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吟

: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在木兰为桨沙棠为舟的船上,吹箫笛等乐器的歌妓分别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船中载着千斛美酒和美艳的歌妓,任凭它在江中随波逐流。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天上的仙人也要等待黄鹤才能在太空翱翔,我这个海客则是坦荡无忧的与白鸥嬉游。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屈原的词赋至今仍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而楚王曾建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我诗兴浓烈之时,落笔可摇动五岳,诗成之后,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功名富贵若能常在,汉水恐怕就要西北倒流了。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47-249 .2、 徐永年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57-259 .

木兰之枻(yì)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木兰:即辛夷,香木名。枻:同“楫”,舟旁划水的工具,即船桨。沙棠:木名。玉箫金管,用金玉装饰的箫笛。此处指吹箫笛等乐器的歌妓。

美酒樽(zūn)中置千斛(hú),载妓随波任去留。
樽:盛酒的器具。置:盛放。斛:古时十斗为一斛。千斛:形容船中置酒极多。妓:歌舞的女子。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乘黄鹤: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黄鹤山上,下临江汉。旧传仙人子安曾驾黄鹤过此,因而得名。一说是费文祎乘黄鹤登仙,曾在此休息,故名。海客:海边的人。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xiè)空山丘。
屈平:屈原名平,战国末期楚国大诗人,著有《离骚》《天问》等。榭:台上建有房屋叫榭。台榭,泛指楼台亭阁。楚灵王有章华台,楚庄王有钓台,均以豪奢著名。

兴酣(hān)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líng)沧洲。
兴酣:诗兴浓烈。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处泛指山岳。凌:凌驾,高出。沧洲:江海。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东南流经湖北襄阳,至汉口汇入长江。汉水向西北倒流,比喻不可能的事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47-249 .2、 徐永年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57-259 .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此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开头四句以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示江上之游的即景画面,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前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后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结尾四句,承前发挥,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活画出诗人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又从反面说明功名富贵不会长在,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全诗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浏亮,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能充分显示出李白诗歌的特色。

  这首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一。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开头四句,虽是江上之游的即景,但并非如实的记叙,而是经过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现出华丽的色彩,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木兰之枻沙棠舟”,是珍贵而神奇的木料制成的:“玉箫金管坐两头”,乐器的精美可以想象吹奏的不同凡响:“美酒尊中置千斛”,足见酒量之富,酒兴之豪:“载妓随波任去留”,极写游乐的酣畅恣适。总之,这江上之舟是足以尽诗酒之兴,极声色之娱的,是一个超越了纷浊的现实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仙人”一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屈平”一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仙人有待乘黄鹤”,即使修成神仙,仍然还有所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而己之泛舟江上,“海客无心随白鸥”,乃已忘却机巧之心,物我为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神仙还要“神仙”。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荣辱穷通,就更不在话下了。

  因此,俯仰宇宙,纵观古今,便得出了与“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庸夫俗子相反的认识:“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泛舟江汉之间,想到屈原与楚王,原是很自然的,而这一联的警辟,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屈原尽忠爱国,反被放逐,终于自沉汨罗,他的词赋,可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卒招亡国之祸,当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这一联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上属于进步的终归不朽,属于反动的必然灭亡;还有文章者不朽之大业,而势位终不可恃的这一层意思。

  结尾四句,紧接“屈平”一联尽情发挥。“兴酣”二句承屈平辞赋说,同时也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极其豪壮,活画出诗人自己兴会飚举,摇笔赋诗时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摇五岳”,是笔力的雄健无敌:“凌沧洲”是胸襟的高旷不群。最末“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承楚王台榭说,同时也把“笑傲”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了。不正面说功名富贵不会长在,而是从反面说,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来一个假设,便加强了否定的力量,显出不可抗拒的气势,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积极的。另一方面,诗人把纵情声色,恣意享乐,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歌颂,则是不可取的。金管玉箫,携酒载妓,也是功名富贵中人所迷恋的。这正是李白思想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他的许多诗中都有明白的表现,成为很有个性特点的局限性。

  全诗十二句,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浏亮。读起来只觉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气呵成。而从全诗的结构组织来看,它绵密工巧,独具匠心。开头是色彩绚丽的形象描写,把读者立即引入一个不寻常的境界。中间两联,属对精整,而诗意则正反相生,扩大了诗的容量,诗笔跌宕多姿。结尾四句,极意强调夸张,感情更加激昂,酣畅恣肆,显出不尽的力量。这是经过细心体会后的符合创作实际的看法。

参考资料:

1、 徐永年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57-259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木兰为桨沙棠为舟的船上,吹箫笛等乐器的歌妓分别坐两头。
船中载着千斛美酒和美艳的歌妓,任凭它在江中随波逐流
天上的仙人也要等待黄鹤才能在太空翱翔,我这个海客则是坦荡无忧的与白鸥嬉游。
屈原的词赋至今仍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而楚王曾建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
我诗兴浓烈之时,落笔可摇动五岳,诗成之后,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
功名富贵若能常在,汉水恐怕就要西北倒流了。

注释
江上吟:李白自创之歌行体。江,指汉江。此诗宋本、王本题下俱注云:一作“江上游”。
木兰:即辛夷,香木名,可造船。枻:同“楫”,舟旁划水的工具,即船桨。
木兰枻、沙棠舟:形容船和桨的名贵。
玉箫金管:用金玉装饰的箫笛。此处指吹箫笛等乐器的歌妓。
樽:盛酒的器具。
置:盛放。
千斛:形容船中置酒极多。古时十斗为一斛。
妓:歌舞的女子。
乘黄鹤: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黄鹤山上,下临江汉。旧传仙人子安曾驾黄鹤过此,因而得名。一说是费文祎乘黄鹤登仙,曾在此休息,故名。
海客:海边的人。随白鸥:一作“狎白鸥”。
屈平:屈原名平,战国末期楚国大诗人,著有《离骚》《天问》等。
台榭:台上建有房屋叫榭。泛指楼台亭阁。楚灵王有章华台,楚庄王有钓台,均以豪奢著名。
兴酣:诗兴浓烈。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处泛指山岳。
凌:凌驾,高出。
沧洲:江海。古时称隐士居处。
汉水:发源于今陕西省宁强县,东南流经湖北襄阳,至汉口汇入长江。汉水向西北倒流,比喻不可能的事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47-249 .2、 永年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57-259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此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开头四句以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示江上之游的即景画面,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前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后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结尾四句,承前发挥,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活画出诗人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又从反面说明功名富贵不会长在,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全诗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浏亮,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能充分显示出李白诗歌的特色。

  这首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一。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开头四句,虽是江上之游的即景,但并非如实的记叙,而是经过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现出华丽的色彩,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木兰之枻沙棠舟”,是珍贵而神奇的木料制成的:“玉箫金管坐两头”,乐器的精美可以想象吹奏的不同凡响:“美酒尊中置千斛”,足见酒量之富,酒兴之豪:“载妓随波任去留”,极写游乐的酣畅恣适。总之,这江上之舟是足以尽诗酒之兴,极声色之娱的,是一个超越了纷浊的现实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仙人”一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屈平”一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仙人有待乘黄鹤”,即使修成神仙,仍然还有所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而己之泛舟江上,“海客无心随白鸥”,乃已忘却机巧之心,物我为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神仙还要“神仙”。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荣辱穷通,就更不在话下了。

  因此,俯仰宇宙,纵观古今,便得出了与“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庸夫俗子相反的认识:“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泛舟江汉之间,想到屈原与楚王,原是很自然的,而这一联的警辟,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屈原尽忠爱国,反被放逐,终于自沉汨罗,他的词赋,可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卒招亡国之祸,当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这一联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上属于进步的终归不朽,属于反动的必然灭亡;还有文章者不朽之大业,而势位终不可恃的这一层意思。

  结尾四句,紧接“屈平”一联尽情发挥。“兴酣”二句承屈平辞赋说,同时也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极其豪壮,活画出诗人自己兴会飚举,摇笔赋诗时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摇五岳”,是笔力的雄健无敌:“凌沧洲”是胸襟的高旷不群。最末“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承楚王台榭说,同时也把“笑傲”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了。不正面说功名富贵不会长在,而是从反面说,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来一个假设,便加强了否定的力量,显出不可抗拒的气势,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积极的。另一方面,诗人把纵情声色,恣意享乐,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歌颂,则是不可取的。金管玉箫,携酒载妓,也是功名富贵中人所迷恋的。这正是李白思想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他的许多诗中都有明白的表现,成为很有个性特点的局限性。

  全诗十二句,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浏亮。读起来只觉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气呵成。而从全诗的结构组织来看,它绵密工巧,独具匠心。开头是色彩绚丽的形象描写,把读者立即引入一个不寻常的境界。中间两联,属对精整,而诗意则正反相生,扩大了诗的容量,诗笔跌宕多姿。结尾四句,极意强调夸张,感情更加激昂,酣畅恣肆,显出不尽的力量。这是经过细心体会后的符合创作实际的看法。

参考资料:

1、 徐永年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57-259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李白开元间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时所作,有人认为作于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唐汝询指出,诗人因有感于“世途迫隘”的现实而吟出这首诗。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47-249 .2、 徐永年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57-259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悯农二首·其一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2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4-355

春种一粒粟(sù),秋收万颗子。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粟:泛指谷类。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犹:仍然。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2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4-355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这首诗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16-91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无可上人

: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雨后初晴,圭峰上蔚蓝天空格外新鲜,我们为草堂寺无可上人送行。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在蛩鸣的秋天,他带着麈尾,离开了寺院,暂别了亲人。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潭水中倒映着他独行的身影,他多次身倚树边休息。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最终他应烟霞之约,把天台山作为近邻。

参考资料:

1、 滕浩选编.青少年古诗词读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5.01:第186页

(guī)峰霁(jì)色新,送此草堂人。
圭峰:山峰名。位于陕西南鄂县东南紫阁峰东,与重云寺相对,其形如圭,故名。下有草堂寺,寺东又有小圭峰。霁色:雨后天空晴朗的蓝色。草堂:寺名。

(zhǔ)尾同离寺,蛩(qióng)鸣暂别亲。
麈: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蛩:蟋蟀。

独行潭(tán)底影,数息树边身。
潭底影:潭水中的倒影。数息:多次休息。树边身:倚在树上的身体。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烟霞:云雾之气,也指山水胜景。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为仙霞岭脉之东支。

参考资料:

1、 滕浩选编.青少年古诗词读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5.01:第186页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在秋雨初晴的时候,诗人送其从弟至天台问道。“蛩鸣”承“霁色新”,见出雨后之情形,“同离寺”则接次句而来。三、四句承上启下,一写送,一写别,由此过渡到“独行”二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为历来传诵的名句。上句写出堂弟孤寂地行走于潭边,清澈的潭水映出他孤独的身影,在形影相吊的意境中给人以一种寂寞感;后一句写堂弟沿途的疲惫,致使他不断地靠在树边休息,这又在寂寞之中增添了无家可依的悲苦。诗句对偶工巧,造语自然奇特,意境幽冷奇峭。这两句,是贾岛生平得意之语,自注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表面上看,这两句承上离别而来,写自己的孤独。由于从弟离去,在潭边行走,只有水底影子相随;几次歇息下来,也只有树木相伴,而从深层次来看,此联又体观了对佛禅的领悟。独行潭边,潭上之人与潭底之影,是一是二,非一非二,亦一亦二,不免使人想到洞山良价看到潭底之影而豁然开悟的事迹。而在树旁歇息,不过是色身而已。那么,离别之事不须看得太重。但禅家讲纳于境而不滞于境,到底未能泯灭心中的感情,所以最后说:“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他对尘世的厌恶和对佛门清静的向往,以及他对堂弟的留恋之情。首联写明送别地点、对象及景色,颔联写送别情景,以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写离别,写气氛,烘托情感。颈联突出写别后诗人孤寂的外部形象和清冷的内在感受,是贾诗本色。尾联写别后相思意。诗层次清晰,写出送别全过程,语言质朴自然,抒情达意深挚浓郁,确可称为“平淡”。“独行”二句虽不一定“三年得”,但刻划人物心理状态却极为真切。

参考资料:

1、 张宏生,章利国著.中国佛教百科全书·诗偈、书画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 第1版:第83页2、 张学文评著.离梦别魂 历代送别诗词大观:长征出版社,2007.1:第167页3、 马承五主编.唐宋名家诗词笺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4:第198-19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醉著

: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乘船行驶在万里的清江之上,天空辽阔。清江两岸的村落一个接着一个,炊烟袅袅升起。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渔翁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直至寒气逼得冻醒了,看见了满船积雪。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zhè)一村烟。
桑柘:指桑木与柘木。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韩偓常常有意识地以画景入诗。他曾说,“景状入诗兼入画”(《冬日》)、“入意云山输画匠”(《格卑》)。诗人善于让手中的诗笔变为画笔,在诗中展现画意,让生动的形象打动读者的心灵。

  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诗中点到的景物不多,只有“江”、“天”、“村”、“桑柘”和“烟”,但它们却恰到好处地交织在一起,互相映带,构成一幅清新明朗的画面。又犹如一幅长卷,把万里清江及其两岸的景色都一一再现在读者面前。这当中,也巧妙地嵌入一叶渔舟在江中移动的情景,显得轻松自然,悠然神远。还有“万里”、“一村”的有意重复出现,不仅使诗句读起来流利畅达,在声情上也造成轻轻的跳跃感,宛如小舟在水中轻轻飘扬,顺流而下,与诗情画意十分合拍。

  至于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在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炼的语言,用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

  更加耐人玩味的是,作者也在为自己的心情写照。这两幅画的前后组合,在短暂的时间联系和强烈的对比中,流露出了诗人的内在情绪。从最末一句“过午”二字看来,这首诗在时间上只写了半天,上午还是清江万里,风光明丽,而中午却降下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来,风云变幻如此之快,真有些出人意外。这不单单是指自然风云。联系作者生活的晚唐和五代初期的情况看,那正是沧海桑田,朝野混乱之际,形势瞬息万变,这当中包含着作者对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深沉感叹。关于对这剧烈变化的政治风云作者的态度,作者又巧妙地从渔翁形象中作了暗示。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直至寒气逼得冻醒了,他看着满船积雪,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诗中流露的情绪虽然令人惊讶,但主要仍是平静、安详,处之泰然,这是十分超脱的态度。

  作者写此诗而以《醉著》为题,也暗中透露了这个消息。当然,其中也多少流露出一些迷惘和孤独感,甚至有“一切皆空”的意味,似乎暗示着作者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悲凉,这在当时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也是自然之理。从两幅画的联系和对比中,可以启人遐思,发人深省。

  这首诗纯用白描,语言平易,但却景物鲜明,画意很浓。文字虽然很短,却高度凝炼,寓意深长,真叫人含咀不尽。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宫辞

:
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
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

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
君王的恩宠就跟流水一样不停地东流,使得宫女得宠的时候担心恩宠转移,失宠的时候又忧愁。

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
莫要在君王的宴席上得意地演奏《梅花落》了,凉风不远,你不久也会像花儿那样被风吹落的。

参考资料:

1、 张华松 .《李商隐诗集》 .济南市 :济南出版社 ,2007 :81-82 .2、 胡光舟,周满江等 .《古诗类编》 .南宁市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0.07 :576-577 .

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chǒng)忧移失宠愁。
君恩如水:君王的恩泽就像流水般漂移不定。忧移:害怕转移,这里指害怕君王的恩宠转移到别人身上。

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diàn)西头。
花落:指的是《梅花落》,汉乐府的《横吹曲》中的笛曲名。凉风:喻被冷落。和上一句的“梅花落”联系起来,暗示女子色衰被弃的可悲前景。

参考资料:

1、 张华松 .《李商隐诗集》 .济南市 :济南出版社 ,2007 :81-82 .2、 胡光舟,周满江等 .《古诗类编》 .南宁市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0.07 :576-577 .
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
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

  这是一首宫怨诗,旨在议论嫔妃宫女的地位和命运,表明妃嫔宫女纵得宠一时,但最终下场和失宠者并无二致。言外之意是警告朋党之辈莫要得意忘形,沾沾自喜。

  首先是开头一句“君恩如水向东流”,此句用流水比君王的恩宠,构思极巧妙。流水,则流动不定。君王的恩宠既如流水流动不定,宫女之得宠失宠也随之变化不定。今日君恩流来,明日又会流去,宫女今日得宠,明日又会失宠。一旦失宠,君恩就如流水一去不返。所以无论失宠得宠,等待她们的未来都是不幸。这就逼出了第二句诗句“得宠忧移失宠愁”,此句直接点出宫女的忧愁心情:得宠时候害怕君王感情变化,恩宠转换,而失宠时又愁肠欲断,悲苦难言。所以无论是得到还是失去,宫女妃嫔都得惶惶不可终日,清晰地刻画出宫女患得患失以及矛盾痛苦的心理。句中叠用“宠”字,正说明君王的恩宠对宫女的关系重要。因为宫女的命运,完全操在君王手里。

  后两句承接第二句,以失宠者的口吻警告得宠者。“莫向樽前奏花落"一句,喻指伴侍君王宴饮作乐。此处的”花落"借用江淹的《拟班婕妤咏扇》的典故,语含双关,既指曲名,又暗指下一句的花被凉风吹落,“凉风只在殿西头”,凉风不远,最终下场都是一样的,借此典故来抒发己见,警告得宠者,君王之恩宠都是难以维持的。

  整体看来,这首诗通篇都用了议论。由于比喻、双关运用得极其巧妙,诗人描写的时候在议论中含着形象,所以令人读来意味深长,比起明白直说更显得含蕴有味。纪晓岚称此诗“怨诽之极而不失优柔唱叹之妙”(《李义山诗集辑评》),正是道出了此诗含蓄的特点。

  李商隐的诗就是这样,理解它的典故寓托,能披文揽胜,不理解同样也能领略了其诗的文辞意境之美。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89页2、 刘学锴,李翰撰 .《李商隐诗选评》 .上海市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218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

:
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
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
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
双鳃呀呷鳍鬣张,拨剌银盘欲飞去。
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
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

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
鲁地的酒色如琥珀,汶水鱼紫鳞似锦。

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
山东小吏豪爽俊逸.提来这两样东西送给客人。

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
二人意气相投,两相顾惜,两条鱼一杯酒以表情意。

双鳃呀呷鳍鬣张,拨剌银盘欲飞去。
鱼儿吞吐双鳃,振起鳍鬣,跋刺一声,要从银盘中跳去。

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
唤儿擦净几案挥刀割肉,红的如同花落,白的好似雪飞。

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
为你下箸吃足了酒,著鞍上马,醉蒙蒙地归去。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84-6852、 王缵叔.食经·食单·食疗方: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版:2263、 蔡毅.中国历代饮酒诗赏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72-73

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lín)
鲁酒:鲁地的酒。纹鱼:一种产于汶水的河鱼,肉白,味美。汶鱼是汶河流域所产的赤鳞鱼,古时用作贡品献给帝王。汶:汶水。

山东豪吏(lì)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
豪吏:有豪气的官吏,这里称美中都小吏。远人:远来的客人,指李白自已。

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

双鳃呀呷鳍(qí)(liè)张,拨剌(là)银盘欲飞去。
呀呷:吞吐开合貌,形容鱼的两腮翕动。鳍鬣:鱼的背鳍为鳍,胸鳍为鬣。拨剌:鱼掉尾声。

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
几:桌案。霜刃:闪亮的利刃。白雪:李白诗意本于此,谓剖开的鱼红者如花,白者如雪。

为君下箸(zhù)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
箸:筷子。著:登。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84-6852、 王缵叔.食经·食单·食疗方: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版:2263、 蔡毅.中国历代饮酒诗赏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72-73
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
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
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
双鳃呀呷鳍鬣张,拨剌银盘欲飞去。
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
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

  这首诗记述诗人在浪迹江湖的旅途中,收到中都一小吏赠送的酒、鱼,便豪兴大发,烹鱼煮酒,二人对酌,直到酒酣饭饱,才“醉著金鞍上马归”。

  “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是盛赞中都小吏礼物的珍贵。以“斗酒诗百篇”而著称的“谪仙人”李白,对山东名酒素有特殊的感情,曾经为此写下热情洋溢的诗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中都小吏带来的美酒也是光“若琥珀”,这就使李白愈感谢小吏的情意。

  中都小吏能以名贵的贡品金赤鳞赠送李白,可见其情深意长。李白在诗的头两句首先从光彩色泽上对鲁酒,汶鱼进行点染,说明礼物的名贵,为下文抒写小吏对诗人的挚情做好铺垫。“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直抒胸臆,热情赞美中都小吏高尚的心灵,赞美小吏对李白这异乡“远人”的深情厚谊。第三句中诗人不用“小吏”而用“豪吏”,既是对小吏的尊重,又暗示出李白对中都小吏位虽卑,德却高的赞赏,换句话说,“小吏”德本高位却卑,说明封建社会的黑暗。

  “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在这两句诗中,直接吟咏彼此之间的真挚的友谊。中都小吏和诗人的“两相顾”,因为二人的意气之“相倾”。而二人“意气相倾”的力量支点又都在于有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崇高心灵。正由于有了这共通的价值观,因此中都小吏对“赐金放还”的李白不但不鄙弃,相反,还“意气相倾”地“携斗酒双鱼于逆旅”来拜访。也正由于有了相通的心灵,因此李白对小吏那不附炎趋势的高尚品格才愈加钦佩,“斗酒双鱼表情素”一句是对“意气相倾两相顾”的补充,“斗酒双鱼”原本是中都小吏为“表情素”赠予诗人的礼物,但在“恨相逢之晚”的氛围中,诗人却将“斗酒双鱼”“借花献佛”般地反赠小吏,表达了诗人对小吏由衷敬慕的“情素”。

  “双鳃呀呷鳍鬣张,跋刺银盘欲飞去”两句。是写赤鳞鱼出水后的神态:赤鳞鱼发着呀呷的声音,鳍鬣都大张开来,在盘中激烈地翻滚着几欲飞走。“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肥花落白雪霏”两句,重在描写宰鱼,做鱼的过程,意思是招呼孩子擦净桌案挥刀宰鱼,雪白肥嫩的鱼肉呈现在眼前。这里“呼”、“拂”、“挥”三个动词给人以欢快之感,使诗句的内在节奏感迅速加快;而“红”、“花”、“白”三种鲜亮的色彩,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这些充满动感和色彩感的字词的巧妙间用,显示出李白及其家人酬谢中都小吏时轻松快捷的心情。

  结句“为君下筯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意思是希望小吏开怀畅饮,之后再上马酣然归去。这首诗歌虽然不象《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作一样著名,但在李白描写友情的诗歌中仍不失为一首佳作。它体现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的深挚友情。

  李白自离长安后,饱览世态之炎凉,倍尝势力小人的鄙视。困窘之时,素昧平生的中都小吏能毅然冲破世俗樊篱,“携斗酒双鱼于逆旅”拜访李白,更显其心灵之美。同时通过揭露小吏的位卑与心灵的高洁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控诉摧残人才的封建社会。另外,此诗写鱼酒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而李白豪爽坦诚、热情待人的音容笑貌,也宛然可接。

  “意气相倾两相顾”,也显示了一代大诗人与下层社会一小吏意气相投的真挚友谊及心心相印的心灵之美。

参考资料:

1、 蔡毅.中国历代饮酒诗赏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72-7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