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二首

: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且欣赏这即将消逝的春光,也不要害怕酒喝多了让人伤怀更多。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仔细推敲事物的道理知道需要及时行乐,为什么要用浮名牵绊自己的一生。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每天退朝归来,都要典衣沽酒。常常到曲江边举杯畅饮,尽醉而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只看见蝴蝶在花丛深处飞来飞去,蜻蜓在水面慢慢的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我要把话传给世人,希望人们与这样美好的春光共同流连享乐,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参考资料:

1、 谷向阳 .中华古诗文规范读本(中学第三分册)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 :13-14 .2、 王相等著 .千家诗 .西安 :陕西古籍出版社 ,1999 :89 .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减却春:减掉春色。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且:暂且。经眼:从眼前经过。伤:伤感,忧伤。

江上小堂巢(cháo)(fěi)翠,苑边高冢(zhǒng)卧麒(qí)(lín)
巢翡翠:翡翠鸟筑巢。苑边高冢卧麒麟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冢:坟墓。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推: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浮:虚名。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朝回:上朝回来。典:押当。

酒债(zhài)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债:欠人的钱。行处:到处。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深深:在花丛深处;又可解释为“浓密的样子”。见:现。款款:形容徐缓的样子。传语:传话给。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风光:春光。共流转:在一起逗留的盘桓。违:违背,错过。

参考资料:

1、 谷向阳 .中华古诗文规范读本(中学第三分册)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 :13-14 .2、 王相等著 .千家诗 .西安 :陕西古籍出版社 ,1999 :89 .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是著名游览胜地。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首联是说,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的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为何又“正愁人”呢?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不是值得人们珍惜的吗?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又怎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颔联是说,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也不再厌烦过多的酒入口。

  “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的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第三句就写这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当眼睁睁的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的随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又是什么滋味呢?于是来了第四句:“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只是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尽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然而作者何以要如此“反复层折”的写落花,以致魂消欲绝。究竟是仅仅感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慨于难于直陈的人事问题呢?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颈联是说,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

  第三联就写到了人事。有人说此联“奇想惊人”,细想却恰恰在人意之中。诗人的目光随着“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可是,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在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这并不是惊人的奇想,而是触景伤情。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尾联是说,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

  面对这残败景象又有什么办法呢?仍不外是“莫厌伤多酒入唇”,只不过换了一种漂亮的说法,就是“行乐”。难道“物理”就是这样吗?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饮聊自遣”,或李白所说的“举杯消愁愁更愁”而已,乐处又在哪里呢?

  绊此身的浮荣何所指?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以上的谏官。因为上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采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这首诗就是乾元元年(758)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了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了解了这样一个历史背景,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

  这是“联章诗”,上下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下一首,即紧承“何用浮荣绊此身”而来。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第二首开头四句是说,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得钱来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到处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少有的了。

  前四句一气旋转,而又细针密线。时当暮春,长安天气,春衣才派上用场;即使穷到要典当衣服的程度,也应该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来,可见冬衣已经典光。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而且不是偶尔用典,而是“日日典”。这是更透过一层的写法。“日日典春衣”,读者准以为不是等米下锅,就是另有燃眉之急;然而读到第二句,才知道那不过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真有点出人意外。出人意外,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什么要日日尽醉呢?

  诗人还不肯回答读者的疑问,又逼进一层:“酒债寻常行处有”。“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走到曲江,就在曲江尽醉;走到别的地方,就在别的地方尽醉。因而只靠典春衣买酒,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乎由买到赊,以致到处欠着酒债。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换得个醉醺醺,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诗人终于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来稀。”意味人生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志,那就今日有酒今日醉吧!这事愤激之言。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的全人,是不难了解言外之意的。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第三联是说,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上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第三联写江头景,在杜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名句。这一联体物有天然之妙,但不仅妙在体物,还妙在“缘情”。人生如此短促,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难道不值得珍惜吗?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是多么恬静、多么自由、多么美好的境界啊!可是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还能存在多久呢?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末联是说,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传语”犹言“寄语”,对象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光说:”可爱的风光啊,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哪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曲江二首》是因为仕途不得志而作,所以惜春、留春之情包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这两首诗总的特点,用我国传统的美学术语说,就是“含蓄”,就是有“神韵”。所谓“含蓄”,所谓“神韵”,就是留有余地。抒情、写景抒写的是最典型最有特征性的东西,从而使读者通过已抒之情和已写之景去玩味未抒之情,想象未写之景。

  就抒情方面说,“何用浮荣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秘而不宣,只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吃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头尽醉归”,从“一片花飞”到“风飘万点”,已经目睹了、感受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真可谓乐此不疲了!然而仔细探索,就发现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68-47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
且欣赏这即将消逝的春光,也不要害怕酒喝多了让人伤怀更多。
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
仔细推敲事物的道理知道需要及时行乐,为什么要用浮名牵绊自己的一生。

每天退朝归来,都要典衣沽酒。常常到曲江边举杯畅饮,尽醉而归。
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只看见蝴蝶在花丛深处飞来飞去,蜻蜓在水面慢慢的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我要把话传给世人,希望人们与这样美好的春光共同流连享乐,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注释
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减却春:减掉春色。
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且:暂且。经眼:从眼前经过。
伤:伤感,忧伤。江上小堂巢翡翠 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苑边高冢卧麒麟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冢:坟墓。
推: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
浮:虚名。
朝回:上朝回来。典:押当。
债:欠人的钱。行处:到处。
深深:在花丛深处;又可解释为“浓密的样子”。见:现。
款款:形容徐缓的样子。传语:传话给。
风光:春光。共流转:在一起逗留的盘桓。
违:违背,错过。

参考资料:

1、 谷向阳 .中华古诗文规范读本(中学第三分册)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 :13-14 .2、 王相等著 .千家诗 .西安 :陕西古籍出版社 ,1999 :89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是著名游览胜地。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首联是说,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的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为何又“正愁人”呢?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不是值得人们珍惜的吗?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又怎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颔联是说,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也不再厌烦过多的酒入口。

  “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的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第三句就写这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当眼睁睁的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的随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又是什么滋味呢?于是来了第四句:“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只是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尽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然而作者何以要如此“反复层折”的写落花,以致魂消欲绝。究竟是仅仅感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慨于难于直陈的人事问题呢?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颈联是说,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

  第三联就写到了人事。有人说此联“奇想惊人”,细想却恰恰在人意之中。诗人的目光随着“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可是,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在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这并不是惊人的奇想,而是触景伤情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尾联是说,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

  面对这残败景象又有什么办法呢?仍不外是“莫厌伤多酒入唇”,只不过换了一种漂亮的说法,就是“行乐”。难道“物理”就是这样吗?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饮聊自遣”,或李白所说的“举杯消愁愁更愁”而已,乐处又在哪里呢?

  绊此身的浮荣何所指?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以上的谏官。因为上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采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这首诗就是乾元元年(758)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了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了解了这样一个历史背景,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

  这是“联章诗”,上下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下一首,即紧承“何用浮荣绊此身”而来。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第二首开头四句是说,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得钱来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到处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少有的了。

  前四句一气旋转,而又细针密线。时当暮春,长安天气,春衣才派上用场;即使穷到要典当衣服的程度,也应该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来,可见冬衣已经典光。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而且不是偶尔用典,而是“日日典”。这是更透过一层的写法。“日日典春衣”,读者准以为不是等米下锅,就是另有燃眉之急;然而读到第二句,才知道那不过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真有点出人意外。出人意外,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什么要日日尽醉呢?

  诗人还不肯回答读者的疑问,又逼进一层:“酒债寻常行处有”。“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走到曲江,就在曲江尽醉;走到别的地方,就在别的地方尽醉。因而只靠典春衣买酒,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乎由买到赊,以致到处欠着酒债。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换得个醉醺醺,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诗人终于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来稀。”意味人生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志,那就今日有酒今日醉吧!这事愤激之言。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的全人,是不难了解言外之意的。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第三联是说,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上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第三联写江头景,在杜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名句。这一联体物有天然之妙,但不仅妙在体物,还妙在“缘情”。人生如此短促,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难道不值得珍惜吗?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是多么恬静、多么自由、多么美好的境界啊!可是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还能存在多久呢?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末联是说,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传语”犹言“寄语”,对象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光说:”可爱的风光啊,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哪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曲江二首》是因为仕途不得志而作,所以惜春、留春之情包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这两首诗总的特点,用我国传统的美学术语说,就是“含蓄”,就是有“神韵”。所谓“含蓄”,所谓“神韵”,就是留有余地。抒情、写景抒写的是最典型最有特征性的东西,从而使读者通过已抒之情和已写之景去玩味未抒之情,想象未写之景。

  就抒情方面说,“何用浮荣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秘而不宣,只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吃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头尽醉归”,从“一片花飞”到“风飘万点”,已经目睹了、感受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真可乐此不疲了!然而仔细探索,就发现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68-47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当时京城虽已收复,但兵革未息,作者眼见唐朝因政治腐败而酿成的祸乱,心境十分杂乱。游曲江正值暮春,所以诗人借写曲江景物的荒凉败坏以哀时。

参考资料:

1、 王友怀译注 .增评标韵千家诗 .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91 :128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115篇诗文

猜你喜欢

众星罗列夜明深

:
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
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

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
众多星星像棋子排列,使夜空显得非常幽深。尚未西沉的月亮像一盏孤灯在山崖上点亮。

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
光彩明丽、圆满如镜的月亮不用打磨也晶莹剔透。那挂在青天上的,就是我的一颗心哪。

参考资料:

1、 作品译文等内容由朝阳山人提供

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
罗列:排列。孤灯:指月亮。

圆满光华不磨莹(yíng),挂在青天是我心。
光华:光彩明丽。莹:光亮透明状。

参考资料:

1、 作品译文等内容由朝阳山人提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夜下征虏亭

: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船顺流而下朝广陵驶去,明月照亮了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远望山花如娇艳似绣颊,江上万家灯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21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00-801 .

船下广陵(líng)去,月明征虏(lǔ)亭。
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广陵:郡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山花如绣颊(jiá),江火似流萤(yíng)
绣颊:涂过胭脂的女子面颊,色如锦绣,因称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一说绣颊疑为批颊,即戴胜鸟。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江火:江上的渔火。江,咸本、玉本、郭本、朱本俱作”红“。刘本注云:江,今本作红,江字为胜。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21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00-801 .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诗人运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从征虏亭(在今南京)到广陵(今扬州)一带的江中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出游的喜悦之情。全诗语言如话,意境如画,对客观景物神态的描绘逼真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两句写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绣颊。”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这句诗是说,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江火似流萤。”意思是说,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全诗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作者选取江船、明月、古亭、山花、江火这些景物,把征虏亭一带的夜色描绘得既妩媚动人又生机勃勃。夜色,在一般诗人的笔下多是宁静的,呈现出倦倦睡意的,但在李白的笔下却是生动的,精神十足的。他用少女的风姿来比喻岸边的山花,一下子给江岸增添了无限的生气与活力。夜晚江船的渔火本来是静止的,但是作者却从自己行船的感受角度去写,把静止的渔火写成动态的,使江面的景象活泼起来,飞动起来。作品中的景观,归根到底,是作者性格的反映,这首小诗使我们感受到李白那种飞扬跃动的性格特征。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36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有赠

:
莫道妆成断客肠,粉胸绵手白莲香。
烟分顶上三层绿,剑截眸中一寸光。
舞胜柳枝腰更软,歌嫌珠贯曲犹长。
虽然不似王孙女,解爱临邛卖赋郎。
锦里芬芳少佩兰,风流全占似君难。
心迷晓梦窗犹暗,粉落香肌汗未干。
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
自嗟此地非吾土,不得如花岁岁看。

莫道妆成断客肠,粉胸绵手白莲香。
不要以为远离故乡的游子都会思乡断肠,川中的美女身段窈窕,肌肤似雪,玉指纤纤,浑身散发着馨香。

烟分顶上三层绿,剑截眸中一寸光。
美人最美的地方就是气质,周身都笼罩着动人的风韵,比剑时,取胜的关键往往靠的是持剑人眼里的杀气。

舞胜柳枝腰更软,歌嫌珠贯曲犹长。
那美人一舞,柔软的姿态更胜江边的柳枝,腰肢纤细,堪比小蛮,我迫不及待想要跟她说话,连那如珠玉般动听的歌声都不想听下去了。

虽然不似王孙女,解爱临邛卖赋郎。
只可惜你不像卓文君那样大胆,邂逅司马相如之后敢与之私奔。

锦里芬芳少佩兰,风流全占似君难。
锦囊虽然很香但是还少了佩兰这味香料,一个人若想要十全十美也着实不易。

心迷晓梦窗犹暗,粉落香肌汗未干。
我还沉浸在自己刚才做的梦里面,看看窗外天还未明,昨晚涂的胭脂已经掉落,你的肌肤上还有未干的香汗。

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
我看看镜子里,你的脸如刚刚绽放的桃花,翦水秋瞳,眼眸明丽,眼神清澈,顾盼生辉。

自嗟此地非吾土,不得如花岁岁看。
只可惜我不能永远待在这里,每天欣赏你如花般美丽的容颜。

莫道妆成断客肠,粉胸绵手白莲香。

烟分顶上三层绿,剑截眸中一寸光。

舞胜柳枝腰更软,歌嫌珠贯曲犹长。

虽然不似王孙女,解爱临邛卖赋郎。
王孙:卓王孙,卓文君之父。卖赋郎:司马相如。

锦里芬芳少佩兰,风流全占似君难。

心迷晓梦窗犹暗,粉落香肌汗未干。

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

自嗟此地非吾土,不得如花岁岁看。
自嗟:自己嗟叹、叹息。不得:不能;不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荷花

: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世上人们对待花和叶的态度不一样,把花栽在铜盆中,花叶只能落在土里化为尘土。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相映,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荷花与荷叶长久互相交映,当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真是让人愁苦至极。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室唐诗选注小组.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 唐诗选注 下册: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622页2、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8页3、 吕明涛.怡情书吧 李商隐 :中华书局,2011.03:第132页4、 陶冶主.唐诗故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0.02:第281页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不相伦:不相比较。意谓世人皆重花而轻叶。伦:同等,同类。金盆:铜制的盆。供注水盥洗之用。

惟有绿荷红菡(hàn)(dàn),卷舒开合任天真。
绿荷红菡萏:绿荷是指碧绿的荷叶。菡萏是指未开的荷花。舒:形容荷叶的姿态。卷,卷缩。舒,伸展。开合:形容荷花的姿态。开,开放。合,合拢。天真:天然本性、不加雕饰的本来样子。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shà)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翠减红衰:翠者为叶,红者为花,翠减红衰言花叶凋零。翠:指荷叶。红:指荷花。愁杀人:令人愁苦至极。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室唐诗选注小组.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 唐诗选注 下册: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622页2、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8页3、 吕明涛.怡情书吧 李商隐 :中华书局,2011.03:第132页4、 陶冶主.唐诗故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0.02:第281页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常相映 一作:长相映)

  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世上的花与叶,本是同根生,同枝长,花儿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自与众不同而独具芳馨。一旦被慧眼识中。便移栽金盆,倍受呵护。但绿叶却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花入盆,叶作尘,这是世间花和叶的各自的命运。这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惟有”二字,同中取异,以下四句,全承它而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天然无饰。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这首诗,却吟咏了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任天真”,既是写花,又是写人。以花性写人性,立意新奇。

  最后两句进一层写荷花的“天真”之处。荷花的红花绿叶,互照互映互衬。即使到了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如果说,前两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那么,这两句的“长相映”,则主要表现同衰。这四句诗互补互承,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

  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其主要原因不是他无才,而是没有知己者的力荐。他生存在牛、李两党的夹缝之中,没有信任,没有依托,饱受奚落和排挤。这首诗歌颂荷花能荣衰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

  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寓意明显,表达直露,节奏明快,与李商隐很多诗歌的含蓄委婉不同,体现了他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夕次盱眙县

: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安,听到岸上钟声我怎能入睡?​

落帆逗淮(huái)镇,停舫(fǎng)临孤驿(yì)
逗:停留。淮镇:淮水旁的市镇,指盱眙。舫:船。临:靠近。驿:供邮差和官员旅宿的水陆交通站。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人归”句:意为日落城暗,人也回去休息了。芦洲:芦苇丛生的水洲。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秦:今陕西的别称。因战国时为秦地而得名。客:诗人自称。此句意为孤独之夜,怀念家乡。​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这首诗写旅途中的客思。诗人因路遇风波而夕次孤驿,在孤驿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夜听寒钟思念故乡,彻夜未眠。一片思乡之情和愁绪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的妙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诗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飘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首联“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颈联“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尾联“独夜”“听钟”“未眠”也处处点“夕”,处处写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