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光寺 其二

:

僧堂拂拭旧时尘,莺老花残五换春。四海干戈如鼎沸,山中犹有太平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山甫

李山甫,唐朝。咸通中累举不第,依魏博幕府为从事。尝逮事乐彦祯、罗弘信父子,文笔雄健,名著一方。诗一卷。 91篇诗文

猜你喜欢

秋夜

:
夜久叶露滴,秋虫入户飞。
卧多骨髓冷,起覆旧绵衣。

夜久叶露滴,秋虫入户飞。
秋天夜里叶子露水滴,秋季虫子在房间里飞。

卧多骨髓冷,起覆旧绵衣。
躺久了感觉全身寒冷,只能起身走动穿棉衣。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405

夜久叶露滴(dī),秋虫入户飞。
夜久:指秋季的夜漫长。叶露:夜晚的树叶上留有露水。

卧多骨髓(suǐ)冷,起覆旧绵衣。
骨髓:运用对比描写环境冷。覆:遮盖;掩盖。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40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渔翁

: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渔翁晚上停船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旭日初升,云雾散尽四周悄然无声,渔翁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95-296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40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jí)清湘燃楚竹。
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汲: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烟销汲出不见人,欸(ǎi)乃一声山水绿。
销:消散。亦可作“消”。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无心: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95-296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40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篇作于永州(治今湖南永州)。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宋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的艺术特色。此篇入选于《唐诗三百首》。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开头两句是说,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首句就题从“夜”写起。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首句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也是再普通不过的寻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竹”,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汲清湘”而“燃楚竹”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这两句写尽拂晓,读者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两句是说,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三、四句方写道“烟销日出”。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也“反常”。然而随“烟销日出”,绿水青山顿现原貌。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在山水之中。这又“合道”。这里的造语也是奇特:“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则无干,“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但熟味这两句,“烟销日出不见人”能够传达出一种惊异感;而与青山绿水中间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也似乎为之绿得更可爱了。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寂寞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对这一结尾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因而还引起一场争论,一时间,宋严羽、刘辰翁,明胡应麟、王世贞,清王士禛、沈德潜等人各呈己见,众说纷纭,但是他们的争论都局限在艺术趣味上,却没有深入体会柳宗元作此诗的处境和心情。柳宗元在诗文中,曾多次言及他被贬后沉重压抑的心绪,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他写道:“至永州七年矣,蚤夜惶惶”,理想抱负和冷酷的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极度悲愤的情况下,他“但当把锄荷锸,决溪泉为圃以给茹,其隟则浚沟池,艺树木,行歌坐钓,望青天白云,以此为适。”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表露得更明白:“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可见他并非以一颗平静恬淡的心徜徉于山水之间,而是强求宽解,以图寻得慰藉。但是,正如他在《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中所叹的那样:“谪弃非隐沧,登陟非远郊”,事实上,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有时候,他因一山一水的遭遇而想及自己的不幸,于是不胜怅惘感慨,有时候他在登陟跋涉中意有所感,情不自禁地显露出不平和抗争,正因为如此,他更强烈地希求摆脱这种精神的压抑。所以,与其说《渔翁》以充满奇趣的景色表现出淡逸的情调,不如说更袒露了隐于其后的一颗火热不安的心。这是热烈的向往,是急切的追求,诗中显示的自由安适的生活情趣对于处在禁锢状态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太美好了。于是,在写下日出奇句之后,诗人不欲甘休,以更显露地一吐自己的心愿为快,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句子,宕开诗境,作了这样的收尾。只有真正体会柳宗元的现实处境,才能理解他结句的用心。诗人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样体现着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这也说明,要深入领会一篇作品的艺术风格,常常离不开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

  在这首诗中,那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作者自况的意味。主人公独来独往,突显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的情怀。

  这首诗和《江雪》一样,都是寄托诗人自己的心情意趣的,不过《江雪》写的是静态,此诗却是一句一个场景,连续转换,流畅活泼,生动之至。两首诗一静一动,珠联璧合,完美无缺的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应该可算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两篇杰作。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933-934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日射

: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阳光照射到纱窗上,春风叩响了门扉,无聊赖地搓弄着香罗帕,愁看春光匆匆如流水。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空落落的庭院回廊四合,锁满了一园寂寞,只有一只绿鹦鹉,面对着盛开的红蔷薇。

参考资料:

1、 顾之京.李商隐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1162、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281-2823、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463

日射纱窗风撼扉(fēi),香罗拭手春事违。
撼:撼动。扉:门扇。香罗:对手帕的美称。罗,丝织品。春事:春光,喻青春年华。违:辜负。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qiáng)薇。
回廊:曲折回绕的长廊。合:围。掩:遮蔽。碧鹦鹉:青碧色的鹦鹉。

参考资料:

1、 顾之京.李商隐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1162、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281-2823、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463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这首抒情诗写的是空闺少妇的怨情。同类题材在唐人诗中并不少见,如王昌龄《闺怨》就是著名的一首:“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末句点明离愁,是直抒其情的写法。可是此篇《日射》却不一样,它避开正面抒情,没有一个字涉及怨情,只是在那位闺中少妇无意识地搓弄手中罗帕的动作中,微微逗露那么一点儿百无聊赖的幽怨气息。整首诗致力于用环境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一、二句“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描写春景。映射于纱窗上的明媚阳光、撼响门扉的风及院子里盛开的红蔷薇花,都表明季节已进入春光逝去的初夏。三、四句“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描写女主人公仍置身于空寂的庭园中,重门掩闭,回廊四合,除了笼架上栖息的绿毛鹦鹉,别无伴侣。人事的孤寂寥落与自然风光的生趣盎然,构成奇异而鲜明的对比。作品尽管没有直接抒述情感,但将足以引起情绪活动的种种景物和整个环境再现了出来,也就不难窥测主人公面对韶华流逝伤感索寞的心理,通篇色彩鲜丽而情味凄冷,以丽笔写哀思,有冷暖相形之妙。这种“尽在不言中”的表现手法,正体现了诗人婉曲达意的独特作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独树 一作:独戍)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鹦鹉洲在长江中浮沉,江面没有风浪也没有烟霭迷离;我这楚地客子的相思,就像江流浩渺无际。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夕阳斜照着汉口,飞鸟都纷纷归巢;洞庭湖的秋水,烟波浩渺远接蓝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独树 一作:“戍”)
背山的孤城响彻号角,一声声透出凄寒;滨临江边的独树旁,夜里泊着孤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当年贾谊上书文帝,全是忧心汉室;他却被贬谪居长沙,古今谁不衰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57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50-251页 .

(tīng)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miǎo)然。
夏口:唐鄂州治,今属湖北武汉,在汉水入江处。汉水自沔阳以下称夏水,故汉水长江汇合处称夏口。鹦鹉洲:在长江中,正对黄鹤矶。唐以后渐渐西移,今与汉阳陆地相接。岳阳:今属湖南,滨临洞庭湖。中丞:御史中丞的简称,唐常代行御史大夫职务。汀洲:水中沙洲。指鹦鹉洲。楚客:客居楚地之人。此为诗人自指,也暗指屈原。渺然:遥远的样子。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汉口:即上夏口。这里指汉水入口处。洞庭:洞庭湖,在湖南北部,长江以南。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bó)船。(独树 一作:“戍”)
孤城:指汉阳城。角: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吹乐器。树:一作“戍”。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zhé)去古今怜。
贾谊上书:贾谊曾向汉文帝上《治安策》。长沙谪去:指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谪去,一作“迁谪”。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57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50-251页 .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独树 一作:独戍)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这首诗是遭贬后触景感怀之作。诗中对被贬于岳阳的源中丞,表示怀念和同情,也是借怜贾谊贬谪长沙,以喻自己的遭贬谪。

  首联写诗人为身边景物所触动,而想到贬于洞庭湖畔岳阳城友人,通过写江上浪烟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中间两联写诗人由夏口至鹦鹉洲一路的所见所闻。尾联为劝慰元中丞语,忧愤之语倾泻而出,以同情友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境遇作结,也是作者自己人生遭际的写照。全诗语言圆熟,意境开阔,结构紧密,是艺术上较成熟的作品。

  首联写船到鹦鹉洲时所见江间水波不兴、烟霭一空的景象,并逗起诗人对远在洞庭瑚畔约源中丞的相思之情:鹦鹉洲所在的江面无风无浪又无云烟,我这个途经楚地的客子对你的相思渺然无边。上句是诗人灵想独辟出来约晶莹洁净的水界,也是诗人思念源中丞的一个绝美的环境。下句以正面抒情承之,直写勃然于心的相思之情比江水还要广阁。“益渺然”三字结合眼前景物,极为夸张地写出诗人的怀友之情与江水同趋合流的一种艺术妙境。行文亦作流水之势,一无挂碍。

  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拟源中丞所在地——洞庭的浩渺水色。远眺汉口,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作者遥想洞庭湖,秋水浩森,鼓涨到远方,似与远不可测的天边连在一起。在构图上更切近画理:颔联是工对,但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富于远势的图景,夕阳飞鸟着一“斜”字,画龙点睛,那暮色中斜飞的江鸟,似乎牵引着诗人的愁思,顺着秋波,与洞庭相连,而一个“远”字更使那愁思由一点而荡溢为浩渺无际。一近景。一远景;一实写,一虚拟,创造了极富张力、饶有空间感的“形”。一个身在汀洲心驰洞庭的诗人形象隐约其间,他的心已由此地(鹦鹉洲)飞越到彼地(洞庭湖)了。笔力清爽,情思渺远。结构上,上下两句似无联系,但这种切割空间的手法正好造成诗人凝眸飞鸟、思接远方的艺术空白,诗人的相思之情充盈激荡于其中。

  颈联转折到眼前见闻口诗人在自家的小船上,怀思久之,不知不觉时间由夕阳西下推移到夜色沉沉的晚间。从与汀洲隔江相对背靠龟山的汉阳城里传来令人寒栗的号角声;一棵孤树下临大江,诗人的行船泊在沉沉夜色中,融没在浩渺的江面上。这一联因感情由上文的激扬陡转为低抑,所以这里所写的景物亦呈现出孤独凄寒的特征。城曰“孤”,角日“寒”,树日“独”,都是诗人特定心境物化出典的另一种自然风貌。此次诗人被贬载痛南行的悲苦,置身异地的孤独情怀以及由号角传出的战乱气息,均借景物淡然映出口情景互藏其宅,是此联的妙处所在。

  尾联自然而然地结出诗旨,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示了对源中丞此贬的不平,而“古今怜”三字,更不仅表达了这事件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而且隐含了自己曾遭贬南巴的同病相怜之感。

  全诗是向友人遥寄相思和暗诉心中隐痛的,感情绵邀而凝重,语言整饰而流畅。特别是中间两联,落笔于景,而暗关乎情,情景融浃,相为珀芥,自是中国古典抒情诗的正道。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50-251页2、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05-4063、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34-23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中秋

:
尘里兼尘外,咸期此夕明。
一年惟一度,长恐有云生。
露洗微埃尽,光濡是物清。
朗吟看正好,惆怅又西倾。

尘里兼尘外,咸期此夕明。
不管是世俗中的还是超然世外的,都在期待中秋月明。

一年惟一度,长恐有云生。
一年中只有这一次,所以唯恐这天有云遮月。

露洗微埃尽,光濡是物清。
露水洗净了尘埃,月光照亮了万物。

朗吟看正好,惆怅又西倾。
正适合高声吟诵诗篇,可惜月亮又西沉,只给人们留下满腹惆怅。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尘里兼尘外,咸(xián)期此夕明。
尘里尘外:尘世内外。咸:都、全。

一年惟一度,长恐有云生。

露洗微埃尽,光濡(rú)是物清。
濡:沾湿,沾染。

朗吟看正好,惆怅又西倾。
朗吟:高声吟诵。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