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马

调笑令·胡马

: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胡马啊,胡马,被远远地放牧在荒凉的燕支山下。四蹄刨沙刨雪独自奔跑嘶鸥,东望西望茫茫一片迷了来路。迷路啊,迷路,萎萎边草无穷无尽霭霭暮色笼罩着山头。

参考资料:

1、 林焕文.《词学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463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3-143、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44、 蒋哲伦.《千古佳词》.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85、 郭彦全.《历代词今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páo)沙跑雪独嘶(sī),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笑令:词牌名。词调名盖本唐曲。此调为单调,八句,三十二字。第四、五句押平声韵,其余各句均押仄声韵。其中第二句叠用第一句,第七句叠用第六句,第六句颠倒第五句末二字而成。胡马:中国西北地区所产的马。古代马匹在交通运输和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而良马往往受人青睐,而西北地区所产的马素以优良著称,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曾从西域引进过大批良马。所以写骏马而云“胡马”,是为了显示其品种的优良。燕支山:即焉支山,在甘肃山丹县东。位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山下是水草丰美的牧场。“焉支”通作“燕支”、“胭脂”,本植物名,亦叫红蓝,花汁可做成红的颜料。跑:指兽蹄刨地。边草:边地的野草。

参考资料:

1、 林焕文.《词学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463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3-143、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44、 蒋哲伦.《千古佳词》.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85、 郭彦全.《历代词今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抒发一种迷茫人生,归宿何处的感情。词中先写放牧地点,次写迷路神态,再写草原景色,把迷路的骏马放在广阔昏暗的背景中。“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两句,刻划了迷路的骏马那种焦躁、彷徨的神态,着墨无多,却生动逼真;“远放燕支山下”、“边草无穷日暮”两句,显示了草原的寥廓、旷远,笔力浑朴苍茫。此词赋物工致,气象开阔,笔意回环,清新而简练。

  词以二言叠语起首。词的前三句写成群的骏马放牧于燕支山下的大草原上,绵延的群山、无边的草原、奔腾的骏马,构成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气势壮观,境界阔大。

  第四、第五句具体写马,但不是写成群的骏马,而是选取了其中一匹失群迷途的马加以描写。这匹骏马因为跑失了群,此时正独自不安地用马蹄刨着沙土和残雪,并不时地昂首嘶鸣,东张西望地傍徨着,不知该往哪里去。“跑”读作“刨”,用足刨地之意,这两句词将骏马迷路后的神情姿态刻画得十分传神,短短十二个字便将它的焦灼不安和急切烦燥惟妙惟肖地勾勒了出来。同时,通过对迷路骏马的描绘,还将塞外草原的空旷阒寂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六、第七两句又是二言叠语,“迷路”是第五句句末“路迷”二字的倒转,这是《调笑令》的定格,此调又名《转应曲》,即由此而来。在连着两个“迷路”之后,接着是词的结束句:“边草无穷日暮”,既点出了时间,又进一步渲染了空间的旷远,补足了骏马迷路时的环境。夕阳西下,斜晖映照着边草,边草无穷无尽地向四外延伸开去,一眼望不到尽头。这最后一句语淡意远,堪称点睛之笔,在前面绘就的雄伟壮丽的草原图景上又抹上了一层苍凉迷离的色彩。远山、沙雪、边草、斜阳,其间又回荡着骏马的嘶鸣,苍莽壮阔而又略带悲凉,整首词意境浑厚高远,语言简炼淡雅。

  词名义上是写马,并展现了草原风光,但同时也透露了边塞自然环境的严酷和人在这种环境下的迷悯孤独心境。汉代名将李广就是在与匈奴作战时因迷失了道路而获罪自杀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词中描写骏马迷路时焦燥不安的情形也多少反映了征戌边塞的将士在塞外常有的孤寂忧虑的心情。

  纵观来看,词的开始“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表现对边塞失防、胡人入侵的惊讶。接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写失群胡马焦躁不安、迷茫困惑、挣扎无果的神情,形神兼备,是不可多得的名句。“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既从马之望中写边塞晚景,又含象征意象于其中。使情、景融合无痕,使这首小词不仅是生动传神的特写,而且有深含的意境。

  但深含的意象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曹锡彤认为:“此笑北胡难灭之词。”有人认为:“言胡马东西驰突,终至边草路速,犹世人营扰一生,其归宿究在何处”(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如果写在晚年韦应物解职之后,俞说可以讲通;而韦一生积极用世,热爱人民、热爱朝廷和祖国疆土,那么联系开头“远放燕支山下”,笑北胡乘隙入侵。咏大国辽阔边境难犯是可以讲通的。“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艺术上传神的描写与蕴含的意象构成耐人咀嚼寻味的意境,是深可玩味的。

  和韦应物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戴叔伦也有《调笑令》词一首,写的是边塞老兵的愁绝心理,在对边塞风光的描写方面与韦应物此词有某些相似之处,然而戴词明确抒写征人的愁苦心理,意境悲苦低沉,韦词则从一个侧面暗示了边塞的严酷,悲凉中不失雄浑,这在早期涉及边塞的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参考资料:

1、 陆国斌,钟振振.《历代小令词精华》.长沙:岳麓书社,1993:17-1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老马

:
卧来扶不起,唯向主人嘶。
惆怅东郊道,秋来雨作泥。

卧来扶不起,唯向主人嘶。
老马卧下后就不能站起来了,只能向主人发出一声声的嘶叫。

惆怅东郊道,秋来雨作泥。
最让它惆怅的是东郊的道路,下过秋雨后都变成了稀泥。

卧来扶不起,唯向主人嘶(sī)
唯:只有。嘶:马叫。

惆怅东郊道,秋来雨作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卫节度赤骠马歌

:
君家赤骠画不得,一团旋风桃花色。
红缨紫鞚珊瑚鞭,玉鞍锦鞯黄金勒。
请君鞁出看君骑,尾长窣地如红丝。
自矜诸马皆不及,却忆百金新买时。
香街紫陌凤城内,满城见者谁不爱。
扬鞭骤急白汗流,弄影行骄碧蹄碎。
紫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鬉高。
枥上看时独意气,众中牵出偏雄豪。
骑将猎向南山口,城南孤兔不复有。
草头一点疾如飞,却使苍鹰翻向后。
忆昨看君朝未央,鸣珂拥盖满路香。
始知边将真富贵,可怜人马相辉光。
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
待君东去扫胡尘,为君一日行千里。

君家赤骠画不得,一团旋风桃花色。
君家赤骠骏马难以描摹,好似一团旋风桃花之色;

红缨紫鞚珊瑚鞭,玉鞍锦鞯黄金勒。
红缨穗紫缰绳珊瑚马鞭,玉马鞍锦鞍垫黄金马勒。

请君鞁出看君骑,尾长窣地如红丝。
请君备马牵出上马一试,马尾甩过地面有如红丝,

自矜诸马皆不及,却忆百金新买时。
诸马难以相比令人自豪,却忆百两黄金买马之时。

香街紫陌凤城内,满城见者谁不爱。
穿过京城之内大街小巷,全城看马之人谁不赞赏?

扬鞭骤急白汗流,弄影行骄碧蹄碎。
时而扬蹄飞奔汗流满身,时而姿影缓缓志气扬扬。

紫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鬉高。
胡家少年马夫手拿剪刀,天亮修剪马鬃束得高高;

枥上看时独意气,众中牵出偏雄豪。
拴在槽头已是气概不凡,牵出马群更觉身姿雄豪。

骑将猎向南山口,城南孤兔不复有。
跨上骏马出猎终南山口,追得城南狐兔全都没有;

草头一点疾如飞,却使苍鹰翻向后。
马蹄点过草梢迅疾如飞,使那空中苍鹰反而落后。

忆昨看君朝未央,鸣珂拥盖满路香。
当日看您前来朝拜皇宫,前呼后拥满路赞美之声;

始知边将真富贵,可怜人马相辉光。
身为边镇大将多么富贵,人马互相辉映多么威风。

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
男儿应当如此才称心意,骏马阵阵长呜北风吹起;

待君东去扫胡尘,为君一日行千里。
待您东去扫平战乱之日,骏马为您一日驰骋千里!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44-145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89-294

君家赤骠画不得,一团旋风桃花色。
君:指卫节度。旋风:形容骏马动作迅捷,行动如风。桃花色:因红中带白,行动起来,混同一片,故称桃花色。

红缨紫鞚(kòng)珊瑚鞭,玉鞍锦鞯(jiān)黄金勒。
鞚:带嚼口的马笼头,与下文“勒”同。珊瑚鞭:珊瑚制的鞭子。玉鞍锦鞯:指华丽的马具。鞯,衬马鞍的垫子。

请君鞁(bèi)出看君骑,尾长窣(sū)地如红丝。
鞁:配备马具。窣:这里是甩动之意。

自矜诸马皆不及,却忆百金新买时。
自矜:自豪。百金:百两黄金,说价高。

香街紫陌凤城内,满城见者谁不爱。
香街:长安街名,泛指长安街道。紫陌:过去称京城中的道路。凤城:古时对京城的称呼。

扬鞭骤急白汗流,弄影行骄碧蹄碎。
白汗:非中医之证名,而是指普通的汗。弄影:舞动姿影。骄:马健壮的样子。碧蹄:形容马蹄坚美如育石。碎:碎步。

紫髯(rán)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鬉(zōng)高。
紫髯:绛紫色胡须。胡雏:胡儿。这里指马夫。三鬉:把马鬃修剪成三瓣的样式。

(lì)上看时独意气,众中牵出偏雄豪。
枥:马槽。独意气:气概独特。

骑将猎向南山口,城南孤兔不复有。
南山口:似指终南山口。

草头一点疾如飞,却使苍鹰翻向后。
草头:草梢。点:形容马蹄轻捷,只像点过一样。翻:反而。

忆昨看君朝未央,鸣珂(kē)拥盖满路香。
朝:朝拜。末央:汉代宫殿名,这里借指唐宫。鸣珂:马勒上的装饰叮叮作响。珂,玉石。这里指马勒上的装饰品。盖:古时高级官员出行时车马上的遮蔽物,类似伞形。满路香:说满路好名声,即路人交口称誉。

始知边将真富贵,可怜人马相辉光。
边将:边防将官。卫节度曾为安西一带做边将,故称。

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

待君东去扫胡尘,为君一日行千里。
胡尘:胡马奔跑所扬起的尘土。这里指安史乱军。当时安史乱军还盘踞东都洛阳,故诗中说东去。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44-145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89-294
君家赤骠画不得,一团旋风桃花色。
红缨紫鞚珊瑚鞭,玉鞍锦鞯黄金勒。
请君鞁出看君骑,尾长窣地如红丝。
自矜诸马皆不及,却忆百金新买时。
香街紫陌凤城内,满城见者谁不爱。
扬鞭骤急白汗流,弄影行骄碧蹄碎。
紫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鬉高。
枥上看时独意气,众中牵出偏雄豪。
骑将猎向南山口,城南孤兔不复有。
草头一点疾如飞,却使苍鹰翻向后。
忆昨看君朝未央,鸣珂拥盖满路香。
始知边将真富贵,可怜人马相辉光。
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
待君东去扫胡尘,为君一日行千里。

  诗的开头从赤骠马的神骏落笔。首句用画家难以描绘来虚写一笔,次句用一新奇的比喻来写马的形象:好似一片桃花色的旋风在回旋。“旋风”与“桃花色”构成难以捕捉的形象,从而落实了“画不得”。这是动的描写。三、四两句用名贵的装饰来进一步衬托马的神骏,全用颜色搭配,写得色彩摈纷。这是静的描写;诗的次四句从试骑的方面写马。“尾长”一句从马本身形象写,“自矜”和“百金”两句则分别从骑者的心理和价格的高贵两方面写,都突出了马的不同寻常。“新买时”一句自然引出下文。

  以下四句写“新买时”的情景。“香街紫陌凤城内,满城见者谁不爱”,这两句用京城人们的反映对马作侧面烘托。“扬鞭骤急白流汗,弄影行骄碧蹄碎”,这两句则从疾驰和缓行两方面对马作直接描绘。这四句写得很有概括力而又十分形象;京城里的人们仿佛看到:新买的赤骠马穿过京城大街小巷,一会儿扬蹄疾驰,一会儿摇尾缓行,路旁人们无不喧喷称赞。作品就用这种环境把马的神骏突显出来。接着四句又从精心修饰喂养的角度,与众马比较写赤骠马。“独意气”,“偏雄豪”,从马的神态方面写出它的不凡气概。“骑将猎向南山口”以下四句选取了一个特定的射猪场面,以迅疾的狐免,矫健的苍鹰与赤骠马比较,来突出“疾如飞”的赤骠马奔跑的迅捷,“草头一点”,把马的姿态写得轻快而又飘逸。

  以上对赤骠马作了尽情描绘,以下八句则转而写卫节度。开始三句对卫节度的富贵加以赞颂,第四句又归结到马上,但不单写马,而是将人与马合起来写:人以马而增辉,马以人而生光,赞扬赤骠马而及于卫节度。诗的最后四切仍将人与马并写,男儿称意,马儿神骏,人马均属不凡。结尾两句则以卫节度和赤骠马双扇作结,扣应题意,预言卫节度将获取更大战功。

  这首诗采用铺叙的写法从各个方面极写赤骠马的神骏,其中运用大量比喻和衬托,把骏马写得如在目前;最后赞扬骏马而及马的主人,手法高明。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44-145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89-29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马说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马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马者)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年8月 :121-123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而:表转折。可是,但是。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 。虽:即使。名:名贵的。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出名。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马者)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食马者:食,通“饲”,喂。其:指千里马,代词。是:这样,指示代词。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能:本领。足:足够。才 :才能。美: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之:食,通“饲”,喂。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尽:竭尽,发挥出。鸣:马嘶。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执:拿。策:马鞭。临:面对。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难道,表反问语气。其:大概,表推测语气。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知:懂得,了解,认识。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年8月 :121-123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马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年8月 :121-123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清平乐·平原放马

:
辔摇衔铁。蹴踏平原雪。勇趁军声曾汗血。闲过升平时节。
茸茸春草天涯。涓涓野水晴沙。多少骅骝老去,至今犹困盐车。

(pèi)摇衔(xián)铁。蹴(cù)踏平原雪。勇趁军声曾汗血。闲过升平时节。
辔:缰绳。衔铁:俗称马嚼子。蹴:踢、踩。趁:追逐,奔驰之意。血:古代良马名。传说日行千里,流汗如血。

(róng)茸春草天涯。涓涓野水晴沙。多少骅(huá)(liú)老去,至今犹困盐车。
涓涓:流水声。 野水:野外小河的流水。晴沙:天气晴朗,河水清澈,阳光照耀,连水底的沙都可看见。骅骝:名马,千里马。

辔摇衔铁。蹴踏平原雪。勇趁军声曾汗血。闲过升平时节。
茸茸春草天涯。涓涓野水晴沙。多少骅骝老去,至今犹困盐车。

  这首《清平乐》,写的是作者看到在平原上放牧过去的战马所引起的感慨。

  上片主要写马。“辔摇衔铁”两句,描写一匹戴着笼头的马,在主人的驾驭之下,奔走在残留着冬雪的辽阔平原上。“辔[pèi]”是马缰绳,“衔铁”,马嚼子,即横放在马嘴里两端连着缰绳的小铁链。“蹴[cù]”是踢、踏的意思。“摇”字和“蹴踏”两字,把马的动态写得很传神。“勇趁军声曾汗血,闲过升平时节”,“趁”在这里是追逐的意思,“军声”指战斗时的鼓角声、呐喊声之类。“汗血”古代良马名,据说能日行千里,流的汗呈鲜红色,就象血一样。这匹战马曾经是听到战斗号令就勇猛地冲杀、为国家立过功劳的,现在它却闲着过太平日子!这里有点讽刺意味,因为南宋王朝始终处于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下,所谓“升平”,不过是昏庸的统治者制造的假象罢了。久经沙场的战马渴望投入战斗,就象有才能的人渴望为国家出力一样,可是当权者却根本不顾国家危亡,一味粉饰太平。作者就通过战马被闲置来含蓄地表露了这种思想。

  下片进一步用比喻手法揭示朝廷用人不当。“茸茸春草”两句是写春天田野的景象:春天里,到处长满了花草,涓涓的小溪流水声,也听得分外真切;在阳光的照耀下,连溪底的沙石都看得清清楚楚。“茸茸[róng]”,形容春草柔嫩的样子。“天涯”,天边,这里形容春草遍地。“涓涓[juān]”,形容流水声。“野水”,野外小溪里的流水。“晴沙”,指太阳照在小溪里,水流清澈,能够看见水底的沙石。冬去春来,时间在流逝。那些令人关切的骏马景况怎么样了呢?“多少骅骝老去,至今犹困盐车”,是说:不少千里马渐渐老去,却仍然不让它们发挥所长,偏要把它们死死束缚在盐车上。显然,这是对南宋当局浪费人才的抨击。“骅骝[huáliú]”,骏马名,指千里马。“盐车”,运盐的车子。拉盐车是一种粗笨的活,用千里马去拉盐车,比喻大材小用。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评论时政,但言下之意是十分清楚的。在“骅骝”拉“盐车”的尖锐对照中,“骅骝老去”,“犹困盐车”,不是寄寓着作者的无限感慨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

: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这匹马不像是人间的凡马,似乎是天上的房星下凡。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它看上去瘦骨磷峋,可你如果上前去敲一敲它的瘦骨,好像还能听见铮铮的铜声。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首句开门见山,直言本意,肯定并且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是一匹非同寻常的好马。起句平直,实在没有多少诗味。

  次句“房星本是星”,乍看起来像是重复第一句的意思。“房星”指马,句谓房星原是天上的星宿,也就是说这匹马本不是尘世间的凡物。如果这句的含义仅限于此,与首句几乎一模一样,那就犯了重沓的毛病。诗只四句,首句平平,次句又作了一次重复,那么这首诗就有一半索然无味,没有价值。但如细细咀嚼,便会发现第二句别有新意,只是意在言外,比较隐晦曲折。《晋书·天文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它把“房星”和“王者”直接联系起来,就是说马的处境如何与王者的明暗、国家的治乱息息相关。既然马的素质好遭遇不好,那么,王者不明,政事不理的状况就不言可喻了。这是一种“渗透法”,通过曲折引申,使它所表达的实际意义远远超过字面的含义。

  三、四句写马的形态和素质。如果说前二句主要是判断和推理,缺乏鲜明生动的形象,那么,后二句恰恰相反,它们绘声绘影,完全借助形象表情达意。李贺写诗,善于捕捉形象,“状难见之景如在目前”,这两句就是突出的例子。“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这匹马瘦骨嶙嶙,说明境遇不好。在常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匹筋疲力尽的凡马,只有真正爱马并且善于相马的人,才不把它当作凡马看待。“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尽管它境遇恶劣,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却仍然骨带铜声。“铜声”二字,读来浑厚凝重,有立体感。它所包含的意思也很丰富: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从而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使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素质”原很抽象,“声音”也比较难于捉摸,它们都是“虚”的东西。以虚写虚,而又要化虚为实,的确很不容易,而诗人只用了短短五个字就做到了,形象化技法之高妙,可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尤其可贵的是,诗歌通过写马,创造出物我两契的深远意境。诗人怀才不遇,景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他写马,不过是婉曲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16-101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马诗二十三首·其八

: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骏马赤兔没人用,只有吕布能乘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听说矮小果下马,蛮儿都可任驾驭。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lǚ)布骑。
赤兔:骏马名。吕布的坐骑。吕布:勇将名。字奉先,东汉末期人。

吾闻果下马,羁(jī)策任蛮(mán)儿。
果下马:一种非常矮小的马,骑之可行于果树下。羁策:驾驭,驱使。蛮儿: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李贺《马诗》共二十三首,诗人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这是其中的第八首。此诗通过猛将骑良马,庸人骑劣马的对比,表明良才必须英主才能任用的道理。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不能做到“才尽其用”的现象表示极大的愤慨,对趋炎附势的庸才进行无情的嘲讽。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马诗二十三首·其一

: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龙马脊毛图案像连接着的铜钱,银蹄奔驰白色一片如踏着云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可是没有人为它编织锦绣障泥,又有谁肯为它铸就饰金的马鞭。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龙:健壮的马。连钱:形容毛色斑点状如连接的铜钱。

无人织锦韂(chàn),谁为铸金鞭(biān)
韂:也叫障泥,垂覆在马腹两侧以遮挡泥土的布帘。金鞭:以金为饰物的马鞭。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李贺的《马诗》共二十三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诗开头一个“龙”字写此马非比寻常,又有背脊连钱图案之奇特外观,银蹄踏烟之矫健体格,定是良马。可纵是良马,无人赏识,织得锦韂,铸成金鞭,又有何用,徒悲而已。诗以龙脊银蹄的骏马自比,慨叹纵有千里马但却没有识千里马的伯乐,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与愤懑之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

: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寒冬腊月里,草根也发甜,京城道路上,白雪撒如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不知自己嘴,是硬还是软,就是碰蒺藜,也要去吞衔。

(là)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腊月:农历十二月。天街:京城里的街道。雪似盐:《世说新语·言语》:“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jí)(lí)衔。
蒺藜:植物名,实有刺。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李贺《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共二十三首。这是第二首。这首诗通过骏马在寒冬腊月里无草可食,饥肠辘辘,只能到白雪覆盖的土里寻找草根,这时连草根都变成了甜的,就算是碰到了带刺的蒺藜,也要把它吃掉。此诗表现了有志之士的穷苦困顿的遭遇和倔强不屈的性格。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八

: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伯乐走到跟前一看,这是千里马哪,旋毛就长在它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如今却克扣它的草料,什么时候它才能够腾飞跨越青山?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伯乐:古之善相马者,相传为春秋秦穆公时人。 旋毛:蜷曲的马毛。

只今掊(póu)白草,何日蓦(mò)青山?
只今:如今。掊:克减,克扣。白草:牛马爱吃的一种草。蓦:超越,跨越。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此诗为李贺组诗《马诗》二十三首的第十八首。诗中说,有匹生着旋毛的千里马,庸人们认不出,于是克减草料,且虐待备至,导致它缺食少力;善于相马的伯乐一看,才认出是匹千里马。诗人以倍受摧残的骏马作比,表达了对良才受到压抑和虐待的愤慨。

  刘辰翁谓“赋马多矣,此独取不经人道者。”盖李贺此二十三首皆借马以抒感。王琦谓“大抵于当时所闻见之中,各有所比。言马也而意初不征马矣。”二人所论皆是。此诗就是设为伯乐叹息良马不遇爱马之主,无从显其材,可为咏物诗之规范,所谓“不即不离”、“不粘不脱”于此诗中可以明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