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玉硗硗眉刷翠,杜郎生得真男子!
骨玉石般硬朗,眉毛涂螺黛般黑亮,杜家小郎,生得真是男子汉的好模样。
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
仪态庄重神气沉静,将来定能成栋梁,像用秋水剪成的一双眼珠,晶莹闪光。
竹马梢梢摇绿尾,银鸾睒光踏半臂。
骑着竹马玩耍,绿尾枝叶乱蓬蓬摇晃,鸾鸟形的银坠儿耀眼,蹦跳在背心上。
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东邻有一位想和他成亲的娇美小姑娘,他大笑着书空来拒绝,因为另有主张。
眼大心雄知所以,莫忘作歌人姓李!
杜郎眼光远志向大,将来功业定辉煌,到那时,可别把我这姓李的作歌人忘!
参考资料:
1、 (唐)李贺著;徐传武译注.李贺诗集译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45-46.头玉硗(qiāo)硗眉刷翠,杜郎生得真男子!
唐儿:杜黄裳之子,小名叫“唐儿”。杜黄裳夫人是唐朝的公主,所以儿子小名取作“唐儿”。杜豳(bīn)公:杜黄裳,字遵素,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南)人,官为平章事,封邠(即豳字,唐玄宗改为邠)国公。头玉:指玉一般的头骨。硗硗:坚硬貌。这里指头骨隆起。刷翠:涂抹上青绿色。这里是说唐儿眉毛乌黑,像涂画过螺黛一样。杜郎:即唐儿。
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tóng)人剪秋水。
骨重神寒:谓体态稳重,神气沉静。天庙器:皇帝祭天的庙堂中摆设的祭器,借指国家重用的人才。瞳人:指眼珠。秋水:形容目光明澈。
竹马梢梢摇绿尾,银鸾(luán)睒(shǎn)光踏半臂。
竹马: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子。梢梢:“竹枝披散之貌”。银鸾:项圈下鸾鸟形的银坠子。睒:闪。半臂:短袖或无袖衣。
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娇娘:娇美的姑娘。对值:对亲,配偶。浓笑:大笑。书空:用书指在空中写画字形。
眼大心雄知所以,莫忘作歌人姓李!
眼大心雄:眼光阔大,志向雄伟。知所以:谓预料他将来会有所成就。
参考资料:
1、 (唐)李贺著;徐传武译注.李贺诗集译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45-46.这是一篇应酬之作。这首诗浓墨重彩,多角度、多侧面赞誉一位儿童头角峥嵘、卓尔不群、抱负远大。首两句从面相上着笔,写唐儿额头丰隆,眉如苍翠,天生是位大丈夫。三、四句写骨相重,神气娴雅,双目清澈有光。前四句是静态描绘,五、六句通过骑竹马表现他的活泼可爱。动静结合,形神兼备。后四句是侧面描写:妩媚的小女孩竟然想和他成亲,然而不同凡响的是他在空中画“唐”字,足见其抱负。所以诗人预言他将来一定会有大作为,开玩笑地说:到时候别忘了我这个写赞歌的人也姓李。
这诗虽为奉承应酬之作,但写得却不呆滞死板,语句也洗炼生动,塑造的唐儿形象俊美聪明,活泼而又可爱,特别是“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二句,更加真切传神。李贺自己没有生育过孩子,所以特别喜欢“唐儿”,他带着爱心去描写眼前活泼天真的孩子,诗笔灵动,诗思活泼,真趣盎然,语言绚烂艳丽。诗人又通过艺术想象,作合理的推想,虚实结合,描写生动,艺术构思灵活精巧。
参考资料:
1、 (唐)李贺著;徐传武译注.李贺诗集译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45-46.2、 (唐)李贺著.国学经典丛书 李贺诗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46.3、 吴企明编选.李贺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72.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
回头看巴山的道路隐没在白云里边,我寒食离开家乡麦熟才回来。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傍晚时分,前面出现了几座青得像是染过一样的山峰。听人说这就是汝州的山。
参考资料:
1、 黄绍筠.中华古典诗歌吟味:西泠印社,2001:4722、 马鑫.新编唐诗三百首:未来出版社,2006:131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mài)熟还。
巴路:巴山小路。巴,古国名,在今川东、鄂西一带。寒食:寒食节,指三月。麦熟:小麦成熟,指五月。
日暮(mù)数峰青似染(rǎn),商人说是汝州山。
染:点染,书画着色用墨。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
参考资料:
1、 黄绍筠.中华古典诗歌吟味:西泠印社,2001:4722、 马鑫.新编唐诗三百首:未来出版社,2006:131这首是一首纪行诗。第一句是回望来路。江陵到汝州,行程相当遥远,回望巴路,只见白道如丝,一直向前蜿蜒伸展,最后渐渐隐入云间天际。这一句表明离出使的目的地江陵已经很远,回程已快接近尾声了。翘首南望,对远在云山之外的江陵固然也会产生一些怀念和遥想,但这时充溢在诗人心中的,已经是回程行将结束的喜悦了。所以第二句紧接着瞻望前路,计算归期。王建家居颍川,离汝州很近,到了汝州,也就差不多到家了。“寒食离家麦熟还”,这句平平道出,看似只是客观地交待离家和归家的时间季节,实则此行往返路程的遥远,路上的辛苦劳顿,盼归心情的急切以及路途上不同季节景物的变化,都隐然见于诗外。寒食离家,郊原还是一片嫩绿,回家的时候,田间垅上,却已是一片金黄了。
三、四两句转写前路所见景物。“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傍晚时分,前面出现了几座青得象染过一样的峰峦,同行的商人说,那就是汝州附近的山了。两句淡淡写出,徐徐收住,只说行途所见所闻,对自己的心情、感受不着一字,却自有一番韵外之致,一种悠然不尽的远调。
单从写景角度说,用洗炼明快之笔画出在薄暮朦胧背景上凸现的几座轮廓分明、青如染出的山峰,确实也富有美感和新鲜感。甚至通过“数峰青似染”就展现出天气的清朗、天宇的澄清和这几座山峰引人注目的美丽身姿。但它的妙处似乎主要不在写景,而在于微妙地传递出旅人在当时特定情况下一种难以言传的心境。
这个特定情况,就是上面所说的归程即将结束,已经行近离家最近的一个大站头汝州了。这样一个站头,对盼归心切的旅人来说,无疑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对它的出现自然特别关注。正在遥望前路之际,忽见数峰似染,引人瞩目,不免问及同行的商人,商人则不经意地道出那就是汝州的山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此刻在诗人心中涌起的自是一阵欣慰的喜悦,一种兴奋的情绪和亲切的感情。而作者没有费力地去刻画当时的心境,只淡淡着笔,将所见所闻轻轻托出,而自然构成富于含蕴的意境和令人神远的风调。
纪行诗自然会写到山川风物,但它之所以吸引人,往往不单纯由于写出了优美的景色,而是由于在写景中传出诗人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片心绪。这种由景物与心境的契合神会所构成的风调美,常常是纪行诗(特别是小诗)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776-7772、 乐云.湖北辞书出版社:唐宋诗鉴赏全典,2011:3713、 刘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7-378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明月的清辉照着高楼和盛开的鲜花,街市四通八达。楼上正灯红酒绿,清唱一曲后,又是一番觥筹交错。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在这宴会上也有客居北方的南国人,请你不要再唱撩动人乡思的《鹧鸪曲》了。
参考资料:
1、 聂巧平注译.《唐诗三百首》.武汉:崇文书局,2015:3462、 王力、蒋绍愚、唐作藩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523、 唐诗观止编委会编.《唐诗观止·下》.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125花月楼台近九衢(qú),清歌一曲倒金壶。
贻:赠给。九衢:犹言九陌,指都城中的大道。清歌:清脆的歌声。倒:斟酒。金壶:纹饰华丽的金色酒壶。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zhè)鸪(gū)。
鹧鸪:指《鹧鸪曲》。
参考资料:
1、 聂巧平注译.《唐诗三百首》.武汉:崇文书局,2015:3462、 王力、蒋绍愚、唐作藩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523、 唐诗观止编委会编.《唐诗观止·下》.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125诗人把此诗赠给歌者,诗人采用由远及近、步步引入的写作手法,表现了诗人对歌者歌唱艺术的敬佩,同时又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
第一、二两句描写歌唱环境。“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写长安的酒家歌楼,这是一个引子。这两句诗,采用了由远而近、由外及内、步步引入的手法。天空,一轮明月;地上,万家灯火,街市上行人车马来来往往,展现的是一幅繁华都会的景象。接着便是一座高楼的外景,明月的清辉照着高楼,照着它周围盛开的鲜花。
画外音,是声声动人心弦的歌声。再接下去是酒楼上,灯红酒绿,年轻的歌女在演唱;一曲之后,便是一番斟酒、敬酒、举杯、言笑等景象,这两句诗把时间、地点、环境、宴席、歌者、听者,还有歌助酒兴的欢悦气氛都表现出来了。词简意丰,有虚有实,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第三四两句描写歌清酒兴。歌,愈听愈动情;酒,愈饮愈有兴,歌声更比酒“醉”人,所以三、四两句不言酒而单写歌。而且,诗人不是对歌者或歌声进行描绘,也不是直接抒发对歌声有怎样的感受,而是说:“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据说鹧鸪有“飞必南翥”的特性,其鸣声像是“行不得也哥哥”。
《鹧鸪曲》就是“效鹧鸪之声”的,曲调哀婉清怨,为这个曲子所写的词,也大多抒发相思别恨。尽管诗人在开头二句极力描绘了春风夜月、花前酒楼的京国之春,从后二句中自称“江南客”,可看出诗人的思乡之心,早已被歌声所撩动。如果这位歌者再唱出他熟悉的那首“佳人才唱翠眉低”的《鹧鸪曲》,难免产生“游子乍闻征袖湿”(《鹧鸪》),终至不能自已了。因而诗人向歌者请求莫唱《鹧鸪》了,充分体现了歌声具有使人回肠荡气的魅力,同时又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
诗人把此诗赠给歌者,实际上是意味着诗人正是歌者知音,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诗人也期望歌者能够成为这“心声”的知音。这就使听者、歌者在感情上得到了交流和融合,取得了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辞浅意深,曲折感人。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14972、 周啸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16093、 张忠纲主编.《全唐诗大辞典》.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3274、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1347-1348近郭西溪好,谁堪共酒壶。
近郊这一带西溪的风光最美,可是有谁能和我一起共同把酒消忧。
苦吟防柳恽,多泪怯杨朱。
苦吟诗句比柳恽还要入迷,伤心流泪成天像杨朱那样担忧犯愁。
野鹤随君子,寒松揖大夫。
只能和野鹤为友追随这位飞禽中的君子,以寒松为师向这位山中大夫稽首。
天涯常病意,岑寂胜欢娱。
飘泊在海角天涯常常意绪恶劣,但这孤寂寥落的生活却胜过那喧闹烦嚣。
参考资料:
1、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302-3032、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中):岳麓书社,2000:5-83、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崇文书局,2011:454-455近郭西溪好,谁堪共酒壶。
西溪:位于梓州(今三台县城)西。郭:外城。酒壶:这里指饮酒。
苦吟防柳恽(yùn),多泪怯杨朱。
苦吟:反复吟咏,苦心推敲。言做诗极为认真。防:这里念fāng,相比,抵当。
野鹤随君子,寒松揖大夫。
天涯常病意,岑(cén)寂胜欢娱。
常病意:常常意绪恶劣。岑寂:冷清,寂寞。
参考资料:
1、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302-3032、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中):岳麓书社,2000:5-83、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崇文书局,2011:454-455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伤怀之作。首联点题,并慨叹只能独游,无人相伴,即和结句“岑寂”相应。是此诗表现的主旨,可谓此诗诗眼
以下三联均是表现诗人生活的孤独岑寂。颔联写每日里只能像柳恽那样苦吟诗歌,又像杨朱那样伤心流泪因傍徨无路而担心犯愁,写出生活的凄苦。解释这两句,历代注家所论,似均欠当。冯浩曰:“柳仲郢父子皆工诗文,而杨本胜贤而文,恳索其所作四六。此其藉欤?”如此释诗,可说是所有李商隐诗的注释者所犯的通病,殊不足取。由于李商隐之诗,每多朦胧隐晦,注家们遂不免疑神疑鬼了见有“柳”字,就疑是柳仲郢,见有“杨”字,就疑是指杨本胜。理解这两句,首先必须详细体会第二句,“谁堪共酒壶”中的“谁堪”二字,这两句即紧承第二句,落实“谁堪”二字。因此,这两句内在含义即是:有人比得上柳恽的文采,但我却怕他苦吟;有人比得上杨朱的见识,但我却又怕他过于多泪。
颈联写只能与野鹤寒松为友,也是突出生活的孤独,从中也看出诗人对周围世俗的烦厌,诗人认为这西溪郊外的野鹤寒松远甚过那些世俗,才是自己的知己,见出诗人的孤高品性。尾联是诗人自我排解,远在天涯,人越来越“常病意”,在这样的时候,感到岑寂孤独远甚过烦嚣欢娱。关于尾联,历代往释家大抵偏于“病”字。如何焯曰:“第三句,因病废诗。”屈复曰:“天涯病客,以岑寂为佳耳。”对于本诗第七句,有必要分析这五个字的节奏:
其一、如果将商隐看成有病,应读为“天涯多病——意”。且不要说唐人诗中极少上四下一格的句式,即使有,也不宜用在此句。因为如果变为上四下一格,则“意”字放在此句,简直毫无作用。
其二、如果将这一句看成有病或多病,则与第二句“谁堪共酒壶”,委实大相矛盾。唐人诗中,凡说及有病,多提戒酒,绝不可能提到无人陪伴饮酒。
其三、如果将这一句看成是多病,则多病正宜于“岑寂”,亦不可能有“欢娱”之事,是则第八句简直是画蛇添足,毫无意义。
其四、如果将这一句看成是多病,则第一句“近郭西溪好”,也就毫无着落了。一个多病之人,还能出游郊外,还能欣赏西溪的景色,也是很难置信的。
基于上述理由,此句中的“病”字不应释为名词,而应释为形容词,将“病意”二字连读,如此,则全诗脉络皆可贯通了。
全诗写得孤傲清凉,但实际上诗人心中是悲苦已极,使全诗具有极凄苦感伤的情味。
参考资料:
1、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302-3032、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中):岳麓书社,2000:5-8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秋风瑟瑟,柳影渐渐稀疏。我所居住的地方显得更加寂静、苍茫。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游赏黄州的山水,闲云倒影在水中,让人赏心悦目,闲来吟啸抒怀,日子倒也过得闲适自得。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残灯暗淡的雨夜,一起下棋的友人已经散去,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到北雁南飞。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当年英雄豪杰争雄的赤壁还在,而如今只有我这样的蓑翁在此垂钓。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zhěn)雁来初。
散后:一作欲散。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suō)翁坐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