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旅怀

: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秋天的凉风度过秋海,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情。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回家的路上连山叠嶂遥远无际,以逝去的流水何时才能回来呢?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抬眼望去,看到浮云灰暗,明月的寒辉令人心断。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快置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常常梦到银河落了下来,醒来后,天上的星星已经稀少。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含着悲伤思念故乡,涕泣涟涟有谁能挥去呢?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42页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无际:没有边界。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huī)
浮云:指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明月:指夜空明亮的月亮。

芳草歇(xiē)柔艳,白露催寒衣。
寒衣:指冬天的衣服,御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裤等。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银汉:即天河﹐银河。天星:天上的星星。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旧国:指代故乡。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42页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第一联,秋天万物衰落,草木凋敝,本来就是个愁苦的季节。而诗人独处他乡,秋风吹过海面带来的寒意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吹我乡思飞”中的“吹”字不仅吹来了秋风,也吹起了诗人的忧愁。

  第二联,诗人放目远去,却只看到了层叠的山峦,没有家乡的影子,流水不停的向远去流去,不知何时才能归来,就像诗人不知道何时能归家一样。“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借用“连山”和“流水”两个极具内涵的意象,把诗人的愁苦具体化。

  第三联,诗人抬眼望去,只有灰色的浮云,寒冷的月光,诗人的目光由远及近,月光更是令作者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月晖”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目之所到,体之所感,只有深深的愁思。

  第四联,诗人直抒胸臆,白天倒还罢了,到了秋夜傍晚时候,思乡的情绪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昏暗寒冷,极其萧瑟的深秋。借对秋天景色的描写抒发了羁旅之愁,点染衬托出诗人的浓重乡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五联,诗人在梦中梦到银河落下,长梦过后天上星以稀少,诗人只能含着悲伤思念故乡,没有人来为他擦拭眼泪。“谁能挥”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孤独。

  第六联,诗人直抒胸臆,白天倒还罢了,到了秋夜傍晚时候,思乡的情绪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昏暗寒冷,极其萧瑟的深秋。借对秋天景色的描写抒发了羁旅之愁,点染衬托出诗人的浓重乡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参考资料:

1、 黄山书社.《中国李白研究 2012年集》:黄山书社,2012:265-26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天的凉风度过秋海,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情。
回家的路上连山叠嶂遥远无际,以逝去的流水何时才能回来呢?
抬眼望去,看到浮云灰暗,明月的寒辉令人心断。
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快置寒衣。
常常梦到银河落了下来,醒来后,天上的星星已经稀少。
含着悲伤思念故乡,涕泣涟涟有谁能挥去呢?

注释
无际:没有边界。
浮云:指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
明月:指夜空明亮的月亮。
寒衣:指冬天的衣服,御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裤等。
银汉:即天河﹐银河。
天星:天上的星星。
旧国:指代故乡。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4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李白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创作《静夜思》,时年26岁。《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为同时同地所作。

参考资料:

1、 李白.李白诗集(青花典藏珍藏版)/国学典藏书系:吉林出版集团,2010-12-01:第24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第一联,秋天万物衰落,草木凋敝,本来就是个愁苦的季节。而诗人独处他乡,秋风吹过海面带来的寒意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吹我乡思飞”中的“吹”字不仅吹来了秋风,也吹起了诗人的忧愁。

  第二联,诗人放目远去,却只看到了层叠的山峦,没有家乡的影子,流水不停的向远去流去,不知何时才能归来,就像诗人不知道何时能归家一样。“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借用“连山”和“流水”两个极具内涵的意象,把诗人的愁苦具体化。

  第三联,诗人抬眼望去,只有灰色的浮云,寒冷的月光,诗人的目光由远及近,月光更是令作者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月晖”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目之所到,体之所感,只有深深的愁思。

  第四联,诗人直抒胸臆,白天倒还罢了,到了秋夜傍晚时候,思乡的情绪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昏暗寒冷,极其萧瑟的深秋。借对秋天景色的描写抒发了羁旅之愁,点染衬托出诗人的浓重乡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五联,诗人在梦中梦到银河落下,长梦过后天上星以稀少,诗人只能含着悲伤思念故乡,没有人来为他擦拭眼泪。“谁能挥”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孤独。

  第六联,诗人直抒胸臆,白天倒还罢了,到了秋夜傍晚时候,思乡的情绪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昏暗寒冷,极其萧瑟的深秋。借对秋天景色的描写抒发了羁旅之愁,点染衬托出诗人的浓重乡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参考资料:

1、 黄山书社.《中国李白研究 2012年集》:黄山书社,2012:265-26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青溪 / 过青溪水作

: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磐石 一作:盘石)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进入黄花川游览,每每都去追逐那条青溪。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溪水随着山势,百转千回,经过的路途,却不足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水声在山间乱石中喧嚣,山色在深密的松林里幽静深沉。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水草在溪水中轻轻摇荡,芦苇清晰地倒映在碧水之中。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我的心一向悠闲,如同清澈的溪水淡泊安宁。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磐石 一作:盘石)
但愿我能留在溪边的盘石上,在垂钓中度过我的一生。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译.唐诗三百首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9-20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6-17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言:发语词,无义。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趣途:趣,同“趋”,指走过的路途。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声:溪水声。色:山色。

(yàng)漾泛菱(líng)(xìng),澄澄映葭(jiā)苇。
漾漾:水波动荡。菱荇:泛指水草。葭苇:泛指芦苇。“漾漾”二句描写菱荇在青溪水中浮动,芦苇的倒影映照于清澈的流水。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dàn)如此。
素:一向。闲:悠闲淡泊。澹:恬静安然。澹:溪水澄澈平静。

请留磐(pán)石上,垂钓将已矣。(磐石 一作:盘石)
磐石:大石。将已矣:将以此度过终生。已:结束。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译.唐诗三百首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9-20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6-17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磐石 一作:盘石)

  此诗借颂扬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自己的素愿。以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素愿安闲。

  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溪边的巨石上,垂钓老翁消闲自在。诗句自然清淡,绘声绘色,静中有动,托物寄情,韵味无穷。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你看,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当它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同一条青溪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葱绿,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其实,青溪并没有什么奇景,它那素淡的景致,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笔下,会具有如此的魅力呢?诚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前人评“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是最恰当不过的。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7-13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

: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
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公府之中每日无事可办,我们同僚只是觉得清闲。

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
野草根根扎到柱下基石,青苔片片已将大门爬满。

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砚水之中时而掠过鸟影,卷起帘子面对青天群山。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新的诗作至今尚未吟成,昨天夜间又在梦中东还。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60-61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0-242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公府:即岑参及其同僚的办公处。

草根侵柱础(chǔ),苔色上门关。
柱础:柱子的基石。门关:门闩。

饮砚(yàn)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饮砚:鸟影掠过,如饮砚水。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东还:东归。诗人在西北边塞,故云。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60-61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0-242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
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诗的首联中“日无事”、“只是闲”从两个方面点出“闲”字。“日”、“只”都对“闲”加以强调。“闲”是此诗所写的主要内容,也是此诗的基本情调,以疏谈的笔调引起全诗。

  诗的中间四句用公府所见所闻的景物写闲静生活和闲适情调。“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这两句写公府之内景物。无人频繁往来,以致野草滋生、青苔蔓延,可见“公府日无事”,而诗人得以有足够时间对柱础间的草根、门关上的苔色作细致观察,可见“吾辈只是闲”这两句上句从形着笔,下句从色落墨,一“侵”一“上”,写出草根、青苔潜移默化的发展形态,刻画极细致入微。“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这两句写公府之外景物。前一句写飞鸟并不直接去写,却以鸟影掠过砚水来写,由府内自然转到府外,手法很高明。而用一“饮”字,把鸟影掠过砚水好似啄水的形态写得既十分形象,又很有情趣。这种闲情是只在“无事”时才有的。后—句用“卷帘”把诗人的视线由府内转到府外,与上句是同样巧妙的手法。而晴空之下,满目青山,场面却是松开阔极有边塞特征的。这种逸致也是“无事”时才有的。上下两句,由近及远,一动一静,均突出了闲静情趣。

  诗的最后两句承上文写乡思:“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能在边地字斟句酌,从容吟诗,仍流露“闲”字,而新诗未足即被乡梦打断,写“闲”中乡思愈切,十分符合闲居异地的生活情调。

  这首诗以“闲”字为贯串全诗的线索,而以乡思作结,中间四句写闲居所见景物,写近景则刻画入微,写远景则场面开阔,笔法轻松疏谈。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0-2422、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60-6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兴国寺佛殿前幡

:
拂霞疑电落,腾虚状写虹。
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
纷披乍依迥,掣曳或随风。
念兹轻薄质,无翅强摇空。

拂霞疑电落,腾虚状写虹。
你飘拂若霞似电,你飞扬绚丽如虹。

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
你飘逸在烟雾里,你飞腾在白云中。

纷披乍依迥,掣曳或随风。
依依地你随意招摇,悠悠地又随风而去。

念兹轻薄质,无翅强摇空。
你这无翅的轻薄子啊,何苦如此在空中折腾?

拂霞(xiá)疑电落,腾虚状写虹。
幡:寺院中常用之物,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其状犹如大将之旌旗。亦有为祈福而立者。写虹:描绘彩虹。

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

纷披乍依迥,掣(chè)(yè)或随风。
纷披:和缓。依回:往复回环。掣曳:牵引。

念兹轻薄质,无翅强摇空。

拂霞疑电落,腾虚状写虹。
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
纷披乍依迥,掣曳或随风。
念兹轻薄质,无翅强摇空。
  唐太宗为一代雄主,其武功文治为史家所称道,这首诗所表现的大乘空观,对这位明主而言,应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诗歌首先极写殿前幡的千姿百态:她艳丽,如虹若电;她生动,低飞高举;她依依随人,又飘飘随风。然而,作者的一双慧眼却早看透了她本质的轻薄,她的招摇全不过是弄空而已。由此,对不可一世的她,作者反倒生出一种大慈大悲的怜悯之心。这首诗诗中的殿前幡,成为尘世里万法之象征,该诗也就表现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空观。这首诗,令世人想起《坛经》所记载的一段公案:“时有风吹幡动,一僧云幡动,一僧云风动。惠能云:‘非幡动、风动,人心自动。’印宗闻之悚然。”唐太宗诗未如惠能悟得透彻,但该诗却自有一种禅悟的智慧。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织妇辞

: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丈夫是农民,我是农妇。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当年我嫁给丈夫,便开始在夫家从事纺织劳动。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我一天天疲劳下去,越来越没有气力,却一刻也不能停止纺织。

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
为什么我织出来的是细白的丝绢,而我自己穿的却是破烂衣服。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官府在村中的道路上张贴告示,要农民广栽桑树养蚕缫丝。

参考资料:

1、 华忱之 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4页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田中郎:从事农业劳动的男子。妾:古代妇女的自我谦称。田中女:农村的劳动妇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zhù)
秉:执持,操持。机杼:泛指织布的工具。机:织具也。杼:织布的梭子。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日:每天。疲:衰竭。息:停止。

如何织纨(wán)素,自著蓝缕衣。
纨素:精致洁白之细绢。著:穿。蓝缕:破敝衣裳。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官家:指地方政府。一说官家谓帝王之家。榜:布告,告示,此作动词,张贴告示。索:要求。栽桑树:指栽种桑树养蚕取丝。

参考资料:

1、 华忱之 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4页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社会,但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所谓的“女织”是相对的大多数劳动妇女白天是“田中女”,晚上要“秉机杼”。这种现象许多纺织诗都有所反映,如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

  女主人公白天劳累已疲惫不堪,晚上还要不停地当窗织纨素。如此劳碌,自己穿的却是“蓝缕衣”。那么她辛辛苦苦织的纨索哪儿去了呢?“官家膀村路,更索栽桑树。”官家已贴出告示,要农民植桑养蚕任其挥霍。至此,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官家”就是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真正根源。史载,当时官府除了征收正税外,又有“杂调”,更有所谓“临时折估”、“临时索取”,丝茧税也随之加重。

  诗的开头直呼“夫”,似乎“妾”是怨恨自己嫁给他不曾有一天好日子过。最后笔锋一转,揭示出自己受苦的真正根源。全诗借用织妇的口吻,语言直白如话,诗意层层逼进。明里是“闺怨”之辞,暗里是刺官之语。诗人通过“指夫说官”的手法,含而不露地给敲骨吸髓的统治阶级一击。

参考资料:

1、 施亚、王美春.历代纺织诗解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第5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梦江南·兰烬落

: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兰膏的灯花已经残落,屏风上的红蕉变得暗淡幽茫。闲来梦中又看到江南正是黄梅成熟的时光。夜晚的小船上吹着笛子,细雨儿正轻轻地作响,有人悄语在驿站小桥旁。

参考资料:

1、 亦冬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唐五代词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41页2、 徐培均选注.婉约词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页
兰烬(jìn)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yì)边桥。
兰烬:指烛的余烬。古人用泽兰炼油点灯,称兰膏。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暗红蕉:谓更深烛尽,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莫辨。梅熟日:指江南夏初黄梅时节,时阴雨连绵。萧萧:同潇潇,形容雨声。驿:馆驿。古代官吏住宿、换马之处。驿边有桥称驿桥。

参考资料:

1、 亦冬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唐五代词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41页2、 徐培均选注.婉约词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页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这是一首描写旅客思乡之作。

  先写旅邸的夜景,然后转入梦境,通过对梦中江南暮春夜景绘声绘色的描写,词人把自己的情绪全部隐藏到具体的景物背后,诗情含而不露,情景交融。落笔之处,尽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兰烬”,兰膏燃烧的余烬。起二句八字写夜深人静,室内昏暗,灯花已经残落,画屏上鲜红的美人蕉,在微弱的灯光下,颜色也已显得暗淡,这正是入睡的时刻。这是一个寂寞的夜晚,隐约地透出人的黯然心情,经过这一铺垫,下面便转入了梦境的描写。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后三句进入梦境,却完全是另一种景象:梦中的江南,情调清朗,色彩明丽,梅子正熟,风景绝佳。恰在这时,夜雨轻飘,船泊泽国,笛声悠扬;人语驿桥,春水碧波。这里,有景,有情,有色彩,有声音,还有人,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夜晚!梦里梦外,都是夜景,但现实的夜如此凄清、冷寂,蕴涵着丝丝哀怨;而梦中江南的夜,却是那样欢乐、愉快、醉人。今昔对比,作者对江南故乡怀念的深情,隐约可见。

  全词从室内屏风上的人工画面、写到室外江南水乡真实的自然图景,由绘色(红蕉、黄梅)到绘声(吹笛、人语、夜雨潇潇),亦即从视觉到听觉,构思新奇,意境清幽,动静兼备。全篇通过叙述一个轻柔恬美的梦境,描绘了江南初夏迷人的景致,亲切温和,意蕴无尽。

参考资料:

1、 徐庆宜选析.唐宋词三百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页2、 唐圭璋,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42-433、 艾治平.花间词品读: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2:40-4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