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鸟·其一

: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
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和风不洽,翻翮求心。
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
归鸟翩翩自在飞,清晨离巢出树林。

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天空辽阔任飞翔,就近歇息在云岑。

和风不洽,翻翮求心。
和暖春风迎面吹,掉转翅膀求遂心。

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且看同伴相鸣叫,身影藏在清树荫。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9-31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40-43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
翼翼:形容鸟飞翔的样子,具有一种闲适从容之态。去:离开。

远之八表,近憩(qì)云岑(cén)
之:到,往。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憩:休息。云岑:高耸入云的山峰。

和风不洽,翻翮(hé)求心。
洽:融合,这里是“顺”的意思。翻翮:掉转翅膀。求心:追求所向往的。

顾俦(chóu)相鸣,景庇(bì)清阴。
俦(:同伴。景:同“影”,身影,指归鸟。庇:隐藏。清阴:指清凉树荫。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9-31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40-4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归鸟翩翩自在飞,清晨离巢出树林。
天空辽阔任飞翔,就近歇息在云岑。
和暖春风迎面吹,掉转翅膀求遂心。
且看同伴相鸣叫,身影藏在清树荫。

注释
翼翼:形容鸟飞翔的样子,具有一种闲适从容之态。去:离开。
之:到,往。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憩(qì):休息。云岑(cén):高耸入云的山峰。
洽:融合,这里是“顺”的意思。翻翮(hé):掉转翅膀。求心:追求所向往的。
 俦(chóu):同伴。景:同“影”,身影,指归鸟。庇(bì):隐藏。清阴:指清凉树荫。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9-31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40-4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20篇诗文

猜你喜欢

和郭主簿·其一

: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堂前林木郁葱葱,仲夏积蓄清凉荫。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季候南风阵阵来,旋风吹开我衣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离开官场操闲业,终日读书与弹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园中蔬菜用不尽,往年陈谷存至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经营生活总有限,超过需求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我自春秫酿美酒,酒熟自斟还自饮。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幼子玩耍在身边,咿哑学语未正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生活淳真又欢乐,功名富贵似浮云。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遥望白云去悠悠,深深怀念古圣人。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9-93

(ǎi)(ǎi)堂前林,中夏贮(zhù)清阴。
郭主簿:主簿,州县主管薄书一类的官,应当是诗人的朋友。蔼蔼:茂盛的样子。中夏:夏季之中。贮(zhù):储存,积蓄,这里用以形容树荫的茂密浓厚。

凯风因时来,回飙(biāo)开我襟。
凯风:指南风。因时:按照季节。回飙:回旋的风。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息交:停止官场中的交往。游:优游。闲业:指书琴等六艺,与仕途“正业”相对而言。卧起:指夜间和白天。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余:多余,过剩。滋:生长繁殖。犹储今:还储存至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营己:经营自己的生活。良:很。极:极限。过足:过多。钦:羡慕。

(chōng)(shú)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舂:捣掉谷类的壳皮。秫:即粘高粱。多用以酿酒。自斟:自饮。斟:往杯中倒酒。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弱子:幼小的儿子。戏:玩耍。学语未成音:刚学说后,吐字不清。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zān)
真:淳真,天真。聊:暂且。华簪:华贵的发簪。这里比喻华冠,指做官。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白云:代指古时圣人。怀古:即表示自己欲仿效古时圣人。一何:多么。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9-93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清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此诗通过对仲夏时节,诗人闲适生活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恬淡自甘的心境。诗的前四句写景,堂前林木茂盛,所以虽时至仲夏,堂上仍很清凉。南风不时吹来,拂动着我的衣襟。这几句把诗人在炎热的仲夏,坐在阴凉的堂前,悠闲舒适的情态刻画出来。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平淡冲和,意境浑成,令人感到淳真亲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篇展现的都是人们习见熟知的日常生活,“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曾《诗谱》)虽如叙家常,然皆一一从胸中流出,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因而使人倍感亲切。无论写景、叙事、抒情,都无不紧扣一个“乐”字。你看,堂前夏木荫荫,南风(凯风)清凉习习,这是乡村景物之乐;既无公衙之役,又无车马之喧,杜门谢客,读书弹琴,起卧自由,这是精神生活之乐;园地蔬菜有余,往年存粮犹储,维持生活之需其实有限,够吃即可,过分的富足并非诗人所钦羡,这是物质满足之乐;有粘稻舂捣酿酒,诗人尽可自斟自酌,比起官场玉液琼浆的虚伪应酬,更见淳朴实惠,这是嗜好满足之乐;与妻室儿女团聚,尤其有小儿子不时偎倚嬉戏身边,那呀呀学语的神态,真是天真可爱,这是天伦之乐。有此数乐,即可忘却那些仕宦富贵及其乌烟瘴气,这又是隐逸恬淡之乐。总之,景是乐景,事皆乐事,则情趣之乐不言而喻;这就构成了情景交融,物我浑成的意境。诗人襟怀坦率,无隐避,无虚浮,无夸张,纯以淳朴的真情动人。读者仿佛随着诗人的笔端走进那宁静、清幽的村庄,领略那繁木林荫之下凉风吹襟的惬意,聆听那朗朗的书声和悠然的琴韵,看到小康和谐的农家、自斟自酌的酒翁和那父子嬉戏的乐趣,并体会到诗人那返璞归真、陶然自得的心态。

  这首诗用的是白描手法和本色无华的语言。全诗未用典故,不施藻绘,既无比兴对偶,亦未渲染铺张,只用疏淡自然的笔调精炼地勾勒,形象却十分生动鲜明。正如唐顺之所评:“陶彭泽未尝较音律,雕文句,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答茅鹿门知县》)当然,这种“本色高”,并非率尔脱口而成,乃是千锤百炼之后,落尽芬华,方可归于本色自然。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只有“大匠运斤”,才能无斧凿痕迹。本色无华,并非质木浅陋。试看首二句写景,未用丽词奇语,但着一平常“贮”字,就仿佛仲夏清幽凉爽的林荫下贮存了一瓮清泉,伸手可掬一般,则平淡中有醇味,朴素中见奇趣。又如“卧起弄书琴”,“弄”字本亦寻常,但用在此处,却微妙地写出了那种悠然自得、逍遥无拘的乐趣,而又与上句“闲业”相应。再有,全诗虽未用比兴,几乎都是写实,但从意象上看,那蔼蔼的林荫,清凉的凯风,悠悠的白云,再联系结尾的“怀古”(怀念古人不慕名利的高尚行迹,亦自申己志),不可能与诗人那纯真的品格,坦荡的襟怀,高洁的节操,全无相关、全无象征之类的联系。这正是不工而工的艺术化境之奥妙所在。所以苏轼评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刘克庄说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系灼见。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95-49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酬丁柴桑

:

有客有客,爰来宦止。
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飱胜如归,聆善若始。

匪惟谐也,屡有良游。
载言载眺,以写我忧。
放欢一遇,既醉还休。
实欣心期,方从我游。

有客有客,爰来宦止。
有一位来客,有一位来客,来到此地做官。

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公正办事,体察民情,恩惠覆盖了百里山川。

飱胜如归,聆善若始。
接受至理如同回家一样欣喜,听到善言总像第一次听到那样新鲜。

匪惟谐也,屡有良游。
我们不只是思想和谐一致,还多次愉快地共同游览。

载言载眺,以写我忧。
一边谈笑,一边眺望,我心中的忧愁已经烟消云散。

放欢一遇,既醉还休。
遇到如此开怀的欢乐,不喝个痛快且不回返。

实欣心期,方从我游。
真高兴有位知心好友,能同我一起游玩。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15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7-19

有客有客,爰(yuán)来宦止。
酬:本义为客人给主人祝酒后,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作答。丁柴桑:姓丁的柴桑县令,名字不详。“有客”二句:意谓作者所敬重的柴桑丁县令,自外地来,居于此。止,语助词。

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秉直:即持守正义。秉,持。直,正直。司,掌管。聪,听闻。惠:仁爱,恩惠。于:百里:百里之地,代指一县所管辖的区域。

(sūn)胜如归,聆善若始。
飱:服食,此指吸取,听从。一作“餐”,胜:胜理,至言,指正确的道理、中肯的言论。如归:喻欣然纳之,谓汲取胜理如同归家般和乐容易。聆善:一作“矜善”。若始:喻善言闻数次亦如初闻者虚心接纳。

匪惟谐也,屡有良游。
匪惟:不只是,不仅仅。匪:同“非”。谐:和谐,融洽。良游:指愉快的游赏。

载言载眺,以写(xiè)我忧。
载:且,又。写:同“泻”,卸置,去除,宣泄,倾吐。

放欢一遇,既醉还休。
“放欢”二句:一见就尽情欢畅痛饮,一醉方休。放欢,放开胸怀,尽情欢畅。既醉,尽醉。

实欣心期,方从我游。
实欣:实为欢欣之事。心期:以心相许,两心契合。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15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7-19

有客有客,爰来宦止。
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飱胜如归,聆善若始。

匪惟谐也,屡有良游。
载言载眺,以写我忧。
放欢一遇,既醉还休。
实欣心期,方从我游。

  这首诗分为两章。首章颂扬丁柴桑的贤良美德。诗的开头“有客有客,爰来宦止”,写迎客的惊喜。从诗中看,丁柴桑应该比较年轻,诗人视之为后俊。“秉直司聪”以下四句是诗人对这位贤良地方官的赞美。丁柴桑作为一县之长,能“飱胜如归,聆善若始”,是为政“惠于百里”的明证。这四句寄寓了诗人的殷切期望,也反映了陶渊明政治理想中对基层长官的要求。

  接着经“匪惟谐也,屡有良游”一转,至于次章,写作者与丁柴桑在一起开怀畅游的情形和情酣意畅的心态。“载言载眺,以写我忧”就是这种场景的具体表现。“以写我忧”语出《诗经》的《邶风·泉水》和《卫风·竹竿》。“放欢一遇,既醉还休”这样无拘无束的生活是陶渊明对待挚友的常态。其诗《与殷晋安别》中有“一遇尽殷勤”句可为佐证。”实欣心期,方从我游”二句是倒装,意谓二人开始交游即定交知己,实为快心之事。诗的结尾归结到知心才是朋友结交的基础。

  陶渊明与丁柴桑彼此一见如故。不是因为对丁柴桑这个父母官另有所求,而是丁柴桑“秉直司聪,于惠百里”的善德,以及“餐胜如归,矜善若始”的开明,赢得了陶渊明的敬重。另一方面,说明陶渊明也同样有丁柴桑的善德和开明,才能“方从我游”便以“心期”。向往开明,崇尚善德,正是陶渊明的秉性所在。

  这首诗采用《诗经》的四言句式,写法上也有借鉴《诗经》叠章的形式,如有客有客之句,形成一种一唱三叹的效果。全诗于浓郁的情意之中,透露出和谐喜悦的交游气氛。篇幅虽短,然情酣意畅。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152、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7-1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
虚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
发岁始俯仰,星无奄将中。
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
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
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
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
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虚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
时光流逝如同飞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发岁始俯仰,星无奄将中。
刚过开年俯仰之间,忽然又到一年之中。

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
南窗罕见憔悴枯木,北面树林一片繁荣。

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
雨神及时泻下甘雨,清晨吹拂祥和南风。

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
人既生来谁能不死?人生规律必然有终。

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
生活清贫等待命尽,弯臂作枕何妨道隆。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
时运变化有顺有险,纵心任性没有穷通。

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倘能遇事达观视之,何必攀登嵩华高峰。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7-79

虚舟纵逸棹(zhào),回复遂无穷。
虚舟:空船,这里可解释为“轻舟”。逸:快疾、迅速的意思。棹:长的船桨,是划船的工具。

发岁始俯仰,星纪奄将中。
发岁:开岁,一年之始。俯仰:形容时间短暂。俛,同“俯”。星纪:星次名,这里指癸丑年(413年)。古代星岁纪年法,把周天划为十二分次,每分次有一专名,星纪即其中之一。岁星运行一个分次,就是一年。奄:通“淹”,忽然的意思。将中:将到年中,指五月。

南窗罕悴(cuì)物,北林荣且丰。
罕:罕见,稀少。悴:憔悴,这里是枯萎的意思,指干枯之物。荣且丰:繁荣茂盛。荣和丰,都有茂盛的意思。

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
神萍:雨师。一作“萍光”,一作“神渊”。写:同“泻”,倾注。奏:通“凑”,聚集。景风:古代指祥和之风。

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
来、去:喻指生、死。人理:人生的道理。

居常待其尽,曲肱(gōng)岂伤冲。
居常待其尽:安于贫困,等待命终。曲肱:“曲肱而枕之”的省略,即弯曲胳膊作枕头。岂伤:哪里妨害。冲:虚,淡泊,指道的最高境界。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wā)隆。
迁化:指时运的变化。夷:平坦。险:险阻。肆志:随心任性。肆,是放肆、放纵的意思。窊隆:谓地形洼下和隆起,引申为起伏,高下。窊,是低洼、低下;隆,是隆起、突出。

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即事:就事,对眼前事物的认识。华嵩:华山和嵩山,传说为神仙所居之地。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7-79
虚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
发岁始俯仰,星纪奄将中。
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
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
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
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
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虚舟纵逸棹”,纵是操纵,这里可以理解为是被动用法,被“逸棹”所操纵。逸棹,就是把船划得很快;结合前面的“虚舟”来理解:在轻舟上,飞快地划着船桨,说的是速度之快。这只是字面的意思。“回复遂无穷”,回复,是说循环反复,循环反复以至于无穷无尽。诸家注本都说,这里说的是时间,“时光不停,迅速流逝,四季循环,无穷无尽”。

  上面两句是虚写,写大的概念,时间流逝极快,且循环反复至于无穷。接着两句,具体地写。在日常生活中,一天天、一年年,很快就过去了。“发岁始俛仰”,发岁,是说一年刚开始;俛仰,通“俯仰”,俯是低头,仰是抬头,在这样的抬头与低头之间,一年才刚开始,马上就到五月了,马上就要过去半年了。“星纪奄将中”,星纪,简单的理解就是天上的日月星辰,一年;奄,表示时间之快;将中,将到正中,指年中;在一俯一仰之间,马上就要到年中了。《离骚》中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说的是时间匆匆而过,不为人们而停留,在眨眼之间,春天走了,秋天来了,循环反复。

  这首诗写的时间是五月。上面也说了,时间过的很快,俯仰之间,马上就到年中了,就到五月了。紧接着写的,就是在五月的时候,自然万物是什么样的情况。“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不论是南窗还是北林,花草树木都生机盎然。这里是互文。互文的特点,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比如这句,不能说南窗没有枯萎的花草,北边的树木很茂盛。不能这么分开说。它们是一个整体,是在描述这个季节的自然景象。这两句写树木,下面两句写风雨。“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萍”一作“渊”,意思是天渊。下大雨的时候,天空乌云密布,望过去就好像是深渊一样,同时,它又是在天上的,天上的东西在古人看来,都是神灵一样的东西,都需要有敬畏之心,所以称为“神渊”。“写”通“泻”,和下面的“时雨”连起来理解,“时雨”是应时应季的雨。在五月份的时候,天上下着应时的雨。“晨色”是清晨的景色,清晨的时候,万物都很美好;在这时候,还伴随着五月的和暖的南风。此时正是五月份,又有温暖的南风吹过来,真是好时节。

  以上四句,花草树木也好,风和雨也罢,陶渊明在这里不只是要写大自然的这样一种美好,他是在说,什么样的季节,有什么样的自然景象,它们是应时而来的;季节一过,它们也就会消失了。“既来孰不去”,紧接着,他就说了,“既来”,南窗北林的那些花草树木,现在都生长的很茂盛,天上下着应时的雨,还有那温暖的南风,这些,在五月这样的季节,它们都来了,都应时地出现了,但是,“孰不去?”这是问句,其实是明知故问的,它们是肯定要去的,要离开的,这是自然规律,有来必有去。这样的道理,和人生是一样的,有生必有死。“人理固有终”,人这一辈子,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是一样的道理,有繁盛美好的时候,也会有凋落的时候,“固有终”,本来就有终了的时候,就是“人固有一死”的意思,是不可抗拒的。

  春秋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荣启期,他和孔子有过对话。有一回,孔子去泰山游玩,在路上碰到了荣启期。当时,荣启期穿的很破,书上说是“鹿裘带索”,裘是大衣,鹿裘不是说用鹿皮做的皮衣,而是指一种较为粗糙的外衣,古时候是丧服或者是隐士穿的衣服,“带索”,说的是在腰间随便用绳索系上。即使是这样穷苦,荣启期依然是“鼓琴而歌”,他一边弹琴一边快乐地吟唱着。孔子就问他,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呢?荣启期回答说,我高兴的原因有很多。然后他就列举了三方面的原因:天地之间,人为贵,而我是人,这是一乐;男尊女卑,世间以男为贵,而我是男的,这是第二乐;有的人没活几岁就夭折了,而我现在已经活到九十岁了,这是第三乐;这样,我还不应该高兴吗?说完这三乐,荣启期总结说,“贫者,士之常也”,穷苦是读书人经常会面对的;“死者,民之终也”,死亡的事情大家都一样,这是所有人最后的结局,那么,我现在,“居常以待终”,我安心处于平常状态,等待和大家都一样的结果,这有何不快乐呢?这是荣启期的故事。

  前面说,“人理固有终”,人这一生,肯定是有终了的时候,所有人都一样,都会死的。那么人们能做的就是“居常待其尽”,就坦然地面对,安心地生活吧,死亡是终究会来的。这个意思,和荣启期所说的“居常以待终”,意思是一样的。对于读书人来说,生活上的清贫是常事,人要坚守得住,不要因为生活贫困,就轻易改变人生准则,就去曲意逢迎或者自怜自哀;至于死亡,则是所有人都会面对的,没什么值得害怕。那么,能够认清楚这一点,再苦的生活都不算什么,人照样可以每天快快乐乐的。安心处于平常状态,等待和大家都一样的结果,这有何不快乐?“曲肱岂伤冲”,有一个成语,叫“曲肱而枕”,把胳膊弯起来,枕着睡觉。《论语·述而》上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作枕头,这样的生活也很有乐趣的。陶渊明在这里说,这样的生活,“岂伤冲”,怎么会有损于“冲虚之道”呢?冲虚之道,简单地说,是那种淡泊的、恬淡的生活。另一层意思,这个“冲”、“虚”,是道教里经常出现的字眼。到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戴主簿大概是个学道求仙一类的人,而陶渊明写这首唱和诗,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时间循环反复至于无穷,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是会终了的,那么就要“居常待其尽”,坦然地面对,安心地生活,即便吃粗粮喝凉水,枕着胳膊睡觉,也不失为人生乐事,不必去求长生、去求仙问道。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日月星辰是不断在变换的。大自然如此,人生也一样。在这样不断的迁移变化当中,总不免有顺利的时候、也会有艰难险阻的时候。这里的“或夷险”,是或夷或险,有时候平坦有时候艰难。人生是这样的,不会是一帆风顺。那么,“肆志”就好了,只要能做到纵心任性,能够保持心志的自由,那就无所谓“窊隆”了。说的是心灵要自由,不要总惦记着富贵,惦记着长生不老那些事情,那样心会被束缚住的。窊隆,这里引申为“穷通、贵贱”。心志只要是自由的,是纵心任性的,那么就无所谓穷通贵贱了。

  所以,最后陶渊明就说,“即事如以高”,对于这些事情,自然变化、生与死、穷困与富贵,等等这些,如果有很高明的,很通达的认识的话,那么,“何必升华嵩”,何必去寻仙,何必上华山、上嵩山去修炼呢?华山和嵩山,是人们寻道修佛的地方。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

  这首唱和诗,它所唱和的,大抵是戴主簿这个人,乐衷于寻仙访道,或者,彼此间有过类似的交流,在这里,陶渊明就用这首诗来阐述自己的人生观。这首诗的口气非常坚定,可以看得出来陶渊明归隐之后的决心。生与死、贫穷与富贵这些问题,他用平常心去对待,恬然自得。他就认定了人生应该这样。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7-792、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122-12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青阳渡

: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青青的荷叶盖住了盈盈绿水,芙蓉穿上了红衣服。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水下有连成线的藕,上面有大头莲子。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四时

: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春水溢满了田野和水泽,夏天的云变幻莫测,如奇峰骤起,千姿万态。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秋月朗照,月光下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层迷离的色彩,冬日高岭上一棵严寒中青松展现出勃勃生机。

参考资料:

1、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74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huī),冬岭秀寒松。
孤松:一作“寒松”。

参考资料:

1、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74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诗人借助景物赞美自然,渲染气氛,抒发个人情怀,揭露社会黑暗,充分展示了诗歌言志、言情的功能,运用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出自然美好与社会动荡及命运多舛不同的意境。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