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 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彊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104篇诗文

诗词风格

  在宋末词人中,蒋捷别开生面,最有特色和个性。在社交上,他与声同气应的周、王、张等人不见有任何来往,词风也是另辟蹊径,不主一家,而兼融豪放词的清奇流畅和婉约词的含蓄蕴藉,既无辛派后劲粗放直率之病,也无姜派末流刻削隐晦之失。 他敢于直接表现亡国遗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沁园春·为老人书南堂壁》和《贺新郎·乡士以狂得罪赋此饯行》二词,就充满着一股不屈的奇气。蒋捷词还多角度地表现出亡国后遗民们飘泊流浪的凄凉感受和饥寒交迫的生存困境。

  此处,蒋词的情感基调不像王沂孙、张炎词那样一味的低沉阴暗,有的词作格调清新,乐观轻快,如《霜天晓角》(人影窗纱)和《昭君怨·卖花人》写折花和卖花,极富生活情趣。蒋捷在宋末词坛上独立于时代风气之外,卓然成家,对清初阳羡派词人颇有影响。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家世

  毛晋汲古阁本《竹山词》卷首,有元湖滨散人至正乙巳岁(二三八五年)所作《题竹山词》云:竹山先生出义兴巨族。宋南渡后,有名璨字宣卿者“璨”应为“璨”,善书,仕亦通显,子孙俊秀,所居擅溪山之胜。故先生貌不扬,长于乐府。此稿得之于唐士牧家藏本,虽无诠次,庶几无遗逸云。今人均据以考知蒋捷系出“义兴巨族”蒋氏,为南宋绍兴年间曾任户部侍郎、敷文阁待制、知扬州、临安府的著名书家蒋璨的后人。
  以下为另一个版本:
  蒋捷是南宋末年的著名词人,宜兴人。其人品、词品对于后世尤其是清代的词坛影响很大,但其身世却不为后世词坛及宋词爱好者所详知。
  改革开放以来,束之高阁的地方志和宗谱家乘,陆续上架,我们有机会阅览到前所末涉及的资料。本文详述的《蒋氏家乘》就是存世不多的蒋氏宗谱之一。该谱所载的蒋捷身世,远较方志充实。笔者以此谱为主要依据,参照其他志书谱牒以及今人的著作,试图描绘出蒋捷的生活轨迹。蒋捷留给后人的悬念,列举其大端提出管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宜兴的蒋氏始祖为东汉初年的蒋默、蒋澄。据各蒋氏宗谱记载,西周时周公旦第三子姓姬名伯龄的受封于蒋(今河南省始因县境内)。楚灭蒋国后,子孙改姓蒋,共尊伯龄为第一世始祖,至蒋默、蒋澄时是第四十八世。
  蒋默的生平,各谱记载不多。在宜兴《茗岭蒋氏宗谱》卷四中收载的《云阳亭侯碑》,较详细地叙述其为人和从政之道。有助于我们对蒋默的理解。碑文的作者是唐代赐进士第给事中蒋涣。以蒋默为始迁祖第一世,蒋涣是第二十世。他于天宝十五年(742)时撰写此碑:“(蒋横)所生九子,皆散徙。公即大将军第八子也,讳默,字秀芳。以建武二年(公元26年)渡江来居阳羡隔湖之东,今为宜兴人也。公幼而慷慨,壮而雄伟,洞知稼穑,材兼文武,……终负朝廷之誉,故复振家声,平雪冤耻。以公封为云阳准岱二郡侯,仕终谏议大夫。正色立朝,振威独坐。贵戚敛手,豪右侧目。可谓令闻长世而克笃先献者也。卒,与夫人班氏葬于封内之柯山。”接着又历数各代祖先之名及所受封号,他们都是“卒,葬先茔”,直到蒋涣的祖父蒋缯。他总结性地说:“自祖缯以上皆葬隔湖之东,自考(指蒋涣的亡父)挺而下归葬洛阳。”其他蒋氏宗谱也有持此说者。
  据南宋时刊刻的《咸淳毗陵志》记载,柯山在从前有蒋默墓、蒋默墓碑。到南宋,柯山已成平地,那仅存的小丘阜上还有个竹林,还有个祀蒋默的云阳古社(1)。到了清代,柯山一带只有一座柯山桥,没有山,也没有蒋默墓(2)。
  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面对着世事的巨大变化,后来的人们在吊古思贤时,竞把蒋默墓说成在沙塘港竹山上了。这当然是张冠李戴,但也事出有因。《宜兴荆溪县新志》卷末有定讹之文指明原因。文章说:“竹山有二,皆宜兴境。一在太湖滨沙塘港口,一在古隔湖乡,亦名柯山,即今之柯山桥。”该文又指出,因为柯山又称竹山,沙塘港又有个竹山,人们就把云阳竹山上的蒋默墓说成在沙塘竹山上了。至于今,仍有文章持此观点,并且,他们把云阳侯所领有的封地也搬了家。例如,宜 闵先生曾撰文说:“蒋默,字秀芳,封为云阳侯,封地在今宜兴周铁、芳桥一带,官至谏议大夫,卒后葬在宜兴竺山。”(3)封地既指周铁一带,所云竺山,当然是指沙塘竹山了。
  1990年版《宜兴县志》的政区图中,有一个地名叫云阳,位置是和桥西南的南新乡辖区内的北侧,一条长河(烧香港)的南岸。笔者以为,若能深入调研,或许可以证实那地即为汉代云阳地区。
  《蒋氏家乘》尊蒋捷为始迁祖,属蒋默湖东支,蒋默为四十八世,蒋捷为九十六世。
  康熙年间蒋氏后裔阳羡词派蒋景祁为《荆溪词初集》撰写的序文中提到蒋捷:“竹山先生恬淡寡营,居隔湖之滨,日以吟咏自乐。”(4)文中的“恬淡寡营”、“吟咏自乐”,分明是隐逸之士的风度。可见蒋捷在宋亡后有一段时间是隐居在隔湖之滨的,之后,他搬了家。
  《蒋氏家乘》说:宜兴蒋氏“至竹山以德佑进士由义兴(今宜兴)徙晋陵(今武进)之前馀,是为我邑蒋氏之始。”今将该谱所载的蒋捷身世情况缕述如下:
  蒋捷的祖父是蒋亿(第九十四世),生二子:蒋惟晃、蒋惟晓。
  蒋捷的父亲是蒋惟晃(第九十五世),生三子。
  蒋捷:“九十六世捷,字胜欲,号竹山。治《易经》。宋恭宗德佑丙子(1276)进士。元初自了(读“呕”)亭迁居晋陵,遁迹不仕。元大德六年(1302)宪使臧梦解、陆厚(读“厚”)交章荐之,卒不就。隐居著述,一以义理为主。其《小学详断》,发明旨趣尤多,学者咸称为竹山先生。生卒失传,葬傅村前馀永思墓。配晋陵学士佘安裕公女名素玉。生三子:献明、伟明、陟明。”
  “九十七世献明,字馀睿。与弟伟明并举茂异。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随父迁居晋陵西乡分迁傅村之南地名前馀,号前馀先生。配氏。生一子:文。”
  “(九十七世)伟明,字馀智。与兄并举茂异。成宗元贞二年,随父徙居晋陵西乡分迁傅村之北地名后馀,号后馀先生。”
  “(九十七世)陡明。徙居延政乡地名堰下(后改蒋渡,即今蒋沙滩)。配 氏,生一子:伯玉。”
  献明之子:“(九十八世)文,字章甫,号养奎,绳祖志,不仕元,至明洪武革命,遂以老隐。配傅氏,生二子:舰、盘。
  卷之二还刊有祖先像及像赞。蒋捷的赞辞是:“前馀晦迹,荐札留名。不事二主,永矢一贞。竹方节劲,山高风情。仰(5)兹遗像,卓哉如生。”赞辞概括了蒋捷一生的思想精粹。
  卷十二“传”这一章有一篇《宋进士捷公传》。全文抄录如下:“公字胜欲,徙居武进,宋德佑二年(1276)进士。元初遁迹不仕。大德间,宪使臧梦解、陆厚交章荐其才,卒不就,不臣二主。盖天植其操云:公受业于陈肖梅,肖梅尝从良贵公游,得伊洛之传,其渊源有自,故所学纯正,平生著述,一以义理为主。时游戏作小词,亦清丽胜人。而《小学详断》,发明尤多。尝于(6)植干竹,取虚心坚节之意,后成竹山,学者因称为竹山先生。”
  “古迹”这一章,载前馀的古迹,有:
  一、竹山。“竹山在武进西乡,地名前馀。宋竹山公讳捷居此。手植干竹,取虚心坚节之意,故称竹山先生。”
  二、墓地。在傅村前馀的永思墓。这是蒋捷及其后人的墓地。
  三、家祠。“竹山先生祠,在武进县西乡前馀,明洪武间建。首祀胜欲公讳捷。昭穆以馀睿公献明、馀智公伟明配享。”
  此外,笔者又从《晋陵蒋氏家谱》卷八中发现“竹山公,遗墨”。计有:碑记一首(《常州路通判袁公治行碑记》)、诗两首(《竹山东坡田》、《铜官山》)诗馀(即词)八首。《竹山东坡田》不多见,八首词也载《竹山词》中。
  蒋捷曾在宜兴、武进、无锡三个县的四个竹山生活过。这在文人骚客中是少有的雅事。在成书于蒋捷中进士前后的《咸淳毗陵志》中已载沙塘、南泉两地之竹山。可见竹山之名不是蒋捷自己取的,更不是后人 纪念蒋捷而取的。竹中空而节坚,蒋捷取以喻人之虚心纳物、砥砺节操。他爱竹,更喜在以竹命名的山上种竹。名实相符,含义深远,更见他品格之高雅。云阳竹山是蒋捷的出生地和成长地,前馀竹山是他的迁居地和定居地,自然也是隐居地。这是无可争议的史实。而他在南泉和沙塘竹山的生活,史籍语焉不详,有时甚至朴朔迷离,真相难辨。连同他的生卒失传之迷、中进士年份之迷,成了他留给人们的几个悬念。
  无锡南方泉(一称南泉)竹山在太湖之滨,旧属开化乡,今隶南泉镇。康熙时王抱承修纂的《开化乡志》。较详细地记载了竹山和蒋捷。王抱承没有把蒋捷看成山居遁世的“隐逸”,也没有看成是“流寓”的外来户,而是把他列入“儒林”,分明看成是祖籍宜兴(“本阳羡人”)而定居竹山(家竹山)的无锡南泉的知识分子。
  该乡志记录一首明人邵宝游竹山的诗和八首明清诗人的和诗。末一首王抱承自己作的和诗提到蒋捷。该诗首联云:“胜欲先生首倡游,得名四百有余秋。”这表明蒋捷曾到过南泉,游览过此山。这九首诗都未见其提示蒋捷特有的亡国之痛和归隐之情。
  歌咏无锡地区山水美景、前贤名流的诗词很多,若能深入探索,或许可发现蒋捷新的活动。
  宜兴沙塘港(也称沙塘)竹山也在太湖之滨,旧属洞山乡,今隶周铁镇。
  “竹山”这个称呼,现今已改写为“竺山”。明朝史懋锦的《竹山》诗自注云:“竹山,一名竺山,以其似天竺也。或曰足山,山之奇在足云。”可见竹山与竺山、足山匀指同一座山。该诗首联说:“岿然足山当湖冲,上有古刹凌空蒙。”这古刹称做福善寺。明人已唤该寺为古刹,可见建寺之早。人们说蒋捷隐居竹山,就是说蒋捷隐居在竹山福善寺。根据下列资料笔者认为蒋捷曾经隐居于此。
  其一、根据《竹山词》中多首词的描述,可以推想,他曾经在这一带生活过。那首脍炙人口的“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的《虞美人·听雨》词,我们可以推想,就是福善寺这个”僧庐“的雨声,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而吟咏成的。
  其二、寺里现今珍藏一个陶质的缸,唤做镜水如意凤缸,高约八十公分,直径约一百公分。据传是蒋捷居此时带来用以盛水的缸。内壁会长青苔,即使盛放混浊之水,也能澄清明净。蒋捷送给寺里,寺僧称为仙水缸。一度散落民间,今已回归寺里。若能经过鉴定考证而予肯定,当是镇寺之宝。
  其三、福善寺饱经沧桑,初毁于1937年侵华日机之轰炸,继毁于六十年代开始的挖山采石。历次修建时所立之碑石也散失民间。此次复建这净土宗的寺院后,又收集到部分碑石碎片。若能拼排复原,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其四、笔者从宜兴芳桥后村《周氏宗谱》的序文中读到一段文字,是蒋捷的自叙:“邑先辈蒋捷隐居竹山,尝题简惠公谱牒曰:‘予摈处湖滨与公同壤。公有孙祖儒者,好文墨,工于词。时相过从,同抱黍离之悲。’盖竹山、阳山,俱滨震泽(7),相距数里许,故云同壤。(8)
  简惠公是周葵(1098—1174),宋徽宗宣和年间进士。为官直言敢谏,于民有善政。周葵卒后百年,蒋捷中了进士。“槟”,抛弃,此句有离开之意。蒋捷不臣二主,故离开故土,来到异地沙塘竹山,以便隐姓埋名,了此一生。但若有处境相同、志趣相合者,亦愿引为知已,与之往来。这就把周葵引为同乡,在其谱牒上作序吟咏,并与其孙诗文为友,共抒黍离之悲。
  这段文字充分表明,蒋捷是在沙塘竹山上隐居过的。但人们对蒋捷的生活、行踪、发现得仍很少。若以与周氏的往来为线索,旁及各有关谱牒,或可有新的发现。
  蒋捷留给我们的另一个县念是生卒失传。
  蒋捷于1296年迁徙到武进前馀。《重修毗陵志》把他列入《人物·文学》这一章。看来,修纂先生一眼就看出蒋捷在理学研究、诗词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归入这章,表露了后人对他的怀念与尊敬之情。按理说,蒋捷身后是不会寂寞的。
  蒋捷卒后葬于永思墓,据世系表记载,自第九十六世蒋捷起到一百世为止的一百三十来年中,陆续有后人葬于此。这里和云阳竹山一样,也是聚族而葬的墓地。显然,蒋捷这个始迁祖是赢得合族的尊敬和拥戴的。他的身后是不会寂寞的。
  但是,事实并不如此,他身后竟寂寞得生卒失传,似乎后人都忘了这个先祖。这对于后之词坛及研究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人们不禁要问:蒋捷人生的最后一站是在那里度过的?是怎样度过的?
  有的谱牒或研究文章也提到他的生卒年份,或说享年六十岁(9)、六十五岁(10)、或说八十九岁(11)。诸家只举数字而没有论证,只能引发议论的混乱,于事无补
  笔者以为,蒋捷生卒失传之迷,应当从他自身心态和身后门庭来解析。
  蒋捷愤于亡国,又无力回天,遂致隐居。滨湖一舟,或南泉,或沙塘。植干竹以寄志,借诗词而抒情随遇而安,何计身后。怪不得前馀有永思墓,沙塘又见蒋捷坟,南泉又留竹山魂。哪真哪假?也可不必究实。留作谈助。让这位隐者增添些神秘而飘逸的色彩,让众多旅客尝一份湖滨竹山的“美餐”。
  再看他身后,“绳祖志,不仕元”终元朝一代当然门庭冷落,家业萧条,直到明初,才有家祠之建,欲光宗耀祖,家史有缺,徒唤奈何
  蒋捷何年考中进士?这也是一个悬念。诸家见解,约有以下几说:一、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二、德佑元年(1275),三、德佑二年(1276)。诸说纷纭,究系何年?苏州大学杨海明教授前几年曾于《中华文史论丛》发表《关于蒋捷的家世和事迹》一文,独持新论。他指出:“检《宜兴县志》卷七‘进士’项,蒋捷中‘德佑二年丙子龙泽榜’进士,又卷八隐逸传称他为‘宋德佑进士’,是为德佑说之本,然查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五《宋朝登科记总目》,宋代进士科末科为度宗咸淳十年,省元李大同,状元王龙泽。则知‘龙泽榜’应在咸淳十年。德佑二年三月,临安已被元人占领,以此知《全宋词》咸淳十年说之正确。”杨教授列举史料分析,去伪存真,当是确论。蒋捷中进士之年,应是1274年。
  综上所述,得知蒋捷祖籍宜兴,元初迁居武进,他在1274年中进士。如果那时是三十岁,在1296迁居武进时该是五十多岁。这二十来年的生活中的黄金时代是在隔湖的云阳竹山渡过的。在1302年荐他为官时,他已定居武进,大约是五十五岁了。
  他的一生是在国家危亡民生多艰的日子里度过的。他有志报国、无力回天,不羡“摇金宝辔,织翠华裾”的生活。径自过种菊陶潜、栽蔬杜甫的隐居生活。他不想给那个社会留下些什么。所幸的是他也有境遇相同、志趣相合的人共往来,或诗词、或题作,留下了生活的蛛丝马迹。我们若能耐心翻阅,广泛搜索,细心寻觅,定能进入更深层次,取得更多收获。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词作生涯

  蒋捷的词大多情调凄清。他没有正面地直接反映时代的巨变,而是采用“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女冠子》)的方式,于落寞愁苦中寄寓感伤故国的一片深情。如“飞莺纵有风吹转,奈旧家苑已成秋”(《高阳台》),“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知何处”(《贺新郎》),“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梅花引》)等,都包含着山河易色、无处容身的悲哀。《虞美人·听雨》通过听雨一事,概括了作者少年、壮年和晚年三个时期的不同感受,身世家国之感极为痛切,其中“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二句尤其悲壮苍凉。但他的词又不尽是低沉暗淡的情调,时而振起一笔,开扩意境,呈现清丽色彩。如《贺新郎·秋晓》本写“万里江南吹箫恨”,却于月影微黄的院落中点缀上青花、红枣,再推向白雁横天、楚山隐约的远景,使词中所表现的忧伤苦闷之情不致于过分沉抑。《一剪梅》写“舟过吴江”,其中“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句,也冲淡了伤逝怀归的悲凉气氛。所以周济称其“思力沈透处,可以起懦”(《宋四家词选》)。这当然与其词“炼字精深,调音谐”(《四库全书总目》)也是分不开的。对竹山词的评价,前人意见分歧很大。贬之者如冯煦,认为其“词旨鄙俚”“不可谓正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陈廷焯更认为在南宋词人中“竹山虽不论可也”(《白雨斋词话》)。那是用姜夔、张炎的词作为标准来衡量的,实属偏见。刘熙载的看法与此相反,他说:“蒋竹山词未极流动自然,然洗炼缜密,语多创获,其志视梅溪较贞,其思视梦窗较清。刘文房(刘长卿)为五言长城,竹山其亦长短句之长城欤。”(《艺概·词曲概》)称竹山为长短句之长城,固属过誉,但他从词品与词法两方面充分肯定了竹山词,还是颇有见地的。

  总之,竹山词思想内容较充实,写作方法和风格多样化,不失为南宋高手之一。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声声慢·秋声

: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菊花黄黄的开放在那深深的小巷,枫叶红红的映照着低矮的门窗,凄凉一片都是那秋天的声音。豆子开花的时候却来了下雨的声音,那中间还夹带着风声。稀稀疏疏一夜二十五点也就到了五更,高高的谯楼大门,却锁不住那些声音。老朋友离我那么远,请问是哪一个摇晃着玉佩发出了声音,原来是那屋檐底下的风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系着彩绸的号角发出的声音一直吹到月亮落下了却还在那里慢腾腾,渐渐地那军营里的人马才接连不断地骚动起来了,可是四周却又扬起了胡笳的声音。邻居的灯光闪烁着,灯前还有那女人为军人在石砧上捣衣的声音。谁知她一边捣衣一边咕咕叨叨地诉说着愁苦一直诉说到天明,碎碎琐琐咕咕哝哝的,就像那数不清的秋蝉哀鸣。她诉说得没完没了,还把一半分给那天空的大雁,让大雁代替她的怨声。

参考资料:

1、 马东瑶编著.古典诗词鉴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12:第304页2、 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12:第335页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qiáo)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yán)底铃声?
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双调,九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豆雨:即豆花雨。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丽谯门:魏武帝曹操曾筑楼名“丽谯”。谯门:指城上能望远的楼。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jiā)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 zhēn)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nóng)哝、多少蛩(qióng)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彩角:即画角。笳声:胡笳的声音,其声悲凉。砧声:砧杆声,即捣衣的声音。砧:捶物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参考资料:

1、 马东瑶编著.古典诗词鉴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12:第304页2、 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12:第335页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在词中,词人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三句领起全词。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凭窗谤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豆花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这里点出秋雨声杂风声率先而来。风雨凄凉,长夜难眠。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这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不锁”,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因为他是不想听到的。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这里直写“二十五点”,意在表明主人公尤感秋夜的漫漫难捱。风不仅送来了更声,又摇响了檐底的风铃。“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是误听,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把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月亮沉落,号角声起。军营中人马骚动。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他隐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来作官。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说,岂不是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吗?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擣练之声。邻家主妇一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这也不能使词人宽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四千里梦”岳飞这句词和词人心境相同,皆因满腹心事起。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借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罢了。“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巧妙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对远人的怀念分不开。收尾以雁声,反映了词人独特的构思。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94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虞美人·梳楼

: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垂下一丝丝杨柳,飘下一丝丝细雨。春天就在迷迷潆漾之处。我觉得梳妆楼太小了,藏不下我的许多忧愁。闲愁好几回同云飞去寻觅一只送我回乡的轻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上天怜我客中游子故乡遥远,借一株海棠花给我消遣。海棠花淋雨后更红艳,好像有意靠近绿栏杆。可我刚刚卷起红帘子,偏偏又碰上晚来风寒。

参考资料:

1、 毕桂发.毛泽东批阅古典诗词曲赋全编: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14032、 郑竹青,周双利.中华诗词经典:学习出版社,2011:3027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míng)(méng)处。楼儿忒(tè)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mì)归舟。
虞美人: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梳楼:指女子梳妆楼,即闺楼。丝丝: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喻指丝丝愁绪。溟濛:指黑暗模糊,泛指春雨弥漫。忒:太,过甚。藏:隐忍、按捺已久。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qiǎn)。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客子:指思妇远在异乡的丈夫。乡关:家乡。消遣:消解、排遣愁闷。阑干:本指栏杆,这里是借指海棠花红绿相映、纵横交错。

参考资料:

1、 毕桂发.毛泽东批阅古典诗词曲赋全编: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14032、 郑竹青,周双利.中华诗词经典:学习出版社,2011:3027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他乡凄迷心境的词。蒋捷这首词,字字锤炼,用句精巧,但也平淡,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

  下面转入伤怀的心理描写:“楼儿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几度”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然而幻想只能是暂时的避难所,只能徒增忧愁。

  急切盼归却不成之后,词人只好“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天怜”,点明题旨,把客愁乡思表现得更加突出。但“天”怜则怜矣,只能“借与花消遣”。“借”指客居他乡,花非我有,也只能“借”之而已!一“怜”一“借”中,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孑然之苦,愁苦难消的复杂心理活动。

  “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又晚风寒。”承“花消遣”而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竞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貌似红绿眼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含了凄凉之意。何况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呢。

  这是一首词景交融的佳作。起笔点染景物,写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词中匠心独运,写“愁”多,用“楼”小作衬托。写哀愁,用海棠反衬。恰如王夫之所说,这里是用“乐景写哀”,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仍平淡之本色,是其艺术之最大特色。

  然而,本词的主人公看成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女主人公形象更说得通!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 第2277-2278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昭君怨·担子挑春虽小

:
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
帘外一声声叫,帘里鸦鬟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

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
担子虽小却挑着无限风光,白白红红的花朵,每样花都很好。卖花人每日穿街过巷,巷东家、巷西家四处吆喝。

帘外一声声叫,帘里鸦鬟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
帘外一声声高叫,帘内丫鬟进去禀报。询问着女主人:买梅花还是买桃花好?

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
昭君怨:本调四十字,前后阕相同。第一、二、三句,正与﹝如梦令﹞句法相同;惟﹝如梦令﹞第三句不用韵,此则换用平韵。第四句三字,即协平韵,句法为仄平平,不可移易。

帘外一声声叫,帘里鸦鬟(huán)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
鸦鬟:丫环。

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
帘外一声声叫,帘里鸦鬟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

  上片以“担子挑春虽小“起笔,花担虽小.怕挑起的却是整个春天。接下来笔锋一转.不写春天.而把目光投向担子里的花儿,那白白红红的花就是春天的象征。第二句“卖过巷东家,巷西家”以不免重复的方式写出了卖花人走街串巷的情形,通过文字,我们仿佛听到了卖花人那熟悉而又悠长的叫卖声在曲折而深幽的老巷里回荡。

  下片紧接着写这叫卖声穿帘入户’被帘里的丫环听到,问道小姐"买梅花?买桃花?”

  在春雨过后的早提,俏丽的小丫环倚在窗边等待着这卖花的一声声吆喝。此刻地正迫不及待的回报着主人:卖花的已在门外了。她们等的岂只是那些花,俨然是春天的到来。最后以"买梅花?买桃花?"这样一个菏单的问句收尾.既让我们再次回咏起担花郎担子中的白白红红的花,又让我们不禁去猜想,主人家到底是想要悔花还是桃花呢?没等揭晓答案.整首词就戛然而止了,留下一丝回味。

  整首词作并不长,却为我们描绘 了一个鲜活的情景剧:在一个春雨后的早晨,卖花郎挑着红红白白的一担花,就象挑起了按个春天一样.走街串巷。他悠长的叫卖声在深幽的空巷中起伏。然后镜头一转,一个俏丽活泼的丫环出现了,她迫不及待的问主人要梅花还是要桃花?还没等主人回答.幕布便拉上了。这其中有人物、有声音、有色彩、有对话,让人过目难忘。此外,全词最大的特色在于以平实的生活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生活中最常见、最生动、最真实的一幕,因而显得明具一格。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

: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人影映上窗纱,原来是:有人来摘花。折花,让他随便折吧!不要管——她摘了花去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告诉她:屋檐边那一枝,是最好的花,折的时候,折高一点;戴的时候,要在鬓边斜插。

参考资料:

1、 包杰 .《宋词意译新探》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8 :154 .2、 李英健,李克 .《婉约词》(插图本)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2008 :249 .3、 俞朝刚,周航 .《全宋词精华:注释·解说·集评(五)》 .沈阳 :辽宁古籍出版社 ,1995 :262-263 .4、 徐培均 .《唐宋词吟诵》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 :262 .5、 李振国 .《宋词译评》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500 .6、 杨恩成 .《宋词观止》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541 .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人影窗纱:倒装句,谓纱窗映现出一个人影。影,这里活用作动词,映照影子的意思。从:听随,听任。向:到。

(yán)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bìn)边斜。
檐牙:屋檐上翘起如牙的建筑物。鬓边斜:斜插在两鬓。

参考资料:

1、 包杰 .《宋词意译新探》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8 :154 .2、 李英健,李克 .《婉约词》(插图本)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2008 :249 .3、 俞朝刚,周航 .《全宋词精华:注释·解说·集评(五)》 .沈阳 :辽宁古籍出版社 ,1995 :262-263 .4、 徐培均 .《唐宋词吟诵》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 :262 .5、 李振国 .《宋词译评》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500 .6、 杨恩成 .《宋词观止》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541 .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从词意看,这首词的主人公应是一位妇女。起句“人影窗纱”,点明她看见窗纱上映出人影。“是谁来折花?”她心里想,这是谁来折花呢?她没有怀疑这人会来干别的,首先想到的是来折花,则她爱花之心切,便可想而知。既然爱花,尤其爱自家的花,当然要护花而不愿让人攀折。但她转而又想,虽然不知来折花的是谁,可既来折花,想必也爱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那就“折则从他折去”吧。况且“知折去、向谁家?”如果送到爱花、惜花的人家,岂不是花得其所、花得其人了吗。上片,写发觉折花人时的思想活动。

  下片承前,写交代折花人折、插的具体方法。这时,女主人干脆发话了:“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她告诉折花人,靠近屋檐边的花枝最好,折时要把手伸得高些。从这番话中可知,女主人对家中的花枝多么熟悉;生怕别的花枝被损害,又是多么怜爱。及至折花人折完花即将离去时,女主人还向折花人说道:“须插向,鬓边斜。”言这些好花最适合美人插戴,“花面交相映”,方能相得益彰。只是戴的时候,要斜着插在鬓边,才更显得别有风韵。女主人交代别人如此插法,则表明她自己必然是这样插惯了的,是非常欣赏这种插法的。

  这首词反映了妇女爱花、爱美的思想和表现,写得极有层次:从“见影”到“猜想”,到“发言”;女主人和折花人由对立(一防一折)到统一(女主人同意折花人折花,并告诉他什么地方花好,怎样来折,怎样去插)。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首短词中先后用了7个“折”字。其实,这是词人有意这样安排的。在中国诗歌领域的创作中,运用“重复”这一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复沓美,是屡见不鲜的。单以词而论,如王观的《卜算子》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便是明证,四句中便用了三个“春”字。

  这是一首极有韵味的小令。词人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的描述,反映了他的近乎童心的情趣。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下片云:“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中闲看。”两首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有颇异其趣的一面:都表现了作者某种童心未泯、热爱生活的情趣,但一是单纯的旁观者,一是积极的参与者,就富有人情味一端而言,此词更能贴近生活,因而更能引人入胜。通首皆用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更使作品写得异乎寻常的生动活泼。

参考资料:

1、 毕桂发 .《毛泽东评点历代名家词赏析》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889-890 .2、 常国武 .《新选宋词三百首》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523-524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

: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枫树林红透了,晚烟青青,天天面对安居水乡汀洲的鸥鸟,到处充满流亡飘泊的愁情。我天性爱竹,二十年来无家无地种竹,还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春风还未吹尽,秋风已到,年纪大了,一切尘缘我都看轻。我只把平生的经历闲吟闲水,谱成船夫、渔人的歌声。

参考资料:

1、 萧枫选编.唐诗宋词全集 第16卷:西安出版社,2000年07月第1版:第366页2、 郑竹青,周双利主编.中华诗词经典 第四卷:学习出版社,2011.01:第3030页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ōu)(tīng)。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少年游:词牌名,又名《玉蜡梅枝》、《小阑干》等,双调五十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鸥汀:鸡鹭栖息的沙洲。汀:水中或水边的小块平地。犹借竹为名:蒋捷号竹山,系取于家乡竹山之名。无家种竹云云,言其归家不得、身无安居处。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zhào)歌声。
棹歌:渔歌,船夫之歌。棹:摇船的用具,代指船。

参考资料:

1、 萧枫选编.唐诗宋词全集 第16卷:西安出版社,2000年07月第1版:第366页2、 郑竹青,周双利主编.中华诗词经典 第四卷:学习出版社,2011.01:第3030页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思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蒋捷的这首词是和其《虞美人·听雨》一样,是其对己身世和生平的自叙性文字。这首词在表达了更为婉约些。它用一种闲适、淡漠的表面,以潇洒而轻逸的笔调写出内心的隐痛蒋捷世属宜兴望族。

  全词以写景起调。“枫林红透晚烟青”,枫叶深红,是经霜长久,“透”了即要落地。“烟青”在“晚”:这恰如一个饱经折磨身乏神疲,凄恻迟暮的老人。接着抒发愁思:“客思满鸥汀”,“客思”是客居江湖的亡国飘泊之愁:“鸥汀”,表示水乡,愁对闲暇栖息的鸥鸟和平静空阔的沙汀,一“思”便即景见情。

  “二十年来,思家种竹,犹借竹为名。”“二十年”,应是亡国后的二十多年。他想“种竹”,因为竹节是被当作保持高节与虚心的象征的。种竹,实为寄托亡国遗民的心事。“种竹”而“思家”,是因国破家亡。如果还不想改变自己的好尚,而只能“借竹为名”。在词人故乡宜兴有竹山,在县东北六十里的太湖之滨,作者曾隐居于此,故号竹山。

  转笔写时间之易逝。“春风未了秋风到”,季节迅速地变换,其余是一片空虚。“老去万缘轻”,意同《虞美人·听雨》的“悲欢离合总思情”,词人表示这种淡漠、麻木的感情,是包含了失去少年欢乐和豪情壮志的悲哀。实际上他是用冷漠、麻木来表示对黑暗现实的蔑视的。

  “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以颓唐、闲散、放浪的形态自污,以山水、渔樵为知音,作逍遥游,“闲吟闲咏”,让舟子、渔人,去作“棹歌”歌唱了。“闲淡”是被迫养成的:“思闷”、“思愁”恰是愁闷大到思可收拾的地步。

  蒋捷世属宜兴望族,加上少年即中科第,使他从骨子养成一种名士风流的气概。但朝代的更换,使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词只好在吟花赏月表示出对往昔盛事的眷念之情。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8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