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侍宴乐游苑诗
朱明已谢,蓐收司礼。爰理秋祓,备扬旌棨。奉璋峨峨,金貂济济。
上林弘敞,离宫非一。彩殿回风,丹楼映日。随珠甲帐,屯卫周悉。
睟容徐动,天仪澄谧。云物游飏,光景高丽。枯叶未落,寒花委砌。
丝桐激舞,楚雅闲慧。参差繁响,殷勤流诣。

朱明已谢,蓐收司礼。爰理秋祓,备扬旌棨。奉璋峨峨,金貂济济。
上林弘敞,离宫非一。彩殿回风,丹楼映日。随珠甲帐,屯卫周悉。
睟容徐动,天仪澄谧。云物游飏,光景高丽。枯叶未落,寒花委砌。
丝桐激舞,楚雅闲慧。参差繁响,殷勤流诣。
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
初生的月芽儿,照见西南楼,娇小纤细,宛如盔钩,夜阑月西沉,余光辉映着。
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
东北面的台阶,残月也妩媚,恰似少女的蛾眉。
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
蛾眉一样的月儿,被珠帘挡在窗外,玉钩般的月儿,透不进琐窗里。
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十五十六日,一月圆光满时,我与您虽然相隔千里路,却能沐浴在同一片月光里。
夜移衡汉落,徘徊帷户中。
夜沉沉将尽,星稀稀将落,只剩下月光,迟迟疑疑地照进房门里。
归华先委露,别叶早辞风。
残花早被夜露打落,枯叶也已被凉风吹去;
客游厌苦辛,仕子倦飘尘。
溧泊不定的宦海生涯使我辛苦厌烦;忙忙碌碌的官场应酬也让人倦疲。
休澣自公日,宴慰及私辰。
今天,繁忙的公务之后,得以安静地休息。
蜀琴抽白雪,郢曲发阳春。
用古老的蜀琴弹奏着白雪调,用美妙的歌喉歌唱着阳春曲。
肴干酒未阕,金壶启夕沦。
盘中的佳肴已经用完,杯中的美酒依然有余,金壶滴漏已尽,月夜即将过去。
回轩驻轻盖,留酌待情人。
似应驾车回家小睡,但又决定停住,留下来把杯中的美酒斟满,等待与知情的好友会晤。
参考资料:
1、 丁福林编著.谢灵运鲍照集:凤凰出版社,2009.01:2352、 胡云信编著.金陵古韵:线装书局,2007.5:113、 刘心明译注.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151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
廨(xiè):官署。纤纤:细小的样子。
末映东北墀(chí),娟娟似蛾眉。
墀:指台阶。娟娟:美好的样子。蛾眉:古时称美女弯曲的眉毛。
蛾眉蔽珠栊(lóng),玉钩隔琐窗。
珠栊:以真珠装饰的窗户。琐窗:带有连琐花纹的窗户。
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三五:夏历十五日。二八:夏历十六日。
夜移衡汉落,徘徊帷户中。
衡:玉衡,北斗的中星。汉:天汉,俗称天河。
归华先委露,别叶早辞风。
归华:落花。花生于土中,又落入土中,所以叫归。委露:被露打坏。委,弃。别叶:离枝的树叶。
客游厌苦辛,仕子倦飘尘。
飘尘:如尘埃之飘飖。
休澣(huàn)自公日,宴慰及私辰。
休澣:休息。洗沐,亦称休沐,即官吏的定期休假日。澣,同“浣”,洗濯。自公:从公务中退出。宴慰:安居。宴和慰都是安的意思。私辰:指个人的休假日。
蜀琴抽白雪,郢(yǐng)曲发阳春。
蜀琴:蜀地的琴。汉代蜀人司马相如善弹琴,故称。白雪、阳春:古曲名,一种高妙的歌曲。郢曲:楚地的歌曲。郢,春秋时楚的都城。宋玉《刘楚王问》中说,郢地有一个善歌的人唱阳春白雪,国中能和者只有数十人。
肴(yáo)干酒未阕(què),金壶启夕沦。
肴:熟菜。阕:停止。金壶:即铜壶,又叫漏,古时的一种计时之器。启:踞,蹲。夕沦:夜漏已尽。沦,尽也。
回轩驻轻盖,留酌待情人。
回轩:回车。驻:停留。轻盖:一种有篷的轻车。
参考资料:
1、 丁福林编著.谢灵运鲍照集:凤凰出版社,2009.01:2352、 胡云信编著.金陵古韵:线装书局,2007.5:113、 刘心明译注.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151这首诗首六句是第一段,追叙诗人一直在望月,不但望日望月,新月时也在望,怀人之思深矣。“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二句写新月初生,细小弯曲而柔弱娇美,如玉钩般晶莹剔透的月牙,开始出现在西南楼的方向。以下又以“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二句承接上文,继续写新月的将落。此二句说新月将落时,那弯曲细长而娟美的新月转而照射在东北面的台阶上。以下二句则总写新月,初生新月光线柔和微弱,所以似乎被带有珠饰和琐形花纹的窗帘所遮隔。这里“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二句,把无形之光线当作有形之物体来写,形象生动而富有实体感。这种以实写传虚景的手法,把初生新月娟美柔弱、犹如病态美人婀娜多姿的形态细腻传神地活现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许多可以想象的审美空间,取得了良好的审美效果。
中间六句是第二段,写眼前月圆的实景。“三五二八夜,千里与君同”,笔锋一转,由初生新月写到望日之月。读至此,方使人悟到以上六句所写是追叙,其目的正是以新月和眼前望日之月作对比。新月光线柔弱,恐难以照远,不能和远方的“情人”共赏,而今正是月圆光满之时,正好与对方隔千里而共度此良宵。引出怀人之思,为下文的厌倦客游生活埋下伏笔。“夜移衡汉落”,承上继续写眼前景,并交待时间。北斗星转换了方向,银河众星也逐渐稀疏,表示夜已很深,交待赏月已久。“徘徊帷户中”,笔锋又转到玩月,写月光缓慢地照进屋中。此句又一次采用了以实写传虚景的手法,把月光的移动比作人的徘徊,富于感情色彩,也暗示了诗人当时的忧愁心绪。“归华”二句,转写月光照射下的官廨中残花败叶景象,并由花叶的过早为风露所摧残凋零,转而进一步引起下文的身世之感和对现实状态的忧怨。“归华先委露,别叶早辞风”,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可谓律诗佳联。
诗后十句是第三段。“客游厌苦辛”二句,是由上文的残花败叶的凄凉景象转到自身倦于客游仕官生活的感受,过渡自然和谐。由于厌倦了这种如飘尘般的不稳定生活,所以诗人自然而然地闪现出“休澣自公日,宴慰及私辰”的想法。二句说乘这公务繁忙之后的休假日及时地休息宴饮。“宴慰及私辰”句比较巧妙,既照应了题目的玩月,又自然地向下文的写赏月时的宴饮过渡。
“蜀琴抽白雪,郢曲发阳春”,承接上文“宴慰”,此二句写赏月时用优美动听的音乐来娱悦身心,消除不快。同时又暗用典故,表示自己志趣洁白高尚,知音者少,照应上文“千里与君同”,又为结尾的“留酌待情人”埋下伏笔,具有多重作用。“肴干酒未阕,金壶启夕沦”,仍就眼前而说,上句说玩月而饮,肴菜已尽而饮兴正浓;下句照应“夜移衡汉落”,“金壶”,即铜壶,又名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此说上面铸有金人的夜漏已尽,天色将明,又一次交待时间。末二句承“启夕沦”,写天色将明而不得不结束这次的赏月,但临行而又止,欲留下来等待与“情人”共饮。表示对玩月之夜的无限留恋和对知音的深切怀念,与“千里与君同”相呼应,发人深思,余味无穷。
这首诗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特别是前二段,把新月初生的灵幻光景和公廨处景物描绘逼肖。钟嵘《诗品》说鲍照“善制形状写物之辞”,又说他“贵尚巧似”,此诗可算是典型的例子。此外,此诗风格清丽柔弱,在诗人“操调隐急”(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敖陶孙《诗评》)的总体风格中可算是别具一格的作品,但后代有人把它和宫体诗相并论,却是失之偏颇的过激之辞。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794-795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
早年爱去远方的深谷漫游,老来见到这奇山多么快乐。
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
山颠耸立在彩虹之上,白云在它的腰际飞飘。
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
斜倾的崖壁像要忽然跌倒,绝顶伸出浑圆的帽峰一座。
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
宽阔的江流奔入大海,经过急滩有万颗浪珠溅落。
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
野海棠花开得正繁,山樱桃怒放丹红如火。
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
幽兰和杜若诱人忘了回归,官禄未辞心总为芳荃恋慕。
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
一心想去采一年开花三次的灵芝,向往九仙徘徊不忍离去。
参考资料:
1、 弘征 .汉魏六朝诗三百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436页夙龄爱远壑(hè),晚莅(lì)见奇山。
定山:一名狮子山,在浙江余杭东南。夙龄:少年,早年。晚莅:即莅晚。到了晚年时。
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
标:树立。置:放置。
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
倾壁:顷危的峭壁。
归海流漫漫,出浦(pǔ)水溅溅。
归海流:流向大海。漫漫:水无涯际的样子。浦:河流向江海的入口。溅溅:水流急速的样子。
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
然:通“燃”。
忘归属兰杜,怀禄(lù)寄芳荃。
兰杜:兰草和杜若。怀禄:怀恋禄位。芳荃:香草。
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
眷言:眷恋。三秀:灵芝,一年开三次花,传说服之可以成仙。九仙:九类仙人。
参考资料:
1、 弘征 .汉魏六朝诗三百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436页“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诗人开头说他年轻时候就雅爱高山远壑,晚年又见到了这座奇秀的定山。实际上,沈约此时才五十余岁,这里说“晚莅”,是有意拉长从年轻到老年的时间跨度,以极言自己爱山爱水的至深至切。既是如此,而今又得新睹一座奇秀之山,诗人且惊且喜的兴奋之情,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所以,首联虽平言浅语,涵意颇丰。诗人对定山的总体印象是“奇”,因而称为“奇山”。
以下八句,就是围绕这一“奇”字而展开的。首状山之高绝:“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奇峰峻岭,高耸于云水之间,直刺出依天长虹之外。仅此一联,便将定山雄姿写神写活。次写山之险峻:“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悬崖峭壁,或矗起直指长空,或斜立俯视大地,睹之令人目迷神炫;直到极顶绝处,山势才稍展平缓。“孤圆”二字传神,状写出险峻中有平缓、坦畅处见奇兀的绝顶之势。再次则写山下水势:“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此时,诗人视线已转移到山底。只见钱塘江水浩浩荡荡,直赴大海,那奔腾激溅而起的朵朵浪花,欢快跳跃,煞是壮观。山蓄水势,水壮山威,这与绝顶之孤圆一起,都足证定山确实是无处不奇。接下来,诗人把视线从渺远的海口收转回来,静心观赏起了盛开的山花。紫的海棠,红得如火欲燃的山樱,绚丽多彩的颜色,绘写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远壑”、“奇山”的神奇诱惑,大自然的无可抵御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诗人,陶醉了诗人,使他留连忘返,飘飘欲仙。
所以,最后四句,诗人便由衷地抒发了返归自然的理想。兰草、杜若、荃草,是《楚辞》以来诗文中经常引用的物象,用以比喻修诚立行、洁身自好,诗人这里也因承此意。“忘归属兰杜”与“怀禄寄芳荃”虽为工整对句,却暗寓前因后果关系。惟因意属兰杜,憺而忘归,故虽为怀禄做官之人,亦情寄芳草。此联总束写景,并由景中具象征意义的兰杜芳荃,转入抒怀,在章法上显得老到圆熟。最后一联,诗人复由山间芳草,联想到可以服之成仙的三秀灵芝。意欲采而餐之,像何氏九兄弟那样,飘飖远逝,羽化而登仙。三秀由兰杜引出,盖二者都是《楚辞》中常用之芳草名,故生此联想,全不显牵强。全诗在企羡仙境的遐想中结束。
此诗写景,全是视觉形象,诗人特别注意写出两方面的特色。一是山间形势的“势差”。高至九层云霄,低迄溅溅流水,惊心有倾壁绝顶,悦目有野棠山樱,客观形势的“势差”之大,正与主观感受的“势差”相互映衬,有强烈的对比感。因而,诗篇虽然层层敷衍,步步刻画,但并不生涩呆板,而是气脉贯注,意象万千,有清新、洒脱之感。二是注重色彩描绘。诗虽不长,却五色斑斓,异彩纷陈,彩虹、白云、青山、红樱等,络绎缤纷,恍如欣赏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图画,赏心悦目,意绪留连。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495-496页八风儛遥翮,九野弄清音。
迎着八面来风张开巨大的羽翼,在九天之上自由自在鸣叫飞翔的鹤。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因为失去羽翼不能再翱翔九天,只能成为帝王园囿中的玩物。
参考资料:
1、 《古代帝王诗词解读》.岳麓书社,1997年6月版,第9-11页八风儛(wǔ)遥翮(hé),九野弄清音。
八风:八面之风。《左传》有“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之说。儛:通“舞”,这里指飞舞。翮:本义为羽毛的根部,这里代称鸟翅。九野:九州地域。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清音:清亮的声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yuàn)中禽(qín)。
摧:摧折。志:意愿,这里指诗人的远大抱负。苑:园囿。禽:玩物。
参考资料:
1、 《古代帝王诗词解读》.岳麓书社,1997年6月版,第9-11页全诗四句,前后各为一个层次。第一层描写失去自由之前的鹤,比喻诗人自己远离朝廷羁绊之时的自由之身,当时纵横沙场,东征西讨,意气昂扬,正好比那高天之上的云鹤,搏击八方来风,展翅翱翔。在茫茫九州之上,在朵朵彩云之间,奋翮高飞,无拘无束尽情地发出舒心的鸣叫。对飞鹤戾天的描写,正是含蓄地展现了诗人的鸿鹄之志与旷世奇才,也反映了他希望挣脱朝廷束缚的强烈愿望。从本诗开头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虽身为人臣,却有包举宇内、气吞九州的帝王气概。
第二层写失去自由之后的鹤,比喻诗人自己受人节制,郁郁不乐。自由翱翔的云鹤,一旦被捕入苑中,成为帝王苑囿中的玩赏之物,飞向云天的志向便被摧折而很难实现了。这正是诗人被召回朝廷之后当时处境的形象比喻,受制于人而不能一逞英雄之志。通过前后两层鲜明形象的对比,诗人因一时受限制而内心苦闷不平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这是一首比体诗,通篇写鹤,而作者之情志则因之而表露,深得含蓄不尽之致。比兴是中国诗歌最古老的传统。《文心雕龙·比兴篇》云:“观夫兴之讬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从作者见群鹤而生感慨来说,这是兴。从作者以鹤的形象自比来说,这是比。故而能因小见大,婉而多讽。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迎着八面来风,展开硕大的羽翼,在九天之上翱翔鸣叫的鹤。鹤的高飞戾天展现出作者的雄心抱负与宏才大略,也反映出他远离朝廷羁束的自在心情。诗的后半描写鹤因羽翮摧折而不能高翔云天,只能成为帝王园囿中的观赏之物。这无疑是作者对一旦被召回后处境的想象。通过前后意象的鲜明对比,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平获得了生动的展现,诗意在转折跌宕中有波澜起伏之势。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确如刘勰所云“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这种五言四句的小诗,在当时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齐梁时代已称作“绝句”,它是唐绝的滥觞。这种短诗要求尺幅千里、馀韵悠远,故比兴一体最为诗家着意。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五绝只二十字,最为难工,必语短意长而声不促,方为佳唱。”刘熙载《艺概》云:“以鸟鸣春,以虫鸣秋,此造物之借端讬寓也。绝句之小中见大似之。”此诗的托物寄兴之妙,也完全符合上述诗家对五绝的要求。
描述鹤鸣九皋的壮观是为了叙述远大的志向,咏叹蹒跚帝苑的困窘是为了抒发满胸的愤懑。《南史·齐本纪》称萧道成“喜怒不形于色,深沉静默,常有四海之心”,《群鹤咏》正为佐证。诗人自比高洁美善的白鹤,艺术上是成功的,但实际上萧道成是一只凶猛的鹰隼,深藏韬晦,骁勇强悍。借镇压诸王之乱而钳制朝廷,一旦时机成熟,便毫不犹豫地夺取帝位。
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
多年来,我们一起共事,情好谊笃,如今即将与你们分别了,让人怎能不感伤。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我这一去犹如东流的江水,不知何时才能回归。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夜晚湿冷的雨滴,淅沥落在空旷的台阶上,室内三杯两盏淡酒,促膝话别,彻夜不眠,不知不觉间曙色已跃上窗头。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只好放下各自手中的杯盏,何时咱们还能像现在这样把酒尽欢。
参考资料:
1、 刘让言 林家英 陈志明.中国古典诗歌选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第458页2、 箫之编译.古诗三百首:京华出版社,2003年04月第1版:第562页历稔(rěn)共追随,一旦辞群匹。
历稔:历年。稔:谷熟,谷一熟为一年。群匹:群朋, 即诗题中的“故游”。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注:泻。
夜雨滴空阶(jiē),晓灯暗离室。
空阶:没有行人,没有行人的夜,可知已是夜深人静。晓灯:破晓时室内显得暗淡的光。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xī)?
促膝:古人采用跪坐的姿势,对坐交谈时,彼此的能部相接近,叫“促膝”。
参考资料:
1、 刘让言 林家英 陈志明.中国古典诗歌选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第458页2、 箫之编译.古诗三百首:京华出版社,2003年04月第1版:第562页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此篇《艺文类聚》卷二十九、《文苑英华》卷二百八十六均题作《从镇江州与游故别》,余冠英选注《汉魏六朝诗选》、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等,均误作《从政江州与故游别》。
考何逊从镇江州,共有两次:第一次在公元510年(天监九年)旧历六月,建安王萧伟出为都督江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何逊仍从掌书记。第二次在公元517年(天监十六年)旧历六月,庐陵王萧续出为江州剌史,何逊以记室复随府江州。不久即去世。
据诗意推测,此诗当作于第一次从镇江州时。全诗极力渲染与朋友离别时依恋难舍的情景,深婉动人。
建安王萧伟礼贤下士,“由是四方游士、当世知名者,莫不毕至。”伟又穿凿园林,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梁书·萧伟传》)。公元507年(天监六年),何逊迁建安王水曹行参军,兼任记室,深得萧伟信任,日与游宴。今从镇江州,将与故游离别,自然无限惆怅。故开头两句便说:“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历稔”,多年也。“群匹”,即指故游诸人。共事多年,追随左右,情好谊笃,不忍遽别。
时萧伟任扬州刺史(治所在今南京),何逊亦在刺史幕中。南京濒临长江。长江之水西天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正如古乐府《长歌行》所吟咏的那样:“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诗人不禁睹物起兴,发出深沉的喟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这尚是虚拟。
而眼前实景更是伤人怀抱:室外夜色深沉,雨声淅沥。酷热的夏夜,如果来一阵滂沱暴雨,带来些许凉意,或许可以冲刷掉离人的愁思,减轻一点人们的痛苦。却偏偏不是!这缠绵夜雨,点点滴滴,打在人踪寂寥的空阶之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空”字,增加了无限凄凉。而室内灯光朦胧,离筵草草,三杯两盏淡酒,怎抵它离恨别愁!促膝话别,彻夜不眠,完全忘记了时间,曙光暗淡了灯光,方知东方之既白。
一个“晓”字,潜藏着无限离别深情。叶矫然说:“何仲言体物写景,造微入妙,佳句实开唐人三昧。”(《龙性堂诗话》初集)而“夜雨”两句,正是这样的佳句。茫茫夜色,点点细雨,淡淡灯光,给这故游夜别的场面笼罩上一片浓重的感伤色彩。难怪陆时雍评此二句曰:“惨甚!闲闲两语,景色自成。”又曰:“‘林密户稍阴,草滋苔欲暗’,细写得幽;‘薄云岩际出,残月波中上’,轻写得妙;‘解缆及朝风,落帆依暝浦’,平写得帖;‘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深写得苦。此皆直绘物情,不烦妆点。”(《古诗镜》卷二十二)故游不堪离恨苦,更何况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离别在即,于是面面相觑,悲不自胜,不禁为之罢席。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同”字照应首句的“共”字,缠绵悱恻。而以设问作结,进一步抒发了“盛会难再”的深沉感慨,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何逊的诗,题材比较狭窄,多为赠答酬唱、送别伤离之作。而他的可贵之处,是很少无病呻吟。像这首诗写离别,将寻常情事,眼前景物,信手拈来,自然清新,且情景交融,颇为动人,前后照应,耐人寻味。特别是“夜雨”两句,更是脍炙人口。唐人郑谷《文昌寓直》诗云:“何逊空阶夜雨平,朝来交直雨新晴。”于此可见其影响之深。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071-1072页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头上戴着华丽的彩带与花钿,罗衣飘飘垂在绿色的水面。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询问夏日盛装的少女将要到哪里去?是要乘舟去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想把暗示爱怜心意的莲子寄给你,辽西三千里,路远道阻无机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只希望你早日凯旋,趁这美好的荷花还艳丽澄鲜。
参考资料:
1、 邓魁英,袁本良 主编.古诗精华.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7802、 郑在瀛,张声启 主编.中国历代爱情诗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120-121锦带杂花钿(diàn),罗衣垂绿川。
采莲曲:乐府《清商曲》名。锦带:锦制的衣带。 杂花钿:杂饰着花钿。花钿,用金翠珠宝制成的花形饰物。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子:你,指采莲女子。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辽西:指辽河以西的地区,今辽宁的西部。此指丈夫征戍之地。无因缘:没有机会。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旋返:回还,回归。及此:趁此。荷花鲜:字面是指荷花的鲜艳美丽,实际是用来比喻女子的青春美貌。
参考资料:
1、 邓魁英,袁本良 主编.古诗精华.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7802、 郑在瀛,张声启 主编.中国历代爱情诗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120-121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此诗前二句勾勒出思妇的形象,让读者从美的装扮想象出美的人;接着二句设问过渡,巧妙地将笔触从采莲女转向采莲女的怀人;之后二句暗示采莲女的丈夫在遥远的边地,二人音息难通;最后二句直接抒情,写采莲女盼望夫君早日归来。
此诗首先以第三者的眼光描绘采莲女,继开头纯客观的描写以描写与之直接对话,使“旁观者”的身份转变为直接参与者的身份。其中,首二句只写采莲女的穿着打扮而不作肖像描绘,于描写穿着中点出其身处的地点,使一个可爱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接着二句以设问的形式作为过渡,转而采用与采莲女亲切对话的形式:前句是用一个假设中的人物的问话,后句则采莲女的回答。紧接着的“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四句又改用第一人称来描写,直接从采莲女的角度抒发情感,是主人公思“君”心境的自我剖露。其中,“辽西”与“江南”的对比突出了采莲女与“君”地理上相隔之遥远;“欲寄”则透出采莲女难以言说的一往深情。
全诗短小厚实,纯用白描手法,重在抒情,从不同角度着笔,描写角度虽几经改换,表现了多次顿挫,却极为自然,毫不生硬,显示了曲折多变的艺术手法,而采莲女的情感完全由眼前景、手中物触发,情由景生,触景生情,情意绵绵,意味深长,双关手法的采用更使得诗中表现的情感显得深沉、含蓄、细腻。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 主编.古诗鉴赏辞典(下).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111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