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口送友人 / 湖口送友人

: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去雁岸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
友人归去,一路上将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斩浪,顺着水势依山而转;夜里仰望星河,望着星空笼罩着浩瀚的洞庭湖面。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梅花凋零腊月将尽,友人回到家刚好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将是多么幸福啊。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98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9-410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楚:湘江流域在古时候为楚国的属地,故称楚。田:一作“天”。

去雁(yàn)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去雁:北飞的大雁。云梦:云梦泽,在今洞庭湖北岸,湖南、湖北两省境内。雪:一作“泽”。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xiāo)向水连。
转:指友人所乘之船,终日在风浪中行转。星汉:银河。

零落梅花过残腊(là),故园归醉及新年。
零落梅花过残腊:一作“回首羡君偏有我”。腊:腊月,阴历十二月。归醉及新年:一作“归去又新年”,一作“归去醉新年”。醉:沉浸。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98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9-410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全诗大半写景,不见伤别字面,只是将一片离情融入景中。

  首联、颔联写“湘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诗的前三句,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中流欲暮见湘烟”,“中流”即江心,这是江面宽阔的地方,此时在暮霭的笼罩下更显得苍苍莽莽。“岸苇无穷接楚田”,“楚田”即田野,春秋战国时期湘江流域为楚地;“岸苇无穷”已有深远之意,再与“楚田”相接,极写其空旷广袤。“去雁远冲云梦雪”,“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内,孟浩然曾以“气蒸云梦泽”(《临洞庭上张丞相》)来状写它的壮伟,这里则以“云梦雪”来表现同样的境界。经过此番描画之后,方才拈出第四句点题:“离人独上洞庭船”。此句一出,景语皆成情语。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作者或用正面烘托,或用反面映衬,或用比兴之法,寄寓自己的伤别之情。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心绪,只是将几组景物纳入同一画面之中,使它们发生内在的联系,通过画面显示特定的意境。这样,既有壮阔生动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内在的个人情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颈联“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写洞庭湖的景象,并非实写,而是由“洞庭船”引发的想象,故而在时间上并不承上,“暮”、“雪”不见了。这两句是说,洞庭湖波翻浪涌,奔流不息,入夜,则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洞庭湖是浩瀚而美丽的,然而诗人此写并不是出自对洞庭奇观的激赏,风波之中,星汉之下,始终有着孤舟离人。因而,他对洞庭湖水的描绘,流露着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而有关星河高悬的遐想,则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诗人的这种情思同样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孤舟离人和洞庭景象这前后两幅画面的巧妙组接来加以体现的。

  尾联“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是说友人归去当及新年,而自己却不能回去。“零落梅花”是诗人自况,也是一景。由腊月而想到梅花,由“残”而冠以“零落”,取景设喻妙在自然含蓄。此联固然表现了诗人的自伤之意,但同时也表现了念友之情,因为诗人之所以感到孤独,完全是由友人的别离引起的,故而这种自伤正是对友人的依恋。

  李频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这首诗堪称其代表作。全诗八句倒有七句写景,湘江的暮霭,江岸的芦苇、田野,云梦的飞雪、大雁,渡口的孤舟、离人,洞庭的风波、星河,以及腊月的梅花,等等,真是纷至沓来,目不暇接。诗文有所谓“主宾”一说,主是中心,“无主之宾,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话》)。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孤舟离人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围绕这个中心层层设景;又从孤舟离人逗出情思,把诸多景物有机地串联起来。故而全诗显得章法齐整,中心突出,而且融情入景,与一味作感伤语的送别诗不同,自有一番悠悠远思的风韵。

参考资料:

1、 周锡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46-124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
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友人归去,一路上将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斩浪,顺着水势依山而转;夜里仰望星河,望着星空笼罩着浩瀚的洞庭湖面。
梅花凋零腊月将尽,友人回到家刚好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将是多么幸福啊。

注释
楚:湘江流域在古时候为楚国的属地,故称楚。田:一作“天”。
去雁:北飞的大雁。云梦:云梦泽,在今洞庭湖北岸,湖南、湖北两省境内。雪:一作“泽”。
转:指友人所乘之船,终日在风浪中行转。
星汉:银河。
零落梅花过残腊:一作“回首羡君偏有我”。腊:腊月,阴历十二月。
归醉及新年:一作“归去又新年”,一作“归去醉新年”。醉:沉浸。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98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9-41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李频是晚唐诗人,他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诗人的送别对象与诗歌的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参考资料:

1、 周锡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46-124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全诗大半写景,不见伤别字面,只是将一片离情融入景中。

  首联、颔联写“湘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岸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诗的前三句,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中流欲暮见湘烟”,“中流”即江心,这是江面宽阔的地方,此时在暮霭的笼罩下更显得苍苍莽莽。“岸苇无穷接楚田”,“楚田”即田野,春秋战国时期湘江流域为楚地;“岸苇无穷”已有深岸之意,再与“楚田”相接,极写其空旷广袤。“去雁岸冲云梦雪”,“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内,孟浩然曾以“气蒸云梦泽”(《临洞庭上张丞相》)来状写它的壮伟,这里则以“云梦雪”来表现同样的境界。经过此番描画之后,方才拈出第四句点题:“离人独上洞庭船”。此句一出,景语皆成情语。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作者或用正面烘托,或用反面映衬,或用比兴之法,寄寓自己的伤别之情。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心绪,只是将几组景物纳入同一画面之中,使它们发生内在的联系,通过画面显示特定的意境。这样,既有壮阔生动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内在的个人情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颈联“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写洞庭湖的景象,并非实写,而是由“洞庭船”引发的想象,故而在时间上并不承上,“暮”、“雪”不见了。这两句是说,洞庭湖波翻浪涌,奔流不息,入夜,则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洞庭湖是浩瀚而美丽的,然而诗人此写并不是出自对洞庭奇观的激赏,风波之中,星汉之下,始终有着孤舟离人。因而,他对洞庭湖水的描绘,流露着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而有关星河高悬的遐想,则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诗人的这种情思同样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孤舟离人和洞庭景象这前后两幅画面的巧妙组接来加以体现的。

  尾联“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是说友人归去当及新年,而自己却不能回去。“零落梅花”是诗人自况,也是一景。由腊月而想到梅花,由“残”而冠以“零落”,取景设喻妙在自然含蓄。此联固然表现了诗人的自伤之意,但同时也表现了念友之情,因为诗人之所以感到孤独,完全是由友人的别离引起的,故而这种自伤正是对友人的依恋。

  李频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这首诗堪称其代表作。全诗八句倒有七句写景,湘江的暮霭,江岸的芦苇、田野,云梦的飞雪、大雁,渡口的孤舟、离人,洞庭的风波、星河,以及腊月的梅花,等等,真是纷至沓来目不暇接。诗文有所谓“主宾”一说,主是中心,“无主之宾,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话》)。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孤舟离人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围绕这个中心层层设景;又从孤舟离人逗出情思,把诸多景物有机地串联起来。故而全诗显得章法齐整,中心突出,而且融情入景,与一味作感伤语的送别诗不同,自有一番悠悠岸思的风韵。

参考资料:

1、 周锡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46-124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频

李频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175篇诗文

猜你喜欢

重过何氏五首

:

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
倒衣还命驾,高枕乃吾庐。
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
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

山雨樽仍在,沙沉榻未移。
犬迎曾宿客,鸦护落巢儿。
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
向来幽兴极,步屣过东篱。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颇怪朝参懒,应耽野趣长。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
手自移蒲柳,家才足稻粱。
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

到此应常宿,相留可判年。
蹉跎暮容色,怅望好林泉。
何日沾微禄,归山买薄田?
斯游恐不遂,把酒意茫然。

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
我来问候这东桥的旧竹,将军也传来书信。

倒衣还命驾,高枕乃吾庐。
你颠倒衣裳,驾车来接我,我在此高枕无忧,真乃吾庐也。

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
黄莺追逐蝴蝶,花儿纷纷落下。水獭追逐鱼儿,溪水喧哗。

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
我这次重来休闲沐浴之地,真是个闲适野人之居。

山雨樽仍在,沙沉榻未移。
山雨不停地下,酒樽仍在手中握,岸边的沙石下沉,睡榻还没有移开。

犬迎曾宿客,鸦护落巢儿。
犬儿摇着尾巴,欢迎曾经在这里住宿的我,乌鸦张开翅膀护卫着落下鸟巢的雏儿。

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
翠微寺中薄雾轻云弥漫,皇子陂上天气清爽。

向来幽兴极,步屣过东篱。
来此胜境,幽兴勃发,踩着木屣步过东篱去采菊。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看落日斜辉洒满在平台上面,春风吹拂,闲啜香茗,神仙的日子。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我在石栏边斜举着毛笔,坐着在桐叶上面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翡翠鸟站在衣架上鸣唱,蜻蜓飞来,立在我的钓丝上。

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如今正是幽兴大发,不知道何时有机会再来游玩。

颇怪朝参懒,应耽野趣长。
真是奇了怪了,你怎么懒于去上朝,原来啊,你喜欢田野山趣。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
黄金锁子甲抛在雨中,淋去吧!绿漆漆的长枪扔在绿苔上,锈去吧!

手自移蒲柳,家才足稻粱。
你亲手移种蒲柳,遮风挡雨;家财不须多,稻粱足食就好。

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
我看你幽哉幽哉的,真是羲皇之人,其乐无穷啊。

到此应常宿,相留可判年。
真应该经常到这里宿夜,感谢主人相留我在这里过年。

蹉跎暮容色,怅望好林泉。
蹉跎岁月,暮色茫茫,怅望着这大好的森林和山泉。

何日沾微禄,归山买薄田?
什么时候才可以搞个小官做做,有点微薄的奉禄,也好回家归山买它几亩田地?

斯游恐不遂,把酒意茫然。
恐怕此次游玩不会特别顺心,手把酒杯,心意茫然。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广陵赠别

: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玉瓶中装着美酒佳酿,已经送别了数里地,该是返回之时了。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把马系在垂杨下,在大道上饮酒。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远望天边看到幽幽绿水,遥远的海上看到隐隐约约的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酒兴过后就要分别了,你们快回去,不要看到酒醉离别的悲伤情态。

参考资料:

1、 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唐诗鉴赏辞典 初中卷.北京市:中华书局,2007年:156-158页2、 毛佩琦.李太白集:插图本.沈阳市: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224-225页

玉瓶沽(gū)美酒,数里送君还。
沽:买。

系马垂杨下,衔(xián)杯大道间。
垂杨:即垂柳。

天边看渌(lù)水,海上见青山。
渌水:清澈的绿水。

兴罢各分袂(mèi),何须醉别颜。
袂:衣袖;分袂,指离别。

参考资料:

1、 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唐诗鉴赏辞典 初中卷.北京市:中华书局,2007年:156-158页2、 毛佩琦.李太白集:插图本.沈阳市: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224-225页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写携酒送别。唐诗中的离别总是弥漫着浓浓的酒香,这首诗更是如此,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酒:精美的玉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这两句好像平平叙述,实际上蕴含了对朋友深厚的情谊:瓶为“玉瓶”,酒为“美酒”,从容器的精致名贵和酒的香醇清洌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的重视。这种感情在第二句更加明确:“数里送君还”,送君数里,可见为了送别朋友走了很长的路,惜别之情见于言外。

  颔联“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紧承上句,写作者与朋友在长满垂柳的大路边下马停留,临别再饮上几杯饯行的酒。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所以送别诗中常见柳色依依。系马于垂柳之下,举杯于大道之间,作者通过两个前后相承的动作,营造出一种开阔畅达的意境,暗示出这并非是一次黯然销魂的伤情之别。需要提出的是,这两句语言虽舒缓平易,却有一种很强的画面感,垂杨、大道、系马、举杯,使读者眼前浮现出一幅柳阴送别图,给人以美的享受。

  扬州地处内陆,并不靠海,也没有十分广阔的水域,所以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当是作者与友人谈话的内容,而非眼前实景。不管是久别重逢还是即将离别,相知的人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这两句是对朋友说:此去一行,你将会有许多美好的经历,可以在遥远的地方欣赏大海的美景,可以在广阔的海面上见到缥缈的青山。对美好前景的展望寄寓着对朋友的衷心祝福,不见勉励之辞而暗含勉励之意,景色的描述中凝结了深厚的情感,可以看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有了颈联两句展望美好前景所作的情感铺垫,最后一联的豁达结尾也就水到渠成了:“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畅饮美酒、畅谈友谊,但终究还是要离别。作者好像在劝慰朋友:既然等待你的将是丰富美好的旅程,那么就快点启程吧,我们不须作小儿女的离别时的伤情之态,甚至饯别的酒也不须喝醉。将这次离别当成一个美好旅程的开始,将来重逢再细叙别后种种……

  李白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

参考资料:

1、 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唐诗鉴赏辞典 初中卷.北京市:中华书局,2007年:156-15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

: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你处在临蒸,也用不着叹息身处在炎热的南方,秋天到来时还有几行大雁到你那里栖息。

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
真正的南方,像林邑,曲折的山势像剑戟般高耸;像牂牁,南流的水像开水一样滚烫。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正是淅沥的芦苇含着秋雾的时候,也正是玲珑的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之际。

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我虽然不是江南白苹洲般的游客,仍然寄上这首诗,来表达对潇湘水边的你的遥远祝福。

参考资料:

1、 柳宗元原著,朱玉麒、杨义、倪培翔、谢秉洪.今译柳河东全集上下.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9612、 尚永亮.柳宗元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76-773、 温绍坤.柳宗元诗歌笺释集评.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139-414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临蒸:衡阳旧名,县城东傍湘江,北背蒸水。炎方:南方炎热之地。雁几行:衡阳有回雁峰,相传每年秋天大雁南飞至此不再南去,到第二年春天再往北飞。这里一则劝慰卢衡州莫叹南方之炎热,一则询问秋来大雁来衡的景况。

林邑(yì)东回山似戟(jǐ),牂(zāng)(kē)南下水如汤。
林邑:古地名,治所北临骥州,在今越南境内。戟:古兵嚣的一种,长杆顶端装有月牙形的利刃。牂牁:古郡名,辖境约当今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西北部。又,水名,即牂牁江,流经广西,至广州入海。汤:热水。

(jiān)(jiā)(xī)(lì)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蒹葭:一名荻,即芦苇。渐沥:风吹芦苇的声响。柚:橘类果木,即柚子。

非是白蘋(pín)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白蘋洲畔客:指南朝诗人柳恽,柳恽字文畅,河东人,工诗善琴,后贬吴兴太守。潇湘:湖南境内的两条水名,这里代指在湖南为官的卢衡州。

参考资料:

1、 柳宗元原著,朱玉麒、杨义、倪培翔、谢秉洪.今译柳河东全集上下.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9612、 尚永亮.柳宗元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76-773、 温绍坤.柳宗元诗歌笺释集评.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139-414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报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首联点出友人在之前的来信中讲了很多有关衡阳这个地方不好的牢骚话,表示难以忍受衡阳这个地方。诗人回信后告诉他不要这样悲观地想。秋来雁至,正好可借雁寄语。

  颔联写出柳州地形复杂,气候炎热,若拿柳州与衡阳相比,环境更难以忍受,然而诗人自己都已经适应了,那么友人就不应该再有不满的情绪了。

  颈联写衡阳一带美好的景色,对偶工整,色泽明丽,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尾联诗人引用典故,劝勉友人,回应了前文,让人顿感诗意浑成。

  此诗内含悲情而意悠境远,首联的“为报秋亲雁几行”和尾联的“还将远意问潇湘”,均有高朗舒畅、风情摇曳之致。前四句是接来书后对柳州居地的“报”,后四句是因思念友人而对衡州一地的“问”,一“报”一“问”,正好将全诗绾合起来,最能见出作者的作意及其在句法、结构安排上的技巧。

参考资料:

1、 尚永亮.柳宗元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76-772、 王宝华主编.唐宋八大家大全集珍藏本.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2:12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杂诗三首·其二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参考资料:

1、 马松原.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10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qǐ)窗前,寒梅著(zhuó)花未?
来日:来的时候。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著花未:开花没有。著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参考资料:

1、 马松原.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10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渔父

:
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
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独醒人。

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
在芦花丛中,深泽之滨,一位老者在静静地垂钓,这位垂钓的老人已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烟朝月夕。

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独醒人。
说自己在孤舟上、寒水畔、几十年来未遇到过屈原这样的独醒之人。

参考资料:

1、 (唐)杜牧著,张厚余解评.杜牧集 名家选集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1月:7-82、 蒋郭雄,舒萱选注.历代垂钓诗选 附特效钓饵50例:岳麓书社,1992.08:67

芦花深泽静垂纶(lún),月夕烟朝几十春。
纶:钓丝。月夕:月明之夜,即指夜晚。烟朝:炊烟缭阳之早晨,即言早晨。

自说孤舟寒水畔(pàn),不曾逢著独醒人。
畔:旁边。不曾逢著独醒人:战国时屈原被放逐,遇见渔父,渔父问他何以至此?

参考资料:

1、 (唐)杜牧著,张厚余解评.杜牧集 名家选集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1月:7-82、 蒋郭雄,舒萱选注.历代垂钓诗选 附特效钓饵50例:岳麓书社,1992.08:67
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
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独醒人。

  这首诗为七言绝句,除“深”“逢”平仄不拘外,完全符合平起首句入韵格律。因为“垂纶”即垂钓,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正足孤独的垂钓者。钓者独处静谧之地,长潜烟雨之中,不与人世相通。诗名《赠渔父》,自然要赞美渔父。全诗通过环境描写,虚拟对话,刻画了与地无争的老者形象。

  第一句的正面环境描写勾勒了山泽野趣,而第三句是其补充。芦花盛开,一江皆白,蔚为壮观。芦苇一般九月开花,北方降温,故称“寒水”。杜牧另一首《泊秦淮》也曾写过“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三国魏刘桢《赠从弟》曾曰“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深泽”与“水畔”化用了战国屈原《渔父》的“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本句中,风来苇曳,鱼去纶摇,而一个“静”字反衬出了渔父娴熟的技巧和沉稳的心态。

  第二句由空间转换到了时间。“月夕烟朝”是指晚上的月光和清晨的薄雾。由于夜钓和雾钓时能见度较低,垂钓肯看不清鱼漂,所以此句暗示渔父技艺高超。又由于所写时间是夜间,所以此句也暗示渔父昼伏舟中,离群索居。渔父隐逸自处,已非一日,而是“几十春”,彰显了坚定的意志和脱俗的境界。明儒杨慎《临江仙》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与此格局相类,因置于《三国演义》开篇而脍炙人口。

  第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记叙。秋冬岸边,喃喃自语。横舟独钓,皆遇醉人。“孤舟寒水”的意象化用了柳宗元《江雪》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醒人”取自屈原的《渔父》,文中三闾大夫屈原解释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正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未逢拔俗之士,说明他自己深悟归隐之道;老者向作者诉说岸边际遇,也暗示作者自训为世外高人。

  这首诗诗意象明确,节奏舒缓,格调清幽,境界深远,是一首刻画江边隐士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杜牧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12:79-8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