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蠡湖中望庐山

: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天上的月亮绕生光晕,船工知道即将要起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张挂起风帆等候天亮,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船行中流突然现匡庐,威镇九江气势正豪雄。

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暗黑的山体凝成黛色,峥嵘的山势屹立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很久就想去追随尚子,况且到此缅怀起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我限于此次行役匆忙,不曾有片刻休憩山中。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淮海的路途不及一半,星转霜降又要到年冬。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寄言栖隐山林的高士,此行结束来隐与君同。

参考资料:

1、 谈会金编注.庐山东、西林寺历代诗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130-131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2-64

太虚生月晕(yùn),舟子知天风。
太虚:古人称天为太虚。月晕:月亮周围所起的一圈光气。知天风:古人有“月晕而风”的说法,所以舟子凭月晕而知道即将起风。

挂席候明发,渺(miǎo)漫平湖中。
挂席:悬挂起船帆,谓开船。明发:天亮,拂晓。

中流见匡阜(fù),势压九江雄。
匡阜:庐山别名。庐山古名南障山,又名匡山,总名匡庐。九江:即指浔阳江。

(yǎn)(dǎn)凝黛色,峥(zhēng)(róng)当曙(shǔ)空。
黤黕:深黑不明。形容颜色的两字,都带“黑”旁。容霁:一作“凝黛”。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妇女用来画眉。峥嵘:形容山高的两字,都带“山”旁。当:耸立。曙空:明朗的天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香炉:香炉峰。庐山的北峰状如香炉,故名。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尚子:即尚长,东汉时的隐士。远公:即慧远,晋代著名僧人,隐居于庐山。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限:束缚。于役:有事远行。微躬:身体,自谦之辞。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星霜:星宿,一年循环周转一次。霜,每年因时而降。所以古人常用“星霜”代表一年。

寄言岩栖(qī)者,毕趣当来同。
岩栖者:指那些隐士高僧。毕趣:“毕”应作“尽”讲,“趣”指隐逸之趣。

参考资料:

1、 谈会金编注.庐山东、西林寺历代诗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130-131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2-64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孟浩然写山水诗往往善于从大处落笔,描绘大自然的广阔图景。第一二两句就写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辽阔无边的太空,悬挂着一轮晕月,景色微带朦胧,预示着“天风”将要来临。“月晕而风”,这一点,“舟子”是特别敏感的。这就为第三句“挂席候明发”开辟了道路。第四句开始进入题意。虽然没有点明彭蠡湖,但“渺漫”这个双声词,已显示出烟波茫茫的湖面。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进一步扣题。“匡阜”是庐山的别称。作者“见匡阜”是在“中流”,表明船在行进中,“势压九江雄”的“压”字,写出了庐山的巍峨高峻。“压”字之前,配以“势”字,颇有雄镇长江之滨,有意“压”住滔滔江流的雄伟气势。这不仅把静卧的庐山写活了,而且显得那样虎虎有生气。以下四句,紧扣题目的“望”字。浩渺大水,一叶扁舟,远望高山,却是一片“黛色”。这一“黛”字用得好。“黛”为青黑色,这既点出苍翠浓郁的山色,又暗示出凌晨的昏暗天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渐渐显露出鱼肚白。高耸的庐山,在“曙空”中,显得分外妩媚。天色渐晓,红日东升,庐山又是一番景象。崔巍的香炉峰,抹上一层日光,读者是不难想象其美丽的。而“瀑水喷成虹”的景象更使人赞叹不已。以虹为喻,不仅表现庐山瀑布之高,而且显示其色。飞流直下,旭日映照,烟水氤氲,色如雨后之虹,高悬天空,显得绚丽多彩。

  这样秀丽的景色,本该使人流连忘返,然而,却勾起了作者的满腹心事。“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表明了作者早有超脱隐逸的思想。东晋高僧慧远,他本来是要到罗浮山去建寺弘道的,然而“及届浔阳,见庐峰清净,足以息心”,便毅然栖息东林。“追”“怀”二字,包含了作者对这两位摆脱世俗的隐士高僧是多么敬仰和爱戴;“我来限于役”以下四句,显露出作者之所以不能“息微躬”是因为“于役”,是因为他还要继续到长江下游江浙等省的广大地区去漫游,如今整个行程还不到一半,而一年的时间却将要完了。“淮海”、“星霜”这个对偶句,用时间与地域相对,极为工稳而自然,这就更突出了时间与空间的矛盾,从而显示出作者急迫漫游的心情。这对“久欲追尚子”两句说来是一个转折,表现了隐逸与漫游的心理矛盾。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对以上四句又是一个转折。末两句暗寓出诗人不留在庐山,但将来还是要与“岩栖者”共同归隐的,表现出诗人对庐山的神往之情。

  这虽是一首古诗,但对偶句相当多,工稳、自然而且声调优美。譬如“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中的“黯黮”与“峥嵘”,都是叠韵词。不仅意义、词性、声调相对,连字形也相对了。《全唐诗》称孟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于此可见一斑。此诗结构极为紧密。由“月晕”而推测到“天风”,由“舟子”而写到“挂席”,坐船当是在水上,到“中流”遂见庐山。这种联系都是极为自然的。庐山给人第一个印象是气势雄伟;由黎明到日出,才看到它的妩媚多姿、绚丽多彩。见庐山想到“尚子”和“远公”,然后写到自己思想上的矛盾。顺理成章,句句相连,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毫无跳跃的感觉。作者巧妙地把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思想的矛盾,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正是它结构之所以紧密的秘密所在。

参考资料:

1、 李景白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75-7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上的月亮绕生光晕,船工知道即将要起风。
张挂起风帆等候天亮,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
船行中流突然现匡庐,威镇九江气势正豪雄。
暗黑的山体凝成黛色,峥嵘的山势屹立曙空。
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很久就想去追随尚子,况且到此缅怀起远公。
我限于此次行役匆忙,不曾有片刻休憩山中。
淮海的路途不及一半,星转霜降又要到年冬。
寄言栖隐山林的高士,此行结束来隐与君同。

注释
彭蠡湖:即今鄱阳湖。庐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亦名匡山,义名匡早。
太虚:古人称天为太虚。“太虚”二句:古谚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月晕:月亮周围所起的一圈光气。
知天风:古人有“月晕而风”的说法,所以舟子凭月晕而知道即将起风。
挂席:悬挂起船帆,谓开船。
明发:天亮,拂晓。
匡阜:庐山别名。庐山古名南障山,又名匡山,总名匡庐。
九江:即指浔阳江。
黤(yǎn)黕(dǎn):深黑不明。形容颜色的两字,都带“黑”旁。
容霁:一作“凝黛”。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妇女用来画眉。
峥嵘:形容山高的两字,都带“山”旁。
当:耸立。
曙空:明朗的天空。
香炉:香炉峰。庐山的北峰状如香炉,故名。
尚子:即尚长,东汉时的隐士。《高士传》记载:“尚长字子平,隐居不仕。建武中,男女婚嫁既毕,断决家事不相关,当如他死。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
远公:即慧远,晋代著名僧人,隐居于庐山。
限:束缚。于役:有事远行。《诗经》:“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微躬:身体,自谦之辞。
星霜:星宿,一年循环周转一次。霜,每年因时而降。所以古人常用“星霜”代表一年。
岩栖者:指那些隐士高僧。
毕趣:“毕”应作“尽”讲,“趣”指隐逸之趣。

参考资料:

1、 谈会金编注.庐山东、西林寺历代诗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130-131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2-6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孟浩然山水诗往往善于从大处落笔,描绘大自然的广阔图景。第一二两句就写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辽阔无边的太空,悬挂着一轮晕月,景色微带朦胧,预示着“天风”将要来临。“月晕而风”,这一点,“舟子”是特别敏感的。这就为第三句“挂席候明发”开辟了道路。第四句开始进入题意。虽然没有点明彭蠡湖,但“渺漫”这个双声词,已显示出烟波茫茫的湖面。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进一步扣题。“匡阜”是庐山的别称。作者“见匡阜”是在“中流”,表明船在行进中,“势压九江雄”的“压”字,写出了庐山的巍峨高峻。“压”字之前,配以“势”字,颇有雄镇长江之滨,有意“压”住滔滔江流的雄伟气势。这不仅把静卧的庐山写活了,而且显得那样虎虎有生气。以下四句,紧扣题目的“望”字。浩渺大水,一叶扁舟,远望高山,却是一片“黛色”。这一“黛”字用得好。“黛”为青黑色,这既点出苍翠浓郁的山色,又暗示出凌晨的昏暗天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渐渐显露出鱼肚白。高耸的庐山,在“曙空”中,显得分外妩媚。天色渐晓,红日东升,庐山又是一番景象。崔巍的香炉峰,抹上一层日光,读者是不难想象其美丽的。而“瀑水喷成虹”的景象更使人赞叹不已。以虹为喻,不仅表现庐山瀑布之高,而且显示其色。飞流直下,旭日映照,烟水氤氲,色如雨后之虹,高悬天空,显得绚丽多彩

  这样秀丽的景色,本该使人流连忘返,然而,却勾起了作者的满腹心事。“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表明了作者早有超脱隐逸的思想。东晋高僧慧远,他本来是要到罗浮山去建寺弘道的,然而“及届浔阳,见庐峰清净,足以息心”,便毅然栖息东林。“追”“怀”二字,包含了作者对这两位摆脱世俗的隐士高僧是多么敬仰和爱戴;“我来限于役”以下四句,显露出作者之所以不能“息微躬”是因为“于役”,是因为他还要继续到长江下游江浙等省的广大地区去漫游,如今整个行程还不到一半,而一年的时间却将要完了。“淮海”、“星霜”这个对偶句,用时间与地域相对,极为工稳而自然,这就更突出了时间与空间的矛盾,从而显示出作者急迫漫游的心情。这对“久欲追尚子”两句说来是一个转折,表现了隐逸与漫游的心理矛盾。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对以上四句又是一个转折。末两句暗寓出诗人不留在庐山,但将来还是要与“岩栖者”共同归隐的,表现出诗人对庐山的神往之情。

  这虽是一首古诗,但对偶句相当多,工稳、自然而且声调优美。譬如“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中的“黯黮”与“峥嵘”,都是叠韵词。不仅意义、词性、声调相对,连字形也相对了。《全唐诗》称孟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于此可见一斑。此诗结构极为紧密。由“月晕”而推测到“天风”,由“舟子”而写到“挂席”,坐船当是在水上,到“中流”遂见庐山。这种联系都是极为自然的。庐山给人第一个印象是气势雄伟;由黎明到日出,才看到它的妩媚多姿、绚丽多彩。见庐山想到“尚子”和“远公”,然后写到自己思想上的矛盾。顺理成章,句句相连,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毫无跳跃的感觉。作者巧妙地把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思想的矛盾,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正是它结构之所以紧密的秘密所在。

参考资料:

1、 李景白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75-7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孟浩然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出游湘赣,这首诗当作于诗人为张九龄幕府从事时因公出差经彭蠡湖(即今江西鄱阳湖)往扬州途中。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2-642、 李景白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75-7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270篇诗文

猜你喜欢

凉州词

: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得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浑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做成的琵琶声音清亮直入云端。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与胡地相隔万里,即使是送与王明君马上作乐的琵琶声又哪能穿越。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身处异地那乐声总让人心中悲凉,这羌笛胡笳也不要再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坐着仰望这边塞的月亮,心里想的是杀光边关的敌人。

浑成紫檀(tán)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得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迢迢:形容遥远。那堪:哪里能忍受。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jiā)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李愿归盘谷序

: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谷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太行山的南面有个(山谷叫)盘谷。盘谷那地方,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谷木繁茂,居民很少。有人说:“因为盘谷盘绕在两山之间,所以名叫‘盘’。”也有人说:“这个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势险阻,是隐者所盘旋的地方(所以叫‘盘’。)”我的朋友李愿住在这里。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李愿说:“人被称为大丈夫的情况,我知道了。一种情况是: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在朝廷上参与政事,任免百官,辅佐皇帝发号施令。在朝廷外,就树起旗帜,陈设弓箭,卫兵在前喝道,侍从塞满道路,仆役们拿着他所需物品,夹道奔驰。(他)高兴起来就随意赏赐,发起怒来就任意处罚。才能出众的人聚集他的跟前,说古道今赞誉他的大德,他听入耳中而不厌烦。(他的家妓)眉毛弯曲,面颊丰满,声音清脆,体态轻盈,外貌秀丽,内心聪慧,(跳起舞来)轻薄的衣襟飘然而动,长长的衣袖遮掩面容。(他的)白粉搽脸,青黛画眉的姬妾,在排列的房屋中清闲地住着,自恃美丽,妒忌别的姬妾得宠;争着比美,求取他的怜爱。(这就是)被天子宠遇赏识掌握了当代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并非讨厌这些而躲避这种情况,这是命中注定的,是不能侥幸得到的。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另一种情况是:他)居住在穷荒山野的地方,可以登高望远,可以整日坐在繁茂的树下,可以用清泉洗涤以自我洁净。从山上采来的水果,甜美可食:从水中钓来的鱼虾,鲜嫩可口。作息没有定时,只求安定舒适。与其当面受到称赞,哪里比得上背后不受毁谤;与其身体受到享乐,哪里比得上心中没有忧虑。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了解国家的治乱,也不打听官吏的升降。(这就是)不被时代赏识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我就去做这样的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还有一种人,他)在达官显贵的门下侍候,在通往权势的路上奔走,想举脚走路又不敢走,想开口说话又不敢说,处于污浊卑下的地位而不觉得羞耻,触犯了刑法就要被诛杀,希望有获得成功的万分之一的机会,直到老死而后停止(追求)。这样的人在为人方面是好还是不好呢?”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认为他讲得有气魄,与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了一首歌,歌词说:“盘谷之中,是您的府宫。盘谷的土,可以种禾黍。盘谷的泉,可以洗涤,可以溯沿。盘谷险阻,谁会争您的住所?盘谷曲折幽深,空阔广大可以容身;盘谷环绕弯曲,往前走却回到了原处。盘谷快乐啊,快乐无央;虎豹远离啊,蛟龙躲藏;鬼神守护啊,禁绝不祥。有吃有喝啊,长寿安康;没有不满足的事啊,还有什么奢望?给我的车轴加油啊,用饲料喂饱我的马,跟随您到盘谷去啊,终我一生要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游逛。”

参考资料:

1、 钱伯城.《韩愈文集导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01 :281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太行之阳有盘谷:太行,山名;阳,山的南面叫阳。盘谷:在今河南济源北二十里。丛茂:草木葱茏丰茂的样子。宅幽而势阻:位置偏僻而地势险要。宅,位置。势,地势。盘旋:盘桓,留止不去。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zhāo)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máo),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jùn)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jiá),清声而便(pián)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jū),翳(yì)长袖,粉白黛(dài)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坐于庙朝:在宗庙和朝廷参议国家大事。庙,宗庙。朝,朝廷。。指大官居于高位,发号施令进退:这里表示使动意义,使……进退,即任免的意思。旗旄:旗帜。旄,旗竿上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这是大官出行的标志。罗弓矢:罗列弓箭,这是表示威仪。武夫前呵:武士呼喝开道。才畯:才能出众的人。畯,同“俊”。入耳而不烦:形容爱听阿谀奉承的话。便体:轻盈的体态。惠中:聪慧的资质。惠,同“慧”。裾:衣服的前后襟。翳:遮蔽,掩映。粉白黛绿:用来形容女子装扮得娇艳妩媚,面容白皙,眉毛美丽。黛,古代女子画眉用的青黑色的颜料。负恃:依靠,指依靠自己的色艺而藐视他人。不可幸而致:不可侥幸得到。幸,侥幸。致,取得得到。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zhuó)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rú);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yù)于前,孰(shú)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jù)不加,理乱不知,黜(chù)(zhì)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穷居而野处:指居住在闭塞简陋的山野中。茹:吃。起居无时,惟适之安:大意是日常生活作息没有固定的时间,只以舒适为准。适,舒适,在这里用作名词,为“安”的宾语。车服不维:没有官职的束缚。车服,古代官员所乘的车子和所穿的官服依官位的高低而异,这里是用车服来代指官职。维,束缚约束。刀锯不加:刑罚不施于身。刀锯,古代刑罚中所用的刀和锯,这里泛指刑具。加,施加。理乱:指国家的安宁与动乱。理,即治,唐人避高宗李治讳,用“理”代“治”字。黜陟:官员的升降。黜,降职。陟,升职。不闻。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zī)(jū),口将言而嗫(niè)(rú),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bì)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形势:权势。趦趄:想往前走又不敢走的样子。嗫嚅: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样子。刑辟:刑法,法律。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yǎo)而深,廓其有容;缭(liáo)而曲,如往而复。嗟(jiē)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dùn)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ɡào)吾车兮秣(mò)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壮:在这里为意动用法,表示以……为壮。维子之宫:是你居住的房室。维,句首助词,无意义。宫,室房屋。稼:种植农作物。所:处所。窈:幽深的样子。无央:无尽。央,尽完。膏:油脂,这里用作动词,指用油润滑。秣:喂养(马匹等)。

参考资料:

1、 钱伯城.《韩愈文集导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01 :281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这篇序文写于801年(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当时韩愈34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自从792年(贞元八年)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

  作者借李愿之口,描绘出三种人:一是“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二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三是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小人。通过对比,对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友人的隐居之志大加赞赏。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歌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羡之意。

  韩愈的赠序非常有名,这篇尤为历代称道。苏轼《跋退之送李愿序》一文说:“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以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比《师说》早一年,风格却大不相同;读者阅读时可结合这两篇文章各自的写作背景,在内容和写法上做一些比较。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如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
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华山峥嵘而崔嵬,是何等的壮伟高峻呀!远望,黄河像细丝一样,弯曲迂回地从天边蜿蜒而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而后,它奔腾万里,汹涌激射,山震谷荡地挺进。飞转的漩涡,犹如滚滚车轮;水声轰响,犹如秦地焦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阳光照耀,水雾蒸腾,瑞气祥和,五彩缤纷。你千年一清呀,必有圣人出世。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你巨灵一般,咆哮而进,擘山开路,一往而前。巨大的波澜,喷流激射,一路猛进入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华山的三座险峰,不得不退而耸立,险危之势,如欲摧折。翠崖壁立,丹谷染赤,犹如河神开山辟路留下的掌迹。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白帝的神力造就了华山的奇峰异景。顽石铸就莲花峰,开放于云雾幽渺的云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
通往云台的栈道,一直伸向高深难测的幽冥之处,那里就住着长生不老的丹丘生。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明星玉女倾玉液,日日曦微勤洒扫;麻姑仙子手似鸟爪,最可给人搔背挠痒。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西王母亲手把持着天地的门户,丹丘面对苍天,高声谈论着宇宙桑田。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
他出入于九重天宇,华山为此增光辉;东到蓬莱求仙药,飘然西归到华山。

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甘美的玉液琼浆,如果惠予我这样的好友畅饮,我们就可骑着两只茅狗,腾化为龙,飞上华山而成仙。

西岳峥(zhēng)(róng)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西岳:即华山。丹丘子:即元丹丘,李白于安陆时所结识的一位道友,于颜阳、嵩山、石门山等处都有别业。李白从游甚久,赠诗亦特多。峥嵘:高峻貌。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wō)(gǔ)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车轮的中心处称毂,这里形容水波急流,盘旋如轮转。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荣光休气:形容河水在阳光下所呈现的光彩,仿佛一片祥瑞的气象。都是歌颂现实。千年一清:黄河多挟泥沙,古代以河清为吉祥之事,也以河清称颂清明的治世。圣人:指当时的皇帝唐玄宗。

巨灵咆哮擘(bò)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巨灵”两句:据《水经注·河水》引古语:“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踏,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华岩。”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三峰:指落雁峰、莲花峰、朝阳峰。高掌:即仙人掌,华山的东峰。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白帝: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是西方之神。华山是西岳,故属白帝。道家以西方属金,故称白帝为西方之金精。

云台阁道连窈冥(míng),中有不死丹丘生。
阁道:即栈道。窈冥:高深不可测之处。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sāo)背指爪轻。
麻姑:神话中的人物,传说为建昌人,东汉桓帝时应王方平之邀,降于蔡经家,年约十八九岁,能掷米成珠。自言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她的手像鸟爪,蔡经曾想象用它来搔背一定很好(见《神仙传》)。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我皇:指天帝。谈天:战同时齐人邹衍喜欢谈论宇宙之事,人称他是“谈天衍”。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
九重:天的极高处。

玉浆(jiāng)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玉浆:仙人所饮之浆。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
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此篇写黄河的奔腾冲泻之势及华山的峥嵘秀伟,运用神话传说,驰骋想象,使山河更带有神奇的色彩。

  “西岳”两句。此诗开篇,就以“西岳峥嵘何壮哉”的突发唱叹,写华山的雄伟,起势宏远突兀,接着便展现登山远眺所见到的黄河之雄姿。接着四句写黄河。先写河的触山动地的汹涌澎湃之势,继写河的急流盘旋成涡,声如巨雷,最后写河水在阳光下,反映出灿烂辉煌的色彩,并把它和人的命运连系起来。出人意外的是,诗人对黄河的勾勒,却用了飘忽的轻笔:“黄河如丝天际来!”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奇景象迥异,这是因为诗人此刻是在烟云缥缈的华山绝顶;从万仞之上,远眺数千里外的盘曲黄河,正有细曲“如丝”“天际”来的奇妙感觉。而且诗人描述的重点是华山,用这样的轻笔勾勒,较之于重笔渲染黄河的壮阔,更可以反衬华岳的高峻入云。然而,黄河毕竟是狂暴不羁的,在它奔腾至华山脚下的时候,就不再轻细“如丝”,简直是波山浪海了。因此,诗人之笔亦突然夭矫而行、力挟千钧:“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它那蓄势“万里”的排浪,使山岳为之震撼;疾浪受阻,便沸怒而折,翻卷起巨轮般转动的漩涡,发出震撼三秦的雷鸣。这景象的确惊心动魄。

  然而这一切都是华山尚未开辟、黄河中途受阻的虚境。诗人的思绪此刻已飞向了远古。传说大禹理水之前,华山与对岸的山峰相连一片,挡住了滚滚黄河。大禹到来以后,指挥河神巨灵,将山峦横击为二,黄河才得以畅流。那击开的两半,就是现在隔河相峙的华山和首阳山。诗中的“荣光(华光)休气(瑞气)纷五彩”二句,于惊雷震荡声中,忽作舒徐悠长之音,正表现了圣人大禹降临黄河的自信闲暇之态。接着便有巨灵擘山的壮观一幕:诗人以“咆哮”状貌巨灵擘山的盛怒,以“洪波喷射”描摹山分浪奔的奇景。其运笔亦如巨灵和怒浪,显示出李白所独具的“疾雷破山、颠风簸海”(谢榛《四溟诗话》)之势。“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刚刚击开的三峰(即华山“落雁”、“莲花”、“朝阳”三峰),被巨灵震得慌忙退立,才免于倾覆之灾;但在翠崖丹谷之上,还留下了河神凌厉的掌印(即今华山东北的“仙人掌”)。与巨灵神的悍蛮擘山、不顾而去相比,西方之帝(白帝)就显得可爱多了:他仿佛要抚慰受击的山峦,竟暗运天地之气,一夜之间,将华山的顶峰,化作了一朵“莲花”,并让缭绕的白云,变为云台(即云台峰)承托着它——华山自此后便如青碧的莲花,盛开于万里白云之上。这就是诗中第一节所描绘的华山奇景。由于这描绘充分发挥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想象,并且交织着黄河的涛声骇浪和绘纭多姿的往古神话,显得格外壮丽和妩媚。这一切都只是为了造出一个神奇缥缈之境,为友人的“出场”作铺垫。

  “云台”八句以神话故事和现实的人物并写,似幻似真,并以此娱悦元丹丘。言云台的阁道连接着高不可测的云霄之处,有明星、玉女二仙女来侍洒扫,麻姑为人搔背,手爪很轻。我皇把守着九天的门户,元丹丘与天谈论着宇宙形成的问题,出入于高高的九重天上,往来于蓬莱与华山之间。“云台阁道(栈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这两句从云烟幽渺之中,勾勒友人闲步云台的姿态,使友人带有了飘飘欲仙的风神。“丹丘”之名,恰是《山海经》神话中的不死之国。故诗人直接以“不死”二字,将他一语呼出,显得既诙谐、又有情。元丹丘之去到华山,即将度过的,无非是隐逸山崖的清寂岁月而已。但在诗人笔下,却化作了如梦如幻的连翩奇遇:传说中的华山仙子(明星),慌不迭地为他“洒扫”庭坛;手如鸟爪的“麻姑”,为他“搔背”时,下爪竟还那样轻灵。至于接待过汉武帝的瑶池王母,年事已高,就只好请她看守门户了。倘若友人想“扪天摘匏瓜(星名)”,或许还有机会与天帝攀谈上几句哩——“明星玉女备洒扫”四句,将元丹丘隐迹华山的生活,描摹得美妙、奇幻。原来互不相关的神话传说,一经诗人信手拈来,便绚烂相映、顿成化境。“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诗人想象自己的友人,从此将光辉闪闪地出入于九重之天,或者迅疾如飞地往返于仙境蓬莱。或许他还能像传说中的老翁一样,误入嵩山大穴,得到仙人的“玉浆”之赠。想到这里,诗人不禁向友人脱口而呼:“倘得“玉浆”,可别忘了让我也分享一杯呵!到时候,我就与你像传说的汉中卜师、酒店老妇一样,骑上仙人的“茅狗”,刹那间化作飞“龙”,直上云天。”悠然神往的结语,表现出诗人对神仙飞升的向往与仰慕。

  全诗运笔收放自如,“纵之则文漪落霞,舒卷绚烂”,收之则“万骑忽敛,寂然无声”(王世贞《艺苑巵言》)。明人陆时雍称李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有舒云流水之妙”。《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正可当此美誉而无愧。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鹳雀楼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参考资料:

1、 王雪梅,《登鹳雀楼》译文评析, 剑南文学,2010(3)

白日依山尽(jìn),黄河入海流。
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

(yù)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再。

参考资料:

1、 王雪梅,《登鹳雀楼》译文评析, 剑南文学,2010(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2-7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壬申七夕

: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难得等到七夕她已驾着七香车。刚刚两心相会又忧无情的晓霞。

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
清风夜静,唯有玉佩的响声,日光微弱点吧,不要晒枯了艳丽的鲜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月中的嫩桂,它把馨香传得更远更远。星间的高榆给人间送来舒适的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她不想人间知道他们相会的事,因妒成都卜肆中有人能识别灵筏。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08:第557页2、 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459页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三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李商隐梓州诗今译:.,1994年01月第1版:第47页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xiá)
七夕: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yān)花。
七香车:用多种香料涂饰的车。日薄:(七日)将晚时·日光渐淡。嫣:同蔫,蔫萎不鲜活。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桂嫩:指初七夜新月半圆。榆:白榆。星名。

成都过卜肆(sì),曾妒识灵槎(chá)
卜肆:占卜的摊子。槎:木筏。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08:第557页2、 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459页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三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李商隐梓州诗今译:.,1994年01月第1版:第47页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前六句讲的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一二句讲的是织女已驾车渡河,与牛郎相会,他们相会之后,害怕此夜良时将逝,所以“起视夜何其”,直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三四句讲的是牛女相会时,牛郎好像听到了织女环佩的声音,又好像看见了她如花之貌,风轻轻的吹来,所以佩响轻微。日薄,所以花容不萎。想象织女于黄昏时动身离开,故曰“日薄”。五六句讲的是月桂为他们传送嫩香,白榆为他们投影翳蔽,成就他们好合。

  末联讲的是织女不想要人间知道他们相会的事情,忌有成都卜肆中识灵槎的人。抒发了自己深切的感叹。末句讲的是双星不想人间知道他们的秘密,深怪成都占卜摊子上的严老头子懂得灵槎而多管闲事。从字面上看,只能作如上解说;至于还有什么特定的寓意,尚无有力证据,不敢妄言。

  全诗诗人以织女自况,以牵牛比牛党,令狐绚。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08:第55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