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鼓吹曲二十二首 其十 惟庸蜀
惟庸蜀。僣号天一隅。刘备逆帝命。禅亮承其馀。拥众数十万。窥隙承我虚。
驿骑进羽檄。天下不遑居。姜维屡寇边。陇上为荒芜。
文皇悯斯民。历世受罪辜。外谟藩屏臣。内谋众士夫。
爪牙应指授。腹心献良图。良图协成文。大兴百万军。
雷鼓震地起。猛势陵浮云。逋虏畏天诛。面缚造垒门。
万里同风教。逆命称妾臣。光建五等。纪纲天人。

惟庸蜀。僣号天一隅。刘备逆帝命。禅亮承其馀。拥众数十万。窥隙承我虚。
驿骑进羽檄。天下不遑居。姜维屡寇边。陇上为荒芜。
文皇悯斯民。历世受罪辜。外谟藩屏臣。内谋众士夫。
爪牙应指授。腹心献良图。良图协成文。大兴百万军。
雷鼓震地起。猛势陵浮云。逋虏畏天诛。面缚造垒门。
万里同风教。逆命称妾臣。光建五等。纪纲天人。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
与您分别时间还不久,经过的时间还不到十天。
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
我的思念多么的深厚,这愁绪就像多年没见一般。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虽说(我俩)相距近在咫尺,(相见)却难如越过九重天。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
和暖的夏天,草木是那样的昌盛繁茂。
参考资料:
1、 李明忠主编.《潍坊诗词》:齐鲁书社,1992年08月第1版:第2-3页2、 吴云,冀宇选注.《汉魏六朝诗三百首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01:第145-146页3、 唐满先编注.《建安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12:第272页4、 吴云主编.《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第293页5、 韩格平著.《建安七子诗文集校注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349页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
刘桢(170?—217),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人,汉魏之际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掾属。其五言诗风格道劲,语言质朴,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他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作品已散佚,明人辑有《刘公干集》。作者好友之一。子:你,对刘桢的尊称。无几:表示时间过去不久。所经:经过的时间。一旬:十天。
我思一何笃(dǔ),其愁如三春。
一何:多么。笃:深厚,真诚。三春:多年。三,虚指多数。春,指年,古代常以季节名代表年。
虽路在咫(zhǐ)尺,难涉如九关。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咫为古代长度名,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厘。涉:度过,越过。九关:九重天门。关:闭门的横木,这里指门。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
陶陶:和暖的样子。朱夏:夏天。昌且繁:(草木)昌盛繁茂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李明忠主编.《潍坊诗词》:齐鲁书社,1992年08月第1版:第2-3页2、 吴云,冀宇选注.《汉魏六朝诗三百首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01:第145-146页3、 唐满先编注.《建安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12:第272页4、 吴云主编.《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第293页5、 韩格平著.《建安七子诗文集校注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349页“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写分别之日并不长,只有短短的十天。这两句为后面写二人感情之深做铺垫。
“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我对你的思念是多么深重,虽然分别没几天,但我的感觉如同分别了好多年那样漫长。此句明显套用《诗经·王风·采葛》中“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之诗句的意境。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这里将相距之近与相见之难对比,更加重了对友人的思念。刘桢《赠徐干》“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我独抱深感,不得与比焉”之句,二人处于不同的部门:刘祯因罪被拘禁,而徐干为官在西掖园,两地很近,但两人却无故不得相见,因此才有路在咫尺,难涉九关之叹。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全句说,盛阳的夏季,草木是那样的昌盛而繁茂。全诗前六句写情,结尾两句写景,以草木之繁茂喻比诗人与刘桢情谊之绵长,融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表现出无限的回味和深长的意境。
这首诗明白如话,无丝毫矫揉造作,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诗歌以“与子别无几”领起,以“其愁如三春”相接,极写相思之深;以“虽路在咫尺”与“难涉如九关”相对比,续写相见之难。在相别与难见的内心情感矛盾冲突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思念友人的思想情感。
全诗只有八句,四十个字,从其所表达的形象的生动性和情感的丰富性中,可见诗人之功力。
参考资料:
1、 李文禄著.《建安七子评传》:沈阳出版社,2001.01:第90-91页市朝凄旧人,骤骥感悲泉。
朝廷旧人死散令人悲伤,时光匆匆而为日落感叹。
明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
明朝升起已非今日太阳,年岁已暮我又能有何言!
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己繁。
平日容颜已收敛起光润,并且早已见白发更增添。
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
秦穆公言谈真可称迂阔,人老怎能说膂力未耗散?
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
傍晚来临刮起阵阵长风,只见层层寒云笼罩西山。
洌洌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冽冽寒气吹来越来越冷,那飞鸟也已经纷纷回还。
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
人生本来很少能够长寿,何况常常会被愁苦纠缠。
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
屡缺清酒常常无酒可饮,而无从快乐在今时此年。
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穷困显达本来不去考虑,容颜憔悴听任自然变迁。
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
时常自问很有深刻感慨,逢到岁终又添一重伤感。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169-171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02-104市朝凄旧人,骤骥(jì)感悲泉。
岁暮:指除夕。常侍:是常在皇帝左右侍候的官职。东汉末有个十常侍之乱,那些人都是宦官,到魏晋的时候,中常侍和散骑(皇帝的骑从)合称散骑常侍,这时候是正式的官职了,不再是宦官担任,它的主要职责是顾问、讽谏一类。张常侍:王叔岷本说是张野,袁行霈、龚斌、魏正申等认为是张诠。市朝:本指人众会集之处,这里指朝廷官府。《华阳国志》:“京师,天下之市朝也。”陶渊明《感士不遇赋》:“阎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凄:悲。旧人:有双关意,一指亡故之人,一指仕晋僚臣。骤骥:疾奔的千里马,这里指迅速运行的太阳。悲泉:日落之处。《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悲泉,爱止其女,爱息其马。”这句是说人生易逝,光阴迅速。
明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
旦:早晨。何言:有什么话好说。
素颜敛(liǎn)光润,白发一己繁。
素颜:谓脸色苍白。敛光润:收敛起光泽,指面容憔悴,没有光泽。一:语助词、无义。繁:多。
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qiān)!
“阔哉”二句:反用《尚书》典故。阔:迂阔。秦穆:即秦穆公,秦国的国君。旅:同“膂(lǚ)”,脊梁骨。旅力,即体力。愆:丧失。《尚书·秦誓》记秦穆公说:“番番(pópó)良士,旅力既惩,我尚有之。”(番番:同“皤皤”,白发貌)是说头发花白的将士,已经丧失了体力,而我尚有力。这里反用其意,是说年老衰弱,体力怎能不丧失呢?所以说秦穆之谈为迂阔。
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
向夕:将近傍晚。长风:犹“强风”。没:湮没,遮盖。
洌(liè)洌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冽冽:形容寒冷的样子。一作“厉厉”。严:重。
民生鲜(xiǎn)长在,矧(shěn)伊愁苦缠。
鲜:少。矧况且。伊:语助词,无义。
屡阙(quē)清酤(gū)至,无以乐当年。
屡阙:经常缺。阙:同“缺”。清酤:指酒。
穷通靡(mǐ)攸(yōu)虑,憔悴由化迁。
穷通:穷困与通达。靡:无。攸:所。憔悴:面色黄瘦。这里指衰老。由化迁:听随大自然的变迁,深怀:深刻的感怀。
抚己有深怀,履(lǚ)运增慨然。
抚己:检点自己,回顾自身。履运:指逢年过节之时。慨然:感慨、感叹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169-171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02-104题目中的“岁悲”,点明写作时间,是在年底。结合诗中的“明旦非今日”来看,是说到了明天就是新的一年了,所以这里的“岁悲”解释为除夕。在除夕这一天,写了这首唱和诗给张常侍。这是字面的意思。这首诗涉及到时政方面的问题,“岁悲”二字可能还有其他暗指。
“市朝凄旧人,骤骥感悲泉”。这两句是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凄市朝旧人,感骤骥悲泉”。凄是悲戚,为市朝旧人而悲戚。市朝和旧人,这两个词需要解释一下。先说“市朝”。《归园田居》中“一世异朝市”,市朝和朝市,意思相同。市是集市,朝是官场,两字合在一起,泛指人世。亲朋故旧的逝去或离散是让人悲戚的事情。旧人指的是亡故之人,或离或逝。第二句,骤骥感悲泉,这里有典故。骤骥是快马,悲泉是传说中的一个地名,日落的地方。《淮南子》里记载,羲和驾着快马拉着太阳每天由东到西,到达悲泉这个地方的时候,就让快马停下来。这里说的是,人世代谢、时光流逝,是令人悲伤的事情。而明天就将是新的一天了,现在,我还有什么话可说的呢?“明旦非今日,岁悲余何言”,余何言的“余”,不是“我”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剩下的”更合适。想到时光匆匆而过,明天就将是新的一年了,所以心里很感慨。面对如此情境,我还剩下什么呢?我无话可说了。
这是很激愤的话。现实情况就是这样令人悲戚,令人感觉到无能为力,所以是“余何言”,没什么话好说了。其实心里有很多话想说。
“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已繁”,这两句写身体状况。素颜代指人的脸。脸上没有光泽,头上满是白发。第二句中的“一”字放在句中,加强语气的作用,无实义。从这两句来看,上文所说的“岁悲”,除了指具体的时间之外,应该还有进入悲年、年老的意思。“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这里有典故。《尚书·秦誓》里说,“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这段话的意思在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这本书中,有很详细的注疏,综合如下:番的读音,婆,字写作“皤”。 皤,白头貌,头发白了。良是善,良士在这里代指将士。将士们的头发都白了。旅力既愆的“愆”是失掉、丧失。什么已经丧失了?旅力。旅,通“膂”,有个词叫“膂力”,就是体力的意思。将士们头发白了,体力也丧失了,而“我尚有之”。这是秦穆公说的,说他还有的是体力。陶渊明不同意。这两句诗就说,年纪大了,体力怎么可能不衰退呢,秦穆公的言论真是迂腐。阔是迂阔、不切实际。
上面说的是人已进入悲年,身体衰弱。紧接着转向另一层意思,说的是大环境,环境也不好。“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大风刮起来了。长风即大风。“向夕”点明时间,是在将要黄昏的时候。这首诗中,有多处字眼都紧扣题目中的“岁悲”。这里的“向夕”,也有这层意思。风起而云涌,西山笼罩在一片寒云之中。西山是什么地方?查各家的注释,都没有对“西山”进行解释。西山不是西边的山,而是有特指。《采薇歌》中说,“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陶渊明的“西山”,来自这里。这里是伯夷、叔齐隐居采薇而食的地方。在《饮酒二十首》其二中,陶渊明同样写到西山,“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这里说的很明显,西山就是伯夷叔齐隐居的西山。这是借代,用来代指自己所处的这个环境,是寒云笼罩。注意这个“寒”。陶渊明说,大风刮过来,四周的云,都是寒冷的。所以紧接着说,“冽冽气遂严,纷纷飞鸟还”,冽冽用来形容后面的“气”,寒冷的气息。“严”,表示程度,是极其寒冷的。在这么寒冷的天气下,鸟儿们都纷纷飞回了各自的家了。纷纷表示多而杂乱。这首诗读到这里,已经可以感觉到,陶渊明写这首诗有很隐晦的意思在里面,那种不好明说的心意,可能真的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
“民生鲜常在,矧伊愁苦缠”。矧伊,矧是况且的意思,伊是语气助词,放在句中无实义。苦缠,是被困苦所纠缠,即上面提到的年老体衰、岁悲严寒等内外交困。这里的“民生”解释为“人生”,和现在“国计民生”的概念不同。人的生命不可能一直存在,也就是说,人生是短暂的,何况还有这些困苦纠缠着。“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清酤指酒。现在经常没有酒喝,再不会像当年那么快乐了。屡阙,说明次数很多,是经常性的。陶渊明隐居后,尤其是到了晚年,是穷且多病。没有酒喝的情况,在他的其他诗篇中很常见。比如《九日闲居》,里面有个序,就说“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意思是说,重阳节的时候,园子里菊花盛开,而此时手边却无酒可饮。这里的“至”,也隐隐有所指。综合萧统的《陶渊明传》以及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等,陶渊明退隐之后,有不少人会不时的送酒给他喝。所以说是“当年”。想当年,经常有酒可饮是如此快乐,而如今却没有了。那么这个“至”,或可以解释为,不仅是酒没了,连来往的人也少了。
“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这里出现了转折。前面讲到,人生这么短暂,而如今是年老体衰、岁悲严寒、无酒可饮等等,是一直在描述困苦的情况;到了这里,说穷困与通达,没有什么好顾虑的,就让它顺其自然吧。由此可知,这里的转折,只是诗意方面的转折,在陶渊明自身,这是他一贯的人生态度,是那种任真的、通达的人生观,任其自然,不争不抢。靡攸虑,意思是没有所顾虑的。攸是所,“性命攸关”是说和性命所关系的事情。“憔悴”二字,和上文“素颜敛光润”二句相呼应,强调形势的衰败。化是运化,自然的变化。陶渊明的诗文中,提到“化”或“运”的次数非常多。
结尾两句,“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字面的意思是:抚己是检点自己,回想自己的平生遭际,不免深有感怀。履,作动词讲,意思是踩到、到达。履运指的是在这个岁悲时候。如今又是岁悲,更增添了无尽的感慨。可见陶渊明心里有不平之意。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169-171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02-104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
从前居住在上京,离别六年常来归。
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
今日重来旧居处,凄怆哀痛多伤悲。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
东西街道仍原样,有些房舍已坍颓。
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
故居周围走访遍,邻里老人少存遗。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漫步探寻前踪迹,某处令我情恋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百年只是变幻影,寒来暑往岁月催。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常忧生命到尽头,身体气力未尽衰。
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丢开不去多思念,姑且痛饮举起杯。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9-131畴(chóu)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
旧居:指陶渊明故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畴昔:往昔,从前。畴:发语助词,无义。家上京:诗人大约在义熙元年(405),即由彭泽归田那一年,从旧居柴桑迁往上京居住。上京:地名,当距柴桑旧居不远。六载:即诗人在上京居住的时间。一本作“十载”。去还归:谓常来常往。指经常回柴桑探望。
今日始复来,恻(cè)怆(chuàng)多所悲。
今日:指写此诗的时间,始复来:诗人由上京迁居南村后,已多年(约为七年)未回柴桑旧居,所以称这次返回为“始复来”。恻怆:凄伤悲痛。
阡(qiān)陌不移旧,邑(yì)屋或时非。
阡陌:本指田间小道,此处指邑中街道,南北为阡,东西为陌。不移旧:没有改变原先的样子。邑屋:邑指县城。上京里在柴桑城外近镇内,故称民屋为邑屋。或时非:有的与从前不同。
履(lǚ)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
履历:所经过之处,周:全,遍。邻老:邻居家的老人。罕复遗:很少有还活着的。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往迹:过去的踪迹。有处:意为某些地方。有,或也,此处转为“某”的意思。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流幻:流动变幻,指人生漂流动荡,踪迹不定。百年中:即指人的一生。寒暑日相推:寒来暑往,日月相互交替,形容岁月流逝得很快。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大化尽:指生命结束。大化:原指人生的变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后遂以“大化”作为生命的代称。气力:指体力。不及:不待。衰:衰竭。古人以五十岁为入衰之年。《礼记·王制》:“五十始衰。”诗人此时已五十余岁。这两句是说,我常担心死亡到来,还没等我体力完全衰竭。
拨置且莫念,一觞(shāng)聊可挥。
拨置:犹弃置,放在一边。拨,拂开。觞:古代一种酒器。挥:一饮而尽的动作。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9-13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萧瑟衰败的旧居景象,基调凄凉哀怨。房屋的变迁,人事的推移,直接的原因是社会的动荡,而又像是生命枯荣变幻的必然。全诗以“一觞聊可挥”做结,看似要以及时行乐来驱散心中的“恻怆”和“所悲”,但是诗人的“及时行乐”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是其人生智慧的表现形式:纵浪于“自然”之中,身心达到适意之境。陶渊明的生活建立在田园生活的“自然”的基础之上,他解决人生问题的智慧也是由此生发出来。
陶渊明在回旧居之前已经历了辞官归田后的六年躬耕生活,可以说历尽艰难困苦,而今体力渐衰,迫使他不得不回到老家。眼前破落的故里,又增添了诗人的恻怆之情。浔阳(今江西九江)为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与西境重镇江陵(今湖北荆州)之枢纽。在过去十年中,桓玄篡乱,卢循起义,浔阳地区及左近都有激战。社会动荡与战乱,使浔阳日益凋敝。这首诗表面上似乎是专因环境、体衰而悲慨,但如果联系“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八首》之五)来看,那就会令人感到陶渊明可能有更多而未明言的悲哀。诗的最后两句“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便透露了这一消息。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9-1312、 张波.一种有意蕴的生活范式——陶渊明《归园田居》《移居》《还旧居》赏析.古典文学知识,2014(01)承乐世,董逃;
游四郭,董逃。
蒙天恩,董逃;
带金紫,董逃。
行谢恩,董逃;
整车骑,董逃。
垂欲发,董逃;
与中辞,董逃。
出西门,董逃;
瞻宫殿,董逃。
望京城,董逃;
日夜绝,董逃。
心摧伤,董逃。
承乐世,董逃;
趁着太平乐世,董逃;
游四郭,董逃。
多多游游四郊,董逃。
蒙天恩,董逃;
承蒙皇天恩宠,董逃;
带金紫,董逃。
金印紫绶戴牢,董逃。
行谢恩,董逃;
一边拜谢恩德,董逃;
整车骑,董逃。
整顿车马上道,董逃。
垂欲发,董逃;
刚刚准备出发,董逃;
与中辞,董逃。
又回宫中辞行,董逃。
出西门,董逃;
车马走出西门,董逃;
瞻宫殿,董逃。
不停瞻望皇宫,董逃。
望京城,董逃;
远远眺望京城,董逃;
日夜绝,董逃。
日夜所剩无几,董逃,
心摧伤,董逃。
无比伤悲心碎,董逃。
参考资料:
1、 郑竹青 周双利.中国历代诗歌通典(上册):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677页2、 唐满先.建安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360页承乐世,董逃;
承世乐:承受一世的快乐,指董卓尽情享乐。董逃:原是乐曲中的衬音,故每唱一句,必唱一句“董逃”或“董桃”,最初并无实义。后出董卓,民众憎恶,无实义的“董桃”,便暗喻“董卓必败而逃”。
游四郭,董逃。
游四郭:指董卓在京都洛阳城里城外游玩。郭,外城。
蒙天恩,董逃;
蒙天恩:承蒙天子的厚恩。
带金紫,董逃。
带金紫:指董卓穿着金蟒紫袍(皇帝的服装)。以上四句写董卓显赫一时,纵情享乐。
行谢恩,董逃;
行谢恩:即将辞去天子的厚恩,指董卓遭到关东诸侯的声讨而焚烧洛阳准备逃往长安。
整车骑(jì),董逃。
整车骑:整治车驾。
垂欲发,董逃;
垂欲发:即将出发。指从洛阳出发逃往长安。垂,即将。
与中辞,董逃。
与中辞:与城内辞别。中,指洛阳城内。
出西门,董逃;
出西门:指往西面逃跑(长安在洛阳之西)。
瞻(zhān)宫殿,董逃。
瞻宫殿:指回顾朝廷的宫殿。
望京城,董逃;
京城:指京都洛阳。
日夜绝,董逃。
绝:指食物断绝。
心摧伤,董逃。
心摧伤:心肝被摧折一样伤心、难受。
参考资料:
1、 郑竹青 周双利.中国历代诗歌通典(上册):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677页2、 唐满先.建安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360页承乐世,董逃;
游四郭,董逃。
蒙天恩,董逃;
带金紫,董逃。
行谢恩,董逃;
整车骑,董逃。
垂欲发,董逃;
与中辞,董逃。
出西门,董逃;
瞻宫殿,董逃。
望京城,董逃;
日夜绝,董逃。
心摧伤,董逃。
这是一首讽刺东汉末年权臣董卓的民谣。
起首两句“承乐世”,“游四郭”,写董卓生於承平安乐的时代,由此他能够飞黄腾达,悠游四郭,而无所顾忌。暗指董卓拥有重兵,所以没有顾忌。接下去“蒙天恩”,“带金紫”两句,指董卓由于得到了皇帝的恩宠与信任,所以能够佩带金印紫绶、富贵显达。下面两句“行谢恩”、“整车骑”,主要写董卓曾以罪被免职,但是皇帝很快赦免了他,并授予他前将军,并州牧,又迁太尉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更封郿侯,车马成群结队,显赫一世,耀武扬威。同时也蕴寓董卓挟献帝西迁长安时,车马浩浩荡荡的意思。前六句是此诗的第一层,主要写董卓的发迹和显赫,也含有对汉桓帝、灵帝、献帝信任奸佞董卓的讽刺与揭露。
诗的后七句为第二层。“垂欲发”,“与中辞”,写董卓由于被袁绍、孙坚讨伐,决定迁都长安,抛弃了东汉都城洛阳。以下五句“出西门"、“瞻宫殿"、“望京城"、“日夜绝’’、“心摧伤”则主要写洛阳人民被董卓虏掠往长安的忧苦心情。《后汉书·董卓列传》载:“于是尽徒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屯留连圭苑中,恶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这一层说京城百姓即将辞别洛阳,被驱赶到长安去,心思沉重。出了西门,回望洛阳的官殿城苑,已经废毁不堪,到处残垣断壁,墙颓宫倾,人烟尽绝,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人们没日没夜被驱赶着行路,心里极度的悲伤。最后一句“心摧伤”,如按照《汉书·五行志》所说,似乎应指人们对董卓终被灭族下场的悲伤,其实不然。因为“董逃歌”主要是讽刺董卓从洛阳逃到长安这件事的,且董卓活着时,就因发现了这首歌谣而被牵连受害的有千数人,董卓还曾将“董逃”二字改为“董安”,说明董卓在世时,此歌已广泛流传。且京都人们对董卓早已深恶痛绝,对他的死自是拍手称快的,绝不会感到悲伤。所以这是从洛阳被迁到长安的人们,在路上遭受驱赶和抢掠、颠沛饥饿,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怆哀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622-1623页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言语多了会导致事情失败,容器漏水是由于它不严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河堤溃决从蚂蚁在堤上筑巢开始,山陵崩坏从猿猴逃散可以看出。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缓缓细流可汇成长江、汉水,明亮的天窗可把幽深的暗室照亮。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说坏话和不正派会危害公正,漂浮的云彩能遮蔽住天空的太阳。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华丽的言辞不会有丝毫的诚意,外表华丽纷繁不会有实际的内容。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几个人有几条心,又怎能把它们合在一起。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虎,听者也就信以为真;胶漆长期浸泡在水里,也会解脱掉的。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一个人活在世上,所忧虑的事情实在太多;只有长眠不醒,才会对万事毫无知觉。
参考资料:
1、 李伯齐,李炜编著.《孔子家族全书 诗词诠释(上)》:辽海出版社,2000.01:第11页2、 王为国.《新资治通鉴(第四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02月第1版:第821-822页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临终诗:临终之时所作的时,也叫绝命诗。言多令事败:孔融“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常对宾客高谈阔论,并数与曹操争执(见《后汉书》本传),遂被曹操党羽郗虑罗织罪名下狱,此即所谓“言多令事败”也。令,使。“事败”,指被捕下狱。器:用具,这里指容器。苦:苦于。不密:指容器的缝隙处相接不紧密。
河溃(kuì)蚁孔端,山坏由猿(yuán)穴。
河溃:河堤崩溃。蚁孔:蚂蚁穴。端:开头,引申为缘由。坏:崩塌,倾倒。
涓(juān)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涓涓:细水流动的样子。天窗:屋顶上用以通风、采光的窗。冥室:光线很暗的房间。冥,昏暗。
谗(chán)邪害公正,浮云翳(yì)白日。
谗邪:指喜搞谗诽邪行的人。翳:遮蔽。
靡(mí)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靡辞:华丽的言辞。华:同“花”,花多而不结实,即华而不实。竟:终。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两三心:三心二意,心不齐。此谓人们对维护汉室不是忠贞不二。安能合为一:《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此反其意而用之。
三人成市虎,浸渍(zì)解胶漆。
三人成市虎:谓集市内本来无虎,由于传说的人多,便令人信以为真。此比喻说的人一多,就能使人认假为真。浸渍(zì):浸泡。解:溶解,分解。胶漆:胶水和油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虑:思虑,忧愁。长寝:即长眠,指死亡。
参考资料:
1、 李伯齐,李炜编著.《孔子家族全书 诗词诠释(上)》:辽海出版社,2000.01:第11页2、 王为国.《新资治通鉴(第四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02月第1版:第821-822页诗歌开宗明义,沉痛地惋惜“事败”,即挽救汉王朝的事业到底失败了。孔融平素“喜诱益后进”,引为奥援。身遭罢黜后仍招纳羽翼,“宾客日盈其门”。自称“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杂诗》),公开植党与操抗衡。他又生性疾恶如仇,难守缄默,时复对操冷嘲热讽,“发辞偏宕,多致乖忤”;而且还经常公开炫耀自己“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自己嘴巴活像一个漏器,频频漏泄自己的活动信息,隐情溢乎辞表,曹操对此不能不提高警惕和采取对策。器不密则致漏,机不密则害成,事不可能不败。
“河溃”二句,巧喻双关。承“器漏”,仍含深自悔尤,引咎切责。蚁孔导致河堤溃决,猿穴引来大山崩坏。多言多失,不慎小节,造成孔穴,留下空于,足以败乱大事,与此正相类似。更深一层,作者用“山”、“河”二字暗隐汉家山河。蝼蚁卑微善钻,附羶趋利。猿猴能言不离走兽,沐猴而冠,望之不似人君。作者所选取的动物形象,暗比篡汉的野心家,语含谴责,憎恶情烈。
“涓涓不塞,终成江河”(《周金人铭》)。屋顶天窗可以直通青冥幽深。“涓涓”两句似在警戒自己应当守口防意,谨小慎微;又似在暗示窃国篡位,其来浸渐,迹象可征。两解均堪耐人寻绎,似故弄玄虚,有意让人捉摸不定。
下边“谗邪”两句颇为显露。汉成帝时《黄雀谣》有“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句,系喻王莽败坏汉政,饰伪乱真。“谗邪害公正”可能暗引其意。“浮云翳白日”昭示奸臣蔽君迹象,揭发曹操当权、挟持天子实况。
“靡辞”二句表明自己进尽忠言,吐露词华;然而听者逆耳,全无效果。恰如繁花空开,并不结果。又《黄雀谣》中有“桂树花不实,黄雀巢其颠”之句,据《汉书·五行志》引注谓:“桂赤色,汉家象。花不实,无继嗣也。王莽自谓黄,像黄雀巢其颠也。”这里自不排斥作者对操、莽之间的篡逆阴谋,产生联想和比附。
“人有”两句哀叹满朝官员,大多二三其德,不能忠于汉室。“道不同,不相为谋”。自己与这帮人并列朝班,无非貌合神离,终必分道扬镳。此句颇有孤立无援、独木难支之感。
“三人”两句,说明流言可畏。城市本无猛虎,但经三人转述,便可惑乱视听,何况进谗者如郗虑、路粹之流,又决不止三人;而曹操原本疑忌自己,身遭横祸注定难免。此句重在说明造谣传播者多。胶漆一类物质难溶于水,但长期浸渍,同样也会稀释离解。此句重在说明中伤由来已久。
于是作者最终以极其沉痛的语调,作无可奈何的结笔。“生存多所虑”,活着倒是千忧百虑,无时或已,不如“长寝万事毕”,让身死来解脱苦恼,家事、国事、天下事,一齐都听任它了结去罢。
全诗叙喻错综。或单叙,或先叙后喻,或连续用喻,造成笔法参差多变。引事运典灵活,或隐括,或变用。而以双关、假托、暗示、含蓄等讽刺艺术手法,揭示曹操篡汉野心。作者持身贞正,志意高迈,秉性刚直,不畏邪恶,幼龄即曾冒死私藏党人,并与其兄争承官府罪责。又曾因面斥权贵,几遭暗杀。诗如其人,读时如感字里行间透出一种凛然生气,故远非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摹拟的《临终诗》所能企及者。
参考资料:
1、 熊依洪著.《中国历代文学大观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大观》: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1:第1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