皤皤岷山老,抱琴鬓苍然。
岷山老人头发斑白,抱着古琴两鬓苍然。
衫袖拂玉徽,为弹三峡泉。
衫袖拂过白玉琴徽,为我弹奏三峡流泉。
此曲弹未半,高堂如空山。
此曲尚未弹到一半,高堂之上好似空山。
石林何飕飗,忽在窗户间。
风声飕飕穿过石林,好像就在窗户之间。
绕指弄呜咽,青丝激潺湲。
手指环绕琴声呜咽,琴弦进出流水潺潺。
演漾怨楚云,虚徐韵秋烟。
幽怨好似楚天浮云,飘渺有如万里秋烟。
疑兼阳台雨,似杂巫山猿。
更有阳台阵阵细雨,夹杂巫山声声啼猿。
幽引鬼神听,净令耳目便。
曲调幽深逗引鬼神,琴声纯净动人心弦。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楚客为之愁肠欲断,湘妃为之泪落斑斑。
谁裁青桐枝,縆以朱丝弦。
是谁用那青桐木料,拉上根根红色琴弦?
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
琴中弹出古人乐曲,乐曲转给今人流传。
知音难再逢,惜君方年老。
知音本来不易再逢,可惜您已到了老年。
曲终月已落,惆怅东斋眠。
曲子奏完月已西落,惆帐且回东斋独眠。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312-3152、 谢楚发 等.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2:282-285皤(pó)皤岷(mín)山老,抱琴鬓(bìn)苍然。
皤皤:白发苍苍的样子。岷山:这里指蜀地的山。苍然:灰白色。
衫袖拂玉徽,为弹三峡泉。
玉徽:玉制的琴徽。
此曲弹未半,高堂如空山。
石林何飕(sōu)飗(liú),忽在窗户间。
石林:林立的山石。飕飕:风声。
绕指弄呜咽,青丝激潺(chán)湲。
绕指:手指弹琴时的柔韧动作。弄:拨弄。青丝,指琴弦。激:迸射。潺泼:水徐徐流动的声音。
演漾怨楚云,虚徐韵秋烟。
演漾:声音飘荡。楚,原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泛指南方。虚徐,飘渺舒缓。韵,风韵。
疑兼阳台雨,似杂巫山猿。
兼:兼有。阳台,即阳云台,在巫山之下,这里指楚地。杂:夹杂。巫山猿,见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诗注。
幽引鬼神听,净令耳目便。
幽:深远。净,纯正。便,适合。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楚客:指屈原。湘妃:湘水女神。相传尧帝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与舜为妃,闻舜死,泪下沾竹,竹叶上生了斑点。
谁裁青桐枝,縆以朱丝弦。
青桐:梧桐,木可制琴。亘:横列。朱丝弦:红色的琴弦。
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
递:传递。
知音难再逢,惜君方年老。
知音:相传春秋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的心意,后因此称知己朋友为“知音”。
曲终月已落,惆怅东斋(zhāi)眠。
斋:屋舍。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312-3152、 谢楚发 等.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2:282-285此诗的开头四句点明题中“罗山人弹三峡流泉”,“皤皤”、“鬓苍然”交代罗山人之“老”,为后文“惜君方年老”一句伏线。
中间一段写听琴,是诗中最为优美的部分。随着琴声,人们仿佛置身空山之中,耳边时如山中风过,时如声声呜咽,时如流水潺潺,诗人把所见的弹琴动作与所闻的听觉形象融合起来,编织出“秋夕”空山”的意境,用以烘托琴声的幽婉。紧接着,诗中又扣紧“三峡”二字,始而用“楚云”、“秋烟”这样的视觉形象,继而用雨落猿啼这样的听觉形象来描绘三峡风物,境界悠远而又开阔。其“幽”足以“引鬼神”,其“净”足以悦耳目,其悲怨足以使楚客断肠,湘妃落泪,可见曲调之丰富,变幻之迅速,动人之深刻。以上十四句,诗人由高堂琴声写开去,驰骋想象,以极丰富的形象衬托渲染了琴声的美妙动人。“谁裁青桐枝”以下四句又从琴本身来写琴声的古雅,由古曲而写及今人,自然引出诗的结尾。诗的最后四句写听后。前两句直接写听后所感,借罗山人不遇知音而且年老的境遇,抒写自己年事渐高而不被重用的忧愁。后两句以听后所为写所感。“曲终月落”写时间的推移,惆怅而眠,写心绪的沉重,以无言独眠这种外表的平静写诗人内心的波澜,——罗山人所拨动的,怕正是诗人的心弦。
唐代诗人有许多写琴声的名篇。如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三句用三个形象:松涛、流水、霜钟来写琴声。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开头就以卿卿我我的亲呢情话作比,接着又用沙场勇士,浮云柳絮、百鸟孤凤等形象来一再比喻琴声。岑参的这首诗则扣紧“三峡流泉”的曲调特色,以石林夜风,呜咽流泉、楚云秋烟、阳台雨和巫山猿写琴声的凄婉动人,想象十分丰富,形象十分新奇,把复杂多变,深婉动人的琴声写得十分逼真。诗为五古,而间用几处偶句,如琴声叮咚,挥洒自如中有着鲜明的节奏。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312-315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东山我很久没有回去了,不知昔日种在洞旁的蔷薇又开过几次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环绕白云堂的白云是不是仍自聚自散?明月堂前的明月不知落入谁家?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我现在像谢安一样携领东山歌舞妓,长啸一声远离世人。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我准备告诉东山的隐者们,为我打开蓬门,扫去三径上的白云。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52-353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74-875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东山客:指隐者,即谢安。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52-353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74-875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东山上建有白云堂和明月堂,所以诗里那蔷薇、那白云、那明月,都不是信笔写出的,而是切合东山之景,语带双关。李白的诗就有这样的好处,即使在下笔时要受东山这样一个特定地点的限制,要写出东山的特点和风物,但成诗以后,仍显得极其自然和随意,毫无拘束之态。
李白向往东山,是由于仰慕谢安。这位在淝水之战中吟啸自若,似乎漫不经心地就击败苻坚百万之众于八公山下的传奇式人物,在出仕前就是长期隐居东山。当匡扶晋室,建立殊勋,受到昏君和佞臣算计时,又曾一再辞退,打算归老东山。所以,在李白看来,东山之隐,标志着一种品格。它既表示对于权势禄位无所眷恋,但又不妨在社稷苍生需要的时候,出而为世所用。李白向往的东山之隐,和谢安式的从政是相结合的。在陶醉自然、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于政治;而当身居朝廷的时候,又长怀东山之念,保持澹泊的襟怀。李白一生以谢安自期、自比。“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忆旧游赠谯郡元参军》)“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都是在不同的处境和心情下,从不同的角度想到谢安和东山。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大约正在长安。唐玄宗亲自下诏召他进京,看来是够礼贤下士的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他像谢安那样大展雄才的机会。相反,由于诗人的正直和傲慢,却招惹了权贵的忌恨。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丑正同列,害能成谤,帝用疏之。公(李白)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的背景。从“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可以看出,诗人在默算着离开“东山”(实际上指进京以前的隐居之地)的时日。流光如驶,岁月老人。他有像谢安与东山那样的离别,却未成就像谢安那样的功业。因此,在诗人的沉吟中,已经包含着光阴虚度、壮怀莫展的感慨了。当初,诗人告辞东山时,同样也舍不得丢开那种环境和生活,只不过为了实现匡国济世之志才暂时应诏而去。但如今在帝城久久淹留却毫无所成,自然对不起东山的风物。所以“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两句中所包含的感情,一方面是向往,一方面又有一种内疚,觉得未免辜负了那儿的白云明月。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形象地说明了,饮酒、狎妓、观舞并且亲自歌舞,是李白的生活方式之一。“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表现了对谢安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两首诗应该看作是李白的“归去来辞”。他向往着东山,又觉得有负于东山。他是要归去了,但他的归去却又不同于陶渊明。陶渊明是决心做隐士,是去而不返的。李白却没有这种“决心”。“东山”是和谢安这样一位政治家的名字结合在一起的。向往东山,既有隐的一面,又有打算待时而起的一面。“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他的东山之隐,原来还保留着这样一种情愫。诗中李白隐以谢安这样一个人物自比,又用白云、明月来衬托他自己的形象,那东山的白云和明月显得十分澹泊、明洁;而李白的情怀,便和这一切融合在一起了。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74-8752、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52-353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凭阑干,窥细浪,雨萧萧。
在这花红柳绿的春天,我闲游在绿萍池边,倚身在栏杆上,凝视着池上细波连连。那潇潇细雨如我的思愁绵绵。
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
近来他的书信稀疏难见,我更难忍洞房的寂寞无边。且打开银屏放下竹帘,苦熬这长长的春夜,只怕又是孤愁难眠。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30-31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8-39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凭阑(lán)干,窥(kuī)细浪,雨萧(xiāo)萧。
“花映”二句:花柳相映,正是好景,谁知风吹花落,坠于池上绿色浮萍中。闲,一作“吹”。凭:倚。阑干:即栏杆。萧萧:一作“潇潇”,形容细雨连绵。
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掩银屏,垂翠箔(bó),度春宵。
两疏索:指双方都未得到音信。疏索,稀疏冷落。洞房,幽深的闺房。银屏:镶嵌银丝花纹的屏风,以示华丽。箔,一作“幕”,一作“泊”,意指竹帘子。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30-31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8-39这首词写春日闺情,抒写一位女子与相爱之人分别后寂寞、无奈的心情。
上阕写女主人公池上凭栏闲望,用“花映柳条”领起,“雨萧萧”作结,两句都是写景,前句明艳,后句暗淡,寓意着好景不常,美人迟暮。中间“闲向绿萍池上。凭阑干,窥细浪”三句写女主人公的一系列动作,重点落在一“闲”字上,以示她凭栏窥浪,全不觉得赏心悦目,体现其百无聊赖的内心感受。
下阕写女主人公深闺怀远的寂寞。换头二句写她的境遇和感受。“近来音信两疏索”七个字,将相思离情点出,以下的描写无不因这情思引起。音信疏索是心情寂寞的原因。接下来“洞房”“寂寞”以一“空”字修饰,与上片的“闲”字相应,足以体现其无比遗憾的心绪。最后“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三句紧承“疏索”“寂寞”,写女主人公掩屏垂帘,苦度春宵。
全词以外显内,用女子的行动来表现了她空虚寂寞,无限惆怅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30-31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8-393、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0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
频频叹息花被狂风吹落太多,芳香渐消失又要过一个春天。
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
应是价格太高人们不敢询问,又因香气太浓蝴蝶难以亲近。
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
只有皇宫才配生长这种鲜花,哪能忍受让它沾染路上灰尘。
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等到把花移植到皇宫上林苑,王孙贵族才为没有买而遗恨。
参考资料:
1、 作品译文内容由朝阳山人提供.临风兴叹落花频(pín),芳意潜消又一春。
频:频频不断。潜消:暗暗地消失。
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dié)难亲。
缘:因为。
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kān)染路尘。
红英:鲜花。称:配,够格。
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上林苑:秦旧苑,汉武帝扩建,周围三百里,有离宫七十所。苑中养禽兽,供皇帝春秋打猎。此指唐代宫苑。王孙:借指富贵人家子弟。
参考资料:
1、 作品译文内容由朝阳山人提供.诗题“卖残牡丹”不能理解为“出卖残败的牡丹”,正确解读应为“卖剩下的牡丹”或“未卖出的牡丹”。此类句法在唐宋诗十分常见,例如乔知之的“床积读残书”,这里“读残书”不是指“阅读残破的书”,而是“读了一半是书”或“未读完的书”。再如许棐的诗联“仆温携剩酒,邻送卖残蔬”,邻居并非送来”残败的蔬菜“,而是”卖剩下的蔬菜“或”未卖出的蔬菜。
此诗还是一首出色的咏物诗。此诗表面是咏牡丹花,实则是以牡丹自况,以物喻人,寄托着女诗人的身世之感,表现了诗人因清高不被赏识、因才高不被接纳的处境,道出了诗人衰微不幸的遭际和孤傲清洁的品格。全诗风格清婉,寄托深远。
此诗首句的“临风兴叹落花频”,“落花”并非指牡丹,而是晚春时纷纷飘落的普通花卉,用来点明季节。事实上,牡丹通常在其它花卉飘落的暮春时节开放。如李山甫《牡丹》一诗所云:“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因此,首句的落花在诗中为第二、三联中盛开的牡丹起了反衬的作用。
牡丹在中国一直被誉为花之皇后。在唐代,尤其是在九至十世纪间,长安和洛阳人格外喜爱牡丹。暮春时节,牡丹到处开放和售卖,诗人们则外出欣赏和撰写赞美牡丹的诗。在鱼玄机的诗中,那些未卖出的牡丹是最出色的:她们的价格是最高的,故无人买得起。虽然她们未被卖出,这些骄傲的花仍然对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相信将来会被移植入皇家花园。她们最终将自己从失败者转为胜利者:缺乏眼光的王孙贵族将后悔未在还可得到她们时购买。
花是女性的古老象征。这些高尚的、美丽的牡丹可以看成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花的购买者象征那些不诚实的情人,而在唐诗中皇家宫苑总是与天上宫苑成为同义词。与这些美丽的牡丹相似,鱼玄机也是未被赏识和“出售”,也与这些骄傲的牡丹相似,她相信自己的价值:她是无价之宝,只配居住于最崇高的地方——帝王的宫苑或天上的仙境(即道教的神仙世界)。这种自尊自重的、性别化的主体意识在中国古女史上是十分突出的。明代批评家钟惺虽然仍然批评鱼玄机的自尊意识及对轻浮男子蔑视为不符合“正意”,但是他明显地表示了对她的遭遇的同情,及对她的感情和尊严的理解和赞赏。
整首诗都笼罩着一层浓重的悲剧色彩,一个简单的“潜”字带有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把那些悲伤、痛苦的情绪都掩埋其中。
鱼玄机以牡丹自喻,无人问津是因为标价太高;而那些蜂蝶难以亲近,却是因为香气过于浓郁。一方面倾诉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自视很高,难觅知音人,有卓尔不群之志。
诗中“红英”“翠叶”等词道出了女诗人非比寻常的身世,表现其纯洁清丽、一尘不染的孤傲品格。此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婚姻生活的悲慨,她将这无限的忿恨都寄托在了这牡丹倾泻出来。这样的诗句不禁让读者产生恻隐之心,为诗人的悲惨遭遇而伤心难过,同时也被诗人的不凡气度与品格所折服。
这首诗又是鱼玄机写得最多和最得心应手的七言律诗,中二联对牡丹形象的描绘对偶工致而含蕴丰富。传统诗论对此题材诗歌的要求是既生动描绘所咏之物的外在形相和内在精神,又将诗人或其他人的个性或情感投射于所咏之物。此诗完美地达成此两个目标。诗中不仅描绘了牡丹不同寻常的美丽外貌、香味和颜色,而且传达了她们的高尚品性、精神和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诗中字字皆可读为既指牡丹,又指诗人,花即人,人即花,人花合一,不可分离。
参考资料:
1、 贾晋华.重读鱼玄机[J].华文文学, 2016 (01) :31-41.2、 杨绪银.忿恨无限托牡丹——鱼玄机《卖残牡丹》试析.阅读与写作,2000(10).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除夕守岁一直坐到三更尽,回乡之路远隔万里长路狭。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雪花飒飒作响偏落竹林旁,凄寒之夜几番梦回总关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破晓的号角替代残夜漏声,孤灯将要燃尽掉落碎芯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这两年离家在外跟随骠骑,艰辛劳苦岁暮还滞留天涯。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17-218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shē)。
赊:遥远。
雪声偏傍(bàng)竹,寒梦不离家。
傍:靠。这里指雪花飘落。
晓角分残漏(lòu),孤灯落碎花。
角:号角。分:区分。漏:漏壶。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简称“漏”。碎花:喻指灯花。
二年随骠(piào)骑,辛苦向天涯。
骠骑:飞骑,也用作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作者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17-21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这是诗人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的。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一个“仍”字,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
五六句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晓角分残漏”。写所闻。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分”,是以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分,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孤”字既表现了诗人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最后一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结全诗。骠骑,是骠骑将军的简称,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官至骠骑将军,此处借指戎昱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对诗中所表现的乡愁并没有说破,可是不点自明。特别是中间两联,以渲染环境气氛,来衬托诗人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那雪落竹林的凄清音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以及昏黄孤灯的断碎余烬,都暗示出主人公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表现了这首诗含蓄隽永、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吴小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8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