声。不间:不间断的。窈窕:形容女子的美好。

一霎(shà)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lǎo)
一霎:一阵。树杪:树梢。陌上:指游子。楼头:指思妇。薄晚:临近傍晚。流潦:指雨后路上流水或沟中积水。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校注.《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03:第429页2、 王国维著 谭汝为校注.《人间词话 人间词》:群言出版社,1995-12第1版:第141页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
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

  这是王国维最有名的一首词,其隐喻多义的文学意象、自然流露的哲理思致和悲天悯人的意识形态,在《人间词》中最具代表性。

  判断一首词有无言外之意,要看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思想状态,还要看他所处的时代大环境,更要看作品本身的口吻和姿态。为什么说这首词不是一首传统性质的思妇之作,而是包含了哲理与意识形态之隐喻的作品?因为,当我们读到“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这一句的时候,会强烈感觉到: 那“陌上楼头”之辽阔广泛,那“尘中”的痛苦,“老”的悲哀,都已超越了思妇的狭窄范围;那种悲天悯人的感情和对世界透彻的了解,已不属于作品中的思妇而属于作者本人了。当有了这种感受,再品味整首词就会发现,这首词几乎每一句都包含隐喻之义。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这是写思妇居住的环境。古人常以居处之高来象征楼内人的高洁与脱俗,所以这是在烘托人物形象。“临大道”,是为引出下一句“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轻雷”是指大道上的车马声。杜甫《乐游园歌》云 “白日雷霆夹城仗”,李商隐《无题》诗云 “车走雷声语未通”,都以雷声形容大道上的车马声。“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的是思妇,那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美丽女子,站在高楼上盼望爱人归来,颇有温庭筠《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的意味。如果我们单从这个角度看,则这上半阕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思妇词。

  下半阙“一霎车尘生树杪”的意思是说:楼上的思妇注意着远方驰来的每一辆车子,希望有一辆是她爱人乘坐的。但那些车子都没有在楼前停下,而向前驰去,只留下令人失望的车尘。所谓“尘”,其实是一种污染。那京洛的尘土是用来比喻世俗污染的。楼外的行人固然避不过,楼上的观察者也避不过。

  “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之辽阔广泛,那“尘中”的痛苦,“老”的悲哀,都已超越了思妇的狭窄范围;那种悲天悯人的感情和对世界透彻的了解,已不属于作品中的思妇而属于作者本人了。“老”字,有零落凋伤的意思。你可以是清高的也可以是理性的,但是只要你没有割断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你所爱和所关怀的人和事,你就无法摆脱同他们一起零落的命运。所以,此句是出自苦难众生的叹息,是自古至今所有善于观察人生却无力把握命运的智者的共同悲哀。此句颇似辛弃疾的《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中“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傍晚时下起雨来,明天大街上将到处是污水与泥泞,路人将如何行走?纵观整个人类的历史,不也一样贯穿着许许多多无常的变化吗?此句极着力,极曲折。用意难明,焉能谓之“不隔”?虽然“隔”,亦不失为佳作。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是老庄之徒,他们总是站在高高的云端,讽刺嘲笑这个世界的庸常和忙碌;另一类是儒家之徒,他们从感情上与这个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从理智上又不接受这个世界的肮脏,他们致力于改变世界,却又常常遭受到沉重的甚至致命的打击。王国维属于后一类。他在词中登高望远,但他的视线永远关注着人间而不是天上。

  从高楼俯视大道,会产生这么多联想,大概也只有王国维这种兼有诗人和哲学家气质的人才能做到。其实他还写过一首咏蚕诗,诗中说,蚕辛辛苦苦操劳,繁殖子孙,然后再“辗转周复始”,它这一生到底为什么呢?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人活着到底为什么”的问题。人之不同于其他生物,是因为人有理想而且有实现理想的智慧。但人的短暂一生往往不但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还要忍受许多苦难。这当然是一种悲观的人生观,也许是应该被批判的。但须看到,王国维的这种悲观正是由于他对人生的极度执著造成的。楼中那个窈窕女子,尽管楼外有“轻雷”的噪音,有“树杪”的车尘,有“薄晚”的风雨,有“明朝”的流潦,但她所关怀、所期待、所爱的,仍然都在楼外的大地而不在飘渺的虚空,她与大地上的那个世界始终休戚相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