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楼前峰峦起伏充满视野春日里天气放晴,清晰遒劲的文字在新科进士的手下产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恨只恨自己的女子身份掩盖了诗文才华,只能抬头空自羡慕那金榜上的进士题名。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云峰:高耸入云的山峰。满目:充满视野。历历:分明可数,清晰貌。银钩:比喻遒媚刚劲的书法。此处指榜上题写的文字。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xiàn)榜中名。
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此处泛指女性服装。作者谓自己是女性,虽然能诗会文,也被阻挡,不能进考场。榜中名:古代科举考试录取金榜上的人名。
这首诗抒发了她满怀雄才大志,却无法与须眉争雄的怅然心情。唐代进士在崇真观南楼高高张贴题名,这是朝野瞩目的盛事,长安人争相前往观看。鱼玄机看得又羡又气,心绪难平:科举以诗取士,她枉自写得锦绣诗篇,也备受文人推崇,根本就不会输给男人,却与功名无缘。
鱼玄机的诗在当时和后世都为人盛赞,明代文学家钟惺甚至夸她为“才媛中之诗圣”。此诗就写得非常大气,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首句以春日放晴来象征放榜,蟾宫折桂;次写看到上榜士子在崇真观壁上题名的盛况。这两句写得气势雄浑,势吞山河,正抒发了她满怀的雄才大志。后两句笔锋一转,写自己有诗才,却因为是女子,不能参与科举考试,空有满腹才情,无法与须眉男子一争长短,羡慕也是徒然。鱼玄机恨自己生为女儿身,不然就可以像那些及第举子一样赢得功名,披红戴锦,一日看遍长安花。此诗流露出争强好胜而又无奈的心情。
诗中一个“自恨”和“空羡”包含了女诗人无限的悲凉和无奈,包含了女诗人无限叹息和不满,也包含了女诗人无限的自信和诉求。自古以来,科举制度只给男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而女子,无论多么有才华,也只能“空羡”,只能空怀怅恨。这首诗是她对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和满腔热血的酸楚和激愤,对自己无法像一个男子一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叹息和呐喊,表面上是怨恨自己不能像男人一样参加科举,却蕴含了对埋没女子聪明才智的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的怨恨和不满,不甘埋没、不甘雌伏的勇迈情怀和傲兀精神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这里可以看出鱼玄机是一位有才华,有志向,有追求,有理想的自信的女子。
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在世人眼里都觉得女子只用在家相夫教子就行,考取功名,建功立业只是男子的事。在那样一个时代,一位有如此才情和思想的女子实属难得。
参考资料:
1、 王海泉.晚唐女诗人鱼玄机诗歌中的女性意识[D].河北大学,2011-05-01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我军驻扎在武功县东门外的青坂,天气严寒,兵士都在太白山的泉窟中饮马。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黄头的奚兵每天向西推进,只有几个骑兵,居然敢弯弓射箭向我军冲击。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这时,山上是雪,河中有冰,旷野里一片萧瑟气象。青的是报警的烽烟,白的是战死兵士的枯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怎么能托人带个信给我军,嘱咐他们暂时忍耐一下,等到明年再来反攻,千万不要急躁。
我军青坂(bǎn)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kū)。
东门:指青坂所属的县城东门。太白窟:秦岭主峰,位于今天的陕西武功、太白诸县。这里说青坂在太白窟,山高天寒,饮马困难,条件极为艰苦。
黄头奚(xī)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chí)突。
黄头奚儿:安禄山的军队里有很多是奚、契丹的部族。日向西:一天天向西推进。青坂在陈陶以西。驰突:飞骑冲击突破,形容勇于战斗。
山雪河冰野萧瑟(sè),青是烽烟白人骨。
山雪河冰:雪、冰都是动词,指山上积雪,河水结冰。野萧瑟:指寒风凄厉。烽烟:烽火,军事告急的信号。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焉得附书:怎能够托书信。仓卒:仓促。
此诗中“数骑”和“敢”字都是经过锻炼的字眼。只用三个字就表现了安禄山叛军的强壮和官军的怯弱。“青是烽烟白人骨”这一句,本来应该说“青是烽烟,白是人骨”。缩成七言句只好省略一个“是”字。《同谷歌》有一句“前飞鴐鹅后鹙鶬”,本来是“前飞鴐鹅,后飞鹙鶬”。省略了一个“飞”字。又《李潮八分小篆歌》有一句“秦有李斯汉蔡邕”,省略了一个“有”字。这种句法,仅见于七言古诗,五言诗中绝对不可能有。七言律诗中也少见。“青是烽烟白人骨”止是一个描写句,“白人骨”还属于夸张手法。阵亡士兵的尸体暴露在荒野里,至少要几个月才剩一堆白骨。杜甫此句,只表现“尸横遍野”的情景。他有一首《释闷》诗,其中有一联道:“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也是写战后的原野,它和“青是烽烟白人骨”是同一意境的两种写法。
此诗第二联写安禄山部队的强悍,第三联是其后果,所以写官军死亡之惨。而在叙述同一事件的另一首诗《悲陈陶》里,第二联写官军士气怯弱,无战斗力;第三联是其后果,所以写“群胡”的飞扬跋扈。可见杜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同一事件的艺术手法。第四联是写被困在长安城内的人民和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陈陶斜一败之后,长安城中的人民在痛哭之馀,还希望官军马上再来反攻。可是在青坂再败之后,人民知道敌我兵力相差甚远,只得放弃“日夜更望官军至”的念头。杜甫在长安城中,听到唐军战败的消息,心中非常焦急。而只好设想托人带信给官军,希望他们好好整顿兵力,待明年再来反攻。这两首诗的结尾句深刻地表现了人民对一再成败的官军的思想感情的合于逻辑的转变。
《杜诗镜铨》引用了邵子湘的评语云:“日夜更望官军至,人情如此;忍待明年莫仓卒,军机如此。此杜之所以为诗史也。”这个评语,反映出邵子湘认为两个结句有矛盾,因此他把《悲陈陶》的结句说是人民的感情如此;把《悲青坂》的结句说是军事形势有这样的需要。他以为这样讲可以解释矛盾。其实是似是而非。要知道,“军机如此”,也同样是长安城中人民听到青坂之败以后的认识和感情。杜甫写的正是人民思想感情的转变,根本不能以为两首诗的结句有矛盾。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牡丹芳香啊牡丹芳香,黄金的花蕊开绽在红玉的花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几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灿烂,几百枝花朵绛烛似的辉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
照地生辉,刚展开锦绣的身段,迎风飘香,却没带兰麝的香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仙人的琪树,被比得苍白无色,王母的桃花,也显得细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宿露浸润,泛起紫闪闪的奇艳,朝阳照耀,放出红灿灿的异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红紫深浅,呈现着不同的色调,向背低昂,变幻出无数的形状。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无力地卧在花丛,将息带醉的身躯,多情地映着花叶,隐藏含羞的面庞。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娇生生的笑容,仿佛想掩住香口,怨悠悠的情怀,好像在撕裂柔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称姿贵彩,的确是超凡绝俗,杂卉乱花,哪里能比美争芳。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石竹、金钱,固然是十分细碎,芙蓉、芍药,也不过那么平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于是乎引动了王公卿相,冠盖相接地赶来观赏;
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还有轻车软轿的贵族公主,和那香衫细马的豪家。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寂静的卫公宅闭了东院,幽深的西明寺开放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双双舞蝶殷殷地陪伴看客,声声残莺苦苦地挽留春光。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担心太阳晒损娇姿,张起帷幕遮取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花开花落,二十来天,满城的人们都像发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三代以后文采胜过实质,一般人都重华而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重华直重到牡丹的芳菲,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
元和皇帝很关心农桑,由于他体恤下民,天降吉祥。
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去年的嘉禾长出九穗,田中寂寞,没有人理睬。
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
今年的麦子分出两枝,但是这些却无人知晓,唯独天子一个人内心感到喜悦。
无人知,可叹息。
天降吉祥,没人理会真叫人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我愿暂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减却牡丹妖艳的颜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冷却一下卿士们爱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样关心农业生产,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唐音阁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93页2、 贾炳棣.咏牡丹诗词精选:金盾出版社,2008年8月:第22页3、 子谔、一飞、吉庠.白居易的故事: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01月第1版:第54页4、 霍松林.白居易诗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59年07月第1版:第161页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ruǐ)绽(zhàn)红玉房。
绽:裂开。此指花开。红玉房:指红牡丹花瓣。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jiàng)点灯煌(huáng)煌。
英:花瓣。灿灿:光彩鲜明耀眼。绛:深红色。煌煌:光辉灿烂的样子。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shè)囊(náng)。
兰麝囊:装着兰草、麝香等香料的香囊。
仙人琪(qí)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琪树:神话中的玉树。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áng)。
间:更迭。随:任凭。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huì)乱花无比方。
比方:比较。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sháo)药苦寻常。
石竹:草名,开红白小花如铜钱大小。芙蓉:荷花。芍药:观赏植物名,花大而美。寻常:平常,平凡。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王公与卿士:古时封爵,有王,有公,又论品阶又有卿、大夫、士。游花:外出赏花。冠盖:帽子与车上的帷盖。此朝中的达官贵人。
庳(bēi)车软舆(yú)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庳车:指一种轻便灵巧的车子。软舆:软座轿子。细马:良马。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卫公宅:唐李靖封卫国公,其宅多植花木。西明寺:唐时玩赏牡丹的胜地。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三代:这里指夏、商、周。文胜质:此处意为人们喜尚文采胜过了喜爱事物质朴的本性。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有渐:有所加剧。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xù)下动天天降祥。
元和天子:指唐宪宗李纯。恤下:抚恤下民。动天,感动了上天。
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今年瑞麦分两岐(qí),君心独喜无人知。
无人知,可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造化:大自然。
少回卿(qīng)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jià)穑(sè)。
卿士:古官阶有公、卿、大夫、士。这里泛指朝中官员。稼穑:指农事。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唐音阁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93页2、 贾炳棣.咏牡丹诗词精选:金盾出版社,2008年8月:第22页3、 子谔、一飞、吉庠.白居易的故事: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01月第1版:第54页4、 霍松林.白居易诗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59年07月第1版:第161页诗人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完成了这首有名的乐府诗。先以文彩艳丽的笔法描绘了牡丹妖艳迷人的姿色。继写由于牡丹的妖艳而引逗出卿士赏花的狂热场面。然后笔锋一转,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华不重实的流弊,由来已久。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这里没有采取直接抨击卿士的办法,而是采取一种委惋的方式,说“卿士爱花心”是由于“牡丹妖艳色”所致。希望老天施展造化力来减却牡丹的妖艳色,削退卿士的爱花心。最后正面提出: “同似吾君忧稼穑”的主张。白居易提倡天子与卿士关心农业生产的主张值得肯定。
开始四句从正面极写牡丹的艳丽之态:黄色的花蕊,红色的花瓣,成千上百的牡丹联成一片,像那晚霞似的
牡丹 灿绽辉煌。“照地初开锦绣段, 当风不结兰麝囊。仙人琪树白无色, 王母桃花小不香。”这四句意思是:牡丹初开似锦绣的身段,光辉照地,香气四溢。仙人的玉树,王母的桃花都无法相比。“宿露轻盈泛紫艳, 朝阳照耀生红光。红紫二色间深浅, 向背万态随低昂。”以上四句意思是:夜露的滋润,朝阳的照耀,使牡丹变幻着不同的色彩,展示着美丽的娇态。
“映叶多情隐羞面, 卧丛无力含醉妆。低娇笑容疑掩口, 凝思怨人如断肠。浓姿贵彩信奇绝, 杂卉乱花无比方。”这几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华丽、高贵、娇美的牡丹超凡脱俗,与那些杂卉乱花不可相提并论。比方即比拟。比起牡丹,这两种花都显得太细小了。
“遂使”以下四句:写王公贵族狂热地赏玩牡丹, 这四句的大意是:牡丹的妖艳引逗着王公卿相,贵族公主,豪家儿郎,穿着漂亮,乘坐着轻便舒适的车马终日赏玩。“卫公宅”以下八句:继写牡丹盛开时赏花的盛况。这里用一“闭”字。写尽了王公贵旋倾家出动赏牡丹的情景。又用一“开”字,写尽了牡丹开处皆有人的情景。“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在谷雨前后开,从开至谢,一般为二十来天。花开花落,仅仅二十来天,在这一年一度的花开时节,满城的人看花。就好象发狂了似的。“三代”以下四句:议论时弊,进入主题。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这四句的大意是说:夏、商、周三代以后,浮华胜过了质朴,时人都重视虚华而不重视质实。直到看重牡丹的芳菲。这种流弊并非抬自今日,而是由来已久。“霞和”以下六句大意是:元和天子很关心农业生产.由于他怜悯老百姓感动了神灵,上天便降下了吉祥。去年地里的谷子长出了九穗。但是群臣不关心百姓疾苦。以致田野里很寂寞,无人前往问津。今年的麦子分出两枝,真是祥瑞的征兆,但是这些却无人理会,唯独天子一个人内心感到喜悦。这是对皇帝的颂扬欢捧。“无人知”至末尾:直抒胸臆,点明主题。这四句的大意是:天降吉祥,没人理会真叫人叹息,我愿暂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减却牡丹妖艳的颜色,冷却一下卿士们爱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样关心农业生产,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作者痛斥上层统治者狂热地赏玩妖艳的牡丹而不关心与广大百姓生命攸关的农桑。但作者无回天之力,只能无可奈何地呼喊:“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慢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作者对皇帝的褒奖,只是一种类似辞赋中的说反话而已。
参考资料:
1、 贾炳棣.咏牡丹诗词精选:金盾出版社,2008年8月:第22页2、 李冷文、曹法舜、董寅生.牡丹古诗选: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04月第1版:第21页3、 龚克昌、彭重光.白居易诗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01月:第59页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一)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二)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凉的风肃肃吹来,山谷林间顿时变得清爽凉快。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它吹散了山中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的雾霭,显现出了山上涧旁的人家房屋。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凉风来来去去本来没有踪迹,可它的吹起和停息却好像很有感情,合人心意。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一)
当红日西下,大地山川一片寂静的时候,它又自松林间吹起,响起一片松涛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65 .2、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 .古代汉语字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5 .3、 徐 敏 .儿童古诗300首(上)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0 :163-164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hè)清。
肃肃:形容快速。风:一作“景”。加:给予。林壑:树林和山沟,指有树林的山谷。
驱烟寻涧(jiàn)户,卷雾出山楹(yíng)。
驱:驱散,赶走。寻:一作“入”。涧户:山沟里的人家。卷:卷走,吹散。雾:一作“露”。楹:堂屋前的柱子。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固:本来。迹:行动留下的痕迹。一作“际”。动息:活动与休息。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一)
松声:松树被风吹动发出像波涛一样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65 .2、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 .古代汉语字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5 .3、 徐 敏 .儿童古诗300首(上)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0 :163-164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一)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二)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下而加焉。”此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这风确乎是“有情”的。
“肃肃凉景生”,首句平直轻快,习习凉风飘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低贵贱,北风都遍施恩惠。“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风,驱散了烟云,卷走了雾霭,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第五、六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似乎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动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畅玄篇》“动息知止,无往不足”之意,形容风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地引出结联:“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白天,风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宁静的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吹奏起悦耳的松涛声。欣赏松涛的大多是士子或隐者,当然也包括了诗人自己。这里与“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样加深了主观意趣。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此诗所咏之风,不是习见的柔弱的香风,也并非宋玉《风赋》中的取悦于大王的雄风,肆虐于庶人的雌风。这首《咏风》小诗里,寄寓着诗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参考资料:
1、 阎昭典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8-19 .2、 刘炜评 .唐诗宝鉴—闲情逸致卷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 :79-80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
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有绵绵不绝的仇恨,姑苏台上歌舞后红颜的血泪尚未流尽,仍旧在风中深情凝望如雪的肌肤呻吟。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吴王的江山早已随着时光的轮回落幕,杂草丛生是那胜利者越王宫殿的旧痕,都比不上菱藕蔓草年复一年茂盛常新。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dì)雪肌肤。
姑苏:山名,今苏州市西南,古姑苏台于其上。亦作苏州之别称。据《吴越春秋》载:越进西施于吴,请退师,吴王得之,筑姑苏台,游宴其上。凝睇:凝聚目光而视。这里是微微斜视而又含情的意思。雪肌肤:肌肤白嫩、细腻而润滑。所以说“雪”在这里是与“凝脂”同义。
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wàn)满重湖。
落日:喻亡国。又解:“空落日”,在落日照耀下显得更空旷,意思是吴王的江山已不复见,只有夕阳西照。芜:音无,①田野荒废,丛生野草。②乱草。 菱蔓:菱角的藤子。重湖:湖泊相连,一个挨着一个。
这首词是咏史词,借越国美女西施的故事,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慨,充满悲凉、凄婉的凭吊气氛。
词的上片写西施。“倾国倾城”是用来形容女子的姿色艳美绝伦的词语,始 见于《汉书·外戚传》:李延年知音律、善歌舞,尝在汉武帝前起舞作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此词首句“倾国倾城恨有馀”引出的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灭吴的一段动人的故事,“倾国倾城”四字系指代越国浣纱美女西施,她在吴越之争中,被越王勾践当作祸国工具献于吴王夫差,以惑乱吴国之政;“恨有余”,是说西施之恨无尽无穷。“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两句似乎是对西施之恨是什么的问题作出了解答:在姑苏台上春霄宫中,西施内心凄苦,她多少次在妆成侍宴之前还忍不住泪水暗流,她倚立风前深情远望,凝视着自己那南方白云深处的故乡。“姑苏”,地名,即今之苏州,昔春秋时吴国的故都,此处概指当年吴王夫差在姑苏台上所建的、专供欢饮行乐用的春霄宫;“雪肌肤”在此形容西施肤色之美,晶莹洁白如雪。词的上片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描写,刻画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越王勾践巧使美人计,利用西施达到了灭吴复仇的愿望,但就西施个人的幸福来说,她远离故土,向一个自己并不喜爱的暴君献媚邀宠,却不能不是一出令人同情的千古悲剧。
下片转写吴、越。“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三句,是作者就眼前景色抒发感慨。当年吴王所占领的辽阔土地,空自日出日落,早已多次变易主人。越王的雄伟宫殿也已经大都变得壁断垣颓,遍地荒草,一片陈迹。兴衰成败都化作过去,只有那红荷绿菱仍然密密地覆盖着湖面,年复一年地宣告着春去夏来。寥寥三句,写尽了胸中的苍凉和惆怅。
此词正如李冰若说:“伯主雄图,美人韵事,世异时移,都成陈迹。三句写尽无限苍凉感喟。此种深厚之笔,非飞卿辈所企及者。”(《栩庄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