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
听说皇上的使臣,刚才跟着当地的官员走了。
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
封赏的圣旨传达给蛮夷,(赏赐)中原仕宦的服饰教化赤体纹身的人。
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
浓浓的树色分开扬子江,富春江充满浪潮声。
遥知辨璧吏,恩到泣珠人。
我知道你这次远去负有置办玉璧的使命,会把朝廷的恩泽带给边远南方的人。
闻道皇华使,方随皂(zào)盖臣。
皇华使:皇帝的使臣。皂盖:古代官员所用的黑色蓬伞。
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
封章:言机密事之章奏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亦称封事。文身:未开化的民族。
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
树色:树木的景色。富春:古县名,县治在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
遥知辨璧(bì)吏,恩到泣珠人。
遥知:在远处知晓情况。泣珠: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神话传说中鲛人流泪成珠,亦指鲛人流泪所成之珠。后用为蛮夷之民受恩施报之典实。
)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昔日常参议朝政,直言相谏的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隐居于此。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但他仍像汉代文学家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观茅屋户外,那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顺着道路,如大水决渠一样地湍急流去。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参考资料:
1、 丁宁:《杜甫七律全注》.第191-192页碧山学士焚(fén)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碧山:指柏学士隐居山中。碧山应该是泛指,即青山。学士,即柏学士。唐朝时学士职位一般至少为五品,六品及以下的称为直学士。银鱼,指唐朝五品以上官员佩戴的银质鱼章。白马:这里用来指代柏学士。身岩居,指在安史之乱中,逃到这里的山中居住。仇兆鳌注:银鱼见焚,白马却走,遭禄山之乱也。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三冬:农历将冬天分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共三个月,故称“三冬”。古时人们认为冬季是用来读书的时间。用足三冬,即是用足全部时间来读书。年少:指住在这里的柏学士子侄,一说指柏学士本人。开,开卷,指读书。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qú)。
团:意为圆,在此形容“倾盖”。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五车书: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喻指读书多,学问深。
参考资料:
1、 丁宁:《杜甫七律全注》.第191-192页此诗当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当时杜甫56岁,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黄鹤注:依旧次,编在大歴二年。盖寄诗在先而题屋在后也。顾宸注:公过学士茅屋,羡其立品之高,读书之勤,故题其茅屋如此。按诗言读书以取富贵,于学士尚不相似。黄氏谓朂其子侄者得之。
仇兆鳌《杜诗详注》:学士茅居旧有藏书,上四句叙事,五六句写屋前秋景,七八句勉其子侄。下截承上。杜诗近体有两段分截之格,有两层遥顶之格。此章若移晴云、秋水二句,上接首聨;移古人、年少二句,下接末聨,分明是两截体。今用遥顶,亦变化法耳。又中间四句,平仄仄平俱不合律,葢亦古诗体也。
黄生曰:旧疑此诗不似对学士语。今考《寄柏学士诗》及《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始知其说,一则云自胡之反,持干戈,天下学士,亦奔波,叹彼幽居,载典籍,萧然暴露依山阿。一则云叔父朱门贵,郎君玉树高。山居精典籍,文雅涉风骚。是学士乃柏大之叔父。柏大之山居,即学士之茅屋,学士奔波之所载,即柏大山居之所精。二诗语意互见。此诗则合而言之,勉其子弟。而本其父兄以为劝言勤苦以取富贵尔。叔父业有前效,则年少积学之功,安可少哉。
)
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
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
近来都没有见到善于弹棋的席谦,工诗的毕曜虽已离去,仍然传诵他生前创作的诗歌。
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想起以前与席谦一起弹棋时的那些带来无限快乐的事感到无比惆怅,而如今面对毕曜墓地上的白杨树能有几人悲伤呢?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
郑虔的那些粉绘,随着他的死亡早变成绝笔,曹霸虽然还画着丹青,但也已经白了头。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啊,自从郑公殁后,这满天之下,哪里还有什么真正的山水?尽管曹将军尚存,而这人间,也并没有谁懂得去重视骅骝!
参考资料:
1、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12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yào)仍传旧小诗。
席谦不见近:即不见近席谦。近,接近,亲近。近,近来。弹棋:亦作弹棊,弹碁。古代博戏之一。毕曜:肃宗时人,工诗。旧:过去的,原来的。
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玉局:棋盘的美称。这里借指善弹棋的席谦。他年:往年,以前。无限:无数,谓数量极多。笑:一作“事”。白杨:指生长于墓地周围的白杨树。几人:多少人。几,数词,用于询问数量。悲:伤心,哀痛。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bà)丹青已白头。
郑公:郑虔,唐代文学家、书画家。粉绘:彩色的图画。随:跟着,随着。长夜:谓人死后埋于地下,永处黑暗之中,如漫漫长夜。指死亡。曹霸:唐代最有名的鞍马人物画家之一,开元间的名画家。丹青:丹和青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常用之色。泛指绘画艺术。白头:白发,形容年老。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huá)骝(liú)。
何曾:用于反问句,表示不曾。山水:山水画的简称。人间:世间。不解:不懂,不理解。重:重视,看重。骅骝:周穆王八骏马之一。泛指骏马。
参考资料:
1、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12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
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第一首诗开头两句“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紧扣题目和诗的内容叙写事实,介绍人物,交代情况,顺承事件,思想感情发展顺序,直接引起下文。善弹棋的席谦,诗人说“近不见。”“近”既可以指时间短,也可以指距离短。从交往来说两人近来没有接近。可见诗人心中却十分想念他。毕曜工诗已殁。杜甫十分关注他生前的诗的流传,一直关念死去的诗人,可以说毕曜活在杜甫心中。
第三句“玉局他年无限事”,承前首句。诗人回忆往年与席谦弹棋,彼此交往的许多给人带来欢乐和高兴的事,其间充满着真挚深厚的友谊,唤起幸福的美好回忆。这句进一步申述了首句诗人思念席谦,想见他的原因。
这首诗的结语“白杨今日几人悲”承前第二句,用反问,即从问语中推出应当得到的答案,表面上是肯定“几人悲”,实质上是否定。此句描写了一片荒凉之境,没有几个人面对毕曜坟地上白杨悲伤,即无人悲伤,带有诗人感叹情味,悲叹人们对毕曜的冷落,反衬出诗人对死者的无比怀念。反问还有促使人集中注意力,引起人的想像和激情的作用。此句还用了因物及人、忆物思人的写法,写得精炼形象而悲怆,感情深挚。诗人怀念之情暗寓景物中,含蕴无穷,耐人寻味,反比直抒更为有力。
第二首诗首句“郑公粉绘随长夜”中的郑公是对郑虔的尊称。郑虔是杜甫的好友,多才多艺,诗、书、画造诣均高,尤其擅长山水画。此句用长夜喻指死亡,因人死后埋在地下永不见天日,很富形象性。郑公的彩色图画随长夜,成了绝笔。句中饱含悲惋之情。
次句“曹霸丹青已白头”曹霸著名画家,画马专家,也精于肖像和动物及其它。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写道“穷途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困顿,不得志)缠其身。”曹霸生活清苦,热爱艺术,不慕名利。杜甫既赞扬了曹霸把毕生精力献给艺术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又对他的身世悲痛惋惜。
第三句“天下何曾有山水”这句用反问,表示否定的意思。杜甫称赞郑虔,在其死后天下再也没有山水了。郑虔善画山水画,曾写诗画献给唐玄宗,得玄宗在画后题“郑虔三绝”。画家黄宾虹在《画学篇》中将其与王维并称,“郑虔王维作水墨,合诗书画三绝俱。”郑虔的山水画,可以以假乱真。由此可见,杜甫对郑虔的山水画的高度的评价,不是夸大而是出自内心的大加赞许,并非虚誉。
末句“人间不解重骅骝”是说世间不会看重曹霸及其鞍马画,实际的意思是表示,像曹霸(也包括像郑虔)这样的有真才实学、德艺双馨的人得不到社会应有的重视。杜甫在这里讲了真话、实话。这是诗人对郑虔、曹霸这些德才兼备的人才的身世和不幸遭遇鸣不平,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悲怨。
杜甫自己一生的遭遇和身世,使他深深地体会到了那个社会生存的艰难,深刻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友谊是生活中的美酒,无比醇浓,飘溢着醉人的芬芳,这两首诗中诗人所抒发的友爱之情,非常浓烈,醇美无比。
)
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是谁将要把这春景收回去,红红绿绿的花草已是半开放半凋谢了。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
一阵风过,树梢的榆荚只能随着那柳絮在空中到处飘荡游走。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慢绿妖红:指红红绿绿绝丽的花草。
榆(yú)荚(jiá)只能随柳絮(xù),等闲撩乱走空园。
榆荚:也叫榆钱儿,是榆树的种子,因为它酷似古代串起来的麻钱儿,故名榆钱儿。柳絮:即柳树的种子,上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所以称柳絮。等闲:寻常,随便。走:疾趋曰走。此处是说被风吹跑。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73-174页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12-114页 .3、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第541-544页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菟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结发:这里作结婚解。君妻:一作“妻子”。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无乃:岂不是。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姑嫜:婆婆、公公。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将:带领,相随。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往死地:指“守边赴河阳”。死地:冒死之地。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苍黄:同“仓皇”,匆促、慌张。这里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事戎行:从军打仗。戎行:军队。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妇人”两句:意谓妇女随军,会影响士气。扬:高昂。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久致:许久才制成。襦:短衣。裳:下衣。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不复施:不再穿。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双翔: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错迕:错杂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73-174页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版 :第112-114页 .3、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第541-544页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这首诗采用独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全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诗中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
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表现在开头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即“菟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菟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这位新娘子之所以会伤心到这步田地,“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了这个问题的原因。“结发”二字,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床席都没有睡暖,这根本不像是结发夫妻过的生活。“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丈夫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妻子也就无法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此时,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唐王朝自己家门口来了,这不能不让诗人感到十分可叹。所以,这两句也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她非常疼爱,把她当作宝贝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她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她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新婚之时,“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丈夫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她就不能再依靠谁了。想到这些,这让她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诗的第三段,是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在这里,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变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痛快,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夫前去,并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一些看来好像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达出来的。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新娘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并且,当着丈夫的面,她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丈夫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的目的在于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去杀敌。她对丈夫的鼓励是明智的。因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杀敌、凯旋归来上面,才有实现的可能。应该说,她是识大体,明大义的。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是已经不像最初那样强烈、显著,主要意思还是在鼓励丈夫,所以才说出“人事多错迕”,好像有点人不如鸟,但立即又振作起来,说出了“与君永相望”这样含情无限的话,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没有给读者勉强和抽象之感,而显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能让读者深受感染。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
此外,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换了好几个韵脚,《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垂老别》和《无家别》也是这样。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88-490
)