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国辅

小长干曲

:
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
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
月色幽暗湖面吹来徐徐夜风,寻人不见道路曲折宛转不通。

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歌声悠扬时断时续经久不息,知道心爱的姑娘就在这塘中。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13-14

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
小长干:属长干里,遗址在今南京市南。长干曲,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长干里一带江边女子的生活和情趣。湖:一作“潮”。

(líng)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菱歌:采菱之歌。不彻:不尽;本为不尽之意,在这里是指歌声时断时续,经久不息。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13-14
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
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小长干,属长干里,遗址在今南京市南,靠近长江边。长干曲,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长干里一带江边女子的生活和情趣。崔国辅的《小长干曲》内容也如此。

  这是一首表现古时江南青年男女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小诗。全诗风格清新,语言晓畅,于平淡自然中见含蓄委婉,很耐人寻味。

  “月暗送湖风”,诗一开头,即点明时间是夜晚,地点是湖滨。月暗,不是没有月光,而是月色暗淡;湖风用“送”,带有舒展、爱抚的感情色彩,切合小伙子此时的感受。因为他很兴奋、很欢快,湖风吹到他的身上就显得特别轻柔,好像大自然特意为他送来的一般。这一句五字,勾出了一幅月色朦胧、湖风轻拂的艺术画面,造成了一种优美而颇具神秘色彩的环境气氛。

  在这富有诗情画意的水乡湖滨,一位年轻人,踏着月色,沐着凉风,急忙忙、兴冲冲地走着。但是夜色暗淡,道路难辨,走着走着,突然路被隔断了。“相寻路不通”,侧面点出了菱湖之滨的特点:荷塘满布,沟渠纵横,到处有水网相隔。这个小伙子事先并未约会,只因情思驱使,突然想会见自己的恋人。一个“寻”字,传出了其中消息,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正在焦急踌躇之际,优美动听的菱歌吸引了小伙子的注意,他侧耳谛听,仔细辨别是谁的歌声。彻,本为不尽之意,这里用来形容菱歌的时断时续,经久不息,同时也描摹出歌声的清脆、响亮。姑娘们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憧憬,读者能从这歌声中想象出那采菱姑娘天真活泼、娇憨可爱的神情。

  听着听着,小伙子又眉开眼笑了,知道自己的意中人,就在那不远的荷塘中。“知”字十分传神,不仅表现了小伙子心情由焦急到喜悦的变化,而且点明小伙子对姑娘了解得非常透,甚至连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非常熟悉。读者正可从其知之深推测其爱之切。

  全诗在结构上符合起承转合的特点。首句以“月暗送湖风”起兴,开门见山,交代了事情的大致时间和起因。次句“承”,承接首句,陷入“相寻”却“路不通”的窘境。三句“转”,菱歌不停辍,反复吟唱,进而打破“相寻路不通”的僵局。末句“合”,合拢全诗,发现那人在荷塘边,豁然开朗。

  短短的一首抒情诗,能写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和思想活动,并有起伏、有波澜,给人以层出不穷之感。若非巧思妙笔,匠心独运,恐怕难以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7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怨词二首·其一

: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
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
我有一件轻罗质地的衣裳,还是秦王在世的时候制作。

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
多少次在春风中翩然起舞,秋季到来天凉不能再穿着。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12

妾有罗衣裳(shang),秦王在时作。
罗衣裳: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秦王:唐太宗李世民在唐初封秦王。这里泛指古代君王,非确指。

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zhuó)
著:穿。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12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
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

  这首诗很像戏剧的独白。它能使人想象到比诗句本身更多的情景:女主人公大约刚刚翻检过衣箱,发现一件敝旧的罗衣,牵惹起对往事的回忆,不禁黯然神伤,开始了诗中所写的感叹。

  第一句中的“罗衣裳”,既暗示了主人公宫女的身份,又寓有她青春岁月的一段经历。封建宫廷的宫女因歌舞博得君王一晌欢心,常获赐衣物。第二句说衣裳是“秦王在时”所作,这意味着“秦王”已故,又可见衣物非新。唐诗中常以“汉宫”泛指宫廷,这里的“秦王”也是泛指帝王。后两句紧承前两句之意作感慨。第三句说罗衣曾伴随过宫女青春时光,几多歌舞;第四句语意陡然一转,说眼前秋凉,罗衣再不能穿,久被冷落。两句对比鲜明,构成唱叹语调。“不堪”二字,语意沉痛。表面看来是叹“衣不如新”,但对于宫中舞女,一件春衣算不了什么,向来是“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白居易《缭绫》)。可见这里有许多潜台词的。刘禹锡的《秋扇词》,可以作这两句诗的注脚:“莫道恩情无重来,人间荣谢递相催。当时初入君怀袖,岂念寒炉有死灰!”可见诗中对罗衣的悼惜,句句是宫女的自伤。“春”、“秋”不止指季候,又分明暗示年华的变换。“为舞春风多”包含着宫女对青春岁月的回忆。“秋来不堪著”,则暗示其后来的凄凉。“为”字下得十分巧妙,意谓:正因为有昨日宠召的频繁,久而生厌,才有今朝的冷遇。初看这二者并无因果关系,细味其中却含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李白《妾薄命》)之意,“为”字便写出宫女如此遭遇的必然性。

  这首诗句句惜衣,而旨在惜人,运用的是比兴手法。衣和人之间是“隐喻”关系。这是此诗的艺术特点。罗衣与人,本是不相同的两种事物,此诗的作者却抓住罗衣“秋来不堪著”,与宫女见弃这种好景不长、朝不保夕的遭遇的类似之处,构成确切的比喻。以物喻人,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宫女丧失了作人权利这一极不合理的现象,这就触及到问题的本质。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采莲曲

: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玉光闪闪的水塘边,绚丽芬芳的鲜花争相绽放,采莲的轻舟来来往往,塘中水波回旋荡漾。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恋人们在小河上相会,唯恐被水波分开,于是把小船紧紧靠拢。

参考资料:

1、 高泽雄编,古代情诗名篇五百首,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04,第98页2、 曾冬著;张淑平画,唐诗素描 典藏版,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03,第196页3、 张傲飞编,唐诗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第65页

玉溆(xù)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溆:指水塘边。玉溆,玉光闪闪的水塘边。金塘:形容阳光照在池塘的水面上。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畏:怕。木兰舟:《述异记》:“木兰舟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参考资料:

1、 高泽雄编,古代情诗名篇五百首,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04,第98页2、 曾冬著;张淑平画,唐诗素描 典藏版,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03,第196页3、 张傲飞编,唐诗鉴赏辞典 宋词鉴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第65页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就是一首清丽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讲究。用“玉”形容塘边,就比用“绿”显得明秀、准确、传神,它能使人想见草茂、气清、露珠欲滴、风光明媚的景象;玉溆配以鲜花,为主人公的活动设计了明丽动人的环境。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读者可以因此想见阳光灿灿,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兰舟,相映生辉的情景。绘画学上,很讲究“补衬”之色,以“金”色补衬其他颜色,则使和谐的色调更加光彩明艳。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在这一联中,“争”、“乱”二字,也运用得活而有力。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金塘水乱流”,塘水本不流动,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但由于有了几多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回旋起来;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态。

  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这两句写了恋人的心理活动。恋人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十分珍惜这次相逢,唯恐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谁也舍不得离开谁。“畏相失”,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写尽了情侣间的相互爱慕之情。

  该诗所写的爱情十分纯真,也十分含蓄,一句“并着木兰舟”,十分耐人寻味。诗人不直接写人,而通过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将人物的活动融入美景之中,写得神态逼真,生活气息浓郁,风味淳朴,是一首活泼清新的抒情小诗,它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参考资料:

1、 荣新编著,咏荷诗词精选,金盾出版社,2008.11,第28页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唐诗鉴赏辞典珍藏本 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588-589页 3、 乐云主编,唐宋诗鉴赏全典,崇文书局,2011.11,第18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怨诗二首·其二

:
楼头桃李疏,池上芙蓉落。
织锦犹未成,蛩声入罗幕。

楼头桃李疏,池上芙蓉落。
楼阁前面的桃李已经稀疏,池塘水上的荷花也渐凋落。

织锦犹未成,蛩声入罗幕。
思绪烦乱而织锦尚未成匹,蟋蟀鸣声却阵阵传入罗幕。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12

楼头桃李疏,池上芙蓉落。
楼头:一作“楼前”。芙蓉:荷花的别名。

织锦犹未成,蛩(qióng)声入罗幕。
织锦:即织锦以寄相思之意。这里用苏蕙织回文璇玑图典故。蛩声:蟋蟀的鸣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12
楼头桃李疏,池上芙蓉落。
织锦犹未成,蛩声入罗幕。

  这首诗通篇是一个女子睹旧物而生哀怨的语气。由“织锦”这个典故可知,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位思妇,其丈夫或游宦,或征戍,不必坐实。她感叹青春不再,桃李疏,芙蓉落,已到了人生的秋天。

  “楼前桃李疏,池下芙蓉落”。这是思妇眼中之景,而且景中寓情。可以想象这位少妇,独坐幽闺,愁眉深锁,凝神呆望着楼外。流光冉冉,桃李之花已经纷纷落下,花疏叶繁,大好春光即将逝去,这就增添了她许多愁绪。次句写秋天。池塘之中,秋风乍起,荷花飘零,黯然凝望,惆怅无限。舒亶《虞美人》中的“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情景亦相似。第三句谓织锦以寄相思,然思极恨极,致使思绪繁乱,未能织成。此中有相思莫寄、四顾茫然之意。末句以景结情,用蟋蟀鸣声入于深闺罗帏来渲染秋夜凄凉的气氛。在古诗词中,蛰声往往同织妇联系在一起,且多写夜间悲愁。如姜夔《齐天乐·蟋蟀》云:“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陆龟蒙《子夜变歌三首》云:“蟋蟀吟堂前,惆怅侬愁。”秋凉已届,万户捣衣,又是最为关情之事;岁云将暮,又是一年,不禁令人倍增哀愁。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夫之也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除第三句用典为情语之外,共他三句皆为景语。然而却是情景相生,互藏其宅,交融一体,妙合无垠。在结构方面,首句写春,次句写秋,两句结合,暗示春秋代序,年华转换,迟暮之感,相思之殷,尽在其中。末句以景托情,总括全诗,意在言外,余韵悠然。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从军行

:
塞北胡霜下,营州索兵救。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
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古意

: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从空中流泻而下的月光,皎洁如霜雪,将堆满金黄落叶的台阶映照得异常光亮,好象经人清扫过一样。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闺人却放下窗帘去弹箜篌,这是因为她不忍 再看到这美好秋月的缘故。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飞霜:降霜。皎:白而亮。

下帘弹箜(kōng)(hóu),不忍见秋月。
箜篌: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杂曲歌辞。丽人曲

:
红颜称绝代,欲并真无侣。独有镜中人,由来自相许。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舞曲歌辞。白纻辞二首

:
洛阳梨花落如霰,河阳桃叶生复齐。
坐恐玉楼春欲尽,红绵粉絮裛妆啼。
董贤女弟在椒风,窈窕繁华贵后宫。
璧带金釭皆翡翠,一朝零落变成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相和歌辞。王昭君

:
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相和歌辞。采莲曲

:
玉溆花红发,金塘水碧流。相逢畏相失,并著采莲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