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波暖鸳鸯语,两两钓船归极浦。芦洲一夜风和雨,飞起浅沙翘雪鹭。
平静的江波送来鸳鸯温柔的戏语,三三两两的钓鱼船向远岸归去。一夜风雨吹打得沙洲芦花凋落,长颈的白鹭从浅浅的沙滩飞起。
渔灯明远渚,兰棹今宵何处?罗袂从风轻举,愁杀采莲女!
渔火照亮远处江中的小洲,你的船今宵将在何处歇息?江风吹动罗裙轻轻地飘舞,离别的愁愁杀江边采莲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722、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14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48-3494、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24平江波暖鸳鸯语,两两钓船归极浦(pǔ)。芦洲一夜风和雨,飞起浅沙翘雪鹭(lù)。
极浦:目光望不到的水边。芦洲:芦苇洲。翘雪鹭:高翘长颈的白鹭。
渔灯明远渚(zhǔ),兰棹(zhào)今宵何处?罗袂从风轻举,愁杀采莲女!
渚:水中小块陆地。兰棹:兰木做的桨,这里指离别的情人所乘的船。罗袂:罗袖。从风:随风。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722、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14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48-3494、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24词写别情,而没有送别场面的描写,也没有情人离别时的软语叮咛,但却把人们分离的情愫表现的深至感人。
开头两句,写水满波平而又温暖融合,鸳鸯悠闲地戏游着,相对款款作语。傍晚时分,渔船成对地返回江边洲渚之地。这是多么优美的景象,又是多么幽静闲适的生活图景。“芦洲两夜风和雨,飞起浅沙翘雪鹭”。两夜风风雨雨,洲渚上的芦苇摇晃倾斜,失去了他在平静中的姿态;栖息于水清沙浅的滩头上,稳惬舒适的白鹭,也因风雨的袭击,翘起了头,伸长了颈项,惊飞而散。
上阕,写了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情景。前幅是理想的生活境界,后幅则是不理想的生活现象。白鹭惊飞,具有象征意味,暗示出人世的悲欢离合。生活中聚少三多,别易会难。词就这样潜气内转,过度到下片抒写别情。
过片先写从行人的角度回头顾望,只见停泊于极浦(远渚)的渔船闪烁着耀眼的灯光,这使他想到,那里的主人或许在过着宁静温馨、赏心快意的生活。而作者却在这风雨之夜,驾着两叶扁舟,离别亲人,迈上了征程,不知今夜将漂泊到何处,栖止于何方。通过两者在同两时间里生活情景的对比,表现了行人哀惋凄恻的别情.。“兰棹今宵何处”两句,为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本。柳词长于铺叙,层层渲染,写得比较“放”、“露”,固属名句;“毛词简直而情景俱足”,不同于柳词,只是用笔两点,但主人公漂泊无依的寂寥落寞的景象,凄楚悲酸的情怀,也都深深地包蕴其中,亦很警策。
词的最后两句则转笔写送行者在他们分别时不胜其情,用以渲染行人的离情别绪。直到这里,“采莲女”才出现,这表明词里所写的是两对情人的离别。但它是在描写抒情中顺笔点出,并未着力描写,殊为省净。“罗袂从风轻举”,风吹起了她的衣袖,也吹乱了她的心,这两细节,将女子目送行人远去,悲怨难禁的情态逼肖地表现出来。对抒写行人的别情来说,“渔灯明远渚”起相反相成的作用,这两句则起相辅相成的作用。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对行人的情丝恨缕作了有力的烘托。
前人评毛词“质直寡味”。此词初看上去,两句两幅画面,两种情景,似乎各自独立。其实,每两幅画,每两种情景,都是紧扣别情的。有的寄寓着离人的生活理想和美好追求,有的象征着劳燕分飞的惊恐凄楚;有的从相反的情形来反衬,也有的从相似的情形来烘托,感伤离别的宗旨得到了多层次,多侧面的挖掘和表现,因而也就显得较为深刻。可以说,这首词在同类题材中,写法却有巧妙别致之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32-233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又到了春天将尽时,这让人怎么走出翠绿的帷帐?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独自一人站在落花前,细雨纷纷,燕子成双飞去。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看到这一幕幕只觉得魂魄都将要失去,经过很多年梦境也不一样了。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怎么能够忍受如此愁苦的傍晚,蝉在凄凉萧索的夕阳下映出光辉。
参考资料:
1、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439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wéi)?
春残:春将尽。翠帏:绿色的帷帐。帷,四周相围而无顶的篷帐。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独立:独自一人站立。微雨:小雨。
寓(yù)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寓目:观看,过目。断:断绝。
那堪向愁夕,萧飒(sà)暮蝉辉。
那堪向:怎能忍受。那,通“哪”。向,语气助词,无实义。夕:傍晚。萧飒:萧条冷落;萧索。暮:傍晚。辉:光辉。
参考资料:
1、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439 .该诗写女子春末怀人,反复抒写其触景伤怀,忧思难解之情。诗中颔联“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融情入景,写得工丽自然,成为千古名句。
“又是春残也”句点题,不拘一格。一句中,以“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少见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增强了语气,加强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对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分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
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一词,体现出不堪的情绪。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此时又是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她不敢再身临其境,重新经受这样的苦痛,所以说不敢出翠帏。再联系下联看,不敢出来实际上还是出来了,人在极端苦闷的时候,往往就是处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中。这又活画出了这位女子梦魂牵惹、如痴似醉的神态,从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刻骨铭心。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为佳句。已是春残,落花无数,而无数落花又极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此刻,这位女子,正当芳龄,却独立庭院,青春正在消逝,欢娱难再,她的命运和这春残的落花,一模一样。作者将落花与思妇互相映衬,倍觉凄然。暮暮天气,微雨蒙蒙,给人的感觉本是抑郁沉闷的,更不用说是心事重重、愁思郁闷的女子了。偏偏此时,一双不知趣的燕子,在细雨中飞去飞来,显出很自得的样子,这就使她更加难堪了。燕子无知,尚能比翼双飞;人属多情,只能黯然独立,此情此景,不堪忍受。诗人以燕双飞反衬人独立,把女子的内心愁苦之情推到了顶点。花、雨、人、燕,本是纯粹的“景语”,作者通过映衬、反衬,融情入景,把它们连成一幅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从而烘托出诗中女子忧思难解的内心世界,使“景语”完全变成了“情语”。这两句写得细腻深刻而含蓄委婉,对偶工丽而无雕琢之嫌。颔联两句融情入景,写得工丽自然,不失为精彩之笔。
之后几联均写其院中所见所感,主要是说她如何触景伤怀,忧思难解,但与颔联相比,反复抒写,意多重复,用语平淡。
北宋词人晏几道名篇《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创造性地挪用了翁宏这两句诗,他写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两句是词中的精华所在,成了谭献誉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380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
近年来一日比一日憔悴,环顾身边亲人多有亡故而日渐萧条,令人黯然神伤。
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悲伤而致病,风雨之下病骨难支、愁肠百转不能胜情。
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
深夜鼎中弥漫着药香,早晨醒来发现髭须斑白。
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我的人生因果究竟如何?谁能替我去求问佛祖?
参考资料:
1、 董希平编著.李煜: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03:第131页2、 柯宝成,操戈,胡成佳注评.南唐李后主词诗全集: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12:第134页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侵:侵害。咽愁肠:使愁肠哽咽。
夜鼎(dǐng)唯煎药,朝髭(zī)半染霜。
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髭嘴边的胡子。
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前缘:佛教以世间诸物皆因缘和合而成,故善缘结善果。恶缘生恶果。又以生死本是轮回相报,故人今生之善,皆因前生善缘之成,而今生之恶,则为前生恶缘之果。空王:佛家语,佛之尊称。佛说世界一切皆空,故称空王。
参考资料:
1、 董希平编著.李煜: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03:第131页2、 柯宝成,操戈,胡成佳注评.南唐李后主词诗全集: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12:第134页首联“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两句便给全诗笼罩了一层伤感的云雾。“萧条”二字交代了诗人此时的生活,已经没有了侍从簇拥、嫔娥相伴的富贵繁华。他是旧目的南唐君主,今日的宋人囚徒,生活不唯冷清,对比过去,尤觉萧条。诗写在入宋之后,这样的一种厌倦情绪也就有了理解的线索。诗以“憔悴”领起,对以“萧条”,前者重在写人,后者刻画环境。二者相互映对,写出人因萧条而憔悴,也因憔悴而更觉萧条。意思还不止于此一层。“年来甚”与“益自伤”相对,这是说,人是一年一年的老去,憔悴本来就一年更甚于一年,偏又处在这周遭萧条的环境中,于是便生出无尽的感伤而加快了人憔悴的速度。
中间两联刻画诗人的生活状态。颔联“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紧承首联而发,写憔悴的“病骨”受“风威”所“侵”,伤感的“愁肠”为“雨气”所“咽”。使病体与愁怀紧密关合,以见病因愁起,愁使病笃之意。这一联尤为传神,把病中的敏感形象地写了出来,正因为有病骨,正因为有愁肠,才感受到秋风格外寒,秋雨格外冷。颈联“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句,悲叹宝鼎已无他用,“唯煎药”而已,自己也垂垂老矣,已是“朝髭半染霜”了,更是哀戚尤深。
尾联“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语气悲愤。“前缘”“空王”之说,更涉佛事,益见消沉。愁病交加,无所排遣,便只好求助于佛,而幻想从了解“前缘”中得到解脱,从询问“空王”中得到指点。可是“前缘竟何似”,仍不得而知。“谁与问空王”,亦不得其门而入。诗至此煞笔,流露出无限的惆帐与忧思。其中深沉的内容,耐人寻味。
诗中以“威”写风,以“气”写雨,将政治处境中所有的威逼与压迫都转为自然现象的感受,就文学手法而言是拟人。而在诗人,怕也有不能直言而曲折抒写的现实考虑。全诗把体病、心病、人情、秋景、家事、国事等融合在一体,笼罩了一层伤感的云雾。
参考资料:
1、 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97-98页2、 (南唐)李煜著,王晓枫解评.李煜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01 第1版:第126页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谁说愁绪被忘记了太久?每当初春降临,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每天都在花前饮酒,每次都是喝的昏沉烂醉,一点也不关心那镜里原本红润的面容,已经日益清瘦了。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河岸边青草翠绿,河岸上柳树成荫。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人回去后,树林中升起一弯新月。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19页谁道闲情抛掷(zhì)久?每到春来,惆(chóu)怅(chàng)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闲情:即闲愁、春愁。病酒:饮酒过量引起身体不适。敢辞:不避、不怕。朱颜,青春红润的面色。朱颜:这里指红润的脸色。
河畔青芜(wú)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青芜:青草。平林:平原上的树林。新月:阴历每月初出的弯形月亮。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19页这是一首表达孤寂惆怅的言情词。全词所写的乃是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的惆怅、忧愁,而且充满了独自一人承担的孤寂、凄冷之感,不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意蕴深远,感发幽微。
上阕开门见山,首句用反问的句式把这种既欲抛弃却又不得忘记的“闲情”提了出来,整个上片始终紧扣首句提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回环反复,表现了作者内心感情的痛苦撕咬。
“谁道闲情抛掷久。”虽然仅只七个字,然而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了在感情方面欲抛不得的一种盘旋郁结的挣扎的痛苦。而对此种感情之所由来,却又并没有明白指说,而只用了“闲情”两个字。这种莫知其所自来的“闲情”才是最苦的,而这种无端的“闲情”对于某些多情善感的诗人而言,却正是如同山之有崖、木之有枝一样的与生俱来而无法摆脱的。词人在此一句词的开端先用了“谁道”两个字,“谁道”者,原以为可以做到,谁知竟未能做到,故以反问之语气出之,有此二字,于是下面的“闲情抛弃久”五字所表现的挣扎努力就全属于徒然落空了。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上面着一“每”字,下面着一“还”,字,再加上后面的“依旧”两个字,已足可见此“惆怅”之永在长存。而“每到春来”者,春季乃万物萌生之时,正是生命与感情觉醒的季节,词人于春心觉醒之时,所写的却并非如一般人之属于现实的相思离别之情,而只是含蓄地用了“惆怅”二字。“惆怅”者,是内心恍如有所失落又恍如有所追寻的一种迷惘的情意,不像相思离别之拘于某人某事,而是较之相思离别更为寂寞、更为无奈的一种情绪。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既然有此无奈的惆怅,而且经过抛弃的挣扎努力之后而依然永在长存,于是下面两句冯氏遂径以殉身无悔的口气,说出了“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两句决心一意承担负荷的话来。上面更着以“日日”两字,更可见出此一份惆怅之情之对花难遣,故唯有“日日”饮酒而已。曰“日日”,盖弥见其除饮酒外之无以度日也。至于下句之“镜里朱颜瘦”,则正是“日日病酒”之生活的必然结果。曰“镜里”,自有一份反省惊心之意,而上面却依然用了“不辞”二字,昔《离骚》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不辞”二字所表现的,就正是一种虽殉身而无悔的情意。
下阕进一步抒发这种与时常新的闲情愁绪。词人把这种迷惘与困惑又直接以疑问的形式再次鲜明突出地揭诸笔端,可谓真率之极;而在“河畔青芜堤上柳”的意象之中,隐含着绵远纤柔、无穷无尽的情意与思绪,又可谓幽微之至。
“河畔青芜堤上柳。”下半阕承以“河畔青芜堤上柳”一句为开端,在这首词中实在只有这七个字是完全写景的句子,但此七字却又并不是真正只写景物的句子,不过只是以景物为感情之衬托而已。所以虽写春来之景色,却并不写繁枝嫩蕊的万紫千红,只说“青芜”,只说“柳”。“芜”者,丛茂之草也,“芜”的青青草色既然遍接天涯,“柳”的缕缕柔条,更是万丝飘拂。簇这种绿遍天涯的无穷草色,这种’随风飘拂的无尽柔条,它们所唤起的,或者所象喻的,该是一种何等绵远纤柔的情意。而这种草色又不自今日方始,年年河畔草青,年年堤边柳绿,则此一份绵远纤柔的情意,也就年年与之无尽无穷。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所以下面接下去就说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二句,正式从年年的芜青柳绿,写到“年年有”的“新愁”。虽是“年年有”的“愁”,却又说是“新”,一则此词开端已曾说过“闲情抛弃久”的话,经过一段“抛弃”的挣扎,而重新又复苏起来的“愁”,所以说“新”;再则此愁虽一宋词鉴赏辞典一旧,而其令人惆怅的感受,则敏锐深切岁岁常新,故曰“新”。上面用了“为问”二字,下面又用了“何事”二字,造成了一种强烈的疑问语气,从其尝试抛弃之徒劳的挣扎,到问其新愁之何以年年常有,有如此之挣扎与反省而依然不能自解。在此强烈的追问之后,词人却忽然荡开笔墨,更不作任何回答,而只写下了“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两句身外的景物情事,仔细玩味,这十四个字却实在是把惆怅之情写得极深。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试观其“独立”二字,已是寂寞可想,再观其“风满袖”三字,更是凄寒可知,又用了“小桥”二字,则其立身之地的孤伶无所荫蔽亦复如在眼前,而且“风满袖”一句之“满”字,写风寒袭人,也写得极饱满有力。在如此寂寞孤伶无所荫蔽的凄寒之侵袭下,其心情之寂寞凄苦已可想见,何况又加上了下面的“平林新月人归后”七个字。“平林新月”,则林梢月上,夜色渐起,“人归后”,则路断行人,已是寂寥人定之后了。从前面所写的“河畔青芜”之颜色鲜明来看,应该乃是白日之景象,而此一句则直写到月升人定,则诗人承受着满袖风寒在小桥上独立的时间之长久也可以想见了。如果不是内心中有一份难以排解的情绪,有谁会在寒风冷露的小桥上直立到中宵呢?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卢晋主编.唐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图文本原文·注释·鉴赏:长江出版社,2010.11:31-322、 钱仲联主编.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09.:38-393、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08:146-1494、 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01.:145-1485、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139-1426、 萧涤非,刘乃昌主编.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词赋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17-18雨停荷芰逗浓香,岸边蝉噪垂杨。
雨停以后,荷花和菱花飘散出浓浓的香气,岸边的垂柳上有蝉在鸣叫。
物华空有旧池塘,不逢仙子,何处梦襄王?
旧处的池塘空有美好的景物,没有遇见神女,楚襄王又在何处做梦呢?
珍簟对欹鸳枕冷,此来尘暗凄凉。
鸳鸯枕头在竹席上相互倾斜地摆放着,已经冰冷;来到这里,气氛昏暗,让人满心凄凉。
欲凭危槛恨偏长。
想要靠着高楼上的栏杆放眼远望,心中的悔恨偏偏却又很长。
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
荷花上面点缀着露水,好像美人脸上流汗的模样。
雨停荷芰(jì)逗浓香,岸边蝉噪垂杨。
荷芰:荷花和菱花。芰,菱。逗:招引,带来。噪:指蝉鸣叫。
物华空有旧池塘,不逢仙子,何处梦襄()王?
物华:美好的景物。杜甫《曲江陪郑南史饮》诗:“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尊恋物华。”
珍簟(diàn)对欹(qī)鸳枕冷,此来尘暗凄凉。
簟:竹席。欹:歪斜,倾斜。鸳枕:即鸳鸯枕,男女共用的枕头,共有一对。尘暗:气氛昏暗。
欲凭危槛(jiàn)恨偏长。
凭:靠,靠着。危槛:高楼上的栏杆。危,高耸的样子。
藕花珠缀(zhuì),犹似汗凝妆。
缀:点缀。犹似,好似。犹与若、似意同,作同义词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