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州梦

:

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杓李建)、乐天杓白居易)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使已传呼报晓矣。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李建)、乐天(白居易)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使已传呼报晓矣。
晚上在汉川的驿站过夜,做了一个梦:与杓直(李建)、乐天(白居易)一起游玩曲江,同时去了慈恩寺的一些庭院,突然醒了过来。换乘的马匹到了阶下,驿站的小官告诉我天亮了。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梦见与李建和白居易一起游玩曲江,又到了慈恩寺里的各个僧院游览。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后来突然惊醒,换乘的马已牵到阶下,驿站小官告知已天亮,这才知道自己身在古老的梁州。

参考资料:

1、 杨乾坤选注.唐诗秦岭: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04:第158页2、 谢永芳.元稹诗全集:崇文书局,2016.04:第339页

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李建)、乐天(白居易)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使已传呼报晓矣。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即邮吏,驿站小官。 排去马:乘马前行。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古梁州:梁州在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已升为兴元府,元稹出使东川日,在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故曰“古梁州”。

参考资料:

1、 杨乾坤选注.唐诗秦岭: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04:第158页2、 谢永芳.元稹诗全集:崇文书局,2016.04:第339页

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杓李建)、乐天杓白居易)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使已传呼报晓矣。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醒时萦绕心头情事,由于压抑往往变得更为强烈,便借梦境或幻觉来表现,这就是所谓潜意识。《牡丹亭》的“惊梦”,杜甫的《梦李白》,都是此种潜意识作用,文学上屡有反映。

  此诗的前两句描写梦中之境,情调欢乐、兴致浓烈;后两句描写梦醒之后的情景,笔锋转折、怅然若失。此诗语意简洁,主要特点是布置得法,情味调度,以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衬托出两人的深厚情谊。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两句写入梦。元稹与白居易中进士后又同于贞元十九年杓公元803年)制举“拔萃”登科。按唐朝惯例,进士录取放榜,皇帝即在曲江赐宴,然后登慈恩寺大雁塔题名留念。曲江、慈恩寺向为长安名胜,平时更少不了骚人宴饮,墨客流连。元稹和白居易也曾有多次游寺。此诗先把往昔经历的画面剪辑成梦。慈恩寺为高宗李治纪念生母长孙皇后所建,有十三院落。“院院”不仅加强“景深”,也深化了偕游情趣。此是虚景,虚中有实。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两句写出梦。伴随亭吏的吆喝,画面从慈恩寺梦中情景,转为梁州驿亭醒时惊觉。此是实境,实中有虚,前后相映成趣。“排去马”为此诗艺术构思关键,上承“院院游”盎然游兴,下承惊醒时索寞意绪,先让时间交迭产生错觉,又把空间拉开扩大距离。此种“大跨度”“大写意”结构方法,具有跌宕对比的强烈艺术效果。

  此诗平平叙事,无惊人之笔,委婉情致全蕴蓄记叙中,体现唐诗“本色”特点。元稹“忽惊身在古梁州”,也同样表现了浑融真醇情性与蕴藉无尽风流。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39-54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晚上在汉川的驿站过夜,做了一个梦:与杓直杓李建)、乐天杓白居易)一起游玩曲江,同时去了慈恩寺的一些庭院,突然醒了过来。换乘的马匹到了阶下,驿站的小官告诉我天亮了。

梦见与李建和白居易一起游玩曲江,又到了慈恩寺里的各个僧院游览。
后来突然惊醒,换乘的马已牵到阶下,驿站小官告知已天亮,这才知道自己身在古老的梁州。

注释
亭吏:即邮吏,驿站小官。
排去马:乘马前行。
古梁州:梁州在唐德宗兴元元年杓公元784年)已升为兴元府,元稹出使东川日,在宪宗元和四年杓公元809年),故曰“古梁州”。

参考资料:

1、 杨乾坤选注.唐诗秦岭: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04:第158页2、 谢永芳.元稹诗全集:崇文书局,2016.04:第33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元稹任监察御史期间,于公元809年杓元和四年)三月出使梓潼勘察案件,时白居易在京城长安于同月二十一日与弟白行简及知友李杓直等游慈恩寺后至李家饮洒。席间,白居易忽停杯道:“微之杓元稹字)当已至梁州了。”随即题诗《同李十一杓即李卓直)醉忆元九》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计算得很准确,那天元稹刚好就到了梁州,而且在睡梦中还梦见与白居易、李杓直和白行简三个人一起到曲江及慈恩寺游玩,醒后作诗《梁州梦》。

参考资料:

1、 贾连友主编.美丽南郑:西安出版社,2014.12:第2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醒时萦绕心头情事,由于压抑往往变得更为强烈,便借梦境或幻觉来表现,这就是所谓潜意识。《牡丹亭》的“惊梦”,杜甫的《梦李白》,都是此种潜意识作用,文学上屡有反映。

  此诗的前两句描写梦中之境,情调欢乐、兴致浓烈;后两句描写梦醒之后的情景,笔锋转折、怅然若失。此诗语意简洁,主要特点是布置得法,情味调度,以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衬托出两人的深厚情谊。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两句写入梦。元稹与白居易中进士后又同于贞元十九年杓公元803年)制举“拔萃”登科。按唐朝惯例,进士录取放榜,皇帝即在曲江赐宴,然后登慈恩寺大雁塔题名留念。曲江、慈恩寺向为长安名胜,平时更少不了骚人宴饮,墨客流连。元稹和白居易也曾有多次游寺。此诗先把往昔经历的画面剪辑成梦。慈恩寺为高宗李治纪念生母长孙皇后所建,有十三院落。“院院”不仅加强“景深”,也深化了偕游情趣。此是虚景,虚中有实。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两句写出梦。伴随亭吏的吆喝,画面从慈恩寺梦中情景,转为梁州驿亭醒时惊觉。此是实境,实中有虚,前后相映成趣。“排去马”为此诗艺术构思关键,上承“院院游”盎然游兴,下承惊醒时索寞意绪,先让时间交迭产生错觉,又把空间拉开扩大距离。此种“大跨度”“大写意”结构方法,具有跌宕对比的强烈艺术效果。

  此诗平平叙事,无惊人之笔,委婉情致全蕴蓄记叙中,体现唐诗“本色”特点。元稹“忽惊身在古梁州”,也同样表现了浑融真醇情性与蕴藉无尽风流。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39-54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元稹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536篇诗文

猜你喜欢

游子吟

:
故枥思疲马,故窠思迷禽。
浮云蔽我乡,踯迷游子吟。
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
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艰哉远游子,所以悲滞淫。
一为浮云词,愤塞谁能禁。
驰归百年内,唯愿展所钦。
胡为不归欤,坐使年病侵。
未老霜绕鬓,非狂火烧心。
太行何难哉,北斗不可斟。
夜静星河出,耿耿辰与参。
佳人夐青天,尺素重于金。
泬寥群动异,眇默诸境森。
苔衣上闲阶,蟋蟀催寒砧。
立身计几误,道险无容针。
三年不还家,万里遗锦衾。
梦魂无重阻,离忧罔古今。
胡为不归欤,辜负匣中琴。
腰下是何物,牵缠旷登寻。
朝与名山期,夕宿楚水阴。
楚水殊演漾,名山窅岖嶔。
客从洞庭来,婉娈潇湘深。
橘柚在南国,鸿雁遗秋音。
下有碧草洲,上有青橘林。
引烛窥洞穴,凌波睥天琛。
蒲荷影参差,凫鹤雏淋涔。
浩歌惜芳杜,散发轻华簪。
胡为不归欤,泪下沾衣襟。
鸢飞戾霄汉,蝼蚁制鳣鱏。
赫赫大圣朝,日月光照临。
圣主虽启迪,奇人分湮沈。
层城登云韶,王府锵球琳。
鹿鸣志丰草,况复虞人箴。

故枥思疲马,故窠思迷禽。
用旧的马槽想念已日渐老去的马儿,迷路的鸟儿想念自己的巢穴。

浮云蔽我乡,踯躅游子吟。
天上浮云遮蔽了家乡,远离家乡的游子还在痛苦徘徊。

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
悲痛不已一直不愿前行,那天边的层云已渐渐积聚厚重的得挡住了东边的高山。

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接待客人的厅堂寂静无声,簌簌而下的落叶仿似绵绵不休的秋雨。

艰哉远游子,所以悲滞淫。
远行的游子想到旅途艰难,所以悲痛难绝。

一为浮云词,愤塞谁能禁。
仅仅一首以浮云而做的词,又怎能表达其中的忧思郁闷呢。

驰归百年内,唯愿展所钦。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只盼望自己能一展所长。

胡为不归欤,坐使年病侵。
为什么现在还不能归去呢,因为常年病痛无法出行。

未老霜绕鬓,非狂火烧心。
还未年老双鬓却已斑白,只是因为心中忧思太多。

太行何难哉,北斗不可斟。
越过太行山有多困难呢,美酒连那酒杯都不能斟满。

夜静星河出,耿耿辰与参。
寂静夜晚星河满天,就像黎明时那般明亮。

佳人夐青天,尺素重于金。
心中佳人相隔万里,一纸书信重于千金。

泬寥群动异,眇默诸境森。
天气晴朗各种动物们都出来觅食,在那一望无际的森林里随处可见。

苔衣上闲阶,蟋蟀催寒砧。
因少有人来石阶上已长满青苔,不时传来的蟋蟀声更让人觉得凄冷萧瑟。

立身计几误,道险无容针。
想要立足以展才能,却始终不得机会,道路险阻不容有一点闪失。

三年不还家,万里遗锦衾。
三年了还不能回到故乡,安定无忧的生活仿佛已与我有千里之遥。

梦魂无重阻,离忧罔古今。
在梦里总能毫无困阻的回去,离思忧愁的心情是不分古今的。

胡为不归欤,辜负匣中琴。
为什么现在还不能回去呢,让我如何能对得起这匣中之琴。

腰下是何物,牵缠旷登寻。
腰下的植物不知是和品种,总是想攀附着身子往高处爬。

朝与名山期,夕宿楚水阴。
与山峦一起等待清晨,与江河一起迎接傍晚的到来。

楚水殊演漾,名山窅岖嵚。
湖面水波荡漾,崇山峻岭连绵不绝。

客从洞庭来,婉娈潇湘深。
从远方来到此处,无法了解这江河有多深。

橘柚在南国,鸿雁遗秋音。
柑橘柚子生产于南方,南飞的大雁只留下秋天的声音。

下有碧草洲,上有青橘林。
下方芳草绵延不尽,上边的橘林正当茂盛。

引烛窥洞穴,凌波睥天琛。
拿着火烛探寻那幽深洞穴,那奔腾的波涛好似天然的珍宝。

蒲荷影参差,凫鹤雏淋涔。
香蒲与荷花纵横交错,那些才出生不久的野鸭、白鹤幼鸟也被淋的浑身湿透。

浩歌惜芳杜,散发轻华簪。
放声高歌为那甘棠惋惜,用簪子轻轻的挽起散发。

胡为不归欤,泪下沾衣襟。
为什么还不回去呢,心中愁苦泪流满面,不禁打湿衣衫。

鸢飞戾霄汉,蝼蚁制鳣鱏。
鸢鸟极度渴望飞上那遥远天河,渺小的蝼蚁也可以制住比它强大的大鱼。

赫赫大圣朝,日月光照临。
国家正值强大繁荣时期,好似被日月照耀那般耀眼。

圣主虽启迪,奇人分湮沈。
君主虽然知道重视贤臣,但还是有很多有识之士被埋没而无法施展抱负。

层城登云韶,王府锵球琳。
王宫中的音乐未曾停止,王府环佩声不觉。

鹿鸣志丰草,况复虞人箴。
正因为我希望能为国尽力,所以更加应该劝诫君王啊。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故枥思疲马,故窠(kē)思迷禽。
枥:马槽。窠:昆虫、鸟兽的巢穴。

浮云蔽我乡,踯(zhí)(zhú)游子吟。

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cén)
岑:小而高的山。

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lín)
秋霖:秋天所下的大雨。

艰哉远游子,所以悲滞淫。

一为浮云词,愤塞谁能禁。

驰归百年内,唯愿展所钦(qīn)

胡为不归欤,坐使年病侵。
胡:为什么,何故。

未老霜绕鬓(bìn),非狂火烧心。
烧心:心急如焚;烦恼。

太行何难哉,北斗不可斟。
北斗:北斗七星排列成斗勺形,因以喻酒器。

夜静星河出,耿(gěng)耿辰与参。
耿耿:明亮貌。辰:同“晨”,清早。

佳人夐(xiòng)青天,尺素重于金。
夐:远。尺素:这里指书信。

泬寥(liáo)群动异,眇(miǎo)默诸境森。
泬寥:指晴朗的天空。群动:各种动物。眇默:悠远;空寂。

苔衣上闲阶,蟋蟀催寒砧(zhēn)
苔衣:泛指苔蘚。寒砧:指寒秋的捣衣声。砧,捣衣石。诗词中常用以描写秋景的冷落萧条。

立身计几误,道险无容针。
立身:立足;安身。

三年不还家,万里遗锦衾。

梦魂无重阻,离忧罔(wǎng)古今。
罔:无,没有。

胡为不归欤(yú),辜负匣中琴。

腰下是何物,牵缠旷登寻。
牵缠:纠缠。登寻:登高寻觅。

朝与名山期,夕宿楚水阴。

楚水殊演漾(yàng),名山窅岖嵚(qīn)
演漾:水波荡漾。窅:深远。岖嵚:形容山势峻险。

客从洞庭来,婉娈(luán)潇湘深。

橘柚在南国,鸿雁遗秋音。
遗:余,留。

下有碧草洲,上有青橘林。

引烛窥洞穴,凌波睥天琛。
凌波:奔腾的波浪;波涛。天琛:天然出產的珍宝。

蒲荷影参差,凫(fú)鹤雏(chú)淋涔(cén)
蒲荷:香蒲与荷的合称。淋涔:水流滴貌。

浩歌惜芳杜,散发轻华簪(zān)
浩歌:放声高歌,大声歌唱。

胡为不归欤,泪下沾衣襟。

(yuān)飞戾(lì)霄汉,蝼蚁制鳣(zhān)(xún)

赫赫大圣朝,日月光照临。

圣主虽启迪,奇人分湮沈。

层城登云韶,王府锵(qiāng)球琳。
层城:指京师;王宫。云韶:黄帝《云门》乐和虞舜《大韶》乐的并称。后泛指宫廷音乐。球琳:球、琳皆美玉名。亦泛指美玉。

鹿鸣志丰草,况复虞人箴。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上堂开示颂

: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摆脱尘念劳心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必须拉紧绳子、俯下身子在事业上卖力气。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如果不经历冬天那刺骨严寒,梅花怎会有扑鼻的芳香。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 .《禅诗三百首赏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第1版 :第107页 .

尘劳迥(jiǒng)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尘劳:佛教徒谓世俗事务的烦恼。迥脱:远离,指超脱。紧把:紧紧握住。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 .《禅诗三百首赏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第1版 :第107页 .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该诗用梅花顶风冒雪开放、发出芳香,比喻经过艰苦摸索、禅机顿悟的境地,从而表达了诗人劝诫世人为人做事应有梅花这般品性的思想。

  这是两句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格,勉励人克服困难、立志成就事业的格言诗。关于梅花,宋范成大《梅谱·前序》说:“梅,天下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尤物”,这里指特别珍异的花卉,也就是说,梅是一种品质高出群芳的植物。可见,作者用梅花来象征一种精神,这象征本身已包含某种哲理;倘再就其经受的“彻骨寒”与最终获得的“扑鼻香”,予以因果上的提示,则作为喻体的“梅花”,更寄寓着另一层深刻的道理。

  作者是佛门禅宗的一代高僧,他借此诗偈,表达对坚志修行得成果的决心,说出了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这也是这两句诗极为有名,屡屡被人引用,从禅宗诗偈成为世俗名言的主要原因。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

:
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
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
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

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
蓝山耸天而立如同一道墙壁,突兀而出像鲸鱼额头。

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
如奔如蹙横在澄彻的深潭之前,其势吞没落星之石。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
溪沙带着秋月的明辉,潭水摇荡光映寒山翠碧。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
如此佳境真应缓棹慢行,如此清辉光彩真能留客脚步。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
遗憾的是您不能来此欢游,使我心中又惊又忧。

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
我所期望的是您我共同在此占卜选址,盖筑茅屋炼长生不老之药。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25-5262、 常秀峰 等.李白在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09月第1版:130-131

蓝岑竦(sǒng)天壁,突兀(wù)如鲸额。
蓝岑:即蓝山。突兀:高耸貌。

奔蹙(cù)横澄潭,势吞落星石。
奔蹙:指山如奔如蹙。蹙,屈聚紧缩。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tì)
恨:深以为憾。君:指何判官惊惕,即警惕。

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
卜筑:择地而居。结茅:筑茅屋。金液:指长生不老药。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25-5262、 常秀峰 等.李白在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09月第1版:130-131
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
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
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

  “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运用铺叙的方法,描绘一幅蓝岑危崖高耸、突兀如鲸鱼额的壮阔山河风景图。

  “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以比喻修辞手法来形容蓝山悬崖怪石在落星潭里的倒影如猛兽扑向潭下,要把落星潭一口吞下去。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描写活泼滩下的白沙与秋月相映衬,月光和滩水分外明亮。上句“带”与下句“摇”相互映衬。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紧扣上文,如此佳境可以吸引人驻足,雅俗共赏、叹为观止。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暗寓如此意境开阔、气象雄伟的美景,“君”此时未能与诗人一道欢游,遗憾情愫跃然纸上,亦隐隐流露出“君若不来同游,我将深以为憾,亦自知警惕,誓不汝从也。”的意蕴。

  “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重申对友人的忠告,劝其趁此脱身,归隐林下。

  综观全诗,首四句似写蓝山风景之奇特,实喻幽州形势之危急。次四句亦然,佳境、清辉之句,似是留客之辞,实则促友人醒悟之意也。末四句劝告友人趁此脱身,归隐林下。正如“君若不来同游,我将深以为憾,亦自知警惕,誓不汝从也。”表达出李白希望友人何判官能同他一起,在蓝山隐居,炼丹学道。

参考资料:

1、 安旗著.李白诗秘要:三秦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218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25-5263、 常秀峰 等.李白在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09月第1版:130-13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玉泉溪

:
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片片红叶让人沉醉于这动人的秋色中,碧溪潺潺在夜里弹奏起琴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美好的时光一去不返,凄风苦雨无限让人度日如年。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76-877

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碧溪:绿色的溪流。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yǎo)如年。
佳期:美好的时光。杳:昏暗、遥远,没有尽头。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76-877
红叶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此诗前两句写景,首句用重彩描绘出一幅枫叶烂漫的秋景图,次句渲染了一种宁静幽邃的氛围;后两句抒情,表现女主人公对曾经有过的美好日子一去不复返的遗憾,写尽了她未来日子的苦难。全诗措词委婉,造语清丽,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模声绘色,形象鲜明,艺术概括力很强。

  首句“红叶醉秋色”五字,用重彩绘出一幅枫叶烂漫、秋色正浓的画面。那优美的景色,宜人的气候,令人心醉神驰。“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描写秋色的名句,然“红叶醉秋色”的境界,却也别具韵味。诗人用一“醉”字,把“红叶”与“秋色”联系起来,使抽象的秋色具体可感,描绘了一幅美丽绚烂的秋景图。用字精炼,以少总多。

  次句“碧溪弹夜弦”,也写得情韵萦绕,优美动人。白昼消逝,夜幕降临,枫林隐去,碧蓝澄澈的溪水,潺潺流动,宛然在弹奏一支乐曲,如泣如诉,打破了这夜的寂静。夜色如水,不可能不动人情思。这里,“碧”是个诉诸视觉的颜色字。在一般的夜晚,是无法分辨水色的。只有凭借天空的明月,身临溪畔的人,才有可能见得真实,辨得清楚。“弹”字下得也很妙。它不仅写出溪流富有音乐般的诗韵,而且以动衬静,把一个万籁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幽深。诗虽未写月,却自有一轮明月朗照;未写人,却有一个少女的倩影徘徊溪畔;未写情,却有一缕悲哀寂寞的情丝,从“夜弦”的曲调中轻轻流出,如泣如诉,萦回耳际。这种虚中见实、实中见虚的写法,笔墨精当,含蕴丰富,营造了一种宁静、幽邃的氛围。

  后两句抒情。主人公终于吐出了自己的心声:“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那曾经有过的美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心爱的人儿再也不会和自己共度美好快乐的时光。陪伴自己的只能是那漫长的凄风苦雨、度日如年的生活。这两句直言不讳地把这位徘徊于月下溪畔的女子内心的秘密,和盘托出。原来她是位失恋的女子,曾有过幸福的爱情,而此时,“佳期”却一去不复返了。可是这位多情女子还像过去一样热恋着爱人。在枫叶如醉、碧溪夜月的环境中,她徘徊着,回忆着,祈望着,等待着,从原野来到溪边,从白天直至深夜。可是,物是人非,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

  “佳期不可再”,寥寥五字,把这位满怀希望的女子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她想:“今后的生活又将如何呢?”回答是:“风雨杳如年。”风雨如晦,度日如年,未来的日子是渺茫、悲凉、凄迷的。如果把这里的“风雨”理解为社会“风雨”的话,那么这诗所写的爱情悲剧,就具有更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了。

  这首诗语短情深,措辞委婉而造语清丽。诗人善于选择典型的意象,渲染了一种迷离愁苦的诗境。诗中以景衬情,情与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76-8772、 邓光礼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86-138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山夜月

: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春山景色美不胜收,直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忘记归去。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捧起山泉,月影闪烁在手掌间;拨弄山花,香气渗透着衣衫。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下花草的深情。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翘首南望钟声悠扬之处,翠微深处,楼台掩映。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695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235 .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春山:一作“春来”。

(jū)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掬:双手捧起。《礼记·曲礼上》云:“受珠玉者以掬。”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鸣钟:一作“钟鸣”。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云:“游客值春晖,金鞍上翠微。”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695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235 .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开篇两句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尤其是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诗的开头二句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此处描写堪称恰到好处:

  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

  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唯兴所适,根本不去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69-670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