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渔父

:
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
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独醒人。

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
在芦花丛中,深泽之滨,一位老者在静静地垂钓,这位垂钓的老人已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烟朝月夕。

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独醒人。
说自己在孤舟上、寒水畔、几十年来未遇到过屈原这样的独醒之人。

参考资料:

1、 (唐)杜牧著,张厚余解评.杜牧集 名家选集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1月:7-82、 蒋郭雄,舒萱选注.历代垂钓诗选 附特效钓饵50例:岳麓书社,1992.08:67

芦花深泽静垂纶(lún),月夕烟朝几十春。
纶:钓丝。月夕:月明之夜,即指夜晚。烟朝:炊烟缭阳之早晨,即言早晨。

自说孤舟寒水畔(pàn),不曾逢著独醒人。
畔:旁边。不曾逢著独醒人:战国时屈原被放逐,遇见渔父,渔父问他何以至此?

参考资料:

1、 (唐)杜牧著,张厚余解评.杜牧集 名家选集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1月:7-82、 蒋郭雄,舒萱选注.历代垂钓诗选 附特效钓饵50例:岳麓书社,1992.08:67
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
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独醒人。

  这首诗为七言绝句,除“深”“逢”平仄不拘外,完全符合平起首句入韵格律。因为“垂纶”即垂钓,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正足孤独的垂钓者。钓者独处静谧之地,长潜烟雨之中,不与人世相通。诗名《赠渔父》,自然要赞美渔父。全诗通过环境描写,虚拟对话,刻画了与地无争的老者形象。

  第一句的正面环境描写勾勒了山泽野趣,而第三句是其补充。芦花盛开,一江皆白,蔚为壮观。芦苇一般九月开花,北方降温,故称“寒水”。杜牧另一首《泊秦淮》也曾写过“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三国魏刘桢《赠从弟》曾曰“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深泽”与“水畔”化用了战国屈原《渔父》的“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本句中,风来苇曳,鱼去纶摇,而一个“静”字反衬出了渔父娴熟的技巧和沉稳的心态。

  第二句由空间转换到了时间。“月夕烟朝”是指晚上的月光和清晨的薄雾。由于夜钓和雾钓时能见度较低,垂钓肯看不清鱼漂,所以此句暗示渔父技艺高超。又由于所写时间是夜间,所以此句也暗示渔父昼伏舟中,离群索居。渔父隐逸自处,已非一日,而是“几十春”,彰显了坚定的意志和脱俗的境界。明儒杨慎《临江仙》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与此格局相类,因置于《三国演义》开篇而脍炙人口。

  第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记叙。秋冬岸边,喃喃自语。横舟独钓,皆遇醉人。“孤舟寒水”的意象化用了柳宗元《江雪》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醒人”取自屈原的《渔父》,文中三闾大夫屈原解释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正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未逢拔俗之士,说明他自己深悟归隐之道;老者向作者诉说岸边际遇,也暗示作者自训为世外高人。

  这首诗诗意象明确,节奏舒缓,格调清幽,境界深远,是一首刻画江边隐士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杜牧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12:79-8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芦花丛中,深泽之滨,一位老者在静静地垂钓,这位垂钓的老人已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烟朝月夕。
说自己在孤舟上、寒水畔、几十年来未遇到过屈原这样的独醒之人。

注释
纶(lún):钓丝。
月夕:月明之夜,即指夜晚。
烟朝:炊烟缭阳之早晨,即言早晨。
畔(pàn):旁边。
不曾逢著独醒人:战国时屈原被放逐,遇见渔父,渔父问他何以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事见《楚辞·渔父》。

参考资料:

1、 (唐)杜牧著,张厚余解评.杜牧集 名家选集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1月:7-82、 蒋郭雄,舒萱选注.历代垂钓诗选 附特效钓饵50例:岳麓书社,1992.08:6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自屈原《渔父》之后,化用渔父典故的诗作甚多。杜牧也是化用渔夫典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杜牧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12:79-8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这首诗为七言绝句,除“深”“逢”平仄不拘外,完全符合平起首句入韵格律。因为“垂纶”即垂钓,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正足孤独的垂钓者。钓者独处静谧之地,长潜烟雨之中,不与人世相通。诗名《赠渔父》,自然要赞美渔父。全诗通过环境描写,虚拟对话,刻画了与地无争的老者形象。

  第一句的正面环境描写勾勒了山泽野趣,而第三句是其补充。芦花盛开,一江皆白,蔚为壮观。芦苇一般九月开花,北方降温,故称“寒水”。杜牧另一首《泊秦淮》也曾写过“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三国魏刘桢《赠从弟》曾曰“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深泽”与“水畔”化用了战国屈原《渔父》的“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本句中,风来苇曳,鱼去纶摇,而一个“静”字反衬出了渔父娴熟的技巧和沉稳的心态。

  第二句由空间转换到了时间。“月夕烟朝”是指晚上的月光和清晨的薄雾。由于夜钓和雾钓时能见度较低,垂钓肯看不清鱼漂,所以此句暗示渔父技艺高超。又由于所写时间是夜间,所以此句也暗示渔父昼伏舟中,离群索居。渔父隐逸自处,已非一日,而是“几十春”,彰显了坚定的意志和脱俗的境界。明儒杨慎《临江仙》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与此格局相类,因置于《三国演义》开篇而脍炙人口

  第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记叙。秋冬岸边,喃喃自语。横舟独钓,皆遇醉人。“孤舟寒水”的意象化用了宗元《江雪》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醒人”取自屈原的《渔父》,文中三闾大夫屈原解释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正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未逢拔俗之士,说明他自己深悟归隐之道;老者向作者诉说岸边际遇,也暗示作者自训为世外高人。

  这首诗诗意象明确,节奏舒缓,格调清幽,境界深远,是一首刻画江边隐士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杜牧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12:79-8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杜牧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404篇诗文

猜你喜欢

佳人

: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有位举世无双的美人,隐居在空旷的山谷中。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她说自己是高门府第的女子,飘零沦落到与草木相依。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过去关中一带遭遇战乱,家里的兄弟全被乱军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官居高位又有什么用?自己兄弟的尸骨都无法收埋。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世俗人情都厌恶衰败的人家,万事就像随风而转的烛火。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丈夫是个轻薄子弟,抛弃了我又娶了个美丽如玉的新人。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合欢花尚且知道朝开夜合,鸳鸯鸟成双成对从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丈夫只看见新人欢笑,哪里听得到旧人哭泣?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泉水在山里是清澈的,出了山就浑浊了。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让侍女典卖珠宝维持生计,牵把青萝修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摘下来的花不愿插在头上,喜欢采折满把的柏枝。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天气寒冷,衣衫显得分外单薄,黄昏时分,独自倚在修长的竹子上。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18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29-130 .3、 学习型中国·读书工程教研中心 .小学生爱读本·国学经典:唐诗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9 .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绝代:冠绝当代,举世无双。佳人:貌美的女子。幽居:静处闺室,恬淡自守。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零落:飘零沦落。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lù)
丧乱:死亡和祸乱,指遭逢安史之乱。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官高:指娘家官阶高。骨肉:指遭难的兄弟。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转烛:烛火随风转动,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夫婿:丈夫。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合昏尚知时,鸳(yuān)(yāng)不独宿。
合昏:夜合花,叶子朝开夜合。鸳鸯:水鸟,雌雄成对,日夜形影不离。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旧人:佳人自称。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卖珠:因生活穷困而卖珠宝。牵萝:拾取树藤类枝条。也是写佳人的清贫。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jū)
采柏:采摘柏树叶。动:往往。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修竹:高高的竹子。比喻佳人高尚的节操。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18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29-130 .3、 学习型中国·读书工程教研中心 .小学生爱读本·国学经典:唐诗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09 .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杜甫的《佳人》既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寄托。诗中人物悲惨的命运与高尚的情操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既让人同情,又令人敬佩。诗人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悲苦的生活,同时用“比兴”的手法赞美了她高洁的品格。全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感人肺腑,能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是杜甫诗中的佳作。

  全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倾诉被丈夫抛弃的大不幸。第三段,赞美佳人虽遭不幸,尚能洁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开头两句点题,上句写其貌之美,下句写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环境,衬出佳人的孤寂,点出佳人命运之悲,处境之苦,隐含着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以上四句是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从此处以下转为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当年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兄弟们惨遭杀戮。官位高也没有什么用,他们死后连尸骨都得不到收殓。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官高”呼应上文的“良家子”,强调绝代佳人出自贵人之家。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这四句托物兴感,刻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宋代的刘辰翁评论说:“闲言余语,无不可感。”“转烛”,以风中的烛光,飘摇不定,比喻世事转变、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写负心人的无义绝情,被抛弃的人伤心痛苦。在佳人倾诉个人不幸、慨叹世情冷漠的言辞中,充溢着悲愤不平的情绪。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强烈对照,被遗弃女子声泪俱下的痛苦之状,如在目前。夜合花朝开夜合,所以说“知时”。鸳鸯则多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这几句似悲似诉,佳人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洁端丽之意。同时,可见佳人居家环境的简陋清幽,生活的清贫困窘。浦起龙评论说:“这二句,可谓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无此语也。”它出自《诗经·小雅·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但在这首诗中,有多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或以新人旧人为清浊,或以前华后憔为清浊,或以在家弃外为清浊,或以守贞为清、改节为浊。还有人认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妇人为夫所爱,世人便认为她是清的;为夫所弃,世人便认为她是浊的。另一种解释是佳人怨其夫之辞。人处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在山,没有什么能影响其清澈。佳人的丈夫出山,随物流荡,于是就成了山下的浊泉。而她则宁肯受饥寒,也不愿再嫁,成为那浊泉。这就像晋代孙绰《三日兰亭诗序》所说的那样:“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末尾几句以写景作结,刻画出佳人的孤高和绝世而立,画外有意,象外有情。在体态美中,透露着意态美。这种美,不只是一种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种理想美。诗句暗示读者,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经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劲节的绿竹,有着高洁的情操。诗的最后两句,为后人激赏,妙在对美人容貌不着一字形容,仅凭“翠袖”、“修竹”这一对色泽清新而寓有兴寄的意象,与天寒日暮的山中环境相融合,便传神地刻画出佳人不胜清寒、孤寂无依的幽姿高致。

  这首五言古体诗,从开篇一路下来,都是“说”,到了结尾两句,才以一幅画面忽然结束。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没有拿一个结局去迁就读者的胃口,而是用一个悬念故意吊着读者的胃口。读过这首诗的人,一闭上眼睛,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绝世美貌却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风中,在黄昏里,衣裳单薄,孤伶伶地站在那里,背靠着一丛竹,眼里流露着哀愁。

  在古代,以弃妇为题材的诗文不乏佳作。如《诗经》里的《卫风·氓》,汉乐府里的《上山采蘼芜》等,而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写被废弃的陈皇后,其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娱”两句,正是杜甫《佳人》诗题的来源。杜甫很少写专咏美人的诗歌,《佳人》却以其格调之高而成为咏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见其品质之清,侍婢卖珠见其生计之贫,牵萝补屋见其隐居之志,摘花不戴见其朴素无华,采柏盈掬见其情操贞洁,日暮倚竹见其清高寂寞。诗人以纯客观叙述方法,兼采夹叙夹议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个在战乱时期被遗弃的上层社会妇女所遭遇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96-497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

:
骄阳愆岁事,良牧念菑畲。
列骑低残月,鸣茄度碧虚。
稍穷樵客路,遥驻野人居。
谷口寒流净,丛祠古木疏。
焚香秋雾湿,奠玉晓光初。
肸蠁巫言报,精诚礼物余。
惠风仍偃草,灵雨会随车。
俟罪非真吏,翻惭奉简书。

骄阳愆岁事,良牧念菑畲。
秋日炎炎久旱不雨耽误了农事,贤良的韦使君惦念着受灾的农田。

列骑低残月,鸣茄度碧虚。
率领骑马的官员们连夜赶往黄溪,一路上吹奏着茄管,乐声响彻长天。

稍穷樵客路,遥驻野人居。
沿着打柴人行走的山路走到了尽头,停脚遥望山民们的茅屋相距甚远。

谷口寒流净,丛祠古木疏。
山谷出口处的溪流清凉洁净,丛林中黄神祠旁的古树枝叶稀疏。

焚香秋雾湿,奠玉晓光初。
在秋日的湿雾里点燃香火,祭坛上刚摆好玉器已经曙光初露。

肸蠁巫言报,精诚礼物余。
巫师祝祷的声音像响虫一样鸣叫,神态虔诚祭品丰盛而有余。

惠风仍偃草,灵雨会随车。
祈雨结束暖风仍然吹翻了野草,太守的车马一走,相信黄神定会赐雨。

俟罪非真吏,翻惭奉简书。
我是等待加罚没有实职的官吏,接到随行的简书,反而惭愧阿附。

骄阳愆(qiān)岁事,良牧念菑(zī)(yú)
骄阳:烈日、赤日。愆过错、差错,这里指造成了灾害。岁事:即农事。良牧:“牧”为汉代州郡长官名;“良牧”就是贤良的州郡长官,这里实指韦中丞。念:即记念、惦念。菑畲:耕地。古代指初耕的田地。

列骑低残月,鸣茄(jiā)度碧虚。
列骑:指韦彪和诗作者等一行骑马前往黄溪祈雨的人员。残月:指农历月末形状像钩的月亮或拂晓快落山的月亮。茄:是汉唐时期的一种管乐器。度:意为传送、响彻。碧虚:即碧空。

稍穷樵(qiáo)客路,遥驻野人居。
穷:走完。樵客:即打柴的人。驻:车马停止。野人:指山民。

谷口寒流净,丛祠(cí)古木疏。
丛祠:丛林之中的神祠。

焚香秋雾湿,奠(diàn)玉晓光初。
奠玉:祭奠神所使用的玉器。晓光:即曙光。

(xī)(xiāng)巫言报,精诚礼物余。
肸:声音振动。蠁:即响虫,俗称地蛹。巫:泛指以代人祈神为职业的人。报:告知。精诚:指祈雨的心意十分虔诚。礼物余:用来祭祀黄神的祭品丰富有余。

惠风仍偃草,灵雨会随车。
惠风:和风。偃:倒伏。偃草:风把草吹倒了。灵雨:佳雨,及时的好雨。

(sì)罪非真吏,翻惭奉简书。
俟罪:指等待受罚。非真吏:诗人贬为永州司马,为员外官,即在编制之外的官。且既无公务,又无官舍,所以说不是“真吏”。翻:副词,反而之意。奉简书:指遵从韦中丞所发简牍的命令随行祈雨。

骄阳愆岁事,良牧念菑畲。
列骑低残月,鸣菑度碧虚。
稍穷樵客路,遥驻野人居。
谷口寒流净,丛祠古木疏。
焚香秋雾湿,奠玉晓光初。
肸蠁巫言报,精诚礼物余。
惠风仍偃草,灵雨会随车。
俟罪非真吏,翻惭奉简书。

  这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手法上相当朴实,记事、写景,较少抒情,语言工整,用词精确恰当。从文义的表面上看,赞美韦彪关心民间疾苦而祈神求雨,但本意是对韦中丞等州府官员愚昧迷信、劳民伤财行为的批评,对自己蒙屈而沦为下僚的悲叹。

  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他曾针对韩愈天有意志、能赏罚的观点,提出:“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他认为天地只是自然物,既无意志,也不能赏罚,“功者自功,祸者自祸”(《天说》),希望天地能赏罚、有哀仁都是迷信(《天说》)。他还认为,“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祸乱,皆人也……其事各行不相预,而凶丰理乱出焉”(《答刘禹锡天论书》),天事与人事各不相干。另外,在《非国语》中,他还指 出:“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歇,是恶乎为我设?”认为天地、元气、山川等自然物的运动变化是自然而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根据这些认识,柳宗元对韦中丞黄溪祈雨的荒诞行为,必然是持批评态度的。

  当时的永州刺史韦彪,跟柳宗元并没有什么深厚的交情。柳宗元到永州一年多后,唐宪宗改元大赦天下,韦彪便北移了。这人毫无才干,连北移的贺表也是请柳宗元写的。但由于他身为永州的行政首长,柳宗元的顶头上司,柳宗元又是待罪之人,并且希望得到朝庭的赦免和重新起用,因此柳宗元当然不便直接批评韦彪,只能用赞赏的表面形式来记述这件事。但诗题中标明“口号”,而“口号”是古人随口吟成的诗体,这便给诗添了几许诙谐。诗人写这场荒诞的祈神求雨戏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传神地刻画出了韦彪其人:兴师动众,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是沽名钓誉的行径;神祠荒凉清冷,象征他的愚蠢糊涂;场面宏大,巫师装神弄鬼,讥讽他的迷信与无知;并且通过“惠风仍偃草”的写实,“灵雨会随车”的用典,以对比的手法来揭示韦彪祈雨的无功与荒谬。据诗人的《游黄溪记》记载,黄溪在城东七十里,“黄神”乃是王莽的后代,是避祸来的。韦彪导演的这场闹剧,吹吹打打弄了整整一夜,直到天亮才收场,使周围的百姓都受到了惊扰,根本不是在为老百姓祈福,而是在“造祸”,并且灾祸波及到了“樵客路”与“野人居”。

  诗的最后两句,才是诗人真实意图的流露:自己是“俟罪非真吏”,却奉命随行,做太守的清客、帮闲,成为献媚取悦长官的低级僚属,这对胸怀大志的柳宗元来说,是非常羞愧的。如果他是有实职实权的地方官,定会珍惜手中的权力,尽情施展自己“以利安元元为务”的抱负,干一番兴利除弊的事业。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曲江三章章五句

: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枯二毛。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捎林莽,比屋豪华固难数。
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垂二毛。
曲江秋气肃杀景物萧条,枯折为菱荷随着波涛漂摇,飘泊他乡的我啊空叹岁目已老!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江边的素沙冲刷着白石,哀呜的孤雁将同伴寻找。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捎林莽,比屋豪华固难数。
即事吟诗既非今体又非古体,激越的歌声摇动着丛生的草木,江边的华屋比比相连难以计数。

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我能甘心忍受贫苦,弟侄们何必为我泪落如雨。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我已断定此生艰难而不去问天,幸好杜曲那边还有几亩桑麻田,所以我将移居终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短衣匹马追随李广的足迹,射杀猛虎以度过余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53-2543、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3-54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líng)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jiē)垂二毛。
曲江:一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为汉武帝所造,因池水曲折而得名。唐开元中疏凿为游赏胜地,南有紫云楼和芙蓉苑,西有杏园和慈恩寺,春秋佳日,游人如云。萧条:寂寥冷落。游子:杜甫自谓。嗟:感叹。垂二毛:年将老意。二毛,头发斑白。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白石素沙:即净石白沙。相荡:谓白石素沙在水中相荡磨。哀鸿:孤雁哀鸣。曹:同类。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捎(shāo)林莽(mǎng),比屋豪华固难数。

即事:眼前事物。后因称以书当前事物为题材的诗为即事诗。今:今体。古:古体。长歌:连章叠歌之意。激越:歌声浑厚高亢。捎:摧折。林莽,丛生的草木。比屋豪华:形容富贵豪宅之多。比:相接连。

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吾人:犹我辈,指杜甫自己。何伤:为何伤心。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sāng)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自断:自己判断。休问天:不必问人。杜曲:地名。亦称下杜,在长安城南,是杜甫的祖籍。杜甫困居长安时,尝家于此。桑麻田:即唐之永业田。南山:指终南诸山。杜曲在终南山麓,所以称“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西汉名将,善骑射。残年:犹余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53-2543、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3-54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垂二毛。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捎林莽,比屋豪华固难数。
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第一章诗人借曲江秋季萧瑟,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忧伤。首句“曲江萧条秋气高”,写诗人秋游曲江,曲江一派萧条冷落景象。次句“菱荷枯折随风涛”,写秋风瑟瑟,菱荷残枝败叶在水面随风不停摇曳。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诗中以景起兴,曲江秋气感人,诗人不免有年衰之叹。第三句“游子空嗟垂二毛”,写诗人宦旅京华,郁郁不得志,年纪将老而功名无成,面临秋色寂寥的曲江,诗人感慨万千。末二句“白石素沙亦自荡,哀鸿独叫求其曹”写曲江水下白石、素沙,在流水中摇荡不定;孤独的鸿雁悲哀鸣叫,仿佛是在寻求它的伴侣。诗中以此作比,暗喻诗人落魄孤零之况,烘托了诗人失意寂寞的心情。

  第二章写诗人放歌解忧。语似旷达,实为悲愤之词。首句“即事非今亦非古”,诗人根据眼前情事即兴吟咏,此诗以五句成篇,似为古体诗;而以七言成句,又似今体诗。这种七言五句的格式,系杜甫自创体,所以说“非今亦非古”。次句“长歌激越捎林莽”,长歌指此诗三章相连,“连章迭歌”;诗人引吭高歌,声动草木,“足以一抒胸臆”。(《杜诗详注》)第三句“比屋豪华固难数”,曲江一带豪华宅第,难以胜数。这一句措词平淡,却意味深长,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感。末二句“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庄子·庚桑楚》:“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矣。”杜甫化用以表达自己愤懑不平的心情,说“甘作”正表明诗人并未“心似灰”,实质上仍是不甘心。诗人奉劝弟侄不必为他仕途失意而伤心流泪。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劝慰他人之语写出,语似达观,更显凄楚悲愤。

  第三章写诗人仕途无望,意欲归隐,抒发了内心的愤懑心情。首句“自断此生休问天”,诗人怀才不遇,认为此生仕途无望,不必去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杜甫有诗说:“南山豆苗早荒秽。”(《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两句写诗人打算回祖籍隐居度晚年。曲江宅第豪华,却非故园。诗人意欲归隐,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末两句“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写诗人欲学汉朝名将李广射虎于南山,以终残年。《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贬为庶人,家居数岁,尝于蓝田南山中射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一也”。“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杜甫本善骑射,多年前游齐赵、梁宋时曾“呼鹰”、“逐兽”,所以有此联想。蓝田与杜曲相距不远,因杜曲,故及南山,因南山,故及李广射虎。李广尚能“自射”,而己只能“看射”,一时感慨之情、豪纵之气,跃然纸上。此诗章法独特,前三句连韵作一顿,为杜甫自创的“连章体”。

  这三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相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诗人感情深沉而忧伤,悲愤之情融于全诗。诗中情景相生,比兴兼具,沉郁含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53-2542、 王新龙.杜甫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18-1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酬刘和州戏赠

:
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

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花池边刚栽了七棵梅树,想到开花时我再来查点。

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
不要怕长洲的桃李嫉妒,今年你要好好为我吐艳。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78-1792、 萧瑞峰.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6

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点检:即检点、查点的意思。

莫怕长洲桃李妒(dù),今年好为使君开。
长洲:古苑名。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太湖北。使君:诗人自谓。汉以后对州郡长官尊称使君。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78-1792、 萧瑞峰.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6
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

  全诗模仿《离骚》诗意,写作者在池边种下七株梅树。屈原在《离骚》中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的句子,以大量种植香草喻培育各种人才。白居易在此诗中借亲手栽梅亦含有希望进步力量出来挽救时局之意。他要到开花的时节来查看这七棵梅树,诗人是非常希望梅花能完好无损地成长的。

  这首诗通过栽梅一事,表达了诗人良好的愿望。开头一句“池边新种七株梅”,点明栽梅的地点和棵数。“新”,紧扣题目(一题《新栽梅》)。第二句“欲到花时点检来”,写诗人的打算。关于“点检”,无疑是“点检”梅树生长的情况,梅花盛开的情景,梅花艳丽的程度,当然,“点检”包含着观赏的内容。

  白居易在苏州刺史任上,为着替皇帝拣选贡桔,曾在此游览。长洲苑桃李芬芳,争奇斗妍,它表面艳丽却义易:于凋零,此刻似乎怀着对梅花的嫉妒心理。诗以桃李喻小人。在三、四两句中,诗人明确表态:他要自己亲手种植的梅花盛开,而不要担心桃李嫉妒。拿梅花束和桃李作对比,明确表示出诗人的爱憎态度,此中深意,只有对梅花的高洁品性有充分了解的诗人,才能体会出来。

  这首诗写得通俗晓畅,风格平淡。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78-1792、 萧瑞峰.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重登科

:
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
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
银河仙宫明月飞出一轮,满御街都是含毫参加科考的富贵人在这春天里。

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在花丛前赏花常被美女问,为何好事双来只有您一人?

参考资料:

1、 (清)蘅塘退士编选;方青羽编著,唐诗三百首彩图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03,第358页

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qǐ)罗春。
罗:有花纹丝织品。绮罗人:富贵人。

花前每被青蛾(é)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青蛾:美女。

参考资料:

1、 (清)蘅塘退士编选;方青羽编著,唐诗三百首彩图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03,第35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