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禽论祀爰居

:

  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二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议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障供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雨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面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太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民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今海鸟至,已不知而犯之,以为国典,难以为仁且知矣。夫仁者讲功,而知者处物。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问,非知也。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而避其灾也。”

  是岁也,海多大风,冬暖。文仲闻柳下季之言,曰:“信吾过也。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使书以为三策。

  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二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名叫“爰居”的海鸟,停在鲁国国都东门外已经两天了。臧文仲命令国都里的人都去祭祀它,展禽说:“臧孙治理政事太越礼了!祭祀,是国家的大法,而法度,则是政治成功的基础。所以要慎重地制定祀典作为国家的常法。现在无故增加祀典,不是治理政事的正确方法。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议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障供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雨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面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太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民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今海鸟至,已不知而犯之,以为国典,难以为仁且知矣。夫仁者讲功,而知者处物。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问,非知也。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而避其灾也。”
“  圣明的先王制定祀典的准则是,对百姓执行法度就祭祀他,努力王事而死就祭祀他,安定国家有功就祭祀他,能防止重大灾害就祭祀他,能抵御重大祸患就祭祀他,不是这一类的,不在祀典之内。从前神农氏拥有天下,他的后代名叫柱,能种植各种谷物和莱蔬;夏朝建立以后,周的始祖弃继承了柱的事业,所以作为谷神祭祀他。共工氏称霸九州,他的后代担任土官之长,称为后土,因能治理九州的土地,所以作为土神祭祀他。黄帝能替各种事物命名,使百姓了解事物的名称,供给所需的财赋,颛顼又能进一步加以修定;帝喾能序列日、月、星辰以安定百姓,尧能竭力平均刑法以为百姓的准则,舜努力民事而死于野外,鲧堵洪水而被杀,禹能以德行修正鲧的事业,契任司徒而百姓和睦,冥尽水官的职责而死于水中,汤以宽大治理百姓并替他们除掉邪恶的人,后稷致力于谷物种植而死在山间,文王以文德昭著,武王除掉百姓所唾弃的坏人。所以有虞氏禘祭黄帝而祖祭颛顼,郊祭尧而宗祭舜;夏后氏禘祭黄帝而祖祭颛顼,郊祭鲧而宗祭禹;商朝人禘祭帝喾而祖祭契,郊祭冥而宗祭汤;周朝人禘祭帝喾而郊祭后稷,祖祭文王而宗祭武王。幕是能继承颛顼的人,有虞氏为他举行报恩祭;季杼是能继承夏禹的人,夏后氏为他举行报恩祭;上甲微是能继承殷契的人,商朝人为他举行报恩祭,高圉、太王是能继承后稷的人,周朝人为他们举行报恩祭。总共有禘、郊、祖、宗、报,这五种,是国家的祭祀大典。加上土神、谷神、山川之神,都是对百姓有功绩的;还有,前代有智慧和美德的人,是百姓所信赖的;天上的日、月、星辰,是百姓所仰望的;地上的金、木、水、火、土,是万物赖以生长繁殖的;九州的大山川泽,是赖以出产财富的。不是上述这些,不在祀典之内。现在海鸟飞来,自己不懂而去祭祀它,当作国家的大典,这就难以算是仁爱和智慧了。仁者善于评价功劳,智者善于处理事物。海鸟无功而祭祀它,不是仁;自己不懂又不问,不是智。现在这一带海上恐怕将有灾害吧?大江大海的鸟兽,总是预先知道并躲避即将到来的灾害的。”

  是岁也,海多大风,冬暖。文仲闻柳下季之言,曰:“信吾过也。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使书以为三策。
  这年,海上多大风,暖冬。文仲听了柳下季的话说:“确实是我的错啊!季先生的话,不可不当做原则啊!”让属下写了三个竹简分送给司马、司空、司徒 。

  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二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越:指越礼。展禽,即柳下惠(季),鲁大夫。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议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障供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雨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面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太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民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今海鸟至,已不知而犯之,以为国典,难以为仁且知矣。夫仁者讲功,而知者处物。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问,非知也。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而避其灾也。”
  烈山氏:即神农氏。弃:传说为周之始祖,尧舜时农官。共工氏:传说不一,一说为水官。九有:即九州。九土:九州的土地。社:土地神。命:名。成命:定百物之名。颛顼:音专须,即高阳氏,黄帝之孙。帝喾:音酷。即高辛氏,黄帝之曾孙。三辰:日、月、星。固:安定。单:通“殚”,尽。仪:善。契:传说为商之始祖。辑:和睦。冥:契六世孙,夏时水官。稷:即弃。禘、祖、郊、宗、报:均为祭礼名。帅:遵循。质:诚信。五行:金、木、水、火、土。

  是岁也,海多大风,冬暖。文仲闻柳下季之言,曰:“信吾过也。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使书以为三策。
  策:古代写字用的竹简或木板。

  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二日。于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于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议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障供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雨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面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太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民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今海鸟至,已不知而犯之,以为国典,难以为仁且知矣。夫仁者讲功,而知者处物。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问,非知也。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而避其灾也。”

  是岁也,海多大风,冬暖。文仲闻柳下季之言,曰:“信吾过也。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使书以为三策。

  于文仲叫国人去祭祀海鸟“爰居”,引起展禽的一番大议论。这番议论反映出:祭祀是当时国家的大事,但只有为人民建立了功劳的人以及有益于人民的事物,大家才把它当作神来祭祀。虽然有迷信的色彩,但主张“仁者讲功,智者处物”,反对“淫祀”,在古代却是颇有见地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名叫“爰居”的海鸟,停在鲁国国都东门外已经两天了。臧文仲命令国都里的人都去祭祀它,展禽说:“臧孙治理政事太越礼了!祭祀,是国家的大法,而法度,则是政治成功的基础。所以要慎重地制定祀典作为国家的常法。现在无故增加祀典,不是治理政事的正确方法。
  “圣明的先王制定祀典的准则是,对百姓执行法度就祭祀他,努力王事而死就祭祀他,安定国家有功就祭祀他,能防止重大灾害就祭祀他,能抵御重大祸患就祭祀他,不是这一类的,不在祀典之内。从前神农氏拥有天下,他的后代名叫柱,能种植各种谷物和莱蔬;夏朝建立以后,周的始祖弃继承了柱的事业,所以作为谷神祭祀他。共工氏称霸九州,他的后代担任土官之长,称为后土,因能治理九州的土地,所以作为土神祭祀他。黄帝能替各种事物命名,使百姓了解事物的名称,供给所需的财赋,颛顼又能进一步加以修定;帝喾能序列日、月、星辰以安定百姓,尧能竭力平均刑法以为百姓的准则,舜努力民事而死于野外,鲧堵洪水而被杀,禹能以德行修正鲧的事业,契任司徒而百姓和睦,冥尽水官的职责而死于水中,汤以宽大治理百姓并替他们除掉邪恶的人,后稷致力于谷物种植而死在山间,文王以文德昭著,武王除掉百姓所唾弃的坏人。所以有虞氏禘祭黄帝而祖祭颛顼,郊祭尧而宗祭舜;夏后氏禘祭黄帝而祖祭颛顼,郊祭鲧而宗祭禹;商朝人禘祭帝喾而祖祭契,郊祭冥而宗祭汤;周朝人禘祭帝喾而郊祭后稷,祖祭文王而宗祭武王。幕是能继承颛顼的人,有虞氏为他举行报恩祭;季杼是能继承夏禹的人,夏后氏为他举行报恩祭;上甲微是能继承殷契的人,商朝人为他举行报恩祭,高圉、太王是能继承后稷的人,周朝人为他们举行报恩祭。总共有禘、郊、祖、宗、报,这五种,是国家的祭祀大典。加上土神、谷神、山川之神,都是对百姓有功绩的;还有,前代有智慧和美德的人,是百姓所信赖的;天上的日、月、星辰,是百姓所仰望的;地上的金、木、水、火、土,是万物赖以生长繁殖的;九州的大山川泽,是赖以出产财富的。不是上述这些,不在祀典之内。现在海鸟飞来,自己不懂而去祭祀它,当作国家的大典,这就难以算是仁爱和智慧了。仁者善于评价功劳,智者善于处理事物。海鸟无功而祭祀它,不是仁;自己不懂又不问,不是智。现在这一带海上恐怕将有灾害吧?大江大海的鸟兽,总是预先知道并躲避即将到来的灾害的。”
  这年,海上多大风,暖冬。文仲听了柳下季的话说:“确实是我的错啊!季先生的话,不可不当做原则啊!”让属下写了三个竹简分送给司马、司空、司徒 。

注释
(1)越:指越礼。展禽,即柳下惠(季),鲁大夫。
(2)烈山氏:即神农氏。
(3)弃:传说为周之始祖,尧舜时农官。
(4)共工氏:传说不一,一说为水官。九有:即九州。
(5)九土:九州的土地。社:土地神。
(6)命:名。成命:定百物之名。
(7)颛顼:音专须,即高阳氏,黄帝之孙。
(8)帝喾:音酷。即高辛氏,黄帝之曾孙。三辰:日、月、星。固:安定。
(9)单:通“殚”,尽。仪:善。
(10)契:传说为商之始祖。辑:和睦。
(11)冥:契六世孙,夏时水官。
(12)稷:即弃。
(13)禘、祖、郊、宗、报:均为祭礼名。帅:遵循。
(14)质:诚信。
(15)五行:金、木、水、火、土。
(16)策:古代写字用的竹简或木板。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臧文仲叫国人去祭祀海鸟“爰居”,引起展禽的一番大议论。这番议论反映出:祭祀是当时国家的大事,但只有为人民建立了功劳的人以及有益于人民的事物,大家才把它当作神来祭祀。虽然有迷信的色彩,但主张“仁者讲功,智者处物”,反对“淫祀”,在古代却是颇有见地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猜你喜欢

思美人

:
思美人兮,擥涕而竚眙。
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
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沈菀而莫达。
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
因归鸟而致辞兮,羌迅高而难当。
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
欲变节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
独历年而离愍兮,羌冯心犹未化。
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
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车既覆而马颠兮,蹇独怀此异路。
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
迁逡次而勿驱兮,聊假日以须时。
指嶓冢之西隈兮,与曛黄以为期。
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
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擥大薄之芳茝兮,搴长洲之宿莽。
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解扁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
佩缤纷以缭转兮,遂萎绝而离异。
吾且儃佪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
窃快在中心兮,扬厥冯而不竢。
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纷郁郁其远承兮,满内而外扬。
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
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
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
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
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
命则处幽吾将罢兮,愿及白日之未暮也。
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思美人兮,擥涕而竚眙。
我苦苦的思念君王,揩干眼泪久久的伫立凝望。

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媒介之人断绝,道路修阻难行,不能束赠欲诉之言,致此拳拳之意。

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
我至诚一片而蒙冤,我进退两难而不前。

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沈菀而莫达。
我愿日日舒此衷情,可是情志沉郁,难以表达心迹。

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
我愿让浮云代为寄语,向君王致意,雷神丰隆却不肯助我一臂之力。

因归鸟而致辞兮,羌迅高而难当。
又想依托北归的鸿雁代为传书致辞,但它又迅疾高飞而难以相遇。

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
高辛氏有盛大的善德,遇上玄鸟前来致赠厚礼。

欲变节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
我曾想变节而随从流俗,又自愧将初衷与本志改易。

独历年而离愍兮,羌冯心犹未化。
历年以来,我遭遇无数忧患,愤懑不平之心从未消减。

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
宁可隐忍忧闵,直至终老,又怎能将高尚的志节改变?

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心知前方的道路不会顺利无阻,我却不改这种坚守志节的态度。

车既覆而马颠兮,蹇独怀此异路。
即使车已倾覆,马也颠仆,我仍想走这异于世俗的道路。

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
勒控骐骥,更换新的驾乘,让造父为我执辔,驾车前行。

迁逡次而勿驱兮,聊假日以须时。
迁延逡巡,缓缓而进,不要策马疾驰,姑且借此时日逍遥寄情。

指嶓冢之西隈兮,与曛黄以为期。
指着皤冢山的西隅,直到日落黄昏之时,车马才能暂停。

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
一年重又开端,新春刚刚来到,阳光灿烂,春日迟迟,光景美好。

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我要纵情地愉乐欢欣,沿着长江,夏水漫游,消除忧伤烦恼。

擥大薄之芳茝兮,搴长洲之宿莽。
在广大的草木丛生之地采集香草白芷,到长长的沙洲拔取紫苏香草。

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痛惜自己未及见到古代的圣君贤人,我能与谁同将这芳草欣赏爱好?

解扁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
感叹君王却采那篇竹和恶菜,用来制作左右佩带。

佩缤纷以缭转兮,遂萎绝而离异。
佩环缤纷纠结,受到君王喜爱,芳草枯萎至死,却被弃置不采。

吾且儃佪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
我低佪夷犹,周游其地以消忧解愁,看那奸佞小人的丑态。

窃快在中心兮,扬厥冯而不竢。
我愿自寻内心的快乐,将那愤懑之情毫不迟疑的抛开。

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芳香与垢腻糅杂交混,但芬芳之花却从中绽发而不失其纯。

纷郁郁其远承兮,满内而外扬。
香气郁郁充盛,蒸发播散到远方,馨香充盈于内而向外散放,浓郁袭人。

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忠直的情志,淳美的本质,诚然能够保持,虽则身处重蔽之地,美誉仍能昭彰远闻。

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
想让薜荔作为媒人,却怕举足缘木的苦辛。

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
想托芙蓉作为媒人,又怕褰裳涉水而湿足沾襟。

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
缘木登高,会使我心中不悦,褰裳下水,我又执意不肯。

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
本来我的形质对此很不习惯,于是始终犹豫徘徊而迟疑不进。

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
为了多方完成先前的兴国图强之谋,我一直没有改变这忠贞高洁的态度。

命则处幽吾将罢兮,愿及白日之未暮也。
命运使我久处幽僻之地,已经疲惫劳伤,但还想有所作为,趁着尚未黄昏日暮。

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我孤独无依地漂泊南行,对彭咸以死谏君的遗则,感念景幕。

参考资料:

1、 王承略、李笑岩译注.楚辞.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115-1192、 黄寿祺、梅桐生译注.楚辞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104-107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36-840

思美人兮(xī),擥(lǎn)涕而竚(zhù)(chì)
美人:这是一种托喻,指楚怀王。一说指楚顷襄王。兮: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擥涕:揩干涕泪。擥,同“揽”,收。竚眙:久立呆望。竚,同“伫”,长久站立。眙,瞪眼直视。

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yí)
媒: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绝:断绝。结:缄。诒:通“贻”,赠予。结而诒:封寄。言不可结而诒:意谓无法结言以相赠。

(jiǎn)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
蹇蹇:同“謇(jiǎn)謇”,忠贞之言。一说忠言直谏。陷滞:义同郁结。一说陷没沉积。发:抒发。一说发轫。不发:不能发车前进。

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沈(chén)(yùn)而莫达。
申:重复,一再表明。申旦:犹言申明。一说天天。舒:舒展、诉说。中情:内心的感情。沈菀:沉闷而郁结。沈,同“沉”。菀,同“蕴”,郁结,积滞。达:通达。

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
寄言:犹寄语,带信,传话。丰隆:雨神。一说云神。将:拿起。一说帮助。不将:不肯送来。

因归鸟而致辞兮,羌(qiāng)迅高而难当。
因:凭借。归鸟:指鸿雁。致辞:指用文字或语言向人表达思想感情。羌:句首语气词。迅高:指鸟飞高且快。一说鸟飞得又快又高。迅:一作“宿”,指鸟巢。宿高:宿高枝。当:值。一说遇。

高辛之灵盛(shèng)兮,遭玄鸟而致诒。
高辛:即帝喾(kù)。帝喾初受封于辛,后即帝位,号高辛氏。灵盛:犹言神灵。盛,一作“晟(shèng)”。玄鸟:即凤凰。一说燕子。致:赠。诒:通“贻”,指聘礼。一说赠送,此作名词用,指送的蛋。另一种说法同“绐(dài)”,欺也。

欲变节以从俗兮,媿(kuì)易初而屈志。
变节:丧失气节。媿:同“愧”。易初:改变本心,改变初衷。屈志:委屈意志。

独历年而离愍(mǐn)兮,羌冯(píng)心犹未化。
年:指时间。历年:犹言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离愍:谓遭遇祸患。离,遭受。冯心:愤懑的心情。冯,同“凭”。未化:未消失。

(nìng)隐闵(mǐn)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
宁:宁肯。隐闵:隐忍着忧悯。隐,隐忍。闵,通“悯”,痛苦。寿考:犹言老死。一说年寿很高。此句意谓宁可隐忍忧悯以至老死。为:句末语气助词。

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辙:车轮所辗的辙印,此处指道路。遂:犹言顺利。度:原则,法度,规范。

车既覆而马颠兮,蹇独怀此异路。
车覆马颠:喻指战争的失败。蹇:犹羌、乃,句首发语词。异路:另外的一条道路。

勒骐(qí)(jì)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
勒:扣勒住。骐骥:骏马,良马。更驾:重新驾起车子。造父:周穆王时人,以善于驾车闻名。操:抓着马的辔(pèi)头。

迁逡(qūn)次而勿驱兮,聊假(jiǎ)日以须时。
迁:犹言前进。逡次:义同逡巡,指缓行。勿驱:不要快跑。假日:犹言费些日子。须时:等待时机。

指嶓(bō)冢之西隈(wēi)兮,与曛(xūn)黄以为期。
嶓冢:山名,在秦西,又名兑山,是秦国最初的封地。隈:山边。与:数也。曛黄:即黄昏。曛,落日的余光,一作“纁(xūn)”。

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
开:开始。发:发端。悠悠:舒缓、悠长的样子。

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荡志:放怀,散荡心情。江:长江。夏:夏水,也就是汉水从石首到汉阳一段的别名。遵江夏:是说沿着这两条水东行。

擥大薄之芳茝(chǎi)兮,搴(qiān)长洲之宿莽。
擥:同“揽”,采摘。薄:草木交错。芳茝:香芷,一种香草。搴:拔取。宿莽:冬生不死的草。揽芳茝、搴宿莽:是说准备为国家自效其才能。

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惜:是痛惜自己身不逢时的意思。不及古人:意谓不及见故人。玩此芳草:犹言赏此芳草。

解扁(biān)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
解:采摘。扁:扁蓄,亦名扁竹,短茎白花的野生植物。扁薄:指成丛的扁蓄。杂菜:恶菜。备:备置,备办的意思。交佩:左右佩带。

佩缤纷以缭转兮,遂萎绝而离异。
缤纷:指恶草很多。缭转:言其互相缠绕。萎绝:指芳草的枯萎绝灭。离异:言其不为人所佩用。

吾且儃(chán)(huái)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
儃佪:犹低回。一说徘徊。南人:就是“南夷”,指楚国的统治集团。变态:一种出乎情理以外的不正常态度。

窃快在中心兮,扬厥冯(píng)而不竢(sì)
窃快:指隐藏而不敢公开的欢快。窃,私也。扬:捐弃。厥冯:愤懑之心。冯,同“凭”。竢:同“俟”,等待。

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泽:污秽。其:语气助词。芳华:芬芳的花朵。

纷郁郁其远承兮,满内而外扬。
郁郁:指香气浓郁。蒸:蒸腾,散发。承:奉也。满内:内里充实。外扬:向外发散。

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情:指表现出来的心情。质:指蕴藏在里面的本质。情质可保:意谓没有丧失原来的清白。居蔽:很偏僻的地方。一说被逐在野。闻:声闻,即声名。章:同“彰”,明。

令薜(bì)(lì)以为理兮,惮(dàn)举趾而缘木。
薜荔:茎蔓植物。理:使者。惮:害怕,这里可解作不愿意。举趾:提起脚步。缘:循也。缘木:爬树。

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褰(qiān)裳而濡(rú)足。
因:凭借。芙蓉:荷花。褰()裳:提起衣服。褰,撩起,揭起。濡:沾湿。

登高吾不说(yuè)兮,入下吾不能。
登高:意指委屈自己、迁就别人。一说喻攀附权贵。说:同“悦”,欢喜。入下:同流合污,喻降格变节。

固朕(zhèn)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
朕:我。形:指形于外的一个人的作风。一说身形。不服:不习惯的意思。然:乃,就,便。容与:徘徊不前的样子。狐疑:犹豫。

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
广遂:犹言多方以求实现。前画:指前面所说任用贤才,发愤图强的策划。一说往日理想。

命则处幽吾将罢(pí)兮,愿及白日之未暮也。
处幽:指迁谪远行,与前“居蔽”相应。一说居住幽僻之地。罢:同“疲”,疲倦,完、尽的意思。及:趁着,赶上。白日未暮:象征国事尚有可为,与前“白日出之悠悠”相应。

独茕(qióng)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茕茕:孤单的样子。故:旧迹,故事。思彭咸之故:指彭咸谏君不听而自杀的故事。

参考资料:

1、 王承略、李笑岩译注.楚辞.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115-1192、 黄寿祺、梅桐生译注.楚辞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104-107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36-840
思美人兮,擥涕而竚眙。
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
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沈菀而莫达。
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
因归鸟而致辞兮,羌迅高而难当。
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
欲变节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
独历年而离愍兮,羌冯心犹未化。
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
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车既覆而马颠兮,蹇独怀此异路。
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
迁逡次而勿驱兮,聊假日以须时。
指嶓冢之西隈兮,与曛黄以为期。
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
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擥大薄之芳茝兮,搴长洲之宿莽。
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解扁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
佩缤纷以缭转兮,遂萎绝而离异。
吾且儃佪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
窃快在中心兮,扬厥冯而不竢。
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纷郁郁其远承兮,满内而外扬。
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
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
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
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
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
命则处幽吾将罢兮,愿及白日之未暮也。
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此诗表述的心愿为思国、思乡和美政理想一定要实现,希望君主不重蹈历史覆辙,努力振兴楚国。其最大的特点即是“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如同《离骚》一样,诗中处处都体现出“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的鲜明特色。

  首先,诗题“思美人”即是“灵脩美人以媲于君”的体现;香草美人皆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化象征者,“美人”在诗中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美女,而是指楚国君主(至于是哪位君主——怀王抑或顷襄王,历来有争议)。屈原撰写此诗的目的,就是试图以思女形式,寄托自己对君主的希冀和思念,以求得到君主的信赖而实现理想目标。

  诗一开篇即陈述了诗人思女的行为——“揽涕”“伫眙”,感情真挚而又炽烈。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拘牵——无良媒,致使他“志沉菀而莫达”,一再申言也无济于事。不过,诗人并不因此而完全丧失信心,他仍竭尽全力地努力追求:“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直至诗篇之末,诗人明知自己已实在无能为力了,却仍不改“度”——努力的行为不得已作罢,而节操却始终不易。

  诗篇在写美人的同时,也写到了香花美草,它们均一一“以配忠贞”:沿江夏行进时,诗人“擥芳茝”“搴宿莽”“解扁薄与杂菜”,这里的“芳茝”“宿莽”“扁薄”“杂菜”,均非实指植物,而是用以喻指才能,诗人一路采摘、佩饰它们,乃是为自己为国效力时作准备。

  遗憾的是美人——君主并不赏识,致使诗人只得发出“吾谁与玩此芳草”的慨叹。这还不够,诗人更以芳草自譬,说芳草与污秽杂糅,作为芳草,终能卓然自现,而决不会为污秽所没;又将芳草比作媒人,“令薜荔以为理”“因芙蓉而为媒”,欲通过这些媒人而向美人求爱,但又缺乏勇气。美人、鲜花、香草,在诗篇中都一一成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化象征者,它们在表现诗人本身的气质形象及体现诗篇的主旨方面起了极好的烘托作用。

  诗人在求美人未成后,思绪难以自抑,情感受到挫伤,此时,处于现实困境的人物突然想到了神话人物、历史人物——“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这些神话人物与历史人物的闯入,大大丰富了诗章的艺术内涵,显示了诗人超常的艺术想像力;正由于此,此诗才更显出想像奇特、神思飞扬的特点,表现出与《九章》其他诗篇有所不同的风格与色彩。

  此诗写追慕先贤,感慨时世,劝谏君王,希望君王不重蹈历史覆辙,努力振兴楚国,表达了作者坚守节操、不变节从俗的决心。其基本立场和出发点是思君、爱君,而思君、爱君之中又带有怨君、待君之意。全诗以香草美人为主要意象,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大胆地将地上与天国、人间与仙境、历史与现实等有机地融合一体,让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一起,想像奇特,神思飞扬,堪称一篇浪漫主义文学佳作。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36-84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裳裳者华

:

裳裳者华,其叶湑兮。我觏之子,我心写兮。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

裳裳者华,芸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

裳裳者华,或黄或白。我觏之子,乘其四骆。乘其四骆,六辔沃若。

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

裳裳者华,其叶湑兮。我觏之子,我心写兮。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
鲜花盛开多辉煌,叶子茂盛绿苍苍。遇见这位贤君子,我的心情真舒畅。我的心情真舒畅,因有美誉大家享。

裳裳者华,芸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
鲜花盛开多辉煌,怒放黄花多鲜亮。遇见这位贤君子,才华横溢有教养。才华横溢有教养,因此喜庆事儿降。

裳裳者华,或黄或白。我觏之子,乘其四骆。乘其四骆,六辔沃若。
鲜花盛开多辉煌,有的白色有的黄。遇见这位贤君子,驾着四马气昂扬。驾着四马气昂扬,六根缰绳闪着光。

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
左边有人来辅佐,君子应付很适宜。右边有人来相佑,君子发挥有余地。只因君子有其长,所以祖业能承继。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519-521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69-471

(cháng)裳者华(huā),其叶湑(xǔ)兮。我觏(gòu)之子,我心写兮。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
裳裳:“堂堂”之假借,花鲜明美盛的样子。华:花。湑:叶子茂盛的样子。觏:遇见。之子:此人。写:通“泻”,心情舒畅。是以:因此。誉处:指君臣处于美好的声誉之中。一说“誉”通“豫”,安乐。

裳裳者华,芸(yún)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
芸其:即“芸芸”,花色彩浓艳的样子。章:文章,指其人有教养,有才华。一说为“纹章”,服饰文采。

裳裳者华,或黄或白。我觏之子,乘其四骆。乘其四骆,六辔(pèi)沃若。
骆:黑鬃黑尾的白马。六辔:六条缰绳。沃若:光滑柔软的样子。

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
左:和下文的“右”,指左右辅弼,君子的帮手。君子:指前所言“之子”。一说指古之明王。宜:安定。有:取。意为取用他们。似:当为“嗣”之假借,继承。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519-521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69-471

裳裳者华,其叶湑兮。我觏之子,我心写兮。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

裳裳者华,芸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

裳裳者华,或黄或白。我觏之子,乘其四骆。乘其四骆,六辔沃若。

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

  全诗共四章,每章六句。诗前三章是结构相似的重调,每章的前两句写花起兴,从“其叶湑兮”到“芸其黄矣”再到“或黄或白”,将花繁叶茂的盛景充分地表露出来,也由此烘托出抒情主人公心中的无比欢娱。

  在首章,诗人并没有详写“我”所遇的“之子”的具体模样,而只写了自己的主观心理感受“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心中烦忧尽泻,充满欢乐。为了说明“之子”使得“我”如此欢悦的原因,此诗第二章给“之子”一个特写镜头,这个镜头没有对准他的面部,也没有对准他的眼睛,而是对准其服饰:“维其有章矣。”这样的叙述中渗透着赞美之情,因为服饰之美在先秦时期是身份和地位的外在表现。至此,诗人仍觉不足,又将目光转向全景,在第三章写“之子”的车马之盛,“乘其四骆,六辔沃若”,十足风光,十分气派。如此一层一层推进,在形象的跳跃式叙述中显示出欢快的激情。

  诗若就此打住,便显得情感过于浅直,而且缺少了雅诗中应有的那份平和与理性,于是诗第四章从节奏和用韵两方面都变得舒缓起来,“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从左右两方面写君子无所不宜的品性和才能,有了这方面的歌唱,使得前面三章的赞美有了理性依据。“维其有之,是以似之”,两句总括全篇,赞美君子表里如一、德容兼美的风貌,以平和安详作结。

  整首诗以花起兴,赞颂人物之美,节奏变化有致,结构收束得当,读来兴味盎然,且无阿谀之感,确是一首轻松欢快又不失稳当的雅诗。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69-47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行苇

: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或肆之筵,或授之几。

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或献或酢,洗爵奠斝。醓醢以荐,或燔或炙。嘉肴脾臄,或歌或咢。

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贤。敦弓既句,既挟四鍭。四鍭如树,序宾以不侮。

曾孙维主,酒醴维醹,酌以大斗,以祈黄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寿考维祺,以介景福。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或肆之筵,或授之几。
芦苇丛生长一块,别让牛羊把它踩。芦苇初茂长成形,叶儿润泽有光彩。同胞兄弟最亲密,不要疏远要友爱。铺设竹席来请客,端上茶几面前摆。

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或献或酢,洗爵奠斝。醓醢以荐,或燔或炙。嘉肴脾臄,或歌或咢。
铺席开宴上菜肴,轮流上桌一道道。主宾酬酢共畅饮,洗杯捧盏兴致高。送上肉酱请客尝,烧肉烤肉滋味好。牛胃牛舌也煮食,唱歌击鼓人欢笑。

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贤。敦弓既句,既挟四鍭。四鍭如树,序宾以不侮。
雕弓拽满势坚劲,四支利箭合标准;发箭一射中靶心,较量射技座次分。雕弓张开弦紧绷,利箭四支手持定。四箭竖立靶子上,排列客位不慢轻。

曾孙维主,酒醴维醹,酌以大斗,以祈黄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寿考维祺,以介景福。
宴会主人是曾孙,供应美酒味香醇。斟满大杯来献上,祷祝高寿贺老人。龙钟体态行蹒跚,扶他帮他侍者仁。长命吉祥是人瑞,请神赐送大福分。

参考资料: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31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59-5613、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630-633

(tuán)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bāo)方体,维叶泥泥。戚(qī)戚兄弟,莫远具尔。或肆(sì)之筵(yán),或授之几。
行苇:道路边的芦苇。行:道路。敦彼:苇草丛生貌。践履:践踏。方苞:指枝叶尚包裹未分之时。体:成形。泥泥:苇叶润泽貌。戚戚:亲热。远:疏远。具:通“俱”。尔:“迩”,近。肆:陈设。筵:竹席。几:古人席地而坐时,所依靠的矮脚小木桌,一般是老人才用。

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或献或酢(zuò),洗爵奠斝(jiǎ)。醓(tǎn)(hǎi)以荐,或燔(fán)或炙。嘉肴脾(pí)(jué),或歌或咢(è)
缉御:相继有人侍候。缉,继续。御,侍者。献:主人对客敬酒。酢:客人拿酒回敬。洗爵:周时礼制,主人敬洒,取几上之杯先洗一下,再斟酒献客,客人回敬主人,也是如此操作。爵,古酒器,青铜制,有流、柱、鋬(pàn)和三足。奠斝:周时礼制,主人敬的酒客人饮毕,则置杯于几上;客人回敬主人,主人饮毕也须这样做。奠,置。斝,古酒器,青铜制,圆口,有鋬和三足。醓:多汁的肉酱。醢:肉酱。荐:进献。燔:烧肉。炙:烤肉。脾:通“膍”,牛胃,俗称牛百叶。臄:牛舌。歌:配着琴瑟唱,叫“歌”。咢:只打鼓不伴唱,叫“咢”。

(diāo)弓既坚,四鍭(hóu)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贤。敦弓既句(gōu),既挟四鍭。四鍭如树,序宾以不侮。
敦弓:雕弓。敦,通“雕”。坚:坚固,坚劲。鍭:一种箭,金属箭头,鸟羽箭尾。钧:合乎标准。舍矢:放箭。均:射中。序宾:安排宾客在宴席上的座位次序。贤:此指射技的高低。句:借为“彀”,张弓引满。树:竖立,指箭射在靶子上像树立着一样。侮:轻侮,怠慢。

曾孙维主,酒醴(lǐ)维醹(rú),酌以大斗,以祈黄耇(gǒu)。黄耇台背,以引以翼。寿考维祺(qí),以介景福。
曾孙:主祭者之称,他对祖先神灵自称曾孙。醴:甜酒。醹:酒味醇厚。斗:古酒器。大斗柄长三尺。此指用大勺斟酒以痛饮。祈:求。黄耇:年高长寿。台背:或谓背有老斑如鲐鱼,或谓背驼,总之都是老态龙钟的样子。台,同“鲐”。引:引道。此指搀扶。翼:扶持帮助。寿考:长寿。祺:福,吉祥。介:借为“丐”,乞求。景福:大福。

参考资料: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31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59-5613、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630-633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或肆之筵,或授之几。

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或献或酢,洗爵奠斝。醓醢以荐,或燔或炙。嘉肴脾臄,或歌或咢。

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贤。敦弓既句,既挟四鍭。四鍭如树,序宾以不侮。

曾孙维主,酒醴维醹,酌以大斗,以祈黄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寿考维祺,以介景福。

  此诗分章,各家之说不同。毛诗分七章,第一、二章每章六句,第三至第七章每章四句;郑玄笺分八章,每章四句;朱熹《诗集传》分四章,每章八句。

  第一章先从路旁芦苇起兴。芦苇初放新芽,柔嫩润泽,使人不忍心听任牛羊去践踏它。仁者之心,施及草木,那么兄弟骨肉之间的相亲相爱,更是天经地义的了。这就使得这首描写家族宴会的诗,一开始就洋溢着融洽欢乐的气氛。

  第二章正面描写宴会。先写摆筵、设席、授几,侍者忙忙碌碌,场面极其盛大。次写主人献酒,客人回敬,洗杯捧盏,极尽殷勤。再写菜肴丰盛,美味无比。“醓”、“醢”、“脾”、“臄”云云,可考见古代食物的品种搭配,“燔”、“炙”云云,也可见早期烹调方法的特征。最后写唱歌击鼓,气氛热烈。

  第三章写比射,为宴会上一项重要活动。和第二章的多方铺排、节奏舒缓不同,这一章对比射过程作了两次描绘,节奏显得明快。两次描绘都是先写开弓,次写搭箭,再写一发中的,但所用词句有所变化。场面描绘之后写主人“序宾以贤”、“序宾以不侮”,表明主人对胜利者固然优礼有加,对失利者也毫不怠慢,这就使得与会者心情都很舒畅。

  第四章仍是写宴会,重在表明对长者的尊敬之意。先写主人满斟美酒,以敬长者,再写主人祝福长者长命百岁,中间插以长者老态龙钟、侍者小心搀扶的描绘,显得灵动而不板滞。

  此篇表现了周代贵族家宴的盛况,体现了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和睦友爱、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诗写宴会、比射,既有大的场面描绘,又有小的细节点染,转换自然,层次清晰。修辞手法丰富多采,有叠字,如形容苇叶之润泽,则用“泥泥”,形容兄弟之亲热,则用“戚戚”,贴切生动;有排比,如“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均”,显得极有气势。这些对于增强诗的艺术效果,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59-561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630-63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卢令

: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黑毛猎犬颈圈丁当响,那个猎人英俊又善良。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黑毛猎犬脖上套双环,那个猎人英俊又勇猛。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黑毛猎犬脖上环套环,那个猎人英俊又能干。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88-200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98-199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黑毛猎犬。令令:即“铃铃”,猎犬颈下套环发出的响声。其人:指猎人。仁:仁慈和善。

卢重(chóng)环,其人美且鬈(quán)
重环:大环套小环,又称子母环。鬈:勇壮。一说发好貌。

卢重鋂(méi),其人美且偲(cāi)
重鋂:一个大环套两个小环。偲:多才多智。一说须多而美。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88-200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98-199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此诗意在描写打猎人的本领和美德。其人带着猎犬出猎,品德仁慈,卷发美髯,具有长者之相。作者是以羡慕的眼光,对猎人的外在英姿和内在美德进行夸赞。

  打猎是古代农牧社会习以为常的事。猎者除获得生活所需之物外,还有健身习武的好处。古人认为,国家要强盛,离不开文治武功。体魄强健,好勇善战,体现了国人的尚武精神。仁爱慈善,足智多谋,体现了国人的文明精神。因此,文武并崇,刚柔兼济,在古代形成一种风尚,一种共识。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人们往往把是否能文能武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出息的重要标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以这种标准与眼光来衡量和观察各种人物,一旦有这样的人物出现,就倍加赞赏,此诗中的猎者就是其中一例。作者选取狩猎这一常见习俗,对猎人的善良、勇敢、能干和美姿进行赞誉,既是情理中事,又是诗人审美眼光独到之处。

  此诗采用了由犬及人、由实到虚的写法。全诗共三章,每章的第一句均以实写手法写犬;每章的第二句均以虚写手法写人。

  “即物指人,意态可掬”(陈震《读诗识小录》)。“令令”“重环”“重鋂”,是写犬,不仅描绘其貌,而且描摹其声。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情景:黑犬在猎人跟前的受宠貌和兴奋貌,猎犬在跑动中套环发出的响声等等,这就从一个侧面烘托出狩猎时的气氛。未见其人,先闻其“卢令令”之声。后面才走出诗中的主人公。“美且仁”“美且鬈”“美且偲”,则是写人,在夸赞猎人英姿的同时,又夸赞猎人的善良、勇敢和才干。这样看来,诗中所赞美的猎人,是个文武双全、才貌出众的人物,以致引起旁观者(包括作者)的羡慕、敬仰和爱戴。从感情的角度看是真实的,从当时所崇尚的民风看,也是可信的。

  全诗仅二十四字,就勾勒出一个壮美、仁爱、勇武、多才的年青猎人带着心爱的猎犬打猎的情景,文字简练,形象生动。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98-19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两小儿辩日

: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 一作:辩日)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 一作:辩日)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有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一个车盖,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清凉而略带寒意,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参考资料:

1、 (战国)列御寇原著. 国学经典诵读丛书 列子[M]. 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6.01.第54页2、 郭志超,唐〓编. 初中语文古代诗文解释[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2.11.第42-43页3、 刘宋川. 中学语文课本 古代诗文详解[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3.12.第18-20页4、 闻钟主编,中外优秀寓言故事 小学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06,第258页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 一作:辩日)
东:东方。游:游历、游学。见:看见。辩斗:辩论,争论.辩:争。其:代词,他们。故:缘故,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始:刚刚,才。去:离;距离。日中:正午。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初:刚刚。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及:到。则:就。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为:是。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孔子不能决也。
决:决断,判定,判断。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为:同“谓”,说,认为。汝:你。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沧沧凉凉: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

参考资料:

1、 (战国)列御寇原著. 国学经典诵读丛书 列子[M]. 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6.01.第54页2、 郭志超,唐〓编. 初中语文古代诗文解释[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2.11.第42-43页3、 刘宋川. 中学语文课本 古代诗文详解[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3.12.第18-20页4、 闻钟主编,中外优秀寓言故事 小学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06,第258页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 一作:辩日)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这则小故事用对话贯串始终。全文以孔子的见不能决为贯串线索,颇有条理地叙述了两小儿辩日的过程。

  先写两个小孩分别就太阳距离人的远近鲜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考。

  接着又分别摆出根据。两人互不相让,都使用反问句式,扣住了题目中的“辩”字,增强了论辩性。

  “笑”在原文中显然有“讥笑”之意。至于该不该“笑”,也可以从多方面看。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为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但若从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并没有“强不知以为知”, 为什么要“笑”他呢?“孔子不能决”告诉人们,做人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孔子不能决”还告诉我们,孔子那样的大学问家,尚且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此看来,知识是无穷尽的,什么人都应该不间断的学习,不放弃探求。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而不妄加决断,正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两小儿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也可以从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果自然就不一致;说明他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多元化思维;同时他们也具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本文同样深刻阐述了“学无止境”这一道理。

  事实上,现代科学已经对这种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早上和傍晚,太阳角度低,穿透的大气层很厚,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很大,光路弯曲显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大;中午太阳角度大,穿透的大气层相对较薄,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较小,光路弯曲没有早上和傍晚明显,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觉得小了。此外,当太阳在早上的时候是从地面升起,而远处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阳成了一小一大的鲜明对比,而在中午周围没有任何东起跟它对比,显然就会显得小,这是我们的肉眼骗了我们。而且由于地球形状、大气层、运行规律等自然因素,简单运用生活规律或生活常识去解释是无法作出正确解释的。但作出正确解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正是“两小儿”和孔子的这种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

参考资料:

1、 文杰,罗琳主编. 寓言鉴赏辞典[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1.02.第82-83页2、 唐文主编. 中学古文赏析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12.第24-2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